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共10篇)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mí]》《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师: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二、分析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要多读才能领会其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好,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圈画出文中生字读音。)
师:好下面再来听课文录音一遍。注意自己刚才练读与录音比较。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哪位同学来读?请举手!(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请坐。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
(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生:“踉”,左形右声,跳跃的意思。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仔细,那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容易读错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读错破句的?来提醒一下大家,你认为字、词、句在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懀中魏苣选N颐强梢哉庋醇牵汗防戳诵睦锖芎ε拢允切⌒慕魃鞯难印�
生:黔,要注意右边没有点,这点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贵州。
师:好,我们已经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词熟悉了一下,那现在应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一遍。
师:没有错误,很好,很流畅。
2、师:现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讲给同桌听,一会儿请同学讲给大家听。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对文章进行翻译,注意一些重点词。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教师板书重点词:
船——用船(名当状语)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
狎——亲近而不庄重
计——盘算
跳踉——跳跃
蹄——踢(名作动)
近——靠近止——通“只”、不过意思
技——技艺、本领
胜:禁不住(不胜:不能承受)
尽: 吃光(用做动词)师:我叫两位同学上来把黑板中重点词的意思写出来。师: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师:好,下面我们派两名代表上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生译)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师:很好,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应该说不愧是大文学柳宗元写的。
3、再读
师:我们刚才读的很正确,但现在我们再读,但跟刚才不一样,这次能否通过读把驴的性格特点,老虎的性格特点读出来,至于怎么读,就看你们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会我们同样请一名代表来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得同学,觉得他读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说你觉得他读的还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虎的狠,特别在读吃驴的时候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好,读得更有力了。你觉得哪两个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点。
生:断、尽
师:对。这两个动词最能体现。(板书)
师:刚才讲到老虎害怕驴,那还有没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憫远遁,往来视之,终不敢搏
师:这里有个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窥(板书)
师:把窥换成看、观察行吗?为什么?(生答)
生:这里面有2个过程,往来视之,又近其身。
师:他考虑的很周到。刚才在读“技止此耳”时,大家读的狠好,我们来稍微揣测一下,当时老虎心理师怎样的?
生:高兴、得意、窃喜„„
师:原来害怕,现在知道他没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庞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鸣、一蹄,用完就没有技能了。这就是所谓的黔驴之技,所以现在我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仅有一点点本事,如果一点本事都没有了就是黔驴技穷。(板书成语)
师:综合板书来看,驴落虎口,凶狠聪明的老虎、外强中干的驴,我们结合注意点,把特点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课文)
师:你觉得驴能避免悲惨的结局吗?
生:不能,他没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聪明,知道试探驴。
生:知己知彼。
师:很好,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评讽刺一些行为。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主发言)
师: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办?
生:再学点本领
生:逃跑
师:小结。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话。
三、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之后,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咱们来为驴翻案。让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老虎。题目可以使《黔驴新编》《川之驴》
四、作业
1、收集跟动物有关的成语或寓言,为单元活动做准备。
2、做文言重要字词的积累,不懂得地方标出,下节课一起来释疑。
板书:
恐
窥
骇
——庞然大物
鸣、蹄
︱
——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
喜
断
尽
教学反思:
通过引、读、演、思、品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1、引
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旧知识。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介绍
2、读
自读、点读、评论、修正
多种方式的读,同桌翻译,同学纠正
3、演
根据文意现场表演
师生共同概括老虎驴的特点
4、思
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心理变化
启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动作
第一部分:
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窥之()虎大骇()远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②至则无可用(则:)
③庞然大物也(庞:)
④稍出近之(稍:)
⑤虎大骇,远遁(骇:)(遁:)
⑥以为且噬已也(且:)
⑦益习其声(益:)
⑧益狎(狎:)
⑨技止此耳(止:)
⑩乃去(乃:)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
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7、填空:
本文作者,是我国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虎因喜()
因跳踉大()
③去:乃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④耳:技止此耳()
无丝竹之乱耳()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第二部分: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⑪未穷青之技(穷:)
⑫秦青弗止(弗:)
⑬自谓尽之(谓:)
⑭乃谢求反(谢:)
⑮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饯于郊衢()
⑯之:①未穷青之枝()
②自谓尽之()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1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⑪遂辞()归⑫饯()于郊衢
⑬()抚节悲歌⑭薛谭乃谢()求反
15、填空。
⑪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⑫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沪版八年级下语文《黔之驴》复习训练与答案
1、略
2、①用船②却③大④渐渐⑤惊惧;逃走⑥将⑦更加⑧亲近而不庄重⑨只,不过⑩才
3、C
4、B
5、B
6、黔驴技穷
7、柳宗元;唐;唐宋八大家
8、⑪„„的样子;然而⑫于是;于是⑬离开;距离⑭罢了;耳朵
9、略
10、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
11、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12、⑪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⑫弗止:不挽留。⑬谓:认为,以为。⑭谢:谢罪,道歉。⑮①向,跟着;②在。⑯①的;②代技艺。
13、“反”通“返”,归,回去。
14、⑪青,或秦青⑫薛谭⑬秦青⑭于秦青
为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求等各种活动有机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部分学生未能注意到叙事线索的重点所在,部分学生能够细心地找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针对这两种情况,我加以点引、指导,最终确定了同学们认同的最佳答案。
这堂课的学习,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则寓言不仅仅交给了他们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教给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异常宝贵的财富。教学活动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 出示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 目标的实施:
1、 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 自由朗读。
3、 齐读。
4、 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 检测。
6、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 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 驴的结局如何?
