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字词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高中字词(精选8篇)

苏教版高中字词 篇1

娓娓动听:依依不舍

奄奄一息

井井有条

滔滔不绝

恭恭敬敬:飘飘悠悠

刹那间:

一刹那

四、名言

一瞬间

霎时间

陶校长:千教万教教人顷刻间 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冷冰冰:

绿莹莹

人。

金灿灿

白花花

捧着一颗心明明白白

整整齐齐

兢兢业业绘声绘色

:一心一意

自由自在惟妙惟肖

不三不四

怒气冲冲:神采奕奕

金光闪闪

气喘吁吁

热气腾腾

碧蓝碧蓝:雪白雪白

金黄金黄

研究研究

商量商量

枝繁叶茂:南征北战

东张西望

志同道合虚情假意

指口才好的: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才辩无双

口若悬河

指文笔好的:下笔成文

笔走龙蛇

文思如泉

文思敏捷

指精神集中: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专心致志

指色彩多的:五彩缤纷

色彩斑斓 五颜六色

多姿多彩

含数字的:四面八方

七上八下 十全十美

五光十色

含身体部位:指手画脚

满面春风 七嘴八舌

满腹经纶

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卧薪尝胆

背水一战 指鹿为马

四面楚歌

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火眼金睛 八仙过海

夸父追日

歇歇脚:动动脚

动动手

张张嘴

拍拍手

绿油油

二、文中成语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坚韧不拔

鸟栖虫居

满载而归

凶相毕露

名副其实

金蝉脱壳

张口结舌 张牙舞爪

形象逼真

乌云密布

犹豫不决

奸诈贪婪 迫不及待

皓月当空

树影婆娑

无能为力

惊慌失措 连估带猜

翻箱倒柜

惊叹不已

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电闪雷鸣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鼓鼓囊囊

三、人物性格(教学有方)的田老师

(关心学生)的陶校长(喜爱昆虫)的法布尔

(爱护动物)的朋加沙(滥竽充数)的南郭

(严肃认真)的贾岛(力大无比)的后羿

(美丽善良)的嫦娥(奸诈贪婪)的逄蒙

(英勇无畏)的李玉和

来,不带半根草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观察的名言。

五、诗句

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含“月”的诗句 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含“风”的诗句 光不与四时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

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

六、歇后语,并说一句话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轮到我上台表演了,我的心里那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呀!

八仙过海—— 铁杵磨成针—— 周瑜打黄盖—— 扁担挑水—— 姜

太公钓鱼—— 韩信点兵—— 千

里送鹅毛—— 猪八戒照镜子—— 竹篮打水—— 哑巴吃黄连——

苏教版高中字词 篇2

长期以来, 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 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 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 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 识字读词一带而过, 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 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 如何为高年级学生的字词学习“量体裁衣”? 我们首先得找到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 这把尺子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并且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规定了500字的识字 量 ( 占小学阶 段识字总 量的14.3%) , 指出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性, 明确该学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其次, 我们得明确给谁量体裁衣, 也即明确高年级字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一般来说, 学生经过低中年级长期、系统的识字训练, 已经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对这一点的忽视, 常常使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 但学生真正的收获甚少。再次, 什么才叫贴“身”或者贴“生”? 笔者认为不仅字词教学效率要高, 而且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量体修短须合度 , 裁衣贴身且贴心”———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紧扣第三学段字词教学目标, 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 积极探寻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为此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作了基于单元板块整合字词教学的尝试。

一、突出重点, 字音教学须有针对性

【教学片段1】读准轻声字

出示:吆喝 (yāo·he) 风筝 (fēnɡ·zhenɡ)

蜈蚣 (wú·ɡōnɡ)

师:孩子们, 请读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 对“蜈蚣”一词, 有的学生把“蚣”读成第一声, 有的学生读成轻声。

师:“蜈蚣”这个词, 两个读音都对。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个词注音有共同之处———两个 读音之间 都有小圆点, 也有不同之处最后的“ɡōnɡ”上面标了声调, 为什么会这样?

师接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凡例·注音》的说明, 解释了这一特殊读音现象。

师:听过吆喝声吗? (播放1991年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视频) 我们一起吆喝, 卖芝麻糊哎——— (学生很兴奋, 有的同学不止念叨一遍, 感到很有趣)

师:不过在“吆五喝 (hè) 六”中, “喝”读第四声, 尽管它的意思都表示“大声喊”。无独有偶, 比如“看见 (kàn·jiàn) ”的“见”在“看得见 ”中一定得读“jiàn”。

【教学片段2】读准多音字

出示:旋转 连翘花

师:两个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正确把握多音字的读音需要借助字词典和词语所处的句子。请大家任选一个确定它的读音, 并且说出理由。

师在屏幕上出示“转”与“翘”的不同读音与相应的义项, 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生:我知道第一个词应该读成“旋转 (zhuǎn) ”, 因为在这里“转”表示改变方向。

生:我知道第二个词读连翘 (qiáo) 花, 课文里“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是依据。“翘花”就是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如果把连翘花比作人就是“翘首以待”, 多形象啊! (其他生笑)

【教学片段3】读准音译词

出示:福楼拜 莫泊桑

师:这一单元里有两个外国人名,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有的学生把莫泊桑读成“莫bó桑”, 有的学生读成“莫pō桑”。

师:莫泊桑到底该怎么读呢?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大家议论纷纷, 但莫衷一是。后来, 我想这是个法语人名的音译词 , 我们可以 追根溯源 , 它的本来 面目是Maupassant, 国际音标注成[謖m藜up藜謖sɑ:nt]。我读两遍 , 你们听听应该选什么音?

