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精选10篇)
王 赐 红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雷坝乡初级中学邮编:742218手机:***)摘要: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也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
(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
(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
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
(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
(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
(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不
(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
(1)与别人相似
(2)与年龄相符
(3)善于与人相处
(4)乐观进取
(5)适度的反应
(6)面对现实
(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7、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一) 环境适应问题
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大学新生初入校园, 学习压力大, 人际关系复杂, 竞争加剧。这使大学新生面临着从依赖到独立, 从相互摩擦到逐渐磨合这样一个适应过程。如果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相脱节, 不尽快融入到这个集体之中, 就会感到孤独苦闷, 带来情绪上的抑郁, 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 自我评价的矛盾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能力显著提高, 但是, 由于其心理并不十分成熟, 自我控制能力弱, 自我评价易受外界情况和情感波动的影响, 容易出现片面化、理想化。自信心受到打击, 自我评价陷入两难境地。
(三) 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大学生思想单纯, 心理不成熟, 对自己、他人、社会还缺乏客观的认识,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不和谐。当在学习、生活中和他人发生摩擦、冲突时, 便不知所措, 难有主张, 更不知找人谈心宣泄, 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产生失落感, 内心感到孤独寂寞。
(四) 学习、就业竞争压力
学习竞争、就业竞争也是出现心理问题较为普遍的原因。尤其是英语四、六级成绩、各种奖学金的评定是大学生活的最为重要、最为关心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环境因素等原因虽经努力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由此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自卑感, 怀疑自己的能力,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二、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 加强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理想教育, 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树
立崇高的理想, 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生活中, 才能主动地克服困难, 排除消极情绪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理想教育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崇高的理想跟眼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世界观和理想教育, 才能真正起到调节行为, 保持学生健康向上的作用。
(二) 进行心理健康与卫生的教
育, 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 并包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知识与技巧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的教育, 就在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明确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以及塑造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等, 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三) 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 培养
学生自我调控不良情绪的能力, 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遇到挫折时, 要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调控不良情绪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以便及时缓解心理压力, 减轻焦虑和消极情绪。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个性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矛盾趋于统一的特殊时期, 个性的发展正处于统一和完善的关键时期, 良好个性的形成会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如虎添翼, 而不良的个性会使他们屡屡受挫。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实现面向全体、解决大学生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兼顾有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与干预矫正, 就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高校教学计划, 保证其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规范性, 以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加强对问题学生和重点人群的追踪机制;定期面向全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常识,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的方式, 在传统的咨询形式之外, 开展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活动, 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进来访者自我成长。
(三) 发挥主体作用, 生动活泼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个性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既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为未来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方面。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消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中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中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中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中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地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中职生虽然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中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才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平台,以此来减轻中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为其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校园氛围,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中职院校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中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中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中职院校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基层、最主要、第一线的教育者和服务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的兄弟和知心朋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有力保障;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艺术大师。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工作极其重要,针对学生们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班主任应予以及时疏导和教育,不能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存在任何不满或歧视,而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最实、最细、最完美,在学生中真正树立起一个和蔼、真诚、友好的班主任形象,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些,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年轻人缺少阅历,犯错误再所难免。列宁都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谈话是门艺术,批评也是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并且灵活应用,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你的教育,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教育和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到学生中间去,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工作,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学生一起克服。
