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资料(共7篇)
此病病死率约在15%左右,主要是冬春季发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病毒在侵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时SARS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特别是淋巴细胞。中国疫情
我国内地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为12例,全部为北京报告。北京抗非七措施
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集中治疗病人大转移门诊
北京被确诊和疑似SARS病例从一位数急剧攀升到百位数,全市仅有的两家传染病医院迅速爆满,不得不采取分散收治的策略,147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开设发热门诊。2003年4月下旬,北京设立了6家专门收治非典患者的定点医院。5月6日,北京宣武医院集中收治非典患者。5月8日,中日友好医院集中收治非典患者。5月7日,全市累计2163名SARS患者成功地从全市各区县90多家非定点医院被平安转移到16家收治“非典”患者的定点医院。5月8日至6月12日,118例重症SARS患者由120急救中心被安全转运到中日友好医院、宣武医院,无一例发生意外。5月31日宣布,北京定点医院数量将从16家减少到7家。据统计,从4月21日至6月12日,在医疗指挥中心转运组的指挥下,120共转运确诊非典患者2868人次(由于部分患者经过多次转院,因此转运人数超过北京地区非典确诊患者总数)。转运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和风险之大史无前例。小汤山野战医院病死率不到1.2% 零感染率
4月下旬,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小汤山非典定点收治医院。5月1日,经过4000多名建设者7天7夜昼夜鏖战,一座占地122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的全国最大的传染病院正式竣工。1300多名人民子弟兵奉中央军委之命随即开赴小汤山。到5月2日凌晨3点30分,133名病人入住。一批综合医院从“毒染”中被解放出来。6月20日上午,最后一批治愈患者出院。从5月1日收治第一批非典病人至6月20日的50天里,小汤山医院先后收治了680名非典患者,死亡仅8例,病死率不到1.2%,为世界最低。因为有着一套严格的防护制度,全部1383名官兵无一人被感染。小汤山医院回放 流调布网群防群控
4月17日,北京防控“非典”工作小组正式成立“流调大队指挥部”。来自市及各区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的2622名公共卫生人员分为市直属大队、19个分队和铁路防病队,组成了424个防病小组,在全市织就了一张疏而不漏的“非典”防控网。整体隔离感染源
4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对非典疫情重点区域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通告》,将隔离对象确定为:非典确诊病人,疑似病人,与前二者发生过密切接触的人员,非典污染的医院、工地、居民住宅等场所及动物和其他物品。隔离时间为14天(后改为21天)。隔离期间,政府将保障被隔离人员的防治和日常生活。24日,我国政府宣布将非典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为隔离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通告》发布的当天,第一批隔离区域确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地坛医院、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座校外家属楼、北方交通大学的一座学生公寓。从《通告》发布开始,所有受非典污染的医院、工厂、工地、饭店、写字楼、居民区、学校都采取了隔离措施。隔离方式有三种:整体隔离、集中隔离、家庭隔离。4月26日,市建委系统发布《疫情工地隔离管理的实施方案》和《施工现场防控“非典”工作实施方案》,狠抓建筑工地的防疫管理。截至6月20日,北京市累计隔离30173人,其中整体和集中隔离12131人,分散隔离18042人;累计解除隔离30031人。高校封闭管理空中课堂开播
4月21日,北京高校开始率先采取了校园封闭管理的紧急措施。据统计,北京60余所普通高校,近180个校区,有360多个校门,60多所高校的2500名保卫人员24小时严守校门,同时还肩负着校医院、校内隔离区的看护任务和校园巡逻任务。4月24日,北京170万中小学师生暂时停课,5月5日上午8时,空中课堂第一讲播出。6月初,所有空中课堂教学内容全部按年级分科播出。公共娱乐场所停业设置交通联合检查站
北京市从4月26日起暂停全市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厅、剧场、影院、录像厅等公众聚集的文化娱乐场所的经营活动。北京市25条主要进出境道路和4条进出境高速公路设置的29个交通联合检疫检查站作为联防联控的一级检查站;京石、京沈、京哈、京津塘等5条高速路上设置了15个二级检查站;还在与外省市连接的其他公路上设置了130个三级检查站。全民动员各自为战
村自为战,社区为战,校自为战,工地为战,在抗非科学防范体系中,街道和社区成为抗击非典的前/ 3
沿阵地。根据北京市的要求,社区防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信息收集反馈、督促检查等制度,帮助每一个居民树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社区理念。北京郊区实行干部包村、村民联保、逐个排查制度。市委、市政府在工地不停工、不以防非典为由遣散民工的基础上,对建筑工地和民工居住地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并大力改善民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北京八大战区 第一“战区”:医院
两个多月来,在阻击非典的这个最大战场上,医院的白衣战士演绎出一幕幕为人民生命安全赴汤蹈火的壮举。第二“战区”:科研
几个月前,人们还不知道“非典”为何物;40多天前,人们还不知道非典的病原体是什么;几天前,人们还不知道非典病毒来自何方。然而,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现在都有了初步的答案。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的是科学家们的献身精神。第三“战区”:街道
北京市政府关于社区群防群控战役的动员令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构筑全民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严密网络,街道、社区和居委会、村委会具有重要作用。第四“战区”:高校
北京市政府要求首都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托儿所每天坚持对学生和儿童测量体温;加强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和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的消毒。已经停课、放假的中小学必须每天坚持跟踪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教育学生在家学习和休息。各高等院校、民办高校要坚持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合理调节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强化校园封闭式管理。学生未经批准不得离校;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家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或疫区的学生,不予批准离校。对所有离校的大学生,学校要追踪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并纳入学校疫情监控和信息报告范围;离校后要求返校的学生(含家住北京的学生),必须进行隔离观察。第五“战区”:工地
