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朝监察制度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宋朝监察制度(精选4篇)

浅析宋朝监察制度 篇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一)监察机构随着皇权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监察官统称御史,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

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御史的长官叫御史中丞,他办公的地方叫御史台,也叫宪台或兰台。东汉御史台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掌管宫中服务性事务的部门)。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这是体制上的重大改革。从此御史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地位显要了。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特点是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加强皇权,监察机构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而不断地被强化。

(二)监察官是皇帝的御用工具

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监察官是皇权的耳目工具,他们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维护皇权。三国时的曹操为了树立权威,特设了校事一职,执行监察和军事执法官的任务。校事的职位很低,但权力很大,完全秉从曹操的旨意行事,是典型的鹰犬与爪牙。宋代不仅中央御史台直属皇帝,地方的监司和通判也直隶皇帝。明代的都察院和六科都归皇帝直接领导。清代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监察官的考选、差遣、内升以及外转都由皇帝说了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监察官御用的性质,这种御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监察官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上履行职责。

(三)一般监察官秩低权重,以小监大

古代统治者对监察官职级的配置十分微妙,高级监察官的职级有增高的趋势,而作为工作骨干的中下级监察官的职级一直不高,但却可以监督、弹劾高级干部,即所谓以小监大。高级监察官指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前者隋代为从三品、宋代从二品,到元代为从一品;后者隋代为从五品、宋代从三品,到元代为正二品。明代的左、右都御史均为正二品。做具体工作的监察官的职级却不高。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当时没有品),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级别,却能监察职级二千石的郡国守相,权力很重。隋代的监察官为从七品,宋代为从七品,元代为正七品,明代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也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干部,而他们弹劾的对象却是从一般官吏到宰相。这种设计可谓用心良苦。清人赵翼的一句话道破了其中的奥秘,他说:“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职位低的人顾忌少,可以大胆工作,同时也听话,便于管理。从当年的实践看,还是行之有效的。

(四)对地方官的监察割裂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害关系

这种做法始于汉武帝,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在自己的监察区内进行巡察。巡察时“乘传(公家驿站马车)周流”,年底回京汇报。唐代在地方划分十道(监察区),由中央派出十道巡按使在各自的监察区内巡视。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按省划分),配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再从他们中间选派巡按御史出巡地方。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监察,以这种巡视方式实行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它的成功之处,就是用流动的方式把监察官与行政官的利害关系割裂开来,保证监察官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这个理论的创始者是战国时的商鞅,他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意思是:虽然官员人数很多,但他们担任同一类的职务,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让他们彼此监督是不可能的,他们利害关系一致,容易互相包庇,就好比让马夫监督马夫,行不通。假如马儿能够说话,就可以监督马夫,因为马儿与马夫的利益是相矛盾的。按照他的观点,只有确立利益相异的钳制关系,才能使监督真正发挥作用。概括成一个公式,就是“流动的方式——割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害关系——马儿说话”。这里马儿说话是关键。让马儿开口,机制就是割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害关系,而割断这一层关系的途径是采用流动的方式。汉、唐、明统治者践行了商鞅的监察理论,并且在实践中又有新的发展。

(五)在府县一级不设监察机构

元代以前地方没有固定的监察机构。到了元代,先后在行省这一级设立了几个行御史台,行台之下有诸道肃政廉访司,共有二十二道,是地方正式的监察机构。元代地方行省之下的行政机构依次为路、府、州、县,道是在中央的中书省、地方行省和路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划。也就是说,在州县(大致和今天的县相当)一级是不设监察机构的。明代地方行政机构是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之下是府、县两级政权。明朝初年,朱元璋只在行省一级设立了提刑按察司,主管监察工作。到清代,地方上有省、道、府、县四级。省一级保留了明代的按察司,道(包括守道和巡道)这一级是个创新,有点像现代行政区划中的地区行署,因与监察有关,勉强可以