(4) 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 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 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 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 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总结:
2、理解故事的深刻寓;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角度探究寓意,把逼真、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寓于表演中。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设想: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知的《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导入,并介绍:
1、寓言:用通俗浅显的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可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二、朗读感知全文
1、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然后全班同学评点朗读情况,再齐读以下字词:
黔好事者窥遁骇啮狎不胜跳踉
2、听朗读,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理解全文。
3、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4、体会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1)、“蔽、窥、稍”→体现虎的好奇、急、害怕
(2)、“憖憖然”→体现虎的小心谨慎
(3)、驴叫→体现虎心有余悸
小结:
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5、形象:
虎:机智勇敢
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6、成语积累:
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虎和驴,模仿虎、驴特有的动作和心理即兴表演,然后教师小结、指导,再请学生扮演。
五、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注意虎驴的形象。
六、领会寓意
1、将原文结尾的内容及译文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者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的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2、引导学生从虎、驴及作者的遭遇谈寓意。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此文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无才无能,外强中干而又毫无自知之明的上层人物。
八、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 虎
形态:庞然大物 —— 以为神 畏驴
声音:鸣 —— 甚恐 ↓
周燕学
一、说教材
1、本课的位置和单元目标
《黔之驴》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则含义深刻的寓言,是柳宗元《三戒》之一。本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唤起同学们对动物世界状态的关注,激发同学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目标:
①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②理解文中说明的事理。
(二)能力目标:
①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②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四)重难点:
①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②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确立依据:本课老虎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非常细腻,值得称道,同时这也是学生刻画人物时常用的方法;另外本课出现了一些成语,这些往往是考试的要点,因此我将上述两点定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从方式上看,“听读——齐读——散读——自由读——个别读”多种方式运用其中。看动画,听朗诵——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准读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齐读、散读、自由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以达到教学目的。
2、提问法和自主合作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后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从而将文章的重难点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讲座加代表发言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又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这是自主合作法。
3、读写结合法:本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大胆想像,为驴翻身”,学生理解全文后,已敬佩于老虎的精明,痛恨于驴的愚蠢,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为驴雪耻。这样的设计将阅读与写作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言文语言凝练之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钱志亮教授说,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加代表发言的形式,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本课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走进课堂。“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常遇到很多成语,有不少的成语出自于我国古代的寓言,你能举个例子吗?(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黔驴技穷”,它就出自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黔之驴》。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吧。第二步、初读课文,整理感知
1、简介作者作品并解题。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们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有所了解,同时了解文章体裁——寓言,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三戒”,是以驴为戒之意。
2、初读课文
在初读的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方法指导,如:自然段序号的标注、生字词的圈点、课下拼音要在正文中书写等等,读完之后设计了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可帮助同学们扫除汉字障碍。
3、看动画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一个与课文相配套的小动画,其中还插入了课文的范读,以达到了正音的目的。形象的动画,生动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大致了解,为下一步的“再读课文,再现故事情节”做了准备。(插入动画播放)第三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可出示幻灯片提出要求:①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②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③向全班同学求助,解决小组未解决的问题。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旨在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才华展示,友情提醒。
学生在自学之后,关键字词是否掌握,我们不得而知,因此设计这个环节,一起到检测的目的,二给同学们一个才华展示的机会,同时在这个环节中还教给同学们一个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分类整理法。3、复述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研读课文,读出寓意
通过课文的研读力求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通过揣摩老虎和驴的心理、观察二者的动作,认识他们的特点,以便理解文章的寓意。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实现目标。
1、老虎对驴的态度有何变化?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虎,哪些语句描写了驴,请你找出来。
3、找出描写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4、找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语或句子。5、再读课文,揣摩老虎的心理。
从而总结出老虎的特点: 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底细后,大胆果断的进攻,致敌于死命,机智,勇敢的形象。
6、黔驴之“技”:一鸣,一蹄
