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院管理制度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研究院管理制度(推荐8篇)

高校研究院管理制度 篇1

摘要:基于国家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下以及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树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需要高校实现现代化治理方式,而实现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前提,则是需要高校教师高度有效地参与相关高校教育的治理过程中,即形成高校教师在民主化治理理念下参与高校管理制度。面对教师对高校管理主观能动性差、责任意识淡漠以及相关组织权利的边缘化和参与渠道不畅等现状,需要改变高校“管理行政”,并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构建完整有效的高校教师参与机制。为此,文章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师;治理;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参与治理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教师对不能真正参与高校重大决策的抱怨;二是教师对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效果不佳[1]。面对高等教育管理的诸多矛盾、挑战与机遇,我国高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改变政府的行政权力本位,增强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发扬民主管理、公共参与、公共服务的民主化治理理念,激发教师、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1.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中重点建设的教育改革任务;是基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建立具有现代化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大学制度。现代化大学制度的本质是反映高校内部与外部治理结构的规范和秩序。现代大学制度的意义在于协调高校内部和外部的治理关系以及规范高校的制度,使得高校能够充分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创新[2]。而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内部治理的关键在于民主化治理,强调教育主管部门要减少对其直接干预,克服高校行政化的泛化,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

2.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特定的高校民主性,是高校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内在凝聚力。总的来说,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主性。任何人都是高校的主体,都可以自由表达或参与。参与的人都要维护高校利益和尊重他人的利益,因而都赋予其一份责任。全体参与的人都会在互动的过程中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信仰和追求,即一致认可的特性。二是政治性。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是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等基本目标的追求和认可,突显出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政治性。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不同于个人的人格美德,需要遵循国家和高校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因此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特定的政治特征。三是扩散性。扩散性也称辐射性,是指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有扩散强化他人的作用。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对于不同的人和职位,它的表现是不同的,但是它可以蔓延,激发更多的人具备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而使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在所有高校得到发展与强化。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本质在于高校内所有成员都可以“平等参与、共同决策、有效监督”。也就是说,高校内所有成员都可以依据相关国家法律的规定,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高校事务的管理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民主化治理权利。

3.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在《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均明确了教师参与民主管理这一规定,但是受到“官本位”、高校行政化倾向等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教师参与管理的现状仍然不太理想。教师既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也是高校履行教育职责的直接执行者,还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因此,高校教师在民主化治理理念下参与高校管理将会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高校现代化进程。

二、基于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现状及问题

1.行政权力的主导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推行

目前,我国高校的权利结构模式依然处于行政管理阶段。高校的管理方式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一般是由高校内部一定范围的民主选举产生并通过教育部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委任;或者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很少干预高校内部的具体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行政权力,严格地讲,它表现出“科层制”特征。高校行政权力一般分为校、院、系等三个等级,三者关系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维持着高校的日常运作。这种高校管理体制在执行国家教育政策方针方面体现出优越的效果,提高了高校内部管理的工作效率。而这种侧重于行政的管理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学术权力的发挥,影响了教授在高校决策中的权威,以及制约了基层教学管理的自主权,进而制约了民主化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推行,影响了我国高校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发展。

2.边缘化的学术权力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高度集权,高校成为党政部门的附属单位。高校成为亚行政机构而忽略了原本的高校学术机构性质,学校行政臃肿,党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的非教学人员过多。教师和学生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高校的党政组织对处理校内事务拥有绝对的管理权,操控着高校的运行工作,削弱甚至剥夺了教师的权力。行政人员成为学校的主体,成为支配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教学和科研人员成为行政人员执行行政权力意志的工具,丧失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当然也失去他们的公共精神[3]。行政主导的结果导致行政功能泛化。在高校内部,其行政机关犹如政府机关一样,拥有很大的权力。科长或处长在某些学校内部事务上就能有很大的决定权,其结果导致部分高校行政部门背离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本意。行政部门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职称评定、教师的招聘、教师的考核、教师的晋级等方面也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即无论是行政事务还是学术事务,都是由行政部门来决定。教授却很少有发言权力、决策权力,把学术管理行政化。教师作为高校主体,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被边缘化[4]。由于校内处级和科级干部是由高校党政机关、高校领导任命的,因此导致下属成员必须服从,在工作中主要对校领导负责。虽然众多高校设有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和工会,但有的却是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的实权,因为行政机关拥有很大的权力,而且党政主要领导兼任这些委员会及工会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因此,在高校中,教师权利被边缘化,处在一种没有说话权的状态中。学术权力的边缘化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发展,不利于高校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3.不畅的参与高校治理渠道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进行

近年来,高校在民主管理工作中做出很多努力和尝试,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缺乏深入的民主治校理念和完善的治校机制,没有形成浓厚的民主治校的氛围和民主参与以及民主决策的局面。因此,当前我国高校还未体现出民主办学效果。高校管理机关部门林立,教学、科研本位的意识不强,有些高校机关人员将教职员工当成受教育的客体,这种纵向的组织结构削弱了民主管理气氛的形成。高校民主化管理的法制意识淡薄,教职员工行使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监督与民主化决策权利缺乏法律支持,在民主化管理过程中往往缺乏程序观念。高校教师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校务公开会、教代会民主评议等民主化机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有些流于形式,走过场,需要进一步推动和改革。教代会性质模糊,与职权相矛盾,权限设定太多,不符合高校实际,使得教代会不能有效地保障教师参与民主化管理和监督[5]。有些高校教代会上许多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提案得不到落实,教职员工的权益受到侵犯不找工会,而是直接找学校党政领导。高校的这种文化背景不利于建立高校现代化大学制度的进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运行和整个依法维权工作的步伐。由于当前高校民主化管理仍然不够理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渠道不畅,广大教师的公共参与积极性不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民主法治管理的滞后导致行政权力的主导

