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错过的高中记叙文(精选12篇)
人生总会有许多的错过,这种错过有时会让云流泪,让风让步,让春夏秋冬停滞,让生命轮回有情。承受过错过之痛的人都会明白:一时的错过,也许就会成就一世的落寞。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人不能让自己生活在感慨里。
这世上,有无数春雨,无数清晨,无数落叶,无数场大雪,错过的不只这一个。无数完美,不是美一个都完美,无数缺陷,美一个都有缺陷。
生活中错过的实在太多,己多愁思,几多无奈,不经意间,许多美好的记忆和我们擦肩而过、随风流逝,但是我们不防这样想想,正是因为错过,那一切才显得让你为之动情,难以忘怀,也弥足珍贵。假使你使之成为现实的永恒,回头看看,也许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因此错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新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正如维纳斯因缺少了双臂而美丽,我们又因为选择了太多的错过而发现了完美。如果不是这曾经的错过,尘封的心里怎么会有思念在日夜疯长?情感的荒原怎么会有倍蕾在悄悄绽放?
1. 写作教学目标缺失或模糊。
表现在初中与高中, 高中与大学界限模糊, 实用教学与文学创作混为一谈, 后果是或重复教学, 或任意拔高, 或劳而无功。比如同样一道话题作文, 小学时写, 初中时写, 到了高中还要写, 而不同学段却没有内容和技法方面具体不同的要求。这样简单重复且与实际脱节的教学, 自然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 写作教学缺乏科学实用的计划。
常见情形是缺乏整体的规划, 教学随意性大, 而且时间上不连贯, 内容上无关联, 缺少应有的阶段性和梯度性, 后果是“东一榔头, 西一棒, 打得学生晕头转向”。比如教材虽编有“写作”模块, 但这部分基本被忽略, 不少教师图省事, 只“教”“课文”, 不“教”“写作”。感觉该写篇作文了, 便临时布置, 将题目往黑板上一写, 三言两语略作解说, 于是两节课的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简单随意, 写作训练含量不低才怪。
3.教学模式单一乏味,
教学过程充斥功利性。从高一到高三, 作文课几乎是清一色的上课模式, 教学的全部内容就是应试技巧与评介范文, 而没有把学生引向经典, 引向生活。后果是浮华之气压抑了纯真童心, 作文失去了灵气。不管在课堂还是在考场, 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唱起“同一首歌”;选取题材大同小异, 千人一面;华丽的辞藻堆砌, 内容却空而泛;模式套路化越来越严重, 个性化作文却越来越少。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与做法
1.确定科学合理的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 写作水平自然也参差不齐。所以, 我们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合理地设定出写作目标, 并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 好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他能够得着的“果子”。
具体说来, 就高中记叙文写作而言应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1) 能清楚交代记叙六要素并清楚地叙述。事情应有头有尾, 准确地说, 就是记叙时要把与事情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交代清楚, 给人一种完整的认识和印象。
(2) 叙事要有条理, 层次要分明。记叙时, 有时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 一件事往往牵涉到相关的次要事情;有时一件大事中还包括几件小事, 这就要对它们做出分析, 分清主副线, 围绕主线安排副线。
(3) 能恰当安排详略, 主次适宜。记事要主题鲜明突出, 内容感人深刻;写人要抓住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去刻画。对中心事件或最能突出中心的, 详细叙述;次要的, 少写或不写。
(4) 能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 能我手写我口, 我口写我心;写自己最想写的事, 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在此基础上, 进而对优等生提出高一层次目标:
(1) “写事”为主的能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并能在叙事中有意识地增强内容起伏变化, 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巧合等手法, 使文章曲折有致。
(2) “记人”为主的则能围绕中心认真审题, 能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 写出人物的内在品质, 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各种人物描写以及细节、环境描写, 使文章生动具体。
(3) “写景”为主的则能围绕中心精巧构思, 能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地进行描写, 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各种抒情方式, 做到情景交融, 真切感人。
(4) 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 尝试着去虚构。并把它作为对优等生潜能的一种开发, 鼓励他们尝试这种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2. 制定切实可行的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计划。
一般来说, 高中作文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是:高一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加强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认识, 以记叙文训练为主;高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议论文训练为主;高三则以文体综合训练为主,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 最能够发挥自己才华的文体。
我们发现人教版课本写作部分的编写体例, 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而且每个写作专题, 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 并结合教学实际, 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这样安排, 既符合形式服从内容, 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 又能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据此, 我们将记叙文写作教学, 重点放在高一年级。
3. 返璞归真, 恢复作文教学的本色。
