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经》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8.《茶经》(精选4篇)

8.《茶经》 篇1

1、《茶经》概述

《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较为全面的茶学专著。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列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10个门类,分别记载茶树形状、种植规律、茶叶品质、茶叶种类品级、采制方法、烹茶技术、饮茶器具、茶叶产地分布、茶史人物等内容,全书共7000余字。中国茶文化 08.陆羽与《茶经》2下_clip.mp4

2、《茶经》的影响

1)推动茶叶的生产,饮茶之风渐盛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_陆羽》记载: 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2)标志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

《茶经》探讨了饮茶艺术。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八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形成了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正如古人写诗所云:“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茶经·一之源》赏读

本篇为《茶经》的首篇,概述了茶的起源、茶树的形状、茶的名称、茶树的种植、茶的功用等多方面基本知识。

1茶的起源巴山、峡川。2茶树的形状

树:瓜芦,叶:栀子,花:白蔷薇,实:栟榈之实,茎:丁香,根:胡桃。茶的功效

味寒。清凉、明目、轻身、醒脑。

四、《茶经· 七之事》:茶的药用功效

五、《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昔旦丘子、黄山君服之。”

《新修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新修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茶苦”(61),又云:“堇茶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木茶。”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干草汤洗,以敷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 《茶经》中茶的药用功效

减少睡眠、清热解毒、去脂减重、清凉醒脑。

中医对茶作为药物从“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作了分析。从四气分析: 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就升降沉浮看: 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

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

现代医学视野下的茶的成分与功效

新鲜茶叶含有400多种化合物,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主要有: 茶多酚、蛋白质、生物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1、茶多酚:抗氧化、抗癌变、抗菌抗毒、防蛀牙和牙周炎、抑制动脉硬化、降糖降压、抗辐射、对重金属解毒。

2、生物碱:神经兴奋、利尿强心、减脂促消化。

3、氨基酸:包含32种氨基酸。预防脑部病变、镇静降压。药茶——宋 《太平盛惠方》、《和剂局方》 药茶1

葱豉茶方

主治:伤寒头痛壮热 茶叶、荆芥、薄荷、山栀、豆豉

药茶2

薄荷茶方

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头痛烦躁 茶叶、生姜、石膏、麻黄、薄荷等。

药茶3

硫磺茶方

陆羽与《茶经》导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感受陆羽的品质。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感受陆羽的精神品质。

2、理解陆羽为什么被称为“茶圣”,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一、预习交流,展示提升

谈话:同学们,今天有几位老师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中国是礼仪之邦,既然咱们班来客人了,老师就代表我们六三班尽尽地主之谊,为各位老师献上一杯清茶。(出示课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说到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和他的《茶经》(板书课题)。咱们首先来复习一下生词。

1、课件出示生词,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煎茶

舀水

吭声

巴山蜀水

功名利禄

如火如荼

源远流长

千载难逢

博学多才

谈话:谁能用上课件中的词语给咱们讲讲课文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2、指名选择课件中的词语汇报:课文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辨别江水

撰写《茶经》 推广茶艺

3、谈话引入:人们对陆羽的尊称是什么?(板书:茶圣)你是怎么理解“圣”的?(称学识和技能有较高成就的人为“圣”)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陆羽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茶圣”呢?让我们到文中找出依据。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一):学习2—8自然段

谈话:请大家看到插图仔细观察,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对这幅插图的描写。1.出示插图一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文中哪些段落是对这幅插图的描写。(2—8自然段)

2.小组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情景,并用“﹏”划出陆羽令自己佩服的语句,写上自己的感受。

3.小组汇报,结合重点词句体会陆羽精通茶艺。

(1)“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擅长茶艺,名气很大。)(2)“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一看、一掂、一扬,就能分辨出水的质量,精通茶艺。)

4.指名汇报:为什么一看、一掂、一扬就能分辨出南零的江水来?(结合学习链接帮助学生理解)

5.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引导朗读“陆先生,您真是神了”。谈话:下面咱们来分角色读读2-8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陆羽对茶艺的精通。6.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陆羽潜心研究茶艺,对茶、对水都了然于心,即便在同一个瓶子中,也能准确地分辨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真是精通茶艺(板书),难怪被称之为“茶圣”。陆羽被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精通茶艺吗?