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养成与学校民主化管理的发展状况具有正相关性,没有广泛的公共领域以及由此伴生的公共生活,教师的民主化理念意识不可能产生。民主渠道不畅,公共参与平台不足,这构成高校民主理念缺失的现实障碍。长期以来学校与师生地位不平等,义务不确定。行政机关人员作风官僚,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仍然普遍,师生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教师缺乏当家作主的责任感,教授学者也缺乏治校的积极性。缺乏平等就缺乏民主理念落实的基础。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法制意识淡薄,对依法治校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和形式,而且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所以学校制定的一些规章与国家法律相悖,一些管理行为也常有不合法的地方。

2.学术权力弱化导致学术权力的边缘化

在高校内部,由于管理模式不符合办学规律,指标化和量化形式的学术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教授治学,使得学术自由变成没有活力和创新的活动。在制度上,也缺乏前后一致的连贯性。由于社会呈现不断多元状态,高校的制度并没有随之做出调整,造成实际发生情况与制度的脱节,甚至制度与规章之间也存在矛盾、权责分工不合理,容易致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些部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章,但是在运行上缺少具体的操作规范。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和监督职责、学术委员会的辅助决策虽然在《高等院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高等院校学术委员会条例》中明确予以规定,但却没有明确的执行程序予以保障,使二者的权力被虚化。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导向,使在高校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学者在教学资源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弱化。虽然每所大学都设有校务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大多数的民主化治理趋于形式化,教师以及学术组织缺少影响决策的制度化渠道,不能有效地参与或影响高校的决策。学术组织的成员构成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形成双重身份的学者,这就造成在学术事务决策时掺杂了许多行政色彩。由于教师以及学术组织缺乏参与高校决策的方式和途径,其民主权利有名无实制约了民主理念的发挥,影响了他们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组织—制度”的不足导致参与高校治理的渠道不畅

依法治校、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涵;其核心就是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保障更需要民主管理,它也是依法治校的基础。民主管理就是要求广泛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给予他们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机会。由于行政权力太大,每项工作都是按上级意愿办事;行政机构中的人员是上一级任命,对上级负责;领导意识较强、民主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显得太弱。内部大小事务都由行政机构包揽,造成内部行政机构的权力过大,教师代表大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高校中,由于行政权力在起主导作用,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取代,教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但是所在学科的专家,而且他们也熟悉教学规律、学术规律,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理,教授就应在高校办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现代化大学制度的建设中存在教师参与治理渠道不足或效用不高的问题。这种情况的.产生不能有效地满足教师参与治理的需求。由于当前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参与治理渠道,并具有相当高效、便捷等优势,成为教师参与高校治理的重要渠道,但是其参与渠道方式并未形成制度化。当前的教师或学术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制度存在较大缺陷,使得教师或学术组织参与高校民主化治理的渠道不畅,从而制约了教师以及教师群体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目前,高校的民主化参与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可操控性,原则性规定和可操作性规程影响了民主化参与制度的运行。

四、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构建

1.不断完善高校民主法治管理体制推行民主化治理理念

高校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并完善自己的规章制度,通过学校的章程赋予组织内部相关人员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明确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使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建立民主管理制度,重视并加强学术委员会、校务会等学术机构和学生会、教代会、工会等组织的全面建设。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开通民主监督渠道。为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教师的民主化理念,加强其民主化法制建设,优化学校管理模式,建设和谐校园,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校关系,高校必须大力提倡、鼓励、激发教师的参与管理的热情,拓宽多种参与管理的途径,使教师掌握更多、更扎实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拥有更理性、更执着的参与热情和态度。同时通过人性化管理,让广大教师对学校管理拥有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教师参与管理既有利于高校形成规范化的民主管理和深厚的校园民主氛围,也有利于教育学生现代公民素质、民主理念的养成。

2.强化学术权力促进教授治校发展民主化治理理念

学术自由的保障在于法律具体化,应该从宪法的角度制定和保护公民对学术自由的权力。修正原有规定的原则保障内容,通过禁止性的规定限制政府对公民对学术自由的研究。学术自由的规范化既有利于保障高校学术自由的发挥,又合理制约了学术权力的随意性。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法律制度的规定,使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力在合理的限度内规范化地运行。法律化、具体化的法律保障以及合理的制约规定,强制性地规范高校学术权力的使用,使高校内的学术权力得到合理的强化,促进学术科技的发展和繁荣,加快建设民主化理念下的高校管理制度。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既是探索高深学识的地方,也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重职能于一体的学术团体;一个以高深学问和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重要的学术机构,高校的根本性质就是学术性,高校的生命力也是学术,是高校进步和存在的源头。在管理机构和高校内部决策中,我们应更多地将教授纳入其主要成员。高校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平衡的问题上应将“教授治校”理念作为高校内部各级决策机构进行管理的重要途径,使教授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尊重教授地位、保障高校教师的利益,学术价值作为高校的生命力是高于行政权力价值的。在高校内部,教授作为学术力量对高校进行治理,以此来取代以行政为中心的权力系统,行政系统仅作为一个服务或办事机构而存在,全面地实行教授治校。

