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词语盘点(精选8篇)
《词语盘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情况,丰富词语积累。
2、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逐步形成主动积累和运用词语的习惯。
3、在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积累词语。
三、教学难点:
运用词语写片段。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回顾课文内容
师:我们每学习完了一个单元都会积累了许多的生字词,在第七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人物描写的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这三篇课文我们学会了不少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词语盘点大比拼,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掌握的生字新词多。我们分小组进行比拼。
(二)积累词语 揭题:词语盘点大比拼。A、测评(小组比赛)
师:闯关现在开始,你们敢挑战吗?第一关就是检测你们的读音是否正确。第一关:我会读(读准)
1、先小组里练习读3分钟。
2、老师进行选词测评学生是否读音正确。指导(读对一个词加1分,读错一个词扣1分)
3、检测(抽查每一个小组的组员,看读音是否正确。)第二关:我会写(写的测评)
1.读拼音写词语,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准。(分小组进行,第一完成加5分,第二加
3分)
pò zhàn
gū dōng
zhí zi
chuān suō
láng zhōng
xí fù
huī huáng miáo tiao
fēng sāo dǎ liang
biāo zhì
qì pài
zǔ zong
kě lián
shǒu jí
yǎn kuài
jīng shén dǒu sǒu
bǎng dà yāo cū
liǎn shēng bǐng qì
fàng dàn wú lǐ
zhuǎn bēi wéi xǐ
2.成语填空(孩子们做,老师巡视,点评学生的书写)
文质()
()堂堂
虎背()
满面()健步()
活()乱()
()舌如()木()口()娓娓()
语重()()
低()细()
()头()气 神采()大摇大()点头哈()身强力()
3、送成语宝宝回家(将上题补充的成语再分类)
4、巧悟(连线理解词语)
妙不可言 转悲哀为喜悦 十全十美 相貌姿态美丽
刻薄 不出声,屏住呼吸。形容精神集中。雅致 指惯于做某件事的人
敛声屏气 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惯手 形容美妙到了极点,无法用言语表达。标致 冷酷无情;过分苛刻。
转悲为喜(服饰、器物、房屋等)美观而不落俗套。第三关“我会用”(巧用)
1、用这些词语描述出课文的故事片段
2、能运用几个表现人物品质的词来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3、学生练笔。B、总结
(1)点评小组总得分情况(2)交流总结积累词语的方法。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b€"Do gu€#7 ji€"? f€"Vn g€"V bo h€? xi€?
( ) ( ) ( ) ( )
ji€鄌 ji€#9 m€鄌 xi€醤 zh€鄋g zh€鄋g
花( ) ( )菜 草 ( ) ( )弃 蚊( ) ( )单
二、请你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3分)
混沌(h€鷑 h€鵱 ) 莲花落(lu€? l€鄌) 聪颖(y€#5n y€#5ng)
洗(澡 操) 莫(名 明)其妙 (幸 辛)亏
三、按要求答题。 (12分)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括号里。(3分)
激动 感动 沟通 连接 反映 反应
王明听了李老师的话深受(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 )了人们的心灵,而且( )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2.根据要求写词语。(5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2分)
缕缕( )香 平( )无奇 高深( )测 豁然开( )
(2)根据提示写词语。(3分)
①写作文时,我想用 、 等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②“今天晚会来的都是娱乐圈的大腕!”这句中“ ”是新词。我还知道的新词有: 、 、 。
3.连线。(4分)
问候语 “真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道歉语 “您辛苦了!”
慰问语 “张华最近忙吧!请转达我对他的问候!”
告别语 “希望不久的将来还能在这里欢迎您!”