算作监察机构。但道以下的府县没设监察机构。

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元、明、清三代王朝都是版图辽阔的大一统国家。由于疆域广袤,在地方上设置固定、专门的监察机构成为必然之举,但问题是地方监察机构设在哪一级更为合适?在省一级设立监察机构的必要性无需赘言,省以下或者确切地说在府、县一级呢?朱元璋曾一度设置监察机构,但不久就罢除了。朱元璋为什么撤回了府、县的试佥事?因为他们没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他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府、县设立监察机构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按照商鞅的理论,有效监察的前提是割断监察者与被监察者的利害关系。相对来说,中央的监察官与省一级行政官员的利害相异,中央监察官在省里是超脱的,易于行使监察权;省一级监察官与同级行政官员虽然藕丝难断,对下一级的行政官吏却也是超脱些,也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作为地方行政建制最低一级府、县的监察官来说,他们没有超脱的余地。中国古代监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监督。如果一个监察官无法摆脱与其监察对象的利害关系,就不能指望他会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六)监察工作为封建政治服务

古代监察官的基本职责是查办官员违法乱纪的案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工作,如荐举人才,言事谏诤,参与司法审判,监督财政、宫廷礼仪、学术、军队,维持治安,赈济灾荒等。看起来很杂乱,但都是围绕一个大局,即为封建政治服务。这个政治就是巩固皇权、维护封建秩序。当然,在不同时期工作的重点是不同的。比如汉武帝给十三部刺史规定的六条任务中,除第一条监督豪强大族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郡守的。因为当时经过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打击,诸侯国的势力大为削弱,已不能构成对中央的威胁,而郡的官员(西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和国并行的双轨制)不执行中央政令、违法乱纪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加强对郡守的监督就成了监察工作的重点。古代重视宫廷礼仪,所谓“礼仪征伐自天子出”,是王权的象征。在唐代,御史台下面有一个专门负责维护宫廷礼仪的殿院。统治者通过这些做法严格规范封建等级制度,进而达到维护皇权威严、强化专制统治的目的。古代监察官与司法的关系密切。唐以前,监察官可监督案件(相当于今天法院审理的案件)的审理,纠正冤案错案。到了唐代,监察官可以直接参与审案工作了。明代都御史可以参加大要案的审理,当时大的案件由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三家共同会审。清代也是如此。从监督的角度讲,唐代以前,监察官是事后监督(纠错只能在事后),唐以及明清变成事中监督了。当然,监察官参与审案不符合今天司法工作独立的要求,大理寺和刑部的审判应该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但是古代社会不是法治而是人治的社会,而且司法腐败(即贪赃枉法)相当普遍。在没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只能用人治的方法去监督制约,在当时的体制下,恐怕只能如此。这是服务于封建政治的需要,结果是监察官的权力向其他领域延伸了。

(七)监察工作交叉,监督者也被他人监督

古代统治者用监察官监督行政官吏的同时,又对监督者施以监督,同时让监察官之间彼此监督和制约,所以在制度的设计上有意识地进行职权交叉。西汉中央的监察系统中,司隶校尉监督京城百官,包括丞相司直(由丞相直接领导的监察官),还可以监督地方七个郡(三辅、三河和弘农郡)的官吏,但他又受御史中丞的监督。谏官的本职工作是言事谏诤,到了宋代,御史可以谏言,谏官可以弹劾,两者的职责混淆了。宋代地方上的监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漕司)都负有监察的职能,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与监督转运使的走马承受之间的工作,有许多是扯在一起的。明代中央的督察院监督百官,六科监督中央六个部门(吏、户、礼、兵、刑、工)的官员,两者监察的对象有重合的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理论上除了皇帝之外,天下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官员。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就是机构重叠、臃肿,钦差大臣满天飞,各方推诿扯皮,监察工作效率低下。

