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的工作体会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为人师的工作体会(精选4篇)

初为人师的工作体会 篇1

转眼间,我和孩子们已经相处了一年多的时间,人们常说七月是毕业的季节,我的第一批孩子们已经升入了小学,真的很想念这些可爱天真的孩子们,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像绘本书一样历历在目,我们一起军训的日子,我们一起给小朋友过生日的日子,我们一起去启智学校慰问的日子,我们一起去六小参观的日子,我们一起联欢的日子,我们一起练习毕业诗和毕业歌的日子,我们一起游戏的日子。是孩子们让我不断地成长和充实自己,我会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同时也知道这个行业的不简单。每一个活动,每一次交流,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差异,都让我拿出十二分的力量来对待,不容懈怠。每当孩子们摔倒在我的安慰之后开心的玩耍的时候,每当孩子们向我展示他们的小作品的时候,每当中午小朋友安然入睡的时候,每当孩子们和我做游戏的时候,我都满满的被快乐包围着。我是孩子们的老师,孩子们的认可与尊重是真实的,无需置疑的,你付出了多少,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多少。记得教师节的早晨,我们班刚毕业已经上一年级的的丁宁小朋友手捧着鲜花出现在我面前,我当时愣住了,当她说出那句“老师,教师节快乐”的时候,我忍不住了,抱着她,哭的稀里哗啦的,感动的说不出话,这是对我多么大的一个肯定,也给了我无限的自信与力量。我以为她们认识了新老师,新同学,就不会再记得我。我知道我的这个想法是错的,我们已经成为彼此记忆中的一部分,是不会抹去的。

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要懂得用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老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犯错的孩子也要耐心的教导。还要及时的拥抱,亲吻孩子,送给孩子小礼物,要让孩子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与和蔼可亲。同时还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现,注意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喜爱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关爱每一个孩子,是很重要的。在工作中,不但要与孩子沟通,还要常常与家长交流,将孩子的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通过交流,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更好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教师,更好的进行对孩子的教育。

我希望我能拥有一流的爱心与耐心、一流的专业技能、一流的责任心、一流的上进心。我想当好一名幼儿教师,想与孩子成为朋友。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不断积累经验,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与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我一直记得一句话:“热情又灿烂的微笑,不仅愉悦着自己,也快乐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初为人师的工作体会 篇2

第一堂课上课之前, 我虽准备得很充分, 但却思绪万千:学生们会喜欢我吗?我能把学生们教好吗?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吗?怀着一颗忐忑的心, 我来到学生们早已站好的整齐队伍前。当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我时, 一阵紧张占据了脑海。其中有个学生惊讶地喊出了声:“啊, 女老师还教体育啊!”我忽然感觉不知所措。后来, 我用一句幽默的“这个可以有”化解了有些尴尬的气氛, 学生们笑了,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让初为人师的我激动不已, 此时内心也被喜悦充盈着。望着他们那一张张可爱且未褪去稚嫩的小脸, 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双眼, 我内心的紧张继而被一种责任感所代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教好。并且相信凭借自己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 一定能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可事与愿违, 很快就发现部分初中女生对于体育课是有抵触心理的, 表面看似喜欢, 实际不想参与。她们不仅嫌累、怕脏而且还比较害羞、敏感。有好几个学生明明没有事, 但每节课总是请假, 有时上交的假条还是学生自己写的。面对这种情况, 我并没有打退堂鼓, 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她们吗?还是教法手段过于陈旧?带着这些思考, 我深切体会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光有一腔热情和知识技能是不够的, 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才是最重要的。于是, 我就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去看其他教师的课, 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优秀课例来观看学习, 再把学习到的方法在实践中尝试性运用。为了迎合初中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的特点, 我试着改变一味地训练的教学方式, 增加了一些合作与竞争的游戏与教学竞赛的内容, 努力实现体育课堂寓教于乐。慢慢的这种尝试就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请假的学生少了, 参与活动的学生多了。这样的体育课既提高了学生兴趣, 又让他们在游戏与教学比赛中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进一步增强了身体素质, 也培养了互相尊重、互帮互学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活动中, 我也会适时参与到她们中去, 与他们一起挥洒汗水, 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听到他们欢乐的笑声回荡在校园中, 我内心总不由地升起一阵幸福与自豪。

初为人师的我散文 篇3

暑假过后,作为一名师范毕业生的我,似乎理所当然的步入了教育事业,在乡下一所小学教书。

开始上课了,才知为人师的艰辛。看到我的那些不在教育上的同学上班轻轻松松,玩得不亦乐乎,便想跳槽,不再做教书匠。便托人找关系,办理跳槽手续。

不知孩子们怎么知道的,他们哭着问我是不是真的。望着他们那伤心的样子,我只好违心的否认。他们都转悲为喜,高兴地跳了起来。看到他们这样高兴,我不禁为我的选择疑惑。

周六中午回家,刚出校门就下起了小雨。走到中途,雨越下越大,到处白茫茫的一片,因为没有带雨具,只好躲进路旁的商店避雨。站在门口,凝望雨幕,猛然见远方飘来一朵红花。近了,是自己的两个学生,一个打着伞,一个拿着伞,怀里抱着个书包。伞小,遮不住两人,衣服都淋湿了大半边。“老师,给你伞。”