3.探索增进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协商机制进行民主化治理理念

大学作为学术性质的机构是我国自治的基层组织和民主化理念运行的基础,高校教师应该广泛多渠道地参与高校民主化治理和决策,无论是在学术还是行政方面,都应该贯彻民主理念。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教师参与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民主作用和能力:在学术方面,教师具有专业化技能发挥专业的决策功能;在行政方面,教师从专业化角度发挥有序的咨询建议功能。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是国家法律支持下的教师权利组织,是教师参与高校治理的决策性机构。在未来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制约大学行政权力的参与,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发挥教师群体的民主化治理建议和意见。完善教师组织在高校管理中的决策性协商权利。教师和行政人员就具体决策工作需要合理地沟通和合作,可以通过会议交流的方式互相协商具体关联事务,在充分了解对方的观点和问题的前提下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政策倾向。而针对具体的事务需要遵循同行决策的原则,学术权力的实施重点在于学术事务,行政权力的重点侧重于行政事务,通过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建设民主化理念下的高校管理制度。针对彼此间存在的对方专业问题,可以通过咨询性协商方式成立专业化小组提出科学、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基于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的民主化治理理念的需要,高校开展基层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将有利于高校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完善高校咨询性协商制度将会反映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具体意见,以及为高校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虽然咨询性协商的方案对大学行政的决策没有强制性约束,但是针对拒绝的方案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大学向来是不同思想观点生成、汇聚、碰撞、激荡的场域,是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的园地。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既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大学保持不竭创新动力的源头活水。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自由交流,很少受到外界的控制与干扰而成果斐然。因此,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树立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是形成高校教学环境的民主化,加强高校教师针对高校治理的参与力度,成立各学科、各专业权威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并参与决策和管理。通过平等对话的服务机制,以实现广大师生的利益目标为其开展日常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因此,实现学术自由,一定要给教师以宽松的学术环境,崇尚学术、尊重学者。

参考文献:

[1]张钧,邵琳.基于我国教师评价制度演进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91-196.

[2]蒋红玲.国际视野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8):75-77.

[3]姚翔.助推“双一流”战略发展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57-62.

[4]谢玉婧,张涛.关于高校教师参与管理育人工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21-22.

高校研究院管理制度 篇2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想了解其概念, 可以将其进行分解, 也就是“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学生制度”等分开来看, 首先“制度”的涵义就是人们对某种行为的规范, 也就是对所有的成员都要求共同遵守或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办事的规程, 他是一种稳定的、且周期性的某种行为的模式, 是对人们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的。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概念也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一般来说, 就是在现代的大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调节以及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及个人行为的一种规范的体系, 主要表现在对各级教育部门以及高校所指定的各种规定、条例和章程等的一定的规则, 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益补充。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高校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标志性成果, 他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职能主要有: 服务功能、协调与规范功能、导向功能、依法治校促进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一) 服务功能

主要先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做的各种服务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服务的作用, 这样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以及多样性都至关重要。

( 二) 协调与规范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 比如与社会之间、与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等的关系都要极致的处理, 大学生要自身去努力, 还要不断的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协调功效, 这样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 三) 导向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为大学生可以营造一种内心积极向上的世界, 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导向, 使学生可以在大学的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可以正视自己所处的位置,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 四) 依法治校促进功能

学生管理可以将其进行法制化, 将人文与法制进行合理的对接, 不断的转化为规范化、制度化与程序话的法律保障, 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要对学生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管理和约束, 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事, 尽量杜绝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等行为的发生, 要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 在进行学生的教育时也要尽量晓之以理, 引导学生的行为, 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保障之下,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必须要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大学目标培养的实现。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与完善, 才能更好的去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因此, 在改革与实施的过程中, 是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 要大力的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 要切身的对学生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合理的解决, 遇到问题时, 要不断地人文关怀, 让学生自我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 二) 坚持公平公正

正义、公正与公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要不惜一切来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 要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理想都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如若不能公正公平, 势必会引起秩序的动荡, 学生很难生活在和谐的氛围当中。

( 三) 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当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 不能一味的去约束, 应当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 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功能极大的发挥出来,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才能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要充分的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 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完善, 要对不良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同时, 更要遵循原则适时的激励。

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思考

( 一)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合理规定进行剔除

现在所使用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与制定当时的情况相适应, 但是社会在进步, 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统一, 就要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制度进行完善, 有些内容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不合理, 这就要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新的修改与剔除。

( 二)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缺位进行填补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是缺少德育方面、法理方面以及放权高校方面的内容, 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涌现, 这就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 来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缺位管理的填补。

( 三)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偏差进行修正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 可学习并不单单指课堂的知识, 还包括其他的社会实践等, 所以要在教学体系的完善之上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贯穿于全过程。要时刻将全党全社会的长期指导下去紧跟时代潮流, 去顺应时脚步, 才能更加突出学校的自主权。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对于高校教育的正常教学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极大的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要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保持着法律化、科学化、人性化与民主化得到良好的促进, 就离不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效能, 这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 同时, 也是在新时期之下,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 同时, 又可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制度。我们要不断的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开展与深化, 建立与完善, 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吴成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3) .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F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1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及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高等院校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科学研究队伍,开展科学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科研经费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还可增强高校的资金实力。因此,搞好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不仅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更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一项

重要内容。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导致了经费管理的复杂性。随着高等院校的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日趋多样化。一是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各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类科研经费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来自于企事业及社会上各类单位的横向科研经费,由于大多数项目是以委托合作的形式、内容各不同,对经费的管理与核算的要求也不同。三是来自于校内自筹经费,多数高校的财力有限,学校拿出大量资金支持科学研究是希望有所回报,因此,对这部分经费的管理办法也有所不同。

2.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广、项目类别及名称繁多,造成经费分类管理困难,有时同一项目从不同渠道均获得资助经费,而经费使用情况要分来源渠道上报,给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又由于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及会计软件功能的局限性,项目的分层次管理和分级上报也很困难;科研经费的负责人一般是课题主持人,他们多数对财务知识不是很清楚,往往做不到按财务制度要求报账,使财务人员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不能违反财务制度,从而给工作增加了难度;课题结题按要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时,科研人员自己上报的项目经费开支明细与真实的开支情况往往不符,上报的经费结余数一般为零,而一些课题经常出现“结题不结账”的现象,结余经费仍留给课题组继续使用,造成账表不符。有时也会出现一人同时有几个项目,经费混着用,无法核算每个项目的真实成本。