四、按要求写句子。(8分)
1.小时候和祖父在园子里干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换一种说法,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2分)
2.我们的日子清苦。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用关联词语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2分)
3.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照样子续写一个句子。(4分)
花开了,就像花睡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似的。
,就像 。 ,就像 。
五、拓展积累。(4分)
小时候,你一定也学过不少童谣、谜语,回忆一下,并把它们写下来。
童谣:
谜语: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君子不失色于人, 。
礼到人心暖, 。
2.《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我”回忆了 、 、 等童年在园中玩耍的情境,表达了作者 之情。
3.“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句中第一个“长”的意思是 ,第二个“长”的意思是 。
4.《谈礼貌》一文在开头引用古训之后,通过 、 、 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七、阅读感悟。(23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细心回答问题。(9分)
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爸爸的叮嘱”指的是 。 (2分)
2.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文中的“我”所看到的这一幕。(1分)
3.“我”推开病房的门,为什么怔住了?(3分)
4.“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写下来。(3分)
(二)认真阅读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4分)
春天的心
①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身上。
②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舒展着身姿,一面怒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
③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下这早春的时刻。
④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面前,便使劲儿地唤着花朵,有的还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⑤冷不丁地,一个男孩跑到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看到他脸上花苞似的期待,我怎能不答应呢?我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一个女孩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男孩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地说着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大声对其他孩子说道:“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多了,为了能够快些录完,咱们就来一种新颖的方式,围着迎春花跳着跑一圈儿怎么样?”他的话刚说完,刚才那个女孩就和另外几个孩子(激烈 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十几岁的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着跑。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纳闷儿: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说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儿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并着双脚跳呢?
⑥当我为那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他们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里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女孩,走路(竟然 果然)一跛一跛的。她,是个残疾孩子。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了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画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⑧那一刻,看着那些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都有一颗春天的心,就像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散发着光芒!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1分)
恍然大悟:
2.用横线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2分)
3.第⑤段中说“一个女孩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请想一想,女孩会说些什么,并将其写下来。(3分)
4.短文第⑦段中“我恍然大悟”,这里的“我”明白了,刚才那些孩子并起脚跳着跑,是为了 。(2分)
5.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3分)
6.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谈谈你的见解。(3分)
八、习作。(30分)
第一单元词语盘点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 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清晰·插嘴·分辨·抚摸·介绍 新疆·陷入·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 妖娆·机械·开凿·巍峨·媒体·狰狞·逞凶·撕扯·效率·贯通 热乎乎·下马威·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浑黄一体·精神饱满·美仑美奂 银妆素裹·严阵以待·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 第一单元日积月累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二单元词语盘点
