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择题方法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选择题方法(推荐12篇)

高中地理选择题方法 篇1

1、形象记忆法: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像张兔子皮,台湾省似纺锤,海南省似菠萝,广东省似象头,广西似树叶,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头,甘肃像哑铃,陕西省像跪佣,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

2.类比法:即学习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3.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季风的成因,是教学中常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可借助露天游泳池和池边水泥地来说明陆地、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道理。夏天,我们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脚站在水泥地上觉得脚下发烫,跳到水里觉得很凉快,这主要是固体、液体的热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大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空气同流水一样,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我国夏季常出现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同样道理,冬季常出现由亚洲内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叫冬季风。

4、串珠成线法: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5、归类记忆法: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例6、以半岛为例,主要半岛我国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亚洲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有索马里半岛;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岛。

6、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例5、长江水系简图: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from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大全来自学优网www.gkstk.com/ end#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7、识图记忆法: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例4、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8、谐音记忆法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例3、下列几个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点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儿);

(2)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加大马力压那海狗,它只摇摇动双耳)。这是利用汉字谐音来换字,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9、综合法: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及风带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上图可知,纬度、西风和地形的特点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10、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例1、有关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市名称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识,地名数据多,硬记有困难,可用字头法编成顺口溜:

两湖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

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

1.认真审读题意,细读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不正确”“上、下”“高、低”“大、小”等。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的条件。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

(3)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

(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2.回忆联想,比较筛选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找出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选择题的选项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

(1)前后矛盾,如“海洋能量密度低、转换率大”。

(2)误为因果,如“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有“都”“一定”“全部”“必然”“肯定”等表述绝对化的词语,如“热带雨林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4)概念不清或表述不完整,如“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5)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所以,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3.看清编码、准确选择在填涂答案题时,注意上下题及a、b、c、d的位置不要错位,如果有双选题,注意单选和双选不要混淆,尤其是双选题不要漏选和多选。

高考地理选择题满分技巧

做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基础不够牢固。部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在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上十分欠缺,做题时很容易被一些干扰项所误导;基础不牢导致能力也发挥不出来,发掘、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做题时往往因为对题目的深层、关键信息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此外,答题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毛病,很多考生在答题就因为没有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语言描述不准确、条理不清、缺乏要点而丢分。

针对考生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梁振锋也介绍了一些可行的技巧:答题时,考生要遵循先易后难一般顺序,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多得分;选择题可适当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区域地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理清题意,答题要条理清晰,宁多勿少、宁全勿缺。

如何秒杀地理选择题

图解法

图解法最重要,主要意思分为多种,如果要是无图材料考题,可以通过简单绘图方法得出。简图材料考题也可以自己画上辅助线,特别是有等值线的题目。图片比较详细,但是看不出来的,可以采用图图转换法,用在局部整体中替换,找到切入点。我们地理就是要看明白图,弄明白图中的要素,等温线、等高线、经纬度等等,并且结合各个答题要素就可以迎刃而解。

因果联系法

高中地理选择题方法 篇2

一、通过复选框CheckBox组件实现

单击复选框, 出现对勾, 表示选中该项, 否则, 没选中。选好答案后, 单击按钮, 进行检测, 如果正确, 出现的反馈信息是“回答正确”, 否则, 出现的反馈信息是“回答错误”。

制作步骤:

第一步:在主场景的适当位置插入1个静态文本框, 输入题目如: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第二步:制作4个复选框。打开“窗口”——“组件”——展开User Inferface (UI组件) ——将CheckBox拖到舞台上。

在属性面板中分别为这4个实例命名为Check? Box1, CheckBox2, CheckBox3, CheckBox4。

为4个选项添加内容。选中CheckBox1, 单击“窗口”——“组件检查器”——“参数”——label的值输入“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分界线”, 同样的方法, 输入其它3个选项的值。

第三步:制作一个反馈按钮。从UI组件中将Button拖到舞台上, 在属性面板中将该按钮实例命名为an1。

第四步:制作一个显示反馈信息的动态文本框。选择“工具”栏中的“文本工具”, 在主场景中放入文本框后, 选择属性为动态文本 (Dynamic Text) , 同时, 为这个文本框取一个变量名fankui。当选择答案正确时, 该文本显示“回答正确”, 否则, 显示“回答错误”。

