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教心得体会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寓德于教心得体会(通用4篇)

寓德于教心得体会 篇1

德育乃育人之本,对于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欠佳并不算失败,最大的失败在于学生道德的缺失,任何学科﹑任何老师都不应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包括通用技术学科在内。

通用技术课“寓德于教”的意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基础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勇于为祖国富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建设人才。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水平、身体心理保健能力和劳动技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基础。通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通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通用技术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来看,寓德育于通用技术课教学是通用技术教学本身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所决定的,并不是强加给通用技术课的额外任务,所以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是每一位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坚持并积极探索的,也是通用技术教育能否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而要想将德育很好地融入通用技术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亦师亦友,平等和谐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在人生观﹑世界观都日趋成熟的高中阶段,单纯空洞的德育已远不能达到启蒙时期的效果,比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说“吸烟有害健康”„“网吧影响学习”„对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的高中生恐怕收效甚微,下课后他们依然该上网的上网,该吸烟的吸烟;你要说上课说话不尊重老师,他们该说话的还说,就算有不说的,也不是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很乖的学生。那么,难道老师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吗?不,我们知道叛逆时期的中学生可以叛逆父母,可以叛逆老师,但决不会叛逆朋友,而且越叛逆的人就越讲“义气”。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与学生们成为朋友,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通用技术乃至各学科老师进行德育至关重要的前提。

二、老师在学生中应起好表率作用

前文已经提到,在即将步入成年的高中阶段,进行一般的德育难度着实不小。因此,这时德育的关键不该只在育学生,而该在育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师友关系后,学生们会主动接近老师,与老师玩成一片。此时,老师你就要以自身的品德魅力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接受并学会,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此一来既提升了自己,其效果又远比死板的德育教育好上百倍。

三、要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

通用技术课教学内容广泛,在选择通用技术课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有利于对学生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要求,深入地研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确定切合实际的德育目标,把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与德育因素的结合必须做到该结合的要紧密结合,不该结合的不乱联系,避免随意贴标签和穿靴戴帽的现象出现。要理论联系实际。通用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理论后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认真地体会掌握。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德育要求和目标。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操作能力、身体心理素质都不尽相同,他们接受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同,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必须针对他们的实际,以便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在一段时期内,思想教育也应有一定的主攻方向,如当前在通用技术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就很有必要。坚持正面教育和质量意识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对回答正确的要表扬鼓励,回答不正确的也不要批评,而应以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通用技术课教学除了教师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外,就是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通过操作实践,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展评学生制作的作品和撰写的小论文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产品的质量意识。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家长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带来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劳动,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并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增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总之,要想将德育融入通用技术教学中,就必须改变以往育人的道路。以育己及人为方法,师友共存为前提,潜移默化为核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材研究和备课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备课时除了备教材中的教学目的外,还必须备好教材的德育目标,并在教案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从而达到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渗透教学法、竞争教学法及实践教育等方法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密切相关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求实施的有效途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寓德于教心得体会 篇2

一、身教重于言教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把握其内涵,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教学的同时, 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 提高教学水平打破狭隘的思维定势,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带头作用。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掘体育学科的德育内涵, 开拓其外延, 交替运用德育和体育两种手段, 实现大学生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青少年在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 模仿性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 既要拿出老师应有的教学态度, 严肃认真, 又要健康而有朝气。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 与学生互相了解, 深入学生的心灵, 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师通常通过示范讲解、参与学生活动等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教师的仪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 都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以律己, 以身作则, 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 用良好的师徳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 精通业务,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加强自身的修养, 还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 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不同特点, 通过体育教学的具体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如, 耐久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劳苦的意志品质;障碍项目和体操中, 学生的意志个性特征及思想变化最为突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失时机地给予心理教育和语言暗示,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增强勇气, 加强意志品质教育, 让他们体验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球类项目主要加强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 要强调齐心协力, 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纠正。在组织教学比赛时, 教师要强调比赛的规则, 严格执法, 让学生提高法规意识, 自觉遵守纪律, 加强文明礼貌教育,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风尚。

三、课堂育德

体育课常规教学内容本身就充满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常规中开展严格的队列练习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队列练习不仅能塑造学生的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 还能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可以养成听从指挥, 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注重创造活泼和谐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公平竞争的良好教学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其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信心, 以此达到理想化教育。教师还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培养他们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和逆境中奋发拼搏的顽强斗志。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场地器材的组织工作, 培养学生关心集体, 无私奉献的社会公德。课堂训练时, 应以表扬为主, 多给予鼓励, 扬善抑恶。体育考试要客观反映实际水平, 提倡公平竞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四、通过体育骨干的培养和使用对学生进行教育

体育骨干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 在体育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骨干以身作则, 乐于助人, 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及主人翁的态度会在学生中起先锋带头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体育骨干的培养和使用。

五、突发事件

大学生正是充满激情的时期, 他们容易对外界的人或事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这是正常的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更是如此。体育课上, 学生要做大量的运动练习以及对抗等活动, 学生身体接触较频繁, 难免会发生一点小摩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 发生事件后要冷静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 这样才能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 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突发事件有其突发性及短暂性, 解决突发事件的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在选用合适的方法评析学生的心情后, 要抓住时机对所有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过程中, 要多鼓励、引导, 以正面教育为主, 切忌简单粗暴, 讽刺挖苦, 要做严肃诚恳, 以理服人。

六、我国的体育文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体育发展史,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懂得什么是屈辱, 什么是自强,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随着传媒的多面性, 民族体育的渗透, 我们为传统民族体育自豪, 同时也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体育震撼, 它们存在的历史性、整体性、艺术性、民族性, 具有很高的教育、健身、传播意义。因此, 我们应充分挖掘。这样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既增强了体质, 又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 还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 养成了遵守纪律、规范动作的良好道德习惯。

