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2025-04-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推荐9篇)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篇1

国庆节期间,我看了一本学校发给我们少先队员必读的书籍,这本书可不是小儿看的连环画,而是作家出版社出版,季世昌主编,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书籍--《伟人瞿秋白》,《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江苏常州,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少年瞿秋白天资聪明,爱学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瞿秋白的父亲平时爱好绘画,母亲知书达礼,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瞿秋白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瞿秋白烈士忠于党、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而感到自豪,读后感《《伟人瞿秋白》读后感》。例如,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义正词严地说“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我想为瞿秋白的英雄气概而喝彩。

瞿秋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觉悟,长大了为共产党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向瞿秋白烈士学习,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华,建设祖国!

伟人瞿秋白观后感600字作文 篇2

“五四”运动也促使瞿秋白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寻中国的出路。他认为要使社会改造获得成功,那就必须把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结合起来,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用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去改造新的生活。

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须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瞿秋白同样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一九二二年初回国后与国内党的高层领导一起,宣传十月革命经验,组织各类群众罢工等革命工作。特别是“八七”会议确立了瞿秋白的中央领导地位,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停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在湘、鄂、赣、粤四省进行农民秋收xx,走用武装反抗xx反动派的道路,革命风起云涌,星星之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由于遭到“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瞿秋白降至中央苏区工作,在福建长汀战斗中被xx俘虏。他和许多革命先烈一样,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气节。

瞿秋白读后感 篇3

辛丰小学 三(3)班张昕叶指导老师:胡佩琴

瞿秋白是一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当老师带领我们听完关于他的故事后,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故事讲述了他从幼年到成年的事情。

在这个故事里,我了解到了瞿秋白为何会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因为在幼年时他就知道了要把祖国从封建、迷信、任人宰割的坑里拉出来,并且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祖国的国耻。故事中有一段令我难忘:有一年国庆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张灯结彩的过节。还是年幼的瞿秋白不但不欢乐,而且充满悲愤,在他亲手糊的白色灯笼上题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力透纸背,令人感到一股悲愤之情。那两个字就是“国丧”。

瞿秋白他一生爱书,在他住在姨妈家的那段时间里,他不分昼夜地攻读藏书。因为他的发愤图强,最终考上了大学,更令我敬佩的是瞿秋白那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自我的可贵精神,36岁就被敌人杀害,在他短暂而又宝贵的一生中不仅和敌人做着顽强的斗争,而且他一向在为人民服务!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篇4

星期天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了常州市瞿秋白纪念馆,细细地阅读了瞿秋白的生平和革命经历,我深受感动。

瞿秋白曾经两次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者、理论家和宣传者。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充实而璀璨。他思想先进,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留下了诸多第一: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并一直沿用至今;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他本是一个文人,但却因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毅然从政,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选择从政道路,并为之奋斗终身。

瞿秋白是伟大的,但静静走近时,你还会发现他是真实的,纯粹的。我去过位于常州青果巷的八桂堂,那是瞿秋白出生的地方。院子里至今还有几棵桂花树,静静地舒枝展叶,每一片叶子上都跳跃着一簇光亮。每当八月时,树上就会开放小小的桂花,花不盛,香味也并不十分浓郁,但是却给人很恬适的感觉。去瞿秋白故居参观的人不多,因此你在那里的感觉不像是在参观某一位革命者的故居,更像是在拜访一个普通人,一个值得你崇拜的人。瞿秋白曾在这个院子里住过几年。离开了这里,他曾经辗转数地,寄人篱下。也许是因为这段成长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更多的民生疾苦,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革命,去战斗,但是,我们依然应该从瞿秋白这样的革命先烈身上学会要有民族忧患意识,要敏锐地关注国家趋势,要纯粹地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做不了太大的事,但是我可以学瞿秋白,有虔诚的理想,不畏牺牲个人利益,做好自己的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前进列车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篇二: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

今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尔后,参观了秋白的生平事迹,受到深刻教育。秋白同志是张太雷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期间介绍入党的。我们常州人值得骄傲的三杰都是我党最早入党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张太雷和瞿秋白关系不同一般,既是同乡、同志、同学友,又是|“五四”运动的战友。

“五四”运动也促使瞿秋白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寻中国的出路。他认为要使社会改造获得成功,那就必须把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结合起来,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用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去改造新的生活。

