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品社上册教材分析(通用9篇)
六年级是我们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我们借助教材的引领走进更深、更高、更广的学习领域的一年。六年级教材,在内容上主要涉及如下几个大的方面:(1)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关系;(2)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3)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科技、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发展;(4)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和文化;(5)人类的和平与发展;(6)六年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以及对未来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和准备。
六年级上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走向文明》: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文明生活的关系;然后再从现在追溯到历史,理解和感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走进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从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的视角,了解中华民族曾遭受过的屈辱,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及奋斗精神;了解祖国的建国史,以及为祖国的强盛,努力探索和奋斗的仁人志士;并在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抗争、探索和振兴祖国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和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承上启下,按照祖国的社会及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走进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中。我们从(国内视角)建国以来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国际视角)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等角度,多元地、联系地、综合地了解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附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曹范镇潘家埠小学 李师锋
2013.9.27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交流我对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研读。主要从说教材、说课标和说建议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
对于课标主要从本册课程目标进行研究;对于教材从编写体例、编写特点、内容分析与内容整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建议环节主要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点展开。
一、说课标: 识字写字
1.会写120个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注意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阅读
1.用足课本的语言实践资料,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联想和想象、环境和人物心理描写等。
口语交际
1.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稍作准备后能当众作简单的发言。
2.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劝说。
习作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2.学写读后感、活动总结。有兴趣的学生学写儿童诗。
综合性学习.1、能策划并开展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初步学会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给资料分类。
二、说教材:
编写体例、编写特点、内容解析、内容整合四个方面
1、编写体例:导语点明专题、提示要求、重点
课例:精读有思考题,略读有连接语,同时都配有资料袋和阅读连接
口语交际、习作从多角度选择,配合每单元的主题
回顾拓展包括固定的栏目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还有机动栏目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
2、编写特点:专题组织、精美选文、道学有方、资源丰富四个方面
专题组织;走进大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魅力八个专题
精美选文入选中国许多名家作品如鲁迅、季羡林、郭凤、沈石溪等,外国名家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日本椋鸠十。文体多样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单从诗歌来说有古体诗、宋词、元曲、律诗、中国现代诗
导学有方:以第五组课文为例导语中给出我们诱导语让我们初识鲁迅吧!课例中选取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是作者自己的作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亲人的回忆。略读课文《一面》是一位一面之缘的人对鲁迅的回忆,而另一篇则是诗歌体裁的著名作家臧克家的《有的人》。交流平台让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并说说体会,日积月累中则要背诵鲁迅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背诵。趣味语文则介绍了鲁迅读书的趣事,激励学生更多方面的了解鲁迅。习作中又要同学模仿少年闰土写事。各个环节紧紧联系、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有序学习。正如大学中所说“知所先后,则近道已!”
资源丰富这一块我们通过对本册教材的内容解析来看看吧
3、内容解析
本册课文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口语交际与习作8次,综合性学习两次
精读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联想和想象、环境和人物心理描写等。
略读要粗知文章大意,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口语交际培养倾听、表达、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相结合
综合性实践大综合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小综合一次第二组,热爱祖国。要学生学会查找、整理资料;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等。
4、内容整合:
1、主题的延续和发展
A、二年级上册“保护环境”——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环境保护,如《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
• 三年级下册“爱护周围的环境”——视角扩大到社会,关注更大范围的环境保护,如《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
“珍爱我们的家园”
放眼全球,关注人类未来,提升对人和环境的认识:
“只有一个地球”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B、二年级上册“献出我们的爱”——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窗前的气球》《假如》。
• 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社会上的人、素不相识的人守望相助,如《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六年级上册
“心灵之歌” 这组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赞颂美好的心灵,产生振聋发聩的作用,如《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
2、在立体整合上:
同时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合来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识字写字,正确独立阅读,倾听与交流的合理表达,达到能学习、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学习运用;从感受文本、掌握方法进而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建议:
我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要求
1、教学建议;通过对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比较,对第三学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识字写字从‘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 到‘有较强独立识字能力 ’ 阅读从‘初步学会默读’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习作从‘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口语交际从‘能清楚明白地讲出见闻,说出感受和想法’到‘规范学生口语,培养良好语言习惯 ’