(八)谏官组织基本上是摆设品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除了监察官系列外,还有一个谏官系列。谏官的职责最初是言谏,后来又加上了封驳。言谏是提意见,封驳分封和驳两个方面。封是对上的,指对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认为不当,可以送还;驳是对下的,指对臣下的奏章认为不妥,可以退回。《旧唐书》总结归纳了谏官工作的几种方法,总的精神是表述意见时要尽量婉转,而且要看皇上的脸色行事。所谓言谏,多数时候是摆样子的,像李世民那样善于纳谏和魏徵那样敢提意见的君臣,毕竟凤毛麟角。宋代有了专门的谏官机构,同时谏官和监察官的职责开始混淆。元代废除了谏官机构。到明代,六科给事中兼有监察官和谏官的责任。但在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明代,给事中的封驳权实际上只有“驳”下而不能“封”上。不能“封”,谏官也就不成其为谏官了。清朝雍正皇帝继位后,觉得连摆设的必要都没有了,索性把六科并入都察院。虽说有监察官和谏官两个系统,但谏官的作用根本无法与监察官相提并论。

(九)监察官选任的标准很高,日常的管理很严

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监察官的选拔和任用,越到封建社会后期,这个特点越加明显。总括选拔监察官的标准,主要有这么几条。一是在人品上要求刚直不阿和公正廉明;二是注重文化素质;三是要有基层工作经验;四是实行回避法。由于严把入口关和管理关,在多数时候保证了监察官队伍的总体素质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十)监察制度的作用是弹性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理论脱离实际。有制度但不一定按制度办事,制度有时也不管用。监察制度的作用,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因时而异。在新王朝建立伊始,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比较清明,在这种客观环境下,监察制度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在王朝末世或遭逢政治黑暗时,监察制度就丧失了其应有的制衡调节作用,有时甚至形同虚设。明代中期以后朋党之争日益激烈,监察官也参与其中。他们非但不能击浊,反而以身事逆,助长了官场上的坏风气。二是因人而异。由于监察制度是为加强皇权设计的,这个制度的作用往往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历史上一些有所作为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代前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在位时,都懂得利用监察制度巩固封建统治,在许多时候能够支持监察工作,因而他们在位时涌现了一些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监察官。但如果皇帝昏庸,监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些秉公执法的监察官还会受到迫害。据《大清会典事例》、《钦定台规》、《清史稿》和《清史列传》记载,清代受到处分的监察官达300多人,他们中多数人是在工作中因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受到打击报复,或者因皇帝听信谗言受黜的。三是因事而异。查小不查大,即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元代提刑按察使胡祗遹说,监察官员的工作,就是“鞭扑一二小吏细过而已”。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在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首先它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其次又是地主阶级内部维护封建特权、协调利益关系的制衡器。前者是一个人,后者是一个整体,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私有制的产物,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又有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监察制度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意志以及他们之间利益调整的情况。

效能监察制度 篇2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保证政令畅通,促进监察对象廉政勤政,尽职尽责地工作,并使赛联研究公司的效能监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是通过对监察对象在管理工作中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上级决定和本研究公司规章制度及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是监察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廉政勤政、完善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

第三条 企业效能监察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事实求是、标本兼治的原则,以促进廉政勤政、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为目的,以围绕本公司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和管理制度为中心,深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企业的稳定,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条 企业效能监察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依法监督检查,增强行政管理监控力度,帮助管理者查清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效益,严肃处理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第五条 效能监察的原则。效能监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企业健康发展相结合,坚持监督检查与改善管理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奖励和惩戒相结合,坚持专业部门与监督部门相结 合的原则。

第六条 本公司成立效能监察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效能监察工作。总经理为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公司监察室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可根据立项内容决定设立监察项目工作小组,并负责督促该小组严肃认真地开展监察工作。也可不设立监察项目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成员直接履行项目工作小组职责。

第二章

管 辖

第七条 效能监察的对象是本公司各部门和本公司所任命或聘任的管理人员,以及开展效能监察涉及到的责任人员。

第八条 对本公司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或涉及多单位(部门)的管理问题,由本公司决定立项,监察室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该部门决定立项,报监察室备案。