生:老师, 我听了你读的音, 好像“莫bó桑”和“莫pō桑”都可以, 法语音介于这两者之间。

师:你的耳朵真灵! 此前你们问我阅读外国名著时, 为什么人名有多种译法,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反思之一:有略有详, 只为有效

阅读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往往采取检查自学情况的方式, 找出自学中的遗漏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字音。笔者课前精心设计了“学习单”, 在“我能读得准”板块中出示了本单元24个词语 (除了一二类词语, 还有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 。对于这24个词语, 笔者没有平均用力, 而是作了有略有详的处理。对于学生不易读错字音的词语, 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正音的方式, 很快完成;而对于本单元中的“轻声字”“多音字”“音译词”则采取了重锤敲击的方式, 或借助字词典, 或联系上下文, 或追根溯源,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得言又得法。只有这样为学生“量体裁衣”, 才能贴身又贴心。

二、突破难点, 字义理解须在语境中

【教学片段4】在句子里玩味

出示:忠厚

师: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说?

生:忠诚厚道。

师:你说得完全正确。忠厚是形容人的, 往往和相貌联系在一起, 所以人们常说“一脸忠厚相”。课文中忠厚是形容谁的? 课文又是怎样描述他的忠厚的呢?

屏幕出示刘老师的肖像图, 及“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的一句话。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加点词语, 我读其余部分, 注意留意加粗的词语。 (师生配合读句子)

师引答:个字———不高, 脸———微微发胖, 眼睛———时常眯起来, 头发———花白, 这样的人就是———忠厚的人。

【教学片段5】在段落中揣摩

出示:健壮

师:一提起“健壮”, 你就会想到哪些人?

生:运动员、身体强壮的人, 当然还有肌肉猛男。 (学生爆笑)

师:是啊, 不管是运动员, 还是身体强壮的人, 用“健壮”一词形容都很恰当, 但在《理想的风筝》中, 作者苏叔阳偏偏用“健壮”来形容失去部分左腿的刘老师, 这真奇怪。苏叔阳写出了刘老师的健壮了吗? 我们继续看屏幕上的一段文字, 你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健壮”从哪些文字中透射了出来。

屏幕出示: 刘老师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 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学生抓住“只靠”“好几个小时”“急速地一转”“粗壮”“年过半百”“一天……多少次 ”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 笔者相机将这些词语泛红。师生配合读这段文字, 老师读红色词语, 学生读其余部分。

【教学片段6】在篇章间探究

出示:观察马车凝望泗水一无所获司空见惯滔滔不绝意味深长打下烙印无不惊讶

师:孩子们, 请你读读这些词语, 可以横着读, 也可以竖着读, 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是竖着读的, 我发现莫泊桑观察马车, 一开始是一无所获, 而他的老师福楼拜却滔滔不绝地说出了马车值得观察的地方, 这让莫泊桑深受启发。

生:我也是竖着读的, 孔子凝望泗水时, 弟子们都很疑惑, 因为流水十分常见, 的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没想到老师竟然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这让他们无不惊讶。

生:我是横着读的, 我发现编课文的老师和学生有共同之处。不管是马车还是泗水, 学生都认为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没想到老师一个是滔滔不绝地说, 一个是意味深长地说, 这一番宏论让学生无不惊讶, 自然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你们都很善于读书, 善于发现。 (出示福楼拜谈车和孔子论水的文字) 你们读读这两段文字, 觉得这两位老师怎么样?

生:他们十分善于观察和思考, 而且很有才华, 很有智慧。

师:是啊, 中外名师虽然教导弟子的话语不同, 但都是从平常之中看出不平常, 这是大智慧啊!

先男女生配合横向读词语, 后师生配合纵向读词语。

反思之二:纵横比较, 只为提升

高年级词解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预习时,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者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义, 体会其表达效果, 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精心设计。寓识于读可以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师恩难忘”, 教师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基础上, 可以基于单元板块设计字词教学。师恩难忘, 难忘的是恩师的声音容貌、神情动作, 难忘的是恩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忠厚”现出恩师容貌, “健壮”源于恩师动作, 而“观察马车”“凝望泗水”引发恩师的一番宏论。尤其是福楼拜和孔子的教学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 都极具教学智慧, 这智慧外显为“滔滔不绝”与“意味深长”, 这智慧又在与“一无所获”“司空见惯”的对比中得以加倍彰显。将具有营造特殊语境价值的词语放在一起, 纵横对比, 揣摩玩味, 不失为突破词解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三、凸显要点, 字形书写须给操作法

