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李老师的散文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起李老师的散文(精选13篇)

想起李老师的散文 篇1

当了老师,才深刻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是那样纯真质朴,就像冬天里纯洁飞舞的雪花给麦苗盖上厚厚的棉被,就像三月里的太阳默默无闻温暖着大地上的万物,让他们充满活力地生长。

在老师的岗位上,我总是想起小学六年级的李老师。

还在上四年级时,对李老师的“厉害”我们早有耳闻。嗓门大,脾气火,教学严格,如果我们任务完不了,考试考不好甚至中午就别想回家吃饭。没想到有一天李老师竟来到了我们班,当了我们的班主任,从此,全班每个同学的头上似乎总悬着一把无形的利剑,做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某件事而导致李老师的雷霆大怒。

李老师教我们数学,教学方法独特,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严格,一道数学题讲完便抽学习跟不上的同学上黑板练习。做错了,或者是公式背不出那中午就别想回家吃饭了。台下的我们齐刷刷随着李老师的讲解全神贯注的盯着黑板。

爱玩是孩子共有的天性,我们的童年时代,没有玩具,但是聪明的小伙伴们也会编出很多好玩的游戏来,抓石子,跳绳,跳格子,拍画片……随着季节的.的变化而变化着。

春天,明媚的阳光暖烘烘的铺满春野,花香透过窗拂过教室,黄鹂鸟在窗外的梧桐树上婉转的唱着。其实我们没有功夫看窗外春色盎然的山丘,也没有因为窗外鸟儿的欢鸣而东张西望。我们全都在听老师滔滔不绝的讲着数学题。因为没有人愿意中午被老师留下。

虽说我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黑板,但我们的心思却在自己的书包里,文具盒里。教室里除了老师的讲课声,不时总听到轻微的解开文具盒的声音,一个,两个,三个.......终于,书包的秘密被细心的李老师发现了。

“全班都站起来,把书包都打开!”李老师脸红脖赤站在讲台前大声嚷着。眼睛里射出一束威严而不可抗拒的光。

教室里很静,静的几乎可以听见蚂蚁爬过的声音。于是书包里形态各异的小盒子便如小山丘似的堆满了一讲桌。

小盒子里是一个个一个个鲜活的蚕宝宝。

春光明媚的三月,养蚕就成了大家共同的选项。

早春的风凉凉的,有同学便把蚕卵包在棉花里藏在贴身的口袋里或者藏在腋窝里,一天两天,当打开棉花时,偶尔会有一个个不小的惊喜,一条条春蚕破壳而出在棉花上蠕动着,一传十十传百,不出一个星期每个人的衣兜里准会有一个小棉花包,课间铃声一响,各自从衣兜里掏出棉花包来,希望有奇迹出现,你看看我的我欣赏你的。一天两天三天,一粒粒蚕卵破壳而出,这时蚕宝宝变移居到盒子里了,铁盒子,纸盒子,文具盒都是蚕宝宝理想的家。

放学后第一件事便是到田间地头采桑叶,刚出生的蚕宝宝,要吃鲜嫩的桑叶才好,几片就够蚕宝宝们吃上一两天,所以桑叶不可多采,倘若到了第二天叶子就不新鲜了。一片片桑叶就像一张张大床,蚕宝宝们就在这张床上慢慢悠悠的吃着睡着玩耍着。

刚出生了蚕宝宝蠕动着黑乎乎身躯,经过十来天的成长便蜕皮变成白色了,渐渐的吃的多了长得长了,长得肥了,这个时候蚕儿们就成了我们上学时随身携带的宝贝,今天比一比谁的蚕长得快,明天赛一赛谁的蚕长得壮,后天再看看谁的蚕最先吐司结茧。就这样上课时,蚕就躲在书包里。

然而这一天终于被李老师发现了,批评自然少不了。

看着小山丘似的蚕宝宝的住宅,李老师脸越发红了,眼睛越发瞪得大了,我清清楚楚的看见李老师哆嗦着咆哮开来“你们这是什么班?简直就是养蚕班。”后面的话记不住了,只知道李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大道理,说了许多教育我们好好读书的话。

后来,学业更紧了,养蚕就这样彻底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再后来就毕业了,只记得毕业前几天说好全班一起照一张合影照,但等了很久李老师也没来,有同学说李老师最近对我们的表现很是生气,所以就没有来,其他的老师自然也都没有来,后来毕业照上只有同学们的身影。

以后也很少见到李老师了,听人说李老师搬到一个很遥远的城市定居了。

想起李老师的散文 篇2

您好!您调离咱们学校已经有三年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您。

我是您的学生阳阳。还记得我吗?大家都叫我“小绵羊”。三年前,您教我的时候,我刚刚上一年级,现在我已长成一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了。我长高了, 学校也“长高”了, 由以前低矮的平房变成了现在的楼房。

在您调走后的第二年,学校开始动工兴建新教学楼。如今学校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走进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层的综合楼, 上面有少先队活动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科学实验室、微机室和远程教育播放室。在这里, 我们学到了许许多多新知识。在远程教育播放室里,我们还可以同步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的老师上课呢!