小组合作探究

(二):学习9—11自然段

谈话:陆羽被称为“茶圣”还因为他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谁来说说《茶经》这部书记述了哪些内容?

1.指名说说《茶经》这部书记述了哪些内容?

“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与生长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抓住“不仅„„而且„„”了解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从而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谈话:要完成这样一部杰作,得耗费多少心血啊!那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呢?

2.学生默读10自然段,思考: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用“﹍”划出来,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写上旁批。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记’。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

抓住“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遍布、每、都、细心、潜心”体会陆羽的巨大付出,不畏艰辛。谈话: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让我们展开想象:陆羽在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遇到过哪些困难?

谈话:在漫长的二十六年里,陆羽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但他退缩了吗?让我们齐读这段话,表现出陆羽面临的重重困难和他的坚持不懈。

过渡:是呀!陆羽为了撰写《茶经》,奉献了他大半辈子的时间,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条艰辛的道路呢?是别无选择了吗?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决心撰写《茶经》这部书的?

3.指名汇报:陆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决心撰写《茶经》这部书的?结合课件体会陆羽人品高洁。

“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抓住“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因势而导:陆羽拒绝做官意味着拒绝了什么?选择撰写《茶经》意味着选择了什么?引导朗读这两句话。

4.师小结:陆羽淡泊名利,拒绝做官,潜心撰写《茶经》,真是人品高尚、志向远大(板书:德高志远)啊!难怪人们称他为“茶圣”!

过渡:课文除了写陆羽“辨别江水”和“撰写《茶经》”之外,还写了什么事? 小组合作探究

(三):学习12自然段

指名读第12自然段,其余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学生汇报,结合课件了解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内外的影响,激发民族自豪感。“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tú)。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国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

抓住“如火如荼”“日益”“不仅„„还„„”了解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内外的影响,激发民族自豪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谈话: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内外的影响这么大,真是贡献卓越(板书)呀!作为中国人,你骄傲吗?请用朗读把你的自豪表现出来吧!

〈四〉梳理结构,总结本课

1.指名汇报:陆羽为何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2.教师总结:文章采用总分结构:1自然段是文章的总起(板书:总起),从茶想到“茶圣”陆羽;2-12自然段选择了他生平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板书:分述)表现陆羽:辨别江水,说明他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德高志远,坚持不懈;推广茶艺,说明他贡献卓越。他耗尽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茶圣”!)

三、拓展延伸

〈一〉补充《陆羽与智积法师》的故事和智积法师死后陆羽怀念他的诗《六羡歌》。

唐朝茶圣陆羽,幼得智积法师指点,为智积法师煮茶。其天资聪颖,茶悟极高,很快便得到智积法师的疼爱,智积法师非陆羽的茶不饮。后来,陆羽云游他乡,智积法师便再也不喝茶了。唐代宗李豫听说此事,不肯相信。于是,他传智积法师进宫,命宫中茶师奉上最好的茶。智积法师喝了一口就放下不喝了,叹口气说:“真想喝徒儿陆羽煮的茶啊!”其实唐代宗早已密召陆羽进宫,一听此话,让陆羽亲自煮茶,送与智积法师品尝。智积法师一饮而尽,老泪纵横:“这多像是陆羽煮的茶啊!”唐代宗很是感动,安排师徒二人见面了。

智积法师圆寂后,陆羽十分怀念他,写了一首诗:“不羡黄金罍(léi),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六羡歌》表明了陆羽的恬淡志趣和高风亮节的精神,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西江水。

〈二〉播放茶艺表演视频。

四、布置作业

羽和茶经散文 篇3

我的老家在湖北天门市,古称复州竟陵县,这里,是茶圣陆羽的故乡。

所谓竟陵,即山脉到此终止之意。《东皋杂录》云:“竟陵者,陵之竟也。”也就是横亘天门境内的大洪山余脉至此为止。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景陵”的名讳,且县境西北有“天门山”,故易名为天门县。1987年撤县建市,改天门市城关镇为竟陵镇。

竟陵城南有西江流过,西江,又叫天门河。它恰似一根鸡肠,傍着汉水逶迤一百二十多公里。西起京山盘山砚,穿山岗,汇小溪,直通竟陵。然后潺潺奔流,横贯竟陵腹地八十多公里,东至汉川,后归汉水,流入L江。

