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菊花教学设计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看菊花教学设计

看菊花教学设计 篇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三两个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文中新词和课文内容,知道菊花不仅外表好看,而且不怕寒冷。

3、通过参观、调查、看书等途径,了解菊花的品种多,颜色美,耐寒。能简单说出,并能发挥想象画出一两种类型的菊花。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知道菊花不仅外表好看,而且不怕寒冷。教具准备: 课件,朗读带。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课外参观,调查或查看书本的结果。

1、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菊花吗?菊花好看吗?通过看、问、查大家了解到了那些有关菊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学生交流见闻,学生评论自己带来的鲜菊花的颜色、形状……

3、师边介绍边打开课件,演示十多种菊花图。菊花原产中国,后来传至国外成为世界著名话卉。它的品种多达数千种,可以分为5类30型。请看屏幕。)

4、我们再来看看文中的小主人看到的菊花美在哪儿?(导入课文)。

二、赏读课文,读中理解新词和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明确要求,先各自读一遍,找出课文中写菊花美的句子,再同桌互听读一次,读出菊花的美。

2、指名朗读写菊花美的句子,教师随时指导。

3、引导学生说出“美丽极了”就是十分好看,非常好看。

4、菊花怎样好看呢?(引读)

① 菊花的颜色好看吗?(生接着读: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② 菊花开得多吗?(生: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课件演示——一朵、一丛、一片菊花直观理解词义。

③ 多种形式反复读句子。谁愿意带着大家进入公园,好好的看看那漂亮的菊花呢?(指名读、教师范读、自由读、男女声读、齐读)

④师生分别扮演寒风、菊花,做迎着风开放的动作,助解句义。

过渡:看到这么漂亮的菊花,爸爸高兴吗?他怎么说的?

6、指名读爸爸的话。四人小组讨论:从爸爸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7、提问:“花谢”是怎么一回事呀?(相机出示句子“大家都很喜爱它”)引读——

① 看菊花的人怎样喜爱它?(出示句子“……舍不得离去。”)

② 人们为什么这样喜爱它呢?(出示句子“他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发呢”)

③ 各自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8、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尝试背诵。

1、出示填空题,自由练习,尝试背诵。

2、检查背诵。

四、讨论交流。

我们到了公园,看到那么漂亮的菊花,心里想了些什么?听了爸爸的话,又有什么感觉?

五、知识拓展——画出想象中最美的菊花。

课件再次展示菊花图,激发学生想象。

① 激发引导:看了这些菊花,你想说些什么呢?我们用自己手中的彩笔,请把自己想象中最漂亮的菊花画出来,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欣赏。

② 学生画画。

③ 作品展示。(幻灯打出学生的画)么想的。

六、板书设计:

8、看 菊 花

好看极了 zhǒnɡ lèi 都喜爱 种 类 多

看菊花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文化模式,整合思想,民族精神,文化相对论,动态性

1934年,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模式”理论, 她认为每一个种族在历史过程中, 通过社会选择, 使群体行为方式、价值观、心理等诸种文化特征趋同, 从而整合成文化完形, 呈现出特定的文化模式。

《菊花与刀》一书中, 贯穿了细致入微的文化模式理论, 和对日本民族精神的敏锐洞察, 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总体观念, 以及相对主义的态度。

一.整合思想

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 以文化整体观总结出日本文化的总体面貌:日本的文化模式是“耻感文化”。

这种整体观是格式塔心理学在人类学方面的运用。本尼迪克特批判以往的人类学研究都是对特性的分析性的讨论, 将零散的证据拼凑成为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1] (P50) 因此, 本尼迪克特在认识日本文化时, 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在其特殊的联系中所形成的文化模式的有机整体, 根据文化发生的来龙去脉评价文化现象。

但是“整体并非仅是其所有的部分的总和, 而是那些部分的独特的排列和内在关系, 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实体的结果。”[1] (P48) 文化整合功能的巨大作用就在于整合不是文化诸物质、现象的机械组合, 而是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新的有机实体。