再往前走就是高大气派的三层教学楼。教学楼迎面墙壁上“放飞理想、成就未来”八个镏金大字闪闪放光,大字的上方是咱们学校的校徽,校徽蓝蓝的底色上,有两个艺术化的“wg”字母,就像一艘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航船,承载着我们去扬帆远航。步入教学楼门厅,首先听到的是六年级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和一年级同学们悠扬的歌声。晨读让我们领略了文学的乐趣,课前一支歌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来到二楼办公室,老师们正在专心致志地批改着作业,这里洒下了老师们辛勤的汗水。

漫步三楼,多媒体教室里同学们被正在播放的视频所感染;图书室里各种图书应有尽有,我们每隔几天就来这里阅读一次课外书。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李老师,您现在任教的学校怎么样?也一定很漂亮吧?有时间回来看看咱们的新学校吧!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徐宏阳

2013年3月21日

(指导教师:王立雪)

从外到里、自上而下详细地介绍教学楼和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自豪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想起童年的爆竹散文 篇3

春节来临,每当听到噼里啪啦持续不断的鞭炮声,我便想起儿时与鞭炮发生的故事……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鲁中地区,由于受落后生产力的影响,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拮据,但是贫穷的童年因为乐天的个性依旧变得丰富多彩。印象中每到过年的前一两个月,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就会掐着小指头开始算日子,看看还有多少天要到春节了,那份急切、高兴、盼望的心情真是难以溢于言表。当然盼年的原因除了放寒假、穿新衣、吃到好东西、得到零花钱以外,最令我们兴奋的当属放鞭炮了。那时一二百响的一支小鞭大概两角钱左右,一般家庭只能给孩子买两三挂鞭炮便过完春节。年关临近,我拿到父亲给我买的鞭炮后,在哥哥的怂恿下,把挂鞭的包装纸小心翼翼的撕开,把爆竹带着引线一个个拆下来放在衣兜里面,跑到村中人群多的地方,用香点着,一个一个的燃放。有时候还会把鞭炮折断,把它放在地面上,用火柴点燃,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跐溜花,在地面上不停地旋转,看着从折断处冒出的丝丝火花,我一边高兴地跳着叫着,一边向小伙伴们不住地炫耀着……有时候因为心血来潮,在小朋友的鼓励下,我把鞭炮埋在土堆里面点燃后快速离开,只听“砰”的一声,炸起尘土飞扬,如同爆破一样。当然最有趣的是,把鞭炮放在易拉罐里面,在爆力作用下,瞬间将瓶子炸得腾空而起,一下飞出很高很远……我们惊恐的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拍着手掌连声叫好!曾经还有一次,我们跑到了野外的庄稼地里,把鞭炮放到田鼠的洞口里面,试图把田鼠一家吓出来,尽管试验了多次,但是震天刺耳的炸响,也没见老鼠从洞中窜出来,最终也只好作罢。

俗话说“爆竹一声辞旧岁。”除夕夜里,各家各户炮声连天震耳欲聋火光频闪。那时我在父亲的同意下,才开始放一整串的`挂鞭,在姐姐的围观中,伴随着噼啪乱响浓烟阵阵,转眼之间一支鞭炮便放完了……借着微弱的灯光,我打着手电,会去放鞭炮的‘废墟’里,找那些没有点燃的鞭炮,以便收集起来等到第二天再放。大年初一,我们起个大早,吃过早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换上新衣服,在大人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伴随着几句祝福的童腔童韵,我换回了满口袋的糖果糕点。在借着大人在屋里交流说话的机会,我却早已跑到了外面,扒开燃放过的一层层鞭炮花儿,仔细找寻着还未燃放和失效的鞭炮……等到拜完年以后,我总能提着半塑料袋大小不一的零碎鞭炮回到家中。

小时候放鞭炮既是一份快乐,同时也是一种痛苦。因为这鞭炮可没长眼睛,几星火花飞溅到身上,新衣服就会难逃厄运。曾经有一次,因为放鞭炮的缘故,我的衣服上,不小心烧上了几个小窟窿,以至于睡觉前把衣服脱下来才被发现,为此受到了母亲的数落,但是乐天的性格从本质上却没有改变。还有一些鞭炮,因为引信过短,很容易炸到手指。记得有一回,我点燃一个鞭炮,丢在地上后,半天没响,也不见冒烟,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我以为引信烧到鞭炮身就灭了,谁知刚跑过去把鞭炮捡起来,拿在手里突然炸响了……拿鞭炮的那只手立即被胀痛所覆盖,手指也肿了起来,就像一个个小萝卜……那种钻心疼痛的感觉尽甭提有多难受了!回家处理的时候,免不了被母亲一顿责骂,被炸肿的小手过了一个多星期才恢复过来。受过一次重创后,我对玩鞭炮的兴趣开始大减了……

想起故乡的雪散文 篇4

故乡的冬天,真的好冷,好冷

刚刚,走出家门

眼睫毛上,就冻上了一层冰

故乡的冬天,真的好长,好长

都立春了

还看不到一点点,春的踪影

故乡的.雪,真的好大,好大

不一会儿的功夫

就淹没了塞北这座边陲的小城

故乡的雪,剔透而晶莹

到处银堆玉砌,阳光下

就像走进了,美丽的童话中

故乡的雪,洁白而纯净

遍地琼枝碧叶,一朵朵飘飞的雪花

就像蹁跹的蝶儿,飘逸而轻盈

在厚厚的积雪中,我们踏出

一条条,通往校园的小路

鲜艳的红领巾,就像一道道

飘落在雪中的彩虹

在冷冷的冰雪里,藏着我们

一个个,童年的梦

那时,我们虽然冻得直跺脚

可却不能,把酣睡的春天惊醒

虽然,我早已离开了故乡那座

让我,日夜思念的小城

可故乡,那一朵朵美丽的雪花

想起那个时候的过年散文 篇5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最萧条的年代,那个年代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很匮乏,或许就是因为生活的清苦,人们的思想就很简单,能吃饱穿暖就可以。我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度过了童年。