3.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比较困难。在高校大多数人员教学科研双肩挑,其工资、津贴都在学校的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学校的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无偿为科研课题组提供使用,大部分科研仪器设备的维护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水电费等与学校事业费一起核算。按有关规定,科研收入计提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中一部分是用来支付学校垫付的水电、仪器设备更新等费用,但实际上所提的管理费成了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开支,用教学的材料作科研项目的实验,用纵向科研经费拨款作横向课题的实验,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

4.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随着高校横向科研收入的大幅增加,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在加强,多数院校出台的政策是按科研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或为国家代扣代缴一定比例的税金,因此有些科研人员将从社会上争取到的科研资金不入学校账户,而是挂靠在校外单位,从而逃避上缴管理费和税金,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监督管理;或将已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方式转移到校外;或用一些与该科研项目无关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将科研经费变为私人财产;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补偿,造成学校资源大量流失。

5.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处于失控状态。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实行多级动态网状管理模式,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所在院系、学校设备管理部门、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等多头管理现象,使高校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处于都不管状态;由于学校财务账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而科研设备购置的数量、品名、规格及型号等在学校的设备处反映,科研设备的利用率财务处也不清楚,所以财务处无法知道科研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科研资产验收入库的手续也不像管理事业经费资产那么严格,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更有甚者,有些科研人员为了逃避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购置固定资产时化整为零,将国有资产拆分成材料、元器件等开具发票,从而造成学校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6.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开支审批是实行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自行计划开支,使得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各自为政,资金使用综合效益不高。各课题组添置设备大都由课题经费支付,各课题组购置的设备成为专用设备,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不同部门、课题组重复购置相同或类似的设备现象严重,仪器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从未将自创无形资产纳入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科研资金间接使用效益不高。

7.科研项目争取过程中存在“商品化”现象。由于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的取得, 大部分是靠审批获得, 审批部门就形成了一个“卖方市场”,加上近几年来不正之风的增长, 高校申报课题就出现了“跑课题”、“跑经费” 的现象,科研人员为了取得科研经费,申报课题者与审批者之间就容易产生不正当的“钱权交易”现象,造成国家科研资金的流失和浪费,过多的剩余科研经费很容易导致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发生。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一些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真正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批、报账制度,没有建立分级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

2.高校中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过于宽松。许多高校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实力较弱的高校,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多报项目、多拿项目,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都比较宽松。如为了充分调动从事科研工作的教职工的积极性,大多院校在科研经费到款后学校只留取经费额的5%~10%作为科研管理费,而没有对科研工作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对于学校通过科研工作取得了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关心。应该看到科研和教学在有些方面是相互促进的,如果把主要人力、财力用在科研上,就必然减少教学上的力量投入,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如果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收入过高,也会造成教职工之间的收入差别过大,进而影响教职工的整体稳定,不利于高校总体工作的开展。一些高校认为科研经费为预算外经费,无需从严管理,而只要课题经费能进学校, 至于学校通过科研工作取得多少经济效益并非重要,甚至认为“宁可学校赔钱,也要支持科研工作”。所以从事科研所用的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管理费、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一些高校常常用教育事业费去弥补科研经费的空缺。

3.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科研经费报销中出现违纪违规的现象,既有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许多学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实行课题组负责制,科研经费到款后学校扣去管理费,剩下的经费全由课题组自己支配,而缺乏对科研过程尤其是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

4.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直接费用在课题间的分割困难。项目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有些项目的研究内容之间存在相关性,或内容相互交叉,因而,很难将承担多个科研项目的一个课题主持人的经费支出具体到某个项目。财务人员不能准确地填报单个科研项目决算报表。在此情况下,往往由课题负责人自己确定某课题的支出数额,从而造成了科研课题成本核算的不真实。公共费用分摊困难。如何按照课题制的要求合理分摊公共费用,并列入预算,目前许多单位尚没有较明确的分摊办法,从而难以进行成本核算。按照全成本核算要求,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所取得的收入应计入课题的预算收入,并参加成本核算,但由于它涉及所得收入的产权界定、不同产权拥有者之间经费的分割等等问题,这一块的经费也较难分割和计算,从而加大成本核算的难度。

5.科研经费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科技、财务、设备管理、审计和行政监察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管理、监督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然面,在科研工作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各部门间的沟通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各职能部门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作为割裂的过程,缺乏系统的配合、协调和沟通,科研项目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未能做到及时、全面共享,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混乱。

6.科研经费监督过程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广、数量多、专业面广等特点,加大了对其监督检查难度。“热规定、冷监控”的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缺乏对经费支出的实时监督,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尤其是在报销过程中财务部门看不到项目申报预算,无法考核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容易造成“报销不真实”、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不断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各高校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科经费管理制度。特别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必须规范,经费的使用要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符合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在横向科研活动中,为个人谋取私利、损坏学校声誉或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2.树立成本核算意识,加强对科研成本管理。科研项目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参照国际上通行的核算办法,将在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划分为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科研管理费、人员经费(根据科研工作量折算)、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进入科研项目直接成本。各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科研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其中,科研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学校安排使用;科研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学校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但目前科研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提取的科研管理费必须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各高校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相关期间费用根据耗用数量(如水电费)或估算租赁价值(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进入科研项目间接成本。非相关期间费用(如学校实验场所及仪器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可进入科研项目间接成本。

3.建立研究生助研津贴制度。研究生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生力军。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方式,也是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成功经验和重要任务。各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学校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应紧密结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对参加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在课题经费中据实安排研究生劳务费用支出,作为研究生助研津贴。各高校要重视和规范研究生助研津贴的管理工作。日常核算时要保证助研津贴在科研经费中的支出,并采取直接转入研究生个人银行卡等措施,确保助研津贴按时足额发给研究生。