第三章

效能监察的内容

第九条 监督检查监察对象是否遵守党纪国法和企业规章制度;是否尽职尽责,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和本级行政决定、决议和领导的指示、指令,是否正确行使职权,科学决策,保证业务工作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十条 监督检查本单位管理工作中严重影响管理效果、效率、效益的问题,重点是:人才招聘与合理使用、产业投资投向、信息资源整合、项目研发与合作、物资采购、成果孵化、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条 增强对本单位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监控措施。

第十二条 上级明确要求进行监察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 本公司实行重大事项必须接受效能全过程监察制度。有关部门在实施重大事项前,要按程序履行效能监察立项手续。

第十四条 本公司重大事项包括:

(一)单项合同在2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办公用品(具)、计算机软硬件、耗材的采购。

(二)单项合同在4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设备安装、工程维修项目。

(三)单项合同在6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设备采购项目。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建筑工程、装修项目。

(五)单项合同1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科技研发项目。

(六)单项合同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成果孵化项目。

(七)合同累计金额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产业投资项目。

第四章

效能监察的方法和程序

第十五条 效能监察的形式分为专项监察和综合监察,专项监察是对某项内容进行重点监察;综合监察是对某个部门进行全面监察。根据效能监察的内容应确定相应的监察方法。

(一)事前监察。即防范性监察,是在某项管理工作进行前实施监督检查。

(二)事中监察。即跟踪性监察,是在某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实施的监督检查。

(三)事后监察。即改进性监察,是在某项管理工作发生问题后实施的监督监察。

(四)全过程监察。是对某项管理工作全过程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效能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为:调查研究,选题立项制定方案;分析原因,查明问题;采取措施,监督检查,落实责任;提出建议,改进管理;结项核定,落实奖惩,立卷归档。

第十七条 效能监察项目的立项。要紧紧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和结合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及薄弱环节,在调查研究、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确定选题,经领导小组研究立项,填写《效能监察立项表》,由行政主要领导审批。

第十八条 效能监察项目确定后,要制定实施方案,内容包括:①立项的指导思想;②监察内容和目标值;③组织机构;④监察措施和时间安排。制定方案后,应上报党政领导进行评价审核,重点对选题是否准确、目标值量化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可行等进行审核。方案经领导同意后、即可实施监察。实施前,应及时通知监察对象及其所在部门。

第十九条

实施监察

(一)落实方案,形成调查报告。按照实施方案,对监察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可查阅与项目有关的帐目、台帐、会议记录、文件等资料,也可询问知情人,请教相关专家,对已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时应结合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在清查问题、找出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应及时与被监察单位(部门)或有关人员见面,共同研究确定整改意见,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立项的依据,查清的事实,发现的问题及原因,责任分析,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报告须报批准立项的领导小组审批。

(二)落实建议,监督检查整改情况。调查报告经领导小组同意 后,以《效能监察建议书》形式,将监察建议和处理意见及整改、处理期限通知被监察单位(部门)及有关人员,并监督执行。被监察单位(部门)及个人必须按照《效能监察建议书》规定的时间期限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效果,以《效能监察报告书》形式反馈。

(三)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应正确运用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评价监察效果。对优秀项目,应建议行政领导给予表扬或奖励;对监察效果不明显,或整改措施不力的,应进行批评,限期完成整改任务;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 结项核定,立卷归档

(一)效能监察项目完成后,工作小组负责起草结项报告,经领导小组研究批准后方可结项,填写《效能监察结项表》,报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审核、备案。

(二)效能监察档案主要材料包括:⑴立项报告和《效能监察立项表》;⑵实施方案;⑶监察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资料;⑷《效能监察建议书》和《效能监察报告书》;⑸对有关人员的奖惩决定;⑹《效能监察结项表》和结项报告;⑺其他有关材料。第五章 效能监察的工作职责

第二十一条 公司总经理职责:负责效能监察工作的安排部署;负责立项报告、调查报告和结项报告的审批;负责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督促监察建议、整改措施的落实。

第二十二条 监察部门的职责:根据效能监察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负责制定效能监察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及时向领导提出工作建议;负责立项和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协调有关单位(部门)和人员参与效能监察工作;负责查处效能监察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