第五步:编写程序代码。

//以下定义侦测按钮的侦听器对象

listenerObject = new Object () ;//定义侦听器对象lis?tenerObject

listenerObject.click = function () {//定义侦听器对象listenerObject的click函数

//以下判断多项选择题是否选择正确

二、通过把选项做成按钮实现

单击某个选项, 该选项就显示在括号内, 如果想修改选项, 可再单击一次, 这时括号内的该选项就会消失。选好后单击检测按钮, 显示反馈信息。

制作步骤:

第一步:在主场景的适当位置插入1个静态文本框, 输入题目如: 1.当地震发生时, 地面受到震动的物体先发生上下颠簸, 再出现左右摇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第二步:制作4个选项按钮。在主场景中插入4个静态文本框, 分别输入4个选项的内容。选中文本框, 按快捷键F8, 将其转化为按钮。也就是4个文本框此时变成4个按钮。

第三步:制作检测按钮。自制一个简单的按钮 (如图2) 。

第四步:制作一个显示反馈信息的动态文本框。在主场景中插入文本框后, 选择属性为动态文本 (Dynam? icText) , 同时, 为这个文本框取一个变量名fankuixx。当选择答案正确时, 该文本显示“回答正确”, 否则, 显示“回答错误”。

第五步:制作表示选中的信息。在主场景中插入4个静态文本框, 分别输入A、B、C、D。选中文本框, 按快捷键F8, 将其转化为影片剪辑。在属性面板中, 分别命名为xxa, xxb, xxc, xxd。将这4个影片剪辑放到括号内。单击某个选项时, 那个选项就在括号内显示。如果想修改选项, 单击, 该选项就消失, 再单击, 选项显示。

第六步:编写代码。

(1) 在主场景的第一帧处输入如下代码:

(2) 设置A选项按钮的代码:

(3) 设置B选项按钮的代码:

(4) 设置检测按钮的代码:

以上介绍了多项选择题的两种制作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介绍了两种利用Flash制作课件时实现多项选择题的方法, 并提供了程序代码。

地理选择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篇3

1. 直选法

题干中含有明确的解题条件,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正误。

例1:“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A. 风化作用 B. 搬运作用

C. 沉积作用 D. 侵蚀作用

解析:本题是考查地理概念、原理等的基础题目,主要靠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考试时重现知识即可解答,不需要更多的思考。答案为D。

2. 排除法

运用排除法一般是先将自己完全有把握否定的选项排除,再将比较有把握否定的选项排除,最后将保留下来的符合题目导语的选项作为答案。这种方法是做选择题最常用、最简便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类知识点的选择题都有适合采用排除法的。采用排除法时,叙述错误的首先被排除;叙述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也不能选。

例2:下列选项中,与地下水作用关系不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是

A. 地面塌陷沉降B. 土地沼泽化

C. 土壤盐碱化 D. 泥石流

解析:排除B、C,这两项都不属于地质灾害类型。排除A,虽然是地质灾害的一种,但与地下水作用关系大。正确答案为D。

3. 优选法

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的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就采用优选法进行取舍。

例3:将一批粗铜由昆明运到上海精炼,最经济的运输路线是

A. 成昆线——成渝线——长江航线

B. 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

C. 贵昆线——川黔线——长江航线

D. 贵昆线——湘黔线——京广线——长江航线

解析:四个选项中的运输线路都可以到达,但题干中有“最经济”几个字的限制。首先要考虑尽量采用水运路线,虽然A和C都是先通过铁路运输到重庆后再利用水运,但“成昆线——成渝线”与“贵昆线——川黔线”相比,后者铁路线路较短,故优选C项。

4. 对比法

一般情况下,对比法用于选项有多个接近正确,但符合要求的只有一个的题目。对比选项前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范围、层次、角度和条件等方面的要求,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在不同选项中,找出最优者。

