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部规划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科技部规划(精选8篇)

信息科技部规划 篇1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九日

目录

第一章 信息科技发展目标、原则与实施策略..........................3 第一节 总体目标.................................................3 第二节 指导原则.................................................3 第三节 实施策略.................................................4 第二章 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明确信息科技发展方向....................5 第一节 完善信息科技管理机制,凝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合力...........5 第二节 制定和完善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提高信息科技核心能力.........6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信息科技专业服务能力...............7 第四节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保障信息科技稳定发展...................7 第五节 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推进信息科技规范化管理...............8 第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8 第一节 推进数据中心和灾备体系建设,保障业务持续发展.............8 第二节 加强网络系统建设,保障网络系统安全.......................9 第三节 加强系统平台整合,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水平...................9 第四章 推进应用系统建设,满足业务发展需要.......................10 第一节 建设客户综合服务平台,夯实业务发展基础..................10 第二节 加强电子渠道建设,贯彻惠农金融服务宗旨..................10 第三节 持续完善各类应用系统,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手段..............11 第四节 推进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夯实风险管理基础..................12 第五节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13 第五章 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信息科技风险...........14 第一节 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控能力..........14 第二节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15 第三节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业务连续性........................16 第四节 加强运行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持续有效运行..............16 第五节 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提升应用系统质量....................17 第六节 加强信息科技外包管理,防控外包风险......................17 第一章

信息科技发展目标、原则与实施策略

第一节 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以转变增长方式,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发展目标,将信息科技纳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水平,推动信息科技创新,促进业务与信息科技的融合,推进风险控制、战略发展和流程银行再造,努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推进信息科技治理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发展目标的信息科技组织架构与决策、监督机制,提升信息科技治理水平;推进信息科技管理能力建设,加快信息科技管理从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推进信息科技建设与研发,深化信息科技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基础环境,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创新作用,支持特色化金融服务和经营模式,为打造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优势明显的现代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信息科技支撑和保障。

第二节 指导原则

在此期间,我行信息科技发展应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 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要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3 规范管理流程,落实管理措施,不断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运用,发挥信息科技核心竞争力。

─ 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要积极借鉴和应用先进的理念、方法、技术和产品,在坚持先进性与前瞻性同时,注重适应性改造工作,因地制宜,符合我行的实际情况。

─ 坚持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信息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集约化建设原则,规范流程、标准;同时,要着力支持差异化的产品需求,满足“三农”个性化金融服务需要。

第三节 实施策略

为保障信息科技主要任务的完成和总体目标的实现,采取“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分步推进”的实施策略。

─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行总部要加强信息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信息科技发展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加大投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形成信息科技建设合力,着力缩小与大中型银行在信息科技建设方面的差距。

─ 积极探索、分步推进。要全力打造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逐步提高自主研发和管理能力,增强对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主掌控能力,积极应用先进、成熟的技术、产品;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积极探索战略合作方式,加大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力度,提高产品研发、部署能力,降低信息科技建设 成本,满足金融服务需求。要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持续改进,促进信息科技建设整体协调发展。

第二章

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明确信息科技发展方向

科学分析和评价自身发展水平,明确信息科技发展目标、方向,推进信息科技治理,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节 完善信息科技管理机制,凝聚信息科技风险管

理合力

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将信息科技工作纳入日常议事范畴,科学决策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建设和科技风险管理重大事项。应着力完善治理架构,完善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职责,推进首席信息官制度,履行管理职责;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决策程序;要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设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审计专业岗位。

要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信息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按照改革发展方向,完善信息科技决策、监督机制,完善信息科技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要科学构建信息科技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科技专业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有效支持信息科技服务的差异化需求;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内审 部门的监督作用,要有效披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决策过程。

第二节 制定和完善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提高信息科技核心

能力

充分借鉴行业先进管理与技术经验,利用后发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结合支农金融服务发展战略,顺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信息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信息科技建设和管理阶段性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

规范基础架构。加强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和整合,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满足未来五至十年的业务发展需求;合理部署网络、主机、存储、系统、数据库等资源,提升资源共享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基础设施能耗。