另外,班主任要注意经常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教育学生如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生活的向往,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端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七、结论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现象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远大理想,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回答问题,不是不举手,就是你推我,我推你,被动学习,不完成课后作业,不能主动学习,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
2、不能正确对待考试
拿高分是他们直接的心理动机,他们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的潜在影响,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一周,就产生了焦虑的情绪,上火、发烧。
3、性格冷漠、孤僻
少数学生不合群、孤独、自卑,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操场上,稍一留意,就会发现有一些形单影只的学生,眼神游离,面无表情,不参与活动。
4、不善于沟通,交际能力低下,甚至惧怕交际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
5、自理、自立能力不强
自觉性较差,不够果断,坚韧性不够,自制性不强。同样的保证书写了一张又一张,错误还是一犯再犯。
6、缺乏竞争意识
比如竞选班干部,有的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有的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有的持无所谓的态度。
农村小学生心理现状已经影响到了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隐形的心理因素,使他们进了初中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二、对现象和问题的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1)农村学生的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幸福与否和学习的关系不大,因为农村的很多大款根本就没读过几天书。还有一部分家长还存在着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早早就给孩子把房子盖好,根本就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他们的最大理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棍棒育英才”,打骂教育屡见不鲜,这种家庭环境和对教育的错误认识,直接造成了农村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甚至厌学。
(2)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客观上制约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便有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
(3)少数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这种家庭情况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教育方面
(1)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农村的学校里,应试教育还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高考还是教育的指挥棒。在这种形式下,很多学校,以牺牲学生的活动为代价,挤出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生活在一个更加闭塞的环境里。客观上就没有了沟通、释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出现冷漠,惧怕交际的心理问题不足为奇。
(2)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心理健康课随意丢课、串课,甚至不上。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
(3)学校教育中偏重于智育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指导、教育的不够。
(4)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年龄提前。而这一点被教育的施行者所忽视。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从行政手段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学科要有教材,要有固定课时,要有专职教师,要成为校本教研的内容之一。坚决杜绝随意丢课、串课的现象。同时,既要上好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又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加强各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教学实施,既教书,又育人。
2、重视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有所提前的特点,适度地提前开展青春期教育加强学校常规教育、养成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明确地作为校本教研的内容,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避免空洞的说教式教学,用一颗爱心,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4、加强实践活动,加大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还是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中,都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会健康的发展。我们对高分低能的教育结果是深恶痛绝的,但我们很少去想原因,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是需要以活动为平台的。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出校门,他们才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将来才会服务社会,要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培养、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5、多与家长联系,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多和家长沟通,多和家长谈谈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转变部分家长对教育的落后认改变他们错误的家教方法,让他们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做好家、校的沟通,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
让我们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共同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2011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我当班主任多年,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治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我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三、与日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日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如我班生活委员是个热爱集体、工作负责的好姑娘,但是她的父母离异,她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爱。当她看到、听到其他同学的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时,她很伤心,有一种失落感,一个人悄悄地流泪。我知道了她的情况后,亲切地和她进行了交谈,我询问了她的心思,了解了她的家境。我开导她:大人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父母可能有他们的难处,但是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还有同学和老师的爱呢,你并不孤立。生活中,我尽量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道德等,建立学生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情况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通过班主任如何抓好德育工作,当然远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其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我想,如果在班工作中,班主任能长期有意识地注意这三个方面,一个良好道德个性是一定可以培养出来的。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
