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访故事
夏玉平
家访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我通过家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耐心倾听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实际上,教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因此,必须要跟家长好好沟通、交流,以便能够更快地、更全面地了解各个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樊坤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面跑生意,根本顾不到家,家里就只有他和他姨夫,在与他姨夫的交流中我发现在学校里生活、学习的周志强在家是个固执的孩子。因为是开学后来转来的插班生,刚进校那天,他万般不情愿,认为爸爸把他送错了学校,上课做那里发呆,也不看课本。家访中了解到他姨夫对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多。但是他只能说孩子却不能打孩子,因为他不是他爸爸妈妈,他以前习惯说话带脏话,我只有多次和他交流和他谈心,而且在各种引导下,2个月下来,周志强进步很快,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课,字写得也很认真,偶尔调皮被训斥时,也会嚎几声为自己辩解。
再比如我费劲辛苦终于摸到杨玉国家,他妈妈热情的邀请我进屋。家里布置很温馨,走进王道钰的卧室,床边挂满了富有童趣的饰物,在临近卧室门口的地方还放置了一张书桌,桌上有台灯及几本孩子爱看的故事书、作文选等,可以看出妈妈在房间的设计上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整个房间充满了爱意与童真,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他妈妈对孩子细致入微的呵护与关爱。王道钰见到我表现得很腼腆,直到他妈妈提醒才意识到拿来水果招待我。听他妈妈说,她在新疆上班时间很紧,平时很难得有空回家看孩子,所以觉得亏欠孩子很多。他妈妈还告诉我,作为家长她从来都没有不关心这个孩子,有空走亲访友她都会把王道钰带在身边,就想让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好友聚会也不会忘记带上儿子,或许正是妈妈这种特殊的关注,王道钰很懂事,从来没有令妈妈在朋友面前尴尬过,其实,生活是教育孩子的最好课堂,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谁能说王道钰不幸福呢?王道钰只是小毛病很多,上课爱接话茬,打扫卫生不认真,性格活泼,喜欢和同学们闹着玩,而且给他们起外号,一些同学给气哭了,总是来找我,我于是就天天找他谈话,告诉他一些大道理,他点点头,告诉我:“老师,我一定尽力改。”我对他只能等待让他慢慢得改正一些坏毛病,近来我发现他一天一天地在变化,自从我家访之后,他改变很多,这真是一个令人高兴地事情,看到他改变我真的很欣慰。如果不是这一次家访,这对可爱的父母还不知要伤心多久,这个可爱的孩子也不知道还要迷失多久,我对这个孩子不良的表现原因的探究也不知还要进行多久。这次我是真的感受到了家访的神奇魅力,他可以轻松帮你解决教育中疑难问题,从王道钰家出来我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想法:将家访进行到底。
通过家访,拉近了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距离,既传达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把我们对孩子的爱传递给家长。一些家长教育不好孩子,不一定是对孩子不关心。有的家长虽然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存在什么问题,但苦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显得束手无策。家访,正好可以向家长传授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还可以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指导家长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不同发育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根据孩子性别、年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办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宋超 (化名) , 聪明伶俐、略带腼腆的帅小伙, 可是他神情落寞、孤独郁闷, 学习时会经常走神, 稚嫩的脸上偶尔有一些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和忧郁。整个冬天只有一件像样的棉袄, 这跟周围衣着光鲜的学生相比实在是太寒酸了。毕竟, 在这所距离县城只有3.6公里的学校来说, 家庭贫困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感觉他家困难, 也有思想准备, 但是走进他家还是让我吃了一惊。宋超的家很好找, 在一大片高楼之间的那间低矮的土房就是。那是一个大晴天, 早晨8点多一点, 外面艳阳高照, 可是一踏进门槛, 屋里就暗下来了, 那是一间怎样的住房呀, 在堂屋中间用木板隔开, 外面是堂屋, 里边是厨房, 紧挨着木板的是一条非常陈旧的老式条几, 这张条几几乎占去了堂屋一大半的空间, 从堂屋门到厨房门只有四步左右的距离。孩子父亲说他们家有三个小孩。宋超是最小的, 也是唯一的男孩, 她的两个姐姐也都在高中读书, 三个孩子读书, 负担很重, 而他们家只有他一个人挣钱。我们看出他说的是实话。面对那样的困境我们无力改变, 也就不能多说什么, 只是带赞赏性地向家长汇报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听到我们的赞赏, 父亲高兴, 孩子的眼睛一下子就亮起来了, 我相信那一刻他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其实在家访之前, 我们语数外三位教师还商量着想让家长帮忙督促宋超再努力些,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 我们谁都没有再提, 毕竟孩子父亲肩上的担子已经够重了, 我们不想再给他增加任何额外的负担, 只能自己想办法帮孩子提高。而对于宋超, 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之下, 他已经做得够好了, 我们不忍心再给他提任何要求, 只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影响他, 帮他做得更好。从宋超家出来, 很久没人说话, 对宋超家庭的了解显然来得有点迟, 我们也不知道类似宋超这样的家庭还有多少。在这种家庭生活的孩子注定要承受更多独生子女所没有遇到、也不可能承受的生活磨砺和艰辛, 可是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 我们看惯了独生子女的飞扬跋扈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对于依旧生活在贫困当中的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帮助, 这次走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生, 你只有走进他, 才能了解他, 只有深入他的家庭, 才能弄懂他的内心。我们现在知道了孩子走神、忧郁的原因, 接下来也就知道怎样做工作了。回校后我们分头在网络和书籍、杂志上收罗了不少关于寒门学子、名人名家成才成功的故事, 语文课的“每日一则”小故事全都用来讲这些不畏艰难困苦、发奋成才的励志故事, 整整讲了一个月。针对宋超擅长写作的特点, 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他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 在组织大家评选最佳学习心得时, 宋超获得了第一名, 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由我们三位教师凑钱买来的羽绒服, 捧着这份特殊的礼物, 宋超热泪盈眶, 泣不成声, 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转变———孩子变得开朗、大方、合群, 笑容多起来, 学习也积极了。在期末考试当中, 他由进校时的1600多名考到了全县513名, 这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奇迹, 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安慰。