第二十三条 有关领导人员和部门的职责:积极主动参与效能监察工作,认真检查管理中的问题,制定改进管理的措施,保证监察建议的落实。

第二十四条 每年年初各部门要逐级上报效能监察立项情况。年终要对效能监察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填写并上报《效能监察情况统计表》。

第二十五条 监察部门在效能监察中有下列权利:

(一)列席被监察单位(部门)的有关会议,召集与效能监察有关的会议。

(二)查阅、复制与效能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了解其它必要情况。

(三)要求被监察单位(部门)或有关人员提供与效能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和其它必要情况。

(四)要求有关人员就效能监察事项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 明。

(五)责令有关单位(部门)或有关人员停止正在或可能损害企业利益和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六)向被监察单位(部门)或有关人员提出改进工作、加强管理、人员奖惩等方面的监察建议。

(七)对阻扰、干扰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严重影响效能监察正常开展、或无正当理由拒绝和不认真执行监察建议的行为,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八)在效能监察过程中,可以根据职责或法定代表人授权行使检察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分权。

第六章 奖 惩

第二十六条 效能监察工作应坚持奖励和惩处相结合的原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表彰、奖励: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模范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开展效能监察,措施得力,成果显著的;

(二)通过开展效能监察,改进管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防止事故发生或减少经济损失有功,使企业和职工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的;

(三)通过效能监察,发现违法违纪问题并及时得到查处,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有突出贡献的;

(四)其他需要奖励的。有下列情况的,应视情节给予处罚:

(一)对不落实监察建议,妨碍开展效能监察的,给予批评教育、行政警告直至撤职处分。

(二)对不尽职责、不廉洁、不称职的,建议调离其工作岗位或免去职务。

(三)对管理工作中不作为或乱作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影响的,按有关规定责令赔偿、消除影响,并给予相应处罚。对违纪违法行为,按管理权限立案查处,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其他需要给予惩处的。

第二十七条 奖励资金来源可从单位奖励基金中解决,也可以经有关领导和部门批准,从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增加的经济效益或挽回的经济损失中适当提取。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与国家法律法规或上级规定精神相抵触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本公司监察室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监察报告制度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环境监察工作的管理,强化环境保护现场检查的力度,规范环境监察工作,实现环境监察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化,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国环境监察动态,制定本报告制度。

第二条 环境监察报告按报告形式分为数据报表型和文字报告型两种。数据报表型是指根据监察原始数据按照规定填报的,以各种报表为主的报告。文字报告

型是指对监察工作综合描述、分析、总结为主的工作报告。

第三条 环境监察报告按内容和报告时间分为快报、季报、半年简报和年报。快报主要适用于各类污染事故和典型事件处理报告,以文字报告型为主;季报主要适用于排污收费、现场执法监督检查等情况的各类数据阶段性统计,以数据报表型为主;半年简报适用于半年情况小结,以文字报告为主;年报适用于全年各类数据综合统计,以及综合分析和工作总结,包括数据报表型和文字报告型。

第四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直辖市本辖区各类环境监察报告的编制

和审定,并按照规定要求,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上报。

各级环境保护局有权要求本辖区下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机构向其上报有关监察报告;环境监察机构有权要求下级环境监察机构向其上报有关监察报告。

第二章 环境监察快报

第五条 凡属反映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以及其他突发性环境事件、典型案件、疑难案件及典型事例和执法建议等情况,采用环境监察快报。环境监察快报要求

一事一报。

第六条 属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处理的按照国家环保局《关于认真执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的通知》和《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第七条 环境监察快报由地方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负责组织编写,分别报同级环保

和上级环境监察机构。

第三章 环境监察季报

第八条 环境监察季报反映当季环境监察工作量,通过填报本制度附表所列内容

反映。

第九条 环境监察季报由地方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组织填报,分别报同级环境保护

局和上级环境机构。

第十条 县级环境监察机构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前报出,市(地)级环境监察机构于每季第一个月的15日前报出、省级环境监察机构于每季第一个月的30日前报国家环保局。