为了做到这点,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 从命题指导到讲评的每个环节, 我们都呵护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尊重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写自己愿写的, 写自己欣赏的。为此, 我们不仅做好每一次专题指导,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 同时还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做好个性化辅导。
(2) 从社会需要出发, 利用班级、小组, 通过编写报刊、作文竞赛、参加社会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热情。比如这学期, 我们就将每次的优秀习作尽可能打印发放, 不仅老师点评, 也让习作者自己谈写作感悟, 还向校报推荐发表。另外还鼓励将习作展贴在班里开辟的《写作园地》, 并最终装订成本, 供大家鉴借欣赏, 以期待共同的进步和成长。
有人将问题归结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枯燥单调,两点一线。其实不然。黄厚江老师说:“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缺少生活意识,对生活抱有一种无关痛痒的态度。所以,再鲜活再丰富的生活对他来说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并没有为他所积累。”确实如此,过着同样单调生活的其他学生也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区别在于心中有没有作文,脑中有没有思考,对生活有没有观察。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借给学生一双慧眼,引导他们引入生活,打开思路,仔细观察,逐渐积累。
而这也正是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中第一条对写作的要求就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沈从文小时候经历的内容:
沈从文爱逃学,常将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在城里城外闲逛。在表哥的指点下,他学会用谎话应付家中和学塾。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沈从文从小喜欢观察身边的人。天气不好时,他不能进山玩,就到熟人少的庙里去,看庙前那些人绞绳子、编竹簟、做香。有人下棋,他就观棋;有人打拳,就看拳;有人吵架,他就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
每天上学出门,他脱下脚上的鞋拎在手里,赤着脚先绕到城西的牢狱,看犯人被衙门派去挖土,或从杀人的地方走过,看被野狗叼到小溪中的昨天被杀的人的尸体,拾起一块小石头在满是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拿木棍戳戳,看会不会动;然后再绕到南门,在南门的河滩上看杀牛,到织簟子的铺子前看几个老人和小孩破篾织簟,到铁匠铺看打铁。日子久了,这些手艺的种种他都明了于胸。如此绕上一圈,才会去城北的学校上课。
这些细致观察的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很好地证明,写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但是,逃学闲逛的孩子并没有个个成为大作家,这又说明,大多数人对于生活是麻木的,是无意识的。所以,如黄厚江老师所说:“我们所强调的生活积累,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灵感。”
至于选材的原则,我想,首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文即做人,学生写作记叙文选材狭隘的最主要原因是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一名高中生,写作记叙文仍囿于自己的小天地,满足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情小调的自娱自乐,根源正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那目光令我感动》所写的目光之所以感动“我”,是因为那目光的主人“对我好”。不止一篇作文的个案,学生所写的作文不管材料如何,题目如何,他反复来去都能写成亲情,写成父母“对我好”。当然,这跟学生的生活圈子封闭,生活阅历较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视野狭窄,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小我和独我,没看到大我和众我。只想到人人为我,没想到人人都是脱离“我”而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生活、社交,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是一个个社会的人,“我”固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我”不是他们的全部。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想到我为人人。这些论述在拙作《记叙文如何立意深刻》(《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旬刊,2015年6月P49)一文有详细论述。
所以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看到亲人和他人身上的社会性,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为别人想一想。经过引导,有学生重新选材,“那目光令我感动”以一个宁愿卖船也不愿偷捕的渔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父亲”的形象,他的目光中含有对“我”的深深的歉疚,有对偷捕者的切齿痛恨,有对大海家园的无限热爱,有毅然决然的正直坚定,让人感动。还有学生写作为空巢老人的爷爷奶奶孤寂渴盼的目光;作为进城老人(帮子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爷爷奶奶离开家园的目光;养猪场主父亲在猪肉市场低迷的时候亏本坚持,独自承受,不让妻儿受苦的有担当目光;年轻守寡多年,靠开黄沙水泥场艰辛拉扯子女长大的外婆那一直坚强乐观的目光等等。
在指导学生实际选材时,具体有哪些方法和步骤呢?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来和大家分享。
分析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的共同特点是来自生活,而又有不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局限和束缚,视野宽广,角度多元。我试着将它们分成几类。《布拉格不说话》是建筑类题材的,《云深不知处》《逃离智慧的周庄》是行旅见闻类题材的,《农之月令》是故乡民俗文化类的题材的,《瞳孔之内》《写作的智慧》是以眼前之景为题材的,《智慧就藏在房间里》是亲情类题材的,《王大爷的早餐店》是工匠职业类题材的,《“倔”和“笨”的力量》《晚晴里智慧的灵蝶》《庄子的智慧》是名人类的题材的,《红烧肉的智慧》是食物类题材的,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相关题材,然后积累,形成自己独有的素材库。
具体来说,以食物类题材为例,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首先是给出示例。