西江穿过重重山岗,涌向江汉平原。两岸百里金浪起伏,银海翻波,堤上杨柳婆娑多姿,河里白帆点点,舟舸相逐,渔歌互答。陆羽写有一首诗对这块富饶美丽土地的赞美。

不羡黄金垒,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晚唐诗人皮日休也曾写诗夸赞竟陵风光秀美,胜似吴天。

美尔优游正少年

竟陵风月似吴天

车鳌近岸无防取

舴艋随风不费牵

处处路旁千顷稻,

家家门外一渠莲。

殷勤莫笑襄阳住,

为爱南塘缩项鳊。

竟陵是中唐时期陆羽(733―804)的出生地。陆羽,字鸿渐,名季疵,别号|冈子,桑r翁,竟陵子。

天门竟陵建有羽公园,公园内有由六根红色立柱支撑并盖着黄色琉璃瓦的亭子――陆羽纪念亭,附近还重修了一处三眼井。这处三眼井,上面盖着一块八方形的巨石,高出地面约五公分,巨石板上,三个不大不小的圆孔留下道道绳痕,每孔可容一只小木桶入井汲水。传说这口三眼井是陆羽当年汲水煮茶用的。

建造陆羽纪念亭之后,又续建了占地9900平方米歇山顶,飞檐斗拱,形若圣庙的陆羽纪念馆。这些相关建筑物的兴建,据说与周总理有关。1954年,周恩来总理到印度访问,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与周总理交谈时,提及了陆羽写的一本《茶经》在印度流传,并高度评价了《茶经》对饮茶、品茶及对茶文化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周总理回国后,在一次会议上谈到了此事。总理的话传到了天门,经考证,得知陆羽确系竟陵人。如今竟陵的古雁桥,鸿渐关,雁叫关等处,都是陆羽时代留下的遗迹。

陆羽的家世无从可考,然其经历颇为奇特。陆羽出生后,被父母遗弃于竟陵城西的藕湖边。西湖盛产藕,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流传:“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西湖是西江水在竟陵城西悄然绕成的一个傍城湖,是西江缺口在城西低洼地蓄积洪水形成的。这里,一道绿色长堤将西湖与西江挽在一起,江依湖,湖托江。西湖水面宽阔,朵朵红莲似锦,片片绿荷飘飞。湖中覆釜洲上有一座禅寺――龙盖寺,像一座雕龙画舫在湖中荡漾。进山门,一条大道横穿湖心,直达正殿。寺内,古木参天,修篁摇曳,清风吹来,满寺飘着荷花的清香。

寺内禅师法名智积长老,姓陆,颇有学养。一日,智积长老走出寺门路径一座桥,看见桥前芦苇滩上有几只大雁低飞,忽而插入芦丛,忽而盘旋空中,且发出一声声鸣叫。禅师走到苇滩一看,发现一只大雁用其羽翼护着一个婴儿,智积禅师甚感惊异,便将婴儿抱回寺中抚养。长老姓陆,婴儿遂以陆为姓,又有雁羽相护,遂名羽。这就是陆羽传奇人生的起点。

陆羽从小聪颖,跟着禅师读书识字,参禅拜佛,很有长进。然陆羽性格孤僻,个性固执。在寺内作小和尚,却不愿削发受戒,智积禅师多次劝说,终不从。师怒,罚在寺内种菜、洒扫等劳役。陆羽志不在佛,遂趁禅师不注意时,逃出庙门,到四方游历。他历尽千辛万苦,北临义阳(今河南信阳),西游巴山峡川(今湖北巴东一带),东至吴越(今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到上元初(760年),他定居苕溪,自称桑r翁,又号东冈子,以嗜茶著称。他在这里经常肩披纱巾,身着短褐,脚著藤鞋。独行山野,到处采茶觅泉,评茶品水,考察茶事。有时杖击林木。手扶清流,诵经咏诗,留连忘返……经过多年潜心钻研茶事,最后,他撰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制作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这部书既是论茶的自然科学专著,又是介绍茶文化的社会科学专著,《茶经》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一之源,概述我国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与产地土壤、培育技术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二之具,介绍了十六种制茶工具;三之造,论述了茶叶采摘的时间和制作方法;中卷四之器,详述了烹茶与饮茶方法;七之事,追述唐代以前的茶人茶事和历史传说;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各地茶叶的高下位次;九之路,讲的是简事茶,列出野外采薪烹茶之法;十之图,主张把《茶经》的解说绘成图,挂与茶席之上,便于人们看图品茶。