这只是我们家访路上诸多故事中最平凡、普通的一则, 走在家访路上, 我们慢慢读懂了学生, 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我们的惊奇、感动、震撼还有很多, 围绕学生、围绕家访, 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而不断深入的家访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教师, 从奉命行事到自觉自愿;学生, 从惴惴不安到热切期待;家长, 从客客气气到推心置腹。教育, 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情与情的交融, 让我们用爱叩响学生的心门, 用家访架起一座家、校之间的连心桥, 在这座桥上, 愿我们与学生越走越近, 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信任, 多一份亲近, 也多一份教育的成功。
摘要:家访路上, 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用教师的爱叩响学生的心门, 用家访架起一座家、校之间的连心桥, 在这座桥上, 让教师与学生越走越近, 多一分理解, 多一分信任, 多一分亲近, 也多一分教育的成功。
周文杰这个孩子家庭环境比较特殊,父母离异,现在父亲又重新组合家庭。这个孩子比较乖巧,胆子比较小,性格内向,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沉默寡言,课堂上从未发过言。问原因,不愿和老师作深层次的交流,只是一言不发,连上课都没有任何表情。为了找出问题的症结,避免她的成绩下降使其更加封闭自我,三月七日,我和陆老师在学校食堂吃过晚饭后,一起去了周文杰家。
因为家访前,我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爸爸。她爸爸听说我们要到家家访,非常重视。我们到他家后,家长热情地接待了了我们,让孩子给我们递上热茶,送来水果。学生家里布置得很温馨,孩子的房间里有一大排书柜,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三百六十五夜故事》、《格林童话》等等。可以看出孩子平时喜欢看书。我问周文杰:“书柜里的书都看了吗?”她说:“都看了,有些书都看好几遍了。”看来孩子的家长平时也很注意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我们坐在沙发上,与家长聊天,谈论着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对周文杰学习认真努力,爱看书进行了表扬,也指出了孩子的不足。陆老师对周文杰以后的学习提出两点要求:一,上课要积极举手发言,每一节课至少要发一次;二、作业中要把字写好,因为一个人的字代表一个人的外在素质和学习态度。孩子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记住了老师的话。在陆老师提出的要求上,我再加上那个一点那就是作业时做到仔细,不马虎,写作业或者考试都要注意细节。我们 相信这次家访在孩子的心中一点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会在他今后的成长中有一点点的促进。离开家时,家长把我们送出老远,他们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感谢老师为孩子付出的努力。
第二站我们又去了张子扬家。
张子扬这名学生,热爱劳动,为他人服务意识强烈,每天都能热心为班级同学打汤。但这名学生天资聪颖,但有时不能控制自己,不够勤奋,学习上比较被动,也比较马虎,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为了方便,我们去了张子扬妈妈开在学校旁边的“安利”店里,与他妈妈面对面交流。
从孩子妈妈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孩子在家学习的一些状况,如果没有家长的督促,学习就会松懈,得过且过,但独立性很强。我们和孩子面对面进行了交谈,并帮助学生安排好学习的时间表,这样有步骤的去学习,就不会紊乱,每天空出时间多看书,积累课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告诉家长在今后要多联系,多沟通,这样能为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相信经过这次家访,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
通过这次家访,我深深感到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家访工作长“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一、热情的家长暖人心
每走进一户学生家庭,绝大多数学生仿佛受到了什么奖赏,开心地围着老师转,主动地给老师送上热情的微笑和茶水,教师上门家访,本是寻常工作之一,但多数家长认为家访更是一种表现教师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他们对于教师对自己孩子的重视表现了最最朴实的感谢,我们一面为之感动,一面又委婉地表示拒绝。家访中家长的热情,让我们教师也得到了家长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也许就是这份热情,这份理解和尊重才会紧密的联系家与校,才会产生更大的教育合力。
二、家访对于学校和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宣传作用
一户一户地走进学生家庭,总会听到学生的邻居或家人议论:“多好的学校,多负责的老师!”让我们也为之脸红,原本普通寻常的工作,却让我们得到了受之有愧的褒奖,但可见家访工作不仅仅是联系,更是一种对工作负责的体现,有着家长来校或手机联系那些硬邦邦沟通中无法比拟的人性化,家访使学校和教师更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信任,也就是这种信任,更能化解多少不理解中产生的矛盾。
三、家访,让我们更真实的了解学生和学生家庭
这次家访,也让我跟深入地了解我的学生,了解他们不为我知的闪光点,了解他们在家的生活学习状态,看到他们的书桌、房间,游戏……也让我见到了许多不一样的家庭,了解到每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能力范围。
四、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和想法回
家访前,我也做了很多准备,梳理了很多东西,以便在家访时带给家长,让家长也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带着一颗真诚实在的心而去,或祝贺进步,或赞扬优点,或委婉有针对性指出问题,指导改进。同时也宣传了教育法规和相关政策,还针对很多共性问题例如留守生家庭教育问题,周边上学困难校车安全问题等等,与家长共同商榷,能指导的给予指导,能解决的解决,不能的,就带着思考和想法回来,或继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或反馈学校找寻解决办法。
五、收获宝贵建议
家访中,我们做好家访手记的记载工作,详实地纪录了学生在家的点滴情况,也收获了大量家长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并通过与各科老师交流,想办法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
总之,此次活动让我再次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担子责无旁贷,坚定了朴朴实实育人的信念,家访只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方式,我们要善用好家访,用心感悟,与家长产生教育无穷的教育合力,善待孩子,教好孩子!