我们从书中看到日本人对秩序和等级的强烈依赖。家族等级制度、阶级等级制度, 都源于“各就其位”的道德体系。无论是封建时代, 还是明治维新时期, 等级制度都得以延续, 因为它完全契合于国民的想象, 同时这种想象也由等级制所塑造。“各就其位”的观念从各方面统一了日本人的秩序。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阶级和卡斯特社会, 在大规模借鉴中国生活方式的背景下, 对其进行修改, 以适应自身固有的等级制文化。无论是官僚行政制度还是大宗族制度都不足以取代。像是“中国对孝道的系统陈述早在公元六七世纪就随着中国的佛教、儒家理论以及中国的世俗文化被日本接受。”[2] (P39) “忠”、“孝”都是汉语。但是这些难免有所修改以适应不同的家庭结构。在中国, 一个人也要对其庞大延伸的宗族尽忠, 而日本只有上层阶级才有族谱。不仅如此, 中国假定了一种凌驾其上的德作为忠和孝的条件, 即“仁”, 这种伦理观的前提在日本从未被接受过, 因为不符合日本的天皇制。在日本, 孝道是必须履行的责任, 它意味着宽恕父母的恶行和不义, 即“不仁”, 这种对父母的义务只有在与天皇的义务发生冲突时才能违背。可见, 不同的行为和观念, 被吸收到一个整合得完好的文化模式中后, 通过形态转变, 有可能成为该文化的特征。

二.民族精神——心理趋向和价值秩序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重在分析国民的心理趋向和价值秩序, 她认为文化模式的内核在个人的心灵里, 而且关系到个人如何根据其文化的主观标准, 整合出统一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加深其经验, “与这些驱动力的紧迫性相应, 行为中的各个方面也会取得一种越来越和谐一致的外形。”[1] (P48) 这也是文化整合的内驱力和动机。

就像代表日本文化模式的“耻感文化”其实是一种内在心理和价值选择机制。日本人将羞耻感纳入了道德体系, 把公众对个人的评价作为有效的约束力量, 把“强烈的个人懊恼作为基本道德体系的原动力, ”[2] (P149) 在这个驱动力下, 国民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取得统一的形态。与此相对的, 西方的“罪感文化”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 并依靠内心的服罪思想启发人的良知。前者借助于外部的约束力, 后者靠内心的反省;前者依附于群体, 后者属于个人。无论是何种模式, 都建立在各自特定的民族心理上和民族精神上, 不同的行动和思维方式是这种潜意识的表象。

为了说明同一民族背后这种共同的潜意识, 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 就因为文化有它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3] (P45)

《菊花与刀》中谈及日本人的礼貌时说“日本人近年来欧洲化了, 但他仍是一个贵族社会。每次打招呼, 每次接触都必须表明他们之间社会距离的性质和程度”[2] (P38) 。尽管日本广泛吸纳西方现代思想, 但日本人仍继续使用自己文化中的各种敬语和适当的鞠躬和跪拜, 并且有详细的规则和惯例支配。因为只要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中“各就其位”的道德体系没有替换, 只要等级制度的价值秩序没有改变, 等级差别就必须经常以适当的行为加以承认和表现, 像是鞠躬、跪拜等。

三.比较的方法和文化相对论的态度

在分析日本人矛盾性格时, 作者指出造成这种双重性的重要因素是日本儿童教养的不连续性。日本的生活曲线是U形曲线, 儿童和老人享有最大的自由和随意。这种培养方法造成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的倒U形人生曲线。

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大量运用像这样的比较方法, 分析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家的文化形态, 从文化差异中抓住决定日本人特有的心理和价值趋向, 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精准的结果, 离不开她客观的态度。上面的对比分析, 作者没有怀揣“那种日本模式安排的生活, 对美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心态对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生曲线加以任何褒贬, 而是客观敏锐地指出, “不论是美国的生活曲线, 还是日本的生活曲线, 其实质都是要各自国家里的个人在壮年期把精力投入到各自的文化里。”[2] (P168)

这种客观的态度来源于她所持的文化相对论。她认为文化具有无限多样性, 要相对地理解人类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人类行为的可能性的不同展开, 即使是西方文明中的一套风俗和某一新几内亚部落的风俗, 有可能也是用来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社会模式。

四.文化模式的动态性

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研究结论受到不少质疑, 有人指出特殊时代、特殊群体的表现无法代替普遍。我认为本尼迪克特其实肯定了各文化传统的自身变化和外来文化引起的变化, 因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想要寻求固定不变的文化模式也是徒劳的。

