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的文言文翻译(精选12篇)
南辕北辙的注释
1.方北面而持其驾:驾:车 持:驾驭;赶
2.我欲之楚:之:到......去 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3.吾御者善:善:技术好,善于
4.中道而反:中道:半路 反:通“返”,返回
5.头尘不去: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6.此数者愈善:数:几个,几样
7.曰:“吾用多:用:资财
8.大行:大路
9.奚为:为什么
10.衣焦:衣裳皱缩不平
11.申:通“伸”,伸展
12方北面:正朝北方
13.恃王国之大:恃:依靠,凭借。
14.犹至楚而北行:犹:犹如。
15.举欲信于天下:信:取得信任。
16.“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词“这”,“数”,几;“者”,代词,事
南辕北辙的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现在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南辕北辙》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
《南辕北辙》参考答案: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简单地说,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 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捏造。“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 既要保留原文语气, 又要避免语气呆板。“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要优美自然, 生动形象, 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总之, 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词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字词落实就是要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语法功能都要理解, 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 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为:“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要字词落实, 重点翻译出“郑”“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 不能随意增减和改变语气。例如:“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水经注·三峡》) 可直译为:“水清, 树茂, 山高, 草盛, 实在是趣味无穷。”
意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燕子、麻雀,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大雁,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如果直译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大雁的远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够准确、透彻。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一) 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句子时要找到译句在原文
中的位置, 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 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义。
(二) 在翻译时, 遇到疑难词句, 可暂时放过, 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
(三) 译完全文后, 再通读一遍, 检查校正, 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增”“减”“留”“引”“换”“调”六个字来概括。
(一) 增, 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要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 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较多, 翻译时要适当增加词语, 才能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
1. 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译句:“ (桃源中人) 一见渔人, 大为惊奇,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 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 (《隆中对》)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 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是一个假设句, 翻译时要译为:“ (如果) 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这才通顺明白。
(二) 减, 就是减少词语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 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够表示它, 故翻译时无须译出, 可略去。例1:“夫战, 勇气也。” (《曹刿论战》) , 可译为:“作战, 靠的是勇气。”“夫”用在句首, 为发语词, 删去不译;“也”表判断语气, 可略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删去不译。例3:“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在时间上表示相承, 可不译。
(三) 留, 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 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 “巴陵郡”是地名, 可直接保留。
(四) 引, 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词义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 翻译时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义的引申词。例:“先主器之。” (《隆中对》) “器”, 本义为“器具”, 可引申为“重视”“器重”, 译为“先主 (刘备) 很重视他。”
(五) 换, 就是替换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古今都有, 但意思不同, 翻译时要恰当替换。例:“十年春,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师”可换为“军队”, “伐”可换为“攻打”。再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是名词, 而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 翻译时不能以今人推古义, 造成误解。还有, 在文言文中, 有些表示称呼的词, 跟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示称呼的词, 多数为形音相同而义不相同。如“舅”, 古今同义为舅父, 而它在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意义就是“昔吾舅死于虎” (丈夫之父) 、“昏礼, 婿亲迎, 见于舅姑” (妻之父) 以及对男性长着的尊称等, 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细加辨别体会。
(六) 调, 就是调整词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 应把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 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 宾语前置句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 可以调成“以何战”。
3. 介宾后置句
例:“还自扬州” (《伤仲永》) 可调成“自扬州还”。
4. 定语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战国策》)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文言文的翻译, 除了要了解翻译的原则, 掌握翻译的方法之外, 更重要的是: (1)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喜爱文言文, 培养兴趣;要克服懒惰, “勤”字当头。 (2) 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其次, 要注重平时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 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纸上谈兵, 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再次, 是学会归纳整理。最好采用列表形式归纳整理出常用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常用句式, 便于记忆和运用。只有树立好正确的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才能得心应手。
摘要:文言文的翻译不仅能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非常重要。重点从翻译的要求、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方法等方面谈了文言文的翻译。
关键词: 浅谈;文言文;翻译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一般而言是;准确、流畅,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两种方法,既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在翻译时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我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十个要点;
1.凡属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物名、日期、国号、帝号、年号、称号、谥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学术用语、专业用语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直接沿用。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都表示地名,“山”表示物名,所以直接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即可。
2.在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准确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才美不外见”(《马说》),直译为“才能和美丽无法表现在外面”,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现出来”。
3.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子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鱼我所欲也》中“行道之人弗受”,“行道之人”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走在路上的人”。因为从全文看上下意思不连贯,因此“行道之人”应是“路上饥饿的行人”。
4.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愚公移山》中的“年且九十”,关键是弄清“且”字,这里的“且”不能译为“而且或并且”,而应该译为“将要,快要”。又如“惩山北之塞”中的“惩”是关键字,这里的“惩”不能译为“惩罚”,而应该译为“苦于”,这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5.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子贡问君子”(《论语十则》)译为“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这里的“问”后应补译上子贡问的对象“孔子”,否则这个句子就会误译为“子贡问君子”这样就无法正确理解了。又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这里“二山”之间省略了量词,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注意补充出它的量词“座”,这样就准确了。
6.有些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须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字数,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章节的作用,无须译。
7.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应译为“(君王)靠什么作战?”
