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精选8篇)

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篇1

“十二五”期间,上海浦东新区应如何开展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寻找目标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提供策略方法。

通过对浦东新区所有中职学校信息化现状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与学校内部教学和管理应用的要求存在差距。中职学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上海浦东中职学校的校园网大多是在2003年前后建设的,学校通过电信10M光纤接入浦东教育网,通过浦东教育网与上海中职城域网连通。校园网络基本上能覆盖教学与办公区域,能够满足上网和检索资料的基本需求。校际之间的网络通讯带宽只有10M,不能支持基于视频的应用。从学校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首先,学校网络设备、服务器老化严重,已基本达到使用年限,网络故障和设备损坏现象频发。现有设备不能满足主干IOOOM链路速度的要求,校际之间的通讯带宽不足10M,不能满足将来学校开展教学视频直播点播、远程教学、校园安全监控、视频会议等大流量多媒体应用。其次,互联网接入带宽只有10M,不能满足师生对信息浏览和资源下载的需要,特别是在校的师生人数大大超过普通中小学师生人数,需要比中小学更高的互联网访问带宽。另外,学校无线网络覆盖基本处于空白。部分学校的办公和教学区域配置了简单的无线终端,但仅仅只是作为校园有线网络的补充,学校整体上尚未按照无线校园网的标准进行建设。

目前,一卡通系统已列入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所有学校的图书馆都采用条码扫描卡管理系统,但都没有使用IC卡,个别学校在食堂就餐、学校淋浴、教师考勤等方面使用了一卡通管理。学校基本都配备了专用软件进行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如图书馆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学校整体发展与信息化应用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信息技术为学校重点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和持续力,如将数字校园作为学校发展特色,与教学管理和学校网站平台建设进行深入的整合。学校教师普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和工具开展学习和实训,如动漫制作软件、航空学校的CBT软件、物流管理和数控车仿真软件、商务实训系统都成为学校专业培训应用特色。但从学校实际反映的对课程资源方面的突出问题来看,对虚拟实训系统需求存在紧迫性,各校已将虚拟实训平台的建设作为信息化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信息化应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动力 中职学校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目前市场热门的专业,如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工控机床等,其专业课程、业务实习都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因此,信息化应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需条件。2.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应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基础教育的多媒体教室、机房配置可以按统一标准统一功能配置,而职业学校根据专业不同,需要的配置也不同。也就是说职业学校的教室不宜采用标准化,需要更多的专业实训室。例如,动漫专业的教室就是一间专用的计算机房,且所配置的计算机性能、存储容量相对要高。

3.学生的学习环境应依托信息化支撑

职校学生的学习对信息化的依赖性更高,需要更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支撑。据统计,目前职业学校中有20%以上的专业与信息化相关,其他的专业也都需要专用的软件平台、专业的仪器设备、计算机系统支撑。目前,实训一体化平台在职业学校中普遍应用,通过软硬件平台搭建各种生产环境、实训环境,为职业培训提供实训一体化的服务。将来,网上虚拟实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发展方向。实训虚拟化网络化将更好地发挥校外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优势,将提升实训的有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4.校内应用系统需要统一整合

相比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应用,中职学校目前使用的管理和应用平台更多,使用的范围更广。各级部门都有管理平台在使用,但由于这些平台业务不同、管理部门不同、使用对象不同,造成了学校内平台的“各自为政”,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常出现数据不通、多次登录等问题,需要进行应用整合和数据共享。这也是今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5.中职学校对信息资源需求的规模更大

由于中职学校的师生数量要远大于普通中小学校师生数量,特别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校的师生人数达到4000人,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没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数量上的要求,还需要确保设备性能和网络带宽。设施设备的配置要满足20%学生能够同时使用信息化设备的要求。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建议 1.尽快完善和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

学校应按照新的建设标准,优先完成校园网设备、服务器以及接人光纤升级,根据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可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互联网出口带宽按照50兆以上要求进行带宽扩容。无线网络将成为电子书包、校园一卡通、智能教室、移动学习终端等应用的基础,因此,无线网络覆盖将成为网络建设的另一要点,学校需要根据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进行建设。