“就地观察、就地预防、就地治疗”三就地的原则保证了各施工用人单位不得擅自停工停业和遣散民工。对外来民工,要由施工单位负责按照“健康人员就地预防,有接触史的就地观察,已确诊的就地治疗”的原则,采取严格措施控制其离京,对擅自放走外地民工的施工和业主单位要实施严厉处罚,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要永远吊销其在京的施工执照,取消其施工资格。各用工单位对外来民工要定时足额发放工资,改善膳食、住宿和卫生条件。第六“战区”:乡村
构筑一道防控非典的坚固防线,有效地控制了城区疫情向北京农村传播和蔓延。因为村自为战的显著标志是各村口拉起的绳子,所以老百姓也把它称之为“拉绳战”。郊区村村都有农民把守。非本村人进村一律进行登记,并要当场测量体温,体温不正常者不得进村。同时,北京市还采取了暂停民俗旅游接待、杜绝婚丧嫁娶活动、加强动物防疫和水源地保护等一系列措施,防止疫情向农村扩散和蔓延。第七“战区”:城乡结合部
打赢北京防治非典攻坚战需要突破的难点之一,就是要对居住人员比较复杂、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城乡结合部进行严格管理。通过组建临时党支部、发动业主自治、发放出入证等办法,实行封闭管理。对农村各类流动商贩和出租房屋进行逐户登记。对频繁往来于城乡之间的人员,密切注意其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对外来民工全面实行登记制度,做到来源清、数量清、分布清,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劝阻和控制疫情较重地区或已经发生疫情单位的外来民工返乡。第八“战区”:企业
北京的非典疫情让美容、美发、餐饮、旅游等一些服务性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仍在正常运转。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正是大多数企业的这种坚持让社会生活顽强地维持着常态。北京抗非大事记
2003年3月6日,北京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
2003年4月10日,北京组建防治非典型肺炎卫生防病队; 2003年4月13日,北京首批8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2003年4月17日,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成立,负责北京地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任组长,首都医疗资源开始进行整合。下午,中共北京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精神,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党政军民齐动员打赢防治非典这一严重突发性疾病灾害的人民战争。
2003年4月19日,刘淇主持召开全市医院院长会议,他要求:北京各医院对具有非典症状的患者必须实行首诊负责制,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拒收患者,否则将坚决追究责任。/ 3
2003年4月20日,中央决定:王岐山同志任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孟学农同志的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从这天起,北京加大了对非典疫情社会公布的力度,实行疫情每日一报。
2003年4月21日,北京确定首批6家非典定点医院
2003年4月21日至4月底,北京非典疫情处于较高水平,连续十几天每天都有90至100个病例,最高一天达到150多人。
2003年4月22日,王岐山任北京市代市长。北京市急救中心开通10条非典咨询热线。当天,北京最新疫情为非典病例588例,死亡28例,疑似666例。
2003年4月24日,西城区决定于 4 月 24 日零时对人民医院实行整体隔离。这是全市第一家实行整体隔离措施的单位。北京市中小学开始停课2周。
2003年4月25日,北方交大、中财大学生宿舍楼实行隔离控制措施。
2003年4月26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保障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做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若干决定》。
2003年4月2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决定》。北京全面建立非典患者的社会救助机制。北京暂停娱乐场所经营,并开始公布各区县疫情和隔离区信息。
2003年4月28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做好非典患者密切接触人员医学观察的通告》和《关于加强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决定》。截至28日10时,北京累计收治非典病例2474人,其中确诊病例1199人,疑似病例1275人,治愈出院78人,死亡59人。
2003年5月1日,经过7天7夜的奋战,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正式竣工启用,首批156名患者顺利入住。
2003年5月初开始,疫情出现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高发平台期。2003年5月2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工和建筑工地防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紧急通知》。2003年5月6日,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宣武医院开始收治非典病人。北京为中小学生开设“空中课堂”。整顿规范发热门诊,保留63家条件较好的医院发热门诊。
2003年5月7日,北京所有确诊非典病人全部转移到16家定点医院,实现了确诊患者随诊随收,集中治疗。
2003年5月8日,三级甲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作为非典定点医院投入使用。
2003年5月9日,新增病例数首次跌破50例。北京市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决定打好五月攻坚战
2003年5月10日,6名外籍非典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2003年5月15日,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第一批7名病人痊愈出院。
2003年5月19日,北京通报的新增非典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总数为7例。2003年5月21日,北京地坛医院送走第100位非典康复者。
2003年5月22日起,北京8万名高三年级学生开始返校进行考前复习,其它年级的中小学生也将陆续分期、分批、分区域复课。
2003年5月24日,北京向陕西、四川、甘肃、重庆、湖北、黑龙江等11省市捐赠一批急需的防治非典物资。
2003年5月29日,北京新收治非典确诊病例首次为零。
2003年5月30日,刘淇宣布:北京防治非典“五月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3年5月31日,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随着疫情的初步遏制,北京定点医院数量将从16家减少到7家。
2003年6月1日,首都高校出现首批返校的应届毕业生。2003年6月2日,北京非典疫情出现三个“零的突破”:当日新收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转确诊病例、非典病例死亡人数均为零。
2003年6月5日,北京最后一处疫情工地解除隔离。2003年6月7日,北京8万余名考生参加“非常”高考。北京开始恢复部分室内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2003年6月8日,北京首次迎来新增非典病例零纪录。2003年6月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新向社会开放。2003年6月19日,北京绝大多数医院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2003年6月20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做好下一步防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的意见》。