人类行为方式具有无穷多的可能性。文化模式的形成就如同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 在历史的进程中, 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即使在形成之后, 仍会不断吸收异质因子, 整合是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 因为“文明本身所能够产生的变化可能远比人类任何权威所希冀或想象的对文明的变革都要更彻底, 更激烈, 而且仍是完全切实可行的。”[1] (P38)

所以, 本尼迪克特既不想在共时的维度上归纳出几种文化类型, 也不想在历时的维度上建构出一种可以应用到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模式, 永恒不变的文化模式是不存在的。

五.小结

《菊花与刀》尽管争议颇多, 但书中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艺术性结合得天衣无缝, 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经典范例。这样的成功无疑和作者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有密切关系。但是, 她的学说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 其方法论在操作层面上并没有一定的规范性。正因为此, 后来人类学界大规模的国民性研究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

这样的危机其实在克罗伯的《人类学》一书中有很好的描述:“一方面, 要是把如此之巨的模式尽量抽象化, 它就会变得枯燥而无生气;另一方面, 要是尽量把它和具体事实的关联保存下来, 它就会缺少一般性、概括性。”

因此, 在文化整体模式的规范化这个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 在个人的“直觉”还不足以得心应手地运用文化模式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 保持一种文化总体观的视野和文化相对论的态度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 1988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3][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你为什么非要看菊花? 篇3

一、辨知文体

创作于1981年的《秋天的怀念》,同年发表于广州的《南风报》上,1985年10月又收录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第二辑小小说中,直到1997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史铁生》时,《秋天的怀念》才由小说暗度陈仓成了散文。①之后,我们便在记叙文这一暧昧不清的概念中讲解这篇文章。事实上,这里要辨别的,是我们对于不同文体的不同认知。作为小说的《秋天的怀念》,更好地划清了史铁生与“我”的界限,把“我”当作一个小说人物来理解,在历时的成长与共时衰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阅读这篇小说,会发现作者内在的心灵体验是一种成长。

二、 菊花何来

文章篇幅不长,作者惜墨如金:以三次看花为线索,用淡然哀婉的笔触表达出对生命的透彻感悟。

第一次看花,“我”拒绝了母亲的提议。“我”还未走出瘫痪所带来的痛苦,眼见之物,不论美丑,都让“我”暴怒无常。如“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为什么是“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望着”和“望着望着”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陈述性的句子,后者是讲述性的句子。讲述性的句子重在把你引入情境,就像“很久很久以前”,带有一种马尔克斯所谓奶奶讲故事的口吻。作者在这里也是一样,他不仅要把读者带入情境,更是要传递一个事实:美的事物总是令人沉醉。美会创造一种有秩序的想象空间,沉浸其中时,就是脑子放空的时候,这时,瘫痪的双腿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伤会比往日更猛烈地向“我”袭来。所以,这时的暴怒就很无常。在一些分析文章中,解释暴怒无常时,讲大雁的自由和歌声的甜美使“我”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不自由和生活的不甜美,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后心生暴怒。这种理解未尝不可,只是格调不高。这就好像是说,暴怒的原因不在自己,而是外在世界太完美。作者在这里愤愤不平的情绪,不是针对世界,而是自己。下文母亲提到小时候时活蹦乱跳的“我”时突然打住,文中说,母亲比他还敏感。可想而知,就算强烈对比,引起的情绪也应该是哀伤痛苦,而不是暴怒无常。那“我”为何对自己满是恨意呢?我们后面分析。

第二次看花的缘起,是“我”坐在窗前看着落叶飘零而暗自神伤,比第一次的时候精神好了很多,所以,人物的成长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环境不再与内心对比冲突(变成一种内在投射,贴合度极高),这一段还引入了大量对话。对话是交流的表现,交流就意味着不再那么情绪化。这都在暗示着我们,外在情绪上回落的“我”心境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沉淀着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虽然仅仅是开始)。当母亲看到“我”坐在窗前的时候,做了一个动作——“挡”。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母性关怀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家庭中,因为“我”的双腿,母亲又成了保护“我”的大树。母亲“挡”住的,不仅是眼前萧萧落木的景色,也是“我”缓缓沉湎的心境,更是母亲认为的外部世界对“我”的入侵。这种阻隔恰恰建立了“我”对于母亲的理解,所以才有了看似敷衍其实顺水推舟的去看花的约定。