2、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3、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2、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四班班主任工作,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爱心,一学期下来,班级在各方面工作都还可以,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班风和学生品德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我深知班风的重要性,所以这学期以来,我就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特别是在学校装修之后,我经常号召班级同学捡拾地面上的垃圾。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我就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和他们一起庆贺。当班级出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我就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赶上来。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有了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风气积极向上,充满了活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一直认为,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为重要的阶段,收获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真的可以受用终生。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我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我要求学生有了错误一定要主动承认并加以改正。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榜样,对于我们班学生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这方面是非常优秀的。
三、用爱搭建我与学生间的桥梁
1、爱就是了解。
初建新班,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2、爱就是关怀。
春季是疾病的高发期,孩子感冒的比较多,每天我都要数次询问学生的身体状况。每天吃过中饭,我总是亲自喂药给生病的孩子们吃。晚上,还要给生病的孩子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班里有一个学生被烫伤,一个起水痘,都在家休息近一个月才上学,来了之后跟不上课程,我利用午休和下午大课间时间为他们补课,让(本工作总结来源于)他们及时补上课程。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与学生像朋友般相处,遇到事情都与他们商量,与他们讲道理,请他们帮我做事情我会说谢谢,当我做错了事情会向他们道歉。在长久的这种交往中,孩子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有了事情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事有主见,我觉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成功教育的最大原因。
4、爱就是责任。
文献综述摘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①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
围。②激发中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机。③对中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中学生的成功体验。④化解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⑤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
(2)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①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②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④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3)个体心理咨询。
关键词:山区农村中学,教育管理,途径,探索
一、现状与问题
虹山中学地处洛江北部高山区虹山乡,创办于1993年8月,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160人,教职工20人,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薄弱学校。
由于历史原因,虹山中学在2008~2013年全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布局调整中受到较大冲击,办学规模逐渐萎缩,到2013年初学生不足百人,发展日益落后,教学不彰,人心浮动,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三无学校”(无教师:专任教师减少,学科配套不完整;无学生:生源大量流失,学生外出就读,留守儿童普遍;无资源:教育资源缺乏,硬件设施不足),学校发展出现了有史以来最艰难的办学局面。
二、对策及途径
面对与其他兄弟学校在内部管理、队伍建设、办学生源、硬件发展、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和自身生存危机,学校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全方位运作,总结分析学校教育管理成功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教育领导靠班子,突出一个“带”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带动是一种无形力量,领导班子是带动学校发展的“火车头”。为此,学校大力加强班子建设,树立从上到下一盘棋思想,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体制。
2013年5月,在确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战略目标后,学校制定了“校长———行政———教师———学生”带动管理体制:从校长开始,带头工作,亲身示范,一级带一级;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行政先做到;凡是要求行政做到的,校长先做到。始终做到工作处处有人带,事业处处有标尺。从日常教育教学、行政值班、生管保卫、早读午休、晚自修巡查、课外活动辅导、卫生打扫管理到学生日常行为督导教育,从校长到老师都亲力亲为,全程到位,确保了管理制度纵到底、横到边地全方位运行,形成了以上带下团结进取的好风气,人的风气一新,校园的气象就新了。
(二)教学激励出狠招,突出一个“奖”字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没有教学质量,就没有发言权。正是面对提升教学质量的压力,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争取政府社会的捐款支持,优化奖励制度,以“奖”引导人,以“奖”激励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全方位地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是广泛动员,争取全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积极加强与区政府、教育局和社会力量的沟通协调,推动奖教奖学,形成了支持学校教育发展的最强大合力。
其次是优化奖励制度,激发师生潜能。为使社会各界捐款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学校先后修订和完善了《虹山中学期末统考暨中考奖励办法》、《虹山中学彭富来奖教奖学基金发放办法》和《虹山中学培优奖励方案》,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前所未有的工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能,教学质量自然不断得到提升。
(三)教育科研抓落实,突出一个“导”字
要提升教学质量,就要创新教育科研。在“以奖促教”的同时,学校规范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教学开放月”活动,打造高效课堂,“导”出科研兴校之路。
第一,抓实教学常规管理。学校成立教学常规管理考核领导小组,精细教学管理,制订并完善《教师坐班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评课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备、讲、批、辅、考等日常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发挥教务处、教研组的组织引导作用,强化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督导检查,每周通过《教学情况通报》反馈检查结果,并计入教师考评。
第二,开展“教学开放月”活动。自2014以来,在每年3月油菜花开的季节,学校组织开展“教学开放月”活动,与兄弟学校广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研讨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广大教师在开放课堂中交流、学习、成长、洗礼和进步,开创了教育科研的崭新局面。
(四)教学检测促提升,突出一个“跟”字
教学质量要提升,还要跟踪教学过程。为此,学校应抓好教学质量阶段的检测,抓实跟踪管理与全程监督,紧抓不放,紧“跟”到底。
每学期通过“月考”或“洛江北片区联考”等,跟踪检查阶段性教学成效。在“月考”或“联考”后,学校都要组织召开专题教学质量分析会,教务处先做整体分析和指导,然后教师个人逐个发言,自我剖析和反馈教学成绩、分析阶段教学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差距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并在下次分析会上对比总结,自我不断加压,以获得提升。最后,校长逐一点评分析,直击问题关键,真正做到推动教学的顺利发展。
(五)学生成长重成效,突出一个“亮”字
教育教学是系统工程,教育事业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几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校园文化和德育活动两个“亮”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发展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引路。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教育理念、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明确提出“打造人文校园,培育虹中文化”的口号,不断打开新思路,先后完成一训三风、网站、校歌的修订和完善、书香校园读书节举办和校园文化景观与制度文化建设,实现了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全面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浓厚的育人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 创新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发展铺路。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育管理全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首先,开展学生主体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德育文化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提升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学校积极关注留守儿童,针对山区农村实际开展好团队“结对帮扶”活动,每位老师帮扶几名留守儿童,转化学困生。同时,积极优化育人环境,每学期落实日常家访和家长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从而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面对新时期教育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山区农村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调动和发挥教育各方面要素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思路和方法,促进内部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德育安全、制度建设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创设教育管理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山区农村教育事业协调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长泉.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设疑质疑解疑[J].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关键词】留守儿童 思想政治 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20-01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