综合性学习从‘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到。‘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要把握好其中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
2、评价建议
整体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要及时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要重视定性评价,客观描述,鼓励表扬 评价形式要多样性,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文本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大途径充分利用
以课本引领,以一带多,发挥校园阅览室的作用;充分利用小学资源网,用好多媒体,发挥音像资料在调动孩子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合理结合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等。
一 单元
1、(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任意举出生活中的三种科技产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
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发现它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问题,如(电子垃圾、残留农药、废旧电池等)。
4、克隆就是(复制),1996年科学家克隆的小羊叫(多利)。
5、我们应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邪教)。在中国曾经有一个邪教组织叫(法轮功);
6、举出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三种不文明的现象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说脏话等),这些看起来是一些小事,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
7、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保持(你、我、他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也体现了对他人(隐私和权利)的尊重。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有这样一道看不见的(“一米线”)。
8、休闲生活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文明风尚的建立)。
9、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10、我知道的休闲生活有(读书)、(看电视)、(体育活动)等,我最喜欢()。
11、(毒品)是人类的公害,这也是全世界的共识。
12、吸毒不仅使本人的(身心)受到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13、我来写一句禁毒的标语:(吸毒一口,落入虎口。)我给吸烟者一句忠告:(吸烟有害健康。)
14、你怎样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答:(1)、一方面高科技如:医疗技术保障了人们的健康,电视、电脑、网络等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2)、另一方面如电子垃圾、残留农药、废旧电汇等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问题。
所以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15、请给自已设计文明形象。
答:出入公共场合衣着要大方整洁、说话要文明,对人要有礼貌;饭前便后要洗手,上完厕所要冲洗……
16、吸毒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答:
1、吸毒会使本人引发多种疾病和传染病;
2、吸毒往往会使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导致失和、破裂。
3、吸毒会引发多种违法犯罪,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17、说说网络的好处和坏处。
答:好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工作和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和见闻,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等等。坏处:如果我们 不能正确地、健康地运用网络,就会掉入网络陷阱,如在网上受骗或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等。
二 单元
1、诗人闻一多写的一组诗歌“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
2、(1840)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3、我知道在一百多年历史中,割占或强租中国领土的列强有(英国、德国、俄国、法国、日本等)
4、(1860年10月)侵略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并烧毁了它。5、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挑起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三省。
6、(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
(六)周的血腥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南京超过(30万)军民先后被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制造的血腥惨案。
7、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1)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2)1841年广州(三元里抗英)(这是一次中国人民自发组织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
(3)1894年日本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和致远舰上二百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4)抗日烽火: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1938年(台儿庄战役)消灭日军一万多人;1940年8月共产党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8、爱国志士探索救国之路:
(1)清朝末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掀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2)1894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提出变法主张,史称(戊戌变法);
(3)(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4)(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喊(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
(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
(6)艰苦卓绝的28年: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
9、我能举出几个革命英烈:(江姐、杨靖宇、董存瑞、方志敏等)
10、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天安门上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1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北平改为(北京),作为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国旗。
12、“祖国陆沉人有责,开涯漂泊我无家”是革命志士(秋谨)的著名诗句。
三单元
1、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1)1932年(刘长春)作为第一名中国选手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2)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金牌,这次奥运会中国共获得(15)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四)位;
(3)在28届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了110米栏纪录,并平了世界纪录;
(4)我国运动员(邓亚平)当选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情况。(略)
2、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1)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我国的(上海)举行;(2)(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3)亚洲论坛设在我国(海南博鰲),它是亚洲各国共同商讨重要事务的场所;(4)(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5)2002年12月,(上海)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成功。
3、日益富强的祖国:
(1)我国用占全世界不到(10%)的耕解决了占世界约(21%)人口的吃饭问题;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3)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科学家是(袁隆平);