例4:适宜远距离水运的产品

A. 新闻印刷品 B. 煤炭 C. 时装 D. 电脑芯片

解析:先对比这四种货物的性质、价格、重量和时效,再结合水运的特点分析。A、C对时效要求高;D产品贵重、重量轻。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和运速慢的特点。通过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如上所述,适宜远距离水运的主要是煤炭、石油、粮食、木材和矿石等大宗货物。

5. 转换法

当选择题题干给予暗示条件,或提供的条件和要求不明确时,要将其转换成常见形式,待弄清题目本意后再行求解。

例5:如果从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考虑,一天中空气最新鲜的时段出现在

A. 清晨 B. 中午C. 傍晚D. 夜晚

解析:看起来题干给的条件与答案没有直接联系,所以要先理解“地面热力作用”的含义。转换为:“白天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则近地面污浊空气会随着上升气流扩散,空气会比较新鲜;或“晚上气温降低,空气下沉”,则近地面污浊空气难以扩散,空气会不新鲜。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符合。

6. 图解法

图解法是利用各种图表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考查经纬网、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运动、洋流和行政区划等知识的试题,经常运用图解法。对于配图的题目,要仔细审图,最大限度地获取图中潜在的信息,也可以在原图上适当添画。对于无图的试题,可以描绘简单的辅助图。

例6: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A. 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B. 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南移动

C. 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D. 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解析: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可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趋向的相关知识转换为图形(略),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答案为C。

7. 计算法

计算法是根据题干、选项所给的信息,通过数学计算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区时、地方时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角度和楼间距的计算,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以及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各种人文地理数据的估算等等。但地理计算并不是考数学,重在方法,计算过程并不复杂。

例7:当甲地(40°N,30°E)为6月8日6时整时,一艘轮船正航行于太平洋上,又经过10 分钟该轮船越过了日界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

A. 6月9日15时50分

B. 6月8日15时50分

C. 6月9日16时10分

D. 6月8日16时10分

解析:根据题意,甲地应位于东二区,如果轮船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而东十二区与东二区时差为10小时,东十二区的区时应为6月8日16时,经过了10分钟。选D。

8. 推导法

推导法就是依据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由因导果或由果求因的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运用推导法,要注意辨清地理事物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解答时,可以由题干向选项推导,也可以由选项向题干推导。推导出一定结论后,再进行分析判断。有时还可以双向推导,即根据因果联系由题干推导到一定程度,再由选项推导得出一定的结论,再把两者的结论结合起来进行推导。推导法多用于考查地理成因的题目。

例8:从盛行风向考虑,南极某考察基地(69.5°S,76.3°E)建筑物门窗应避开的风向是

A. 东北 B. 西北 C. 西南D. 东南

解析:本题可用因果推导的方法加以解答。该基地在69.5°S,位于极地东风带,南半球的极地东风风向为东南风,吹向西北,建筑物门窗应开向西北,避开东南风。选D。

9. 归类法

归类法是对选项所揭示的内容首先进行分析、归类,再进行演绎、推理,找出正确选项的方法。也是一个根据题目要求借助相同经纬度或相邻地区地理事物的成因、规律进行联想、推测、判断的过程。

例9: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 东欧平原 B. 亚马逊平原

C. 密西西比平原 D. 印度河—恒河平原

解析:先对平原进行成因归类。平原的成因有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沉积平原有河流冲积平原和冰碛平原,侵蚀平原只有冰蚀平原。B、C、D中都有河流名,因此可以确定A符合题意。

10. 逆向思维法

当我们看到一道试题涉及面较广,或者是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先假定某一选项是正确的,然后把它放到题干设定的条件中去检验,进而逐一排除,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例10:右图为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如果A>B>C,则图中的等值线不可能是

A. 年等日照线

B. 年等降水量线

C. 等温线

D. 等高线

解析:我们把 “等高线”放到图中位置,那么越到青藏高原内部,海拔高度越低,不可能,故选D。

地理选择题快速解题方法 篇4

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用,切忌凭运气去胡乱猜测。

1. 认真阅读试题材料,明确考查的内容――认真审题

做任何试题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审题,做选择题也不例外。在解答选择题之前,先要认真阅读试题给出的相关资料,然后结合问题判断试题中哪些内容是解题所需的、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哪些内容是干扰信息诱使你犯错误的。在试题与答题卷分开设置的情况下,读题时就可把上述要点内容用笔圈注出来,以提醒自己注意。

