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宽容序言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五宽容序言(共6篇)

十五宽容序言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2、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支持与追求新思想、真理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之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他那大度能容,不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他那“宽却肚皮”、“豁开心地”、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成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代表。

那么,何谓“宽容”呢?房龙以其为名又指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数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为多种文字。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三、一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故事复述

明确:(1)在一个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2—4)一个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而守旧老人和村民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5—9)后来,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10)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2,文中主要塑造了哪几类人物?明确:守旧老人,无知山民,先驱者。

四、再读课文,找到作者的情思,领其中哲理。

意象哲理

宁静的无知山谷——沉寂愚昧无知

永恒的山脉——长久封闭愚昧

知识的小溪——知识贫乏闭塞

需求浅薄的村民:环境这是产生贫穷与

心满意足地享乐——怠惰落后的根源

为得不到果实而恐惧——胆怯

他们只需一点儿食物——自私

守旧老人

“对着神秘的古书苦思冥想”

“摇着头”

“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应该容许别人有行

“是它(法律)的执行者”旧世界的统治者动和判断的自由,“叫喊着,‘他死有余辜!’”宽容的政策才能使

“并没有灰心”“预言说”旧思想的维护者真理得到发展

“不行”

“无力地抗争着”

“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漫游者(先驱者):

“指甲磨破”“脚上缠着破布”

“身体衰弱”新世界的探索者

“拒绝(坐下)”“偏要说话”人类探索真理是艰辛的“我已以找到幸福的曙光。跟新思想的传播者而追求真理的力量、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脚步是不可阻挡的五、总结: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再总结一下《宽容》序言里的这个寓言故事蕴涵了怎样深刻的道理,或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理就行)

(建议讨论:宽容是不是就是退让、容忍?能不能找到一条分界线?)

六、开阔思维

1、引导学生举出历史上或身边有关坚守真理与宽容的例子,培养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树立为真理斗争的精神。

2、何为宽容之最高境界?《把伤害留给自己》

七、作业。

1,拓展阅读语文读本第135面的房龙《最后一百年》。

《〈宽容〉序言》教学侧记 篇2

[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辩论。

[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中,把课堂模拟成一个辩论场,引导学生在领会寓言故事主旨的基础上,反其意而用之,合理假想,大胆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自主充当角色,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在思想上进行理性的交锋,在正义的审判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课堂笔录如下:

正方主辩——同学甲(智慧老人的女儿)

正方副辩——同学乙(智慧老人)

反方主辩——同学丙(守旧老人的跟随者)

反方副辩——同学丁(守旧老人)

[潜台词] (拟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

几十年过去了,无知山谷更名为智慧山谷,山谷里春光明媚,好鸟和鸣,小村旁刚刚解冻的小溪缓缓地向前流淌,一直伸向纵横千里的新世界绿色牧场。今天,山谷里人声鼎沸,盛况空前,人们在欢庆一个胜利的节日,迎接幸福生活的曙光。(播放音乐《喜洋洋》)

同学甲:我的父老乡亲们,今天智慧山谷终于重见光明,获得新生了。回首昨天的往事,我们痛心疾首,苦不堪言。我们德高望重的守旧老人,在山谷里曾经以最高权威自居,一贯奉行苛酷的愚民政策,把祖先的规矩视为至上的律法。他发号施令,金口玉言;他生杀予夺,名正言顺。在凄苦而又漫长的岁月里,整个山谷里无人敢谈天说地,无人敢越雷池半步。我们的日子看似平静,却沉寂得犹如一潭死水,我们的生活貌似幸福,但那只不过是坐井观天式的孤芳自赏。为了摆脱苦难与不幸,我们一次次向未知世界进发,试图冲破世俗的高墙,嗅到外面世界一丝清醒的气息,但我们的同类都以失败告终,甚而惨死在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律法”的淫威面前。大家知道,谁要是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谁就是大逆不道,罪无可赦。这以后,大家对未来的路望而却步,在苦涩的日子里只有坐以待毙。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活活地饿死、冻死甚至困死在山谷之中,山谷里被森严和死寂的气氛包裹着,没有信任、和睦和笑脸,只有恐惧、猜疑和无可奈何的诅咒。为了死去的无辜受害者,为了无数献身真理的先驱,现在我郑重请求对守旧老人及其尾随者依法裁决治罪,以我们血写的事实让公理大白于天下。