【教学片段7】写对 , 知字理

师报默本单元最容易写错的五个词语。学生对照屏幕, 自批自改, 其中两个词语错得最多———“矫健”写成了“娇健”, “飘逸”的“逸”将 “兔”写成了“免 ”。

师:“矫”和“娇”长得很像, 意思却大不相同。后者表示柔弱, 所以我们常说娇柔。“矫健”的“矫”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

师:“矫”的小篆写法很有特点, 你看它的左半部分多像“箭”啊! (学生纷纷点头) “矫”本义是指将箭弄直的一种工具, 所以有了“矫正”的引申义。矫正的过程是需要力气的, 这项工作往往不能由弱女子来完成。

出示。

师:逸的金文写法更加形象, 表示像兔子一样逃跑。我们不是常说跑得比兔子还快吗? 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造了“逸”这个字。

【教学片段8】写美 , 求动感

师:观察习字册上“”和“”的写法, 你感觉它们与平常的楷体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字有些笔画连笔了, 比如“矫”的起笔撇和横连在了一起, “逸”里的撇和横撇也连在了一起。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撇和横连写成撇折, 撇和横撇连写成撇折撇。还有“逸”中“口”的横折和横连写成横折折,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可以写得更快。

师:这样写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 而且有一种动感之美呢, 你发现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并不是所有的笔画都可以相连。俗话说得好, “练字先练眼”, 要仔细观察习字册上的范字, 哪些笔画可以相连, 哪些笔画不能相连, 要心中有数, 不能乱来。

【教学片段9】写好 , 懂行款

师:课上到这里, 就快要结束了。这时的徐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一开始的交流还一样吗?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临别赠言”。

古乐声中, 师生在横条格中写话, 并利用展示台在屏幕上呈现教师写话过程。

在写话的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写字时可以适当地藕断丝连, 而字与字之间要注意错落有致,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反思之三:一唱三叹, 只为渐进

汉字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表现着我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是中华儿女向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珍重厚礼, 它处处体现着繁杂而精妙、优雅而风趣。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高年级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汉字发展的历史脉搏,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适时地把识字教学引向汉字文化的探究。

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硬 笔书写楷 书 ,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第四学段则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小学六年级安排了连笔楷书这一特殊字体的练习, 这不仅使书写提速有法可循, 汉字的形体更加丰富, 而且为写字要求的落实作了中小衔接, 手段着实高明。当然这一做法也对教师的书写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不好法度和分寸, 只会弄巧成拙。

新课标还有“每天10分钟练习书写”的要求, 这一要求不仅包括针对性强的“练字式”书写, 还包括实用性强的“练习式”书写。笔者结课时的写话, 不仅是要求学生像名师那样观察, 发现特点, 更是对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书写的执着追求。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识字写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识字写字的启智、育人功能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写字与做人是个终身命题, 教师的传授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 教师的职责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习惯成自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篇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这个模块的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导言。

学生大声朗读

师:从这段导言中我们知道本专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解说的呢?

生:大自然有很多美,我们要欣赏它。

生:人们可以在自然中体味人生。

生:如何与自然相处。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地很好。这也是本专题三个板块的内容:谛听天籁——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在自然中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今天我们首先一同进入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去感受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特有的味道。(板书: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师:《江南的冬景》,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写的是江南这一特定区域冬天的景象。为了突出说明这一点,作者选择了哪些地方与其进行比较。请大家阅读文本的第1小节,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北国冬天,北国夏夜,闽粤冬天

师:(板书:北国冬天北国夏夜 闽粤冬天)这几组比较说明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看。

生:江南冬景与众不同。比北国冬天暖和、可爱,比北国夏夜更给人一种明朗的情调,又比闽粤冬天更像冬天。

师:其实我们通过比较,也只能对江南冬天有一个大体的感受,而江南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来重点研读文章的第5——10小节,具体感受这份与众不同的魅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几小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

学生自读

生:植被、散步、冬雨、冬雪、旱冬。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散步不是。散步是由上一小节引发的联想,是为了说明江南冬天给人舒适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学生笑)

(板书:植被冬雨冬雪旱冬)

师:画家刘海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散文,就画不了江浙的山水。”可见,郁达夫散文行文如一幅幅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这四幅画。

如何欣赏:

①给每一段文字取一个既优美又恰当的题目。

②每段文字中分别刻画了哪些景物?

③这幅画面表现了江南冬景怎样的特征?

操作步骤:分组讨论

①每大组同学按次序分别讨论一幅画面。

②每位同学先静下心,将这段文字反复朗读几遍,并把自己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思考和体会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③四人小组进行交流,选出取得最好的一个题目和表达最美的一段文字。

④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朗读起来,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随后在课堂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接着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有的小组还不时有掌声响起,也有的为了一个题目,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在讨论着,反复推敲着……)

全班交流

第一幅画:

师:同学们讨论得那么热烈,可见,已渐渐走进了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景。谁先来为我们描画一下第一幅画呢?