法律意识薄弱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非常突出,也可以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的理想。同时,儿童在人生观形成的启蒙阶段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很多留守儿童陷入“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中,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概念。长期下去,这种不良的风气就愈演愈烈,最终易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欠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次,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照管,他们只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不管,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成长。而大多数父母只单纯的用金钱来安慰他们,缺少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关心,最终使留守儿童形成偏激的性格,当出现任何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走向极端。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现状的成因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來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
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所谓历史使命,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时代和 国家赋予个体或组织的社会历史责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是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激发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活动。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 时期,正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繁荣发展。这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明确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既是培养合格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成才动力激发的基本方法。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关系 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同时,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也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提出的一个新命题。
一、新时期大 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 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2]学习十七大精神,明确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中国大学生的 历史使命,探索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新途径,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1、历史使命感教育已经成为国外重点关注 的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通过对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Mission Education”在西方主要是指宗教教育,而汉语中关于“使命”的释义则是责任,由此而言,汉语中的“历史使命”与西方话语系统中的“社会责任”具有 相同的意义。历史使命感问题已经上升成为全球关注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 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9年该组织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一种道德关 怀与社会责任。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1985年美国建立了非营利组织ESR(Educator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面向儿童开展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历史使命感教育。
2、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贯彻和谐教育理念 的有益尝试。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关键在人才培养上。德才兼备的人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品德,而历史使命感是高等教育合格人才品德的首要 组成部分,是合格人才的时代感、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同时,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和谐教育的教育目 标,而历史使命感教育为此提供了教育平台。
3、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是高等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历史上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智力教 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变,而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注重发挥人的成才内动力,注重自主创新力、自主学习力等心理动力方面的激发。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促进了高等教 育人才培养实践向动力教育的关键转型,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作为一项对策研究,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坚实 的教育载体。
4、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转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以人为本,必须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工 作的主动主体。通过历史使命感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成才内动力,推动大学生开展使命行动,从而带动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论上 的重要突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重要转型。
二、新时期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内涵
从抽象的角度来讲,每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内 容都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国情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当前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内容应根据时代、国情情况,再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内容而定。根据当前 的时代特点,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情教育,主动学习,冷静分析,积极 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十七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 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时代教育,接受挑战,抓住机遇,积极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 挑战。”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学习化时代,同时21世纪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和世界转向。[3]21世纪的 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学习型高等教育人才。同时,大学是文明的核心,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通过创建“绿 色大学”活动,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高级人才,是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这既是大学推进生态文明的责任,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荣誉和 社会形象,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第三、民族精神教育,凝聚精神,传承文化,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和升华,渗透到民 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教育主要应结合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从以下四方面:一是国家主体意识的教育。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国家公民自觉地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二是民族自强意识教育。即独立自主,奋发图强,敢于迎接在国家建设中 遇到的各种困难,始终以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即倡导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保障各少 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民族自尊自信意识教育。即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 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保持自信、开放的精神风貌。