4.重点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在各个高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在开展这项工作之前,可采用调查问卷、询问、观察等方法对高校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当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可主要选择一些金额较大、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大科研项目,跟踪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全过程,以经费预算和经费到账、使用、决算为主线,针对每个环节实施审计,以揭露管理不善、经费开支不合理作为审计重点,并为今后全面开展这项审计工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5.建立科学的专项经费创新管理模式。即:实行科研项目课题组的全额预算,实施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全成本核算。将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预算资金进行动态管理,同时要重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虚拟科研资产管理中心管理,并多次利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设立科研人员节约创新奖励基金,鼓励节约,设立红色警戒线,对违规、违法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形成科学规范的科研经费创新管理模式,设立虚拟资产管理中心。对已购置验收未报废可继续使用的科研设备进行详细的登记,记入虚拟资产中心有形资产科目;对已验收项目的无形资产登记记入虚拟资产管理中心无形资产科目进行管理,以备后来的项目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大量的资金;可以减少设备在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归属权和使用权的部门之争; 减少设备因集中管理而带来的损伤、管理费、空间占用费等。节省了重置费用和其他费用,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同时,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纳入奖励基金。

6.建立核算中心,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级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度。一所大学可能包含若干所学院和独立核算的机构,对这些单位完全实行预算管理不利于事业发展,同时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加强对各部门领导,避免设立多头账户,防止私设小金库。确保学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完善计算机联网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快速性和完整性,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学校有关部门执行预算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因此,高校可建立校长领导下的财务、审计、纪检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其主要工作是对学校有关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进行指导、论证、监督;对学校有关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评价;对学校有关部门的预算指标要求客观、合理、准确。

7.规范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国家和各省市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归项目依托单位, 必须纳入项目依托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资产的处置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各学校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均属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必须配合财务部门、资设备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保管、维修、报废、报损、清查等工作,特别是在项目结题时, 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等手续,这样不仅能提高资产的共享率,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账外资产和资产流失。

8.建立有效的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平台。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将每个职工所有科研项目信息(含申报支出预算、项目有效起止期)与校园卡做好绑定,报销科研经费需先刷校园卡,财务人员根据卡内申报预算进行审核并从相应支出项目上做减法,直至报完为止。如果到有效期末项目仍有余额,学校自动结转入科研基金中。设备管理部门将有关固定资产入库信息加入校园卡内,职工发生变动时,首先收回校园卡,根据卡内信息办理调动手续,防止科研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程玉洁.新形势下应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王义明,刘红梅. 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06(7)

3.常笑霓,王心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监督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

4.吴京红.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创新的探讨[J].群言堂,2006(5)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财务处 天津 300222)

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篇4

目前,高校也已经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开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电子政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高校电子政务渐成趋势.高校电子政务是指高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其学校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重组优化高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为学生、教师和职员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

2电子政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2.1改变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多是以科层结构为主要特征,教学管理人员多是充当高校领导层与执行层间的桥梁,主要负责传递领导层的决策、指令,并对执行层的行为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汇总,最后再将执行层的执行结果反馈上报给领导层,由领导层作出批示和决定.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一个原本可能单一的信息要经过多层的传递,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会造成信息失真等问题.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在面临具体的问题情境时,又由于要层层上报请示的工作程序而耽误时间,甚至影响到某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无法起到服务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本不必要的干扰.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地应用电子政务,加强领导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与联系,将有助于信息的方便快捷传递,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扩大领导层的管理幅度,从而构建出新型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创新高校的教学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2.2完善单一的教学管理职能

当前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基本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这样一种机械僵化的管理阶段,职能单一,权责模糊,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未能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而仅凭自己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教学管理,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与实际教学情况相脱节,所采取的某些管理措施甚至引来师生的不满情绪,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单一的教学管理职能已无法适应高校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更急需应用电子政务来增加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交流联系,让彼此不再是两个完全分离的团体.应用电子政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参与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三者间的有机融合,从而有助于教学管理职能的完善,使其更趋于多元化.

2.3创造民主的教学管理氛围

传统的教学管理组织等级森严,下级往往只负责听从命令并严格执行,而缺少参与决策的权力.电子政务的应用将促使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使决策不再专属于管理层的顶端,电子政务的构建也有助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打破层级间的种种限制,也使各个层级的人都有机会了解并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促进了高校决策的民主化,也增加了师生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有助于高校民主和谐氛围的形成.

3应用电子政务创新教学管理

3.1重塑教学管理理念

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以管理控制为主要特点,管理过程不透明,管理方式带有较强的单向性与强制性.这种集权的教学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的发展要求,急需应用电子政务以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要求重塑教学管理理念,要变传统的管控为公开的服务,变单向强制的管理为双向民主的互动,变实体性的管理为虚拟性的管理.要变传统的科层管理结构为扁平化管理结构,减少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层级,尽量将决策权力向下层转移,使院系等基层部门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也有利于院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好更快地作出管理决策.同时,要更新教学管理人员的认识,当前电子政务在具体实施中还面临较多的阻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观认识不到位,认为电子政务仅仅是办公过程的电子化.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落后、工作方式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无法适应电子政务的应用要求.为此,要调动起教学管理人员应用电子政务的积极性,转变他们的观念,树立民主管理的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之中,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管理的创新.

3.2提升教学管理人员能力

随着电子政务的应用,高校教学管理中许多事务的处理将应用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其他办公自动化设备,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处理技能以及信息管理技术,要在现代化的办公情境下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不仅要在技能等硬件上面有所提高,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中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统筹应对能力.具体措施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对新聘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了解电子政务的工作程序、方法,职业道德规范,相关法律知识及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对已经在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每学期进行相关实用课程的培训,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鼓励他们通过自学、业余培训等方式来提升自身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进行教学管理的能力.