优化应用架构。加大应用流程再造,参照前端渠道层、客户服务集成层、业务处理层以及管理分析层等应用体系构建模式,建立灵活、可扩展的层次化、模块化、一体化的应用架构,加强应用集成能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支持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省联社集中业务处理平台,延伸支农金融服务的地域范围,降低信息科技投入成本,走集约化的信息科技发展道路。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信息科技专业服务能力

加强信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信息科技人力资源规划,积极引进信息科技专业人才,打造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人员数量应与业务发展规模、信息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在三年内信息科技人员数量及占比达到省联社规定标准。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息科技专业职级体系和薪酬体系,完善晋升机制,拓展信息科技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加强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专业素质;重点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以及需求管理、项目管理、架构管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

第四节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保障信息科技稳定发展

继续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信息科技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障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软硬件的维护和管理资金投入,为业务持续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保障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的资金需求,确保信息安全工作持续开展,不断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方面,满足持续、常态化开展工作需要,不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研发支撑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节 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推进信息科技规范化管理

充分借鉴行业先进管理经验与标准,建立信息科技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持续提高信息科技管理能力。建立持续的信息科技制度评估和改进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运行维护、项目开发、外包服务、业务连续性管理等领域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有效手段,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标准研究和制定,推进各类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软件研发、生产运行、数据管理以及信息科技流程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第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基础设施运维管理能力,有效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第一节 推进数据中心和灾备体系建设,保障业务持续发展

根据业务发展战略,制定数据中心建设规划,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满足业务持续发展需求。逐步建设和完善安全、可靠、规范的机房设施,重点加强电力、通信和消防等基础保障性工作,计划建设电源集中控制系统建设,提高日常运营安全性,提升管理效率,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达到成本节约。提高机房设施冗余和容量扩展能力,提高机房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加强重要数据备份和管理,实现重要业务数据和软件介质的异地存放,强 化数据验证和恢复机制,确保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客户信息安全。逐步推进灾备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通过自建或合作建设等多种方式开展灾备中心建设;建立对供电、通讯和主要设备冗余备份机制,不断加强容灾能力。

第二节 加强网络系统建设,保障网络系统安全

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水平,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延伸网络服务范围,扩大网络覆盖地域,逐步填补偏远地区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空白。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业务增长因素,结合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优化改造生产网、办公网和互联网,支持新业务和配套应用系统快速部署,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运用无线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延伸覆盖,重点加强偏远地区支付渠道建设。提高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在推进跨行业、跨部门的网际间互联以及推广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移动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过程中,要加强网络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建立可控的安全防范机制。

第三节 加强系统平台整合,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水平

加强统筹规划与管理,提高资源配臵管理能力,提高资源的安全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开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主机、存储、网络等软硬件平台优化工作,降低平台的复杂度,提升资源配臵的灵活性,减轻基础平台运维负担。加强系统开发、测试平台建设,建立可靠的系统开发和测试环境,逐步提高系统开发测试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开发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加强运行监控平台建设,加强对资源的配臵信息、利用率和能耗等数据收集、分析,实现对资源的计划、申请、审批、部署、回收以及规划配臵的科学管理,提升事件和问题管理能力与效率。加强软件正版化管理,提高国产软件产品使用率,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

第四章

推进应用系统建设,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信息科技工作必须以业务需求为驱动,扎实推进应用系统建设,不断优化系统性能,促进提高业务管理能力,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第一节 建设客户综合服务平台,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为加强我行的竞争力,将立足于整合现有客户信息,建设客户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客户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将分散在各系统的客户信息数据集中整合、统一管理,支持客户分类管理和差异化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按照“流程银行”理念,推进业务运作流程化,推动流程革新;在流程各环节强化风险控制,落实合规要求。

第二节 加强电子渠道建设,贯彻惠农金融服务宗旨

以电子渠道建设为重要支撑,拓展服务渠道,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力度,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服务渠道体系。

采取标准化网点与简易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自助银行和自助服务区的建设,扩大自动存取款机、销售终端和转账终端等自助设备部署范围,推进定点和流动农村金融服务,扩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农村居民转账汇款、补贴发放、“新农保”、“新农合”等资金流转的基础需要,形成遍及城乡的多渠道金融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全天候金融服务。