童年对过年有太多的期盼,期盼姥姥会从烟台给我们寄来苹果、鱼干。期盼妈妈能给我们做一套小花布的新衣裳。期盼我们能围坐在火炉前,守岁,其实也就是守着妈妈卤的那一锅肉,守着满屋飘香的年味。当妈妈把卤好的的排骨,给我们姐弟仨每人一块,那个香啊!觉得过年真好。期盼大年初一早上,被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吵醒,还没有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爸爸和妈妈就给了压岁钱,于是赶快起床穿上新衣服,给爸爸妈妈道一声爸爸、妈妈新年好!那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一天,那就是过年。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买肉要肥肉,买布要布票,这些票,平时都不舍得用,就等着过年。才会大包小裹的买回来,除夕的夜晚,才会有最丰盛的一餐。尽管经济不富足,心是辽阔的。吃什么都香,尽管文化生活不丰富,精神境界是宽阔的。心一点不觉累,人很容易满足。那时候舍不得买很多肉,可一家人围着小盆儿里的那点肉,吃的甭提多香,现在想起姐妹那时候的吃相,都觉得即可笑又可爱。所以,过年真是一种期盼。

青年时代,对过年也有期盼,上班离家很远,工作性质是倒班。过年不放假,距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就会翻着日历算,大年三十上什么班,初一能不能在家过年。早早给妈妈打电话,哪天能回家过年,于是,爸爸妈妈也在家里等待,盼着儿女能和父母团圆。我们盼着吃一顿有妈妈味道的饺子,吃一把爸爸亲手炒的瓜子,那是怎样的惬意,怎样的香甜。

结婚后,一到过年就开始犯难,想着怎样去婆婆家,怎样去父母家,能把空间和时间充分的安排,可是还是因为工作的性质,再有就是婆婆离我较远,终究没在婆婆家过一个除夕,也许这将是我今生的遗憾吧!

如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腾飞的今天,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虽然什么也不缺,还是依然沿袭了妈妈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习惯,还会买很多东西----年货。觉得这样才像是过年。我们当地的人有个说法,喝了腊八粥,人就开始就糊涂了,苕买苕买的(傻买傻买的),也不计较花多少钱了。等过了正月十五,汤圆吃完,就清醒了,哎呀!怎么花了这么多的钱!

现在的我对过年已经厌倦,走在大街上,看到攒动的人群就会莫名的心烦,在超市里听着打折的叫卖声,心就会一阵阵的痉挛,也不缺吃也不缺喝,就是没有盼着过年的激情。也许是太富足的生活,带走了对年的期盼,也许是生活太空虚,不想有过年的喧嚣和忙碌,总之,富足的物质生活,让精神生活匮乏了,心中不再期盼过年。

细细咀嚼过去的这些年,是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我们不知道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除了担心餐桌上的食品是否安全,我们还会期盼的是什么?餐桌天天鱼肉,顿顿美餐,还时常会和家人去饭店吃大餐。尽管如此,人与人的情感淡漠了,心与心的距离疏远了。虽然提着大包小包的走亲访友去拜年,却感觉是走形式,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温暖。更找不到童年那种对年的期盼。有时甚至想,人真的是不是还应该穷一点,我甚至甄别不出,我的这种感觉是对是错。但这就是我心里的过年。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各种炒菜凉拌菜,摆了丰盛的一大桌。是小妹妹的创意,今年的年夜饭又增加了一道火锅,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让年夜饭增加了更浓厚的色彩。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妈妈成了我们祝福的焦点,是啊!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就是因为妈妈常年居住在我家,所以每年弟妹们才会相聚在我家,这一刻才会最团圆。

从年夜饭开始,手机里的.短信就接连不断,相互转发,有时连名字都忘了换,最后对方就会问,你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你啊!其实就是流于形式,根本就感觉不到问候的温暖。还会闹出啼笑皆非的事。信息群发还会发给自己。

初一,弟妹们都换了新装,一大早就带着礼物,来给妈妈拜年,一句妈妈新年好!送上美好的祝福,送上了美好的心愿。这一刻妈妈接受了儿女的祝福,妈妈也约定俗成的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她的孙子们。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晚辈,也早已改变了沿袭已久的习俗---晚辈的也要给长辈压岁钱,妈妈被天伦之乐簇拥着,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们做儿女的也是幸福的。有妈妈在,我们还可以送上祝愿。

初二,拜年和走亲访友的帷幕才真正的拉开,虽说拜年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习俗,可是对我来讲,真的就是一种疲于应付的礼遇,要一桌一桌的做菜,还要一遍遍的送上流于形式的祝福语。我很讨厌酒桌上的猜拳行令,虽说那也是酒文化里的一种,可在我眼里就觉得那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会劝大家少喝酒多吃菜,最后还会有人喝醉,不耍酒疯就耍醉拳,我们这已经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不喝醉就是没喝好。

初三,初四,初五,一直会延续到十五过后,当地人有个讲究,不过十五都是年。就这样的接受者亲朋好友的拜年,我们也要不厌其烦的去亲朋好友家拜年。一直持续到十五过完。

沉痛悼念李英老师 篇6

李英老师, 云南大理人 (白族) , 1931年12月生, 1957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1987-1988年美国农业部东部地区研究中心 (ERRC) 访问学者;1957-1974年在成都工学院化工系有机化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975-1996年进入皮革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6年退休。