3.3加强软硬件建设

当前许多高校的电子政务系统并未真正建立起来.由于多数高校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教学管理部门有些已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业务处理,但这些应用软件是从不同的软件供应商购买而来,缺少兼容能力,无法共享信息和交换数据.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往往还会造成数据重复录入、用户维护成本提高、生成报表费时费力、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相应的标准、先进技术得不到充分利用等种种问题,阻碍了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鉴于此,高校各教学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安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能充分满足全校教学管理需要,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开发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系统,使全校师生都能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教学管理方面的相关动态,也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管理过程之中,从而创造出新型的民主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校各部门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3.4实现教学管理系统化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创新研究 篇5

摘 要 现有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创新。本文认为需要从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方式与内容、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方面进行创新,并且应该公开评价结果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要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同行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以及任课教师;评价对象要包括参与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学生和所在教学单位;评价的内容应该有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准备、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评价的方式要形式多样,包括日常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集中评价等方式。

高校教学资料保存管理问题研究 篇6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教学资料保存管理,首先概述了高校教学资料的主要形式与内容,进而分析了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的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教学资料保存管理工作的可行措施,可以为教学资料保存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建议。

教学资料是指在高校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具有参考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教学资料不仅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高校教育科研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学资料的形式种类以及内容不断多样化,对于高校教学资料保存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完善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提高高校资料管理水平,确保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教学资料的常见内容与形式

(1)教务教学管理资料。教务教学管理资料主要包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主管部门的教学管理通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岗位职责、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手册以及教务管理工作手册等一系列的教学制度管理类内容。

(2)专业建设以及课程设置资料。专业建设资料主要包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一览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等内容。课程设置资料则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方案、精品课程设置方案、专业课程教学考核方案、课程教学任务、教学讲义材料以及课程教学辅助材料等内容。

(3)教学计划以及教材管理资料。教学计划资料主要包括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安排计划、教学课表、课程审批表等内容。教材管理资料则主要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学期的教材预订计划、教材采购计划、教材发放清单以及教材费结算等内容。

(4)教学考务管理资料。教学考务管理资料主要包括教学考核通知、考核组织形式以及安排计划表、监考任务通知、补考安排计划、考场情况记录、考试质量分析材料等内容。

(5)高校学籍管理资料。高校的学籍管理资料主要包括高校的学生名单、学籍登记表、学籍异动学生登记表、学业成绩单、学生奖励申请审批表等内容。

(6)高校教学实践管理资料。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资料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管理资料、毕业岗位实习管理资料、校企合作岗位管理资料等内容。

(7)教学科研管理资料。教学科研管理资料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立项通知、教学科研申报材料、教学科研审批材料、科研课题中期检查资料、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结题评审材料等内容。

(8)教学检查管理资料。教学检查管理资料主要包括学校的开学教学准备情况、教学任务基本资料检查表、教师课程任务开展登记表、高校的中期教学检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资料、教学事故处理资料、教学质量管理会议资料、教师学生表彰资料等一系列的内容。高校教学资料保存管理工作特点分析

(1)高校教学资料的保存管理形式多样化。随着资料保存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当前高校教学资料的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教学资料的管理大多采用信息化技术,资料归档保存的载体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档,更多地采用图像照片、视频音频、电子文档等形式,这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管理工作效率,同时对于资料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需要伴随教学活动开展随时开展,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由于高校的教学资料保存管理都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开展的,因此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可以结合高校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的计划性也较强。

(3)高校教学资料的专业性较强。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课程设置对于高校教学资料保存管理工作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资料管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校教学资料保存管理完善措施研究

(1)完善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教学资料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相关制度要求,完善高校资料管理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首先应该细化高校教学资料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工作任务,并结合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情况制定相应的岗位管理责任。其次,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制度中应该针对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教学资料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教学资料的使用服务等几方面,细化管理规章制度,并完善管理工作成效考核,以提高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

(2)提高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开展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资料管理工作效率,对于实现教学资料整理的准确及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上,首先应该明确教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流程,即及时归集整理教学资料,并将各种教学资料整理完善后及时录入到计算机之中,通过转换为相应的数据格式保存于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系统之中。其次,应该针对高校教学资料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网络化协调以及标准化建设进行重点的控制,网络化协调主要是结合高校的校园内部网络建设开展高校教学资料数据库网络建设,标准化建设则主要是按照《档案法》以及《档案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形成规格统一、数据形式标准以及功能齐全的教学资料信息化保存管理与使用体系。

(3)优化高校教学资料的形成整理。高校教学资料的形成整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薄弱环节。对于高校教学资料的形成整理工作,可以采取前端控制的管理方式,按照高校教学资料工作的形式以及不同的具体要求,明确其对于教学资料的标准形式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归档工作,在高校数据资料的形成阶段确保高校数据资料的合理、全面与标准化,实现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4)提高高校教学资料的利用效率。开展高校教学资料保存管理的根本目的便是为高校教学资料管理提供数据信息资料查询使用服务,因此应该将提高教学资料的利用水平作为高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应该确保教学资料整理的准确、全面、完善和及时,通过系统的教学资料管理工作,构建资料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以及门类多样的档案资料数据库,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其次,在高校教学资料的信息化、网络化查询使用方面,应该针对教学资料的访问使用进行相应的设置,提高教学资料的访问使用率。结合这些措施的开展,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资料的服务水平。

结 语

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基地,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资料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高校教学管理与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明确教学资料保存管理的范畴,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以及提高资料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校教学资料管理水平,确保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内部预算管理研究 篇7