一般而言,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

题中的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如试题的设问是“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该城市应”,四个备选项中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粗心的同学会认为该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扩大绿化面积确实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然而这些同学在解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试题设问中“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中的“排放”二字,显然扩大绿化面积并不能减少尾气排放,只不过能降低尾气排放造成的危害而已。

有时,粗心的同学会将“此时”“该季节”“近年来”等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信息忽视,从而在简单的试题上栽跟头。如试题的设问是“近年来,某地荒漠化面积显著增加,其原因最可能是”,实际上“近年来”就是提示考生应选择人为原因,因为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在短时间内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 2 )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

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如:江苏地理试卷中有双项选择题这一题型,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出错误的两项,但一些粗心的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选项,从而出现相反的结果。

( 3 )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

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在试题给出的坐标图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坐标图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考生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

( 4 )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高中地理选择题方法 篇5

排除法是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

列举代入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猛一看是正确的,但又感觉有不正确的地方,或者有两个以上答案难以取舍,这时可以把相关选项分别代入,或者用列举的`方法举一个例子证明选项的正误,从而得到答案。

图解法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篇6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谈谈记高中地理笔记的方法 篇7

1 笔记要有可持续性, 能促其一直记下去和用下去

古人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从课堂教学中的效果来看, 一节课中如果动手时间很少, 效果是不可能高的。因此,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经常提醒同学们认真做好笔记,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找到相应的记笔记感觉, 使其学会记笔记, 并把笔记一直记下去。

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记地理笔记有一定的认识, 但缺乏方法和恒心。笔者认为, 教师在开始时可以指导学生在书本上的空白部分 (新教材上几乎每页都有) 记笔记, 以后只要书本不丢, 就一直能够用下去, 且每一次复习到相应内容时就能看到相对应的笔记, 做到一一对应, 眼到心到, 及时起到提示、总结、反思的作用,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学习, 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功的乐趣。

2 笔记要有个性思想,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和个人特色

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学科特点, 特别对读图、析图、用图有特殊要求, 高考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 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因此, 地图能力的培养是学好地理的关键。笔者认为, 同学们边听边画, 一方面可帮助其理解, 另一方面可培养其读图绘图能力。其次, 地理教材中几乎每一页都有插图, 有些插图一目了然, 也有一些插图比较难懂, 在遇到后者时同学们就要进行分析, 这时, 地图的隐性内容就是同学们记笔记的重要内容。

当然, 同学们听课时, 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有时会突发奇想,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前认为不相关的概念串在一起, 忽然悟出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道理, 或是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新的想法和心得, 这时将这些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 就便于课后复习、理解、整理甚至进行新的创造, 而这应该就是有个性的地理笔记。

3 笔记要有实效性, 对构建知识体系化解难题有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会学习的最好表现, 笔记在这方面起着知道、点拨、化解的重要作用。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整理地理笔记的能力欠缺, 而这一环节是实现学以致用的重要一环。要突出地理笔记的实效性, 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般来说, 课堂板书就是课堂学习内容的纲目。这些纲目是教师在研透教材内容基础上, 根据教学体会写出来的, 它基本上能反映授课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要点, 有助于大家理解、掌握、复习新课内容和知识体系, 所以, 同学们应该将它记下来。

在讲课时, 除了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外, 教师还会做些适当的补充, 这些补充的内容融入了教师的心血, 对于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启迪思路, 开阔视野, 都十分有用。所以, 同学们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师补充的内容除了记在心上外, 还要突出地做好笔记。