8.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地应译成疑问语气。如“其真无私马邪?”(《马说》)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翻译时语气保持一致。
9.平时在学习文言文中学会自己归纳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如“之”、“其”、“焉”、等。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之”是代词,指代千里马,译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0.重点积累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要求准确记忆。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反”是通假字,通“返”,意思是“返回”。又如“虽”译为“即使”,“蚤”译为“早”,“走”译为“跑”,“河北”译为“黄河以北”等。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只要将以上和翻译要领应用到自己平时的预习、学习、复习中去,并且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就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参考文献
[1] 芮阿生.准确到位地翻译文言文语句[J]. 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2年S1期
[2] 桂小成.怎样做好文言文翻译题[J]. 语文天地 2008年16期
[3] 裴雅琴.例谈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J]. 考试(中考版) 2011年04期
[4] 赵国芝.关于文言文的意译[J]. 语文天地 2009年03期
[5] 康哲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 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 2007年05期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答客难》原文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大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道:“苏秦、张仪一旦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胜数。甚至将它们写于竹帛上.以致唇腐齿落,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可谓博闻强辩了。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德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都无处容身,这是何缘故呢?”东方朔喟然长叹,仰面回应道:“这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兼并为十二国,难分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游说之风大行于世。他们身处尊位,内充珍宝,外有粮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如今则不然: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四海相连如同腰带,天下安稳得像倒扣的痰盂。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遵天之道,顺地之理,万物皆得其所。所以抚慰他就安宁,折腾他就痛苦。尊崇他可以为将领,贬斥他可以为俘虏。提拔他可在青云之上,抑制他则在深泉之下。任用他可为老虎,不用他则为老鼠。虽然做臣子的想尽忠效力,但又怎知道进退得宜呢?天地之大,士民众多,竭尽全力去游说的人就像车轮的辐条齐聚车轴一样,多得不可胜数,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即使苏秦.张仪与我并存于当世,也当不上掌故那样的小吏,还敢期望成为侍郎吗?所以说时异事异呀。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当今之贤士,才高无友,寂然独居。上观许由,下视接舆,谋似范蠡,忠类子胥。天下太平之时,与义相符,寡合少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您对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用乐毅为将,秦任李斯为相,郦食其说降齐王,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俗话说,如果以管窥天,以瓢量海,以草撞钟,又怎么能通晓规律.考究原理.发出音响呢?由是观之,就像耗子袭击狗,小猪咬老虎,只会失败,能有什么功效呢?现在就凭你这样愚钝的人来非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不可能的。这足以说明不知通权达变的人终究不能明白真理呀。”
作者简介
窃糟文言文翻译
窃糟文言文原文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液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吾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翻译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们谈论宋元理学时,一定用佛学压倒对方,得意洋洋地认为自己有独到的见解。刘基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酿造酒,只有中山国的人会酿‘千日之酒’。鲁国人想得到中山人酿酒的方法,却无能为力。有个人在中山国做官,掌管酿酒(这门差事),便拿了一些酒糟用鲁国的酒浸泡,对人说:‘这就是中山国的酒呀!’鲁国人喝了,都认为是中山国的酒。
一天,中山国酒家的主人来了,听说有好酒,便要来喝,一入口便吐出来笑道:‘这是用酒糟泡的酒啊!’现在您可以用佛理向我炫耀;但恐怕真佛会笑您只学到了一些糟粕罢了。”
注释
1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2好:喜欢驾:驾驭,统摄,凌驾。
4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5千日之酒:传说中山国人狄希会造千日酒,喝了它能醉一千天不醒。
6方:酒方。
7仕:做官。
8主:通“住”,住宿。
9.渍:浸泡。
10.索:索取。
11.谋:咨询
12.易:买
13.主酒家:在酿酒人的家里寄宿。
14.有仕于中山者:有一个在中山国做官的人。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 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例:“学而时习之” (《论语》) 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 “习”可对译为“温习”;“一狼径去” (《狼》) 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当然, 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 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例:“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中的“视”可以组成“视力”、“视线”等双音词, 根据语境应选择“视线”, 而“端”也只能选择“端正”这一词来理解。