工作单位:罗坳镇三门圩小学
作者姓名:方传兰
联系电话:***
导语:
成功的家访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对教育更是个促进。
每天下午放学后,老师们忙碌的身影在村庄里穿梭着,灯火阑珊时,老师们带着的疲惫的身体回到校园里,辛苦着、收获着、感动并快乐着!三门圩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从心底感到暖意融融,老师的家访带来了问候和关爱、带来了知识与方法,带来了鼓励与希冀。
家访故事一
3月26日的早晨,三门圩小学教师由校长带队,利用下班时间分别到浩塘村,马头小组家访。这一次集中家访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看见我们的到来,村民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拿出板凳,有的奉上热茶,有的端上水果,让我们进家里去坐坐。春天的早晨有几许凉意,可老师们的心里却是热腾腾的。老师们拿着学生花名册,挨家挨户地走访,村里穿梭着老师们的身影,到处都是老师和家长热心交谈的场面。在这次走访的几十户家庭中,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学生,缺少关爱和温暖,面对老师们慈爱的面容和亲切的话语,孩子们欢快的心情不亚于过春节。一张张灿烂的笑容,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句关怀的话语、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家家真诚的交流,汇集成了一股股暖流,滋润着每一个孩子,温暖着每一位家长的心,这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被李老师拍摄下来,成为了永久的记忆。
回校后,老师们热烈地交流着家访的心得,分享着他们的感动与收获。“真是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家境如此贫寒,今后我要多关心他。”李老师道出了走访贫困生的感慨。“这个孩子一直由奶奶照看,在学习很吃力,今后要多鼓励和帮助他。”江校长喟叹着。“没想到农村家庭还有书乡门第,他家的书整整堆了一面墙。”谢主任对一个爱书之家发现由衷的赞叹。“我早就想吃这个橘子了,可是妈妈说要等老师来一起吃。”李校长模仿着孩子的语气,把大家都逗乐了…… 这次集中家访,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亲身体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与学生、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让家长们对老师多了一份信任,孩子们对老师多了一份亲近,让老师对孩子们多了一份了解,对了一份关爱。家访故事二
播撒爱的阳光 点亮新的希望
4月9日放学之后,我沿街走访了几户。走进留守生芳芳和倩倩的家,已是我今天走访的第四家。芳芳和倩倩是一对表姐妹,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暇故及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全由奶奶一个人照顾。妹妹倩倩乖巧懂事,成绩优秀;姐姐芳芳则调皮贪玩,学习落后。来到了他们的家里,我发现房子陈旧,墙壁斑驳,屋里摆设简单。原来为了两个孩子的教育成长,他们不惜从遥远的乡下搬到离学校最近的三门圩上,祖孙三人租住在这套陈旧的民宅里,生活拮据。我的到来,让芳芳的奶奶又惊又喜。交谈中,老人说了她的烦恼,倩倩懂事,不用操心,而芳芳的调皮捣蛋让老人伤透了脑筋,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管教十分艰难。在家访过程中,他奶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老师多帮助他,他爸爸妈妈隔得远,我又管不好他,只有拜托老师,麻烦老师。”临走时,老人把我送出很远很远,让我感受到老人的那份不舍和殷切的希望,走出那条小巷,外面已是华灯初上,而我的脚步却无法轻快,心情也无法轻松。一路上,我想起了班上的很多孩子,他们都和芳芳和倩倩一样,独自留守在家,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进行隔代监管。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情感脆弱,在行为习惯上的偏差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学困”。对于这些孩子,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忽略了对他们的关爱,其实在他们的心里,更需要老师如父母般的爱护和关心来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除些外,我还要积极联系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我要借此家访的机会,走进更多孩子的家庭,了解和关心这些孩子,希望能在他们独自留守的后方,给他们爱的温暖,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在他们的心中播撒爱的阳光,扬起希望的风帆。
家访故事三:
我是老师我幸福
4月23日下午放学后,我来到了三门村鸭公圩,弯弯曲曲的小巷里,三五成群地闲坐着几位老人,人们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纷纷投来询问的目光。“请问,小浩的家怎么走?” “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三门圩小学的老师,来家访的。”几位老人把我打量几眼,一位热心的老大爷说:“这个小浩呀,是老杨的孙子。我把你引去他们家。”说完就给我引路,在我身后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家访,老师来家访”“现在的老师真不容易”。
跟着老人穿过一条小巷,隔老远,这位热心的大爷就大声地喊道:“老杨,老杨,小浩的老师来家访了。”老人的喊声,把小浩的家人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动了,在大家的注视中,我走进了小浩的家,这天,小浩家挺热闹的,原来小浩的父母正好从外地回来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和小浩的父母交流了小浩的学习情况及在学校的一切表现,在愉快的气氛中,我结束了家访。
在我走出小浩家时,我惊奇地发现,小组里的家家门外都站着人,大家看我走来,有的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有的朝我友好的微笑,有的向我鞠躬,有的还对我说“老师好”……原来三门圩小学老师来家访的事,一时间在小组里传开了,在这一刻,我很感动,我的一个普通的日常工作,在这些淳朴、善良人们的眼里是那么的崇高和伟大。此刻的我有说不出的开心和自豪,我感到作为一名老师是如此的幸福,心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驱散了我满身的疲倦,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家访故事四
天使的笑容
今天天色阴沉,我决定去小薇家家访,这孩子最近上课总爱走神,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问她什么原因,她也不吭气。
来到一间低矮的民房,里面杂乱无章,看见我的到来,小薇的妈妈有点手足无措,在这狭窄的房间里,竟找不到一处可以坐下的地方。在这拥挤的房间里,我听着小薇妈妈的讲述,原来他们家是黄潭,在圩上租了一个门面做白案生意,小薇妈妈身体不好,时常要去打针吃药,好在小薇懂事勤劳,在家里总帮着妈妈忙里忙外同,给妈妈减轻了不少负担。静静地听着小薇妈妈的讲述,看着她欣慰又满足的笑脸,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小薇——这个看似普通的孩子,我总是嫌她字写得太差,学习不用功,偶尔还犯错,在课堂上也不够积极。我挑剔的眼睛里总是很难找出她的优点,然而在她亲爱的妈妈心里,她却是吃苦耐劳、乖巧懂事的宝贝啊!想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股强烈的愧疚感,摆在我面前的她那些所谓缺点和他的优点比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眼前的这个孩子真是我所了解的她吗?不是的。我静静地打量着她:昏暗的灯光下,她认认真真地伏在低矮的书桌前写作业,平静沉稳的模样让人十分疼惜。突然,她抬头冲我一笑,灿烂中含着羞涩,这哪里是那个我批评时可怜又自卑的小女孩?此时,她的脸上焕发着一种特别美丽的光彩,如此的耀眼,如此的绚丽。是的,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有美好善良的一面,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去呵护、去关怀,学习上的不足假以时日一定能弥补,而生活中的优秀品质却是那么的弥足珍贵!此刻,我的心里如获珍宝。