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须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瞿秋白同样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一九二二年初回国后与国内党的高层领导一起,宣传十月革命经验,组织各类群众罢工等革命工作。特别是“八七”会议确立了瞿秋白的中央领导地位,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停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在湘、鄂、赣、粤四省进行农民秋收暴动,走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革命风起云涌,星星之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由于遭到“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瞿秋白降至中央苏区工作,在福建长汀战斗中被国民党俘虏。他和许多革命先烈一样,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气节。

35年6月英勇就义,三十多年过去,同样遭到了莫大的凌辱,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磨难,遗骨迁移到八宝山,“四人帮”被铲除,80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昭雪。瞿秋白不仅以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而且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列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最后“多余的话”却获得他思想的升华,有着深沉的历史内蕴和厚度。他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纪念他,正是踏着先烈的足迹,继续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努力攀登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峰,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

篇三: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瞿秋白烈士虽然已经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瞿秋白烈士的事迹对我的触动尤其深刻。

一、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我们对革命先烈最好的报答。

缅怀先辈,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后人,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当我们在21世纪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时候,永远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报答。

二、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我义无反顾的选择。曾经有人说,21世纪的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共产主义,甚至有人说,共产主义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我想说: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己的信仰,那么未来的一切就都是茫然的。

游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篇5

以前每次路过此地时,总会想到我们这位革命先烈曾在此生活过,和我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他曾以博大的胸怀,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引领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作为一名常州人,我以有这样一位老乡而骄傲,也以我能够加入有这样一位优秀党员同志的组织而自豪。这次,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参观学习。

在纪念馆中,面对着瞿秋白烈士的铜像,我们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一声声响亮的誓词让我们激情飞扬,热血澎湃。高兰书记阐述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并给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大家要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仪式结束后,我们参观了瞿秋白的故居,并从各种照片、文字、实物等资料中进一步了解瞿秋白烈士的生平,学习他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纪念馆中保留了瞿秋白的手稿,穿过的蓑衣、草鞋,显示了这名伟大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呈现给我们一名文弱的书生,同时展现了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瞿秋白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政党统帅的重担,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投身革命之后,他以笔当枪,写了大量的文章著作,如《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多余的话》、《江南第一燕》等,让他这一卓越的文学才华为革命事业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而由于叛徒告密,瞿秋白被捕,牺牲时年仅36岁,当他走向刑场时,高唱着《国际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瞿秋白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尽管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要时刻谨记,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工作。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 瞿秋白散文《内外》

★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

★ 瞿秋白散文 知识是赃物

★ 游瞿秋白纪念馆小学作文

★ 塞翁失马翻译

★ 桃花源记翻译

★ 智子疑邻翻译

★ 隆中对 翻译

★ 公司简介翻译

伟人传记读后感 篇6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好汉主义的精神来改正时代的方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好汉、真正的伟大是痛楚和孤独,是自我同有形物的抗争。在统一弁言中他还说:“我称为好汉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捉住了好汉巨人痛楚的心灵,把克服苦难作为衡量好汉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流传》就是揭示人类汗青上三位苦难好汉的心灵列传,他们是一九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再起时代意大利闻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掀开《名流传》,在首篇的弁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氛围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倒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头脑,拦阻着当局与个人的举措。社会在灵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在的氛围重新出去!呼吸一下好汉们的气息。”

在假期中我读了美国闻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才气获得成功。

小说形貌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只身出海捕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明这是一条超过本身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保持。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鲨鱼,但老人仍不肯就这样保持,终极突出重围,将残缺不全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读后感:读《伟人的足迹》有感 篇7

初读《毛泽东和革命者的故事》时,因为年纪太小,并没有读懂。长大后,再仔细的看了一遍后,我被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给震撼了。

为了能读书,再难做的事情也能完成。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因为出身在农民家庭,被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连看书的自由也没有。14岁的时候被父亲停学,可是对知识渴望的.毛泽东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下地的时候,他悄悄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马上躲到墓碑后看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被他的父亲发现了,并狠狠的骂了毛泽东一顿,还惩罚他在半天时间内挑完十五担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他的父亲很容易就找到了他,大动肝火。但在得知他已经挑完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因为在半天时间内挑完十五担粪,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也没什么理由来惩罚毛泽东。