同学乙:我以良知和誓言保证,漫游者的陈述完全属实。(出示证物:一部神秘莫测的古书,曾经砸死漫游者的沾满血痕的石块,以及漫游者受伤的肢体和累累白骨照片)

同学丁:……(守旧老人脸色煞白,全身哆嗦,呆滞无言)

(课堂上一片哗然,有的跃跃欲试,有的义愤填膺,纷纷谴责守旧老人的罪恶行为。)

同学丙:在座的乡亲们,大慈大悲神威通天的主啊,看看我们可怜的守旧老人吧,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一派诬蔑之词,现在他只能以沉默表示最大的抗议。过去那些日子,守旧老人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他是我们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睿智大度,慈爱有加,他的话我们奉若神明。托他老人家的福,我们丰衣足食,安享天伦之乐,祖祖辈辈都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可那些不安分的漫游者因为莽撞和无知,违背祖宗的清规,打破山谷的平静,最终触怒了天威,让无数生灵蒙冤以至走向死亡的地狱。我向真主明示,我们至尊无上的守旧老人是无辜的,他应该得到宽恕;相反,那些自以为是的漫游者才应受到上帝的诅咒和法律的审判,是他们招惹了是非,引来了灾祸,他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们十恶不赦、死有余辜。要知道,以德报怨是要受到道义的谴责和上帝惩罚的呀,良知未泯的乡亲们,擦亮你们是非的双眼,看看这是怎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呀!

同学甲:乡亲们,擦亮你们智慧的双眼吧,虚假的谎言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我们顶礼膜拜的守旧老人,他的话就是圣意,就是律法。因为那本谁也不明底细的古书,人们没有了幻想,只有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呼吸不到来自遥远天际的自由气息,感受不到外面世界明媚的阳光。在守旧老人眼里,强权就是公理,规则就是王法,它永世不变,从来如此,这本身就是对公理的践踏,对王法的嘲弄。当山谷里的人们处于极度困境之时,守旧老人却以长者自居,固步自封、鼠目寸光,不但不为他仁爱的子民做长远打算,反而对追求理想和向往自由的开拓者横加阻拦、肆意虐杀,致使他们一个个含冤死去,酿成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悲剧,这难道不是对人性的扼杀,对真理的玷辱?后来,冷酷无情的守旧老人众叛亲离了,但人们敢怒不敢言,还是逆来顺受、唯唯诺诺,依然沿袭着不死不活的老路,只有不甘寂寞的先驱者,毅然踏上血与火的征程,向着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毅然前行。尽管从前的日子不堪回首,但它毕竟擦亮了我们的眼睛,为我们增添了思索的分量,和重新面对现实的勇气。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功勋卓著的人横遭讥议,作恶多端的人却逍遥法外,这天怒人怨的现实如何能让逝去的英灵安息呀。今天,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我们理当向作恶者声讨,为先驱者鸣冤。罪孽可以宽恕,可真理不容蒙冤!(全场一片掌声)

《宽容》序言 篇3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是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阴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

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伯过着幸福的生活。

***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

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他们没有忘记他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也回忆起他父亲 30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命令他闭嘴。

但他偏要说话。

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累累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

“他们是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像欺骗了你们一样。”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

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庄稼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饿殍遍野。

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况且,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

***

冬天降临了。

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烟稀少。

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

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

但是律法却说:“不行!”