第四、社会共同理想教育,明确目标,确立规划,切实落实到个 人的行动中。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国家发展的共同理想与当代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步入社会时正是我国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则是当代大学生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当代大学生如何明确发展目标,并制定个人发展的成才规划,将个人的发 展实践与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这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是否获得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三、我国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于 大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转型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大学生历史使命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主要表现有自我意识浓重、公德、纪律意识低下,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大学生心理的矛盾性影响
大学生 一般已进人青年的中、晚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行为发展处于他律阶段,情绪容易激动、偏颇。由于生活环境优越,且大多为家庭 独生子
女,没有受过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必要的挫折教育,产生了无忧无虑的思想,缺乏一种紧迫感、责任感,缺乏学习的动力;当前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 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而感到无所适从。这些主要体现在两个反差上:l)校园内外的反差。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 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人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也在蔓延,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被某些错误舆论导向和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丑闻抵消了。2)理想教育与社 会现实的反差。当今大学生是在求新与守旧、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而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在价值判断与责任意识上 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访道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因此,有部分学生在喜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和外加因素干扰下难 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大众传媒的失导及德育评价的失真
现实的大众传媒存在着道德宣传与传授失 导的现象,这对乐于接受信息的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修养、责任意识的养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大众传媒对主流的价值观、责任观推介不明朗,对非责任现象缺乏力 度,甚至于在传播内容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健康的因素等,这不仅容易造成那些缺乏辨别力的学生在责任意识规范的认同与责任行为的选择等方面的迷茫,而且由于 一些失导的宣传片面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心态,他们往往还能抵消学生的多年来所接受的正面的道德教育的影响,另外在现实中不仅存在家庭责任观教育缺乏、社会 责任观教育不足、学校责任观教育乏力等现象,而且还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主流责任观理解不统一的问题,这就使得责任观使命感教育在各个环节上脱节。同时,现有的考评体系很难对学生失责的言行起到很有效的约束、考核作用更难以起到警示作用。由于当前学校德育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如学生的思想品 德、道德水平等,都因缺乏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考核和分析,而使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状况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就业、各种奖励的评比相挂钩,使学校德育在相 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变得可有可无,或可弹性地把握“印象”的问题,降低了德育的权威性和现实感,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四、加强 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创新探索
根据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内涵,根据我国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缺位的现 状及其原因,根据我校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当前进行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 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外部影响力
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与学生最为接近,在进行历史使命感教育时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替代的。要切实通过 大学生思想政治、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系为一体的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 课堂教学内容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探索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结合上海精神,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制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价值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形成具有针对性和有效 性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课程化的方式,将这些观念形成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融会贯通,进课堂,更要进学生的心里。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突出国家生存和发展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从忧患到发展的重要
历史 时期,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础。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激起他们的爱国之心、报 国之志,增强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要结合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到我国不断面临的变化着的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使命感。
2、积极开展动力教育,激发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内部凝聚力
人的成长成才,发展的心理机制非常关键。而 这个心理机制的根本就在于一个人有没有成才发展的内动力。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内动力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成才动力中最崇高、最强大的发展 动力。而这一发展内动力又与其它层次的发展动力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动力体系。大学生成才动力教育从小处着手,从亲情友情的小我着手,而最终的发展目标则是 形成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积极开展动力教育,要在情感交流中激发成才动力,举办如“一封家信”这样具有亲情感召力的活动,让大学生与动力首次碰撞;要在自 我规划中强化成才动力,如“立成才规划,建成才档案”等,让大学生在发展目标中感受动力冲击;在学校实践中提升全面发展动力,如成立开放式的新型大学生社 团,着力开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实践等;要在实战中实践动力,如通过实习等活动进行动力实践,最终将动力转化。
3、充分挖掘 社会资源,形成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共建平台