在讲解例题时, 教师常常会讲解解题的技巧、思路和方法, 这些对于开发大家的智力、培养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学们也应将这些方法记录在册, 并根据所记录下的方法进行理解、复习, 并且日积月累, 举一反三, 无疑会大大提高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学们上课时会或多或少地对老师讲的内容有心存疑惑的地方, 有的疑点源于教师的疏忽, 有的则可能来自自己的理解错误或遗漏。在这种情况下可及时把这些记下来, 以便课后再求教老师, 或通过自己思考来解除这些疑惑。另外, 同学们也可将自我学习时或作业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便于及时提醒自己。

总之, 学生会记地理笔记是地理学习的重要一环, 掌握正确的记地理笔记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记地理笔记的习惯, 对于学生学好地理和教师教好地理是双赢的策略。

摘要:做好地理课堂笔记, 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和效率, 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 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本文介绍了几种记高中地理笔记的方法, 对于学生学好地理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中地理比较方法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地理比较法;高中地理;有效性

就现阶段来说,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地理比较法应用的较为广泛,并且此种教学方式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教学中的各种需求,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积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势在必行。

一、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对比法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才能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相似的概念,导致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一些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整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叙述,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高中对地理气候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放在同一组内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其中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再例如:教师在时差讲解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地方时间以及地区时的概念混淆,从而导致学生计算失误。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将两者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地方时和经线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个地方时对应一条经线,而一个区时是15个经度,全球可以分为24个区时。这种方式,便于学生记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2.同类比较法

通常来说,同类比较法在高中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使用的较为广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全球的人文发展以及自然区域都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教师在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地区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地域类型和农业区位因素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制作相应的教学短片,展现出美国五大湖区和我国东北区域内的玉米生长状况,实现将美国五大湖区的玉米种植和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进行结合对比,从各个方面对玉米的特性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理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3.图表比较法

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知识点较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图表法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学习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自己制作一些有趣的图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气运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暖锋、准静止锋和冷锋的运动和生成状况图表,教师将相关的知识绘制成为表格,在表格中明确暖锋、准静止锋和冷锋的不同表现状况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从表格中获取相应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地理比较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1.注意和其他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的实践发现教学工作中对于的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地理比较法难以讲清楚,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和其他一些教学方式进行结合,取长补短,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通常来说,可以结合使用方式包括:综合分析法、归纳法、画图法和推理演绎法等方法。综合分析法主要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明前,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归纳法主要是教师通过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个系统知识框架,便于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例如:在《洋流运动》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洋流的运动坐标,对不同的原因所产生的暖流和寒流的运动、同一性质的洋流在不同的风带和不同的半球的影响下产生的运动反向的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将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利用,能够加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总结分析

在地理知识讲解完成以后,教师应该积极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其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督促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将自己的一些知识融入到实际结构框架中,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状况出发,注意相关事项,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秀敏.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32):48.

[2]周东洁.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11):58-59.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篇9

1、形象记忆法: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像张兔子皮,台湾省似纺锤,海南省似菠萝,广东省似象头,广西似树叶,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头,甘肃像哑铃,陕西省像跪佣,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

2.类比法:即学习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3.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季风的成因,是教学中常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可借助露天游泳池和池边水泥地来说明陆地、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道理。夏天,我们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脚站在水泥地上觉得脚下发烫,跳到水里觉得很凉快,这主要是固体、液体的热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大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空气同流水一样,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我国夏季常出现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同样道理,冬季常出现由亚洲内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叫冬季风。

4、串珠成线法: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5、归类记忆法: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例6、以半岛为例,主要半岛我国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亚洲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有索马里半岛;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岛。

6、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例5、长江水系简图: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7、识图记忆法: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例4、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8、谐音记忆法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例3、下列几个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点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儿);

(2)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加大马力压那海狗,它只摇摇动双耳)。这是利用汉字谐音来换字,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9、综合法: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及风带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上图可知,纬度、西风和地形的特点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10、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例1、有关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市名称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识,地名数据多,硬记有困难,可用字头法编成顺口溜:

两湖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

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云”是字头,指明长江流经的十省市名称,“六千三”(百公里)是长江全长,“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面积,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各拉段”与“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联想到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

11、用地图学地理法:大家都知道,学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等。

高中地理选择题方法 篇10

1.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形成原理。

2.学会分析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和分布。

【学习重点与难点】结合案例,学会分析混合农业带的形成和分布。【学习方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自学自测案