律法必须遵守。

***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不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视无言。

“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

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已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宽容序言实用教案2 篇4

课前热身:(课前活动)

成语故事:

匹夫之勇

出处: 《国语·越语上》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 进旅退也。”

释义: 打仗不能光凭个人的勇敢,要用智谋,要靠集体的力量。

故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来请战:“君王,越国的四方民众,敬爱您就象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儿子要替父母报仇,臣子要替君主报仇。请您再下命令,与吴国决凰勒健!?nbsp;

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军土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一分钟默写:

汉江临泛(唐

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特长展示:

教学目标与导向: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4、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5、理解课文中倡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对分子镇压新思想的内容。

6、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课文的中心意思。

2、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教学方法

结合总体介绍,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结合学习,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语: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被钉在高加索山上的天神,他忍受着风吹日晒、电打雷击的折磨,还有一只神鹰每日来啄食他的心肝。白天被啄食后,晚上又长出来,伤口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痛苦异常,但他始终坚强不屈。他就是违背宙斯意旨向人类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并把火带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千百年来,他一直以一个反抗强暴、牺牲自己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颂。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神话的英雄,但我们翻开历史的进程,可以看到有无数个普罗米修斯在为人类的文明发展献出了一切,甚至生命。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几个吗?

提示: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谭嗣同变法被杀头,布鲁诺捍卫真理被烧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到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被一致反对,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而一生贫困交加。

这些历史上的先驱者,他们虽屡遭磨难,但都没有妥协,反而更加坚持真理、维护真理,前仆后继,发现创新。在今天,我们更需要有无数推动历史进程的先驱英雄,对待他们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请看房东的文章《〈宽容〉序言》。

解题

1.投影或多媒体显示背景介绍课文中心意思。附资料内容: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市,后来在德国和美国读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善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派《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并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部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见的宽容的胸怀。

自主学习提纲

老师的问题:

1.本篇序言与前面学过的序言有什么不同?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也是一篇序言,请同学们加以比较,说一说本序言的特点。

2.请同学们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

3.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4.如何认识故事中的“先驱者”和“守旧老人”?(可用15分钟时间,教师巡视,及时释疑、点拨)明确: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宽容〉序言》是一篇优美而深刻的奇文。作者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的故事分为十部分,依次为:①无知山谷;②孤独的先驱者;③先驱者传播新文明;④守旧老人率众杀死先驱者;⑤山谷遭旱,生灵遭难;⑥饥寒交迫,恪守旧律;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

3.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中不难看出:“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那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

4.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先驱者”和“守旧老人”显然不是具体人物。守旧老人整日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他恪守旧律,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因此他是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的象征。先驱者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敢于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敢于再回来告诉人们自己的发现,敢于面对审判和死亡。因此他是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和真理的象征。

重点探究,分析理解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可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各句)

①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②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③对于敢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④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⑤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叫。

⑥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附参考解释:

①“知识的小溪”是指无名山谷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同时冠以小溪以“知识”的名字,也是因为无知山谷中惟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毕竟它是流动的,虽小,还有一定的活力。“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更新的机制,古老的律法束缚着新知识的汇入。“缓缓地流”更是说明无知山谷文化发展机制停滞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只能如此“缓缓地流”。

②“无知山谷”,指代愚昧守旧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所以人们只好守旧而相安无事。

③由于“守旧老人”用律法严酷镇压,再加群众受传统观念束缚,受守旧老人蒙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同时“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④漫游者历经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已经找到通往充满光明的新生活的道路,并号召人们冲破旧思想、旧势力,开辟新天地。

⑤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奉无知老人为神明,奉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亵渎,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蒙蔽下,他们一时也认为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所以在新思想、新天地面前发出“恐怖的吼叫”。

⑥人们由于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而“恐惧”,但一场特大的干旱使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山的那一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反叛的勇气。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部分结尾作者又写道“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结尾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种幸福?

(2)无知山谷里的村民既然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和睦相处”,为什么“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呢?

(3)“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杀死了漫游者,而不写守旧老人呢?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人们想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让他们说出来?