我选取了高考优秀作文《红烧肉的智慧》一文作为示例。文章用红烧肉有“淳朴的智慧”“融合的智慧”“创新的智慧”来结构文章,选材新颖,接地气,生活化,有情趣。从选材独特能得高分的功利角度来“引诱”学生写作的欲望。
然后学生挖掘素材。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食物,然后说说它的特点。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到你的课堂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可以挖掘。学生打开思路,讲了很多食物,比如说土豆、青椒、面饼、茄子饼、蛋饺子等等,并且挖掘出它们的精神内涵。比如土豆,它能屈能伸,可以作主食,也可以炒菜,烧菜时可以做主菜,也可以做配菜;它包容和谐,和任何菜搭配都能融合成绝妙的味道;它其貌不扬,甚至很丑陋,但营养丰富;它还善于变通和创新,能变成洋派的土豆泥和薯片,与时俱进。endprint
接着,让学生实战演练,再将学生作品中的优作拿来展示。有学生写出了《白粥咸瓜中的爱》《亲爱的土豆》等优作。
再接着,要指导学生修改,特别是语言和结构。这时,可以结合名家散文进行指导,我选取了石彦伟的《奶白的羊汤》和苏沧桑的《等一碗乡愁》两篇,又补充了一篇与食物相关的文章,苏禾的《餐桌记》,与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学生感觉受益良多。当然,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写作下水文来与学生共享写作经验。有大学教授曾批评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就是不读书的老师教不读书的学生,不写文章的老师教不写文章的学生。我坚持有时间和精力时,尽量和学生一起写作,体会艰难,解决问题,因此我写了《酸梅汤——等待的智慧》一文。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更浓厚了。
最后我要求学生们积累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物,搜集材料,把它的形状,制作方法流程,与它相关的人、事、景写生动,作为素材库中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都积累了不止一种食物,而乐在其中,兴趣盎然。
像这样的训练我们还做了很多。比如风景名胜古镇类素材、自己生长的环境类素材、戏曲类素材、工匠职业类素材、植物类素材、动物类素材、静物类素材、琴棋书画类素材、电影音乐娱乐类素材、邻里人际关系类素材、名人类素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的素材、即事有感类素材等等。而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实很多素材都是可以互相迁移的。比如《王大爷的早餐店》,它属于职业类素材,又属于邻里关系类素材,又属于熟悉的生活环境类素材。所以,其实我们积累的素材还可以一材多用。
以写作的选材作为系列,带动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语言运用等作文知识点的训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让学生的眼界和思想扩展到生活环境、艺术人文、旅行见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各个领域,
通过不断地示范,积累,写作,修改,再示范,形成学生们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任何人、事、物、景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为作文所用,生活即作文。更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感知生活的能力,提升人格修养,培养生活情趣,做一个永远对各种事物保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满足感的人。
让我们擦亮学生蒙尘的慧眼,让学生看到生活的千姿百态、五光十色,让学生信守从生活中拈来即可成文的好素材,让写作渐渐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初夏已显酷热的风,从我身边掠过,我如约来到便利店的门口,等着朋友的到来。
见面之后的时间过得很快,谈笑间十几分钟便过去了。我们决定着接下来的行程,我的内心在告诉自己,去古镇吧,沿着河边吹吹风。可没等我说出口,同行的女友便提议去商场,她们两人一拍即合,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不符合十几岁女生年龄的各类美妆产品。
她们询问我的意见,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告诉她们我的想法。空调制造的冷气嗖嗖乱窜,吹得人一阵冰凉。我决定不去扫她们的兴致,便和她们一道同行。
坐上启程的巴士,几分钟便到了商场。朋友像归林的鸟儿一样东奔西跑,停在一家平价彩妆店的门口,用手臂试着颜色相互比较。我试图融入这份快乐,但是我对这些东西确实是提不起兴致。
我站在一旁掏出手机点开游戏,埋头于“枪支”的挑选和安全区的收缩范围。刺激的游戏确实冲淡了我对于没能去古镇的遗憾。我甚至想着,呆在冰凉的空间,沉溺于虚拟的游戏放松一回也不错。
可当我退出游戏摘下耳机,抬头面对嘈杂的人群时,反而泛起一阵陌生感。头顶上的百叶孔向下输送着冰凉却使人有些窒息的冷气,我内心产生了说不出失衡感。
我调整了一下呼吸,试图再次努力接近朋友,但我只听到了她们对我埋头游戏的抱怨。我有些不耐烦地再次掏出手机,看到另一队去古镇的好友晒出精致的“甜点”。河畔的老柳,还有一个个窝在小店沙发里谈笑的身影,我霎时感到了后悔。
因此,我对朋友们说,只要咱父母在世,你无论官多大,路多远,事再忙,也最好抽空回去看看父母。这是一种任何感情都不能替代的恩情,错过了这种亲情,会后悔终身。这么多年来,只要是对父母孝顺的朋友,我都会特别尊重和高看一眼。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感恩,特别对父母感恩。一个对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你就别指望他对别人感恩了。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会爱谁呢?爱父母没有任何借口,也许有些人因为各种历史的原因,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好,对父母没有感情,特别是那些父母离异自己幼小心灵受到伤害的朋友,你也不要对父母有任何的怨言。我们只所以存在,是因为有父母。父母再怎么不好,也是父母,这是唯一无法选择的。
父母对子女,都有着无限的爱和情感。也许因为某些原因,父母做过一些错事,但是绝对不应该影响我们对父母的爱。否则,就是我们的错了。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仔细想想,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恐怕也会有些愧疚吧。而当我们面对父母和子女的时候,起码我们应该做出表率,那就是对亲情的延续。不要错过表达亲情的机会,不要错过我们应该给予的亲情。
女朋友元婷一直在催胡小影:“什么时候咱去见见你父母?”可小胡总是搪塞,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给回应。
直到昨天,他们把谈婚论嫁提到了日程,元婷说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更何况我也不怎么丑,你总得让我见见他们吧!小胡这次真是束手无策。
小胡说,等我忙过这个工程项目,咱们就回家,元婷幸福地依偎在他的怀中,她不停地说,第一次见未来的公婆,我该怎么称呼你爸妈呢?是叫爸妈呢,还是叫伯父伯母呢或者叔叔阿姨呢?