2003年6月23日,北京住院非典确诊病例仅剩46人,已全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取消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的条件。
钟南山心中的“大家”有两层意思:一是国家、社会;二是他所在的战斗集体。
他懂得, 要取得抗击非典型肺炎战役的胜利, 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医务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技术过得硬, 更要思想过得硬。为此,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凝聚这支队伍。
早期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 病情重、传染性强。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初始阶段, 由于医护人员与病人“密切接触”, 往往是抢救一个人, 放倒两三个医务人员。广医附一院有20多位医务人员感染得病, 同时该院还收治了许多兄弟医院的医务人员。钟南山那颗心哪, 时常揪得疼。“这个时候不能再让医务人员倒下。倒下的要让他们尽快康复。”每天, 不管多忙、多累、多晚, 他必定要到病房走几趟, 除了看病人外, 还要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身体状况, 检查每个医护人员的隔离措施是否到位。
ICU的护士们说:“没有谁比钟院士更细心周到了。看见我们口罩戴得不规范, 他马上走上前‘纠正错误’。”对患病医务人员, 他每天都要送上问候, 即使出差在外, 也不忘打电话问候患病医生的病情。ICU病房医生郑则广感染得病, 情绪不太稳定, 钟南山在外开会得知后, 立即用手机发来信息:“感觉怎么样?不要灰心, 我们都在支持你!”医生何为群因抢救病人感染住院, 时常处于晕眩状态。那天, 钟南山在巡视病房后, 突然走到病床边向她祝贺:生日快乐!原来, 钟院士记得今天是她的生日。一时间, 小何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钟南山还要经常到兄弟医院指导救治工作。面对病人, 他总是亲切地询问病情并亲自检查。“钟院士查房时极富人情味。天冷时, 他总要用手把听诊器搓热, 并从语言上给病人极大的鼓励和安慰……”当时社会上谈虎色变, 许多病人情绪低落。钟院士是想通过细致入微的诊疗为病人树立信心。无论钟南山出现在哪家医院, 病人都觉得快乐和放心。他一出差, 病人就会着急地问:钟院士什么时候回来?
钟南山实在太忙了。他参加会诊, 出席讲座及各种指导活动, 曾经一连38小时没合过眼!由于过度劳累, 他病倒了。2003年2月18日下午6时, 钟南山检查完病房, 看望了一位住院的同事之后, 突然感到头晕、眼花, 身上发烫。
钟南山知道, 此时此刻自己绝不能倒下。坚守在岗位上, 就是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希望。钟南山在医院住了一晚之后, 偷偷跑回家, 以家为病房, 进行自我治疗。在相濡以沫的夫人的悉心照料下, 钟南山两天后就退了烧;稍微休息两天, 他又活跃在病房。即使在休息的日子里, 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研究和工作。ICU护士长谭婉媚说, “那天, 我敲开钟院士的家门, 看到屋子里坐满了院领导。钟院士正和他们讨论救治非典工作。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
这就是钟南山——广医附一院这个团结战斗集体的灵魂, 病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
病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哲人说:“谣言止于智者。”
节后, 疫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夸大或无中生有后, 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钟南山深知社会安定的重要性。而要保证社会的稳定, 就要用事实说话, 让病人尽快康复。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收治非典型肺炎危重病人的重点医院, ICU病房的病人几乎均合并有细菌感染, 多数已出现多器官衰竭。据文献报道:人体有四五个以上的器官衰竭, 死亡率将在90%以上。通过死亡病例的尸检发现, 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病理机理主要是“肺硬”, 即肺组织纤维化。要治疗好非典型肺炎患者, 必须解决肺的纤维化问题。
钟南山知难而上。他成立了以肖正伦、陈荣昌、黎毅敏为骨干的老中青呼吸病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 配合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治小组夜以继日地查阅文献, 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 细致记录各种可供研究的资料。试行了多少方案?谁也记不清了。终于, 他们找到了突破口:当病人肺部阴影不断增多, 血氧监测有下降时, 及时采用无创通气, 病人的氧气吸入量就会增多, 能较好地改善病人症状;当病人出现高热和肺部炎症加剧时, 适当给予皮质激素, 从每日80毫克至500毫克不等, 能有效地减轻肺泡的非特异性炎症, 阻止肺部的纤维化病变;而当病人继发细菌感染时, 必须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实践证明, 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 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 降低了死亡率, 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两位双肺渗出病灶弥漫、生命垂危的非典型肺炎患者, 经以上方法抢救, 奇迹康复。喜讯立刻上报卫生厅, 卫生厅马上组织专家讨论, 修改完善以后, 以《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下发各地市与省直、部属医疗单位。
2月11日,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钟南山以医学专家的渊博学识, 沉稳地告诉大家, 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 可防、可治、可控。他通过新闻界告诫社会不要惊慌, 而要在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指导下, 共同抗击病魔的挑衅。同时, 卫生厅还通报了广东卫生防疫部门已排除了禽流感、鼠疫、炭疽等病的可能性。很快, 社会情绪开始趋稳。
以事实为依据探索中国经验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关键时刻, 钟南山临危不乱, 显示出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与高度责任感。
抚今追昔, 他忘不了一生追求医学科学的父亲的临终告诫, 忘不了在广州华师附中读书时接受的人生观教育, 忘不了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医院和伦敦大学摘取6项科研成果、为国争光的那份自豪, 更忘不了他立志行医时发出的为全人类健康而奋斗的誓言。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 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 他救死扶伤的仁厚品性, 也体现在追求科学真理时的执拗不屈上。
2月18日, 北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来消息, 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 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当天下午,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 对这一报告进行讨论。轮到钟南山发言了, 他沉默良久, 摇摇头。大量的事实表明, 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均不支持这个结论。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 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 但不是致病原因。在他有理有据的论证下, 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