生:(一生主动站起交流)风和日暖的午后,到冬郊去走走。你看到的将会是一幅明丽的江南冬景图:成片的雪白芦花昂然挺立,红叶迎风颤动,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乌桕树上点缀着雪白的乌桕子,小草虽然大都变成了赭色,根部依然带着绿意。江南的冬天不会使你感到冬的肃杀,反而会感到莫名的含蓄,那里的生机,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快来了。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地抓住了江南冬天植物色彩的特点,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有。(一同学站起。)江南由于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即使已至冬至,依然有不败的芦花,火红的枫叶。草虽有赭色,但根部还带着绿意,可谓秋去花还在。不像北国的冬天,一入冬,立即冰天雪地,纯白得耀眼,安静得可怕,一片肃杀之气,没有一点生机,人们只能过着蛰居生活。江南的冬是春的前奏,依然会有丛丛绿意,仿佛预示着春天马上要来。不像北国的冬春两季完全是两个断章,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故我称这之为“春的前奏”。

师:(学生鼓掌)好一幅“春的前奏”啊!我不禁想到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一幅鲜活而真实,与色彩单调而肃杀的北国冬景截然不同的明丽且富有生气的“春的前奏”图,你们感受到了吗?

(有的学生自然地闭上了眼睛,有的不住地点头。)

第二幅画:

师:好,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一幅“春的前奏”中时,第二组同学早已等不及了,你们也一定有好的作品要奉献给我们吧!

生:(第二组同学)对。(大家鼓掌)

师:好,来吧。

生:我们小组的题目是:江村暮雨图。纯正的江南小村,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远处像一条丝带飘来。两旁的树木虽没有了绿意,却不失几分生气。几间小屋里人们正在闲谈,他们坐在一起,显得十分高兴。屋外下着绵绵的细雨,雨声和谈话声交错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师:江南的冬雨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只是既然题目叫:江村暮雨图,“暮”字从你的文字中如何体现呢?作者又为何把冬雨放在垂暮?

(学生同桌讨论起来)

生:(同组另一同学站起,大家停止讨论。)文中写到“一味红黄”、“月晕”暗示天渐渐暗下,并写出了灯火的颜色和效果,显得很柔和,在屋外淅淅沥沥的微雨衬托下,给人一种很温馨,悠闲的感觉。而把冬雨放在垂暮,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整个环境的静谧。

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份静谧呢?

生:(又一学生发言)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大家笑)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更何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雨中。屋外惟有被微寒的濛濛冬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那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还在那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独自摇摆。江南的冬雨洒脱却不失柔美,微寒却不失温馨,在这垂暮时分,灰白蒙蒙,整个儿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她的降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飘逸的薄纱。这时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躲在家中静静品味这份朦胧与细腻。或者两三知己,斟上酒尽情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环境的静谧,其实也是更好地展现了人心灵的宁静。江南的冬雨就应该是这样美,而我们生活的江南,也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师:(学生和听课老师鼓掌)这真是一番灵魂的享受啊!此般如诗如画的境界,怎能不令人为之陶醉?怪不得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中会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得会胸襟洒脱起来,终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这里还提到了一句诗,“暮雨潇潇江上村”,请大家看大屏幕有关介绍。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幻灯片:唐五代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曾官至太学博士,颇有诗名。一天夜里,江上遇群盗,盗首问:“来者何人?”李涉随从答道:“李涉博士也。”盗首云:“若是李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闻其诗名久矣,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学生思考片刻)

师:让我们想象诗人与绿林豪客相遇的场面,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人们印象中性格彪悍、暴躁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平淡温和了,而诗人也那么客气地赠诗一切是那么宁静而悠闲,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表现潇潇暮雨笼罩下的静谧江村迷人的魅力吗?

第三幅画

苏教版高中字词 篇4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8分)

电荷(hâ)肇事(zhào)灼伤(zhuï)腺体(xiàn)花蕊(ruǐ).....

戈壁(gē)三棱(lãng)门枢(shū)啁啾(zhōu)分泌(mì).....

嗣后(sì)宽宥(yîu)褪色(shǎi)档案(dàng)臆度(duï).....

禁闭(jìn)并蒂(dì)茅舍(shâ)笃信(dǔ)一幢(zhuàng).....铰链(jiǎo)毋宁(wú)(nìng)睥睨(pì)(nì).....

连亘(gân)飞甍(mãng)城邑(yì)高垣(yuán)....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9分)

chuō(戳)穿踪jì(迹)zhì(窒)息充pâi(沛)yǐng(颖)慧惊 â(愕)qū(驱)使花huì(卉)diàn(靛)蓝牛dú(犊)yì(翌)日惊chà(诧)wěi(萎)谢阅lì(历)xiâ(泄)气玄zàng(奘)suì(隧)道知xī(悉)chǎn(阐)释青míng(冥)xiāo(霄)汉窗fēi(扉)依xī(稀)

三、词语填空。(14分)

(饶)有兴味光怪(陆)离优柔(寡)断汪洋万(顷)(聊)以自娱单枪(匹)马欢天(喜)地一语双(关)(随)心所欲海市(蜃)楼夸夸(其)谈万(紫)千红(迥)然不同兴致(勃)(勃)(历)(历)在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字词 篇5

雾霭.()_____________ 虹霓. 眷.属 彷徨.. 寂寥. 彳亍..