一、高校内部预算管理的内容、任务、原则及预算编制方法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内容包括:收入预算管理和支出预算管理两类。收入预算指高校在计划年度内对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 用于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非偿还性资金的收入计划,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学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及其他收入。支出预算指高校对计划年度内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的支出计划, 包括教学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建支出、其他支出等。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合理编制预算, 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科学配置学校资源, 努力节约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规范校内经济行为;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学校总揽、权责结合的原则;⑵一级核算、分级管理的原则;⑶系统全面、求实求细的原则;⑷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⑸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原则;⑹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目前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主要采用零基预算法、综合预算法、项目预算法和绩效预算法。

二、当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预算制度执行不到位。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对学校事业计划缺乏长期规划, 导致学校在预算时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来自财政拨款, 以及学校按政府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的学费, 高校预算一般是编制一年执行一年, 预算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校预算年度内的各项事业正常运行。目前, 有的学校尚未真正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有的学校没有把财务预算制度作为组织财务活动的法定依据, 有章不循, 使预算成为摆设。有的学校制定了财务目标, 也制定了相关财务预算, 但由于重视不够难以据此对各项费用、支出加以有效控制, 造成财务目标与财务预算的严重脱节, 不能发挥高校预算管理应有的作用。

2. 预算编制缺乏论证, 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高校预算由校级预算和二级学院及各单位预算组成, 一般收入预算中的财政补助收入、学生学费收入等和支出预算中的人员经费支出、其他有定额标准的支出由财务部门根据标准及定额测算编制。其余预算指标一般由二级学院及各单位编制申报数, 由财务部门汇总并综合平衡。校内二级单位往往出于各种动机争资源, 对预算的编报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具体表现在二级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完整, 缺乏全局观念。数字确定比较随意, 支出预算“狮子大开口”, 收入预算比较保守, 往往数字偏小, 影响学校预算的总体收支平衡。

3. 预算指标下达滞后, 项目使用管理不到位。

高校内部预算一般要在上年度决算完成后才着手编制, 期间又会遇到寒假, 通常要到当年的3月或4月份下达, 有的高校预算甚至到5月份才正式出台, 致使年初预算处于“真空时段”, 执行带有盲目性。高校的预算是反映学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内容, 同时也反映学校的事业发展和规模。如果预算编制的时间滞后, 必然会使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降低。也会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带来不顺畅, 影响服务效率。一些经费项目不按规定使用, 挪用、串用经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支出财务核算缺乏可靠的支出依据, 一旦经费不足就向学校申请追加, 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 预算执行监督不力, 缺乏绩效考核的制度。

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 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依据, 预算确定以后, 二级学院及各单位应按规定使用, 主动接受监督。但实际情况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还没有很好对接, 有些项目负责人盲目地使用资金, 预算的计划性不强, 实际执行过程中偏离预算, 经费追加申请频繁, 影响了年度预算的执行。同时预算执行过程中又缺乏监督, 预算调整随意, 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多数高校缺乏预算考核奖惩措施, 对合理开支经费和节约使用经费的单位没有进行必要的奖励, 以调动其合理使用经费的积极性;对违规使用经费和造成事故的责任人也没有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1. 强化预算, 实现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化。

预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计划, 高校预算是一个年度内工作计划的具体化, 它是从财力上保障高校各项事业计划的顺利开展。对于年度预算的编制, 高校要组织学习财政、教育部门等有关预算文件精神和要求, 组织召开校内二级学院、各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参加的预算工作会议, 对做好学校预算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编制的具体要求。学校财务部门更应把预算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积极对参加具体预算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统一认识, 统一口径, 确保预算保质保量完成。建立健全校、院 (单位) 二级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制定高校内部预算管理等制度, 强化预算的严肃性, 同时要明确预算收支范围、编制原则、程序和方法, 预算执行和调整的规定, 明确学校与二级学院 (单位)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责和权限。同时要加强对二级学院 (单位) 负责人的培训, 强化他们的预算管理意识, 提高他们的预算管理技能, 使他们既能自觉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又具有一定的预算管理水平。这样, 整个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

2. 预算编制, 选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校级预算和二级学院 (单位) 预算可根据学校发展规划、预算编制原则及学校预算管理制度综合采用零基预算、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等方法进行。在编制费用支出预算时一般应采用零基预算法, 即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 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支出总额, 所有的预算支出以“零”为出发点, 从实际需要与财力可能考虑, 逐项测算预算期内各项费用是否合理, 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二级学院 (单位) 预算要实事求是、厉行节约, 从全局出发, 按工作计划和实际需要编制收支预算。对于实验室改建或更新批量设备等大项目应编制项目预算, 附明细支出预算表, 并按项目轻重缓急排序。学校对赤字项目则建立滚动项目库, 按重要性排序, 视财力按顺序分年度落实项目经费。这样, 有利于学校预算的综合平衡, 有利于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

3. 预算下达, 时间前移与部门预算衔接。

高校一般在预算年度按总体目标和各单位目标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沟通, 形成预算初稿, 经学校审核批准, 形成正式预算, 逐级下达给各单位执行。部门预算改革后, 部门预算编报的时间已大大提前, 一般8月布置、9月初上报次年部门预算 (一上) ;11月部门预算 (一下) , 12月部门预算 (二上) 。高校内部预算应提前到12月编制, 与部门预算衔接, 预算年度初及时下达校内各单位。这样可使预算单位在财务新年度开张服务时就能顺利地使用经费, 消除年初预算的“真空时段”, 避免经费支出盲目性, 避免经费挪用、串用等现象的发生, 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4. 预算执行, 强化力度并完善绩效考核。