(5)文章最后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不过将来”后面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参考答案:(1)“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前后的“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前面的是指村民们安于“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现状。这种现状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但不是真正的幸福。后面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用先驱者的生命换来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满足的一种生活。

(2)宁静、幸福是表面的,人们一方面怀疑祖先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的惩罚,所以恐惧。

(3)突出人们在守旧势力的统治下的愚昧,又通过这种愚昧来反衬守旧势力的强大,同时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4)想说“不会杀死他了”。悲剧已经发生,说后悔的话又有什么用呢?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即告诉人们:只要不盲从守旧者,不打击创新者,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就永远不会后悔、内疚。

(5)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能减少一些就算很好了。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自己的心愿。

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1.学了本篇课文,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提示:组织学生发言,教时要适时加以引导)明确:思想内容方面

①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②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但真理的发展也是曲折的。要使真理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为真理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③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写作方面

①整篇序言中作者没有一处提到一次“宽容”,但处处在写“宽容”的精髓。这种用生动形象的讲故事形式揭示深刻道理的写法,显示了作者的想像和联想力,以及在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和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②追求创新,应不拘一格。

③散文诗般的语言精悍优美,很有哲理意味。

2.本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将打印好的材料发给学生)(1)关于用人之道,龙永图说:“我希望用和我不太一样的人。我曾经有位秘书,当我选他当秘书的时候,全场哗然,因为这个人根本不配当秘书。在我们大家眼中,秘书都是勤勤恳恳、少言少语的,讲话很少,做事很谨慎,对领导非常体贴入微。但是我选的秘书,处事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从来不会照顾人。我每次和他出国,都是我走到他房间里说,请你起来,到点了。对于日程安排,他有时甚至不如我清楚,原本9点的活动,他却说9∶30分,等我一查,十有九次是我正确。但为什么会选他当秘书呢?因为选人有他的背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选出不同的人来,我是在谈判最困难的时候选他当秘书的。当时我由于谈判的压力,脾气很大,有时候和外国人拍桌子,回来以后一句话不说。每次我回到房间后,没有一个人到我房间里来,因为他们怕来找我骂。只有这位后来要当我秘书的人,每次不敲门就大大咧咧走进来,坐到我房间就翘起腿,说他今天听到什么了,哪个人说我那句话讲得不一定对等等,而且他从来不叫我龙部长,都是‘老龙’,或者是‘永图’,他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被我骂得一塌糊涂,但他最大的优点是禁骂,无论怎么骂,他5分钟以后又回来了,哎呀,永图你刚才那个说法不太对。我觉得这人很少见。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人物,他对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他也不敏感,但是他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所以我觉得在特定的情况下,在我脾气非常暴躁的情况下,在我当时很难听到不同声音的情况下,有那位老兄很重要,我就是要找一个禁骂的秘书。

(2)人事部经理在离职之前,曾向公司推荐赵萌代替自己,但最终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却是海丽。有人为赵萌感到不平,毕竟海丽无论从资历还是学历或是水平上都比不上她,但赵萌却笑着说其实海丽有许多优点,活泼好学,聪明伶俐。

海丽深知自己为了得到这个职位使用了不高明的手段,所以心里觉得愧对赵萌。但大度的赵萌却不去追究这件事,在同海丽交往中仍保持着友善的态度,令她既意外又感动。

第二年的薪资评比,赵萌得到了最高的加薪浮度,身为人事部经理的海丽在其中当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久赵萌也被委做了公关部的经理。

(学生讨论,教师要参与其中,最终师生达成共识)教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看法。

学生甲:我非常佩服龙永图。他能打破常规,用一个大大咧咧,从来不会照顾别人的下级做秘书。首先,他有一颗宽容之心,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缺点、不足。正是宽容,使他在那个特殊的情况下听到了很难听到的不同声音,得到了很难得到的可贵帮助;正是宽容,使这位秘书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学生乙:第二则材料使我深受启发,同学和同学之间,同事和同事之间是多么需要以宽容之心相待啊!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宽容〉序言》,两则材料更使大家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的脱颖而出;没有宽容就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平和相待,相信我们都会有一颗宽容之心。

学生的问题:1、2、3、随堂训练:

(提示:预先打印好,发给学生)1.下列各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句说明无知山谷里的人们过着宁静淡泊、丰衣足食的生活。