李英教授曾任皮革工程系主任、轻工学院院长, 兼任学校皮革研究所所长、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国家教委皮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教委科技委纺织轻工学科组成员, 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第二、三届顾问, 四川省“八五”皮革工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1989-1993年被聘为国家教委留学生司公派出国留学生评审专家。作为大会主席, 主持1992年在中国成都召开的国际皮革科学与技术会议。

李英教授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34篇, 编著出版《合成鞣剂》、《皮革用表面活性剂》、《皮革化工材料》等专著;承担完成省部级成果9项;《新型高档系列皮革化工材料》、《新型氧化-亚硫酸化加脂剂》等6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先后荣获国家科委“七五”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 中国皮革科技先导称号,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英教授是一位皮革化学、科技、教育领域资深望重的学者, 为我国皮革化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岗敬业39年来, 他治学严谨, 精益求精, 辛勤于教、研、管第一线。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失去了一位敬业乐群的同伴, 哀感无比。然而, 此身悄然逝, 风范永留存。我们必将努力奋起、继往开来, 承杨师艺以慰藉师灵。

想起家乡的紫云英散文 篇7

新年已过去了,暖风拂面,又到了桃红柳绿梨花白,莺飞草长菜花黄的时节了。可在大漠深处的迪拜龙城,沙尘弥漫,烈日炎炎,气温高达三四十度,除了几颗干枯的棕榈树,很难感到春天的气息。

快要回国了!归心似箭,思乡情切。我站在龙城中国公寓楼“大家”的窗前眺望着远方,想起了烟雨江南,我的家乡上虞百官,如今一定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正是郊游踏春的大好时光。

我想起了那远去的童年时代,每逢周末学校放假,我们几个小伙伴必定活跃在田野上,除了割猪草捡柴火还尽情玩要,陶醉于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绚丽春色中……

我家为了服从国家国防事业需要,从上海迁居祖藉地百官后,我自小就跟着母亲生长在乡下,如今应叫城中村的那种村落,那个年代春天的田野上对我印像最深的莫过于那姹紫嫣红的“紫云英”。

如果说油菜花是娇贵的美人,那么“紫云英”就是清纯的少女,是弥漫在江南田间一抹最靓丽的风景。

“紫云英”在我的家乡,我们百官人常常叫做“草紫”,又因其色红花艳又被称为“红花草紫”。

我小时候的家乡是把这一种豆科黄芪越年生草本植物,大多在秋季套播于晚稻田中,作早稻的有机基肥料的。

每当杨柳吐翠,油菜泛金之际,“紫云英”同样会不甘寂寞,悄然绽放出一朵朵紫红色的小花,又似乎在一夜之间蔓延开来,无数的花朵与翠绿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宛若是一张平铺在田野上巧夺天工的巨大的彩色地毯,连绵数十里,气势磅礴。

又好像是一片随风飘荡着的紫红色的云霞,轻轻地涟漪着、招展着,与金黄色的油菜花交相辉映,将春天的万般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春归的时候,“紫云英”在乍暖还寒的田野里自由自在地蓬勃着、摇曳着。在贵如油的春雨中,她那清秀的脸涨大了,在人们的不经意间,绿茵铺满了大地,紫霞缭绕着村庄,喜滋滋的笑靥,透露出洒脱、超然、恬静的神情,美丽却不张扬,闲适却不落寞,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雅致。

在“紫云英”开花季节里的田野,成了我们小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那时我们男小孩,最感兴趣的是在柔软如缎的“紫云英”上面,随心所欲地奔跑追逐,打闹嬉戏,翻筋斗扑人影,实在玩累了,便静静地仰卧着,软绵绵的是“紫云英”的拥抱,沁人肺腑的是“紫云英”的馨香。我们的眼前是一片彩蝶舞蹈,蜻蜓飞翔,耳边净是蜜蜂嘤嘤嗡嗡的欢歌声。

那个年代这个时候总会有许多外地放蜂人闻香而来,在田边地头搭起帐篷安营扎寨,在田埂上密密匝匝地摆满蜂箱,蜜蜂成群结对地忙忙碌碌采“紫云英”的花蜂。

那个时候的小姑娘,最喜欢的则是去采摘“紫云英”的花。“紫云英”细长的秆子上,顶着一朵似蝴蝶又如鸡雏状的亭亭玉立的花,如同轻歌曼舞的红衣少女,那份风姿、那份温顺、那份艳而不俗的美丽,是每一个爱美的小女孩所钟情的。小姑娘们细心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小心翼翼地编成花环,戴在发际间,脸上情不自禁地荡漾起淡淡的红晕。

那个时候在农民伯伯的眼中,“紫云英”更是上好的肥料。在“紫云英”花期最旺的时候,农民伯伯或用铁搭一锄一锄,或用牛一犁一犁将她覆埋于泥土下,任其腐烂沤肥。如今使用了化肥,“紫云英”不再受到青睐,渐渐地在家乡的`田野上难觅其俏丽的身影了。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鲜嫩的“紫云英”又是我们家中独特填肚充饥的食粮。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做的“草紫脑炒年糕”,那鲜美、那幽香、那柔糯,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口舌生津,回味无穷。

虽然如今“草紫脑炒年糕”作为时令菜肴还偶尔能在宾馆饭店吃到,但我已品尝不出曾经拥有的那甜汁充盈,齿颊留香的滋味。

忆往昔、如梦似醉,身在异国他乡,却彷佛是伫立在万物葱茏花香氤氲的家乡田野上,无限感慨!