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必须活化形式,要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氛围,摸得着真实情境,让他们能真切 的感受到使命环境。因此,进行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一定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更多的教育主体参与到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平台搭建上,所有的教育主体 一起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学校平台,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人士的交流平台,让大学生与社会各类具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人士进 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榜样熏陶的方式,形成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激励,如开展名人讲述、教师讲述、学生讲述、百姓讲述等一系列讲述互动,让大学生在听取讲述的 过程中形成榜样参照,反射到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中;充分运用社区资源,让大学生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帮困活动中,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做身边的实事、做好事,承 担一定的责任,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全校性活动,让大学生有组织地走出校园,组织开展全国性纪念活动、社区纪念活动和民俗纪念活 动,如国庆节、建军节、清明节、母亲节、禁烟日、环境保护日等,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融合度,形成大学生具有历史使命感的态度、情感和方式,增强凝聚力。
4、建立层阶式历史使命感教育系统,形成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低到高有四个层阶,首先是对自身的责任感,其次是对亲友的 责任感,其三是对社会其他人的责任感,其四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形成的规律,结合大学生涯的四个阶段,有目的、重进度地开 展层阶式使命感教育。一般而言,要在大学一年级着重形成大学生对亲友的责任感,因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离开亲友,开始独立生活,思念之情经常萌动,这时候 培养大学生对亲友的责任感是一个最佳切入点;在大学二年级着重形成大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感,因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学生关照自 身发展的意愿逐渐强烈,同时,大学二年级也是学生最容易放松自己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开展自我责任感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 抑制不良动向;在大学三年级着重形成大学生对社会其他人的责任感,因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这个阶段是大学生正式接触社会的预备期,通过各种形式 培养他们对社会其他人的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大学四年级着重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因为大学四年级学生开始实习实践,已经将工作和自己的未来相挂钩,大学生必须将就业、创业和时代、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将个
摘 要: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农村小学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本文试图就农村小学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也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庭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
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管,一方面,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监管不严,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于看电视,甚至有的孩子放学后偷偷到网吧去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对孩子都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去年,我区就有几名低年级学生在双休日里在自家平房(一层)顶上玩游戏,他们模仿动画片的情境,有一名孩子说他是“奥特曼”,他会飞,他能从屋顶上飞下去,他纵身一跳,幸亏跳到地上没有造成严重的事故,这就是他们沉迷于电视武侠剧、暴力动画片所给他们带来的不良的思维方式酿成的后果。
2.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有老师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管了,有的孩子太任性了,犯了错误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年,在本地区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惨痛的事件:一名小学生因留着很长的指甲,老师和家长劝其剪去,可是这个孩子却说那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别人干涉不了,在受到家长严厉批评后,结果离家出走几天。发生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是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有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另一方面,是这个孩子任性、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这样的事情发人深省,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或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自闭,在班级活动中表现不踊跃,课外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与他人交往能力不强,这样的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观察、多开导、多鼓励、多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二、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认识不够,学校方面多注重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素质,没有真正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家庭方面,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精神上对父爱、母爱的需求。
二是隔代抚养的负作用。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小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将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形成了“留守儿童”。祖辈疼爱第三代,他们只注重孩子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恰恰是这些生活的照顾让孩子们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甚至让孩子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经常进出“四室一厅”、夜不归宿、作业不完成的学生,大多数是这些留守的孩子。
三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家庭压力特别大。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9分还要受罚。为了提高孩子的分数,孩子的休息时间全在各类补习班中,孩子没有任何自由。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一出门好象是小鸟飞出了樊笼,到了学校就放纵、任性。
四是独生子女的自私、任性。独生子女说成是“中国的小皇帝”一点不为过,他们在家没有玩伴、缺少交往活动,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没有合作的意识和精神。表现欲望特别的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但是老师如果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有得甚至闹得无法上课,形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三、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完善学校教育设施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可激发小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探索欲。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新时期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学生知行合一、身心两建、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提高认识水平、加大实践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探索,进一步拓宽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视野,为小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和成功,铺就一条充满爱心、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道路。
【浅谈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推荐阅读:
浅谈青年干部加强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06-16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05-27
浅谈加强幼儿园家园互动的途径06-05
浅谈加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论文11-07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10-28
浅谈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06-11
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07-12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7-13
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10-02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