在网络建设的同时,需要增加普通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固定多媒体设备配置,实现教学班级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覆盖,以保证满足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针对专业个性化强的学校,可以按需定制,其配置可以进行个性化选配。另外,为了未来教学研修的需要,建议学校至少配置一套录播系统。

2.在区域配置均衡化基础上注重学校个性化发展

针对目前上海浦东中职学校之间存在信息化硬件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根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先解决校际之间、校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实现基础设施的“均衡化、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信息化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以促进浦东新区中职教育的品牌建设和精品创新。

3.关注信息化应用,加强重点课程、软件项目的投入

中职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关注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硬件是为应用提供支持服务的,是为专业教学、学校管理、学习生活提供有效支持的,应用才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管理方面,以校园一卡通系统项目作为抓手,内容可以考虑先将考勤系统、实训中心管理及图书馆管理起来,其他内容可根据区域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标准要求,在满足一卡通系统技术兼容、数据互通的前提下逐步实施。

在资源和应用平台方面,应特别针对目前学校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和应用特色项曰,加大对相关的数字化网络课程、虚拟实训课程、课程资源的投入。

虚拟实训系统应作为下一阶段学校应用和建设的重点,由于目前各校尚处于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和合作开发。

4.构建信息化的保障机制,学校需要设立信息化专业部门

区域层面,首先需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定和出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政策,建立政府投资、学校自筹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软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同时,还要注重三方面人员的培养: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队伍。

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篇2

1 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 提高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 并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为基础, 为特定人群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造福于社会。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以校园硬件、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医院、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重点进行的, 学校信息化改变了师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 提升了日常教学及学习、生活的质量。

1.1 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

学校2008年开始申请域名;2009年正式开通官网;2010年随着新校区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核心机房等也开始相继建设;2011年为配合示范校申报, 学校门户网站也进行了相应改版;2014年全校建成了云计算网络系统, 网络覆盖行政楼、教学楼、实训楼、附属医院等15栋楼。目前, 学校有微机室4个、核心机房1个、服务器15台、万兆核心交换机2台、千兆防火墙2台、三层和二层交换机240台、多媒体教室80多个 (包括60个标准化考场) 、计算机670台, 已建成拥有5 000个信息点的千兆骨干网络系统。

1.2 数字化校园软件建设

学校一直注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在示范校建设期内, 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先后搭建起资源库管理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工学结合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多元化评价平台、护理专业平台、蒙医医疗与蒙药专业平台、农村医学专业平台、远程网络教学平台、示范校建设平台、OA管理系统、英语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课程管理平台、实验实训管理系统13个信息化平台, 现均已投入使用。尤其是蒙医医疗与蒙药专业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属国内首创, 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引进北大医学远程教育资源, 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多家兄弟院校合作, 共同建设医学素材库, 以上信息化平台和资源库的应用实现了学校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附属医院是建在学校内部对外营业的一所全科医院, 是为我校师生提供校内实践的基地。附属医院购置了一批网络设备, 为每个科室配置电脑, 组建成自己的局域网, 合作开发了数字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数字化附属医院的建设, 将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与教学资源有效整合, 制订了符合专业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 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手段, 初步建立了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多元化课程体系, 形成课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2 信息化建设思考

2.1 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 信息化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学校从规划新校区开始, 校园信息化建设就没有停止, 学校积极购置硬件、合作开发软件等, 但这些软硬件设备都是在急需的情况下招投标并调试、配置的。从总体上看, 学校信息化建设没有长期的指导思想, 缺乏长久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2) 专职信息化教师与网络管理人员比例失调。从学校的课程安排表可以知道, 不管是中专、五年制专科, 还是全日制大专, 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只安排80学时。学校的网络管理人员只有一位, 其他人员都属于专职信息技术教师, 个别信息技术教师因课时少调整为行政人员, 这样的人员安排及比例导致信息化建设只能处于低水平。

(3) 个别教师、医护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学校是医学类院校, 对医学类专业教师信息化掌握程度的要求一般定为会制作课件、会应用多媒体、会应用网络进行检索等, 对于医护人员, 要求他们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可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 这对个别教师、医护人员来说比较困难。