牧童·蓑衣·鸡笼·莲蓬·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 棉袄·驼绒·袍子·傻事·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淘气·妨碍 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蚂蚱·樱桃·蚌壳·瞎闹 倭瓜·水瓢·澄澈·困窘·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圆滚滚 水墨画·一动不动·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 第二单元日积月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不积跬步,无已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子》 第三单元词语盘点
家禽·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囚犯·出息·大臣·柑橘 盗贼·取笑·解释·负责·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了如指掌· 第三单元日积月累
地满红花花满地,天连碧水水连天(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第四单元词语盘点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情谊·噩耗·刚强·大嫂·篮子·咆哮·狂奔 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颧骨 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放弃·下旬 募捐·水泵·筹齐·颠簸·节奏·簇拥·宿营地·青稞面·乱哄哄 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势不可挡·跌跌撞撞·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 奄奄一息·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 第四单元日积月累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坚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召集·商议·允许·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妒忌 都督·推却·延迟·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 丞相·限期·吓唬·诡计·霹雳·酥软·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 家当·顽劣·和氏壁·军令状·弓弩手·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只有妙用·神机妙算·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第五单元日积月累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第六单元:(无)第七单元词语盘点
破绽·咕咚·侄子·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致 气派·祖宗·可怜·脑浆·屁股·师傅·包袱·透亮·清爽·衔接·搜索 威严·露馅·发怔·发傻·量力·通融·刻薄·钞票·武断·熔岩·窘况 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半信半疑·兴致勃勃·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手疾眼快·精神抖擞·敛声屏气·放肆无礼·转悲为喜· 第七单元日积月累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戏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第八单元词语盘点
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 悠闲·松弛·按摩·尴尬·绅士·气氛·感染·笨重·陶醉·斑斓·炽热 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强悍·粗犷·篝火· 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繁花似锦 含情脉脉·大饱眼福·目不暇接·威尼斯·家家户户·宛尔一笑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第八单元日积月累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印度)泰戈尔
《词语盘点五》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学校:城口县巴山镇第二中心小学
教师:张俊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授的内容为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词语盘点。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其中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词语盘点五《读读记记》、《读读写写》中所集中呈现的词语均出自这四篇课文。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字词的方法,但在多音字的辨析和形近字的辨析上仍然有些问题,部分同学在词语的理解上欠准确。因此在本单元的词语盘点教学中,我主要教学生一些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查关键字、近义词法、查字典等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以后遇到的词语。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词语并巩固“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达到会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记习惯,分类习惯,提高认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丰富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和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在积累运用中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所教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关键字、近义词法、查字典等)学会理解,学会迁移。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记习惯,提高识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