B.“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是说无知山谷的小溪源远流长,充满知识,也说明那里的人们文明程度较高。

C.“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一句意为:为了生存,绝望的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D.“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冥思苦想”一句说明看一本祖辈存下来的古书而不懂。2.最能体现全文主题思想的一项是()A.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B.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C.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D.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3.阅读第八节,摘出体现内容大意的三个关键句,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 1.C 2.D 3.①“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②“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③“对于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就知道的话,当然就„„”作用:这几个关键句基本概括了本节大意,说明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艰辛甚至流血的历程,终于觉醒了,并为杀死寻找新生活的漫游者深感内疚。

课堂小结

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知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本文就是用散文式的笔法,虚构了一个寓言故事,展现了勇敢的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大势力殊死斗争的过程,不过,作者希望,这样的事情将来不再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不再发生呢?这个答案就是本文的寓意所在,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更要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忠实地履行。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答案】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答案】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答案】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且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答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5结合上面1~4题,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答案】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而要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就必需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宽容序言教案及教后记 篇5

刘侠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来解读文章主旨;

2、理解“宽容”在课文中的含义,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3、训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思维能力;

二、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通过概括文章十部分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选读《宽容》的部分章节,了解作品内容与风格。

三、教学过程:

1、介绍房龙及《宽容》。(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体重200英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亨德里克·房龙,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会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说,20年代他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于是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那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2、检查预习,对文本进行整体理解。

概括文章十部分内容大意。(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无知的山谷,宁静的生活。

漫游者离开又回到山谷。

先驱者传播新文明。

守旧老人率众杀死了先驱者。

山谷遭旱,生灵遭难。

饥寒交迫,仍恪守旧律。

山民叛乱,投奔新路。

重获新生,怀念先驱者。

再回山谷,朝拜先驱者。

警示人类,不要重蹈覆辙。

3、解读文本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篇带有明显的寓言特征的散文,文章中包含了若干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和人。请你把这些物和人找出来,并分析出他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物象征意义

无知山谷:封闭、落后、专制的生存环境

(永恒的山脉、知识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人象征意义

守旧老人:旧世界的统治者、立法者、执行者

人们:对新事物开始不理解、后来理解并接受的普通大众

漫 游 者:传播新文明的先驱者

文中的“无知山谷”没有年代,也不知在何地,这种时空的不确定性,使它具有了一种超然的普遍性和象征性。村民们依靠千年的律法和古书以及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来建立他们的社会规则和生活理念,多少年来,没有人敢打破这种超稳定的秩序,也不知山谷之外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但它的内部总有一天会产生“叛逆者”来打破陈腐的社会秩序;它也禁不起任何自然灾害的袭击,灾害一来,就会土崩瓦解。请不要以为这是消逝了的历史遗迹,它只是作者的一个象征,象征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其实到处都有。它可能是一个单位和村庄,也可能是一个地区和国家。落后的地方有,发达的地方也会有。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事实上的统治者、立法者、执行者。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组成一个统治集团。他们成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并将其奉为“圣经”、当作律法,而解释权、执法权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教导村民要乐天知命,不要对外面世界有任何想像和幻想。他们对试图走出山谷的青年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法律制裁,极力维护着“无知山谷”的古老秩序。他们是最专横、最“不宽容”的一伙老人,绝不容忍年轻人有冒险行为,甚至不允许你有思想自由。但当他们拼死维护的山谷部落遭受天灾之后,他们也跟随年轻人仓惶出逃,去寻找新的家园了,这又显示了他们人性的虚伪。

“村民们”的形象具有两面性。在守旧老人的严酷统治下,他们麻木无知,自满自足,享受着所谓的“天伦之乐”。他们窃窃议论着“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坚定地站在守旧老人的一边,凶狠地惩罚他们同类中的“先驱者”。但面对家园被毁、饿殍遍野,他们冲破老人们的阻挠,毅然走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当他们踏着“先驱者”的足迹,找到新的家园后,他们改变了对先驱者的看法,追悼先驱、继承遗志,开创着新的生活。这又表现了他们真诚、革命的一面。