第三次看花的时候,母亲已经病故,我由妹妹推着到了北海。看到绚烂多彩的菊花,由此想到母亲以及母亲最后没说完的话。到这里,文章的线索已清晰,叙事明线“看花”折射出“我”对待母爱的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深切的感恩和怀念;情感暗线“面对困难”则表达了“我”在面对人生苦难的历程中逐步完成了由脆弱向坚强乐观、宁静豁达的转变。②仿佛每一种颜色的菊花都代表了一种精神,都召唤着“我”用不同的精神活下去。③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是作者看了菊花之后想起过去的一切,还是过去的一切慢慢铺垫成最后作者要去赏菊?显然前者更符合事实和情感的逻辑。但是后者却成为我们惯常“误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我”的成长为什么非要去看菊花呢?

三、双重“门”的突破

母亲央求“我”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去北海看花,一个是去北海看菊。在咂摸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母亲并不是希望“我”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去欣赏特定的东西。似乎“我”在冬天去看大雪覆满故宫一派寂静也行,春天去看动物园百兽欢腾嘶鸣不已也行,夏天去菜市场看那人世吵嚷也行。母亲的重点不在看什么,而仅仅是“要去看”。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动作——“看”——本身就意味着走出家门,迎接新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在这背后,可以看到作者的心路历程,从沉浸痛苦不能自拔,到看见落叶暗自神伤,再到百菊争艳神清气爽,恰恰是一个封闭在痛苦中的自我走向以平常心超脱命运残酷的个体自我的过程。这里面的关键,是“我”那颗封闭的心随着出门这一动作的实现而打开了。

所以,“走出家门”和“走出心门”成了这篇文章的双重变奏。“我”在这一变奏当中,因无法理解母亲的心意而拒绝走出家门(心门),这也暗示了“我”的不成熟,所有的痛苦也同量转嫁到母亲身上。而当“我”走出家门(心门)之后,母亲已逝,“我”的自我成长伴随着忏悔与哀伤。最好的时候,母亲没有看到;最坏的时候,却让母亲一个人承受。基于这样的感情,文末的菊花,不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有了一份哀思在里面,好像终于完成了一个已经失信的承诺。

四、母亲与“我”的约定

如果“我”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因为哀痛去北海看了菊花,是不是有一样的效果?不会,因为文中的第三次,是成长后的“我”,一定得是有了人近中年或人到中年后才有的反思和沉重,从而在此时此地升华感情。而且,在语感上,最后一段的“又是秋天”,不论是一年还是两年是三年,都传递着一种悠远的时间感,岁月的流逝中“我”捡获了些什么呢?可以在《我与地坛》中看得一清二楚。但这不妨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窥得一二。

母亲和“我”的口头约定,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解开“我”心结的一把钥匙。“我”的成长,途经自我的残疾与母亲的离世,在这过程之中,是“我”对生命和生活理解的加深,可惜在这段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一直缺席。这就意味着自我见证的成长历史充满了个体命运的伤痛。母亲最后那句“好好儿活”,也成了一种成长的寄托,生命的延续,陪伴的遗憾。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也会发现这是一个理解文章的关窍。试着去掉这一句,文章就成了“我”想起与母亲的约定,在一片烂漫中“看着看着”回溯到开头“看着看着”,沉浸到无尽的哀思当中,回忆母亲的一切。但此时作者不会再去捶腿怒吼,生活的希望与母亲的爱重叠在烂漫的菊花上,在哀而不怨中重新认识了活着的意义。如果不去掉,则更像是点题,在重复中完成或者说加固了文章主旨。

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的流变和内心的守恒,史铁生始终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融入生命全体之中,使个体生命的延续得到了最充分的自明的理由,而这理由使他对残酷和伤痛的忍受都成为一种阔大的境界④。我们总是被“你为什么非要看菊花”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其实,跳得远一些再看看,似乎问题就不在“菊花”上,而在“看”了。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里始终穿插着对生活的淡淡的渴求和欲望,在个人历史的探寻与伦理道德的希冀中完成自我的释放,于此,为人与为文才合二为一,才让我们难以分辨这因文体差别而延伸出来的认知与象征的问题。