1、将互不关联的词语进行归类练习,是要为了了解学生对词语积累的习惯和能力基础。
2、运用词语写片段。
五、教学准备
课件、微课、学习任务单和妙笔生花。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走进了中国古典名著,被课文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很多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单元的词语进行盘点,看看谁掌握的多,运用得好。(板书:词语盘点五)
(二)读准字音,查漏补缺
自学提示
(一):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读读写写,比比谁能正确认读词语,在易读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的词语下面画横线,在易写错的的字下画波浪线。
1、出示词语:读读写写
召集
商议
允诺
隆重
约定
胆怯
推辞
拒绝
能耐
诸位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和氏璧
军令状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1)交流汇报(学生指出易错词语老师补充)
2)指名纠读易错词语。(对于多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
2、听写词语、巩固掌握
学习任务单
(一):听写词语,比谁能够完全正确读写、识记词语。1)学生完成听写词语练习。
2)同桌对照屏幕批阅。3)“开火车”读剩下的词语。
3、出示词语:读读记记
限期 吓唬 诡计 霹雳 酥软 灵通 迸裂 避暑 楷书 造化 家当 顽劣
弓弩手
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1)学生小组内抽读、正读字音。2)小组推荐教读正音。3)齐读剩下的词语。
(三)拓展方法,灵活积累
师: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有组成的规律,演变的历史。其实,就连字词的词性和归类也很有讲究哦!在本单元的词语盘点中,我们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将这些词语进行分类整理。想不想相互比一比,看谁词语掌握得最好?
师:好,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第一关:请找出AABB式的词语。
第二关:请找出含有近(反)义词的词语。第三关:含有贬义或褒义的词。
词语盘点一(读读写写)
dòng tíng
jiāng nán
wán shǎng
wú xiá
kuò sàn
pān dēng
tài shān
luò tuó
píng zhàng
zhè jiāng
yóu tóng
yōng jǐ
kǒng xì yǎng wò tún bù
shāo wēi
é jiǎo
cā shāng
wān yán
yī jù
jìng tíng shān
bō lán zhuàng kuò
shuǐ píng rú jìng
fēng luán xióng wěi
hóng yè sì huǒ bá dì ér qǐ
qí fēng luó liè
xíng tài wàn qiān
sè cǎi míng lì
wēi fēng wù lì
lián mián bù duàn
tū wù sēn yù
词语盘点一(读读记记)fěi cuì
liáng shuǎng
gāo sǒng
shān jiàn
òu shè
jì jìng
zēng tiān
xì suì
mǎ tí
róu nèn
jǐn duàn
mián yán
xuàn làn
bái ái ái
hóng chóng dié dié
bān bān diǎn diǎn
默写日积月累
词语盘点二(读读写写)
wéi chí
cái fù
jīnɡ zhàn
qì zhònɡ
shǔ yú
bǎi huò
qínɡ xínɡ
dào dé
hào mǎ
xiànɡ pí
zūn yán
táo nàn
shàn liánɡ
pǔ shí
kuǎn dài
lì wài
hóu jié
zàn shǎn
chuí bèi
jiānɡ yìnɡ
xǔ pèi
bō diàn huà
huǎn huǎn shǐ ɡuò
mèn mèn bú lè
mí huò bù jiě
miàn chénɡ cài sè
pí bèi bù kān
ɡǔ shòu rú chái
lánɡ tūn hǔ yàn
词语盘点二(读读记记)
jié jū
bēn chí
kuì zènɡ
tiān jīn
sǔn shānɡ
liànɡ shài
zhú qiān
huǒ hòu
dān wù
zhuàn qián
shú liàn
jiào dǎo
jiǎnɡ jiū
shòu yì
chén zhònɡ
dào xiè
yǎn shén
bào yuàn
ɡǔ lì
kuān rónɡ
mènɡ mèi yǐ qiú
zǒu jiē chuàn xiànɡ
jiānɡ xīn bǐ xīn
默写日积月累
词语盘点三(读读写写)
lǚ yóu
yòu ɡuī
shā tān
zhēn chá
qǐ
tú
qínɡ yuàn
chǔn shì
fǎn huí
hǎi ōu
bǔ jiù
biān fú
qīnɡ lǎnɡ
bǔ zhuō fēi é
wén zi
bì kāi
mǐn ruì
línɡ dānɡ cānɡ yínɡ
jiē kāi
tuī jìn
zhànɡ ài wù
yínɡ ɡuānɡ pínɡ
ruò wú qí shì
jiàn sǐ bú jiù
yú ɡuàn ér chū
yú bù kě jí
qì chuǎn xū xū
xiǎnɡ chè yún xiāo
hénɡ qī shù bāzhēnɡ xiān kǒnɡ hòu
词语盘点三(读读记记)
zhù cháo
yáo lán
nǎi zhì
féi wò
zhē tenɡ
yōu huàn
dī bà
qīn shí
bēnɡ tā
huǐ miè
zhí bèi
jīnɡ yínɡ
sào zhou
fǔ làn
tǔ rǎnɡ
qī xī
bǔ shí
fán zhí
zhì fú
jī yì
cǎn huò
ɡuān jiàn
yù chū yòu zhǐ
duō zāi duō nàn
suí xīn suǒ yù
bù zhé bú kòu
tiān kāi
默写日积月累
kū zhī bài yè
qīnɡ ér yì jǔ
yì xiǎnɡ jī huǐ rén wánɡ 6
词语盘点四(读读写写)
chén jì
pán wèn
kǒu shào
mái fú
nínɡ shén
shāo huǐ
wéi hù
zhuànɡ liè
xī shēnɡ
xiè yì
chén jìn
shén qínɡ
kǎi xuán
zhēnɡ yī
nínɡ ɡù
ā yí
jīnɡ tōnɡ
jīnɡ jì
ɡònɡ xiàn
shènɡ tán
zuì è
hū yù
jiàn kānɡ
bù huānɡ bù mánɡ zá cǎo cónɡ shēnɡ jù jīnɡ huì shén
mó mó hu hu
yǐ fánɡ wàn yī
duàn duàn xù xù
yǒnɡ zhù rén jiān 词语盘点四(读读记记)
mù xiè
mó ɡū
shēn yín
wǎn zhuǎn
lú wěi
wěi xù
dǎ bàn
jǐ bèi
zhěn tóu
fánɡ bèi
zhuó yuè
lán kuī
mí màn
wēi xié
wèi lán
xún yì
mènɡ huàn
zǔ dǎnɡ
zhēnɡ yǎn xiā
shǒu liú dàn