2.2 今后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 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学校的“十三五”规划, 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 认真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构建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长期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机制, 按照学校发展战略, 有计划、有目标地购置硬件设备, 建立核心数据库, 全面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

(2) 加强产教结合, 倡导师生岗位练兵。学校始终提倡医学生要进行岗位实践, 到临床观摩, 要求学生在医院见习,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习, 这种理念也应该应用到医学院校信息化建设上。医学类专业教师要知道现代化医院应具备哪些信息技术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信息技术的观念;专职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新理念,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掌握校园网络应该如何配置,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明白学生需要学什么, 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学生要明白信息技术在医院有哪些用处, 并在实践中亲身体验, 为以后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提高信息化软实力, 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搭建的13个信息化平台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今后, 学校还要进一步研发或合作开发信息化平台,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 准确定位学生的就业方向, 充分认识学科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性, 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医技人才。

3 结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篇3

“十二五”期间,上海浦东新区应如何开展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寻找目标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提供策略方法。

通过对浦东新区所有中职学校信息化现状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与学校内部教学和管理应用的要求存在差距。

中职学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上海浦东中职学校的校园网大多是在2003年前后建设的,学校通过电信10M光纤接入浦东教育网,通过浦东教育网与上海中职城域网连通。校园网络基本上能覆盖教学与办公区域,能够满足上网和检索资料的基本需求。校际之间的网络通讯带宽只有10M,不能支持基于视频的应用。从学校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首先,学校网络设备、服务器老化严重,已基本达到使用年限,网络故障和设备损坏现象频发。现有设备不能满足主干1000M链路速度的要求,校际之间的通讯带宽不足10M,不能满足将来学校开展教学视频直播点播、远程教学、校园安全监控、视频会议等大流量多媒体应用。其次,互联网接入带宽只有10M,不能满足师生对信息浏览和资源下载的需要,特别是在校的师生人数大大超过普通中小学师生人数,需要比中小学更高的互联网访问带宽。另外,学校无线网络覆盖基本处于空白。部分学校的办公和教学区域配置了简单的无线终端,但仅仅只是作为校园有线网络的补充,学校整体上尚未按照无线校园网的标准进行建设。

目前,一卡通系统已列入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所有学校的图书馆都采用条码扫描卡管理系统,但都没有使用IC卡,个别学校在食堂就餐、学校淋浴、教师考勤等方面使用了一卡通管理。学校基本都配备了专用软件进行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如图书馆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学校整体发展与信息化应用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信息技术为学校重点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和持续力,如将数字校园作为学校发展特色,与教学管理和学校网站平台建设进行深入的整合。学校教师普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和工具开展学习和实训,如动漫制作软件、航空学校的CBT软件、物流管理和数控车仿真软件、商务实训系统都成为学校专业培训应用特色。但从学校实际反映的对课程资源方面的突出问题来看,对虚拟实训系统需求存在紧迫性,各校已将虚拟实训平台的建设作为信息化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信息化应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动力

中职学校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目前市场热门的专业,如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工控机床等,其专业课程、业务实习都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因此,信息化应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需条件。

2.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应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基础教育的多媒体教室、机房配置可以按统一标准统一功能配置,而职业学校根据专业不同,需要的配置也不同。也就是说职业学校的教室不宜采用标准化,需要更多的专业实训室。例如,动漫专业的教室就是一间专用的计算机房,且所配置的计算机性能、存储容量相对要高。

3.学生的学习环境应依托信息化支撑

职校学生的学习对信息化的依赖性更高,需要更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支撑。据统计,目前职业学校中有20%以上的专业与信息化相关,其他的专业也都需要专用的软件平台、专业的仪器设备、计算机系统支撑。目前,实训一体化平台在职业学校中普遍应用,通过软硬件平台搭建各种生产环境、实训环境,为职业培训提供实训一体化的服务。将来,网上虚拟实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发展方向。实训虚拟化网络化将更好地发挥校外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优势,将提升实训的有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校内应用系统需要统一整合

相比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应用,中职学校目前使用的管理和应用平台更多,使用的范围更广。各级部门都有管理平台在使用,但由于这些平台业务不同、管理部门不同、使用对象不同,造成了学校内平台的“各自为政”,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常出现数据不通、多次登录等问题,需要进行应用整合和数据共享。这也是今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5.中职学校对信息资源需求的规模更大