那天的家访七点多才结束,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已经被夜色笼罩,秋凉如水,不一会儿居然下起了小雨。我漫步在雨中,饥肠辘辘却浑然不觉,此时的我和出发时不一样,心情雀跃不已。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喜,亲爱的孩子们,是你们给了我惊喜,你们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换个角度来认识他们,俯下身去倾听他们,发自内心地赞赏他们,这就是我今天家访最大的收获。
不断深入的家访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师,从奉命行事到不辞辛劳;学生,从惴惴不安到热切期待;家长,从客客气气到推心置腹。教育,需要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走进学生家庭,用爱叩响学生心灵之门,家访架起一座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连心桥。
围绕学生,围绕家访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每一次的家访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爱和帮助,让我在辛酸中品尝快乐,感动着收获着幸福,最后我以一首《七律•家访》作为这次访谈的结束。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的一样,需要你用心去呵护,用心去关爱,用心去为他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那么,家访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家访,你才能真正的走进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去了解他的家境,了解他的父母,了解他的喜怒哀乐。
在众多的家访工作中,我班上有一位孩子的家访历程让我难以忘怀。他是一个因为小时候脑瘫而导致轻微肢体残疾的孩子,他有着阳光般的笑容。他第一次来班上报到上学的时候,他笑着告诉我:“老师,我要当班长。”我看着他的笑容,我也笑了。可是,当爷爷把孩子带离办公室的时候,奶奶选择了单独留下来,再也无法忍住泪水,哭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后来,通过交谈,我才知道,这个阳光男孩的背后的泪水与痛苦。一岁的时候发现有些异常,被确诊为脑瘫。每天都要做康复治疗,因为他的双腿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行走。没有享受过快乐的幼儿园的玩乐时光,7岁才终于走进了小学校园,带着家长的忐忑与担忧。
担忧果然是对的。开学没多久,孩子就被几个同学调皮的追来追去,开玩笑的说要脱掉人家的裤子。虽然被老师值周时发现,及时的制止了,但是,孩子的笑容却不再了。我意识到这个孩子有一颗敏感的内心,这种敏感源自哪里?我决定家访。通过几次家访,我得知孩子的爸爸妈妈因为孩子这样的情况,感情处于分裂状态,已经分居了,孩子常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爸爸为了生活,常年在外跑长途运输。得知这种情况,我和孩子的爸爸取得了联系,告诉他: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一份完整的爱,你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学会爱自己,才能更自信的面对这个世界。同时,我也和孩子谈心,给他讲一个脑瘫大哥哥勤奋学习考上大学的真实故事,让他对自己的未来重新燃起希望,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可以拥有的巨大能量,只要你努力……
孩子慢慢的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对待学习也很认真刻苦。在去年做腿部手术的时候,因为孩子,爸爸妈妈们又重新走在了一起,我组织全班同学和家长为手术中的他祈祷,祈祷手术顺利平安。手术成功了,孩子可以接近正常的走路甚至于蹦跳了。在漫长的住院检查手术康复期里,我自己掏钱,给孩子送去了慰问红包,并联系孩子爷爷,把相关医院证明材料复印留底,以便在学校和区里给他申请经济补助。经常隔三差五的电话问候,经常与孩子家长碰面,给孩子带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滋养他的精神世界,在学习上,也尽可能的多帮助他,多给他上课发言的机会,多鼓励表扬他。
关爱孩子,不应该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所以,我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在这个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我和班上其他孩子们一起聊着,我告诉孩子们:他只是一个天神很疼爱的小天使,当他来到人间,天神都很舍不得,所以暗自给他做了一个标记,让他看上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我们要替天神好好的呵护他,关心他,让他生活学习在一 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的班,就是那个温暖的家,我们是这个家里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孩子们懂了,再也没有谁调皮的欺负他,而更多的是关心和帮助!
践活动的通知
各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发奋学习,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我的中国梦——大学生党员访万家”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粤教思函【2014】4号)的要求,现将我院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我的中国梦——大学生党员访万家”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与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党性修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时间
2014年寒假
三、活动主体
我院大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大学生党员团队、大 学生团队。
四、活动内容
(一)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向基层群众宣讲
“中国梦”。
(二)开展调查访谈,听取群众心声,掌握社情民意,了解群众需求,强化宗旨意识。
(三)进村入户,访问老党员家庭、困难户家庭、英雄 模范人物家庭、致富能手家庭、基层干部家庭,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形式,至少访问一户农民、结交一个农民朋友、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五、有关事项
各系要高度重视“我的中国梦——大学生党员访万家”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动员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参与这项工作。