看今朝、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老夫半百有余了!在如今家乡的田野上再也寻觅不到大片“紫云英”的踪影了,到处是高楼大厦宽广道路。但“紫云英”她那清纯秀丽楚楚动人的模样,万紫千红惹人怜爱的花朵,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二哥想起你小的时候散文 篇8

席慕蓉《美丽的错误——写给年轻母亲的信》中告诫年轻母亲,不能过分斥责幼儿在他们这个人生阶段常犯的错。应该感谢上苍,幼儿犯的是“美丽的错误”。

“人生有好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既然可以欣赏老年的慈和,中年的成熟,青年的美丽,儿童的天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幼儿的失误呢?”

幼儿阶段是上苍给我们的最好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孩子给我们的每一刹那和我们给孩子的每一刹那,这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开始,最最单纯与无私的施与爱。这样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将变得比较稀少了。

二哥幼儿时,那时我工作繁重,又要忙着给他兑奶、换尿布、洗澡等。他半夜醒来,还得给他喂吃的,哄他尽快入睡。一天累下来,有时腰都直不起来。有时喂他的饭,弄得满嘴都是,还要说尽好话,许下很多承诺,等他把饭吃完,我的饭需得再热一遍。有时他觉着不好吃的,就随口吐出来,我就语气重重地威胁说:“再乱吐,就不给你好吃的了。”当时就想,孩子快点长大吧,能自理生活了,这样我们做父母的就轻松多了。甚至还自私想,有些事还可以指使他来干,比如洗洗碗、下楼倒倒垃圾等等。这想法正如文章所写“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和所有年轻的母亲一样,觉得我在数着日子,我们常说:‘再熬两年,等孩子上幼稚园就好了。’或者:‘等孩子都上了学,我就出头了。’”

二哥能跑动时,手脚就忙个不停。脚板就像上了发条,嗒嗒从这间房窜到那间房。手也动个不停,搬这样动那样,尤其喜欢拿着笔到处乱画。凡是放在他能够拿得到的书呀和我们的工作记录呀,都是他作画的地方。他用找得到的各种笔在上面乱画一气,还有白色的墙壁上也是。画的有些是简单的线条,有些是快成形的人或动物的简笔画。

家里面,有些重要的纸张得赶紧收捡好,比如户口簿之类的,放在二哥不容易拿得到的地方,否则给他逮住了,就会把它画得面目全非。给他的.本子,他也画画,但他更喜欢随意在其他地方画画,这样才好玩。

如此淘气,罚二哥面壁思过。他一点也不严肃,往墙上一靠,嘟着红红的小嘴在站在那里东倒西歪。不时还走动到茶几那里,拿拿东西吃。“给我站直了,不许乱动!”我大声呵斥道。“婆婆,爸爸又在吼我!”二哥尖声叫着向他外婆告状。“孩子还小,你不怕把他耳朵吼聋哇!”外婆说完就拉着他往外走去。“走啰——耍去啰——”二哥得意地故意把声音拖得老长,留下气急败坏的我。

我和老婆现在就一直就后悔着,二哥在幼儿阶段没有花太多时间陪他玩耍,更没有什么精力来享受上苍给我们做父母的那一段最好的时光,尤其是老婆特别遗憾。现在她看见同事里一些年轻母亲大秀跟孩子玩耍时的亲子照,那可真是羡慕嫉妒恨呀!

还记得二哥三岁左右时,有段时间,他早早醒了,他外婆刚给他穿好,他就颠颠地来到我床前,当时他只比床高出一个头。“爸爸,起来嘛,陪我玩玩吧!”“爸爸,起来嘛,陪我玩一会儿吧!”他用那胖乎乎的小手摇我的胳膊。我睡眼惺忪很气恼地说:“爸爸累了,要多睡一会儿。跟你外婆玩去。”二哥还不甘心,一直在我床前念经,还好他外婆觉着我们上班辛苦,就把他领开了,还不断给他许诺,给他什么好吃的,给他什么好玩的,他才悻悻离开。

现在二哥读高中了,已不是小孩子时什么好奇就缠着父母问个究竟,弄得本来忙碌的我们极不耐烦,就敷衍说:“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你看爸爸正忙呢,去其他地方耍”……二哥就只好悻悻离开。现在想起来真是不该呀。想起那时二哥水灵灵的圆眼睛满怀期待等着无所不能的父母回答他的疑问,我怎么当时就这么不耐烦和这么忍心呢!

二哥小时候,什么决定都要我们父母拿主意,大多时候大人的意愿就定夺了孩子的兴趣愿望,孩子就如领圣旨般照办。比如,二哥自己不想学奥数,老师征询意见时,我们大人就包办了二哥的兴趣,肯定得学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可把二哥的脑汁给绞尽了,学得很是痛苦。幸亏我们发现及时,就终止了他奥数的学习。

现在二哥的好奇越来越少,很多选择都是自己决定了。高一下期的文理分科,他本想去学自己喜欢的文科,根本听不进去我的苦口婆心说的理科的好处。后来同学一鼓动,他又决定去学理科了。

现在有时候真想摸摸二哥的头,牵牵他的手,就如小时候那样,抚摸他柔软的头发,紧紧拉着他胖乎乎的藕节似的小手,现在根本不可能了。我的手还未接近他的头顶,敏感的他,“哼”的一声,仰首而走,而且故意把脖子昂得直直的、高高的。有时情不自禁地想牵牵他的手,手还未挨拢,又是一声“哼“,叛逆的他,甩手而走,留下失落的我,呆呆地在原地不知所措。