说完,把伞和书包放在地上,转身跑进了雨中。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瘦小身影,我的`眼睛湿润了,只喊了声“走路要小心”,再也说不出话来。打开书包一看,里面塞满了豆砂包、糕点、汽水,还有一张纸条:老师,早晨你没吃饭,就吃了再走吧。我的心震颤了:学校到这儿有二里多路,你们还来给我送伞、饭,而你们呢?回到学校后,你们还要再走二里多的泥泞小路才到家,你们也没吃早饭啊!照顾你们本是我的责任,而你们却照顾了我。

工作体会:初为人师[推荐] 篇4

经历过,思考过,才可安心老去。——题记

读书与工作,于我,不是围城;每一个自然发展的阶段,我都愿意用心走好。掐指一算,至今工作已整整满两年,这是思想成长更快、教育思考更深入的两年,记下初为人师时的点滴思索吧,留待未来笑笑当年的青涩。

XX年7月14日,母校华师入职,特别的纪念。入职培训课里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新老师,先站稳讲台。这是工作伊始这两年我一直努力的重心。何为“站稳”?给自己就“站稳”二字具体化的目标是:学生愿意听;而自我评价的参数,是从不点名状态下的自愿出勤率,以及讲台下的抬头率。这“两率”,是自我的鞭策,也是一种责任。

给自己追求“两率”的基本策略,总结了十二个字:思路清、语言明、走下去、笑出来。这也是我给所教的师范生的要求,以身作则。也一直在学习与吸取其他老师授课的精髓,尤其是十分钦佩的四位先生:北师大的梁灿彬老师和赵峥老师、华师的黄照欣老师和王笑君老师,他们的个人魅力与课程融为一体,物理思想与具体内容融为一体,思考与笑声融为一体,听于台下,如坐春风,如品甘露,回味无穷。

前段时日,专门去拜访已退休几年的黄照欣老师求教讲课之道,临走时他说柜子里的书任取,我在不起眼的角落竟寻到当年黄老师的几本备课本,那是怎样的一种工整、严谨与教学的艺术!在黄老师的慷慨下,我“贪婪”地如获至宝,先生之风,吾辈一定继承!

转眼已共计上过五门课,各尽心思——大三科学教育专业两门课,上学期的《中学物理微格教学》和下学期的《中学物理教学论》,为弥补自身中学教学经验的匮乏,斗胆大量使用一线优秀物理教师的教学视频片段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当堂讨论、尝试模仿、批判改进,嘿嘿,这近似于免费邀请了一批全国优秀物理教师替俺上课!^_^原本枯燥的教育理论,便也在讨论这些具体的视频片断中焕发出生命力来。

研究生两门课,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心理学》和下学期的《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同样斗胆引入国内外大量优秀学者的具体研究案例与成果,窃以为研究需要从模仿与借鉴开始,我不过是扮演一个大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小中介,当然,适当的穿插个人的思考与自己的研究案例,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拓展。

万幸,听课的学生都很赏脸,抬头率、出勤率都很给力,甚至有掌声,甚至教的第一届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送给我一本精美的相册,全班每位同学都在其相片旁,写给我很多很多话,这对于一个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是怎样一种鼓舞与动力!谢谢,谢谢可爱的你们!9月份轮到你们走上讲台了,还记得最后一课上念的写给你们的小诗吗,为自己的梦想,寻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加油!

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相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而言,更应该重视一头一尾,“头”是指学前教育,尤其是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尾”是指高等教育,尤其是影响面更广的本科教育。对于本科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课程方案,更需要改革授课的模式。在第五门课《诺贝尔科学奖的启迪》上,我默默地实践着、探索着这样一种理念。

《诺贝尔科学奖的启迪》是一门带有点传奇色彩的课。XX年秋清华大学郭奕玲教授和沈慧君教授来华师讲座,有幸我是讲座的主持,聆听精彩之后,有着综合班情节的我又斗胆联系了教务处,请二老给综合班的学生就刚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再讲一场。讲座中途我又突发奇想,一次讲座不过瘾,要不干脆开设成一门课程请二老来主讲?没想到二老与教务处欣然同意,于是,由清华二老和我一起给大一综合班和物理创新班新生开设的这门课,在XX年秋拉开了序幕。课程机遇,无处不在!

