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共8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素质教育;成才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肩负振兴发展国家使命的大学生,不光要学好专业知识,更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有良好的品德;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因此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中宣部、教育部颁发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5号文件),明确了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大学生成才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培养责任意识
责任心可以养德,责任心更可以树德。责任心一旦成为一种群体行为,形成气候,其含义就不仅仅是责任二字本身,它会形成一种社会精神。责任心代表的是理性,是积极的精神。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分子,责任心要靠我们每个人去实践,要变成每个大学生乃至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这对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修养都是弥足珍贵的。责任心是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我们的价值观是紧密相联的。如果他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事事都认真负责,反之,则对人对事漠然置之。尽责尽心并非听他说得如何动听,并非他“人人一份事,事事尽责任”的口号喊得如何响亮,责任心是要反映在行动之中的,它的强弱是要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管他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在责任、克服困难、纠正错误面前,他对自己总是没有借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绪论中第二节《肩负历史使命》、第一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等等,几乎每章都在强调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包括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美育的思想。而这些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阐述的内容,将其设为具体章节详细加以论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绪论至第五章中谈到了有关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及社会公德等问题。思想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的动力因素和导向因素。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所形成的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生产力的精神动力,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精神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兴衰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做到第一,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识别各种社会思潮,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第二,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第三,树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努力做到:诚实守法、勤劳敬业、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朴素大方、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绪论中和第一章中谈到了关于科学文化素质的学习方法。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知识、智能、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是人发挥社会作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科学文化素质是形成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前提。加强文化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巩固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以发挥文化素质的积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培养至少应达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第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
三、学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谈到了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身体心理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是人成才和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载知识之车,密道德之合。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立业成才之本,是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
健康的体魄可以靠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可是心理健康则需要内外因素结合。心理健康是指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健康的心理既是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人的行为活动同时又是心理活动,所以心理健康是我们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基础。首先,心理健康可促使大学生成才。第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充分认识的德智体美劳
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心理状态不佳者,往往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的生活之中,不能很好的交际,例如,自负、自私、虚荣、自卑、自闭等等,都制约着自身的发展。第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在这个新天地,一切都是新的,故大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与人相处,独立学习和思考等等,总之,就是要靠自己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第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1世纪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激烈竞争的时代,是高度信息化、智慧化的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何适应这个变化而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由之路。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求,所谓“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的合群倾向就是这种需求的表现。这种“合群”更有利人们战胜各种灾害难关,更有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说,人际交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引导成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成才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科学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做基础和支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出版和使用,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化改革的结果,更是科学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厚重历史使命感的直接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并构成全书的主线,以“四有”新人为落脚点和目标,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内在地融合为一体,体系缜密,内容精炼,语言流畅,是一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的高质量高水平教材。新教材的使用将有助于科学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新的进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实际的结合,与时代特征的结合,与党和国家需要的结合。其鲜明的科学性体现在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宏观层面遵循和坚持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在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的原则;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中观层面遵循和坚持了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规律在高校学生立志、树德、做人、成才教育中充分体现的原则;三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微观层面遵循了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需求规
律,坚持促进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体现的原则。
一、大学生社会化———现代教育的内在诉求
美国社会学教授戴维·波普诺认为, 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 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并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简单来看, 社会化就是指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个体生命的始终。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后备军, 承担着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 这是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青年群体的特殊性, 据此, 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 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无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是事业和人生的重要起跑线, 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跨出大学校门后能否良好地适应社会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迅速形成并稳定的重要时期, 通过大学这个“小社会”, 青年学生由对社会一知半解的状态发展成为熟知社会规范的成熟的社会人, 从而成为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也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得以实现的后备力量。