积极探索农村区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等在线支付系统建设模式,支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变化,推动业务扩展方式向网络化转变;建设与机构规模、业务特色相适应的电话银行等服务渠道,提升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在加强电子渠道建设和推广电子银行产品的同时,深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农村电子银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主动防范,构建涵盖电子银行业务和信息科技的整体安全管理框架。

第三节 持续完善各类应用系统,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手段

完善信贷管理系统,推进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支持普惠制小额农户贷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的发放和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办理效率。

根据农村地区客户需求和特点,丰富银行卡功能,提升银行 卡支农服务水平,形成涵盖“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银行卡产品体系;在为农户提供存取款、理财、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同时,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简化服务流程,健全银行卡安全防控体系,营造银行卡安全支付环境。

加大中间业务系统建设力度,丰富中间业务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满足广大城乡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通过中间业务平台,拓展代收代付业务功能,代理拨付各项惠农补贴,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电子商务和理财业务发展,方便农户生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充分发挥网点多、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强银行与新农保、新农合等机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不断满足农村客户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积极参与跨行支付结算业务系统建设,提供跨行账户管理、资金汇划、资金归集的全天候服务,提高支付结算效率,满足农村客户跨地区金融服务需求。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建设,满足发达地区农村个人或企业国际结算和结售汇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

第四节 推进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积极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加大信用风险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力度,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加强信用风险信息共享,提高信贷投放辅助决策能力,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推进操作风险系统建设,不断积累操作风险基础数据,通过技术手段逐步提高操作风险量化管理水平。建立交易监控系统,实现异常交易监测,提高异常交易识别能力;建立和完善授权中心、事后监督、内部审计等系统,有效控制违法、违规操作。

推进市场风险系统建设,探索开展市场利率和汇率敏感性监测机制,探索与市场风险相关的关键数据收集机制,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支持力度,及时监测风险,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推进资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支持资本充足率计算和不同方法下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要求;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提升风险计量模型的验证能力,为新资本协议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

第五节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建立完善涵盖总账核算、资产管理、经费预算、经费核算、项目管理、成本分析等功能的财务管理系统,根据省联社统一部署建设推广应用会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处理效率和财务分析能力,加强对资金计划及运用的核算、监控与分析,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完善报表系统,夯实数据基础。在加强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分析能力;积极探索建立经营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提高经营决策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积极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客户的价值分析与 评价,以科技手段引导产品创新、产品营销和风险控制,推动差异化定价、营销服务战略的实施。

第五章

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信息

科技风险

提高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机制,重点加强信息安全、开发、运维、外包和应急管理,不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第一节 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控能

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制定覆盖信息科技各个领域的风险管理策略,与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总体风险管理策略保持一致。

探索信息科技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机制,研究确定关键信息科技风险指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加强对关键信息科技风险识别和监测。建设日常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基础数据平台,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基础,逐步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逐步建立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常态化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强化内部审计在信息科技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监督 评价职能。

第二节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加大信息安全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信息安全队伍,提升信息安全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方针、策略和管理要求,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贯穿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信息资产保护力度,建立信息资产分类分级标准,逐步实现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信息资产的分级保护措施,严格防止敏感数据泄露,推动信息资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综合利用先进、成熟的安全产品和技术手段,在防御、监测、预警、响应、恢复等层面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健壮性和有效性。加强新系统建设安全控制,建立信息系统开发、投产和上线全过程安全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臵系统建设、变更、运行中的安全隐患,实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重点加强银行卡、网银系统风险防控,建立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处臵等防控机制,建立银行卡、网银交易欺诈和风险侦测系统,完善交易风险监控机制。

逐步建立信息安全评价体系,通过量化信息安全评价指标,综合评定信息安全工作水平,促进信息安全工作持续改,逐步实施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第三节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业务连续性

明确法人机构以及机构内部各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全面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业务影响分析,确定关键业务优先恢复级别,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逐步建立业务连续性保障措施,全面提升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

建立、完善包含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的预案框架,建立多层次、多场景的预案体系,注重预案的科学性、适用性、衔接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应急预案后评估和修订完善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重点开展关键业务系统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应急演练,演练范围逐步向外围系统、多应用系统联动扩展,提高应急处臵实战经验和技能。