2、“换”即替换。一种情况就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 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例:“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岳阳楼记》) 中的“薄”, 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童趣》) 中的“明”, 译为“眼力”。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 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 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 先要换成本字, 再做解释。如《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的“诎”同“屈”, “屈”是本字, 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 “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指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 如“山、水、牛、羊”等, 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 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 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 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 勇气也” (《曹刿论战》) 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 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 可不译;“久之, 目似暝, 意暇甚” (《狼》) 中的“之”, 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可以删去不译;“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中的“之”则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中的独立性, 译时可删去;另外, 如“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 表陈述语气, 也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文言文中, 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 不用量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 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 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1) 省主语。如《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 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 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 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例:“放之山下” (《黔之驴》) 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 (应为“放之于山下”) , “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 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 可以译为“此”, “这”, 指代“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 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 动词“要”同“邀”, 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4) 省略动词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 被省略的要补充出来。
大凡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古今译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就是准确
要求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一句话,尽可能逐字逐句加以翻译。如“虽然”在古语里是两个词,:“虽”:可以翻译成:“虽然”,“尽管”,“然”可以翻译成“这样”,“如此”。即译成“虽然”“这样”或“尽管”“如此”,是个连词加代词的短语。再如“妻子”也是两个词,“妻”译为“妻子”,“子”译为“儿女”,这是个名词加名词的短语。
2.达,就是通达,无语病
译出的文章句子要通顺,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由于古汉语在词语顺序省略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呆板的信守原文,否则译文就会颠三倒四,甚至文理不通。如《曹刿论战》一文中的“何以战”一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以何战”,即“凭借什么打这一仗。
3.雅,就是文辞优美
要求同原文“神似”。如《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的结尾。“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一句中的“辱教之”的翻译,应该译为“屈尊教导我”,因为这是作者一种谦逊的说法,如果非要追求“形似”,译成“侮辱来教导我”,就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愿意。
二、要注意所选文章中的个别字的读音
一些文言文在编入教材中,由于不是一个编辑所定,目前又出现了好多版本,文章中的个别多音字的读音改来改去。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的“汤熨之所及也”一句中“熨”字,人教版多少年都把它注释为“wèi”音,可有的版本却把“熨”字注释为“yùn”音。查古汉语词典,关于“熨”字的读音与解释是这样的:“熨(yùn)用加热过的金属器皿按压衣物使其平整。”“熨(wèi)中医的一种外治疗法,把药物炒热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可见熨(yùn)与治病无关,熨(wèi)和汤(烫)即热水敷,都是治疗腠理的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名词,故不能随意读成“yùn”音,这是明显的两个概念。
三、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
古人寫文章注意修辞,当然这给今天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语文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会出现错误。如《醉翁亭记》一文中的“泉香而酒洌”应该翻译成“泉水清,酒水清”,若译成“泉水香,酒水清”是错误的,并且也不符合事理,酒是通过蒸馏出来的,哪有不清之理?虽有“浊酒”之说,只是说一种劣质的酒,低等的酒,不是说浑浊的酒,刚出山的泉水还没有经过污染当然清了。人们评价酒都说好香,可有些资料却不负责的硬翻译成“泉水香,酒水清”,原因就是此处没有运用修辞。
喜鹊只是一种鸟类,却能如此懂得怜悯、爱护弱者,这样讲仁讲义。而有些人却毫无人性,不仁不义,因此,他们是连禽兽都不如的。下面是义鹊的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义鹊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
“大慈山之阳,有拱木,上有二鹊各巢而生子者。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其一方哺子,若见而怜之,赴而救之,即衔置一处哺之,若其子然。 噫!鹊,禽属也,非有人性也,乃能义如此,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翻译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树,树干有两围粗,树枝壮实,树叶宽大。有两只喜鹊飞到这棵大树上忙着筑巢,它们就要做母亲了。过了不久,两只喜鹊各自生下了小喜鹊,两个家庭热热闹闹,日子过得又温馨又红火。喜鹊妈妈每天飞出去找食,回来后,一口一口喂给孩子们吃。虽然喜鹊妈妈十分辛苦,可心里觉得很幸福。