第四章 环境监察半年简报

第十一条 环境监察半年简报主要是对半年环境监察快报、季报情况总结提出阶段性小结意见,简要报告半年环境监察工作概况、工作重点、工作难点、工作

热点和典型案件、事例。

第十二条 环境监察半年简报由地(市)以上环境监察机构组织编写,每年一期。市(地)及环境监察机构于每年7月15日前分别报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级环境监察机构;同时报国家环保局备案。省级环境监察机构于每年7月30日前报国

家环保局。

第五章 环境监察年报

第十三条 环境监察年报应全面反映本辖区全年环境监察工作成效,由工作

情况汇总和总结报告组成。环境监察年报应包含以下内容:

1、辖区内现场执法情况;

2、对下级环保部门执法检查情况;

3、征收排污费情况;

4、开展执法调查情况;

5、自身建设情况;

6、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

第十四条 环境监察年报由县以上环境监察机构组织编写,每年一报。

第十五条 县级环境监察年报于每年1月5日前报出;市(地)级环境监察机构于每年1月15日前报出,同时抄报国家环保局;省级环境监察机构于每年1月

30日前报国家环保局。

第六章 环境监察报告的管理

第十六条 各类环境监察报告是上级环境监察机构检查下级环境监察机构监察

工作情况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十七条 环境监察报告报出单位发现报出内容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是,应当立即

纠正如实上报给报告监察单位。

第十八条 各级环境保护局要加强对环境监察报告的管理,将其作为评选先进的条件之一。对各类报告及时、准确、完整的,给予通报表扬。对违反本制度规定,拒报、谎报或逾期不报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七章 附则

内部审计监察制度 篇4

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和审计监督,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经营活动健康发展,保证资产的增值保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2 适用范围

本制度界定本企业审计监察部的职责,以及工作开展方式,对企业整体(含控股子公司)适用。3 职责

3.1 田园公司设立内审监察部,审计监察部为董事会下设的常设机构,接受监事会的监督,独立行使审计监察权。其职责是:

a)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审核有关职能部门的计划、预算、决算、报表和有关文件、资料等;

b)审核凭证、帐表、决算,检查资金和财产,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 c)检查管理和核算财务收支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反映的电子数据和有关资料;

d)随时对下属企业经营、数据库建设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巡检; e)召开或参加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f)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将会造成损失或浪费的行为,经董事会的同意,做出临时制止决定;

g)对阻挠、妨碍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情况,经董事会的批准,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h)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意见; i)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或浪费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理的建议。4 内容

4.1 内部审计监察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审计纪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4.1.1 根据工作需要,审计监察部可以抽调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协助工作,各部门应予以支持。

4.1.2 根据工作需要,在履行适当的报批程序后,审计监察部可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协助工作。4.2 审计内容 4.2.1 财务审计:

a)负责组织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

b)负责依照法定程序对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财务管理、重大投资等重要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c)负责资产流失案件的审查工作;

d)负责组织公司的帐、卡、物对照工作,对呆滞成品等物资进行审计; e)负责组织对公司下属各子公司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进行离任审计;

f)根据董事会决议,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工作。4.2.2 业务审计

a)负责对公司工作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进行监控,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b)对现有制度、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业务审计,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交审计报告; 4.2.3 其他事项

除日常审计之外,如有特殊事项的审计,由董事会指定审计人员,如有需要,可以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共同参与审计工作。4.3 审计重点

4.3 1 对根据经营总目标确定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计,对各控股子公司、预算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各职能部门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计。

4.3.2 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是指对与企业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关的各项预算执行情况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主要包括:

a)现金预算; b)预计损益表; c)预计资产负债表; d)融资预算表和投资预算表;

e)对外签订的采购等的合同、契约、协议进行审计。

4.3.3 对各控股子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即对年利润、总(净)资产回报率、销售额、自由现金流、成本费用率或公司成本费用、实业投资回报率等经济指标进行审计。