各系请于2014年3月5日前上报活动总结(需有相关素材支撑,如照片、视频等)及至少3-5篇优秀调查报告(每份调查报告不超过3000字),其中经管系、电子系、外语系、中文系、政法系至少提交5-8篇,我院将择优向省教育厅推荐,并对于参加此项活动的优秀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
学生处
万事开头难, 尽管有着充分的准备, 但在成立之初, “天浩地丰”还是和所有新公司一样, 遭遇了接踵而至的困难和问题。“困难太多了, 每天都是困难。”苏总回忆起2008年底2009年初那段金融危机到来前风云变幻的的日子, 依旧记忆犹新。“困难主要来自3方面:首先是外部环境, 在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国企、外企的人力财力雄厚, 加上深入人心的品牌效应, 对我们这样不知名的中小型私企形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第二是供零压力, 也就是供应和零售间的压力, 毕竟商贸公司不是直营消费, 而是做渠道, 通过类似于超市、经销商、团购、大客户等等的一些载体来面对消费者, 涉及的仓储、物流、人力成本逐年增加。就目前来说, 粮油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而大米的质量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上游成本、中间运营环节和下游销售压力同时增加, 作为中间环节的商贸公司的生存环节可想而知。还有就是国家的相关激励政策方面, 包括对产品代理的扶持政策, 对融资方式、产品供应链的扶持还不够完善, 设置门槛比较多, 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等等。”作为一名中小型商贸公司的创始人, 苏总坦言, “公司能走到今天, 虽然如实地说还处于投入期, 但是真的很不容易啊。”
好在, “天浩地丰”对公司和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面对这么多的困难, 我们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两项, 那就是坚持自己的经营方向, 同时也要‘开源节流’。我们把目标市场选在了大城市, 因为虽然这里竞争激烈, 但毕竟消费意识和理念都比较领先, 市场空间也大, 只要找准了切入点, 发展起来不是问题。”当“站稳大城市”的第一个目标实现后, 苏总开始了自己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的攻关之旅。“直接到生产地采购与上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通过第三方, 这样做不仅是对我们所销售的产品质量的保证, 也使得中间成本大大降低, 缩减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对于下游销售端, 除了做原有的渠道以外, 也积极开拓新的客户端, 例如绕过一些商超直接进入直营店, 直接将产品送给客户。”作为连接粮油产品产销链的“直接通道”, 上游供应链和下游销售终端的逐步完善健全很快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2009年, 虽然有着金融风云的干扰, 成立不到1年的“天浩地丰”还是在北京粮油市场成功打开一片天地。面对公司的越发明朗的前景, 苏总依旧持有谨慎态度:“对于二线市场, 主要通过积极的经营模式和扶持手段去完善营销体系, 但暂时还不采用直营的方式。目前的主要想法和经营方向集中在产品推广和销售网络建设两方面, 电子商务领域由于对运营成本、营销方式、服务理念、商贸模式等等的摸索还不彻底, 所以暂不涉及。对于电子商务, 我的观点是要像‘把媳妇娶回家一样来对待, 而不是保持一种像恋爱似的模糊关系, 要做就要做好’。”苏总告诉记者。
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 苏总将终端消费者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实物消费, 即消费者按照自己对商品的鉴定来选择和购买, 拿大米来说, 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对大米色泽、香味、外形等等的判断来确定这是否是他心目中的好大米, 从而选择是否进行消费, 而实际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鉴别水平一般, 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开好的或者次的大米, 这就造成了销售中一些品质很好的大米卖不上好的价钱, 而一些普通的大米却卖价和销量都很好的情况。另一种是品牌消费, 就大米行业而言, 全国性的知名大品牌很少, 大部分还是区域性品牌。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大米在不同地区销量的差距, 也使得苏总在地域性大米品牌的选择上更加慎重。
踏踏实实的药铺配药工
我的阿太也就是爷爷的爸爸,年轻的时候是中药堂的伙计,专门负责配中药。他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这一勺,那一碗,每份药材都是分毫不差,且货真价实。因为总是刻苦练习,他配药的动作也很娴熟,左手拉抽屉拿药,右手调称,配药又快又准。时间久了,顾客都对他配的药一百个放心。
有一天,阿太中药堂里传来的对话被放学回来的爷爷听见了:“你这人这么实在干吗?掺点假不成吗?我给你加薪!客人都是外行,他们又看不出……”“既然在药店做事,就要为患者着想,脚踏实地地为他们服务,怎能为了自己的私利,危害患者的健康呢?”阿太的话句句敲击在老板心上,老板一气之下,不要阿太做伙计了。阿太没有气馁,自己开了家中药铺,小小的店,大大的匾,诚实经营。这家药铺让阿太吃了不少苦,却没赚多少钱,可阿太不在乎。他经常教育爷爷:做人做事一定要实在,所以爷爷就成了——
勤勤恳恳的社会螺丝钉
爷爷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的人不多,爷爷作为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有很多好的工作选择,但他却响应国家号召,去工厂当了一名化工工程师。这个工作特别辛苦,需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每天跟锅炉、生产原料等打交道,甚至回家还要设计,算数据,基本没有休息时间。爷爷的很多同事都耐不住辛劳,离开了工厂。改革开放后有更多的人下海经商或去国家机关就职。只有爷爷三十年如一日,在这个平凡又不起眼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耕耘着,他靠自己的双手为社会贡献着微薄的力量,用行动讲述了一个螺丝钉的伟大。爷爷总说:“人不能只想着多赚钱或贪图安逸,我这辈子不辉煌,不璀璨,我最大的骄傲就是在国家最需要的基建工作第一线坚守了这么多年,螺丝钉虽然普通,却也是缺一不可的。踏实为本、坚守为身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话渗透多了,爸爸才成了——
实实在在的人民检察官
和爷爷一样,爸爸毕业的时候也有很多就业机会,干外贸,去银行……但他还是选择了去基层检察院工作,因为这个工作更适合性格踏实的他。我的爸爸不抽烟,不喝酒,平时话不多,可干起工作来绝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而且效率很高,领导们都夸他工作扎实稳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中,只要能帮到人民群众的,爸爸总会竭尽全力为群众争取利益。
有一次,爸爸单位来了一对老年夫妻,他们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向爸爸讲述了他们的儿子因为患有心理疾病,拿刀砍伤了他们,他们却希望能从轻发落儿子。爸爸听完后,安慰并送回这对老夫妻。随即,他与领导商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年轻人做出最轻的处罚。爸爸还冒着酷暑,三番五次找这个年轻人谈心,找心理医生给他看病……在各个方面给他关心和照顾。一段时间后,那对老夫妻拿着锦旗来感谢爸爸给了他们儿子崭新的生活。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看来爸爸的确继承了李家朴实厚道的家风。
良好的家风是肥沃的土壤,滋养身心。相信我这棵小苗在这么好的环境熏陶下一定能长成扎根深土、坚实可靠的大树!