小胡不耐烦地说:“叫什么都成,只要你感觉顺口就行了。”
不多久,小胡用通知的口吻对元婷说:“明天就回家。”元婷兴奋得一跃而起,狠狠地在小胡脸上盖了一个图章。
一路颠簸,终于到家了。
小胡站在那低矮的门楼前,久久地凝望着,十年后的他事业有成,站在这老旧的小楼前,他只有回忆。
小胡的手颤抖着摇着门环,心如擂鼓咚咚地响着,小胡感到痛了,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门开了,不是母亲,是那个人,那个人定了定神,说:“影儿,你可回来了?”他亲热地把他们唤进了屋:“影儿,饿了吧?我给你们做饭去。”小胡终于开口了:“我妈人呢?”猛然间,他看见供桌上的母亲正站在黑色的镜框里向他微笑,他完全呆傻住了。
他狠狠地扯着那人逼问着:“什么时候的事儿?为什么不告诉我?”元婷在旁边喊着什么他一点儿也没听到。
那个人没有动,他镇定地说:“十年前,你离家出走的那一夜,你妈去追你,你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你妈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我们一遍遍打你电话,可你从来没有接过,最后你的手机号还成了空号……”
小胡如雷轰顶,他颓然跪下,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掉: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啊?儿子回来了,他知道错了,可是一切却早已成错过!有生之年,他该向谁赎罪?
看着那个苍老的人,一切的是非恩怨都在小胡心中翻滚、盘旋终至于消散,跪在地上的小胡终于不顾一切地抱住那个人,跪在地上,叫了一声:“爸爸,我已经错过了一次,我不想再错过另一个爱我的人……”
父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许久,许久。
首先,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训练严重不足,许多学生不能写出合乎规范的记叙文, 缺乏从现实生活中选材的感受力和敏锐性,不能充分挖掘身边的素材。其次是学生记叙文叙事能力严重不足,叙事情节单一,平铺直叙,长于概述,短于描写,不善于营造环境氛围,刻画人物形象。造成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有高考指挥棒的引导,有教材编排的缺陷,有传统作文教学知识体系的滞后,有作文课课时不足的限制等原因。以人教实验版教材必修一为例,第一单元是现代抒情诗,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第三单元是当代叙事散文,教材中设计的四个作文训练目标分别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叙事选好角度、写人凸显个性和记事有点波澜。第二单元的古代记叙散文的篇目无法与叙事选好角度相对应。第三单元与写作训练写人凸显个性方面则不是很匹配。再者,语文教材记叙文写作部分指导性不强,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记叙文教学部分,涵盖了记叙文写作的几个重要方面,给语文老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却缺少必要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力的教学和学习的依据与指导, 写作教学就变成了完全依赖教师知识积累和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的优劣的偶然性较大。因此,要提高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
小学阶段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由于小学和初中记叙文教学未能很好地完成课标的任务,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强化,导致学生写作素材匮乏,情感表达不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体验过往的生活,学会选材的方法:要求学生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要对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要合情合理,只有用真实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才有感染力; 要抓住感情的触发点,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引起别人的共鸣;抓住事理的感悟点,训练学生能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 但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就能反映深刻的主题。
教师指导学生多阅读,特别是读一些经典小说,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曾经撰文《小说和记叙文》认为小说是记叙文的升华和深化,它是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最佳范本,小说综合了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手法,依托社会或自然环境描写,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这些正是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需要掌握并且欠缺的能力及技巧, 以小说阅读促进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合理而有效。此外,记叙文写作教学要注重整体性,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包括写作前的观察与感受、写作、写作后的修改。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作文至关重要的前期的源头与后期的反思修正进行指导。
二、教给学生掌握记叙文写作技法
1.训练学生掌握记叙文构思技巧。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有巧设悬念、抑扬、亦张亦弛、铺垫蓄势等方法,巧设悬念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运用“抑扬”方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通过前后对比造成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杨朔的著名的散文《荔枝蜜》就是采用这种写作手法。写文章要讲究“亦张亦弛”。“张”,是指相对激烈的情节与场面;“弛”, 是指相对舒缓的记叙与描写,采用“亦张亦弛”法,易取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蒲松龄的《促织》就是一篇张弛交错、波澜起伏的佳作。铺垫也称铺叙衬垫, 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要教会学生掌握记叙的顺序,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插叙、补叙、倒叙等手法,记叙顺序的转换处,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使文章眉目不清。
2.写出事件的波澜。无论侧重写人的文章 ,还是侧重写事的文章,都少不了写事件。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写出事件的波澜常用的方法有:突转法、悬念法、巧合法、误会法、抑扬法、一波三折等。这些作文的技巧,很值得学生模仿。各种艺术手法都源于生活, 叙事之所以有波澜、有曲折,不仅仅是为了扣住读者的心弦,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3.学会神态、语言、动作 、心理等各种描写手法。训练学生拟题、开头、结尾的常见方法,文章开头要新颖漂亮,引人入胜,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开门见山、介绍写作动机缘由、倒叙开头、用故事开头、用名人名言或者诗歌开头、景物描写开头、议论开头,等等。文章结尾要刚劲有力,精彩的结尾对文章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最常见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然性结尾,二是总结性结尾,三是启发性结尾,四是抒情性结尾。
4.以鲜活的语言取胜 ,学生习作不能仅仅满足于“语言通顺”,写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词汇贫乏,则句式单调;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连篇,则毫无趣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使语言变得鲜活:锤炼动词、形容词、修饰语等;巧用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引用名言警句,可以获得理性思辨之美;综合运用整句和散句,可以形成整齐、错综之美;巧用文言词汇,可以营造庄重典雅之美。各种手法综合使用,能让作文焕发出亮丽的光泽。