由于中职学校的师生数量要远大于普通中小学校师生数量,特别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校的师生人数达到4000人,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数量上的要求,还需要确保设备性能和网络带宽。设施设备的配置要满足20%学生能够同时使用信息化设备的要求。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建议

1.尽快完善和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

学校应按照新的建设标准,优先完成校园网设备、服务器以及接入光纤升级,根据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可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互联网出口带宽按照50 兆以上要求进行带宽扩容。无线网络将成为电子书包、校园一卡通、智能教室、移动学习终端等应用的基础,因此,无线网络覆盖将成为网络建设的另一要点,学校需要根据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进行建设。

在网络建设的同时,需要增加普通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固定多媒体设备配置,实现教学班级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覆盖,以保证满足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针对专业个性化强的学校,可以按需定制,其配置可以进行个性化选配。另外,为了未来教学研修的需要,建议学校至少配置一套录播系统。

2.在区域配置均衡化基础上注重学校个性化发展

针对目前上海浦东中职学校之间存在信息化硬件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根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先解决校际之间、校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实现基础设施的“均衡化、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信息化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以促进浦东新区中职教育的品牌建设和精品创新。

3.关注信息化应用,加强重点课程、软件项目的投入

中职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关注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硬件是为应用提供支持服务的,是为专业教学、学校管理、学习生活提供有效支持的,应用才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管理方面,以校园一卡通系统项目作为抓手,内容可以考虑先将考勤系统、实训中心管理及图书馆管理起来,其他内容可根据区域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标准要求,在满足一卡通系统技术兼容、数据互通的前提下逐步实施。

在资源和应用平台方面,应特别针对目前学校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和应用特色项目,加大对相关的数字化网络课程、虚拟实训课程、课程资源的投入。

虚拟实训系统应作为下一阶段学校应用和建设的重点,由于目前各校尚处于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和合作开发。

4.构建信息化的保障机制,学校需要设立信息化专业部门

区域层面,首先需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定和出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政策,建立政府投资、学校自筹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软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同时,还要注重三方面人员的培养: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队伍。

学校层面,从规划上讲,把信息化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进行整体考虑。实施过程中,要合理整合原有资源,包括原有硬件、软件、人力资源。从管理上讲,为了保障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性和延续性,建议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设立信息中心,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实施工作。

“信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4

关于“信息教育”的几点思考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 陈律严

一、信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广义的说信息教育是为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如果限定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则是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

信息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已不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而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功能。简单的说,信息教育是一种概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信息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技术教育

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篇5

【关键词】

人事工作 信息化管理 思考引言

近年来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了高校的教学和科学创新与变革,提高了人事工作的效率。但高校人事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滞后阻碍了人事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作用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重要。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快车道以来,这对高校人事工作加快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各项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好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让计算机更多地代替人的活动,减少人力的浪费,同时也做到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创新性。因此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加强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更能提高工作效率,紧跟时代步伐,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中,大量的人事信息通过人工操作,在批量处理信息时,冗长的数据不仅加大人力投入,而且浪费物力,更会因人为因素造成错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把数据统一汇总、分类处理、校对快捷,准确性高,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彰显社会的进步。当前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虽然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进行人事管理,依靠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较好地服务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但是,由于人事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高校的大发展,对数字和信息的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依靠简单的几个数据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比较突出的是一些高校部分信息库仍停留在设计的初级阶段,维护不及时,又无法升级紧跟发展,同时也不能共享资源,用户权限受到影响,严重阻碍了工作的进展。在新设计的软件上又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性,也影响对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担心。有些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虽然使用了计算机,仍然停留在输入、打印的基础上,数据库是最基础的办公软件OFFICE,各科室之间数据对接不及时,更新滞后。

3.2 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不统一

高校人事部门是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上级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决策,也担负着本单位内部人员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维护。由于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对口的主管部门也根据各自的需要,开发出了适合自己本部门特色的专用性信息库,极大地方便了本单位工作。但高校人事部门对口上级主管部门有多个,因此信息库也分门别类,种类很多,他们之间数据也不能共享,不能相互导入导出,数据录入方法单一,不但增加了高校人事部门工作的难处,也造成主管部门数据不一致、不准确。