【知识梳理】

一.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 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经济和 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人们、的结果。2.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混合农业主要是以 与 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地区:

区位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并将天然草场改良为 ;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预习自测】

1.决定下列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吐哈盆地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A.①热量 ②水源 ③光照 ④市场 B.①水源 ②地形 ③热量 ④市场

C.①地形 ②国家政策 ③土壤 ④科技 D.①土壤 ②热量 ③地形 ④国家政策 2.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牧羊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B.农民在春季播种小麦,秋季收割,冬季为小麦生长季节,忙于牧羊活动 C.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D.经营方式是资本主义的大农场,机械化水平高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优点有

①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农场主收入较稳定

②便于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

③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④有效地利用天然草场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自研自悟案】

探究1.课本P45,说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自练自提】

一.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第1—4题。1.该地区农业类型是()

A.黄河三角洲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2.该地区农业类型是()

A.种植业农业 B.地中海式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

3.该农业的最大好处是()

A.可以少占耕地 B.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C.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4.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土壤 B、水源和土壤 C、水源和气候 D、地形和气候二.读“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某农场土地利用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的空白处(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秸秆 B、牧草 C、羊粪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调节小麦、棉花的生产规模

(2)该农场对市场的适应性较________,收入波动较________。(3)该农场种植的冬小麦收割期在:()

简述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方法 篇11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教材宏观分析法、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法以及地理教材专题分析法。本文主要以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法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一、分析课程标准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1)学生已有储备: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2)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3)学生存在问题:空间感、动态感不强;归纳概括能力不强。

(4)解决方法:提供素材、合作学习、方法指导。

四、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并能在日照图上指出相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至少说出3种正午太阳高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能够在相应的日照图上指出昼弧、夜弧;晨线、昏线;昼半球、夜半球;极昼、极夜;昼长时数、夜长时数。

4.能够说出四季更替的原因和五带划分的依据,并能准确画出五带的接线及填出五带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及相关文字内容,学会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2.通过分析“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示意”3个图,分别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3.运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更好地理解相关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地球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2.通过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五、分析教材重点、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介休市第一中学)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12

1.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1.1对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 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大多数高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 导致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高中教师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度普遍不高, 认为其不过是一个副科, 无论在教师的课程安排中还是学生投入的精力上都明显不如其他学科。

1.2地理教学没有与生活相结合

地理学科本身的理论知识单纯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但是, 地理是来源于生活的, 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旦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讲解, 那么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高中教学中, 并没有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而是单纯的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费力, 大大降低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不利于我国地理教学的发展。

2.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针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上述现状,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迫在眉睫。提高学习以及高中师生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 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将课堂教学的中心从教室转为学生,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

2.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其主动进行学习, 是提高其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多媒体教学方式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高中地理的教学实践来看, 创设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 教师创设出一个教学情境, 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 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完美进行结合, 用地理知识对生活常见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解释。同时,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加深记忆, 活跃课堂气氛。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在课前开展地理信息发布会, 这是创设情景的活动之一。教师还可以将对媒体技术引入教学, 通过视频、图片等辅助手段进行情景的创设活动, 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2 降低地理知识的识记难度

对高中文科生而言, 地理是相对难度较大的学科, 很多学生偏科, 甚至出现放弃地理的念头, 这都与地理学科的识记难度大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缓解这一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透彻的进行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内部总结之后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锻炼学生的勇气。同时, 教师要给与肯定, 即使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也要给予鼓励之后再进行纠正。这可以在加深学习对知识的记忆深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是提高其地理成绩的关键。

2.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息息相关, 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丰富,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通过实践巩固地理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地理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要增加学生进行实践的内容, 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 边操作边思索, 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迫切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点的识记难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基本技能进行提高, 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目前,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的推动, 教育需要创新, 教师要勇敢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积极主动的探索教育的新路径, 顺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冬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周刊, 2013, (97) :47-48.

[2]张永.浅析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 (上) , 2011, (12) :70-71.

上一篇:《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国际劳动妇女节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