————————

参考文献

①刘 鹏:《〈秋天的怀念〉的文体甄别》,《名作欣赏》,2014年第11期。

②李 敏:《仅仅只是母爱吗——对〈秋天的怀念〉主题的另一种解读》,《中学语文》,2015年第6期。

③张斗和:《在互文性文本中还原母爱——解读〈秋天的怀念〉》,《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8月5日。

④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2版。

看菊花教学设计 篇4

1、按照课文填空。

星期( )( )晨,( )( )( )( )带我( )( )( )看菊花。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小朋友,公园里的菊花好看吗?(启发学生看图说说菊花的颜色、形态、长势)

2、指名朗读课文。

3、分句朗读理解:(出示句子)

第一句

指名朗读后,启发儿童说说“好看极了”就是特别好看,非常好看。

第二句

过渡:菊花的颜色好看吗?

(学生接着朗读: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教师指图描述:小朋友,你们看,这满园的菊花真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2)菊花开得多吗?

师:菊花多吗?

生: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反复练读)

师:读到这里,倾斜角想到了什么?

学生拓展回答。

师:观看插图,小结: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意思。

师:同学们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情景?

生:(在广场)在公园里看到好多郁金香

在田野里看到好多油菜花。

生:你能仿造课文说一说吗?

生拓展回答:

师过渡:课文里除了写菊花颜色美,花很多。还写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这句话写得真好,再读一个同学读一读。

师:思考:你觉得好在哪?

学生练读。评价

师过渡:这么美的菊花,难怪人们是“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看到美丽的菊花在公园里开得这么旺盛,爸爸喜爱吗?他是怎么说的?

1、指名朗读。

2、出示句子“大家都很喜爱它”,引读――

(1)看花的人们怎样喜爱它?

(学生回应上文朗读:“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2)为什么这样喜爱它呢?

出示句子,朗读理解:

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深秋,秋末;迎冲、对。全句的意思是菊花顶着深秋的冷风开放――点儿都不怕冷)

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

(联系上一句,教师讲“谢”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朗读比较。

菊花好看极了。

菊花更好看了。

设问: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呢。

(1)菊花长得好看。引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

(2)菊花不但长得好看,而且不怕冷。引读第二、三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

3、小结:看到盛开的菊花,觉得好看极了;听了爸爸的话,又知道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所以“我”就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放、不、也”3个生字。注意读准:放fàng,后鼻韵母;不bú第四声,不(bú)怕,变调读第二声,另有一处,“舍不得”中读轻音。

2、照课文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教学反思

《看菊花》一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这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会生字,理解生词,读好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严寒的品质是本课的难点。

《看菊花》教学设计一 篇5

stle=ARGIN:000pt;TEXT-INDENT:4pt;TEXT-ALIGN:left;s-har-indent-unt:align=left> 太仓实验小学

尤群益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会背诵第二自然段。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种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好看,更因为它有不怕寒冷的品质。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学习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光盘 教学时间:两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目的要求:初读文,学习部分生字。

一、导入新,揭示题

1、教师谈话。

2、板书:看菊花。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范读文。

2、学生练读文。

(1)借助拼音,自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田字格里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2)点名朗读。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略)(4)齐读。

4、各自轻声试读文。、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文,相机正音。

6、自读,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交流。

三、指导书写 公开放不

许点也听

1、认识新笔画:héngzhétí。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2朗读文。

第二时

目的要求:理解文,朗读文,学习部分生字。

一、复习

1、读生字。

2、分段读文。

二、精读训练

1、分段读第一自然段。(1)点名读。

(2)这段告诉我们是什么时候?有谁?(3)指导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

(2)“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这句话讲了什么?齐读。(3)看图。菊花怎样好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4)文中哪句话是具体写菊花好看的?

出示: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分析练习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找出人们舍不得离去的另一个原因。(2)文是怎样写菊花不怕冷的呢?

(3)指导读。用亲切的语气,速度慢些,齐读。

4、背诵二、三自然段。

看图连起来背诵,不记得的可以看书。配乐,指名背。、学习第三自然段。(1)点名读。

(2)“更好看”是什么意思?