第四节 加强运行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持续有效运行

健全信息科技运行服务管理体系,明确运行管理职责。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加强运行操作管理、数据管理、机房设备管理、网络管理等制度建设,提高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规范运行服务管理流程和事件报告机制,建立完善统一的运行服务管理平台,规范事件、问题、变更、发布等管理流程,构建切实有效的运行服务管理机制,促进运行服务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升。

建设自动化监控平台,逐步实现对应用系统的全面监控;不 16 断丰富监控指标,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发现与定位故障。建设自动化运维平台,实现流程管理,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节 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提升应用系统质量

加强信息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覆盖信息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体系。明确项目各阶段的管理职责和管理要求,建立业务部门与信息科技部门需求分析沟通机制,合理配臵信息科技资源,保证项目实施。

规范研发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技术标准在研发过程中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研发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促进软件产品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测试流程,加强性能、容量和压力测试的深度和覆盖面,提高自动化测试能力,逐步建立全面的软件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项目评价体系。根据项目业务需求、实施过程与效果、运行质量等,从业务价值、成本收益、服务水平等各个维度对项目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提高项目管理精细化水平。

第六节 加强信息科技外包管理,防控外包风险

制定信息科技外包策略,明确信息科技外包范围、内容和方式,处理好外包和自主研发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外包管理制度,规范外包立项、供应商选择、合同谈判与签署、日常管理和项目验收等外包全过程管理。

信息科技部规划 篇2

为了能全面了解大型科技园区所涉及到的各种应用网络技术, 文章结合最近完成的某大型国企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的网络规划进行论述。该大型科技园区包括科研大楼、高新计算机房、介质存储中心、动力站楼等多栋建筑。项目前期通过大量调研及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 完成了对科技园区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具体网络设置包含了数据中心网、办公网、园区无线网、生产/研发网、园区智能化专网、企业专网及互联网等网络架构。

2 网络规划原则

1) 前瞻性:充分考虑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 既能满足园区近期实际需求, 又能满足未来十年系统的发展需求, 规划应能支持未来可能出现大规模扩容的需要。

2) 可靠性、实用性和可维护性:规划应采用成熟的技术, 充分考虑未来技术发展的路线, 贴合运维管理的应用需求。

3) 灵活性和扩展性:规划分层的模块化网络架构, 网络架构在功能、容量、覆盖能力等各方面具有易扩展能力。

3 模块化网络系统规划

科技园区内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网络模块。

1) 大型计算机网络平台 (Mainframe Network) :承载园区生产/科研业务, 属于国家涉密网络平台, 位于高性能计算中心。

园区办公网络平台 (OA Network) :承载整个园区内OA、ERP、Mail、Web、视频会议等系统的信息传输, 满足整个园区Internet接入需求。

2) 生产/开发网络平台 (Products/Development Network) :承载园区生产业务, 属于国家涉密网络平台, 涉及数据中心、科技大楼。生产与开发网相互隔离, 但网络结构相同。生产开发网络平台由位于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数据处理平台和位于科技大楼的控制操作终端接入部分组成。

3) 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 (Campus Intelligence Network) :定位于园区智能化信息传输控制平台, 承载园区内诸如综合安防、楼宇自控、高性能计算中心环境监控等信息的传输。

4) 企业专网 (Enterprise Network) :承载园区生产业务, 属于国家涉密网络平台, 位于高性能计算中心与科技大楼。

5) 带外管理网络平台 (OOB Network:Out of Band Network) :通过带外方式管理监控高性能计算中心IT设备的管理平台, 覆盖高性能计算中心。

另外, 由于本企业集团总部数据中心的建设场地与该科技园区数据中心的建设场地物理位置分别位于两个属地, 文章对这两个数据中心的互联也做了简单介绍。上述各网络平台相互物理隔离, 各网络平台均采用高可靠的分层结构, 各网络元素及其分布如图1所示。