会后, 有朋友悄悄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 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 不能明哲保身, 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智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广东抗击非典型肺炎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钟南山在医疗技术方面的独到见解的正确。他的医疗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2003年4月3日,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一行7人在广州迎宾馆听取广东专家的情况汇报。刚从日本参加完学术会议并在香港作关于非典型肺炎治疗讲座的钟南山, 代表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进行了40分钟的汇报。钟南山侃侃而谈, 旁征博引, 有理有据, 实事求是。这位中国院士的发言, 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连连称道!他们认为, 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得到的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在广东找到了。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广东非典型肺炎的治愈出院人数已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3%, 死亡率仅3.5%, 是世界范围内对非典型肺炎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钟南山说, 广东防治非典型肺炎主要有三点经验:一是重视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医学的信息交流, 最早提出了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性与家庭、医院聚集性两大特征;二是总结出四项有效的临床治疗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按需适当的大剂量皮质激素、无创通气与重视继发感染;三是及时将危重非典型肺炎患者集中到专科医院, 从而减少传染机会, 并增强了抢救成功率。
这些经验, 是钟南山领导的治疗小组全体专家的智慧结晶, 是广东医务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结果, 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科学需要博大胸怀呼吁国际大力协作
钟南山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没有“停顿”二字。非典型肺炎疫病使这么多同胞倒下, 他痛心疾首;而科学家对于未知领域的求索精神又让他激情满怀。长期养成的执拗性格促使他勇往直前, 不断取得的研究成果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钟南山并不满足于临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他还要进一步探寻非典型肺炎的病因。
2月中旬, 在钟南山的倡议下, 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呼吸研究所、广医附一院、广州胸科医院、广州儿童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共同协作的“广州市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诊治课题”联合攻关项目正式启动。4月12日, 好消息传出:从广东非典型肺炎病人气管分泌物分离出2株新型冠状病毒, 显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极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4月16日, 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此时此刻, 钟南山显得非常冷静。他指出, 非典型肺炎是一种非常新的疾病, 人类要完全攻克它尚需时日。下一步, 除了要进一步确认全球发生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否全属于冠状病毒的同一亚型外, 还要找到能杀灭病原体的药品, 研究出预防的疫苗, 探寻出其感染源等等。这就需要更多地区、更大范围的合作。科学需要博大的胸怀。他说, 科学无国界, 国际大协作不可缺少。他也真诚表示, 由于非典型肺炎首先在广东发现, 而且中国病例最多, 有研究的充足资料和基础, 他特别希望解决方案最后能由华人提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目前,发生在中国部分地区的非典型肺炎已经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4月2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会议听取了卫生部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汇报。■2003年4月4日
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说,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和有关法律,适时公布了非典型肺炎疫情。并从4月1日起,卫生部每天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非典型肺炎最新疫情。
张文康说,中国非典型肺炎发病的最初病例可以追溯到三四个月前,一开始,卫生部门并没有认识到此次的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疾病。到今年年初,卫生部门认识到此次病情是一种有较强传染性的新型传染病,所以中央派出专家组,与最初发现疫情的广东省共同研究这一疾病。经过研究,加深了对此疾病的认识,并经过艰苦的摸索,积累了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和临床治疗的初步经验。■2003年4月8日
北京市残病预防控制中心开通非典型肺炎24小时咨询热线电话。■2003年4月9日北京市对公共场所定期消毒,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开英文热线电话。■2003年4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午来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参加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2003年4月13日
北京启动一级疫情控制措施,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开展“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2003年4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卫生部关于建设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问题的汇报。■2003年4月1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广东考察,从湛江到深圳,从东莞到广州,尽管有疫患的威胁,总书记还是走进医院、学校、工厂详细了解疫情,寻求战胜病魔的济世之道。■2003年4月15日
铁道部对铁路系统控制非典型肺炎进行了全面部署。民航总局对民航系统控制非典型肺炎进行了全面部署,机场发现患有非典型肺炎的旅客将劝阻其登机。■2003年4月16日
北京出台“非典”救助机制,医疗费用视情况由市财政予以补贴。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曼宣布,经过全球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2003年4月18日