其实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来陪伴,不能以忙于生计或交际应酬为借口,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甚至有时还得牺牲一些自己的时间,把名利看淡些看薄些,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我们做父母的珍爱、珍宝。

孩子小学时,陪他早睡早起,不能懒床;陪他一日三餐,爱惜粮食,不能浪费食物,不能只吃喜欢的食物,更不能在菜盘里挑选;晚上陪他做作业,不能抄作业;检查作业要逐一仔细,不能敷衍。告诉孩子,学校的公共财物跟家里的一样,要爱惜,不能破坏;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母一样,不能没有教养。

孩子初中时,晚上守着他做作业,不懂的要问或网上查找解题方法,还是不能抄作业;做完一科,在家校联系本勾画一科;需要家长督促完成的作业,家长要严肃认真,背诵需要一字不落,默写需要完整准确;家校联系本的家长签字要工整,老师的询问回答要真实、恭敬;双休日,陪孩子到大自然看看,养成敬畏自然的习惯;与他聊聊天,化解他思想上的困难。

孩子高中时,晚上候着他做完作业,哪怕再晚;作业太多时,有些又实在没有眉目,同学群里的答案可以作为借鉴,但不能习惯成自然;叛逆的他有时情绪不对,需要宣泄,不能对着跟他干,学会倾听和化解……

想起李老师的散文 篇9

一理性鉴赏不“偏食”

音乐教师必须拓展音乐欣赏的范围, 有些错误的观点认为欣赏仅限于严肃高雅的古典音乐, 其实不然, 无论是通俗音乐、摇滚音乐, 还是民族音乐, 都属于音乐的范畴。通过听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音乐, 在欣赏中提高, 在比较中进步, 吸取一切音乐成果的养分, 丰富和拓宽音乐视野, 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

李存老师的起始课很好地阐释了他“理性鉴赏不‘偏食’”的教学思想。李存老师充分了解当代高中学生的欣赏热点是通俗音乐, 所以采取以“大禹治水, 堵不如疏”的方式用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这首内容积极向上、旋律优美动听的流行歌曲给同学们刚刚开始的高中生活树立起一面自信与奋发的旗帜。李存老师认为, 如果不让学生听唱流行音乐只会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对立, 使学生陷入厌学的矛盾之中, 使学生走上盲目听赏的道路, 达不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

又如在进行《夜后咏叹调》这首经典歌剧片段的欣赏时, 随着音乐急促的进行, 李老师的双手自如地指挥着, 仿佛在他面前就坐着一个大交响乐团, 学生们也随着他的手势深深地投入到音乐中去, 每次在老师的示意下聆听到最高音F3时, 学生都是屏住呼吸, 生怕漏掉这精彩的瞬间似的。花腔女高音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美妙绝伦的音色令学生们惊叹不已。是啊, 这样炫技性的表演可不是哪个通俗歌手能够轻易胜任的, 学生们怎么会不喜爱不崇拜呢?几乎每个老师都会为如何激发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而发愁, 而李老师只用了一个故事和一首歌就拢住了学生的心。

只有选择合适的音乐, 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 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才能把学生的心灵引入快乐的音乐殿堂。

二从“平常”中见“非常”

李存老师在“名师大讲堂”上做了一节名为《唱响国歌》的音乐鉴赏课, 令笔者真正领略到了李老师与众不同、胜人一筹的授课技巧。

这节课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李老师从比较大、小三和弦的色彩入手导入本课, 让学生“走近国歌”。第二部分, 他紧贴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唱、奏国歌的情景, 拉进了学生与国歌的距离;在一组年份时间中介绍了国歌诞生与发展过程中的跌宕历史;从现在使用的国歌到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比较二者细微的差别, 通过这些, 李老师帮助学生“了解国歌”。第三部分, 为了让学生“唱准国歌”李老师以“do, mi, sol”这三个称为“号角因素”的音作为突破口, 让学生感受明亮的大调式色彩和反复使用、层层递进的强烈的震撼感觉。李老师还把三连音、附点、休止等节奏用数字表示时值的区别, 让学生直观地把握音乐语言的运用。第四部分, 李老师从音乐的力度入手, 给学生们播放了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唤起了全体同学“牢记历史, 居安思危”的心声。转而李老师又介绍了国歌在现代社会中广为传唱, 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讨论, 学生们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能正确对待国歌的现象, 大家决定要从自身做起“唱响国歌”。第五部分, 李老师通过播放开国大典及五十年国庆的片断给同学们讲人民解放军与国旗的故事。然后进一步创设情境, 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 将主题“国歌”升华为“万众一心的歌”, 最终在李老师的指挥下, 全体同学和在场听课的老师们一起“高唱国歌”。课上完了, 但是至今想起它笔者依然心潮澎湃, 尤其是那一张张黑白照片就像利刃一般在学生年轻的心灵上划出一道道血痕, 让他们更坚定信心要牢记国耻, 为祖国的强盛而奋发图强。

三给学生一朵最晶莹的浪花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肤浅的认知阶段上, 而应深刻地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性。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了解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 音乐要多听才能把它内在的东西咀嚼透彻, 才能成为自己的。音乐教师只有根据作品的思想内涵有效地把音乐和思想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真正达到音乐审美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最直接的方法就多听, 只有多听才能积累大量的音乐素材, 加深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当我们对音乐不再陌生的时候, 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鉴赏能力才会有较大的进步。作为音乐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只有充分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 抓住音乐的灵魂;只有不断加强文学、美学、历史等姊妹艺术的学习, 才能结合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共鸣。