陆羽是中国也是世界饮茶史上的一位集大成的茶叶专家。《茶经》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饮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茶经》已流传海外,被译为日、英、俄、印等多种文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美国著名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盛赞说:“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的关于茶叶之书籍使中国及世界饮者,俱受其惠”。所以,人们称陆羽为“茶圣”,“茶仙”,“茶神”。

中国人发现茶的`药用与食用的功能很早,但以茶主要作为饮用,则始于陆羽。对此,不少古代诗文多有记载。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的序言中写道:“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以煮之,与夫瀹蔬而啜无异也。”季疵指陆羽,“与夫瀹蔬而啜无异”就是指季疵之前,茶是须经烹煮且与蔬菜无异的食品。从季疵开始,才将茶主要作为饮用。《晏子春秋・卷六》称晏子生活俭朴,“食脱粟之饭……及茶而已。”说明晏子是把茶与饭食并用的。三国时魏人张楫《广雅》云:“荆巴间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虞世南《北堂书钞》有“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以卖之。”从以上记载,说明中唐陆羽之前,茶主要作食用、药用。到中唐陆羽才将茶主要转为作饮茶。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最宜者,是指比其作食用、药用来,还是以作饮用为主要。北宋陈师道在《茶经序》中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在《茶经》中详细研究了茶的制作方法。这些方法也都是为了便于饮者冲泡与饮用的。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制茶之法,包括“采之,蒸之,捣之(杵碎),拍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直到今天,上述制茶之法,我们仍在沿用。

也是从陆羽开始,十分讲究冲泡或煎煮茶叶所用之水。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指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饮之。”陆羽还把自己寻访过的山泉列出二十个等级。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天下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峡州蛤蟆口水为第四。陆羽选水,大致凭感觉与实践,眼观口尝,再加分析,达到清、甘、洁的标准,方可称为煎茶用的好水。

陆羽选水煎茶,对后人饮茶影响甚大。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峡州扇子山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之蛤蟆口,水为第四。宋王安石受此影响,曾托苏东坡取中峡水煎茶。

苏东坡被贬黄州,临行时,到王安石府邸辞行。王安石送苏至滴水檐下,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寒窗十载,染成一疾,老年常发。太医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煎服,方可治愈。几次欲差人往取,又恐所差之人未必尽心,倘若借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蛤蟆泉》水携一瓮与老夫,则不胜感激。

东坡到黄州后,竟把所托之事给忘了。过了一年,正好 苏夫人西向四川,苏东坡送夫人半程,到夔州再返棹东下,以便取中峡水。哪知东坡乘舟西行,看见两岸千寻峭壁,一线沸波,便只顾欣赏沿途风光,竟然忘记在中峡取水。待记起此事时,飞舟已至下峡。东坡遂吩咐水手返航,然逆水行舟,十分困难。东坡询问当地乡民,问三峡水可有好坏之分?乡民答:“三峡水一个样,没有好坏。”东坡思忖,荆公未免迂塞,何必定取中峡水,乃命人满满地取了一瓮下峡水。

东坡携瓮到相府。王安石喜不自胜,亲自启封,迅疾煮水沏茶。王安石问:“此水取至何处?”

“中峡”东坡诓答。

王安石答道:“又来欺老夫了,此非中峡水,乃下峡之水也”

东坡大惊,乃以实相告,并问:“老太师何以知之?”

王安石说,《茶经》云:上峡水太急,味浓;下峡水太缓,味淡;惟中峡水缓急相当,得之于泉,浓淡相宜。今观茶色,故知非中峡水,乃下峡水也。可见,陆羽论水质与茶事,对后世饮茶者影响之深。

后来,欧阳修至中峡,曾写诗赞美蛤蟆泉:

“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

陆游赴蜀上任,途经蛤蟆泉,用泉水煮茗,味道甘美,也吟诗一首:

不肯爬沙桂树边,

朵颐千古向岩前。

巴东峡里最初峡,

天下泉中第四泉。

啮雪饮冰疑换骨,

掬珠弄月可忘年。

此外,陆羽还十分重视对茶叶自身品质的研究,在《茶经・三之造》章中,他指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春茶品质为佳。”以前人们缺少春天采新茶的观念,西晋人杜育在《F》中谈到采茶时写道:“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行,是采是求。”说明此前人们采摘茶用来作食用或药用,是春秋四季都可以采摘的。陆羽则强调春天采新茶,认为这新茶其品质好,最宜饮用。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诗中就有“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诗句。