10月18日,就在__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里,我们前线工作队员一起观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再次作出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为了这个承诺,千千万万的扶贫工作者被派往贫困的基层农村,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承诺。
我作为__省水利厅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前线工作队的一名队员,派驻黄平县__镇参加脱贫前线工作,至今已有一年。一年时间里,我见识了__的美丽,也目睹了__贫困的一面。
__是美丽的,它的美丽出尘脱俗。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绮丽。有大高山万亩杜鹃花、翁干洞九级瀑布群、飞云大峡谷、清水江等自然风光。更为奇特的是,湘黔铁路途径此地,由于特殊的地理落差,铁轨在这里连续绕了两个大湾,形成S型,列车沿山坡盘旋而上,从村寨的一面穿进另一面穿出,形成两个相接的美丽圆环。特别是夜间,列车车窗亮着灯、鸣着笛,环状穿行在山间,灯光、笛声环绕而过,如夜空长龙呼啸,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景观,时常吸引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村寨拍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作品。
这里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岩门司土司城、明清古梯田、建在石板上的滚水寨子等历史文化遗迹,体现了勤劳朴实的苗家儿女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
这里是苗族歌后阿幼朵的故乡,更有“芦笙会”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节日。__镇群众几乎全是苗族,苗族喜爱苗银苗绣装饰的服装,每当苗历节日到来,苗族同胞都身着盛装,特别是妇女,佩戴银花银饰,穿上绣工繁复的衣裙,参加苗族盛会,吹笙跳舞,斗牛游方,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每年九﹒二七芦笙会,阿幼朵等本地艺术家,都会回来献艺,与家乡同胞一起过节,抒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连几天,长桌宴不散,米酒飘香,歌声不断。
然而,__又是贫困的,它的贫困让人心酸心痛。
它是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距县城28公里,地理位置偏远,全镇220多平方公里土地,大都是山地、丘陵,土地贫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寨子里基本都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苗族木屋,设施简陋;由于缺少清洁垃圾桶、垃圾车,公共环境卫生得不到解决;镇上的男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家里农活全由女人承担,路上常常看到年老的阿婆弓着背缓慢行走,背已弯成九十度,这是由于长期艰辛的劳作,老年便成了勾腰驼背的模样。诸多历史条件的制约,阻碍了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没有上规模、有效益的产业,导致贫困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土地收成少、农民收入少,除了基本解决温饱外,仍有2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是我省20个极贫乡镇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
在全省开展的精准扶贫战略中,__镇作为全省极贫乡镇之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更多关怀,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保障就业、社会公共服务、农村环境治理,再加上易地扶贫搬迁、民政社会兜底等脱贫攻坚措施,目标是改变__镇的现状,帮助__镇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
经过扶贫工作队和全镇干部群众一年多的艰苦努力,__镇脱贫工作已初见成效,通往县城和周边县市的交通主路已是热火朝天开工建设,6000余人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即将完工、迎来走出大山深处的苗族同胞,宽阔笔直的城镇大道两边已绿树成荫,大型生猪养殖场也即将建成,水果基地上,农民正在合作社组织下平整土地,24个村的新村委会正在装修粉刷,村民有了崭新的便民服务中心和活动广场,7500盏太阳能路灯已矗立在偏僻的乡村小道上,__镇作为全县中心城镇之一已初具规模。
水利项目在水利厅党组关心下进展迅速,农村人畜饮水、灌溉工程、山塘维修、沟渠整治、水土保持、防洪治理、小水电站改造、城镇水源地保护等一大批水利项目全面铺开,在惠及农村用水安全和质量的同时,也极大地支持了全镇扶贫产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推进项目的同时,我与水利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充分利用与各水利部门、单位和其他社会资源的联系渠道,牵线搭桥,为镇上滞销农产品找市场,为学校500余名贫困学生御寒用品找捐助,为贫困孤儿的生活费找资助,每一次的成功,带给我的,有喜悦,也有感动,绵薄之力,不能完全改变贫困,却能一点点触动各方观念的改变,让一个个看到贫困的人群从旁观者变成扶贫的参与者。
我们工作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就安置在原苗陇乡政府办公楼,废弃的办公楼经简单装修后作为扶贫工作队办公及生活场所。指挥部的成员来自省、州、县各单位,是一个团结协作、敬业实干的大集体。在这里,队员们一同勤奋工作,用行动一点点改变着身边的贫困;在这里,队员们一起体验苗家淳朴的民风民情,共同分享扶贫工作的苦与乐;在这里,洒下了队员们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队员们灿烂的微笑。
看看身边的一物一事,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看到了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看到了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脱贫攻坚大战略,需要紧紧依托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我们扶贫工作队员的基层工作来落实,更离不开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和内生动力。
我们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旁边,就是__火车站。这个四等小站,每天只有来回各一班慢车停靠,由于班次少、上下乘客少,火车绕着这里运行了四十多年,几乎还是几十年前的模样,几栋低矮简陋的红砖房,沿着站外狭窄的小街排列,小店铺里摆着老旧木制柜台,每次坐车前走过小街,仿佛时光倒流,回到数十年前。
每一次坐在回镇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层峦叠嶂的青山,我常常会思绪万千。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作家、上海知青叶辛曾在__参与这一段湘黔铁路的修建。当年条件艰苦,叶辛与他的工友们开山砍树修铁路,吃住在工棚,艰苦的条件并未磨灭他们的意志。艰苦工作之余,叶辛深入__苗族村寨采风,积累了丰富的民俗知识,撰写了许多描写当地民族文化的文章,先辈们不仅留下了通向文明的湘黔铁路,还为我们记载了苗族同胞的民风民俗和的生活状况,“蹉跎岁月”,其实并未蹉跎啊!
我们三人第一次来到老王家。
这是一幢三椽的土墙结构房屋,对开木门门槛下是全空的,可以想见空气、老鼠等进出是多么方便。进堂屋左右两边各摆放着一张三人座旧沙发,屋角处叠放了十来张圆桌面板及配套圆凳,像是不久前办过酒席。再有就是堂屋正上方墙上有一个烧香的神龛外,屋里其他什么也没有。
“老王,我们是新来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找你聊哈家常,日子过得怎么样?”
对面的老王今年56岁,头发花白凌乱,双脚下蹲在地,用双肘和背后靠在沙发上面。“不怎么样,过一天算一天哇!去年女儿打发了,九月间娃儿也去北方读大专了,开学第一学期就花了我两万多。哎!家里老者(父亲)去年十二月份也走了,办后事很花了些钱。现在就我一个人......”他垂下眼皮,看得出有些低落。
“哦!”
“这些年得力党和国家政策好,老者死时政府抗美援朝月补助涨到1300多了,要不然这些年两个娃娃都没法养。”
“你主要做些啥子?”
“就屋头种点玉麦洋芋,再栽点核桃板栗,山上卖不了几个钱,卖的钱还不够人工肥料钱。以前就是八十多岁的老者一直缠到,出不得远门,现在又一条牛拖到,等把牛卖了再出门找事做,每个月找个2-3千应该没问题。”他眉角上扬,展露出希望。
不久,我们第二次看望老王。
“老王,牛卖了吗?”