作为教师, 总想在我们的脑海中储存下一片音乐的海洋, 把最晶莹的浪花给学生。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不断积累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并且准确地把握每首作品的深刻内涵。多听、多想、多学习, 从提高综合素养入手, 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水平。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作为高中音乐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音乐鉴赏课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理性鉴赏不“偏食”;从“平凡”中见“非常”;提高自身鉴赏水平。笔者以李存老师的音乐鉴赏课片段为例在此谈了高中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音乐鉴赏素质。

想起你散文 篇10

在这微雨的夜晚,我卸下肩上的担子,开始慢慢的想你,仿佛栀子花幽幽的香氛,淡淡的飘开,散落成满怀的心事。

在这安静的夜晚,我什么都不想做,专门为自己换了水岸风堤的曲子,戴着耳机一个人听,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人的世界,只有这样,我才好慢慢的、慢慢的在记忆的角落一点一滴的搜寻你的痕迹。

想起你,是满心的欢喜还是满心的幽怨,或许无忧亦无喜,只如行云流水,是一种心情吧。这样的时候适合发呆呢,脑海里蔓延你的样子,多想再翻看一遍你的每个影子,细细的看你年轻而傲岸的样子……

想起你,你那年轻的面庞,认真抿着的嘴唇,像个认真天真纯真的孩子。想起你,你那明净的额头,浓黑而清晰俊朗的眉目,像前世里梦中见过的那样。想起你,你挺而直的.鼻子,黑框的眼镜,直短的头发,想起你的笑容,微微的掩不住的羞涩,想起你故意装出的潇洒。想起你那亮亮的笑着的眸子,总是让人在一瞬间,忘了自我,沉陷其中,不能不想也不愿自拔……

想起你,一船烟波,几许欢笑。想起你,阳光不好,笑容却最好。想起岸上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想起你逗趣的脸……一地黄花,残如心倦,荡漾的心湖,有只漂流的船,一直一直的,靠不了岸……

想起了草原散文 篇11

草原,就像梦中情人,她既有着温柔的一面,又有着神秘的一面。风吹绿草遍地花的草原,她那宽广美丽的场景,海一样的胸怀,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前日,无意中在好友“轻雪飞扬”的空间,看到了“陪你一起看草原”的画面日记;看见熟识的画面,思绪也随之回到了久违的美丽草原。这个日记的出现也许就是“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吧。

就是沿着这样的草原羊肠小路,1986年秋季,我们部队来到了吉林省白城市黑水镇,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火炮实弹射击演习。车轮滚滚带起的飞扬尘沙,掩盖不了草原的广阔与大气。我和战友们都被草原的壮观感染着,初次见到广袤美丽的草原,我们站在军车上,情不自禁的唱起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回荡在草原上空的歌声,好似在告知草原:亲爱的草原,我们喜欢你;美丽的草原,你好伟大啊!

我们驻军在黑水镇的一个小村庄,——名叫“前马家”。这是一个乡情浓浓的村庄,多情的草原已经张开双臂拥抱了我们;对我们的到来,热情的牧民们草原一样的豪迈与开通,令我们激动不已。

我们班住在一杨姓牧民家,当晚房东大叔一定要为我们接风洗尘,他的一句“见到你们格外亲”,至今想起还是那么令人感动。

虽说现在外面还飘着梨花似的春雪,望着"轻雪飞扬”空间里草原的景色,我的心中仍然充满了对草原深深的怀恋。

我最早听说草原,是在小学课本里学到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那时我就想,等长大了一定要到草原看一看。再后来就是听到了中国的小夜曲“草原之夜”,从李双江老师优美的歌声中,我隐约感到了草原的辽阔和彩蝶纷飞百鸟唱的浪漫情调;美丽的草原在我的心中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有一天,我与房东大叔说,来时在车上太匆忙,我还想仔细看看草原。他说:“好啊,有时间我带你们几位解放军去草原,看看那里的景致。”其实草原离村庄只有四五华里,当我们走进了草原,亲近着绿毡似地草原,孩提的梦幻已在眼前。听着牧民大叔的草原故事,还有他那美妙的长调,令我耳目皆新啊。听大叔讲,草原上不仅有狼的出没,而且还有蛇的踪迹。他说,是草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牧民,我们热爱草原,热爱这块水草丰美的家乡宝地。

远处马背上的牧民在用歌声放牧着他们的希望,在这里,世代牧民放牧着自己的青春与彩色的年华,也许这里掩埋了太多的忧伤、欢乐与叹息。但美丽的草原让他们看到了曙光。站在苍穹下,八月的草原是那么的.清凉怡人,草原上的太阳,少女般羞赧地笑着,照亮着草原的每一个角落。我想要是在夏季,这里一定会是莺飞蝶舞,山花烂漫,骑马放牧自由驰骋任生命尽情挥洒的场景。

走进草原深处,走近这绿浪滚滚的世界,走近那我喜欢的“白云”朵朵的羊群,我亲眼看到了:羊群随处衔花草,可能等到日暮归来香满身吧。是啊,不仅羊群是香的,就连喜悦的牧羊人都被这独有的香气埋没了。返回的路上,房东大叔说,草原的夜晚也是不错的,有时静得出奇。