温家宝、吴仪等先后到北京市六一幼儿园、北京市101中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详细了解疫病防治工作并强调,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决不允许缓报、漏报和瞒报疫情。■2003年4月20日
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20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布,截至4月18日,全国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病例1807例。
高强表示,国务院决定,今年我国暂不实行“五一”放长假制度,避免人群大面积流动和疫情扩散。
针对北京疫情统计存在较大疏漏的问题,高强说:北京市由于有关部门信息统计、监测报告、追踪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疫情统计存在较大疏漏,没有做到准确地上报疫情数字。
高强表示,为使全社会及时了解全国疫情变化情况,国务院决定,从21日开始,将原来5天公布一次改为每天公布一次;公布的数字既包括确诊病人数字,又包括疑似病人数字。
■2003年4月22日
根据国务院进一步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部署,国家旅游局发出紧急通知,提出近期国内旅游工作要把防止非典型肺炎通过旅游活动扩散作为重中之重。
中国民航总局21日发出特急通知,规定旅客已购“五一”期间的机票可全额退票,不收手续费。
为加强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加快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决定再增加9亿元资金,专项支持中西部地区相关机构建设。同时,今年还将另行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支持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期工程的建设。加上去年已投入的专项资金8亿元,中央支持的中西部省、市(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的资金将达到29亿元。
■2003年4月23日
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总结了防治非典的工作和经验,高度评价了夺取这场斗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深刻阐明了今后工作中要注意抓好的重大问题。这次会议,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阶段性重大胜利,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负责、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实行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社会各方面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力量,使科学技术成为战胜疫病的有力支撑;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制定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使法律成为战胜疫病的有力保障;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在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最前面,成为群众抗击非典的主心骨、贴心人;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统筹安排、促进发展,为战胜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全民族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抗击非典的艰苦斗争,使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又一次经受了战斗的洗礼和考验。这场斗争的胜利,进一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场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实践再一次证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有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险。这次会议强调,越是形势比预料的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充分体现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真正使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从今后的工作来说,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要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仅要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仅要努力做好当前的工作,而且要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要继续抓好防治非典和全面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两方面的工作。这次会议明确了从长远发展看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的工作。这就是: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进一步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这九个方面的工作是全面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客观要求。各级党的组织和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狠抓落实。今年是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十分重要。当前,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正在全党兴起,经历非典考验的中国人民正昂首阔步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前进。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再接再厉,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本报记者段文北京报道
中国NGO的苦恼
“你有什么渠道能买到温度计吗?”5月18日下午,李涛见到记者第一面便毫不客气地请求帮忙。
李涛是北京一个草根阶层NGO的负责人,该组织叫“协作者”,由7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都有长时间NGO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为核心成员,在今年3月才新组建而成。“团结协作,助人自助”,李涛向记者介绍了“协作者”名字的含义,该组织主要致力于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外来农民工权益保护提供志愿服务。
“协作者”成立不到一个月,“非典”已对中国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威胁,而北京作为疫情最严重地区之一,300万外来农民工的脆弱处境令人担忧,外来工大量返乡的问题也引人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协作者”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紧急启动了“北京外来工预防非典型肺炎暨减灾能力建设”项目,从5月开始,主动到流动儿童学校、廉价出租屋区、非城建制小型工地、零散集贸市场等区域向最弱势打工人群免费发放“协作者”自己编写印制的《外来工预防非典健康手册》,以及一些卫生防护用具,这包括口罩、消毒液等。