“前几天刚卖了8000块钱!远不够读书的学费!学校刚打电话说娃儿还未到学校去报到,会影响正常毕业。”
“他为啥不去学校?你要督促他哦。”
“他说在校外打工,月工资5-6千,先挣两个月的钱再进校。”
“耽误了学业要不得哦。”
“管他呢!毕业了说不定还挣不到这么多!何况我还不心焦他的学费。”无语。。。
“那你什么时候出门打工去?”
“哦!不出去了!听人些说到处封路,不准乱跑,哪里都没有活路。我现在想买条小母牛,喂来出牛儿子卖,唐书记你们帮我打听哈哪里有卖的?”
经我们多方打听后转告他要13000多块一头。老王惊道:“本本大,不买了,种点粮食够吃算了!”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我们得想法阻止其返贫。
“老王,家里咋个没得电视?”我换了个话题。
“买不起,也不想看,看起就丢功丢夫的,啥事都做不成。”
“你不看,难道娃娃些也不看?”
“回来在屋头尽都耍手机哇!”
“给你整个二手电视关心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看哈连续剧,嫌弃不?”
“旧呢?是薄的还是大屁股?有好多寸的?放了好多年的?”老王问得很急促。
“是旧的、大屁股、32英寸、近10年了。”
“嗯......拿来我也讨不得时间看,二天再说哇!”他眨了眨眼,我从他眼中仿佛看出一丝狡黠的目光。
我们第三次看到老王,是在我们的驻地—村活动室。
“老王,我们想帮你争取个打扫村道的公益性岗位,从6月起,每个月800元,你看要得不?”
“哎呀!不要说了!前几天村会计给我说,我说不干。书记村长们开会,又把我喊起去,我也说不干。他们怎么把我都告到你们这儿了?我不扫地又能把我怎么样?”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为啥不愿扫地呢?”
“扫地,耽搁地头干活时间;”他振振有词:“钱又少,一个月1000元都没得,还不一定拿得到;有好事还轮得到我?找不到人才找我,你们大家整我的!”
“我们帮你争取的,拿不到钱找我们要!你扫也得扫,不扫也得扫!就算我们整你,也是把钱往你兜里塞!”我们又气又恨,连骂带劝了一个多小时,最终悻悻地走了。
6月起,老王很不情愿地开始扫地了。
我们第四次见到老王,为他争取了一台爱心企业捐赠的电视。
“真的?是新的哇?是薄的还是旧的?有好多寸的?”他的双眼一下充满了希望。
“唐书记,我现在扫了一个多月了,比别人都扫得好,你们是不是每月至低给我1000元?”
“哈哈,有想法......”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上学?什么时候开始单独走小路?什么时候开始听流行歌曲?什么时候开始搭公交车?我不知道。
我一生下来,妈妈就给了我一个任务——成长,确切地说是按她心目中的标准成长,我能做到吗?可我一出生,就说明我已经答应了。
我上幼儿园,是最能干的一个,但也是最不听话的一个。
谁的饭吃得最快,谁是最乖的!谁第一个睡着,谁是最乖的!甚至,谁最爱“检举揭发”,谁是最乖的!
当然谁集这些“宠爱”于一身,谁就会被看成是“非人类”,至少是非我们这一类的。
至少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终于升学了,开学的第一天,当老师自我介绍道:“我姓刘,是你们的班主任,大家以后叫我刘老师。”
“啊!牛老师,牛老师,嗯,记住了。”我暗自高兴。
老师姓刘,牵着“牛”。
“牛儿”不走,急坏了刘。
直到班主任要走,我才知道班主任姓刘,而不是牛,可是太迟了!
拍毕业照的时候,我的脸,笑得像一朵迎着朝霞开放的花,太好了!终于要离开这“是非之地”了。拿到毕业证,我更是没有掉一滴眼泪,溜之大吉,尽管别人哭得“死去活来”!
“其实打开课本不只是拿高分,走来走去最快乐的是知道要什么……”
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确切地说是一名初一快要升级的学生了。
天空没有飞过的痕迹,
但我已经努力飞过。
四面八方,把一切都释放;
东南西北,不慌不乱。
我已经飞过,在风里在雨里。
想什么?
飞,
自由地飞……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校开展了“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相结合的研究”。我有幸加入课题组。在一边学习理论知识, 一边工作实践的过程中, 几件小事给了我启发与思考。
一、“我到学校来, 就是做这个事的!”