(4)我国的第一批“解放”牌国产汽车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我国的第一台国产电视机是(北京牌电视机);(5)(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6)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7)(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8)神七的相关信息。
4、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
中国各种产品远消海外。走出去,请进来,中国开始与世界的交流。
四单元
1、我能举出至少五个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等)
2、(新加坡)国象个狮子;
3、印度有(月亮之国)和(牛首之国)之称,全国有80%的人信印度教,印度女性的传统服装是(纱丽),印度人不吃(牛肉),至今还保持着最原始的用餐方式(手抓饭);
4、日本最喜欢(樱花),(和服)是日本民族最珍爱的传统服装,日本人爱吃鱼,(生鱼片)是日本特有的生食佳肴;
5、(尼泊尔)国海拔超过2000米的地区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
6、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7、(泰国)人最喜欢吃的民族风味是(“咖喱饭”);
8、唐朝僧人(鉴真)曾应日本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后来他被称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9、明朝初年的(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布了东南亚的各个国家;
10、围棋起源于(中国);云南六国文化节中的“六国”指的是(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
11、埃及的(胡夫)金字塔是最有名的,也称(大金字塔);
12、(玛雅人)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测算了一年的时间为365.2420天;
13、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两千七百多年前的(古希腊);
14、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了(荷马史诗);
15、“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是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物理学上的(浮力定律)就是他发现的;
16、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巴黎的(卢浮宫)是最负盛名的建筑,(艾非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17、世界的音乐之都是(维也纳);
18、(纽约)是美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被称为(万国之国),(华尔街)是它的金融中心;
19、每年的(12月25日)是许多西方国家的(圣诞节); 20、被称为“狂欢节之乡”的国家是(巴西);
21、(因纽特人)是地球最北部的居民;
22、(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
荆
敏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事一个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四篇课文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并转化为日常行为。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4、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5、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鉴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及本组课文在主题安排和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1、通过自主拼读、组词等认读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粗读、范读、齐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加深对地球的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刻含义。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自读感悟、自主探究、观察感悟、情感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2、学法:朗读疏通全文,默读了解大意;轻读想象探究,诵读品味内化;利用摘抄法、收集资料法等进行深入学习。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它通过地球“美丽可爱而又渺小”、“资源的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一)教学重难点
1、明白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2、通过练习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时我准备从第8自然段入手,让学生依次感悟地球的可爱、易碎,从而感悟到地球的唯一性,挖掘保护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意识。
1、感悟地球的美丽可爱
(1)自主朗读,圈点勾画:哪些句子表现了地球的可爱。
(2)图片放映,多角度展示地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地球的美丽及可爱。(3)齐读文段,从朗读中加深理解。
2、感悟地球的易碎(1)自主阅读,设置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是谁造成了这些变化?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课件出示关于环境问题的相关图片及数据,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体会地球的易碎。
3、感悟地球的唯一
(1)自由阅读,问题设置: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其它星球上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重点语句及字词,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严谨性。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增强其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4、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环节一:我的心声
地球妈妈,我想对您说:——;
地球上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 环节二:宣誓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快速组织语言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植根于学生心中。
第三课: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展示,激发兴趣,突出题眼:——的土地。
2、展示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及西雅图。
3、通过三组词语,带领学生感受这片神圣土地的可爱与美丽之处;通过范读、齐读课文,直观感受“神圣”所在。
4、角色假设:学生扮演印第安人,老师扮演白人,由学生代替西雅图向白人老师进行一番嘱托。先由学生举手发言,然后进行齐读,从朗读中感受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5、情感迁移:由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迁移到自己对家乡的情感钟来,思考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待我们这片土地?从而发出共同的心声: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6、解读关键语句:通过反复阅读进行体会并自主发言。
第二课:
《鹿和狼的故事》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深刻内涵,懂得不仅要关爱、救助动物,同时也要遵从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生存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从鹿群数量变化入手,通过设置脉络清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串联,从而感悟道理。
3、学以致用,融会贯通。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第四课:
《青山不老》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资料,认识老人;
2、自主阅读,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七年级生物学教材是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从装帧方面看,就像一本精美的彩色画报。从内容方面看,它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增强了趣味性,注重了灵活性,显示了实用性。它较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结构体系的目标明确,形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同时,注重生物学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3)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下面我就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材的目标体系、知识体系、活动体系、图表体系、阅读体系、检测体系6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目标体系