根据统计,河南省高校人事部门现在所面对的信息化软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上级各主管部门下发,且必须使用的软件。比如,在职人员工资晋升审核系统、离退休费管理系统、人员与工资管理系统、人事统计报表数据处理系统、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职称工作信息系统、考核管理审核系统、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普通话考试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由于高校人事部门对口上级教育、财务、人事、科技、教务等多个主管部门,每个部门又因工作需要分为不同的科室,每个科室都有相应的管理软件,门类很多,五花八门,高校人事部门一对多服务,尤其是人事信息的统计工作,各科室所需要的基本信息都相同;第二是本单位内各部门使用,且需要人事部门提供数据,如工资发放系统、财务预算报表系统、科研工作管理系统、教务工作管理系统等;第三是人事部门内部管理系统,各科室之间数据不能相互融合,大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比如各高校仍在继续实行岗位津贴的发放就没有可以使用的数据库,这个发放办法汇集了教职工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方面面业绩量的计算,再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后计作薪酬发放等。作为教职工最基本最原始的信息(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等),上述软件都需要录入,虽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劳永逸的,但这些软件之间是不能相互通用的,在重新录入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每个数据库都操作一次进行维护,增加了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并且会加大出错的几率。

3.3 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到位

实施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关键是,信息透明、反馈及时。在目前信息化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教职工看不到本人真正的电子信息,无法查询和核对相关部门录入的个人基本情况,信息缺失或不完整,以至于影响到教职工的评聘、奖励、职务晋升、考核等,有些教职工因为身份证号、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往往来回奔波数个部门进行修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4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有偏差

由于目前信息化管理还不成熟,个别领导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清楚、目标不明确,就事论事,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孰不知在竞争激烈的高校人才战场上,信息的竞争也亦成为重要的武器。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人事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脚步停止,人事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且有些高校人事工作的老领导,对信息化的使用不如年轻人,因此从内心上排斥先进的东西,他们认为只有写出来的东西才最可靠,有案可稽。

3.5 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校人事工作人员,都是从不同专业的教师转型到人事部门工作的,真正从事管理者较少,而且不是从事计算机专业的,还有一些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同志,即使会使用计算机,大都是一般的办公软件,针对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为复杂的软件,应用起来困难较大。而且高校人事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具体的本职工作,缺少一名专门负责维护信息库的人员。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 构建高效的网络体系

实现人事工作信息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面向各个高校和面向高校内部的开放的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把人事信息化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建设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构建一个迅速高效、节约方便、安全可靠、容量大的数字化人事信息库。

4.2 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

实现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在全省的教育系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一个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应具有以下功能。①把目前人事和教育所用的软件功能都整合到这个平台中,各部门所需的报表能够根据需求有选择的自动生成。②设置多重管理权限,使各级层、各部门、各位职工在自己的权限内能够根据需要完善信息,做到安全高效。③建立反馈机制,做到各个使用单位和个人对信息平台的建议能够即时反馈,并及时完善。另一方面,权限下级在查询到信息有误的时候,如果没有权限更改,能够及时反馈到权限上级。

4.3 领导重视,做好宏观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①高校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在日常工作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人事信息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事信息及数据的统计汇总,而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和背景材料。这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等战略发展规划,人事工作信息化程度也是人事工作上水平、上层次的标志。②省级人事部门应针对高校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维护信息平台,使其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在运行中不断的改进完善。③高校各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维护人员及时上报和更新信息,维持信息库的权威性。④上级部门要对下级上报的信息进行核对查实,做到信息的真实可靠。