lǜ yīn yīn
piāo piāo yōu yōu
wāi wāi xié xié
bú sù zhī kè
默写日积月累
词语盘点五(读读写写)
nónɡ yù
liú lián
xiǎo jìnɡ
liú chànɡ
yǐn dǎo
qiǎo rán
línɡ xìnɡ
jīnɡ lì
shùn jiān
pū shǎn
ɡài niàn
hú xiàn
fēi xiánɡ
quán lì
bīn fēn
ɡǔ dònɡ
yuè dònɡ
yù wànɡ
chōnɡ pò
jiān yìnɡ
bù qū
zhuó zhuànɡ
chén wěn
zhèn hàn
zāo tɑ
duǎn zàn
yǒu xiàn
zhēn xī
huā fán yè mào
kē kē bàn bàn
duō zī duō cǎi
词语盘点五(读读记记)
lǒnɡ zhaò
hē hù
liú tǎnɡ
juān zènɡ
qì ɡuān
jiǎo mó
kù ài
yōnɡ bào
zūn cónɡ
shī mínɡ
lǐnɡ wù
fá wèi
fàn làn
liáo kuò
yí hàn
qì pò
qīnɡ xī
ɡū līnɡ līnɡ
qīnɡ xiānɡ niǎo niǎo
bù jiǎ sī suǒ
rè lèi yínɡ kuànɡ
yǔ shì chánɡ cí
chónɡ jiàn tiān rì
ɡǎi tiān huàn dì
ào rán tǐnɡ lì qí shuā shuā
默写日积月累
shén qì shí zú
pēnɡ rán yí zhèn
词语盘点六(读读写写)
péng jià
fēng qù
zhuāng shì
shùn xù
zhào lì
qiáo jiàn
shuài lǐng
mì shí
dǎo yī
xiàng wǎn
guī cháo
hé xié
xīn kǔ
cán sāng
yún tián
bái lù
jī guān huā
dà lì jú
cuī mián qǔ
fáng qián wū hòu
tiān gāo dì kuò
yuè míng rén jìng
词语盘点六(读读记记)
mù chǎng
zhuān zhù
duān zhuāng
sī róng
xiāng qiàn
jùn mǎ
zhē yǎn
fēi chí
chén mò
shǎn shuò
wēi ruò
lüè guò
hú pàn
chèn shān
jīng yíng
yīn fú
zhāo hu
qīng liáng
fèi fǔ
mài làng
hóng pū pū
jí mù yuǎn tiào
biāo féi tǐ zhuàng
yōu rán zì dé
chéng qún jié duì
mò mò wú yán
é huáng nèn lǜ
yá bāo chū fàng
cǐ qǐ bǐ luò
liáo kuò wú yín
默写日积月累
词语盘点七(读读写写)
biàn lùn
xún cháng
jiě dá
xìn fèng
róng xǔ
wéi bèi
céng jīng
tuō zhù
jiě shì
jiào shòu
xuān bù
gù zhí
lán gān
bà le
jìng jiè
xiù huā
chǎng huī
lóng yǎ rén
dǎn dà wàng wéi
qīng chè jiàn dǐ
shǎng xīn yuè mù
yì sī bù gǒu
róng wéi yì tǐ
词语盘点七(读读记记)
yāo qǐng
zhì yǒu
sù xiàng zhù hè
jié zuò
dàn shēng
dǎ rǎo
yì yàng
jī liè
jiāo tán
jìng zi
měng rán
bào qiàn
jiàn guài
gǎn chù
shū chàng
yí huò
jiān yì
píng huǎn
biān yuán
kě bù
hóng zhǒng
zhà gān
huāng liáng
yòu rén
diāo sù jiā
xiāng pēn pēn
quán shén guàn zhù
yí tài duān zhuāng
xìn xīn shí zú
默写日积月累
mò míng qí miào
yí huò bù jiě 14
词语盘点八(读读写写)
qī zǐ
bài jiàn
lǐ cǎi
cháng wèi
tāng yào
yī zhì
pēn shè
huǒ yàn
qū gǎn
lǐng xiù
chéng fá
jìng pèi
huǒ zhǒng
zào fú
wéi kàng
hěn xīn
shuāng xī
zhuó shí
gān zàng
jì chāng xué shè
bǎi fā bǎi zhòng
biǎn què zhì bìng
wú néng wéi lì
qū hán qǔ nuǎn
qì jí bài huài
词语盘点八(读读记记)
táng cháo
xī zàng
dà chén
qiú hūn
duàn dìng
wān dòu
gēng zhòng
zhǎo zé
jì yì
fēn fù
ráo shù
guī jǔ
dǎn píng
jīn bì
bǎo lěi
tiě chā
wéi bèi
jiě jiù
dǎo méi
qǐ shì
jiǎn duǎn
kǒu wěn
jí xiáng rú yì
wǎn gōng dā jiàn
xiào zhú yán kāi
pī tóu sàn fà
wú è bú zuò
róng huá fù guì
ēn jiāng chóu bào
师:春秋时期, 鲁国有一位大名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记录了他的言行, 他就是——
生: (争先恐后) 孔子!
师:对, 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孔子不仅是教育家和思想家, 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孔子学琴》。这个故事选自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史记》是一本历史书, 内容真实可信。读了这篇课文后, 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孔子, 还要学习孔子, 变成孔子。 (师朗读课文, 穿插讲解)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 你们认为孔子向师襄学弹琴之前, 他会不会弹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孔子已经会弹琴了, 因为文中说他“弹得一手好琴”。
师:兴许这“一手好琴”就是他跟师襄学的呢!
生:孔子已经会弹琴了, 我是从“孔子从不满足”这句话看出来的, 他向师襄学弹琴, 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
师:说得好!我们读文章就该这么细心, 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50岁的孔子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已经很有名气了, 有许多弟子追随着他。可是, 他依然不放弃学习, 拜音乐家师襄为师。你们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呀?
生: (纷纷回答) 学无止境!刻苦努力!虚心!……
师:孔子学习弹奏一首曲子, 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写得非常精彩, 大家一定要细心体会。 (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是孔子最初学琴的阶段, 师襄来检验学习成果。你们说一说, 孔子是怎么做的?