4.3.4 对田园公司与各控股子子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4.3.5 对投资、融资、管理情况等进行审计; 4.3.6 对经营活动、经营指标的真实性进行审计; 4.3.7 对经营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4.3.8 对外协合同、满意度等进行审计;

4.3.9 对外协加工、关联交易企业质量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审计;

4.3.10 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基本建设等)概(预)算、决算进行审计,对对外投资的立项、签订、投出和收回、经营状况及其效益等活动等情况进行审计。4.3.11对内部管理和财会制度的监查、改进 4.3.11.1 对公司内部管理、财会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有关制度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公司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4.3.11.2 负责审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岗位培训和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等; 4.3.11.3 对公司起草的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性提出建议; 4.3.11.4 检查权属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遵循情况。4.4 审计工作程序:

4.4.1 编制和季度审计工作计划。审计监察部根据公司内部管理的具体情况编制和季度审计的工作计划及工作重点,报请董事会审批。

4.4.2 确定审计内容和计划。审计监察部根据批准的和季度审计工作计划及工作重点,结合具体情况,编制具体审计计划,确定具体的审计时间、范围和审计方式,并组织实施。

4.4.3 下发《审计通知书》,包括审计范围、内容、方式、时间、要求等通知被审计单位,被审单位依照审计监察部的要求准备审计所需资料。

4.4.4 审计工作程序:首先召开审计准备会议,将审计的重点与要求告知被审单位;然后查阅被审单位的有关原始资料,在掌握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后,访谈相关单位及人员,对被审单位进行调查,取得证明材料,并形成审计报告草稿;最后召开审计终结会议,将此次审计情况与被审单位领导交换意见。4.4.5 提交《审计报告》。在审计结束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正式的《审计报告》,上报给董事会、总经理。将需要整改的内容通知相关的职能部门领导和被审单位。

4.4.6被审单位整改。相关的职能部门与被审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上报董事会、总经理、审计监察部,确认后的整改措施进行彻底整改。

4.4.7检查及监督。在规定的时间内,审计监察部对被审单位的实际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对整改结果进行合格或不合格的等级评价,且要求整改不合格单位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整改,直到合格为止。

4.4.8 建立审计档案。审计监察部办理的每一审计事项都必须按规定要求建立档案,非经批准不得销毁。4.5 审计监察责任

4.5.1 被审计单位或个人违反国家和公司规章制度,由公司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4.5.2 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监察部责令其改正。4.5.3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审计人员泄露机密,以权谋私、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和挟嫌报复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应视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给予批评、行政处分或依法制裁。4.6 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及义务

4.6.1 被审计单位有权了解审计结果,并对审计结果发表意见。4.6.2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有异议的,可向公司董事会提出申诉。4.6.3 被审计单位应维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

4.6.4 被审单位及相关人员应配合、协助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工作,如实向审计人员反映情况,及时提供应要求的全部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4.6.5 被审计单位应提供审计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条件。

4.6.6 被审计单位应按要求在有关文件资料上履行签字确认手续。

4.6.7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或意见)有异议并提出申诉的同时仍须按期执行原审计意见。4.7 审计奖惩

4.7.1 被审计单位因档案管理不善、工作交接不清等原因,不能提供审计事项所必须的相关资料,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不能形成审计结论的,审计监察部有权视具体事件的性质,建议公司有关部门对相关人员予以相应的处罚。4.7.2 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违反财经法纪,贪污、盗窃或挪用资金及其他财产的,审计监察部将配合公司有关部门追回流失财产,并根据其情节轻重提出相应的处罚建议;构成犯罪的,将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4.7.3 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打击报复审计人员的,将由公司有关部门给予辞退或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7.4 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对违法、违纪,贪污、盗窃或挪用资金及其他财产的行为积极举报的,审计监察部可提请公司有关部门予以表扬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4.7.5对被审单位(部门)整个不合格的处罚规定。董事会根据<审计报告>中涉及的内容及情节,对主要责任人的处罚应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兑现。4.8 附 则

4.8.1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批准之日起执行。4.8.4 本制度解释和修订权归公司董事会。5 引用文件

上一篇: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下一篇: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