两想对比,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7、读出启示:
通常人们总是从老虎的角度总结道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从驴和老虎两个方面来总结,以告诉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
8、读出寓意:
这则寓言是柳宗元的“三戒”之一,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又是什么呢?为此安排了走近作者一环节。时代背景的介绍会帮助同学们理解本文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对于他们无须害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第五步,拓展迁移
印发《三戒》的另两戒给学生,让学生合作读出大意及寓意。第六步,结束语
授课内容结束了,但同学们来讲,如何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起到引导作用呢?期于此目的,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话,今天我也把这段句作为我说课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噬sh :咬,食。
狎xi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遁d n:逃走。
窥:暗中察看。
好h 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宠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是以之为神的省略。
蔽:隐蔽。
稍:副词,渐渐。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他日:另一天,有一天。
骇h i:害怕,惊惧。
以为且噬己:认为将要咬自己。且,将要。
然:然而,但是。
往来:走来走去,来来回回。
异能:特殊本领。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子轻侮或戏侮的样子。荡,碰撞;倚,依靠;冲,冲击;冒,冒犯。
不胜sh ng怒:非常恼怒。胜,禁得住,不胜,不能承受。
计之:盘算这件事。之,指上文所说驴生气了只能踢的情况。
跳踉li ng:跳跃。
去:离开。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已经使完了。
庞然大物:形容很大很笨的一些东西。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2、关于背景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罴说》等篇嘲弄贪得无厌、虚声惑众的人,同样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寓言作家,也很少有独立的寓言作品,大多数寓言附属于议论性的文章,针对性强,故事情节一般比较简单。《黔之驴》虽然可算作独立的寓言作品,但同样具有上述特点。
3、关于《黔之驴》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艺。
4.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动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二、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三、1.《柳河东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贵州 2.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能力训练:
四、
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黔之驴》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理解文章。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和本文启发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寓意.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学会翻译文言文并理解本文寓意.确立依据:课文篇幅短小,句式紧凑,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兴趣浓,多次诵读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本文启发了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所以把诵读和理解寓意作为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方法.理解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确立依据: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是学生作文常用的方法,同时,词汇的积累也很重要,所以把本文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成语的理解作为本文的难点.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以达到教学目的.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三、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地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学生填全成语(全是带有动物的成语),由最后的“黔驴技穷”导入,板书课题、作者。
(此环节旨在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快速引入学习内容)
(二)读:
1、读准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
1、读准字音。
2、把握住句子停顿。
(2)师生更正读不准的字音、停顿
2.读通文意(翻译课文)
要求:
1.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向全班同学求助,解决小组未解问题。
4.学生自主展示: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
5.请学生用最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读准读通课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此环节设计既考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基础能力,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演(依据文意,情境表演,理解形象特点)
1.各小组进入文章设置情境预演,2.派同学代表现场表演。
3.师生根据演出进行评点,并结合文章概括老虎、驴子的性格特点。
老虎:机警、勇猛、果断。
驴子:外强中干、不辨形势。
(教师随机板书)
(理解老虎和驴子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两个形象理解了,文章的寓意也好说了,所以我在此设计表演的环节,目的是进入文章情境,便于学生对两形象的把握)
(四)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
1、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请说明理由。
2、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
3、从驴子和老虎身上我们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本环节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寓言文体的特点、明白文章的寓意,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品(品味精彩,体会妙处)
1、教师做示范,品赏佳句妙语,之后,学生学习品赏。
例: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
“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2、学生赏析:如骇、遁、荡倚冲冒等字
3、引导学生归纳妙点
(1)、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此环节旨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同时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法)
(六)做(加深印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1、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
2、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啊,虎家族正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它们的不幸同伴。请根据你的阅读感悟,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角色)。
1、参加庆功会,对虎的子孙说:
2、参加追悼会,对驴的子女说:
3、对好事者说: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发散思维)
【七年级下学期《黔之驴》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学期教学计划05-25
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2-04
2024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2-18
2023年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教学计划03-22
最新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7-18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报告01-13
中学七年级下学期英语教学工作总结01-27
2024年下学期七年级美术教学工作总结04-06
七年级下学期试卷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