颓圮.. 春帷. 跫.音 窗扉. 哺.育 拓.片 嗔.怪 伺.候 轮廓. 殷.红 狙.击 皈.依 摒.除 畸.形 歼.灭 抨.击 气馁. 禅.让 对峙. 绮.丽 箴.言 乳臭.未干 擂.台 皎.

洁 卷帙..浩繁 戕.害 璞.玉 塞.翁失马 姊.妹 载.歌载.舞 拘泥. 标识. 暴殄.天物 匹.配 戏谑. 风光旖旎.. 参与. 弹劾. 审时度.势 倾轧. 轧.钢 轧.账 蜿蜒.. 湍.急 嬉.戏 蠕.

动 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 扳.机 饿殍. 艾蒿.. 狭隘. 跋涉..

闲暇.___________________ 沉溺. 慰藉..

麻痹. 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 戕.害 时髦. 恢弘..()_____ 斑斓.._______________ 别墅. 逃遁. 惦.念 模.样 熠熠..闪光 静谧. 奇诡. 贫瘠. 悲怆. 眷.顾 矫.饰 墟场.. 潦.倒 马厩. 犁耙. 草垛. 灰烬. 掳.掠 庇.护 沧.桑___________________ 厄.运 伶仃..孤苦______________ 夙.愿 通衢. 茕茕孑...立

博.

大精深_______________ 不容置.疑_______________ 荒诞.不经.()________ 瘠.薄 缭.绕 眷.恋 缱绻..

永诀.()____________ 遮蔽.___________________ 绚.

丽 频繁..___________________ 瞻.仰 坎坷.. 命途多舛. 用之不竭. 馨.香 窒.息 排筏.

浮想联.翩._______________ 亭亭..玉立_______________ 有条不紊. 树影婆娑..

心荡神驰._______________ 林荫.小道_______________ 雪橇. 狐裘. 迁徙. 戈.

壁滩 撼.动人心_______________ 袭.击 按捺.

憔悴.. 朦胧.. 纸屑. 颠簸.. 惶.惑 抛锚.

焦躁.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 烟垢. 骨骸. 沐浴.. 渗浸.. 打夯. 嘹.亮 门.框 悄无声息 廿.七 黏.合 空旷. 喘.气 橘.子 愧杀. 菜圃. 煮茗. 涮.羊肉 剥.花生 蛰.居 正.月 间.或 屋檐. 铭.

刻 2 丰腴. 乌桕树 赭.色 濒.临 远阜. 槎桠.. 喧.哗___________________ 月晕. 绿.林豪客 恣.意 洋溢.. 睫.毛 蓊.郁 游弋. 惬.意 峻.峭___________________ 慵.懒 虚掷. 挥霍. 徜徉.. 黑魆魆.. 喧嚣.. 混浊.. 吞噬. 涟漪.. 深邃. 一瞥. 污浊. 引擎. 嗥.叫 驯.服

蔑.视 迸.发 残羹.剩饭 聆.听 毛骨悚.然 驮.马 沁.园春 分泌.物 谩.骂 幔.帐 轻歌曼.舞 一气呵.成 蓼.蓝 携.手 镌.刻 响遏.

行云 揭竿.而起_______________ 拜谒. 透露. 露.脸 露.水 露.马脚 漂泊.. 漂.白 人影幢幢.. 一幢.楼 为虎作伥. 怅惘.. 篾.片 脊.梁 挑剔..

炖.肉 混沌.. 渲.染 呕.吐 沤.肥 棱.角 菱.形 消散. 雨巷. 巷.道 笙箫.. 要挟. 赤裸. 符箓. 咬文嚼.字咀嚼. 狼藉. 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檄.文 膜.拜 模.范 摸.索 刹.车 什刹..海 调.和 音调. 什.锦 粗犷. 踮.脚 掂.

量 3

墙隅. 誊.写 证券. 踱.步 烙.印 炮烙. 秘.密 秘.鲁 丢三落.四 量.入为出 禁.不起 禁.区 处.心积虑 处.所 钟磬. 罄.竹难书 佝偻.. 伛偻.. 簌簌.. 天籁. 蜷.缩 垂涎.三尺 颢.气 簸箕.. 场.院 场.面 经纶. 纶.巾 伉俪.. 沆瀣..一气 草菅.人命

瘸.腿 圈.棚 圈.点 牲畜. 畜.牧 踏.实 踏.青 拆毁.. 折.断 瞭.望 惊骇. 谛.听 夹.衣 夹.层 夹.肢窝干劲. 刚劲. 曝.光 曝.背 薄.饼 单薄. 薄.荷 讥诮. 剑鞘. 沼.气 昭.彰 诏.书 一泓. 缪.斯 水漉漉..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整理 篇6

惆怅:伤感、失意。

不屈不挠:屈服。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迂回:环绕。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

似水流年:像水一样流逝的光阴。流年,光阴。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其乐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炫耀:照耀;夸耀。

沉湎:沉溺。

摭拾:拾,拣。文中指袭用现成的词语。

焦灼:非常着急。

自艾自怜:自己怜惜悔恨自己。

怨天尤人:尤,抱怨上天推及到他人。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刻薄:(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地苛求。