二、“基础”课———推进大学生社会化必经路径
1.“基础”课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大学阶段, 是青年学子的政治立场趋向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出发,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 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 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 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习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理性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政治情感的互动过程。大学生能否获得正确良好的政治社会化, 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政治道路能否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能否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良性的运行和发展, 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真正得以实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改革的产物, 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基础”课突出表现为:“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 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 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基础”课第一章“追求远大的理想, 坚定崇高的信念”、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都旨在帮助学生确立国家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综合运用政治学和社会学学科交叉的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 最终目的都是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是非观念, 使之具有较强的政治警惕性, 在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中, 能够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最终推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2.“基础”课促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
“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 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是每一个高校靓丽的风景线, 他们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是学校新一代的主力军, 这一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 生理上逐渐成熟, 心理活动比较复杂,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这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第二, 心理矛盾突出, 处于人生观成型的初始阶段, 从心理学上来看, 这个阶段被称为“心理断乳期”;第三, 角色定位不清晰, 角色冲突激烈, 既进入了追求成为“独立人”的自我觉醒时期, 又明显带有“后中学时代”的特征。这些特征, 使得大一新生处在一个矛盾重重却又急于寻找自我的人生关键时期, “基础”课的开设无疑成为了大一新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场及时雨。“基础”课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都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 明确自己的个体角色和社会角色, 在矛盾的冲突中求得积极的自我调适, 以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角色定位去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并通过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对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起到加强、引导和教化的作用, 有效推进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3.“基础”课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方面, 道德人格的良好发展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和践行的道德伦理和道德价值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信念与行为的过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使命,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社会意识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使得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有着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激烈的冲击, 一方面, 道德教条要求大学生省察克治, 另一方面, 社会上的物欲横流又刺激着大学生尚未稳定的人生观。由此, 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的二律背反导致大学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自我冲突, 甚至是方向的迷失。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内在的包含着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引导与教化,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都明确的指向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问题, 旨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使大学生遵守社会功德、维护公共秩序, 自觉抵御社会上蔓延的不良意识形态, 从而顺利实现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4.“基础”课促进大学生通过法律知识学习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就是使“自然人”成为“法律人”的过程, 也是个体逐渐学会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并为现存法律体制所接受的过程, 同时也是个体的法律态度、法律信仰、法律意识的形成过程, 是个体认知自身所处的法律环境, 并利用和改造这一法律环境的过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法治进程中,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立足我国当前的法治现状, 凸显法治问题, 对法治教育提出了新思想和新主张, 把党的法治理论提升到新的境界, 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加快法治建设的思想纲领, 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课正是承载着这样的社会使命, 旨在帮助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树立法律信仰和法律思维方式, 推进大学生的法律社会化。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内在要求。人既是生物层面上的存在, 更是社会层面上的存在, 在法治社会中也是法律层面的存在。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法治社会的主力军, 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 认同并遵从我国的法律体系,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树立法律之上的意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却往往缺乏相应的法律教育, 从而出现一些大学生对法律一知半解的情形, “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部分恰好可以帮助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树立起基本的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其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的教学主旨正是有效推进大学生法律社会化。
三、审视与反思———“基础课”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不足之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梦想走到现实, 需要大量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高质量社会化人才, 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梦”的后备军———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质量。然而, 近几年来,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 我们常可以看到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 这种对社会的不适应, 更多地表现在社会化程度的欠缺方面, 而非专业技能的不足, 很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 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敲响了警钟, 而旨在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基础”课, 无疑承载着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教学使命, 反思“基础”课教学中的不足, 有利于更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为社会建设提供更优秀的后备人才。
1. 部分“基础”课教师自身社会化程度不高。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是执行教化任务的主体, 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执行者。出于“基础”课的特点, “基础”课教师的社会化程度对大学生的引导尤为重要。然而, 部分“基础”课教师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 在教学中单兵作战, 照本宣科。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致使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存有走过场的应付心态, 这些都势必影响到“基础”课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课时数而对课堂教学带有敷衍了事的态度, 那就与教学的本质背道而驰了。孔子有曰:“性相近, 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素质是差不多的, 后天环境中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学习和教化, 由此可见, 担任着教化使命的教师,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基础”课教师理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 紧跟时代的脉搏, 探索教学的规律, 促进课堂的时效性, 尽量对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身教与言传, 谨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2. 教学方法落后, 灵活性不够。