生:他见到老师后, 特别有礼貌, 连忙站起来。虽然老师说他弹得挺好, 但是孔子却说, 他还没有掌握弹奏的技巧。
师:老师都认为孔子会弹这首曲子了, 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可是, 他却仍不满足, 还要让自己的手指更灵活。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 这样的学生真少见。 (朗读第三自然段) 上次, 师襄是“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 注意, 只是“琴声”而已, 可是, 这次的感受就不同了, 他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他感受到孔子把“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师:如果孔子弹的是钢琴, 已经可以获得十级证书了, 可他还是不满足, 说自己并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 他要演奏得使人感动。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 肯定有学琴的吧?同学们在学琴时, 练习一个曲子, 如果能达到第一阶段的程度, 就会学习新的曲子, 很少有人想过音乐还有思想内容。其实,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 都有它的思想含义。音乐也是一样的, 所以, 孔子并不满足于掌握了弹奏技巧, 他有更高的追求。
师: (朗读第四自然段) 现在已经进入了孔子学琴的第三阶段。从这段描写中, 你们能不能发现, 此时孔子弹奏这首乐曲的水平是否超过了老师?
生:超过了。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刚一进门, 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醉如痴, 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师:答案就在这段话里, 你能不能把范围缩小一些?
生: (迟疑) 嗯……“刚一进门, 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
师:学生弹琴弹得好, 老师也被迷住了, 是很正常的, 老师不一定达不到学生的水平呀, 你再想想看。
生:“师襄听得如醉如痴, 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师:如果我让你选半句话, 你认为是前半句话还是后半句话?
生:哦, 我知道啦!是“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师襄从未到过的境地, 说明他自己弹琴时, 他也没有弹出孔子演奏的感觉。
师:是啊, 老师“从未到过的境地”, 孔子已经到达了, 这回可以学习新的乐曲了吧?孔子却说:“不行啊, 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继续朗读第五自然段) “琴声戛然而止, 孔子激动地站起来”, 他终于站起来了, 不仅身体站起来了, 思想也站起来了, 他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他就是体恤百姓、胸怀博大的周文王。”嘿, 孔子真的把作曲者“弹”出来了!
生:真的能把作曲者“弹”出来吗?
师:孔子生活在周朝末年, 战乱的春秋时期, 他非常怀念老国王周文王在世的时候那和平幸福的生活。这首乐曲激起了他心中的渴望, 让他与周文王的心贴在了一起, 所以, 他想到了周文王。在《史记》的原文中, 孔子不光猜到了作曲者是周文王, 还猜到了他的相貌, “此人魁梧的身躯, 黝黑的脸庞, 两眼仰望天空, 一心要感化四方。”在改编课文时, 这句话被编者删掉了。可能是编者觉得孔子有点儿太神了, 透过一首乐曲怎么可能看到作曲者的长相呢?我倒是觉得不该去掉这句外貌描写。当一个人深入地理解了一首乐曲, 通过乐曲的节奏和思想感情, 的确能够想象出作者的容貌来。我听贝多芬的交响乐, 多半是雄浑激昂的, 曲子中还常常流露出悲怆的情感。贝多芬的形象, 就是蓬松的卷发, 紧锁的眉头, 圆睁的怒目, 与他的乐曲风格十分相似。这种感觉, 只有经常听音乐的人才能体会到。所以, 最后师襄对孔子说:“你的琴艺真是炉火纯青啊!我听老师讲过, 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文王操》。”
生:老师, 什么叫“文王操”啊?
师:你该不会以为是文王做广播体操吧?“操”字在古代当品行、德行讲。这是周文王在抒发自己的道德情操的曲子, 所以叫做《文王操》。现在, 我们已经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 仿佛孔子就站在我们面前, 那么, 大家眼里的孔子,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 (纷纷回答) 认真、细心、谦虚、努力……
师:这些词语虽然都差不多, 不过用来形容本文中的孔子, 都不太准确。他一遍又一遍地弹同一首曲子, 真的只是认真这么简单吗?
生:投入!
师:我们弹琴时, 通常只要求自己练熟就行了, 可孔子却一次次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先是琢磨弹琴的技巧, 后来又研究中心思想, 最后把作者是谁都悟出来了, 这样的孔子, 说明他已经——
生:入迷了, 入迷!
