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通用3篇)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 篇1

宣化第一中学——朱丹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三节。本节主要包括四个要点,核酸的种类、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核酸的功能。本节侧重点是学生了解核酸的分布和分子结构。后面章节中有涉及到DNA携带遗传信息,以及在《遗传与进化》中重点介绍DNA的本质,学生要掌握好核酸的分子结构才能更好的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学生对遗传物质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景,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教师把抽象的物质结构形象地告诉学生,在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知识的基础上以直观的教具、形象贴切的比喻,给学生形象上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概述”属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主要是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目标定为:

(一)知识和技能:

⑴ 说出核酸的种类。

⑵ 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⑶ 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过程和方法:

⑴ 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⑵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试验结果。

⑶ 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⑷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尝试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⑵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

(1)DNA指纹鉴定技术应用于刑事案件案侦破的图片。

(2)核苷酸分子结构图。DNA分子平面结构图 DNA分子空间结构图 2.核苷酸模型。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情景创设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DNA指纹法技术在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师生互动

1学生进行合作式的讨论和交流,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不是)

怎么知道那些DNA是否来自同一个人?(根据复杂的检测,观察DNA谱带是否完全相同)DNA可以做身份证吗?(可以,而且这种身份证是终身的,也是唯一的,能避免同名同姓同地点同时出生的人身份混淆)

DNA的中文名称是什么呢?(脱氧核糖核酸)(二)、自主学习和交流

学生带着下列2个问题阅读课本P26-P27,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核酸有那些种类?有什么功能?

(两大类: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是核糖核酸,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作用)

(三)、老师介绍实验的原理以及科学认识的模式 精讲点拨《观察DNA和RAN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要实验效果明显,须用盐酸水解,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科学认识模式是“假设检验”,即在提出问题后,接着提出猜测性的假设,然后用观察和实验来检验。

(四)、自主学习和交流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P28——29相关问题。

⑴核酸的组成元素有哪些?⑵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⑶核苷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1、学生带着上述3个问题阅读课本P28-P29,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利用阅读获得的信息和媒体获得的信息回答上述3个问题,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说明。

(核酸由C、H、O、N、P5种元素组成的。水解后得到很多核苷酸。核苷酸是核酸的组成单位)

2、观察图2-8,比较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的异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相同点:一个核苷酸都是由一分子含N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不同点:糖不一样,脱氧核糖比核糖少一个氧原子

3、观察图2-9,指出图中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接?提供核苷酸模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模拟脱氧核苷酸的连接。以直观的教具、形象贴切的比喻,给学生形象上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4、课件展示RNA的连接方式

5、观察图2-10,学生归纳并说出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汇总表格。

6、指出遗传信息是指DNA脱氧核苷酸序列。虽然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但因数量、排列顺序等因素就可组合成非常多种,容纳很多种遗传信息。

(六)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七、板书设计

一、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1种类 DNA 和 RNA

2、功能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遗传,分子基础,DNA,知识

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等知识的基础上, 而这些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本节内容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同时也为后面遗传信息的表达、生物的遗传变异理论、基因工程和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材处理

新课改背景下, 课时紧张的状况普遍存在, 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 在完成新课标任务的前提下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 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本节在教材中属于较抽象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 而学生对DNA的结构特别是空间结构的理解有待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通过启发式教学, 设置大量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说出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 (2)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3) 探讨DNA复制的遗传意义。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分析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 提高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 通过对多媒体演示DNA复制的过程的学习, 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感悟科学实验中蕴涵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 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特征。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1、DNA的复制方式和过程。

难点:1、思考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的结果。

2、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六、教学方法

教师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教学法, 层层设关, 步步追问,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和讨论。

七、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讲述提问:DNA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 这种方法就叫DNA指纹技术。这项技术也经常被用于侦察破案, 但是从犯罪现场提取的原始DNA是非常少的, 怎样才能得到大量的DNA呢?这样激起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从而引入新课内容“DNA的复制”。

学生行为:回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复制完成的以及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

设疑: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 复制与它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从而进入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的学习。

[引入假说]讲述:结合课件向学生阐述沃森, 克里克提出的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假说是怎样的, 引入对“半保留复制”概念的学习。同时使用课件给出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另一假说———全保留复制的概念。

提问:DNA究竟是以半保留还是全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呢?在学生探究之前首先教师会提出问题: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判断DNA是以哪种方式进行复制的, 引导学生从两种复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的这一方面去思考, 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设计思路: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引导学生对DNA分子复制的方式进行探究。

[分组探究, 自主学习]展示:运用课件的方法将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展示给学生, 然后层层设疑, 逐步分析此实验过程。

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使用同位素示踪标记法的目的是什么?在得到解答之后, 让学生领会到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学生行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并自主阐述当DNA的复制分别是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时, 它的实验应该呈现怎样的结果。在教师展示实验结果后, 结合猜测能得出结论: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从而完成对DNA半保留复制实验证据的学习。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领悟实验设计的巧妙和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结果的过程, 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思考, 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设疑:DNA复制过程具体是如何的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转入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学习。

[深入学习]展示动画并提问:关于DNA复制具体过程的教学, 教师将展示DNA复制的动画, 在第一次展示后, 提出3个问题:什么是解旋, 解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子链?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再看一次动态演示过程, 在这一次的演示过程中, 教师将边演示边讲解边启发学生思考分析, 充分回答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明白DNA复制的大体过程。

设疑:利用课件设置4个问题: (1) DNA复制的时间和场所 (2) DNA复制的条件 (3) DNA复制准确的原因 (4) DNA复制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分析后得到答案, 从这4个方面让同学们领会DNA的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与复制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理解。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结合问题层层推进, 让学生一步步加深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很好突破了第二个难点, 也突出了本次教学重点。

巩固新知:结合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中大肠杆菌半保留复制图列, 计算在第一代, 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 DNA分子个数及所在的比例, 进一步强调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提问:新合成的子代DNA与亲代DNA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篇3

张红晶

本节课的导入用了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的作用和亲子鉴定的DNA指纹图等,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气氛较浓厚,由此为切入点分析出细胞中的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开展,采用学生预习——观看实验录像——学生质疑——小组答疑——老师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学,着重点在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上,同时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除了课本提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这样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在学习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学生利用教材很快得出了这两种核酸都含有磷酸和碱基A、C、G这是共同点,区别是DNA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特有的碱基是U。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本P29课后第3题练习进行题目的改编,如豌豆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多少?核苷酸种类是多少?含有A、C、T的核苷酸种类是多少?遗传物质是什么等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核酸的认识。

在处理核酸的功能时,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设置问题情境,例如蛋白质的结构为什么具有多样性?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回顾起已学过的知空间结构有关。再结合本节内容自然联想到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NA的多样性主要是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从而理解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不够放手,总担心学生会遗漏课本的一些知识点,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以后要注意,其实只要多加强课前预习的督促,课堂可以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

2、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只要学生肯回答不管答案好不好,全面与否都应该及时给他(她)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发言能更积极主动。

上一篇:编制管理规定下一篇:版权登记代理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