(3)“我”为什么会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6总结文

《看菊花》教学反思 篇6

这是一节公开课,是我从教以来的第一次,我很紧张。在上这课之前有很多的小插曲,我就连睡觉都在上课,公开课的前两天晚上我就感觉在梦里也能上课太神奇了!还是因为自己紧张,害怕上不好!但是在之前赵老师的课后的点评中,我吸收了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的好的建议,把她们的思想又重新的整合起来,变成了我这节课的思路。我不怕失败,因为我还是一个很年轻很年轻的老师,我有的是学习的时间,这是我的一个优势,我会在失败之后找到自己的原因再及时的进行改正,我想这就为我以后漫漫语文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节课中我觉得幻灯片帮了我很大的忙,因为有了幻灯在教学上比较直观,教学效果也还不错。但是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学习第一节的时候,我是出示问题然后再让孩子说说的,结果孩子已经能把课文背出来了,这说明了我提的问题在这里是多余的,而且在图上是根本看不出时间的,这个地方值得反思,或许让孩子自己说说对这副图的感受可能要比我的提问要好点。在学习第二节中,读的时间太少了,基本上都是通过看图理解,尤其是在讲重点的地方如颜色和数量的时候只是从图片上看出来的,并没有让孩子在读中感悟,我觉得这个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好,可以再让孩子在读的时候不仅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读一读,多读读,这样才有利于记忆。而且再勾画的时候我没有规定勾画的符号,所以这样有点乱,如果我说表示颜色的用横线画出,表示数量多的用波浪线画出,我想这样自学的效果会更好点。在这节课上我运用了小组交流的形式,但是我并没有把我们小班的桌子排成小组的形式,还是没能把小组合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欠考虑的。我的板书也写的很不规范,菊花的美包括了色,多,还有不怕冷,应该三个是包容在美当中的,但是我却把不怕冷写在了和美同样的位置,这样就会让别人以为不怕冷是单独的,不算美的表现,这点当初我是想到的,可是到了写黑板的时候我又忘记了。在讲到不怕冷的这个问题上,我是通过寒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冷,但是孩子体会的不是很好,并没有把那种不畏严寒的感觉读出来,而是我在那一直讲严寒的,这点引导的不好,可以通过对比其他的花来感受菊花不怕冷,效果会好一点的。最后在写字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步骤有点乱,忽视了老师的示范写,直接让孩子自己去看每一笔的位置,如果我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强调生字的位置可能孩子的印象会深刻一点,也比学生自己说节约了不少时间的。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就会注意到这些环节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可能还有不足的地方,我没有反思到的地方也请前辈们给我提出来,我会虚心去学的!

《看菊花》教学反思 篇7

教学中,我这样安排教学的、利用课文的插图,投影展示菊花颜色美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秋天的公园内,营造较为真实的氛围,把孩子的心灵带到绚丽而缤纷无限的公园里,然后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菊花的颜色,来加深学生对菊花颜色美的体验,然后让学生在读中表达对各色菊花的喜爱。

接着利用游戏展示,让学生在数菊花的过程中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等重点词语,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菊花的多;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当回迎着寒风开放的菊花,从而感悟菊花不怕冷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真正地理解文末的那句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一年级语文上《看菊花》教学设计 篇8

商州区阳光小学

李艳艳 教材依据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看菊花》的第二课时。设计思想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篇课文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读文中9个生字,学会“放、点”两个生字。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感悟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写本课9个生字。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教学难点

1.“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指导朗读与理解。

2.“放”的笔顺。教法选择

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选择

朗读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陈毅爷爷有这样一首诗:

秋 菊 能 傲 霜,风 霜 重 重 恶。

本 性 能 耐 寒,风 霜 其 奈 何。

在这首诗中陈毅爷爷赞美的是什么呀?你们喜欢菊花吗?喜欢它什么?

2.课件出示小芳一家出门去的画面:瞧,星期天早晨,芳芳一家也出门了,他们去干什么呢?

3.揭题,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书写课题“8.看菊花”,小朋友们把小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看”字?师做手势帮助理解

4.指导读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过渡:看菊花?芳芳看到了什么样的菊花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生自由读文,师行间巡视,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初学生字。

(1)课件出示一组生字(都会读了吗?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

(2)自由练读;指名读,教师指导;开火车读;齐读。

(3)去音节读,课件出示一组词语:菊花 爸爸 妈妈 紫红的 开放 离去 许多 一点儿

(4)开火车读;齐读。

4.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读文,教师纠正错误读音。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第一自然段。

谈话:星期天爸爸妈妈带你去公园玩,你的心情怎么样?瞧你说得多开心呀!能不能把这种愉快的心情带到第一自然段中呢?你来试试。指名读第一段;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要到公园看菊花了,多高兴呀,让我们赶快出发吧!