师:投入、入迷, 你们都说到了一个重要的词儿——“入”。我给你们一个提示 (板书:深入______) , 孔子不断地练习, 一次次追求更高的层次, 大家想一想, 横线上可以填一个什么词?
生:深入思考。
师:他是在学习、研究, 还有一个准确的词 (板书:钻研) 。深入钻研, 这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还可以用了另外一个词形容孔子 (板书:精益求精) , 这两个词都能很好地概括孔子学琴的态度。正因为孔子具有深入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才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两千五百多年了, 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
学习孔子, 在音乐中与孔子心连心
师:分析了这么长时间的课文, 现在就请同学们也学一学孔子, 在音乐中畅想。我要给大家放一段音乐, 请同学们认真听这段音乐, 然后想一想这首乐曲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播放民乐组曲《清明上河图》之“商队图”, 节奏欢快, 时长4分钟)
师:请同学们把你联想到的景象写成一句话。
生:人们高高兴兴地去集市买东西。
师:你听出了高兴的情绪, 还体会到了逛集市的感觉, 真了不起!
生:老人在公园里晨练, 有的唱歌, 有的打太极拳。
师:这就是幸福的生活。
生:农民在田地里快乐地劳作, 牛的脖子上挂着铃铛, 在耕地。
师:你说得真好!还听到了铃铛声, 真细心!其实, 每个同学的回答都是正确的, 因为你们感受到了乐曲传递给我们的欢快的、乡村的、幸福的信息。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写到了电视剧《乡村爱情》, 写到了农村娶媳妇的场面, 你们的艺术感觉都很敏锐。这首乐曲是根据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改编的, 表现的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刚刚听到的这一小段, 表现的是商贩们有的骑马, 有的推车, 有的挑担, 正在赶往城里做生意。有人把音乐比作世界语,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无论在哪里演奏, 人们都能理解。同学们喜欢听这样的音乐吗?
生:很喜欢, 音乐很美。
师:对, 音乐的美、文章的美以及生活的美, 都需要我们用心感悟。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多听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 你们会变得更聪明, 你们写出的文章也会更有节奏感, 更有想象力。我想, 大家通过自己努力, 感悟出乐曲或者文章背后隐藏的秘密, 你们的心里一定很自豪吧?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善于学习的人, 学会认真, 学会钻研, 学会感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看到别人永远看不到的奇妙故事, 听到别人永远听不到的美妙旋律。
备课笔记
幸福课
语文课就是幸福课。当一颗幼小的心灵在故事中接触了快乐, 在语言中认识了智慧, 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节奏, 幼小的心灵就变成了充实的心灵、高贵的心灵、幸福的心灵。阅读, 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无限开阔。“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因为书中的世界比天地还要广阔。静静的书桌前, 当一双手捧起一本书的时候, 就像捧起整个宇宙, 上承远古, 下启未来, 高抵星辰, 深入熔岩, 我们怎么会被窗外的琐事搅乱了心性呢?
1. + 表示9个( ) 加上1个( ),和是10个( ),就是( )。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才能相加减 。
3. 、 和0.9从小到大排列是( )。
4. 一根2米长的绳子,剪去它的后,又剪去米,还剩下( )米。
5.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它与1 的差是( )。
6.0.06里面有6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0.027里面有2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7.米比( )米短 米 ,比 米长 米的是( )。
8.分数单位是 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二、判断。(8分)
1.一根电线用去 ,还剩下米。 ( )
2.1米增加它的就是1米,3米增加它的就是3米。 ( )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 )
4.8米的等于1米的。 ( )
三、选择。(10分)
1.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 B.-==1 C.--=0
2.18米的与( )米的一样长。
A.6 B.30 C.15 D.20
3.两袋相同的奶粉,第一袋吃了,第二袋吃了千克。两袋奶粉吃掉的( )。
A.一样多 B.第一袋多 C.第二袋多 D.无法比较
4.哥哥的糖果比弟弟的多,那么弟弟的糖果比哥哥的少( )。
A. B. C. D.
5.把10克糖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那么糖占水的( )。
A. B. C. D.
四、直接写出得数。(6分)
+ = + = -=
+ = - = - =
五、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词语盘点】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词语盘点(带拼音)、日积月累11-03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词语搭配、组词12-13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词语表02-26
五年级下册语文词语归类复习06-19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07-05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12-1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词语解释10-23
小学五年级的语文下册期末试卷10-18
小学语文读后感五年级下册12-23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作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