“但我们一直买不到温度计”,李涛告诉记者,“我们联系了很多渠道,要么没有货源,要么属于统一调配,不考虑向我们这样的民间组织提供,甚至还怀疑我们是囤积居奇的不法**商。”
不过,据记者了解,“协作者”之所以被怀疑,除了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形成对NGO的充分认识以外,同“协作者”自身身份的尴尬也不无关系:“协作者”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如果严格按照法律定义划分,他们的确是“商人”。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很多的中国NGO。在中国,绝大多数NGO几乎都不可能合法地以“非营利”身份出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成立非营利组织首先需要有一个挂靠单位,而且根据分级管理原则,一个全国性组织的挂靠单位得是部委一级;此外,如果同一行政领域已经有相同或类似组织则不予注册,但几乎每一个行政领域,都已经有一个官办NGO。所以,像“协作者”这样的真正来自民间,从草根阶层发展起来的NGO,只能像现在这样借道工商部门。
“我们跑到门头沟工商局去登记注册的”,李涛一脸尴尬地告诉记者,“因为那里有税收优惠政策。”
李涛拿出厚厚一摞“物资发放登记表”给记者看,“我们每一本健康手册,每一个口罩,每一瓶消毒液都有发放登记,清楚记录每一个接受人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为了便于自己统计,也是向为我们提供资助的合作方、捐赠人作个交待。”李涛告诉记者:“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好好留着,等到工商、税务部门来查的时候让他们好好看看,我们到底是不是营利的。”
中国的NGO哪去了
清华大学政府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博士个人为“协作者”捐赠了1000元钱。邓博士汇出钱的日子是4月26日,而此前一天,他正撰文呼吁:“中国的民间力量哪去了?”他指出,“遇到紧急灾害时,民间组织往往非常活跃,并表现出及时、高效、灵活、创新的优势。例如,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最先赶到现场并发挥作用的就是民间组织;韩国金融风暴后,在民间组织的动员下,公众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捐赠高潮;我国台湾地区921地震时,民间组织在整个震中援助和灾后重建中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在美国,民间组织不仅消除了肆虐美国的黄热病、而且研究出了小儿麻痹症疫苗。而今天,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安危的抗„非典‟战役中,我们却很难找到中国民间组织活跃的身影。”
所以,当得知“协作者”开展“抗非”工作的情况后,邓博士十分欣慰,并在第一时间寄出了汇款单。“我觉得像„协作者‟这样的草根NGO值得关注。”邓博士告诉记者:“总的说来,在抗„非典‟的前期,我们的NGO几乎没有发挥什么力量,不过目前已经逐渐开展了一些行动。我寄希望于抗„非典‟的后期,NGO能够发挥作用。因为前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全民动员,统一指挥取得了目前的成绩,但这成本也是巨大的,从长久来说很难持续,而且社会发展也不能长期处于高度集中,全面动员的状态下;而NGO灵活多样,行动成本小,在后一阶段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社会发展。”
杨团告诉记者,她本人也是一个NGO的志愿者,该NGO的性质就应该是在危机时刻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活动的,但面对“非典”,很多事反倒要她这个志愿者去催促提醒。“NGO按理来说应该具有更强的危机承受能力,因为它出于公心。但这次看来却不是,至少中国的不少NGO并不比普通老百姓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以前也出现过像洪水之类的危机,但因为那时候有前方和后方之分,有一些人能够站在安全的岸上旁观,所以作秀也好,真心也罢,还能摇旗呐喊,真真假假搞得好像挺像回事。这次„非典‟不同了,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大家实际上都处在一线,所以对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考验。”
中国NGO能做些什么
“对„非典‟时期NGO的作用需要作一个客观评价。”清华大学政府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告诉记者,现实中的NGO是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成长的。每一个NGO,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法律政策环境,其次才是社会公益心、互信度、慈善和利他精神等内在社会资源,而最重要的是,作为整个非政府公共部门来说,它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和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进程相协调。“中国的NGO基本上还处于一个新生儿阶段,所以寄希望于它发挥强大的作用肯定是不现实的。”
“不过,这次„非典‟其实给了NGO一个很好的契机,把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多层次组织形态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了。
过去我们只有政府这一张网,一旦这张网展开迟了或者托不住,社会就陷入混乱,而在国外,民间力量其实是更大一张网,而且更细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它就能走到前台发挥作用。„非典‟其实将给中国的NGO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现在NGO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考虑能做些什么。”
“我对下一阶段的志愿工作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北京惠泽瀛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翟雁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惠泽瀛”是今年4月15日才刚刚在海淀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一个NGO,翟雁等三名发起人都有多年NGO工作经验,主要从事社会心理辅导和志愿者能力建设培训,像翟雁本人拥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惠泽瀛”成立之际便值北京的“非典”高峰,他们便紧急策划推出“黄丝带行动”,发动全社会力量祈福和支持医护人员和“非典”患者平安回家。同时,他们于5月8日开通了“天使家园热线”,通过热线咨询提供免费心理辅导。近期,他们发动万人以上社会各界人士在黄丝带上写下各种祈福话语和签名的活动将结束,万人祈福的黄丝带将送往北京小汤山“非典”防治医院,为那里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捎去一份心灵安慰。
“我觉得后„非典‟时期我们能作的事很多。”翟雁告诉记者,“非典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危机过去,人们还是需要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所有的危机都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冲击,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恢复正常生活,正好是我们的专长,我们的活动空间是很大的。另外,通过反思这场危机,我们也正在开展„关爱他人,理解生命‟的生命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的NGO都纷纷开展、筹划一些活动。国内最具影响力NGO之一的“自然之友”的新闻联络人李君晖告诉记者,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5日是国际环境日。此期间,包括“自然之友”在内的国内环保NGO将团结携手组织一系列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望推动中国政府批准加入《生物安全议定书》。