一、农村学生面对的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取材单一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一般来说还是遵守“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写生活中的体验,写所见所闻所感。农村高中学生,面对自然界中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周围是周而复始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画面,加上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的生活素材是贫乏的、单一的。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的第一章,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一个最尊敬的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村高中学生写最尊敬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究其原因,这一代农村高中学生很多从小就是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长大的,学生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打工维持家庭。学生心中最尊敬的人当然是爷爷奶奶等亲人。试想,农村学生远离父母、面对农村,哪有许多新鲜的生活素材?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接近枯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走出乡村、体悟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才能写出新鲜的、活泼的记叙文。
语文教师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学生一起感悟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面对以上宜兴市农村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困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宜兴市“陶的文化”,研究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带领学生游玩善卷洞,让学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宜兴市素有“教授之乡”的美誉,让学生每年走访一名宜兴籍教授,写人物报告文学。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才智,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农村学生的记叙文有东西可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记叙文写作受到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干扰
写作需要人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提高写作能力。一个学生的阅读史,也是一个学生的精神发育史。农村高中图书馆建设比较滞后,在数理化学科高压的氛围中,语文学科课时不多,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最起码的阅读时间没有保障。还有,阅读与写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阅读是基础,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指导。针对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少的现状,有必要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加大农村高中图书管建设力度,增加学生阅读课时,有条件的农村高中图书馆增添网络阅读。有阅读材料,有阅读课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定期举办阅读报告会,研究读写转化的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架起一条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渴望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大有益处。
三、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目前的记叙文写作
虽然评分标准有一条“文体不限”,但是实话实说,新材料作文还是从议论文角度切入比较方便。例如,学生先读懂材料的主旨,然后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再采用并列式结构或者递进式结构议论,最后强化观点,自然收束全文。如果审题不错,那么作文的切入分肯定会得到。笔者在基层高中学校调研时发现,有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平时让学生积累很多素材,作为备考的“论据”,而且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的素材佐证,可以说议论文备考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记叙文的写作备考难度就很大,而且在高考的评价标准方面,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中,很明显,记叙文的要求难度比议论文要求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干脆放弃记叙文写作,专门训练学生用议论文写作对付高考的考场作文。
高考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如果评价标准稍微向记叙文倾斜,那么,农村高中写作记叙文的现状就会有大的改变。至少,在细节描写、构思立意、照应脉络上面的训练会落到实处。现代学生需要哲理思辨式思维方式,但是记叙文写作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放弃记叙文写作,片面追求议论文应试作文训练,都是舍本逐末、不负责任的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高中作文中记叙文训练要加强,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创设良好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在读写之间做好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高考指挥棒在阅卷中也要鼓励学生写记叙文。
会开始,默默的记叙自己的心情,默数着,跟谁的友情。其实,心里一直强调着,不要把友谊,看得太真,看得太重。也许,是恐惧了,过去的,那些伤害,于是,会在脑海里,刻下一句;不要太认真。会时刻的警告自己,对于有些事,不能太认真。就算,让人觉得自己胡闹,爱玩,也罢。只要,自己不痛了,就好了.
记叙自己的点滴,然后撕掉。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遇见日复一日的人,曾,会厌倦,开始想象自己明天的生活,充满着好奇。但,时过境迁,那样的心情,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有的颓废。好在,有了那些书籍,才不至于,那么的空虚。物质下的生活,心里,有些发酸。会疑惑,物质下的生活,真的是谁都在渴望的?想的过头,开始痛了。于是,停止那些思考,甩甩头,好让自己清醒。
一周,悄然消失,留下,寂寞的喧闹。回忆,这些时间的片段。有些好笑,也,有些难过。某人对我说了。好多我不知道的事,好笑的画面,都让她一次次的看到,而我,每次错过,从她的语言里,我发现,每次,那些好笑的,都在我转身的同时,发生了。于是,每次我都没看见。苦笑了一下,原来,很多笑声,都在我的转身中,错过了。谁也不能说明什么,只知道,自己是好笑的,这样的情况,发生得太多。原来,很多,我的不知道。就算,同在一个地方,发生着什么事,我也可以,全然不知。很好笑的,身边的人发生了什么,我竟然,什么都不知道,直到,别人提起,才说;原来,发生了这个。当大多数,别人都惊讶,毕竟,是自己熟悉的人,却,一点也不知道,他们的`事。说明了,原来,我谁都不了解,即使,是我自己,也可以,迷迷糊糊的了解一下。从来,没有认真的,看到,他们的事,该怪自己了。
每次,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只是淡淡的笑了。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掩盖自己的尴尬。这些事,本该我是知道的,却,在别人的口中得知,很好笑,自己的朋友,所周遭的一切,很明显的,就算在同个屋檐下,我却什么都不知道。该怎么责怪自己呢?很疑惑的。可是,自己就是对这样的事,不感兴趣,总觉得,他们的事,我没必要,知道那么多。我想,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事,被别人知道的吧,除非,是自己想说了。
看着,熟悉的一切,却开始有了,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感情。以前,浓烈的依赖,现在,淡淡的远离。一切,开始没有了,最先的单纯,都长大了,是吗?心事,也开始懂得隐藏了。彼此,开始失去了,曾经的信赖了。是吗?会不懂,到底,是该如何面对,庸俗的我们。
起风了,收起自己的心情,继续某些事。
我驻足仰望着,呀,可真高!再一细看,只见它粗壮的树干上倒处是被腐蚀后的洞坑,树身也已歪斜地需倚着两根支棒,看起就似一个落魄而苍桑的伛偻老人。可若再往上边瞧去,便会不觉被那些顶端的小花儿所吸乱,它们颜色一点不美,分布的也是散漫,可却能感受到它们是这棵老树倾尽心血的成果。
而最让我惊奇的是,它的枝条是向上伸的,没错,竖直挺立地像标兵,第一根都有着一股想要冲上天上去的劲儿!