在现代教育中, 课堂教学几乎成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 听取教师的课堂教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主阵地, 是教育过程中最具基础性与持续性的教育手段。然而, 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致力于培育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制观的“基础”课教师, 更应该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力求用“90后”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手段, 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课堂的直观感受;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 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感受;采用现场观摩的教学手段, 可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行为的亲身亲历;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手段, 可以打破教师独白式的单调课堂气氛;采用多媒体植入的教学手段, 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呈现声音和视觉相交叉的多层次体验。“基础”课教师应在不断的教学体验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法和教学规律, 从而为大学生社会化注入新的活力。
3. 社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力途径, 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校园的相对封闭性,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是对大学生活单纯性的有效补充。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实质上是知、情、意、行多个方面互动的过程,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必备桥梁, 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印证和深化课堂理论的必经路径。然而, 在“基础”课的实际教学中, 由于实践教学的保障资源有限, 使得实践教学的环节往往停留在表面文章上, 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实践, 知和行难以得到统一。部分高校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经费和人力等方面都缺乏投入, 出现了“基础”课教师单枪匹马力不从心的情形, 结局往往是在举步维艰之中草草收场,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挫败感不仅打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也使得学生难以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4. 对大学生共性与个性均衡发展的引导有所欠缺。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感情、意志、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 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然而, 我们传统教育中所形成的模式化教育与这一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往往为了追求共性的教育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固然需要社会成员遵循共性的规则, 但也离不开个性的发展, 富于个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推进社会科技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和培育, 使其能够均衡发展, 避免顾此失彼。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里的班级越来越庞大, 有些班级的学生数量多达百人, 这无疑给因材施教带来了障碍, 任课教师为了追求总体的教学效果, 往往就会为了追求共性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育, 长此以往, 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 我们的社会也必然会因此而死气沉沉, 我们必须对此作出反思。在“基础”课第一章“追求远大的理想, 坚定崇高的信念”、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共性和个性平衡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发展自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把“小我”放在“大我”的社会环境中来寻求成长成才的路径, 切不能为了追求个性而使自身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能为了迎合主流的发展而丢失了自我的个性。正如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名言:“I+we=fully I” (我+我们=完整的我) , “我”不是仅仅意味着我自己, “我”是我和我所处环境的总和, 个人只有把握自己融入集体中, 均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绽放出完美的人生,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超越与重构———提升“基础课”课程质量,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贯穿个体生命的始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 “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 以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思想问题为己任, 理应在引导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化得以良好运行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1. 突出“基础”课性质, 帮助大学生社会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新方案实施以来, “基础”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是一门促进发展与超越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既有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传递, 而“基础”课更注重的是精神的树立与思想的培育, 从而塑造出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 这种变化是顺应当代教育主题的发展变化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 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而且现在,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基础”课应该而且必须承载起这样的历史使命。
2. 增强“基础”课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推进大学生社会化。
教学是一门艺术。“基础”课是一门抽象性、情感性与创造性相叠加的艺术。一堂精彩的授课必定是经过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的, 正如庄子所说:“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基础”课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环节, 艺术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注重课堂的参与性, 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实现从“独白”到“对话”的课堂组织方式,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巧设疑云、搭建阶梯、引导思考, 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利用丰富的课堂互动来提高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堂主人翁意识, 以此来建立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 切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如此, 大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理论知识, 又能提高自我表达和参与集体的能力, 大学生既能展现自我个性, 又能体验团队精神。而在此过程中, 任课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 要从传递现成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分享讨论的合作者, 这在无形中也曲径通幽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日常的课堂教学, 这必将能够大大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3. 注重“基础”课的公民意识塑造, 引导大学生社会化。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培育与塑造, 既是教育学问题, 又是社会学的问题。在现代化日益推进的今天,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承, 还包含着把社会个体培育成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也必须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伴随着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与思考。可以说, 在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这是对教育价值的回归, 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诉求。
综上, 从“基础”课的特征来看, 它正是立足于品德和人格的教育, 通过对“个体、群体、社会”的思考和追问, 使每一个人能够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从而推进整个社会良性运行。所以, “基础”课是提升人的综合能力的教育, 是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教育, 是对人负责任的教育, 是培养合格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教育, 是回归了教育本质的教育, 其价值归旨在于引导并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3]阙贵频.简论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界定[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9) .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6]董俊.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实现路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8) .
[7]王敏慧.关于法律社会化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0, (5) .
[8]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实现依法治校的需要,还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其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环节和改革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发挥其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渠道作用.