那天早上, 查看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在去一年级的过道上, 碰到了一年级三班的吕子铭同学正在那儿拖地。“你好!吕子铭。”我轻声问好。“老师好!”吕子铭站直身子又鞠个躬, 礼貌地问候, 清脆的声音令人愉悦。“干什么了。”我明知故问。“拖地!”小家伙干脆利落地回答后, 又晃着脑袋, 一脸开心地、自豪地说“我到学校来, 就是做这个事的。”小家伙脱口而出的快乐话语让我愣住了, 这个调皮淘气的孩子太有意思了。
课间, 碰到吕子铭的班主任小娟老师, 和她聊起这事。小娟老师乐了, 她告诉我他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做清洁了。因为孩子们都知道教室就是自己的家、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家里干净自己就舒服, 吕子铭只是其中的一个。
一年级的孩子就知道教室是自己的家、学校是自己的家, 看来小娟老师平常的教育工作真是做到了“静水深流”“润物无声”。谁不爱自己的家呢?小娟老师从孩子的认知入手, 教孩子把班级、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点点滴滴地给孩子浸润爱与责任的意识。因为爱家, 所以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 所以要为家里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室里, 常常能看到小娟老师伸手、弯腰、捡纸的身影。老师的以身作则, 不仅让孩子有了保洁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慢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对“班级是我家, 责任在大家”的理解。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二、“这是我们的扫帚”
去洗手池洗手, 发现水池堵了。转身到最近的三年级四班, 向同学借来扫帚, 取下扫帚上的木棒, 把水池疏通了。回教室还扫帚, 正准备将扫帚还原。一个孩子冲过来, 一把从我手中夺过木棒, 一边把木棒装回到扫帚上, 一边喃喃地说“这是我们的扫帚, 这是我们的扫帚。”“你怎么知道这是你们班的?”我问眼前这个从我手里夺过木棒、事前又没见过的陌生小男孩。“它上面有这个东西, 这是我们的扫帚。”小男孩指着木棒上一个缠了胶带的地方, 满脸灿烂的笑容, 得意地说完, 轻轻地把还原后的扫帚放在门后。好一个爱班级的小男孩!我笑着夸小男孩爱公物、爱班级, 小男孩听着我的表扬, 使劲地点头, 随后蹦蹦跳跳地跑去玩了。
回办公室, 路过小男孩子老师的办公室, 和刘老师聊起小男孩子的故事, 刘老师开心地笑了。从刘老师的摆谈中, 我得知刚才从我手里夺过扫帚木棒的小男孩叫小春, 是个智障孩子, 因为班上的老师从没嫌弃过他, 时时处处都给他特别的关爱, 同学们受老师的影响, 把他当作班级的一员, 大家都特别关照他。因为老师同学都爱他, 所以, 他也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他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对老师特别有礼貌, 特别听老师的话;对同学特别友好, 特别喜欢为同学做事;特别喜欢自己的班, 只要是班上的东西, 他都会特别爱护。
刘老师淡淡地介绍着, 就像聊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旁边的老师也时不时地附和一两句, 内容一个样:这个有智障的孩子, 就是喜欢刘老师和他的同学。
一个智障孩子, 能这样的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 我们可想而知老师的爱给了这个孩子多深的影响;我们可想而知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全班孩子都知道怎么去爱他人, 尤其是有残疾的人。老师同学给予小春的爱, 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 对于班级体中的老师、同学、公物, 他就知道听老师的话, 帮同学做事, 保护好班级的每一件公物。这或许就是一个智障孩子对爱的理解, 对责任的理解。
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 便有了一切, 有了爱, 才有教育的先机”。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沃土、养料。“爱”与“责任”, 不可分割, “爱”是责任的体现, “责任”是爱的化身。
三、“我们都是小礼仪”
元旦前夕, 区公安分局将来学校为孩子们献爱心。活动当天, 区公安分局的领导和几十名警员会把礼物带到学校, 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新年。学校多数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 见世面不多。这样的大型活动, 正好是锻炼孩子、培养孩子文明有礼的大好机会。
分管德育的我和德育主任蒋老师几番商量后, 制定了训练计划:一是思想动员;二是知识教授;三是自主训练。
思想动员时, 我们俩先跟孩子们聊“什么是小礼仪?”“为什么选他们当小礼仪?”几次对话下来, 孩子们就明白了自己的光荣:老师信任他们, 所以推选他们来担任小礼仪;明白了自己的职责:代表全校同学欢迎尊贵的客人, 展现同学们良好的文明素养。孩子们得知自己是全校700多孩子里挑选出来的, 自豪极了。满心欢喜、满心激动, 纷纷要求快点进行礼仪训练。
热情与积极性的高涨, 让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也随之增强。我和蒋老师立即带领孩子们开始学习礼仪知识与技能。整个教授中, 我和蒋老师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时候,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你觉得怎么说、怎么做更好?”孩子们表达着自己的意见, 通过选择比较进行最后的决定。第一天中午, 孩子们就在实践操作中把整个礼仪接待的要点记住了。
接下来的两个中午, 我和蒋老师组织孩子们自由组合练习。得到信任的孩子们, 自主训练的那个认真劲就甭提了。
“我说一遍, 你重复一遍。”
“我从校门走到这儿, 你就要走上来欢迎我, 跟我问好后, 再戴红领巾。”
“我一直把身子弯着, 累不累呀?你给我戴好红领巾, 要说一声‘阿姨, 红领巾戴好了, 请直起身子。’”
“说话慢点, 眼睛要看着我呀!”
“请我坐下, 你的手应该这么做!”
“声音别这么小, 又不是在说悄悄话, 要响亮一些。”
……
孩子们现场演习, 各有各的招数, 各有各的办法, 没有让我们两个老师给出主意, 没有让我们两个老师去教这个、去教那个。我们只是巡视着, 适时地给孩子们一些帮助与指点。
第三个中午, 孩子们纷纷申请我们的“检阅”。看着孩子们自信的模样, 我和蒋老师同意了。
“检阅”开始。
第一个来展示的是两个女同学。
“警官阿姨”走进校门, 小礼仪双手托着红领巾, 微笑着迎上去。“警官阿姨, 欢迎您到学校来。请让我为您献上少先队员鲜艳的红领巾。”“警官阿姨”弯下腰, 小礼仪熟练地为她系上红领巾后, 退后一步, 敬上队礼。“阿姨, 请往这边走。”小礼仪右手往旁边一伸, 带着“警官阿姨”走到嘉宾席。“阿姨, 这是受助的同学。”“同学, 这是关爱我们的警官阿姨。”小礼仪大方地进行介绍后, 退回礼仪队伍。
孩子们的掌声响起来。我和蒋老师的掌声、夸奖声也响起来:“不错, 小礼仪的表现热情、自然、大方!”
训练结束后, 和孩子们闲聊, 问他们为什么会训练得这么好。孩子们异口同声, 大声回答“因为我们都是小礼仪!”
责任感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之所以小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感, 就是因为老师常常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予他信任与责任。如果能把这种信任与责任推广给更多的孩子, 那么孩子们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培养。班级与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开拓孩子的眼界, 也能给孩子们创造获取信任、勇担责任的机会。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学会表现自己的同时, 更能体会到责任心、责任感对自己的实际帮助。
以上三个事例, 让我深深感受到老师言传身教、无私关爱、信任尊重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的传递, 帮助孩子们一天天树立起责任意识, 慢慢成长为对自己、对长辈、对朋友、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我的家访故事】推荐阅读:
我的家庭美德故事06-12
我的家风故事主题班会05-28
我的家风故事小学免费07-14
关于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作文07-07
我的英语故事07-11
我的大学故事09-06
我的军训故事09-11
我的红色故事11-02
亲子故事:我的父亲09-21
我的课改故事生物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