它虽已有缺残,可却仍是有野心,有希望的!
树无言,它就是这样默默地生长着,在无声中拼尽全力向上伸长,抽出一条条新枝。
再走近些,我看见它那半裸露着的根底,它的根粗得可与我的手臂相比,牢牢地抓住地,嵌的土壤里。尽管旁边野草丛生可却丝毫不影响它的汲取。
它的花开不易,多少次忍耐虫的侵蚀,多少次屹立在风雨肆虐中,多少次竭尽全力的生长才练就了那星碎的花儿。
我们只能看见花开的美不美,却无法体味到开花着的艰辛,忽略它们背后的努力。这是一棵将废的老树,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信念又绽放出了美丽。
一阵风拂过,它的一朵花儿从我眼前掉落,现在已是晚春,离花谢的日子不远了。但我知道它将以他的努力、拼搏在下一年的春再现美丽。一切的洞疮,歪枝,以及那些在树根旁抢养分的野草,都将被它那炽热、活力的心所战胜。
【关键词】初中生 ; 高中生 ; 心理特质 ; 中考考纲 ; 高考考纲 ; 中考一类卷 ; 高考一类卷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03-02
引言:本人有幸参加了2013年6月湛江中考作文的阅卷以及2014年6月广东高考作文阅卷,两次作文阅卷的经历对初中与高中作文的不同有着切肤的体验。初中生生活较为单一,体现在叙事写人上就显得相对简单,而抽象逻辑思维虽开始发展,但仍具备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记叙文的立意上往往不够深刻,以浅显居多;而对高中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圈子已经有所扩大,对社会开始关注,因而体现在记叙文的写作上题材较为丰富多样,而且也不再止步于简单写人叙事,也正是由于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发展,在记叙文写作上立意更为深刻,往往能透过叙事写人,挖掘到生活中更为深层的层次。下面我主要就中高考常见的记叙文文体来呈现分析初中与高中生在写作的不同状态。
一、初中生与高中生心理特质的不同
初中与高中是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是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时期,必定会在心理、思维及人格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而这些特点反过来也会在作文中有所体现,这对作文教学的进一步探究也极具价值。
1.社会性逐渐增强
在青少年期,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活动社会性的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他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來越明显。
如果说初中生大多还会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但过渡到高中生时期,他们会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
结合初中高中语文考纲对记叙文写作的要求,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甚大,初中毕业生只要做到叙事完整具体即可;而高中生则要求更进一步要有个性色彩且材料要更为丰富,形象更为丰满。而这样不同的要求实则与初高中生的生活体验及阅历有较大的关系。而且高中生在在记叙文写作当中也会将目光更多的投放到社会时政热点中去,除了立意时体现对社会的思考,甚至在写作过程中则会直接描述自己耳闻目睹亲身所感受的社会生活,这些与初中、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是相吻合的。
2.思维发展的不同特征
而上图的表格则清晰的展示出初中生与高中生思维特征的不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各种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为成熟,这也就是为什么考纲对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要求不同的原因,初中生做简单的记叙文,而对高中生则要求立意点深刻,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时记叙文的写法上也要求构思精巧、想象有独到之处,文句有表现力等。
3.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上图也清楚的呈现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格发展的不同特征,“进入初中的学生,身心开始发生剧烈变化,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心理上的‘成人感日益明显”①,“进入高中的学生大多对社会、自己和未来都开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比较深入的思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②也就是说初中生大多处于叛逆的阶段,而高中生则逐渐形成较为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在作文中则更多体现在主旨立意上,高中生的作文立意更为深刻,且对事件的看法更为公允客观。
二、记叙文写作的不同
不论初中还是高中作文教学,记叙文的写作都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三年的作文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学会完整地写人叙事,让作文真实具体可感;而高中生需要进一步完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学会写复杂的记叙文,去表达较为深刻的情感及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1.初中及高中考纲对记叙文的要求
2.中、高考一类卷的比较
接下来以湛江09年中考作文一类卷和2014年广东高考一类卷进行比较,甄别这两类作文的异与同。
(1)审题难度的不同
09年湛江作文考题如下:
有一双手,它或许属于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老师,甚至素不相识的路人。它曾牵引着我们告别童年的天真,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它曾见证了我们青春的承诺,让我们心灵贴得更近;它曾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善、美。
有一双手,它或许属于忙碌的白衣天使,辛勤的农民,保家卫国的解放军……它或许属于苏轼,属于牛顿,属于邓小平,属于谭千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把人世间所有的风霜雨雪、世事沧桑变成回首时那道回味无穷的风景线。