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大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及饮茶事业的发展,使饮茶之风在中国盛行起来。唐人刘贞亮认为茶有“十德”:能散邪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享有茶中亚圣美誉的唐朝诗人卢仝写了一首《饮茶歌》,经历各代,人们久唱不衰。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引发灵感)。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掖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卢仝自号),乘此清风欲归去。

他把个饮茶之乐,写得简直到了飘飘欲仙的地步。

中国是饮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作为一种文明或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早的国家。早在1191年,日本西荣禅师自中国学习归国后,就根据中国寺院茶法,制定了禅宗茶礼仪。1264年,日本圣一大应禅师又从中国径山寺带回去了“茶道具”和茶宴方法。以后,中式茶宴逐渐演变为日本茶道。

中国茶也从陆上“茶叶之路”输往了土耳其,再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

英国是欧洲最典型的饮茶国。他们至今仍推崇中国祁红、武夷岩茶等名茶。英国王室历来以中国的祁红作为礼茶来招待贵宾。

到了清代,欧洲各国均从中国各港口贩茶,福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港。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占到了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90%以上。直到今天,我国的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贸易总量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国人的饮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叶行销世界各地,中国茶叶五洲飘香。陆羽和他所著的《茶经》功不可没。

论文--简析《茶经》与茶文化 篇4

茶叶,是一种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饮品,是一种蕴藏中华文明精神内涵的载体,是一种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媒介。中国西南方和南方多丘陵盆地,且气候温和湿润,适合茶树的生长,中国茶叶的产量与品质都为世人所称道。茶对国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它似乎已经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到文化传承。有人那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茶: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茶,在中国的文化中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神农氏尝百草那个年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足见茶叶是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文化非但没有消散,反而越来越浑厚,更具内涵。以茶寄情,以茶会友,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饮茶不仅“润喉”,还能“涤心”,这是中国茶的独特魅力,远非咖啡和可可能够比拟的一种内涵。

茶叶也长期作为一种商品,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中,茶一直扮演着亲善的角色。在那个交通与信息极度不发达的时代,西方人只有贵族能够喝到来至神奇而美妙的东方大陆特有的珍贵饮品--茶,饮茶是一种高雅的行为。

中国的文化似乎催使人们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总是寄情于物,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忽远忽近,若即若离,更具内涵,耐人寻味。从古到今,关于茶的著作层出不穷,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比如,裴文的《茶述》、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论》、宋徽宗《大观茶论》、苏东坡《和钱安道惠寄建茶》、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唐庚《失茶具说》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著有的《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经》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茶经》系统地总结了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摘自当当网

一、茶叶的起源

这章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书中首先介绍了茶叶的产地,总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和茶文化是由茶的饮用开始的。接下来生动而形象的描述“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叶对土质要求比较高,不同的土质出产的茶叶品质相差很大。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这跟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我国南方多丘陵地,浙江、江西等地的红壤,种出的茶树,茶叶品质普遍较高。接着介绍了适宜茶叶的生长环境,向阳出林荫下最佳。茶叶具有降火的功效现在是总人皆知的事实,从市面上各种茶的畅销程度就可见一斑,在唐朝,陆羽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详尽的纪录了下来,这点实乃难能可贵啊!

二、茶叶采制工具

今人能用到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数茶农都是背着一个筐,工具远远赶不上古人的丰富。陆羽为今人介绍了一些,如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

三、茶叶的采制

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古人采茶叶有很多的讲究“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茶经》如是写到。“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采茶到封装,总共七道工序。陆羽将茶叶从优到劣分了八个等级。“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足以见他实在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后才做出的精确分类的。

四、煮茶的器具

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茶之器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古人煮茶时用到的这些器具大多数今人已经无从考究了,但就凭用到这么多的器具就可以看出古人对煮茶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以及工艺的精湛程度。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为喝到一口纯正的茶而花费这么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学习这些技艺。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真正爱茶,真正懂茶的人,还是会不断的追求茶道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将身心全部投入,精益求精,不断超越现有的技术,不断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提到茶道,就不得不提我过得近邻,日本和韩国,虽然这两个民族有很多为人不齿的习性,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茶道从中国传了过去,直到今天他们仍保留了很多古时候的茶道的习惯,比如,煮茶之前必须沐浴,更衣,甚至焚香。虽然茶道的精髓他们不一定真正的掌握了,但他们这种尊重传统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五、煮茶的方法