课件出示一大片菊花及文字_________呀,公园里的菊花_________。

公园到了,看到菊花,你想说……指名说。

老师也想说了: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画面出示: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

指导读,你也想这样说吗?指名读,说一说“好看极了”什么意思;再读读看。课件出示:黄、白、淡绿、紫红色的菊花。

师:是呀,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它们都穿着五彩的衣裳,有黄的,有白的,有淡绿的,有紫红的,真漂亮呀!谁愿意来试着读读看。扩展:你还看过其它颜色的菊花吗?

导入下一句:它们穿得那么漂亮,在干什么呢?……的菊花可真多呀,让我们来数一数吧。

课件出现一组画面,板书“朵”,请学生上来用“朵”数最上面一幅;再数下面一幅,数不过来呀,怎么办呢?板书“丛”,别着急,老师送你一个词,再数;数第三幅,一丛丛也数不过来了,那我们只能用“片”了,板书“片”。是啊,菊花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数都数不过来,让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来数吧,齐读。

谈话:咦,这儿怎么只有菊花?其它的花都到哪去了呀?(原来它们都怕冷,有的谢了,有的……只有菊花,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指名读: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看着这么美的,这么不怕严寒的菊花,人们舍得离去吗?指名读:人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齐读。尝试背诵(师范背,你能学着老师这样吗?)。

(三)三、四自然段。

1.人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他们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老师范读爸爸说的话。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听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感想?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指导读好“更好看了”。

四.学习生字,掌握写法。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读后用生字口头组词。

自学书后笔顺,指名说,课件出示笔顺,帮助记忆。师范写生字,讲清书写要求。

学生在书上描红。学生在生字本练习本节所学生字,教师巡视纠错。

五.作业

背诵第二自然段,在生字本按笔顺书写本节所学的生字。板书设计

冷 教学反思

看菊花教学设计 篇9

双基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它有不怕寒冷的精神。

情感思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不怕寒冷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会背第2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盆菊花,想请我们小朋友用它来打扮一下我们的教室,你们愿意吗?

2.活动:(四人小组一盆菊花)你拿的是什么颜色?你觉得把它放什么地方比较好看就放什么地方。

3.(生站原地)真漂亮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看菊花>(板书课题:看菊花)

4.我们一起闻一闻――香吗?(香)我们用手轻轻地摸一摸它的花瓣――滑吗?(滑)是不是还有一点绒绒的感觉?退远一点看一看,像什么?(喷头.刷子)

5.欣赏完菊花的小朋友回座位吧。刚才我们看的菊花真漂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它呀?(公园)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一位小朋友他就到公园去看菊花了,可开心了,我们小朋友把书轻轻打开,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2.如果你爸爸妈妈带你去公园看菊花,你开心吗?(开心)

3.那你们一定能读好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

4.集体评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位小朋友还拍了许多照片回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理解“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1.这张照片挺好看的,你们看。好多种颜色啊!你看到了哪些颜色?(课件:许多菊花)

2.是呀,颜色可真多,即便是黄色的菊花也各有各的美丽!瞧,(课件:深浅不一的黄菊花)有淡黄的,深黄的,桔黄的,颜色多漂亮啊!

3.我还看到许多不同的红呢,你看到了吗?(淡红,深红.白中透红。桔红,紫红……)

4.菊花的颜色可真神奇啊!你愿意夸夸它们吗?(菊花真美啊!……)(板书:美)

5.小作者也不惊发出感叹――――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课件出示句子)

6.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它们。

(出示: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1.公园里的菊花可真不少,我们做个游戏吧,数数一共有多少朵菊花?

2.(课件:近镜头“七八朵菊花”)一朵,两朵,三朵,……

(课件:稍远“四五丛菊花”)啊!那边还有啊,一朵一朵地数要数到什么时候啊,我们换个词儿来数,一丛一丛地数。一丛,两丛,三丛……

(课件:远“一片片菊花”)啊!还有那么多啊!一丛一丛地也数不过来了,再教你们一个词儿,一片一片地数。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菊花多不多啊?(多)(板书:多)

3.老师听到我们小朋友数菊花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激动,眼睛也是一次比一次瞪得大!