“有一双手”给过你怎样的体验、感受,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思考?请写一篇作文来表达。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如下: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从审题难度上说,确实中考作文题难度较低,“一双手”有较为明确的定义,它们既可以属于生活在我们熟悉的亲人们,也可以属于我们较为了解的现实社会中的人,还可以属于是古今中外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实则这些都是写作内容的大体范围。而且立意较为显性,可以是一双手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让我们懂得成长的历程,让我们了解真善美的真谛,也可以是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与思考等,而从考场上的作文来看,立意大多也较为集中于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歌颂对社会的奉献精神等。endprint
2014年广东高考的作文题审题则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黑白胶片时代这段文字就包含两组辩证关系,一组是少量的照片与珍贵的记忆,另一组是永存的记忆与泛黄的照片;其次数码技术时代也是两组辩证关系,一组是海量的照片与不被珍惜的点滴,另一组是即时快捷的数码技术与被稀释的点滴;再次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也是一组大的辩证关系,包含着多与少的数量比较,珍贵与不被珍惜的情感对比,难于保存与方便快捷的技术较量。由此也能明显看出,高考作文在立意上给了学生更多元的选择,几乎每一组辩证关系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比如“少量的照片与珍贵的记忆”,就可以提炼出“经历岁月的冲刷,愈少的照片越能寄托珍贵的情感”。对于思辨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他们文章的立意会在几组辩证关系中进行提炼,从而达到较高的高度,比如“照片的珍贵与否,不关乎技术,只关乎情感。”、“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腿色的记忆。”等等。
(2)09年湛江中考一类卷与14年广东高考一类卷的比较
从谋篇布局上说,湛江中考一类卷在记叙文的写作上片段式的结构居多,当时阅卷提供的三篇一类记叙文样卷有两篇是采用片段式,比如《西域不灭的驼铃》就是采用了历史人物张謇的三个场景:挑起重任,离开长安;走向大漠,一路与孤独相伴;漫漫十年,始终不辱使命。《一手一思念,一生爱不变》则采用与外婆相处的三个生活场景:幼时外婆对我的疼爱;成长面对挫折时外婆对我的鼓励;生死临别之际外婆对我的不舍。而高考的一类卷结构上更为多元,《阿锦的黑白记忆》则以黑白全家福照片为线索贯穿全文,满含深情的讲述每次照全家福的温情故事。文章实则是双线索贯穿始终,显性的线索是全家福照片,隐形的线索则为父母对我的疼爱和我对过往时光的留恋;《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的结构则显得更为自然,从奶奶看一张泛黄的照片道起,回忆起爷爷奶奶年轻的故事,接着作者我的加入,亲身感受到奶奶沉浸在过往时光的幸福当中,最后水到渠成的引出我不禁拿起彩色的数码照片,也体验到幸福的回忆。整个行文如流水般酣畅自然,毫不做作。
从文句的表现力来看,达到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能达到一类卷的作文,它们这些文章大多能娴熟地运用修辞手法,比如《一手一思念,一生爱不变》开头的一组排比“有一双手,像冬日里的阳光,融化寒冷与不安。有一双手,如秋日里的柔风,扫走恐惧与烦恼。有一双手,似春日里的细雨,滋长未来与希望。”这三句既是抒情也是议论,一开篇就为全文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西域不灭的驼铃》结尾语“张骞,你是西域永远不灭的驼铃!”则用了暗喻的手法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而同样是运用比喻的手法,高考一类卷中《阿锦的黑白记忆》明显棋高一着,“阿锦的牙齿亮白得像一道闪电,她狡猾地笑着,这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愿意摘下最美星星给自己。”把阿锦亮白的牙齿比作闪电,令人新奇的同时又恰如其分写出小女孩明朗又狡黠的笑容。同样是这篇文章中的“记忆站在一米外的光阴,朝阿锦点头微笑。”拟人手法的运用极富表现力,极具张力的表现出阿锦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同时作为文章结束段的第一句,毫无违和感的过渡到怀旧的阶段。几乎可以断言同样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高考一类卷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往往显得更自然,更富有表现力,与全文的更浑然一体。
再从语言表达的精致性角度考量,中、高考的一类作文确有高下之分。“太阳低垂着头,瑟缩的秋风刮起了枯黄的落叶。我手中握着那70分的试卷交给外婆”,(《一手一思念,一生爱不变》)“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棵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两段文字都是环境描写,都是来自生活的场景,前段的环境描写确实单薄许多,很简单的描写,虽然也能对接下来发生的事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明显后段的描写,更为细腻动人,整个环境描写紧紧扣住“安宁”两字,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氛围,自然引出奶奶手中那张泛黄的照片,开篇的紫藤花也不是单纯的景物,也和文中照片中的紫藤花遥相呼应。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事情的发展融为一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毫无突兀之感。
小结:
两次考场阅卷经历对高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具有以下三点启发性:
1.审题能力的提高要从训练学生的思辨性入手,只有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才能让考场的作文呈现出多元、深刻且视角独到的立意。
2.加强高中生叙事技巧的训练,可以从复线结构、巧设悬念、多重视角叙事等方面进行复杂叙事,从而提升叙事能力。
3.语言的表现力是评判记叙文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高中生的語言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达到语言更精致,更富有感染力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建中主编.《教育心理学》清华出版社2010p404
可见,在记叙类文体中,既要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支撑骨架,更要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丰满文本,愉悦读者。世界著名文豪巴尔扎克曾说:细节是组成作品的唯一价值。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也言:细节描写,是形成富于特征性的形象的重要条件,是克服概念化倾向的不可替代的环节。具体而言,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极富表现力的细节呢?