七、体育明星的感召力

明星的效应是无限的, 体育明星在各种体育赛事上取得的骄人战绩, 为国家、为人民增光, 我们也走向了体育强国的行列, 我们为之自豪。比如我们熟知的体育明星刘翔、姚明、郭晶晶、林丹、孙杨等, 他们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明星的力量是无穷的, 运用榜样进行德育教育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健身、启智, 而且可以育德,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研究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推陈出新, 不断改革创新, 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贵恩、吴桂宁,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2]王爱丽,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7 (8)

寓德于教 育人无声 篇3

关键词:引导;交流;育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中的精华凝聚了我们民族的智慧,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理想和追求。从古代的屈原、司马迁到现代的鲁迅、巴金,他们的作品中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魅力。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应寓德于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其道德修养。

一、寓德于讲读课中

俄国文学家乌申斯基说:美丽的城邦、馥郁的山谷、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都是我们的老师。语文教材中很多写景的文章都描绘了优美的大自然,如:古老而壮观的长城,雄伟而奇丽的天山、辽阔而富饶的土地,风光旖旎而迷人的康桥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在讲读这些课文时。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阅读,心游万仞地大胆想象,学生自然会陶醉在审己创造的艺术天地里,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文章表现了古今优秀人物的云水襟怀、松柏气节。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还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更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这些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无不具有高尚的情操、光照日月的品格。教师在讲读这些作家的文章时,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深入探索杰出人物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学生受到感动和震撼,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体会:如果说政治课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教授真善美的概念,那么语文课则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灵动,“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是真”。语文课应该成为播种希望的田园。

二、育人于写作中

作文和周记,是学生生活的记录,也是他们心灵的一面镜子。写作课上,我曾送学生一句话:用心去感悟生活,捕捉生活的真善美。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经常鼓励学生写生活札记,比如美丽一瞬、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新闻点击、读报有感、人生杂谈等,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悟出生活哲理。不能无病呻吟,不能言之无物。

布置的作文有针对性,批改作文更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写作内容给予不同的评语。记得一位学生在“心灵独语”中说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女孩,喜欢信笔涂鸦,但笔下流露得多是灰色调的文字。对此我采用了谈心式评语:老师相信你的文学梦肯定能实现。希望你在文学长廊邀游的同时,别忘了你还是我们大集体中的一员。参加到其中来吧,把你的酸甜苦辣说给同学们听,相信这会开阔你的思路,激发你的灵感。周记发下去了。我看到了一个甜甜的笑脸。在后来的周记中,我读到了以下这些话:谢谢老师对我的评价,更谢谢老师谈心式的评语,周记发下来的那一天,我的心情好极了。我想人的一生会有很多转变,我的性格也会因此而转变,从现在起,我会对文学充满信心,从灰色调的世界走进一个略带豪放的天地

周记成了联系我们师生关系的纽带,学生在周记中倾吐心声,寻求帮助。而我也利用周记为学生指点迷津,所以周记评语更多的是激励式的。比如一学生写道:“老师,这篇周记没写其他内容,只想说说隐藏在心里许久的话。有些话我不敢对家长说,也不愿和同学说,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落在您身上,您能帮助我吗?我的基础很差,每科的成绩都不好。高一一年的努力没有提高什么成绩,现在到了高二,随着老师讲课速度的加快。知识的加深,我有些支撑不住。每晚我做作业费很多时间,第二天,上课总犯困。慢慢地我学会了应付作业。以至几次小测验我的名次都排在最后。这几天我很害怕,怕各科老师找我,怕会让妈妈痛心,因为中考已使她日渐衰老,我怎能再给她沉重打击。我几乎崩溃了。我没有信心再学下去,我辜负了养育我多年的父母。老师您能帮帮我吗?我该怎么办?”看了这篇求助的周记,我心里非常沉重,在她的周记后我写下一段激励式的评语:你是个很懂事的女孩,也应该是个坚强的女孩,老师很高兴做你的知心朋友。我非常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假如我是你,我也会很苦恼。但一味着急,于事无补。目前你最应该做的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缓解压力,找回自信。在以后的周记评语中我继续鼓励她做个强者,告诉她人活着要有点精神,跌倒了再爬起来,要自强不息。这些经常性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又是在一次周记中,她这样写道:“在学习想偷懒时,我总会想起您,是您使我满怀信心地向着理想之路奋进。按照您指导的方法学习,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进步了。今后,无论我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我都会勇敢地面对现实,谢谢您,老师。”一次次评语能转变一个学生。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更使我坚信:只要播种希望,就会收获阳光。

寓德于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 寓德于教 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格外重要的。那么,如何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笔者在魏营镇中心小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融为一体,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字优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各种具体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一定的思想内容后才动笔写文章,文章中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二、在作文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审题中,明确写作目的,体现德育要求。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地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就能达到这篇作文预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审题有误,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离题,就失去这篇作文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看待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在审题的过程中加以指导的话,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和肤浅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适当加以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那么想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二)选材中,选择真实材料,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文章呢?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材。

小学生也是社会上的人,他们难免会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难免会被其左右。作文无疑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个窗口。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等于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教师了解他们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比如让学生写《我做过的一件错事》,事先教师要声明不会秋后算帐,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材料来写。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的极好机会,又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即使把握德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育人和作文逐渐统一起来。

(三)在评论中,进行师批生改,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会按教师的要求修改作文,作文能力很难提高。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过去的作文批改模式变一下,进行“师批生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上一篇:名家茅盾散文下一篇:感皇恩,感皇恩马子严,感皇恩的意思,感皇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