刻苦学习,从书作文中知道自己的责任。

16岁后不久,毛泽东便开始自学自修。他在定王台不远处一个藏书很多的湖南图书馆里看书。每天早上,他吃了早餐就匆匆来到图书馆门口,有时馆门还没开,他就在外面等着,馆门一开,他总是第一个进图书馆看书的人。天天是这样,月月是这样。在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大地图,毛泽东每经过那里都会停下来,仔细地看一看,他从地图上知道,世界很大,世界上的人很多,而这些人的生活过得如何,都值得关心。他认为:有志气、有理想的少年就应该担当起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改造世界的责任。于是,他为了这个责任奋斗了几十年,最后创建了新中国,成了伟大的人。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篇8

雷锋,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他是好人的代名词,他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他的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6月19日,我按学校党支部的要求,在线上观看了电影《雷锋在1959》。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雷锋从鞍山来到辽阳弓长岭焦化厂投身建设的142天中发生的故事,影片反映的是雷锋由农民到工人再到人民子弟兵的成长历程。观看完电影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无论是从艺术感染力、思想穿透力或者是电影内容来看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观影过程中,我数次落泪,就是因为该电影在思想穿透力的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初到焦化厂时,雷锋是一个个子矮小的19岁青年,不讨师傅喜欢,然而他不服输、不怕苦,他认真工作,最后让这位从上甘岭战役中走出来的老兵赞赏有加。雷锋对工作、对国家的财产从来都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影片中焦化厂为了造厂房,运来了一批高标号水泥,这个水泥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珍贵的。然而,半夜一场大雨差点毁了这些水泥,雷锋第一个发现,他带领大家积极抢救,硬是冒着大雨把能遮盖的东西都给这些珍贵的水泥改好,甚至把自己的被子都拿出来盖到了水泥上,水泥被拯救了,雷锋却彻底病倒了,即便这样,雷锋还对他的工友说:被子哪有这些珍贵的水泥重要,这就是雷锋,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工人。最让我感动的是雷锋入伍那一段。国家号召青年积极入伍,保家卫国,雷锋积极报名,入伍体检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然而他的体检离丁级都达不到。焦化厂的徐书记是一个惜才之人,他不愿意放雷锋走,当他知道雷锋身体不达标不能入伍后,说:雷锋虽然体检丁级不到,但我这里,他是甲级中的甲级!观影时我想一名员工做到让领导不想放的地步,可见他多受到领导的认可与重视,也体现出了雷锋在工作中有多努力。即便在深知自己身体不达标,无法入伍,雷锋也依旧不放弃,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最后,他的钉子精神,他的工作精神,他的好学精神,使他终于说服了征兵的领导,顺利当上了一名士兵,完成了他的梦想。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篇9

若不是老师上课给我们放《走近毛泽东》这个纪录片,恐怕我自己一辈子都不会主动去看跟毛主席有关的东西,只记得那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片子一开始就有毛主席老年的画面,老到头发斑白,走路费劲,说话时依着沙发。。。当时我鼻子酸酸的,差点哭出来。对于老人,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感,特别是看到一代天骄,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老去的时候,那种感觉特别强烈。英雄垂暮,总是让人格外惋惜吧。(观后感 读后感)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心开始融化,对于毛主席的厌恶感一扫而光。说来好笑,我不是在看完全部片子,了解毛主席那些伟大事迹之后有的这种想法,而是在片子一开始看到他苍老的样子之后转变了这种思想。有点感性,有点肤浅,但至少为时不晚。所以我把这篇文章提交作业的同时也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我希望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厌恶”毛主席的人也能去看看这部片子,能对这样一个伟人有些客观的,新的认识。

《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主要讲述了毛主席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一些感人的事情、伟大的政策和果断的决定。让我们真正地走近毛泽东,去探究他的光辉一生。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所以他值得我们尊敬!

那些官腔的话我不太会说,毛主席军事和政治上的伟大也无须我赘述,我说说片子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吧。其中有一段,毛主席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对他说:“你是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就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还有一件事,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来华访问时,他的夫人按照非洲的习俗给毛主席行屈膝礼,毛主席也给她回了一个屈膝礼。当时班里很多人就笑了,确实,很少了解伟人生活中的场景,更不知道毛主席也是这么风趣的一个人。从网上看到写毛主席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好,在此转过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写到这里,我心里又是一阵酸酸的。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再伟大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虽然有近乎完美的人,但我们也应该原谅那些不经意间由人性脆弱的一面所导致的错误。那些错误,让我们当做前车之鉴,那些伟大,让我们永远记得。用《走近毛泽东》中的一段旁白来结束我的观后感,表达我对一代伟人崇高的敬意。

上一篇:如何进行一分钟自我介绍下一篇:2024-2025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