作 者:曾咏辉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社科部,重庆,涪陵,408100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律素质 培养这是个值得我们以及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在讨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廉洁修身的关系之前,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大学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高的关注,甚至被看作是国家未来的发展。那大学生到底应该是個什么样的群体呢?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字典里的解释,仅仅对我们在知识方面的一个概述,除了这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国家对我们在专业知识的培养,这样就注定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被称做一个特殊的群体。
了解了这样以后,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廉洁修身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大学时期是我们即将走进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度阶段,我们的很多性格塑造,品质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大多数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现在社会上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随着文强,黄光裕这些人的陋行不断地被揭发,社会上急需需要一股清新之风来吹散笼罩在我们精神领域上空的乌云。要求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做到廉洁,正直,无私,这不仅仅是社会的要求,还是中华民族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崇高使命。
我们知道,道德修养是廉洁修身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的发展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逐渐形成自己个人关于廉洁修身的见解以及付诸实践。由于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决定这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所以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让我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做到廉洁修身,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
而反观现代社会,腐败和道德败坏日益猖狂。人们总是在权利与良心之间迷失了自我。富士康轰轰烈烈的跳楼事件,各地高官的落马,山西煤矿的倒塌。。,无一不在述说着思想道德修养已经被人们远远地抛在了脑后,现在崇拜的是金钱主义,开放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一些陋习也涌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济上去了,但国民的道德修养却下来了,所谓的没有钱就万万不行等观念早已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想要出污泥而不染谈何容易啊。因此,在我们大学生中开展廉洁修身这门课在现在这种时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道德修养产生的巨大精神力来改变我们的观念,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促进全面发展,来确保我们日后能够做到廉洁修身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所谓的修身,是指自身道德而言。廉洁修身只是思想道德修养一部分,要做到廉洁修身就要从道德修养做起,我们中国一直都是个注重内在文明修养的大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告诫我们“权利导致腐败”,但是,人的利欲、道德缺欠之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因此廉洁修身绝非一朝一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有着人道最纯朴的一面,相信背离廉洁道德的绝非是最初的意愿。可见,廉洁修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为大学生,我们固然不能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在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内涵,静心修身,做文明的大学生。
因此,我们要把廉洁修身付与实际的步履。多一份气量心胸的坦荡,少一份无谓的争吵;多一份真诚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无礼;多一份辛勤的付出,少一份情绪化,多一份理智……这样,我们方可将廉洁修身拉入正轨,把道德上的缺陷处,一点一滴去弥补。当今社会正在努力创建和谐的社会,而这些又是廉洁修身的目标追求。做为新世纪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我们,要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觉悟。这样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努力做好道德品质的修养,才能还社会一个廉洁,美好的风气。
,那些贪污腐败,总是会在人追逐金钱,名利时被遗忘,被人的利欲和个人利益抛之于脑后。腐败和道德败坏日益猖狂。因此,反腐败,廉洁修身是势在必行。但人的利欲、道德缺欠之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因此,廉洁修身绝非一朝一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有着人道最纯朴的一面,相信背离廉洁道德的绝非是最初的意愿。可见,廉洁修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为大学生,我们固然不能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在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内涵,静心修身,做文明的大学生。
所谓的修身,是指自身道德而言。经由五千多年的文化的浸礼,中国一直都是以礼节之邦,道德之国耸立于世界之林。不过在历史的长卷中,总有股股贪婪之污流让我们心惊胆寒!如巧夺豪取攫取财富如山的和珅;玩弄权术,无比贪婪的严嵩;贪污巨额金钱的胡长清等,他们终究被历史所摈弃和留下无可毁灭的臭名,终为历史的洪流所沉没。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总有阵阵廉洁之风,浩然之气让我们刻骨铭心。古有仁人孔孟、上下求索的屈原,今有为人民服务的牛玉儒、任长霞等。他们的身上总能披发阵阵的芬芳。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姓名:***** 学号:*******专业:*******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
产,而传统美德就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自强不息,始终保持着作为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的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美德对我们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能使我们大学生懂得修身、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的基本道理。
关键词:传统美德、大学生、教育、发展