4.我们换个方式再来数一数(出示: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哪排小朋友愿意来数一数。

理解“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1.天冷了,许多花儿都谢了,你们看,菊花还是开得那么美丽。

2.老师看到我们小朋友现在笑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愿意当一回菊花吗?

3.站起来,做一朵美丽的菊花(手在下巴下做花状)

4.课间操<花仙子之歌>

5.啊呀,刮风了,好冷啊!菊花们,深秋的寒风吹来了,你们怕吗?(不怕)

6.我看到了***菊花抬起了头,***菊花也挺起了胸,你们为什么不躲起来呢?(要勇敢,不怕冷……)

7.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一起告诉人们―――我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8.看到你们这么美丽的样子,听到你们这么自豪的声音,老师要请大家都来看菊花(师范读: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9.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老师也希望你们像菊花那样不怕冷,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理解“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1.来看菊花的人越来越多,看到这么美丽的菊花,这么多的菊花,这么勇敢的菊花,你们会说些什么呢?

2.你们舍得走吗?(不舍得)大家和你们一样,都舍不得离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人们就边看边走,边走边看,听听爸爸会说什么呢?你们听―――(放第三自然段的录音)

2.爸爸为什么喜欢菊花呀?(别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板书:不怕冷)

3.学学爸爸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给你同桌听

4.指名读,注意“一点儿”儿化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快要离开公园了,我们再回头看一看这美丽的菊花吧!(课件)

2.师描述:菊花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十分艳丽,姿态多变,在百花凋零的深秋迎着寒风开放,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菊花还可以作药用,对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菊花还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当菜吃,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它还是我们南通的市花呢!

3.让我们再一起夸夸这美丽的菊花,一起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六.拓展

1.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这位小朋友从公园带回来的菊花照片,还读了他写的文章,我们自己也欣赏了教室里的菊花,如果是你,还想写点菊花的什么呢?(形状,味道)

2.看来我们小朋友观察得比这位小朋友还要仔细,你们真了不起!

3.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破坏绿化)你想对照片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4.是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花儿,草儿,我们的家乡才这样美丽,我们的祖国才更加迷人,我们的地球更加充满生机。

七.指导书写

有一朵菊花看到我们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想来考考大家。

(一朵花的背后写着“听”)

(听)a.它是谁?有没有见过?(tīnɡ)

b.找朋友(听说,听话,打听,)

c.你打算记住这个字?

D.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E.师板演

F.生描红,临写两个

八.作业

1.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美丽的菊花,你还有问题想问问菊花吗?还想为菊花做些什么呢?

2.看来我们小朋友对菊花非常感兴趣,不如课后我们自己去找问题答案,比比哪位小朋友对菊花了解得最多。

板书:                8.看菊花

不怕冷

看菊花作文 篇10

昨天秋高气爽,我和妈妈去青山公园看花。一进公园,我们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各种各样,好看极了!有的菊花是绿色的,有的菊花是黄色的,有的菊花是紫红色的,五彩缤纷。有的菊花长在蘑菇上,有的菊花长在小兔上,有的菊花是长在门上的,美不胜收。

我不由自主的念道“九月菊花姿百态”,里面果然有一个百菊园。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两种菊花,一种是彩龙爪,它还很形象呢!它的颜色是红黄搭配而成的,花瓣很像龙爪子。另一种是银龙爪,它的颜色是银白色,长相跟彩龙爪一模一样。我猜他们是一对和睦的小兄弟。

下次我还要来看千姿百态的菊花。

看菊花作文 篇11

我一走进科普中心的大门,就看到一对打珍珠的长龙和旁边一只漂亮的小孔雀。我走进去一看,哇!都是用漂亮的菊花做的。然后,我们走到科普中心,啊!我被一股清香深深吸引,眼前出现了许多菊花。五颜六色的菊花争艳,有红、黄、白、粉、深红。红如火,黄如金,白如雪花,粉如彩霞,深红如丝。快看!虽然这菊花没有蜜蜂为它跳舞,没有画眉为它唱歌,但它一点也不孤独。它是火红的,从远处看像一堵红色的墙,与天空相连,使天空变红。

科普中心的菊花很美,就像即将绽放的笑脸,真的让人流连忘返。

上一篇:金融与经济练习题下一篇:萍乡市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