落寞:寂寞;冷落。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鬼迷心窍:比喻受到迷惑。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

完美无瑕: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瑕,缺点。

瞠目结舌: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多形容吃惊或窘迫的样子。瞠:瞪眼睛。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冥,深深地。

举棋不定:拿起棋子不能决定怎么下。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棋,主意,主张。

势不两立:敌对双方矛盾尖锐,其势不能并存。也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势,形势。

苟延残喘:勉强维持一线生命。也比喻其他事物勉强存在下去。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残存的喘息。

百无聊赖:喻指思想感情没有依托,非常无聊。聊,依靠。

水落石出: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一如既往:完全跟从前一样。既,已经。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揉使之然也:“揉”通“煣”,火烤。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金石可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古之学者必有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3)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

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不拘于时(被)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也(表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4)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以为轮(省略句)

二、文学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

和车轮制作的方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设喻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的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

2、《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

濡染(rú)

铩羽而归(shā)低徊(huí)

檀香山(tán)

桑梓(zǐ)

逃遁(dùn)

贫瘠(jí)

酥骨(sū)

抛锚(máo)

什刹海(chà)渗浸(shân)

烙印(lào)恬淡(tián)

匝数(zā)缔造(dì)

侘傺(chà)(chì)谪居(zhã)发轫(rân)翘首(qiáo)别墅(shù)奇诡(guǐ)游泊(bï)按捺(nà)丰子恺(kǎi)粘合(nián)烟垢(gîu)欷嘘(xī)(xū)方兴未艾(ài)蕞尔(zuì)

熠熠闪光(yì)悲怆(chuàng)迁徙(xǐ)

颠簸(bǒ)

崔颢(hào)

辜负(gū)

打夯(hāng)

根深蒂固(dì)含辛茹苦(rú)翰苑(hàn)

静谧(mì)

矫饰(jiǎo)

戈壁(gē)

惶惑(huáng)廿七(niàn)

菜圃(pǔ)

憔悴(qiáo)(cuì)

三、中心内容及写作技巧

1、《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上”,图中的人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从而引出下文。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煮茗(míng)蛰(zhã)居 乌桕(jiù)喷薄(bï)

闽粤(mǐn)(yuâ)

丰腴(yú)

赭(zhě)色

远阜(fù)诳语(kuáng)阴霾(mái)攫来(juã)

惊骇(hài)雾霭(ǎi)混沌(dùn)瘴气(zhàng)剔(tī)透 粗犷(guǎng)奔放不羁(jī)千峰万壑(hâ)咆哮(páo)(xiào)壬(rãn)戌 举酒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扣舷(xián)袅袅(niǎo)酾(shī)酒

横槊(shuî)匏(páo)尊 相与枕藉(jiâ)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蜉蝣(fú)(yïu)衽(rân)席 箕踞而遨(jī)(jù)施施(yí)(yí)而行

攒蹙累积(cuán)(cù)斫榛莽(zhuï)(zhēn)

引觞(shāng)满酌

无尽藏(zàng)鳘鱼(mǐn)驯服(xùn)

僇(lù)人 垤(diã)

颢(hào)气

焚茅伐(fá)涟漪(lián)(yī)鼬(yîu)蓊郁(wěng)酢(cù)追溯(sù)嗥叫(háo)忧悒(yì)

迸发(bâng)艾蒿(hāo)毛骨悚然(sǒng)蜿蜒(wān)(yán)湍急(tuān)饿殍(piǎo)

4、文言文字词。(1)通假字(例)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3)山川相缪(通“缭”)

4)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5)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古今异义(例)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攒蹙累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醉则更相枕以卧

到则披草而坐

颓然就醉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今义 积累

古义 重叠、积压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古义 更换交替

古义 拨

古义 接近

古义 从前

古义 记

今义 更加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今义 就是

今义 朝

今义 志气、志向

今义 判断动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是岁元和四年也

(3)一词多义(例)

1)如

古义 代词,这

A 纵一苇之所如(往)

B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D 如期完成(按照)

B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2)属

A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C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

3)固

A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B 雍州之地,yao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

4)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5)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6)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7)苟

A 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8)虽

A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9)异

A 始指异之(称奇)

10)特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11)为

A 余自为像人(成为)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B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B 欲苟顺私情(假如)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12)而

A 觉而起,起而归(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

C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3)乎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B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C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5)特殊句式(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三、课文内容

(一)中心、结构、写作特点

苏教版高中字词 篇7

浙江省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采用苏教版, 到现在已经实践了四年。从总体情况看来, 外界反应还是积极的, 作为一套过渡教材, 它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这必须肯定。但是也应当看到这套教材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编排没有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教材的选文固然少不了人文性, 但其工具性的本质特点绝对不能含糊。教材的选文是两者并重还是略有侧重, 这一直是编者反复争论的问题。本人认为, 教材的选文应该侧重工具性, 因为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却是它的人文性, 处处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工具性的特点重视得很不够。