每一章的学习目标和章的小结,应该是相互呼应的;在本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有每一节的教学目标,供参考。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目标因素。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不同层次的要求,请参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的附录“学习目标的说明”。其中,知识性的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的要求;技能性的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两个水平的要求;情感性的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三个水平的要求。教学方案中应尽量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目标。
(二)知识体系
本册分三个单元,分12章26节内容。建议课时为37课时。主要学习有关生物圈,细胞结构、细胞生活、植物种类及植物与生物圈关系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包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二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已经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四章。第一章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从而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第二章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认识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阐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第三章侧重引导学生建构关于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框架。识别动物体及植物体的几种基本组织,说明其结构层次,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六章。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介绍被子植物的一生,阐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第三章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认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已经植物通过根部吸水和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四章通过实验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讲述绿色植物已经其他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五章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第六章了解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三)活动体系
本册共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活动57个,包括观察与思考9个,资料分析7个,探究6个,实验8个,演示实验4个,调查3个,设计1个,模拟制作1个,课外实践5个,进一步探究5个,技能训练8个。第一单元从简单入门,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形成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第二单元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一个模拟制作,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拉进与学生的距离。第三单元的学生活动非常丰富,数量大(有30多个)、类型多(每一种活动均有)、有梯度(如探究活动,前3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可从不同的侧面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且难度逐渐加大,最后一个探究活动难度最大,是在前3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的)。这些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图表体系
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图名的图95幅,加上小图和其他体系中的图,共188幅图。另外,还安排了10个表格。这些图表是服务于知识和活动的,非常有利于激发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阅读体系
本册教材安排了课外阅读资料14篇,以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其中与“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8篇,反映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3篇,反映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科学家的故事2篇,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生物学与文学的1篇,反映生物学与文学意思的联系,渗透了人文精神。
(六)检测体系
教材的“思考与练习”安排了4类题。其中简答题62题;连线题5题;判断题5题;填表题1题,共73题。检测体系中设置的一系列题目,注重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第18页第三题解释夏日雨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体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及生产实践上的运用(如第49页第二题,公安部门得到一份生物样品,你如何鉴别它是植物体还是动物体呢?),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加强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如第22页第二题,鲤鱼能产卵几十万粒,而一般小型鸟只产几个卵,这是为什么?),提醒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原理无处不在;注重环保知识的渗透,注重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如第22页第三题,饲养山羊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有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心处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如第27页练习题1,生态系统组成图解),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并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
这本教材有八个单元的内容,包括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纵观整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材贴近生活,涉及面比较广,例如日常生活、地理常识、现代科技(计算器),知识小补充等等,动手能力强,在习题设置方面也与日常生活贴近,题目类型多样,这样不仅提高的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扩展了学生的视角,数学也会有趣。数学一向给大家一种很枯燥的感觉,但是这本教材的编写以生活、常识为例加之形象的图片,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与生活结合是数学学习的目的,也是编写者的目的。这本教材具有生活化、广泛化、形象化、生动化、有趣性、动手能力强、合作性强等特点,也是这本教材的特色!
分析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的理念和特色,接下来我详细分析一下个单元的内容、重点及难点以及内容的三维目标。
第一个单元是大数的认识,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改写、数的比较、近似数、亿以上数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探究学习一亿有多大。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读出并写出亿以内数,数的改写,比较数的大小,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了解十进制数,探究学习一亿有多大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学习的内容是循序渐进排列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单元的开篇,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图的数据出现引出这个单元要学的大数,运用我国的地理常识,了解了我国的国情,数学教学与地理常识结合。这一点在很多例题中运用到,例如:将亿以内数的认识与日常生活生产结合,在第三页中亿以内数的认识中,提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在数的比较中,以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为例进行比较”等等。在例题的设置中,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方法新颖。例如,在亿以内数的写法中运用一则新闻,方法很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习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不同的类型多重复习了所学的知识,也不会使学生感觉做题乏味。在习题的运用中也与日常生活、地理常识、科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了解了地理知识,一举两得,例如:亿以内数的读法,“读出下面各数,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数的改写中。“写出下边横线上的数。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四千二百万次。地球赤道周长四千零七万五千七百米”。在第一单元的习题设置中题量相对比较大!小知识补充中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产生,数的产生,计算工具的认识,在计算工具的认识中认识了从古到今的计算工具并引出计算器,学习计算器的运算,有知