一是要严格按计划执行。学校各单位的经费支出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项目及财务收支预算数额以内使用, 无项目或有项目无余额的一律不予开支;严格审批权限, 对大额资金的支付要按规定权限审批;对于申请新增预算项目经相关部门论证后确实需要开支的, 应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执行;个别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预算的也应先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执行。二是要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财务部门在办理报销时进行日常财务监督;资产管理部门在采购、验收、使用、处置等环节实行管理监督;审计部门在招投标、项目审计等实施审计监督。各经费单位负责人对自己分管的预算经费要合理安排、有效使用, 并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三是要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建立学校各单位预算执行评比考核机制, 考核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 并将其与各单位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相结合, 对积极增收节支、经济效益好的单位, 给予责任人必要的加分奖励。同时, 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经济效益较差的单位应给予责任人必要的年度考核扣分处罚, 发生经济损失的责任人追究其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

通过以上措施, 强化高校预算管理, 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两大职能———有效配置资源和成本控制,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 减少浪费, 提高办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元贵.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08 (15)

高校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关系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文化;战略管理;关系研究

引言

管理与文化之间存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管理决定了组织行使职权的范围,同时也能够控制组织的行为,为其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所以说,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各种战略思想的推行,没有科学文化管理做支持,其各种战略便是无根之木,必然会失去生长下去的养分与动力,而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合理的战略思想作为引导,那么高校文化也必然会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只有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校文化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说,大学文化是精神、制度以及物质等方面的文化总和,所谓的精神文化,就是指大学内部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学校发展至今所积累下来的信仰、追求以及价值观等等。其中也包括,道德观以及校风学风等等。这些精神文化渗透在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所大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那么制度文化则是指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心态,是学校教学设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体现,也是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构成了完整的高校文化体系,并且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不可分隔,其中,高校精神文化占据这最为关键的地位,其他两个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得以发扬的传承的保障,也是影响这精神文化的形成。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基础。由此可见,只有科学的进行高校文化管理,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战略思想的贯彻和落实,高校文化对高校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二、高校文化管理与大学战略管理的关系

高校战略管理是其文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可说是高校文化管理的一种反映。高校战略管理,通常都是在特定的高校文化中产生,高校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战略管理的步骤,方法和措施。

(一)在制定高校战略的初期阶段,高校文化是其依据和基础,其中大学的领导者、战略管理者必须要结合本校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学校的发展前景,使命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确立各种战略目标,和观念里策略。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教学定位不同,其学校文化也不尽相同,并且一所大学其文化系统的形成建立,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一旦形成,再次进行变革就显得十分艰难。所以说,高校文化管理必须要与其战略管理相协调,战旅管理也必然要与大学文化相适应,两者一定是统一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和谐发展,使大学文化为其战略管理服务,从而因势利导,有效推动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二)在实施高校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大学文化就成为了其各种制度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科学文化管理能够为各种战略制度的落实,铺平道路,加快是落实的速度。战略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管理,也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而大学文化管理,则是对全体师生意识的集中管理,统一的意识和愿望,必然增加学校的核心凝聚力,并促进各种战略部署的建立和实施。再者,科学高校文化管理,能够使师生的集体感更加强烈,其价值观也会越来越向着集体利益看齐,久而久之,它们的思想行为与学校文化就会越来越统一,这种文化实际上就是对其行为方式的一种无形的约束与管理,人们的行为得以规范,任何战略管理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就是大学战略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文化的变革,上文所阐述的都是高校文化管理与高校战略管理相适应的情况,实际上它们两者之间也会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那么就会非常有可能导致大学文化的变革。

(三)在高校战略评估以及调整时期,其文化管理也同样发挥这重要作用,可是说战略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会出现什么样的为难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与文化管理有关,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从而使达到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大学战略管理引发大学文化的变革

上文所阐述的是高校战略管理与其文化相协调的情况,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两者还存在这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受到学校长久以来的文化观念影响,一部分管理者,其对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敏感度不够,或者是,一些管理制度曾经在某一个学校发展阶段有过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与目前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可是,这些管理者还一直坚持这些思想,即便是学校战略管理发生变化,它们的思想意识,还是固执得不可改变,那么这样以来,矛盾必然会出现。

(二)战略制约型大学文化,即大学文化与大学战略相抵触,成为大学战略实施或战略转变的羁绊乃至发展的桎梏。尤其是当大学的环境发生急速的变化,不得不对现有战略进行调整时,传统的大学文化往往会成为新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从这层意义上讲,变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传统的大学文化,塑造出与新战略相适应的大学文化。

(三)战略非相关性大学文化,即大学文化对大学战略无明显影响。究其原因:大学尚未形成主导型文化氛围;没有形成人们公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大学文化没有在办学中发挥实际作用。在此情况下,大学文化既可能向战略支持型方向发展又可能向战略制约型方向发展。不难看出,大学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有益于大学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又有可能成为阻碍因素。大学领导者应该认识到,大学文化急剧的、全面的變革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办到,但逐步的调整并非不可能;这种变革既需要决心,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又需要耐心,需要时间。

四、结束语

从上文两者关系研究中得出,实现高校文化与战略管理相协调的措施,既可以是象征性的,也可以是实际性的,所谓象征性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积极的进行高校文化重要的宣传等,从而使人们对于高校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确大学文化发扬和传承过程中,所需要的制度以及措施,这样其行为才能够得到端正。后者就是学校具体的进行一些选拔人才,制定各种战略部署的行动,学校领导以及管理人员必须要立足于学校现状,分析其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之间存在种种关系,从而,积极进行两者的协调与促进工作,通过文化管理,促进战略管理的进行,增强师生的集体责任感,提升学校核心凝聚力,推动我国高校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吴爱军.文化管理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探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2(03)

上一篇:分工合作作文500字下一篇:职工体检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