4.4 加强培训,造就一支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加强对高校人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塑造一支高素质的人事管理人才队伍。要做好高校人事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秀的管理人员是关键,这不仅需要人事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人事工作管理专业知识,要有不断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也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同时要求本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既要做到工作的谦虚谨慎,也要保障人事工作的安全保密性。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人事工作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加强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动化处理信息的能力,培训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现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篇6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有六七万所初中的80%和60多万所小学的8 5%在农村。如果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就真正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加强教育信息化研究,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普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缩小城乡差距,扶持农村教育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进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能否发挥教育改革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能否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运用技术的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但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够充分,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意识还非常严重,“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因此,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面貌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加快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教育的距离。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们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80.7%的教师认为,信息化环境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我国农村,一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教室上,“纸上谈机”,没有上机操作,而且很多中学达不到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潜件环境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缺一不可,除了硬件和软件之外,还应包括教学实践环境,例如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实践基地等教学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对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能适应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政府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教育资源建设。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中国科技馆“中学物理探究资源”光盘捐赠仪式上透露,今年全国将投入4 0多亿元用于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使农村3/5的县级以上中小学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

由于各种因素,资源建设仍然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问题。调查数字表明,近l 5%的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电子图书库及电子图书查询阅读软件。7 0%的教师认为,缺乏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大障碍。远程教育中的光盘在农村有点“水土不服”,不适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应当进一步加强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鼓励和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积极引进和购置学科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加强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整合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实现教育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建设本区域的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以多种方式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城乡学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差距依然很大。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达到86.2%,而农村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不到城市学校的一半。

77.8%的城市学校已建成了网站,而农村学校只有5 1%,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学校赶时髦、斥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这就是被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网络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网硬件建设,同时也要重视软件资源的建设。除了中小学校自己研制、开发外,可从K12教育资源网、百年树人教育资源网和北大附中远程教育资源网等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改变教育信息化工程“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发挥作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

五、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信息素养薄弱,实践技能低下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它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务之急是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全面启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这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最主要的工作。

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虽然目前学校和教师都进行过信息技术培训,但对培训的需求依然很强烈,因为目前的培训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问卷调查表开放题中,许多教师谈到了培训问题。为此,可采取邀请专家做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研讨、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等形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也可采取教师自学、分散集中面授、开通远程教育、课堂听课指导等相结合的形式,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

六、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保障。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完成各项重点任务,必须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撑。

我国先后制定了包括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等一系列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和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远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教育信息化活动多样化、复杂化、国际化的需求。要完善政策,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法制建设进程,加大政策的研究和扶持力度,借鉴外国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制定和出台新的政策,研究各种政策的建设和运用。要加快标准制定,制定国家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规范标准,完善信息技术体制,积极促进教育部门、信息产品制造商在标准方面的协作与联合,鼓励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标准和系统,增强国家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包括教学应用、管理应用和服务应用等方面,其中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进行学科教学改革,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把计算机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使用,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使学生自主性和教师主导性增强。

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篇7

一、学校网站, 重内涵, 树形象

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锤炼学校内涵、树立外部形象的重要窗口, 它是学校整体精神的重要体现, 是师生素养风貌的集中展示。

以我校为例, 我校以无纸化办公为基础目标, 设立校园动态, 将每周工作、校园新闻等安排其中。以智慧性交流为业务目标, 设计教研论坛, 将课改心得、反思改进等栏目安排其中;以服务性发展为最终目标, 设立学生之窗, 将心理辅导、就业创业等栏目安排其中。

目前, 学校网站先后经过了3次大幅度的改版, 累计开辟了10个栏目, 上传了1 000多篇文章, 点击率达10万人次。切实地成为了传递校园信息的平台, 展示教师风采的载体, 彰显学生能力的舞台, 师生同台竞技的擂台;更成为学校对内抓内涵、促发展, 对外展形象、树品牌的精神站台、亮点窗口。学校网站将凝聚功能、宣传功能、交流功能、展示功能、美育功能融为一体, 成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海潮中一面精神的红旗。

二、校园广播, 小天地, 大作为

校园智能广播是一项基础性的信息化资源, 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和谐文化进校园, 求熏陶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我校本着贴近时代, 贴近校园,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的原则, 建立“和职之声”校园广播站。

广播站以服务校园文化, 服务学生需求, 服务职校特色为宗旨, 以团结奋进、务实创新为站训, 共有5个版块10个栏目组成:“每周视点”“校园聚焦”关注校外校内新闻, 足不出户, 知晓天下事;“佳作欣赏”“非常人物”介绍名人名作, 文化浸润, 春风化雨;“职场智囊”“职场精英”贴近职校实际, 就业创业是主题, 成才成功是旋律;“法制在线”“无悔青春”穿插法律知识, 与法同行, 青春无悔;“心灵鸡汤”“心灵之约”关爱心灵健康, 倾诉与倾听, 释忧与解惑, 午间的电波传递阳光心灵。