李君晖告诉记者,《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一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而控制和管理生物技术改性活生物体(LMOs)越境转移、过境、装卸和使用的国际法律文件。至2003年1月底,已有103个国家签署了《议定书》;至2003年5月初,48个国家已批准加入《议定书》,日本有望近期成为第49国,而《议定书》正式生效需要50个国家批准加入。由此,如果中国政府能够争取尽快批准加入《生物安全议定书》,使其自动生效,意义将不同寻常。不仅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也能直接对抗击“非典”产生积极影响。毕竟,“非典的肆虐,与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不加节制的环境行为息息相关。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投入更多关注和行动,才能谋求长期持续的解决方案。”
中国NGO首先要自我提高
“抗非”时期,很多国际的NGO加强了同内地NGO的合作。香港乐施会同“协作者”合作,资助“北京外来工预防非典型肺炎暨减灾能力建设”项目36万人民币;另外还出资16万元与其它一些NGO合作,在海淀和石景山地区展开关于防范“非典”的健康教育项目。并计划到今年八月,与一些国内NGO合作组织“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这是一个不得已的现实。”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告诉记者,由于国内社会公众对NGO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加上政策法律环境的限制,国内很多NGO,特别是来自草根阶层的NGO不得不依托于国际的NGO来发展。“因为他们(国内草根阶层NGO)几乎就不可能从国内获得很好的资源。”所以,“如何真正实现我们的NGO能自我发展,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也指出,中国NGO的发展,今后一方面是进一步通过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把那些官办NGO变成真正的NGO;另一方面,NGO组织自身要自我规范、自我完善。
“我们很愿意为内地同行提供经验。”香港乐施会中国项目经理王佐芳告诉记者,香港乐施会从1970年代的志愿者小组发展到现在的独立发展与救援机构,经历了一个确定使命、建立诚信和获得公众认可和支持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一个NGO的发展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使命和机构发展的策略重点,如何定位自己和分析问题,而不是流于提供服务。提供服务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必须与使命联系起来,评估效果。集中做一两个问题,成为这一两个问题领域的专家,不断的反思和改良。要真正做好这一两个问题已经很不容易了。做太多的事就无法集中精力,做出杰出工作。
与王佐芳的观点不谋而合,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MarieStopes)驻京首席代表刘丽青也指出,作为NGO,一定要有清楚的定位,不能因为“公益”,就什么事都去做,要有做事的理念和定位。她以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自身为例,这次抗击“非典”,也有一些热心人士愿意出资让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项目办公室做一些工作,但考虑到自身的专长,他们谢绝了,把资源介绍给了更适合做这项工作的其它组织。“抗„非典‟的工作的确很重要,但其它工作也同样很重要,关键是你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刘丽青告诉记者:“NGO要发展,关键在于去做那些政府无暇顾及的,或者政府直接去做难度很大、成本很高的事。现在抗„非典‟已经通过政府全社会动员起来了,反倒是那些„非典‟之外的边缘人群值得NGO关注。”
【发布文号】京人发〔2003〕51号 【发布日期】2003-05-19 【生效日期】2003-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积极做好抗击“非典”有关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2003〕51号)
各区、县人事局,市属各部、委、办、局(总公司)人事(干部)处,各人民团体人事(组织)处: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卫生防疫人员及科研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防治“非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的作用,现就积极做好我市抗击“非典”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人事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自觉做到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充分发挥人事部门在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的作用。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斗争,一手抓人事人才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为坚决打赢抗击“非典”这场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障。
二、有效发挥表彰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积极做好抗击“非典”时期的表彰奖励工作。各单位人事部门要充分利用我市表彰奖励和行政奖励的政策,全力做好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奖励工作。对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大贡献的有关人员,按照我市奖励的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及时给予奖励。要随时了解和掌握本单位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先进事迹,认真做好搜集整理,为下一步国家和市委、市政府表彰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做好评选推荐的准备工作。
三、认真做好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市人事局核准,可适当放宽条件和指标限制。
(一)对在“非典”救治和预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经批准可适当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
(二)对积极参加“非典”救治和预防工作,并在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和成果的医护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提前聘任中级职务或破格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因抗击“非典”工作未能如期参加2003年职称外语及计算机考试的,经单位审核同意,在本年度职称评聘中,可申请予以免试。
(四)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医护人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因抗击“非典”不能答辩的,可以免于答辩,由评审委员会直接评议。
四、在人才引进、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等方面,特事特办,简化手续,确保我市抗击“非典”斗争的需要。
(一)凡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及有关科研单位,急需引进的从事传染、呼吸、重症监护、放射等抗击“非典”斗争急需的各类人才,可不受地域限制,即时办理,对于特别突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