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桥头拾履,这些传统美德的故事自幼铭刻于中国人的脑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格言,一直激励着中国人建功立业的豪情;传统道德的一些要素经历朝历代也基本形成了共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高昂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健康的民族心理、良好的民族意识。而大学生,更是需要这种东西。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网络上、电视上一些当代大学生,做出许多不道德,令人不齿的行为。大学生理应收到过良好的教育,其世界观价值观应该已经正确地树立了,可是为什么还会有杀人、虐狗虐猫等种种事件发生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是该反思反思了。
(一)应试教育机制忽视了德育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即是适应以考试为惟一手段来甄别和选拔人才的教育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机械的、片面的淘汰式教
育。爱因斯坦认为:“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学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而应试教育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和呆板的、片面的育人和取人方式,古往今来,都受到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
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探求新知的本领和科学的为学精神,又要培养其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学生不能只有“治国、平天下”的愿望,而忽视“修身”的基本功。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教育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谓„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人。”而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割裂了德育和智育的整体性,否定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的关系,否定了二者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本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是智育的生命线!德育是根!一个没有良好的德育素养的人,也不可能很好地治学、求真、做人;离开了德育的智育是空洞的、虚伪的智育。
德育的有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教育要求能顺利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能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此外,德育的有效性还表现在德育的效率上(即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从本质上讲,忽略了德育的有效性,必将导致教育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丧失、心理失落、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甚至危及社会安定。因此,对待德育,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争取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使学生的人性扭曲,人格残缺
加强和重视德育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净化心灵、滋润心田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李光耀指出:“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由于这种教育的隐蔽性和渗透性,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言行。曾有人指出“中小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成长‟。„成长‟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学业的提高,还包括身体、心理和道德的健康,包括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当我们把智育上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以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实际上就把孩子、把教育非人化了,这同样是人性的丧失”。应试教育机制下,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使人文关怀失去了德育的根基;在学校有升学率的压力,使德育的人文关怀成为一片荒漠;在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攀比心理则使德育教化丧失了最后的堡垒。由于教育片面张扬这种工具理性,以至于其人文价值难以延伸。心理学老师陆小娅在《断掉的链条叫人性》中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人性的熏陶,她呼唤把
学生当“人”看,既要关心他们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尊重、归属感的需要等等。她还指出,“以人为本”不是哲学家的抽象概念和管理学的空洞口号。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把自己当人”,也“把他人当人”。没有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怀,这个社会也无法真正走向文明。因此,必须努力探索使学校所推行的德育与家庭所倡导的、社会所弘扬的德育教育三位一体,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功利性思想,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元代教育家许衡指出,品德教育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人已有的“善端”,开发未来的“善端”;二是防止未来的“恶端”,革除已有的“恶端”。他还提出了“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的教育思想。由于功利的驱使,在教育对象上也存在残缺不全的现象,即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进入教师的视线,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成为受歧视的对象,更何谈去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既没有培养也没有开发应有的“善端”,本是些可造之才,却不知不觉地养成许多“恶端”,这同样是教育的悲哀!面对德育的功利导向和德育“智育化”的倾向,必须解决好德育对个体的信念、信仰教育的问题,以及德育对智育的促进和支撑作用的问题。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我们该如何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第五: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当代大学生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道德方面却一直缺失。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作为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两门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因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僵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当多的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根据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的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已被《基础》取代。目前使用的《基础》教材经过十多次修改, 广泛吸纳了一线教师和在读大学生的意见, 那么其教学效果如何呢?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学生对《基础》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而在课堂上运用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幽默故事深受学生的喜欢, 可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一、学生对《基础》认识的误区以及造成的后果