“宁静”“幸福”的“无知山谷”,其实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反叛和斗争。一代代的年轻男女,“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他们不是摔下山崖,就是被活活处死,山脚下已经“白骨累累”。那位年轻的“漫游者”“先驱者”,就是这许多男女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没有屈服于守旧老人的恐吓、劝说,悄悄走出部落,四处漫游,筚路蓝缕,踏上一片新的土地,看到有同样血肉的男男女女,目睹了“光彩夺目”“细心雕琢”的城市,他没有自私地一个人走进城市,而是又

长途跋涉回到山谷,他要把发现的“新大陆”告诉村民。他的出发、见闻,无疑证实了千年不变的古训的荒诞,无疑粉碎了守旧老人们的愚民政策。因为人们一直不怀疑守旧老人说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得到了最严酷的惩罚--重石砸死、抛尸山脚。这位“先驱者”在专制制度下献出了生命,他没有实现自己“带领”大家“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的愿望。

4、理解文章中“宽容”的含义。

理解了文章的象征意义,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章的主旨——“宽容”。这个词我们今天通常认为它是一种态度,是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加以容忍和宽恕的优秀品质。

而房龙笔下的“宽容”是不是与我们的通常认识有稍稍的不同?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宽容”?房龙先生写作时期所通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宽容”(toleranc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应该说这种宽容的要求并不高,它是对人权的最起码的尊重。然而遗憾的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宽容却常常缺席,导致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比它可能达到的速度慢了很多。房龙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以此为切入口,写出了《宽容》这部别具一格的历史著作。

显然,在《宽容》以及《〈宽容〉序言》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宽容,而是它的反面:不宽容,以及这种不宽容所带来的悲剧。那么,到底是谁在不宽容呢?

守旧老人和普通大众。

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对漫游者如此的不宽容呢?如果你是这无知山谷中的一员,你又会如何对待这位漫游者呢?

不宽容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经验的盲从,和对异己的排斥;而对于守旧老人来说,更是出于嫉妒,出于对丢失自己统治者地位的恐惧。

5、分析人类进步过程中,“宽容”的作用。

不过,在故事的结尾,村民们按照漫游者的指引终于找到了新世界的绿色牧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p133)。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在漫游者没有带回外面世界的讯息之前,无知山谷的村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第一小节“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并在第一部分的结尾重复了这句话。)

这是不是说明无知山谷的村民们只是兜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如果没有那场旱灾,村民们就会永远那么幸福的生活下去,漫游者的行为也就没有了价值?(讨论)

(从无知山谷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知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并非是“兜了一个圈”。原来无知山谷的生活虽然是幸福的、宁静的,但那是一种愚昧的幸福、落后的宁静,“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p130)“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这样一个愚昧落后而又封闭的群体是一定会出现危机的,因为“潺潺的知识小溪”总会“枯竭”,内部的矛盾一定会引发“叛乱”,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旱灾”是一定会来的,只是时间的早晚罢了。而来到新世界后,“人们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这种幸福是摆脱了愚昧做自己的主人的幸福,他与当初无知山谷里的所谓幸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文中说:“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注意,这里用的时间状语是“很长时间”而不是“很短的事件”,也不是“永远”,作者用意是什么?

(意味着历史总是螺旋形上升的,矛盾缓解过后,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又会有新的“漫游者”去探索更高层次的幸福,人们又将面临着是否能够宽容的对待新的“异己者”的考验。可见“宽容”,是人类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前进的必要条件,一个宽容的民族就会是开放的民族,也因此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所以在这篇序言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6、引导学生举出历史上或身边有关坚守真理与遭遇不宽容的例子。

然而那些曾经和现在发生的事,以及那些为了坚守真理而遭遇不宽容的先驱者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你能列举一些中外历史上的或现实中的例子吗?(学生自由举例,老师略作点评)

A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处刑,烧死在罗马。

B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甚至连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并第一个支持狭义相对论的普朗克也反对他的理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及革命活动遭到各国政府的嫉恨。但他们都没有妥协,反而坚持真理,维护真理。