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煮茶在用火,用水方面有很多的注意事项。考茶饼是,受热一定要均匀,要不停的翻动。“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应该分而视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从选择木材上就不能马虎。随着世界的发展,今人煮茶除少数人之外,大多数都不再用木材,因而我觉得煮出来的茶就会少掉一种自然的味道,少了一份天然的气息。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天地同化的境界上,我们与古人已经相去甚远了。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陆羽关于选水的介绍在近日看来是十分符合科学依据的。活水泡茶永远好过死水。但今天主要的生活用水是自来水,经过各种处理,已经失去天然水的那一种纯真了。少数极爱茶者,为了喝上一壶地道的好茶,都会不辞辛劳的长途跋涉到山间去取那受到大自然青睐的潺潺流动的山泉的。

六、茶的饮用

何时饮用茶最合适呢?陆羽如是答道:“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为了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和多种生物碱,因而有提高神经兴奋性的作用,陆羽可能并不知道茶叶对身体机能作用的具体原理,但他能从实际中总结出这条真理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陆羽以前,茶只是作为一种饮料,以他为代表的唐代茶人首倡了品引艺术,这是他们一项伟大的功绩。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一系列的从煎到饮的理论、一系列的工具、一整套的程序,我认为目地就在于引导饮者在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的境界,将精神注入茶中,使饮茶成为一种陶冶性情的手段,开茶道之先河,为后世之典范。随着饮茶风尚在唐朝流行开来,茶具从酒器、食器中分离出来,人们从饮茶进入品茶的境界,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现代的茶具一般分为煮水器(水壶)、备茶器(茶罐)、泡茶器(茶壶)、盛茶器(茶杯、茶盘)等。冲泡不同的茶叶,选择适当的茶具。“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在唐代,茶饼仍是制茶的主要形式,中唐后,由于陆羽的倡导,才开始由加料的羹煮发展成清茶的烹煮。“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这因为要掌握如此之多的工艺,饮得一壶好茶才愈显珍贵。

七、茶事的历史记载

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茶经》中共记录了四十七处关于茶的名人名事。神农氏,周公旦,晏婴,司马相如等人对茶都有特殊的感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轶人轶事都跟茶叶息息相关,足见茶在古代人生活与文化中的重要性。茶的药用功能已经得到大量临床应用证明,如防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等疾病,防龋齿,细菌抗病毒,抗癌,抗过敏等多种功效,越来越为大多数人而推崇。尤其是绿茶,富含茶多酚,在美国,绿茶不仅仅是一种“抗癌饮料”,而且即将成为一种抗癌药物。早在唐朝,“药王”孙思邈的徒弟孟洗著有的《食疗本草》中对茶疗就有如下记载:“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同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足见茶疗在唐朝就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并在中国中医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八、茶叶的产地

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他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唐朝时,从陆羽的记载中能够看出,茶树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已经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后的历史中,茶叶的产区不断的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些年,茶叶的栽培地区又有了新的扩展,长江以北的山东鲁东南、甘肃陇南和西南边陲的西藏察隅、墨脱的地区,相继试种茶树成功。我国的茶树广植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三个气候带。产茶种类有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发酵后的普洱茶以及在加工的花茶。各地盛产名茶上千种。现在中国划分为四大茶区:江北茶区,范围为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大巴山以东至沿海生长区域;江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北部、湖北、安徽、江苏南部和湖南、江西、浙江全境;西南茶区,包括四川、贵州、重庆、云南中北部及西藏东南部,为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华南茶区,包括福建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海南省、台湾省。-----------------------------摘自《大江南北四茶区--宗拾》

九、茶具的省略

论述采茶、制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省略某些用具。“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复以火干之,则棨、扑、焙、贯、棚、穿、育等七事皆废”,为了追求一种更高的饮茶、品茶境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作调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啊。

十、书写张挂

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采茶、制茶、煮茶、饮茶各个环节都了解的时候,才能品的一杯好茶,一杯与天地之道相协调的佳酿。

小结

【8.《茶经》】推荐阅读:

上一篇:少先队特色工作介绍下一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少先队工作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