(二)对于本市医疗卫生部门接收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的人数在数量上充分保证。对在“非典”一线的医疗单位和部门急需补充的高校毕业生,放宽进京条件的限制,根据实际需要予以引进。对主动要求到抗击“非典”一线实习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表现突出者,可破格批准留京。
五、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做好当前的引智工作。
(一)积极支持和鼓励卫生、医药部门和行业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对于与“非典”防治工作有关的聘请外国专家等项目,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办理。
(二)对于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非典”课题项目,可按申报程序列入我市重点引智专项计划并给予重点经费资助。
(三)对于来京工作的外国专家,要认真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确保在京外国专家的身体健康。
(四)对于出国(境)学习培训项目,或因防治“非典”期间暂缓或延期的引智项目,各单位人事部门要积极做好相关调整和准备工作,努力降低“非典”疫情对我市引智工作的影响。
六、各级人事部门对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严肃纪律。在抗击“非典”斗争的特殊时刻,一方面要主动关心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尽力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认真抓好各项防护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坚守岗位,扎实工作。要把工作人员在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表现情况,作为今年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这场特殊战斗中不顾大局、拒不服从组织安排、擅离职守、临阵退缩的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依据人事部、监察部《关于严肃纪律确保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精神和北京市的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辞退或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对具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执业资格的,同时要撤消专业技术职务和执业资格。
二ОО三年五月十九日
面对这场不期而至的疫病,我们除了迎战别无选择。
非典与抗击非典无疑是时下人们最为关注和最为常谈的话题。在举国上下,共同搞击非典的时刻,我们的影视工作者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入到了这场战争中。于是以反映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为主要人物的医疗题材电影电视剧也纷纷在策划、酝酿、筹拍之中。
以电影为例,目前已有《以南丁格尔的名义》、《最高责任》、《天使在人间》、《非典型男女》等多部在酝酿和拍摄中。
《以南丁格尔的名义》是中国首部抗击非典题材的电影。该剧已于护士节当日在北京宣武医院举行了开机仪式。编剧王竹君、王海对剧本已经四易其稿了。他们从拿出第一稿剧本后,就一直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和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创作中,他们表示争取把最感人的事件、最丰满的人物写进剧本里。巩汉林是该剧最早定下来的演员,他在片中扮演一个有点神经质的病人,巩汉林说虽然他很难直接与非典病人交流,但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专家访谈和一些患者谈他们的感受,可以间接的丰富自己的表演经验。另外加盟该剧的还有香港演员梁家仁和恬妞女士,他们每天以热线的形式与剧组的主创人员进行电话沟通,另传张丰毅与巩俐将出演片中男女一号的事,仍在秘密商谈之中。
以防非斗争为题材的电影《最高责任》将以灾难片的方式,用惊险、紧张的故事情节,富有张力的镜头语汇,宏观的角度,全景勾勒“非典”袭击下的中国。影片着力表现出中华民族在这场灾难面前所体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战胜灾难的必胜信心。这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两部抗非题材作品中的一部。
由尹大为导演,张仁捷编剧,张凯丽、赵有亮等人主演的电影《天使在人间》又是一部亲情主义的抗非作品。影片讲述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道护士长宁馨儿,丈夫香港某医院呼吸道医生及九岁儿子以及医院院长在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人,到后来在治疗过程中不幸感染的动人故事,但他们毫不畏惧终于战胜非典。
萧正楠、Serena、杨恭如、谭耀文等香港一线明星也投入到了电影《非典型男女》的拍摄当中。《非典型男女》一剧由3个独立的故事组成,萧正楠与前cookies成员Serena饰演一对住在香港非典疫区淘大花园里的男女青年。第一个故事便讲述他们因受疫情影响而一同前往隔离区,在机缘巧合之下擦出爱的火花;第二个故事则以杨恭如饰演的护士和谭耀文饰演的医生为主,讲述他们在医院共同抗击非典的故事;而第三个故事是以黄子华和张达明的演出为主,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告诉人们积极面对非典,鼓励人们发愤战胜非典。
此外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也在联系包括刘伟强、王家卫、陈可辛、马伟豪、周星驰、杜琪峰、徐克及陈果等人积极筹拍抗击非典的短片。
电视剧方面,《生死一线》、《人间真情》也积极运行之中。
由中国文联中联影视中心、北京急救中心等联合摄制的这部医疗题材的20集电视连续剧《生死一线》,是一部以讴歌在抗击非典战争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光辉形象的电视剧,是一部抗击非典的现实题材电视系列剧。据了解,该剧从筹备以来,剧组的主创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冲在第一线,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搜集相关的创作素材。北京的许多医务工作者纷纷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剧组工作,将抗击非典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感受人故事提供给剧组主创人员。该剧剧本以真实素材为基础,著名演员尤勇已进入剧组。
十六集电视连续剧《人间真情》将以细腻的情感线入手,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主力军——广大医护人员推到台前,这里西安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第二个抗非作品。
抗击非典的电影、电视剧还会不断出现。
相信万众齐心,众志成诚,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的战争。
【抗击非典资料】推荐阅读:
“非典”病毒的自述作文10-12
非典对我省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10-09
非典的自述800字小学生作文11-17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_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202007-11
抗击疫情感人故事05-27
高考冲刺抗击疫情07-17
抗击疫情典型人物09-29
抗击疫情标语口号12-07
抗击疫情观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