教材还是要多选择一些久经考验的篇目。它们虽然在思想内容上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有一定距离, 但也反映了当时的那个时代, 这本来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而且在语言上也非常规范, 值得学生去推敲、模仿。说到这, 我倒很欣赏20世纪80年代末人教社编的那套规定了基本篇目的、语言十分精练的教材, 它既有规定要教的内容, 又留给教师自主选择的空间。

随着教材地方化步伐的迈进, 全国相继出现了几套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们知道, 教材的编写有许多关卡, 必须考虑它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否则就很难通过。但语文毕竟是一门工具学科, 主要是将所学的知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出来, 所以选文文笔要精, 句子要优美, 符合规范化, 而这些方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欠缺是非常明显的。

2. 大板块安排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大板块的编排体例, 而且每学期两本书, 首先是烦, 其次是乱。《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论语》《语言文字运用》, 一本书一上就是半个学期, 结果导致学生学得无味, 教师教得也乏。学生可把语文看作调节性的科目, 其他学科听腻了, 作业做烦了, 就可调节一下, 看看语文书, 听听语文课。但现行语文教材这种大板块的编排模式不仅无法起到学习情绪的调节作用, 而且一打开书本就令人觉得面目可憎, 根本提不起学习的精神。说实话, 不要说学生, 就是老师自己上课也只能面对乏味的教材“强颜欢笑”。

3. 选用的版本不精练

选入教材的文章应该是千锤百炼的。在这方面, 人教社就做得比较好。比如同样被入选的《荷塘月色》, 苏教版结尾在引用“采莲曲”时就拖沓烦冗, 不如人教社选用得精准;又如《六国论》结尾的一句话, 人教版是“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苏教版是“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多了一个“下”字。书中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取其下策”。切不说对“下”字的解释是否恰当, 至少读起来就觉得拗口, 何况人教版早就对此作了校对且已实行了几十年呢?这样的现象在教材里是比较普遍的。

4.《语言文字的运用》明显存在低幼化倾向

应该肯定, 《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本书在编写上花了不少心思, 这从内容的选用、篇章的安排和语言的组织上都可以看出来。问题是这样的文本不宜给高二第二学期的学生使用, 应该让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去学, 以增加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高二学生马上要面对的是高三总复习, 总复习时, 教师肯定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讲述, 那么, 这本对语言文字进行蜻蜓点水式介绍的教材又该怎样处理?如果上的话又会重复, 如果不上又是浪费。

5. 不少地方存在纰漏甚至错误

这套教材推出来时尽管经过了专家的鉴定和三年试验, 但毕竟征讯范围有限, 许多问题一时难以发现———即使问题在当时已经暴露, 但也未必能解决, 所以教材中的错误也就不可避免。首先是篇目重复。《项脊轩志》一共出现两次;《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在《论语》里又再一次出现。其次是内容不妥。《报任安书》中对于“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解释是:“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 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这样的解释至少是不满意的。如果结合司马迁写《史记》的意图及当时的处境, 联系上下文的语境, 这句话宜作这样解释:探索自然规律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 (让人们) 明白古今朝代变更 (的原因) 。再如, 《论语》中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句的翻译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很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不“梦见周公”就会“衰老”, 这实在想不通!我们知道, 周公是周朝初年的宰相, 他在周成王时制作礼乐, 建立典章制度, 是一位圣贤。好学的孔子时时刻刻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理想, 总想向周公看齐, 虚心请教。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无法直接沟通, 所以孔子只能在梦中向周公求教。然而正因为很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 孔子觉得自己落后了, 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所以这里的“衰”不能解释为“衰老”, 而是“落后”的意思。整句话应该这样翻译:“我是一个远远赶不上时代的人了, 因为已有很长时间没梦见周公。”教材中这样的错误是很多的。

6. 缺少系统的语法知识

语文, 顾名思义, 它是由“语” (语音、语法和语言) 和“文” (文字、文章和文学) 两部分组成的。但是现行教材的编排重“文”而轻“语”, 知识体系不完整 (从初中开始就是这样) 。

从传统的语文教材来看, 每一套教材都穿插语法方面的知识, 解放初的时候还将语法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学, 学生就有比较扎实的语法理论, 实践能力也相对较强。再从横向的英语来看, 它对语法知识的重视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这样说, 学英语几乎就是学语法, 不懂语法, 仅有几个单词, 便寸步难行。但现行语文教材根本没把语法当一回事, 好像学生会说话就可以了, 不需要明白语言组织的基本理论。其实, 这种理念对那些牙牙学语的孩子来说是对的, 就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国人来说也行, 但这是母语, 必须告诉学生这样说和写的同时还要明白原因。在语文教材中不仅需要而且应该穿插适当的语法知识, 作为教材的编写者, 这个问题需要考虑。

二、要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 (苏教版) 进行必要的修改

基于上面所说的原因, 特提出几点修改意见, 供参考: (1) 取消大板块编排的模式, 改为将语文知识分散编排在各学期教材中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多选择一些语言精练的经典文章, 让语文教材这棵大树恢复它应有的生机; (3) 对一些比较满意决定要选用的文章, 为了使教材质量更好, 让学生读到更精练的文章, 编者应在尊重作者、尊重原文的前提下, 对局部地方作些必要的改动 (人教社就做到了这一点) ; (4) 取消《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本书; (5) 重新校勘文本, 特别是有关注释; (6) 有计划地安排语文常识, 完善整个知识体系; (7) 每学期只需一本书; (8) 建议恢复大开本方式。