识一气呵成的感觉。小知识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的学生学习书的兴趣。例题的讲解中以及习题中几个卡通小朋友的对话类似于探究学习,例如,“数的比较大小中,比较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中,三位小朋友说‘位数大的就大。’‘位数相同的呢?’‘如果数位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层次,学生学会不断的探究有利于自主学习并且提高学习兴趣。我比较喜欢的是“一亿有多大”这个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运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以及积累的方法去探究一亿究竟有多大,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会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改写,比较数的大小以及近似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的难点是,要学生学会正确改写数,比较数的大小。
第二单元是角的度量,内容包括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并会画直线、射线和角熟知它们的特点,学会运用工具量角,学会识别角把角分类,按要求正确的画出角。从内容来看可见内容的排列同样是循序渐进的,利于学生接受学习。例题的选择仍然是与生活联系,单元开始以手电筒、汽车灯、太阳我们熟知的事物引入直线、射线和角,开始本单元的学习。在习题的设置上,题量适中,类型也比较多样,比较有特色的是“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角”又将所学的知识去联系实际,回归到生活当中;在角的度量的练习中出现时钟形成角的度数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比较新颖,也可以由此拓展很多知识。这各单元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强调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会正确的度量角,将角按度数正确的分类,学会按要求画出所需要的角,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学会正确度量角,学会把角正确分类并按要求画出所需的角。
第三单元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与两位数,学会分析题中的要求计算出积并检验积是否正确。本单元的开始是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以三位数。例题比较简单,由之前学的一位数乘三位数引进既复习了之前所学的又可以学习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规律,之后又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题,内容的排列上仍然是循序渐进的。在例题的选择中依旧遵循联系实际的方法。这个单元的内容比较简单,比较出彩的部分是习题的设置,单纯计算题摆脱了以往出题方式,以叶子、西瓜的形式出现,让枯燥的计算也变得有趣味;还有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地方是在一道题中的设置中有一道“从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这样的形式属于素质教育的类型,可以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自己创造问题也挖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不再是一味的死板做题,使数学更有趣味性。本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个单元的重难点是学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四单元是四边形和梯形,内容包括垂直与平行(两条直线的形式相交与平行,垂直与平行的画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画法以及高的做法。这个单元同样是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单元,重在实践得出结论。在单元的开始引进垂直与平行,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两条直线探究所画直线形成的关系,引出垂直与相交;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同样也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学习他们的特点总结规律。习题的设置中,比较平淡但是也联系实际生活,也有比较有趣的习题。这一个单元着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的推导得出结论。本单元的重难点是学会做出垂线和平行,掌握平行四边和梯形的概念和特点并会画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五单元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内容包括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应用题。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解决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应用题。在例题的设置中例题同样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如分气球问题、到商店买连环画、老师买书问题等等,将除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通过例题的详细分解,对应练习,学生更容易理解除法的运算!在习题的设置中除了单纯的练习,应用题题目也是联系实际,乘除对应练习更容易方便学生计算。本单元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运算和分析能力,与第三单元一样,但却以第三单元为基础。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会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六单元是统计,内容主要是条形统计图的分析与测绘。本单元要求学生会全面分析画条形统计图并画出条形统计图以及根据要求补充完整条形统计图。在例题的设置中同样是例题联系生活,这个理念又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映。在习题的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你还能从中观察出什么”等等。这个单元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会分析并测绘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第七个单元是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类似于奥数中的最优化问题,结合与我们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学习,有思维性有趣,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个单元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寻找最优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八个单元是总复习,将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总复习进一步巩固。这一个单元主要是做题巩固。题量不是特别大,题目的类型比较多。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上的系统,掌握我们这册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
这册教材内容的三位目标我在个单元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在这里进行一个总体上的概括,这册的内容主要是这四方面,亿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改写和比较大小以及计算器的运用),数的乘除法运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最优化问题。学生要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互相交叉,不会使这册的数学教材枯燥。教材中运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的数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也是编写者的期望!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人教版六年级品社上册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各组教材分析07-2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讲座稿06-1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07-0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天堂06-1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课文教案05-2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06-2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09-1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