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一位喜鹊妈妈在出外觅食时被老鹰叼走了,它再也回不来了。它那两个可怜的孩子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也没见到它们的妈妈回来,失去妈妈的小鹊十分悲哀地哭呀哭呀,那声音十分凄凉。
小鹊的哭声传到邻居喜鹊家里,这家的妈妈马上对自己的.孩子们说:“你们听,我们邻居家的小鹊哭得多伤心啊!我过去看看,你们乖乖地在家呆着别动,等我回来!”说完,喜鹊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们,很快飞到了喜鹊孤儿的家中。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又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例:“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祖父”现指爷爷,而古汉语中的“祖父”为一个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爸爸。此类词还有“妻子”“所以”“可以”等。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整句就应该译成“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做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预习,朗读,翻译
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 对7—9年级阅读要求的第九点:“朗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为了能达到这个要求, 所有的中学语文老师都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如何能穿透文言词汇去与古代圣贤进行心灵沟通, 这需要我们有较高的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课前预习, 走近文本。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学生翻译课文存在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对文章很陌生, 不了解作者, 不了解写作背景, 不了解文体, 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依靠课前预习解决, 例如在教学刘禹锡《陋室铭》时, 课前知识检测时, 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诗人和散文家, 在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中, 我们体会到的是他的豪迈达观, 他21岁中进士, 授官监察御史, 他曾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 失败后受降职处分, 做闲散官员, 他很有文才, 受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 他的散文清新又活泼, 富有韵味。这篇文章写于他被贬期间, 在贬至安徽和州时, 当地知县在半年期间, 强迫他搬了三次家, 他因不满这个势力的狗官, 愤然提笔写下这篇情趣高雅的《陋室铭》。铭, 原意是刻, 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 或歌颂赞美, 或警戒勉励, 这篇文章是作者警戒后人, 勉励自己。
通过他的回答, 我感觉, 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太重要了, 他已经有了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这就离作者更近了一步。
二.课上朗读, 走进文本
课程标准中阅读第一点要求就是:“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 是走进任何一篇文章的重要途径。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特别是文言文教学, 朗读更显得尤为重要, 而学生在朗读时仍然存在着各种误区, 作为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 避免学生走弯路。首先朗读应读准字音,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 个别通假字的字音需要老师重点强调;其次注意节奏,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水陆草之花, 可爱甚番,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其中这几个副词读的时候必须得加重语气, 这样才能体现出来当时世风污浊, 趋炎附势之人很多。最后要注意语气, 我们知道语言有陈述, 疑问, 祈使, 感叹四种语气, 只有读准语气, 才能读出感情, 读准感情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在讲《晏子使楚》时,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当扮演楚王的学生说“晏子, 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 吾欲辱之, 何以也?”我依稀看到了一个目空一切, 傲慢无礼的楚王, 反之, 扮演晏子的同学, 也把晏子的机智灵活, 不畏强权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的魅力太大了, 学生通过读自己走进了主人公, 走进了文本, 这是任何教学方式不可代替的方式。
三.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以往在遇到翻译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时, 学生独立翻译确实存在困难, 所以, 学生过分的依赖课外工具书, 根本不动脑思考, 自从我把级分成以四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织以后, 学生在翻译课文时兴趣总是很浓厚, 因为同学都想表现, 都想在小组中有发言权, 所以能够多动脑, 这样学生只要结合书下注释就能疏通文意, 实在疏通不了可以提出问题, 让其他的小组帮助解决, 在翻译过程中我告诉学生就六个字, “不拘泥, 敢推测”。教学经验告诉我, 学生对待文言文总是很畏惧, 何来畏惧?因为他们受到古人思想的拘泥, 对待文言文, 我们要用今众人的思维去揣摩, 而不应该受原来作者思维的束缚, 翻译语句离不开语境, 一定要大胆的推测, 才能有判断, 而我们学生往往不敢推测, 结果举步维艰, 在教学中, 我总是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 即使错了也要表扬, 鼓励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 实践证明, 这样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效果很好, 既调动了他们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也提高了翻译文言文的效率, 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借鉴好的学习习惯, 一举多得。
【南辕北辙的文言文翻译】推荐阅读:
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07-13
南辕北辙的反义词09-16
续写南辕北辙03-17
南辕北辙语文教学设计11-23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03-22
马说文言文的翻译07-07
《嫦娥奔月》文言文的翻译12-09
逍遥游的文言文翻译12-31
读书有三到的文言文翻译01-17
岳阳楼记的文言文及翻译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