一、以真情实感为切入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感人肺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事信而不诞”强调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所以,真情实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前提。因为只有情感的真实,文章的细节才会透出亮点,才会使人可信,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来自 哪里呢 ?来自生活,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请欣赏下 面一个作文 片段:“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妈妈回来了》) 这篇文章看似平铺直叙、语不惊人,在老师的眼里也的确并不受待见,但是却被专家评审为冰心儿童文学大奖一等奖。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文章内容与情感的“真实”:这篇文章的小作者用非常淳朴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妈妈不在家时对妈妈那种“想哭”的思念,以及妈妈回来后自己的由衷高兴之情。可见,训练高中学生写作文章,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是做好细节描写的前提。
二、以日常生活为切入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建房子需要建材,写作需要素材。素材从 哪里来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文的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活。事实证明: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只是我们没有具备发现那些写作素材的敏锐眼光与运用那些素材的敏捷思维罢了。所以,训练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精选素材,要学会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或者人物精神风貌、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典型材料。有的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选材的典型性,写出的作文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写教师,总是局限于写深夜备课,课间批阅作业,带病坚持上课,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等。虽然写出了教师工 作时的忘我 精神,写出了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但是却没有写出教师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精神风貌,缺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样的文章,即便细节描写再细腻、再丰富,也因为选择的素材有欠典型而无法扣人心弦。
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语文老师上课的细节,曾令我深受感动,因为他写出了语文教师独特的精神风貌:“语文老师讲课时,右边的肩膀总是一耸一耸的,样子怪难看。为这,同学们没有少议论,我在每周要上交的周记中也没有少暗示她改掉这个不雅的动作。但是老师却依然如故。一天,我去办公室交班里的作文,发现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盒中成药:“根痛平胶囊”。这时,我才知道:老师是为了缓解严重的肩周炎引起的疼痛而不停地耸动右肩的。从此,老师每一次耸动右边的肩膀,我都感到莫名的心痛。”
三、依托教材,授予写作技巧,彰显写作魅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记叙类文体文本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教学时,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技法加以学习与模仿,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效果。
1.慢镜头回放式细节描写。这是借鉴电影拍摄中的情景回放艺术手法将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描绘,从而达成拉长读者心理期待目标的细节描写法。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开篇对贾府的环境描写用的就是这种细节描写手法,只是当时尚无电影,曹雪芹不自 知罢了:林黛玉“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 门之上有 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读到此处,谁不会感觉到贾府的豪华与富丽呢?谁不想尽快一睹贾府的奢华与风光呢?可是,曹雪芹却利用这种慢镜头回放的方式描写贾府的豪华与奢丽,让读者产生出一种浓浓的期待之情,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在指导学生描写自然环境或者人文环境的细节描写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借鉴上述手法进行细节描写,创作出能够激发读者浓浓期待心理的佳作来。
2.精选细节描写的词语。世界著名文豪福楼拜曾言:“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 。你必须不断 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可见,选择最恰当的名词 、最具表现 力的动词、最能描摹情状的形容词可以成功地进行细节描写。
孙犁在其 诗化小说 《荷花淀》中就成功地运用了上述细节描写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勤劳爱夫、深明大义、爱家爱国的女性形象———水生嫂:听说丈夫要到部队上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 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在这里,孙犁用“震动”与“吮”两个动 词 ,准确、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消息之后极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复杂、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一个体贴丈夫、关心丈夫却又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顿时以定格的形式跃入读者的视野。在指导学生描写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借鉴上述描写方法,反复推敲与锤炼名词或者动词或者形容词等刻画人物动作或者人物心理,由此塑造出令读者难以忘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关于错过的高中记叙文】推荐阅读:
关于错过高二作文10-05
错过的美丽作文记叙文作文06-12
初中不该错过的风景记叙文600字09-07
错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07-06
错过八年级记叙文600字07-19
以错过为话题的600字高中作文09-26
错过高中一年级作文10-10
错过的经典语录07-23
错过的优美语句09-27
错过的道歉作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