长期从事《基础》教学, 笔者观察到, 学生对《基础》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 《基础》枯燥乏味, 是高中政治课的继续
从初中阶段起, 学生开始接触政治课 (初中阶段称为“思想品德”课) , 到高中阶段, 政治课成为学生会考的科目以及决定文科考生命运的必考科目。再加上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大多数学生学政治课不是从兴趣出发, 而是为了考试。进了大学之后, 由于缺乏对《基础》的了解以及某些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 学生普遍认为, 《基础》与高中政治课并无二致, 是高中政治课的继续。
(二) 《基础》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过遥远, 可有可无
由于长期对政治课既定的认识以及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认为, 政治课所宣传的思想只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理论, 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价值。曾经有学生给笔者提过这样一个建议:希望今天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明天就能用到。这理当引起教师的重视。
基于对《基础》的误解, 课堂上, 除了少数学生认真听讲, 多数学生有做数学作业的、做英语作业的、玩手机的、看课外书的、小声聊天的、发呆的……令人揪心, 使人叹息。这些学生的表现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 笔者开始探索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艺术。通过长期的实践, 笔者发现, 在《基础》教学中引入幽默故事, 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的心智, 和谐师生关系。然而, 幽默故事的选择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注意一定的问题, 做到为教学服务。
二、幽默故事在《基础》教学中的选用原则
(一) 为教学目的服务
幽默故事的选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紧扣讲课主题, 切不可海阔天空乱讲一气, 也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脏话连篇、油腔滑调、耍贫斗嘴等不切合课堂内容、不切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所谓幽默故事, 应该禁止进入课堂教学。
(二) 贴近学生生活
幽默故事的选用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相距遥远的幽默故事,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还会让学生怀疑教师的教学水平, 认为教师讲课没有重点, 不合章法。
(三)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幽默故事的选用并不是让学生一笑了之, 关键在于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因此, 在选取时要考虑到它能否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 启发学生顿悟
教学中运用幽默故事追求的是一种顿悟效果。教师为了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巧妙安排语言、精心设计问题和营造教学气氛, 使学生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意图。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惑, 虽苦心探求, 仍不得其解。在教师讲解一段幽默故事后, 突然获得一个启示, 顷刻间豁然开朗, 领悟到了幽默故事中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顿悟。这是教学中一种极佳的境界。
三、幽默故事在《基础》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幽默故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又要注意一些具体问题。
(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提高运用幽默故事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所以, 教师既要有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 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体到提高运用幽默故事的能力, 笔者认为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 多收集并整理幽默故事
幽默故事的巧妙运用, 是建立在掌握丰富的幽默故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并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幽默故事。在此基础上, 进行归类整理。比如, 哪些幽默故事是关于人生理想的, 哪些幽默故事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只有这样, 课堂上才能随手拈来, 脱口而出。
2. 精心设计幽默故事背后的问题
幽默故事背后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 教师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设计幽默故事背后的问题要遵循移情原则和践行原则。比如, 问题有这样的格式:你会怎么想?你和他 (她) 一样吗?假如是你, 你会怎么办?等等。
(二) 教师要恰当把握时机
当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当学生情绪紧张时, 当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时, 当师生处于窘迫状态时, 当课堂出现偶发事件时, 我们可以利用幽默故事化解疑难, 巧妙地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次, 有学生因缺乏睡眠在课堂上打瞌睡时, 笔者灵机一动, 把一则“犹太人从强盗手中巧取自己工资”的幽默故事改成类似脑筋急转弯形式的故事, 让学生转动自己的大脑思考:犹太人如何从强盗手中取回自己的工资?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和回答之后, 笔者公布了答案, 学生哄堂大笑。学生因此不再疲倦, 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中。
(三) 教师要注重掌握分寸
任何事物都有个适度问题。运用教学幽默故事也不例外。教室不是娱乐场所, 教师也不是逗人乐的演员。过度运用幽默故事, 会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幽默的语言、动作、表情上, 忽视了学习内容, 也会使学生怀疑教师所讲内容的真实性, 常会把教师看成喜剧舞台上的丑角式人物。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 到了幽默论斤卖的时候, 讨厌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幽默故事的作用, 对幽默故事严格选择, 并且适时适度运用幽默, 经过刻苦的实践锻炼, 成为一名幽默大师, 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唐治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经济, 2007, (10) .
[2]林书红.让课程走进心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实践探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1) .