那时的我很好奇,当晚就和战友郭庆俊,还有房东大叔的儿子来到了草原。八月的月光清爽明亮,长长的“绿毡”铺到了天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月光的映衬下,格外庄严静谧。是春风唤醒了依附在大地上的生命,此刻却是秋风吹过花来香。夜晚的草原有其独有的魅力,丰满的肥草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呼进一口鲜活的草原之气,再无顾忌地放声歌唱,可爱的草原啊,我心中的金凤凰。再看那挂在草尖上的明月,闪着星星般的“光芒”,你只要轻触草尖,明月会随露珠滚进草原。我看到了草原里的一泓秋水倒映明月,宽广美丽的草原,交相辉映,夜色格外美。

后来我们在帮助房东大叔家收牧草时,果真发现了一条叫不出名的蛇。丰收的牧民从草原上收获了幸福和希望。接下来的草原就是秋风变色寒风续,草原盛开雪莲花了。

想起了老师作文700字 篇12

我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出众的才华,更没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我一直是老师心目中的——丑小鸭,所以,我寂寞,我孤独,直到遇到了您——孟老师。

我和您相遇在姹紫嫣红的春天,随着您的到来,我冰冷的心被逐渐融化了。记得,那时我上课不听讲,而且还看小说,和老师顶嘴。下课,总是呆呆地望着窗外那几棵杨树,触景生情,感叹我同他有着一样的命运。直到过了无数个日夜,那天您来了,您微笑着向我走来,也正是这样,您让我谈对自己的`看法,我也是无话可说,又不知过了多少日夜,我终于理解了老师,您每天与我谈心说笑,就是为了让我融入班集体,让我成长为被老师关心和爱护的学生,让我学会笑对人生。曾经您曾这样对我说过,“一个人要学会笑对人生,如果你不对生活笑,那么生活也不会对你笑的。”

因为我和老师的村子离得不远,您曾让我去过他家。一进门,您忙端出我最喜欢吃的巧克力和水果,我正纳闷,不假思索的问:“您怎么……”不料,我还没有说完,您就对我说:“作为你的朋友,我当然要了解你啦!对了今天请你来是要请你帮个忙。”我便毫不犹豫的说:“好,您说吧!”您忙拿出彩纸和线条向我眨眨眼,做风筝,太好了,我不会,但您并没有瞧不起我,而是向我投来了鼓励的目光。

您耐心的一步步教我,过了很大一会儿,风筝终于做好了,没有想到还真飞上了蔚蓝的天空,在这期间,您又教给我了我许多我不会的东西。走时,您让我拿着风筝,还给我说了最后一句话,“记住它,你就是它。”

想起端午香包香散文 篇13

&ldqu;潇潇的香包、五彩线做好了,星期天提前回来给孩子带上&rdqu;,母亲电话里细致的交待,让我猛然想起农历五月端午就要到了。

&ldqu;香包挂胸襟,长大福随身&rdqu;,&ldqu;手脖系五彩,娃娃惹人爱&rdqu;……给孩子戴香包和系五彩丝线,是家乡遂平过端午传承千年的风俗。尽管关于端午更多话题少不了棕子,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却是给予过我童年无尽快乐的端午香包。

小时候的乡村,物质十分匮乏。每年的端午,大都是正值麦子收割的季节,好多人家都没有专门的时间来过节。对于孩子们来说,胸前能挂只漂亮的香包,手脚腕上系上根五彩线、吃上一个煮的鸡蛋,当属莫大的待遇了。

母亲的裁缝技术很好,端午前的几周时间里,她就开始收集漂亮的丝线、色彩鲜艳的布头。每到阴雨天或晚饭后,她就端坐在桌前,从针线筐中取出针线,将那些色彩艳丽的碎布拼缝一起,装些雄黄、苍术,还有香草配成的香料。有时,母亲还依照戏台上演员的服饰,用刚刚出土的蒜茎串成成串的灯笼穗,缀在香包的四角,好看极了。

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制着香包,时而比划,时而裁剪,时而穿针引线……我和弟弟静静地趴在桌边一言不发,专心地注视着母亲每一个轻巧娴熟的动作。此时此刻,我们都生怕打扰了母亲,生怕哪一个细小的针脚刺痛了母亲的手指。

记忆里,母亲做的香包几乎没有重样儿的,有老虎、小鹿、蝙蝠、壁虎的,也有太阳、月亮、星星,还有些心型的。无论做什么,就像什么,虽说不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也绝不比街头卖的那些逊色。因为,那一针一线里都蕴涵了无限的母爱。

那时候,家家户户条件都不好,多数孩子的五彩线都要几家来凑,才能拼成五种颜色。有一次,二婶家为了给堂妹做成五彩线,连缝棉被的白线和黑线都用上了。

当时我家条件还算中上等,母亲经常给衣服绣花,织毛衣,帮邻居做衣服,收集的毛线和绣花线较多。她怎么费力气,就配出了好看的五彩线。

据说,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降妖魔鬼怪。过节那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母亲就叫醒我和弟弟起床。她把五彩线给我和弟弟带上,手腕、脚腕和脖子上各系一条。随后,她和父亲就去地里忙着麦收,我和弟弟带着漂亮的`香包和五彩线,在堆满麦子的晒场里玩耍,引得小伙伴们羡慕极了。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街头超市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香包,很多传统饰物已不需自己制作。但每逢端午,母亲还要做很多香包,而且越做越好看。特别是她做的卡通图案的香包,不仅清香宜人,而且样式新颖,色彩亮丽,好多亲戚邻居们的孩子甚是喜欢。

上一篇:大班美术指纹画下一篇:爸爸还好吗-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