7、放式解读。(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倾听、点评)

是啊,这些先驱者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这些不宽容的教训也是需要我们反思和劳记的。不过,老师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这篇《〈宽容〉序言》里,除了呼唤“宽容”这一主题,你还能读出哪些相关的启示?请你在回答时讲明是课文中的哪个情节或者哪几句话让你引发了相关的感想。

A、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

B、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

C、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这篇寓言留给我们太多可以思考的东西,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悟整理一下,写成一篇有感而发的杂文。

8、配乐朗读,品味“载道之文”。

郁达夫在林徽音译本《古代的人》的序言中分析了房龙的写作艺术,认为他的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房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这篇《〈宽容〉序言》显然正是以文学的笔触挖掘了一个甚至多个极深刻的历史学、社会学话题。让读者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不得不为作者构思之精当、意象之丰富、语言之优美而折服。

下面让我们来朗读部分语段,再次品位文章如散文诗般含蓄优美的意境。

四、作业

《宽容》这部与众不同的历史书,以及《〈宽容〉序言》这篇与众不同的序言,本身就给人特立独行、横空出世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龙自己也是一名文学界、历史学界的“先驱者”,他期望着能把人们的思想带出偏狭、专制的 “无知山谷”,走向自由、博爱的“绿色草原”。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宽容》这本书,与房龙再做更深层次的交流。

教后记

《宽容》是一部思想史著作,作者房龙在1925年第一次出版此书的时候写下了《〈宽容〉序言。他不同于一般的序言,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过程等情况;而是以寓言的形式含蓄而发人深省的反映了该书的思想精髓,语言清新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学生在初步阅读后普遍对该文很感兴趣,但是主要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喜爱上,对文章主旨以及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问题缺乏更深入的认识,于是我期待着通过一堂师生之间的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以及多角度的思维延伸。

开始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来解读文章主旨;

2、理解“宽容”在课文中的含义,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3、品味诗化语言所带来的独特表达效果。其中我把第一个目标作为铺垫,第二个目标定为难点和重点。第三个目标作为延伸。后来在试讲以及与其他老师的讨论过程中,发现还应该增加一个目标,那就是:训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思维能力。并且把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作为本节课的亮点。而语言的品味则不作为教学目标来执行。整节课设计了:介绍房龙及《宽容》;概括文章大意,解读文本的象征含义;理解文中“宽容”的含义,及不宽容的原因;分析人类进步过程中“宽容”的作用;引导学生举出由于坚守真理而遭受不宽容的例子;开放式解读;以及配乐朗诵部分段落共八个环节。我设想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设计,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及到作品的精神实质,并作多元解读。

备课时我感到环节过多,很担心在一节课中无法很好的落实。可是在试讲和正式上课时,才发现学生理解和思维速度比我预想的要快得多,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讨论清楚一个问题后,自己就会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讨论。整个一堂课,我感觉虽然总体思路是按照我的备课安排在进行,但在很多个环节上都是他们在带着我往前走。比如说在回答完“漫游者回到山谷之前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后,学生马上自发的比较起两种幸福的不同来,还有同学认为虽然不同,但也有相同的成分,那就是对现有状态的满足,由此又自然引到了人类历史螺旋形上升的规律来。

尤其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学生在开放式解读环节中的出色表现。共有十个学生做了精彩发言,每个人都就文章的一点伸发开去,提出自己对文章的解读感受。其中有同学谈到“漫游者的行为体现了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崇高境界。”有的说:“漫游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再能辅以更有说服力的方法来劝说村民,比如拍下外面世界的照片等,就不会因别人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了。”有的说:“旱灾让村民们最终勇敢地走出了山谷,这说明厄运有时会激发人的潜能,带来意想不

到的成功。”有的说:“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大难临头才思变?如果能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是更好吗?”„„