清晨, 阳光音乐振奋人心, 课间, 悠扬乐曲舒缓心情, 在每天中午30分钟的时光里, “和职之声”又通过电波表达和职的声音, 传递学生的心声, 文明之花在电波中绽放, 知识之水在电波中漫溯, 心灵之河在电波中徜徉。依托校园广播这一信息化平台, 校园文化实现了“两转变一和谐”即:变无形为有声, 变理性为感知, 在润物无声中求得精神的愉悦与文化的和谐。

三、班级博客, 方寸间, 显活力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博客越来越普及, 它的简单易用, “零”技术障碍, 已为学校班集体建设、管理和德育教育提供一促进学生思考, 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要利用个全球化、数字化的育人平台。

各班可充分利用博客“发布、分享、交流”的功能, 建立班级博客, 从而实现教育对象, 生命个体———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在我校, 此方案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响应。每一位师生都拿起手中的笔, 倾吐激荡的心声, 描绘斑斓的生活, 在键盘上弹指, 击出充满朝气的火花, 在荧屏前留眸, 解读生命的真谛。其中, 有学生的心迹之约, 也有教师的殷殷期望, 有就业的发展趋势, 也有创业的美好蓝图, 有个人的见解, 也有主流的发展方向, 有成长的困惑无奈, 也有豁然的柳暗花明。

用网络载起心灵的小舟, 用激情扬起远航的风帆。学生班级博客这个平台是德育文化的范畴, 心灵沟通的途径, 班级管理的举措, 是展示风采的舞台, 它为班集体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变单调、枯燥、说教为丰富、多彩, 使学校德育焕发勃勃生机, 促使校园文化朝着健康、和谐、蓬勃的方向充满活力地发展。

四、整合资源, 练技能, 彰品牌

还是以我校为例, 我校的整合资源工作措施包含两个层面:于生是将原有的专业资源与信息化资源相整合, 凸专业文化, 强技能教学;于师是将物质的信息化硬件和文化的信息化人相整合, 重师资锤炼, 积人文素养。为塑造厚德砺技的文化品位, 打造优质优势的办学品牌插上了飞翔的双翼。

一方面, 将原有的专业资源与信息化资源相整合。我校自主申报和成功开发网络环境下的CAD课程, 变原本的纸质制图为电脑绘图, 变原本的布料打样为电脑设计, 变原本的实物展示为三维立体拆装演示, 变原本的现场提问为现场提问与网络提问相结合。学生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训练, 更注重信息化背景下的技能训练, 在信息化训练中求得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拓展、专业文化的浸润。

另一方面, 延伸课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时空。通过平台互动,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舞台。自2008年9月份开通学校网上论坛以来, 几个月创原贴384个, 回帖1 084个。每个教研组, 还建立教研QQ, 开设教研组博客, 开展微格分析教研活动 (即每个教研组选择本组教师中共性的最薄弱的一项教学技能, 开展培训活动) 。教师们热情高涨, 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问题、情感等都在论坛发表, 与大家分享与探讨, 使教师时时都在研究的氛围里。引导教师更加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积极进行创新性实践, 通过学习思考和交流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知识积淀, 也促使教师饱学有识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素质。

直借东风发春蕾, 欲栽大木柱长天, 这东风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不断地彰显德育文化、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品牌, 以信息化的推进促文化的引领, 以数字化的构建挖专业的内涵, 以现代化的管理彰显和谐的校园, 在快速、时尚、健康、互动的信息校园中, 切实地让师生享受信息的浪潮, 享受现代的气息, 享受文化的浸润。

(宜兴市和桥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困境与思考 篇8

关键字:新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要将学校的教育提高一个层次,笔者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名校长培训充分感受到了名校和我校之间的差距,这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是体现在教师素质上。由此笔者总结了本校信息化建设途中的所思所想以供点评。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成绩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普及性高。