苏教版高中字词 篇8

一、方言语词补注

(1)必修一册《江南的冬景》:“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其中的“和暖原极和暖”须补注。

“和暖”为吴方言。“和暖原极和暖”,即“暖和倒是暖和”,但在北方的人读来,觉得繁冗,不如直说“极暖和”,却不知这是浙地方言。例如,《鲁迅书信集》:“上海本已和暖,但近几天忽又下雨发风,冷如初冬,却非生火炉不可。”该条可补注为:[和暖原极和暖]吴方言,意为“暖和倒是暖和”。

(2)必修二册《祝福》:“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出门人”,过去绍兴一带管远离家乡出外工作的人叫出门人。含有见过世面的意思。可补注:[出门人]吴方言,意为“远离家乡出外工作、见多识广的人。”

(3)必修二册《祝福》:“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草窠”,即用草做的窝,绍兴谚语:“金窠银窠,不如自屋里的草窠。”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这里的“猪窠”,就是“猪窝”。《祝福》里的“草窠”,指狼的窝。该词应加注:[草窠]吴方言,意为“用草做的狼窝”。

(4)必修二册《林黛玉进贾府》“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其中的“劳什子”须补注。

《红楼梦》虽用北方话写成,但因曹雪芹少年时生活在江南,故偶用吴方言词语。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不过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来创作浅显见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劳什子”,有“东西,玩意儿”的意思,含有些许讨厌的意味。可补注:[劳什子]吴方言,意为东西,含讨厌的意味。

二、俗用语词补注

(1)必修二册《落日》:“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其此之谓欤”,是一倒装的文言句式,正常的语序是“其谓此欤”。此句应加注:[其此之谓欤]即“其谓此欤”,说的就是这吧!

(3)必修二册《落日》:“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厥功甚伟”须补注。“厥”,有“其”义。《书·禹贡》“厥土黑坟”,意为“此地黑且肥沃”。应加注:[厥功甚伟]他们的功劳很巨大。厥,代词,其。

(3)必修三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我们不应以偏赅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惟一尺度。”

“赅”书面语,意为“包括”,例如“举一赅百”。人们平常都说“以偏概全”,很少有人用“以偏赅全”,所以学生以为此词错了。可补注:[以偏赅全] 用片面的观点囊括整体。赅,包括。

(4)必修五册《记念刘和珍君》,有六处须补注。

①“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可补注:[出离]超出。

②“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菲薄”,意为“瞧不起”或“微薄”。可补注:[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③“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可补注:[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④“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可补注:[引退]辞去官职。这里是告退的意思。

⑤“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可补注:[喋(dié)血]血流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⑥“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可补注:[惩创(chuāng)]惩罚,惩治。

三、字面普通而意义特殊语词补注

(1)必修二册《听听那冷雨》(节选)“商略黄昏雨”,其中的“商略”须加注。

“商略”,查《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页683,商略,有“准备或做造”的意思。“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是说准备黄昏雨景,也就是做造雨意的意思。另如王观《天香》“重音未解,云共雪商略不了”,也是说“造云造雪不已也”。该条须加注[商略]准备雨景。

(2)必修三册《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其中的“诛杀”须补注。

不少老师把“诛杀”译为“沛公回到军中,立刻杀了曹无伤”,“诛杀”只剩“杀”一个意思。其实,“诛”和“杀”是两个词。“诛”是用言语斥责、讨伐,即口诛笔伐。《国语·周语中》“狄人来诛杀谭伯”,韦昭注:“诛,责也。”刘邦攻于心计,曹无伤叛己告密,险些让他丧命。一下杀了曹,不解心头之恨,另外也要严刑拷问,找出自己军中潜伏的其他间谍。诛、杀二字,蕴涵了刘邦对曹无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因此,该条有必要补注:[诛杀]责问并杀了他。

(3)必修四册《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许多的选本都不注解,不少老师译为“用手抚摸着胸口坐下来长叹”。其实,这里的“坐”当释为“徒,空”,可译为“用手抚摸着胸口空长叹”。如李白《拟古》诗:“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无事坐悲苦,块然涸辙鲋。”诗中的“坐”就是不必徒悲苦的意思。又如杜甫《丽人行》“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空”一作“坐”,坐即空也。该诗句可补注:[坐] 徒,空。

(4)必修四册《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弟”和“阿姨”须补注。

“弟”和“阿姨”两词,因为词意理解分歧较大,许多文言选本干脆不注解,学生也就自然地理解为“兄弟”和“母亲的姊妹”,等同现代的意思。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2007年版)收录了《琵琶行并序》,作了较合理的注释。参考之,可补注:①[弟]女弟,指女伴。“弟走从军”指女伴改籍为地方军队中的乐伎。②[阿姨]指教坊中年长、从事生活管理的女性。

上一篇: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人生哲理下一篇:体育课铅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