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学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有创见,而这些敏锐的思维触角正是我们应该尽力去保护的。于是我大力夸赞了他们,并且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加以整理,写成一篇杂文。通过这节课,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开课前,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上课时完全融入与学生的交流中,不因为开课而刻意表现自己准备好的东西,从而因课的表面完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损害真正实质的完美。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尽量让自己忘记是在开课,与学生进行着真正的交流与讨论。上课结束后我觉得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90%,但是在时间把握上还是过于刻意,担心在一节课里完不成既定内容,又担心时间有结余,这样就会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影响到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探讨。我希望在下次开课时这方面能够再有提高。

十五宽容序言 篇6

房龙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本文反传统变革思想。2.分析评价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3.借鉴本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学习重点: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分析评价本文寓言式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一.解题:

序言,说明书籍或著作的创作、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后面的称为“跋”。二.作家作品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美国著名学者。他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从10岁起潜心“逃避在过去的生活中”,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一贯反对愚昧与偏执。1903年在美国、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这没有使他飞黄腾达。他于是躲进书舍于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

房龙多才多艺,能说会写10种文字,擅长于拉小提琴,还能画画,他的著作插图全部出于自己之手。

三.解释词语,为加点字注音。

蜿蜒绵亘

绰绰有余

绰有余裕

天伦之乐

苦思冥想

弥天大罪

鸦雀无声

死有余辜

杀一儆百

逆来顺受

嶙嶙

深邃

亵渎

荡然无存

雕琢

朝礼

诅咒

眸子

毕恭毕敬

志同道合 刨根问底

一无所知

能工巧匠

光彩夺目

潺潺

饿殍遍野

转危为安

饥寒交迫

忘恩负义

不济

归根到底

内疚

荒无人烟

神秘莫测 四.读书思考问题:

1.从整体看,无知山谷的故事反映了哪些历史规律?

2.先驱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无知山谷中的律法是怎样的律法?

3.先驱者明知自己为律法所不容,为什么偏要离开山谷去寻找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又偏要回到无知山谷?

4.守旧老人所代表的反动保守势力有哪些特点?

5.无知山谷的群众前后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内疚之余,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6.这篇序言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

7.“宽容”与“律法”的关系如何?文中的律法为何该取缔? 五.分析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分析第一部分。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答:是这样的生活:知识的小溪水浅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蛮;重复着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习俗一层不变。这是一种愚昧保守、闭塞落后、黑暗衰朽的生活氛围。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

答:“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这是由愚昧落后的思想统治造成的。

3.“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矛盾? 答: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4.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答:这正是反动势力——守旧老人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使得人们都因循守旧,所谓“尊敬”实际是不得不服从。5.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

答: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6.“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高墙”的人是什么人?

答: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7.“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也反映了先驱者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二)分析第二~四部分。

1.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是一样吗?

答: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

2.从第一二部分内容来看,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

答:是千年前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条。

3.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复述)4.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什么?

答:说明反动黑暗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的民众。

5.从漫游者的牺牲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讨论)

(三)分析第五~九部分。

1.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

2.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这就是社会进步缓慢的要因。

用心

爱心

专心 3.守旧老人们乘坐最后一辆马车踏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说明什么?

答: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4.“从那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看来真正幸福的生活应该怎样才能获得? 答:不断创新,不断改革。

(四)为什么说这件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将来后面又何以加一个“我们希望”呢? 答: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传统习惯”的约束,先驱者总会在谴责中屈辱地死去,而杀死他们的不仅是敌人,甚至是他一心为之奋争的大众。——最先掌握真理的人,永远要成为悲剧典型;“真理”一旦变成习惯,变成大众的思想,那就离反动不远了。这种历史规律,将来也必然成立,所以不再发生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六.本文中心:

本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七.写作的启示:

1.寓言式的写法:可以概括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因而更具普遍性,连而今的许多事也象这寓言故事。——启示:写现实之事,若不方便,就用寓言形式,既安全,启发性又强。2.诗一般的语言,虽只用叙述,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概括性强,极富神韵。——启示:文字的运用,全在表意,何必要拘泥于章法。八.作业:课后练习。九.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上一篇:如何上yy学习下一篇:2023圣诞招生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