期末模拟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
A国家富强B名族复兴
C人民幸福D以上都是
2.我国的婚姻法的调整对象是()
A婚姻关系B家庭和睦
C婚姻和家庭关系D夫妻关系
3.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
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
C服务群众D奉献社会
4.最完全的物权是()
A债权B抵押权
C所有权D留置权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集体主义B“八荣八耻”
C爱国主义D为人名服务
6.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问题。
A现实B实践
C态度D意志
7.犯罪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主观过错性B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D应受刑罚处罚性
8.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A爱国守法B团结友善
C诚实守信D勤俭自强E敬业奉献
9.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
A共同故意犯罪B共同意外犯罪
C共同过失犯罪D同时犯罪
10.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为()
A.6个月B.1年
C.2年D.4年
11.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
A行政效率原则B行政法治原则
C行政行为原则D行政及时原则
12.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事()
A国务院
B全国人名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3.对职业的构想以及自身为寻求理想职业所作出的努力及达到的目标,是人们的()
A生活道德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D社会理想
14.人生观的核心是()
A 人生价值B人生态度
C 人生目标D人生道路
15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
A行为准则B生活习惯
C法律规范D公共秩序
16.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拆定确有错误,对案件依法重新审理并作出裁判程序的称为()
A第二审程序B审判监督程序
C特别程序D督促程序
17.仲裁程序的中心环节是()
A仲裁审理B仲裁中的和解
C仲裁中的调解D仲裁中的裁决
18.法律是()
A一切阶级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B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
D个别统治者的意志体现
19.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
A出生B 14周岁
C 16周岁D 18周岁
20.法律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旅行、示威权利,并不意味着()
A国家提倡公民采取这种方式表达意愿
B国家反对公民采取这种方式表达意愿
C国家禁止公民采取这种方式表达意愿
D国家要求公民采取这种方式表达意愿
21.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
A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B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C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D正确对待实现理想中的顺境和逆境
22.我国的国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
A农村承包经营户B个体工商户
C组织D个人合伙
24.宪法的修改()
A要有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B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2/3以上通过
C要由全国人民讨论通过
D要由全国人民大会代表1/2以上通过
25.合同订立的方式是()
A邀请和答应B口头和书面
C要约和承诺D电话和邮件
26我国刑法规定的排除犯罪的事由有()
A预备和中止B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C自首和立功D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27.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追求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C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和悠久历史
28.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
A行为B行政行为
C民事行为D合法行为
29.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是()
A经济安全与科技安全
B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C文化安全与生态安全
D社会公共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
30.下列选项中,使用民法诉讼时效期为2年的情况是()
A延付或拒付租金的B身体受伤害要求赔偿
C因财产继承发生纠纷的D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二、多项选择题
1.“一个人要求的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有()
A思想政治修养B审美修养
C道德修养D科学文化修养
E心里修养
2.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的种类有()
A管制B剥夺政治权利
C罚金D拘役
E没收财产
3.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有()
A夫妻和睦B勤俭持家
C尊老爱幼D邻里团结
E男女平等
4.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活动范围广泛B参与人员众多
C交往对象复杂D活动方式多样
E活动自由性大
5.法律思维要求人们必须()
A讲法律B讲证据
C讲道德D将法理
E讲程序
6.代理可以分为()
A法定代理B委托代理
C领导代理D亲自代理
E指定代理
7.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首次提出了 “三个倡导层面”()
A国际层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B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社会层面:自有、平等、公正、法治
三、辨析题
1.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只有18周岁以上的公民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18周岁一下的公民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请判断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2.有人说:“只要是正当防卫,将人打死了也不会承担法律责任。”请判断此观点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3.张某与同伙打群架打死1人伤2 人,在家人的劝说下张某到公安机关投案。为逃避责任,张某在被审讯时没有说出案发实情,但张某主动投案属于自首,应从轻处罚。
四、简答题
1.犯罪的构成要件?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民法通则》规定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有哪几项?
五、材料分析题
1.胡某,某高校在校男生,阳光帅气,曾任该学院学生会干部,大一开始和本班女生张某
恋爱,课内课外形影不离。3个月后偷偷在外租房,一年后因生活琐事产生矛盾,两人分道扬镳。不久,又和同系另一女同学恋爱,毕业前各奔东西。胡某因沉入恋爱,学习懈怠,毕业时因7门课成绩不合格而未能毕业。
请分析胡某恋爱问题引发的思考是什么?
2.2010年9月,入学不久的小张向同宿舍的小马借了1700元,约定3个月后归还。随后由于种种原因,两人都没有再提起此事。2013年5月,已经大三的小马突然想起来了这件事情,要求小张还钱,遭到小张拒绝。小马想通过法律途径要回这笔钱。
请问:法院是否支持小马的诉讼请求?为什么?
六、论述题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
奋斗前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
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在大学“做什么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
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
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
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
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
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
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4.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
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
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
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人生)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
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
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
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
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
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
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
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
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弘扬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
作用。
4.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
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
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6.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
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
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
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
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基本特征: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
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
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
矩”。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
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它指导人们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上网习惯。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
观、价值观的境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或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
存的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
和意愿,但是,社会需求对择业有很大的制约性。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
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
善自我。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
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
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
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
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
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1.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特点: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
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宪法从
法律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
保障公民权利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宪法确认和保护的公
民权利也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
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推荐阅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12-03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11-01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目10-0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10-29
考研政治最后冲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1-24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07-26
思想道德与法律提纲06-15
202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10-05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