《诺贝尔科学奖的启迪》可以说是课改的实验区,四大尝试,满满的挑战!——

尝试1,将最前沿的诺贝尔科学奖内容,以科普的形式讲授给刚高中毕业的大学生,并且包括对理科几乎带有抗拒心理的文科生!打破文理分科的怪圈,打破只讲经典的高中体系,窃以为,需要在大学入学时就给这些早习惯了中学思维的孩子,换换脑^_^;

尝试2,每次正式授课前先上演半小时的学生小组活动展示,囊括辩论赛、演讲、三句半、歌曲改编、模拟科学家访谈、舞台剧、模拟新闻联播等多种表现形式,内容则紧密围绕上一节课的主题展开,且文字作品要求在共同Q空间中公开展示。窃以为,大学了,更需要强调合作,强调创新,强调实践,便从这课后作业改革,开始吧。

尝试3:特邀主持嘉宾对课程设计者、课程授课者和学生进行了《相约师大大师有约》的特色访谈,作为特殊一课。窃以为,让大学生们了解课程背后的故事,了解教师自身的成长故事,更能体会一门课的良苦用心,而那种现身说法的榜样故事,比讲哪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经历都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内心。

尝试4:围绕授课内容,设计一次模拟学术会议作为特殊一课,先分论坛小组研讨再派代表大会论坛发言评分,窃以为,大学,需要创设一种争鸣与研讨的氛围,需要引领大学生尽早地进入科研的思考。

实话实说,上述在这门课程中的种种挑战,无不捏着一把汗冒险,但心里知道,课程改革需要这样一种敢于尝试的胆识与勇气,谢谢学校、谢谢二老、谢谢嘉宾主持人、谢谢所有学生,是他们对我的信任与支持,让我可以勇敢的闯下去。回头想想,关于课改,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是花大力气更换原有的课程方案,还是更强调对具体授课与评价形式的改革?这是值得所有课程实施者思考的话题。

跟随其他老师一起指导师范生参加全校、全省、全国的讲课比赛,是另外一项较为特殊的工作。一直认为,作为师范生,若贪心地总是更换不同授课内容进行模拟练习,精力都放在了顾及不熟悉的授课内容认知上,而较难对各项技能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倒不如反复打磨好某个10分钟的上课片断,细致到这10分钟里的每个问题、每行板书、每个实验、每次互动,近似于为这种校赛、省赛、国赛准备的讲课,反复+反思,百炼,成钢。

矛盾的是,内心同时也隐隐地不太认可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讲课与说课竞赛:机械地背稿、高密度快进度的知识呈现、繁多花俏的实验、精心埋伏好的模拟学生、有意或无意变调的失却自然的授课声音,这样的授课,离真实的课堂太遥远,失却了一种物理课原始的、自然的味道,一如中小学里畸形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我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是否真能很快适应真实的一线教学。我更愿意看到,就在真实的几个中学生面前,进行现场授课的平等比赛。师范生的引领,也许就是在引领着如何培养下一代孩子的理念,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探索的话题。

指导大四师范生参加中小学教育实习,也是一项较为特殊的工作内容。教育实习队伍类型包括为期一个半月的混编队(由不同学科师范生组队)和统编队(同一学科组队)、为期一个学期的常规顶岗实习队(边远山区顶替在职教师上课)和“2+2”顶岗实习队(2个月边远地区,2个月广州省一级学校实习)。很庆幸四类实习队我都指导过或即将指导,有不少学生问我:究竟哪类实习队更好?我很难答复,混编利于体验不同学科的合作,统编利于同一学科教学的相互促进,常规顶岗拥有更多的上课机会,2+2顶岗则能同时体验不同地区学校的特色,根据己短,利用其长,便是好。

总觉得实习时应当带着两种眼光,一种是批判性地广泛吸取实习学校各科优秀教师风格的眼光,一种是密切关注学生课上课下行为、不断反思自身教学细节的研究性眼光。也许听起来轻巧,但真正实践起来,初登讲台的师范生们,往往没有大胆尝试而过快定型了自身的授课风格,往往过于关注自身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这两点,想想,对于懵懂至今的自己,也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深知不能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需要更多地接地气,庆幸一些教研员老师的热心帮助与引领,得以时不时往中小学跑,听课、课例研讨、跟随做课题,有时也给一线老师分享一点研究的成果。慢慢会发现,真实的教学中还停留着太多没有研究的空白,例如,可曾思考过,如何从学生集体回答声音的大小,判断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程度?很可惜,多数高校教育课题研究都是偏大偏空,又怀念起在美国细致到研究学生对某一个物理概念有多少种错误理解的那段时光。慢慢会发现,一线教师往往在内心排斥教育理论的指导、往往想当然地认为离教育研究很遥远,如何将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科普化、通俗化,需要有一部分教育研究者担负起这样一种责任。

迫于生活,家教兼职、教师培训也是工作后奋斗的一部分。从小学三年级的奥数与作文辅导,到初

二、初三物理的家教补习,从高

一、高二物理家教到高三英语辅导,从华附初三奥数班物理代课到初二小小班新课,从教育硕士上课到骨干教师培训,为了生活,几乎上过了各种年龄段的课程。当然,辛劳的同时,也让自己对各阶段的教育有了更直接的了解、思考与实践的机会。慢慢悟出,无论是家教还是培训,想让学生、培训者有所收获,关键就一点,让他们自己思考而非替代思考,并且让他们清晰感知到自己思考后的那种成就感。一对一如此,大课如此,学生如此,培训的老师亦如此,只是促动他们思考的方式、比例有所不同罢了。

上一篇:四12班圣诞节晚会主持稿下一篇:在线教育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