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提出不短的时间,在这个理念提出的时候学校就开始跟进,每年以此组织的活动和培训都不少,也有教师在这方面进行初步钻研,经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都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理论有了普遍的基础性的认识。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善。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这一块下了很大的力气,如今学校里的配备都已经达到能够顺利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每个教职工的办公室里基本都有电脑,班级里安装了班班通并且可联网,大型多媒体的安装也很完善,校园网的建设也有专人管理。

(三)基本实现学校全过程的具体管理。

在校园网的完善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如今学校的大部分行政工作已经接近于无纸化办公,既快捷又方便,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办公群来分享各种材料文件以节省时间和精力。由此校领导能及时掌握教师和学校的相关信息从而进行各种管理工作,同时由于信息的反馈也及时准确,真正实现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化。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困难之处

(一)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不够深刻。

尽管学校一直在推崇信息化建设,但是如何才能真正称之为信息化建设呢?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都没有一个深入细节的概念,大部分都以为只要校园里有校园网或者是在校园办公的时候利用计算机设备就算是基本完成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更不要说如今班级里都有班班通多媒体等设备,难道这还不算是比较好的信息化建设了吗?其实不然,硬件设备不过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外壳,内在的精华教师们并没有够深入理解。

(二)学校教师现代教育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老教师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上的知识不敏感,新教师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没有有机结合,没费心钻研,这两点导致教师在信息化建设里缺乏相应的知识贮备,素质提升不上去如何能够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现代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课件形式以及利用网络来获取各种新的教学资源已经慢慢形成惯例,教师无法掌握这些技术,便没有办法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如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也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文化,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学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要求度不够高。

学校本身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度不够高,教师们运用PPT教学基本上成为默认的信息化教学统一模式,作为教育信息化主体部分的校园网,目前还未完全渗透到学校职能业务与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以及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更没有激起教师们的紧张感,让他们觉得这是对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挑战。

以上几点是在工作推行中所遇到的问题,近日经过笔者的思索之后,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三、如何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

(一)促进完善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首先在学校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完善学校管理系统。本校虽然已经开始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并没有分出子系统来形成一套明确的制度体系。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将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综合事务管理等部分进行数据统计,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整合和管理,另外一方面也能杜绝很多由人管理所产生的漏洞。

(二)加大对人员素质的投资。

1.提高教师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提高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细节认识。以校园网站来举例,在大部分教师的眼里它不过是个网页,很多情况下都不会去查看。如果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及教学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成长还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等。但是如果这些概念不主动灌输给教师,那么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所以校领导必须继续加强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细节上的概念塑造。

(2)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第一是让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一般的教师培训方式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但是如今网络培训多半都是免费的,如果教师仅仅因为技术原因就放弃这样的学习机会那就是学校和本人的双重损失。第二学校可以分批对教师进行培训,先让一批人年轻的能够接受新知识的教师进行培训,在取得成效后也能够激励那些不打算进一步深造的教师们,并且对此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这两条途径至少要让学校人员达到如下的水平:第一、职能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信息检索与信息整合能力。第二、教师们需要提高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搜集能力,能够运用软件制作课件激发学生的活力;运用网络资源搜集更好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吸取名师精华提高自己水平等等。

2.加大对校领导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校领导自身要对信息化建设的有明确认识,如果校领导都不能够从根本上重视本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那么底下的教师也不可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尽管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条漫漫长途,但是其中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校领导要在以后的学校管理中信息化建设中成为中坚力量,面对这样的趋势作为领导者不仅要先提前做好准备,也要指定好前进目标,不能只顾表面工作。

边远学校一般都以自己地处不发达地区作为借口而叹息本校与名校之间的差距,但如今时代发展变化让原本的教师流动以及学术研究环境受到的地域限制消失大半,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接受外界信息并且为之消化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地域的限制已经被降到微乎其微,在信息化教育中资源本就存在,如何利用这些资源甚至是再生出我们所需的理论才是我们的弱项,这个弱项需要我们自身发挥能动力去解决。校领导必须要有与名校看齐的决心,并以此为动力继续前进。这样才能够很好的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更上一层楼,把学校带入更精彩纷呈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

上一篇:重要档案归档整理手册下一篇: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公司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