4 数据中心网络规划

在当前“大数据、大集中”的前提下, 随着移动互联网、三网合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应用的蓬勃兴起, 数据中心已由以往简单的网络设备托管及维护功能, 演变成为目前多业务、多应用的分析和处理功能为主。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作为数据中心承载业务及应用的基础, 对其要求也日益提高, 可以说网络系统规划及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数据中心的成败。

通常来说, 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与结构化布线相互支持又相互影响, 就整体结构而言, 可以分为三种布置方式:分散式、集中式、列头式。

三种布置方式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比较, 可以看出各种方式的优劣, 综合评价各种方式后, 结合科技园区各网络平台的实际需求, 建议不同的网络平台采用不同的网络架构以最大程度满足业务需求。

5 园区办公网络平台

园区办公网的网络规划覆盖整个园区所有区域, 园区办公网络平台建议采用两层架构, 核心层与接入层。核心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两条 (或四条) 10G连接。为节省成本, 双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引擎板, 但需采用双电源;接入层IDF间的交换机采用N∶1的方式虚拟成一台逻辑交换机, 避免STP环路问题;聚合后的虚拟交换机逻辑组与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万兆双上联方式;桌面接入采用1 000M接入;依据实际需求, 每个楼层需要一个或多个POE交换机, 用于无线AP的接入。

园区办公网 (即整个园区局域网) 的网络架构参见图2。

由于构成办公系统数据处理的服务器大多为X86服务器, 因而建议采用ToR方式。整个办公系统占用一个机房模块, 如图3所示。

1) 物理架构:核心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四条10G连接;为节省成本, 双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引擎板, 但需采用双电源;汇聚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设备之间采用2条10G连接, 向上链路带宽合计需要达到40G, 与接入层设计数据量相比, 线速比为200∶40=5∶1。汇聚层设备可以依据应用的需求, 插接LB/FW/IDS等服务板块。

2) 接入层:每个机柜内 (或顶端) 放置一台24口千兆 (或万兆) 以太网交换机, 与相邻机柜的交换机进行N∶1虚拟化 (或单独) ;聚合后的虚拟交换机逻辑组与汇聚交换机之间采用40G双上联方式 (或者单台交换机20G双上联方式) , 线速比为24∶20=6∶5, 每20个机柜组成一组, 形成一个POD。

3) 外部接入区域:外部接入区由第三方接入区、Internet接入区、广域网接入区组成。第三方接入区, 主要用于办公数据中心内与第三方进行安全的数据交换, 采用前置机方式进行数据的推送与交换。Internet接入区承担整个园区的Internet接入, 建议采用双Internet出口方式进行建设。广域网接入区采用双路由方式与企业 (园区) 广域网连接, 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数据中心采用标准三层架构, 高速汇聚层作为整个数据中心的高速包交换通道。汇聚层不仅需要承载对接入层的汇聚, 还需要提供各类网络服务, 如负载均衡、防火墙安全、入侵检测等。接入层提供物理服务器的接入, 依据实际需要采用千兆或万兆接入, 而交换机则可以依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端口配备和端口类型 (光口或电口) 。

位于动力配套、介质存储中心、高性能数据中心的OA网络接入层, 需要通过光纤与位于科技大楼的核心层交换机进行直接连接, 在整个建筑区内不再设置汇聚层。

6 园区无线网络架构

无线网络接入是整个园区办公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覆盖科技大楼的动力配套、办公区域、介质存储中心办公区域、职工食堂, 将来根据需要可以覆盖整个园区。

在科技园区建设全覆盖无线终端, 以满足园区工作人员的移动终端能随时随地接入园区网络, 进行移动办公。其网络架构如图4所示。

整个无线系统采用Thin AP结构, AP通过L3/L2方式与无线控制器连接。整个网络系统实现三层漫游。

7 生产/开发网络平台

科技园区内的生产/开发网络平台用于承载高性能计算集群I/O节点、头节点与操控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 属于涉密网络平台, 覆盖高性能计算中心、科技大楼, 由高性能计算中心各集群节点接入网络平台与科技大楼操控终端接入网络平台组成 (如图5所示) 。

开发/生产网络系统采用两层架构, 分为核心层与接入层。

1) 核心层:位于高性能计算中心网络区, 由高性能网络设备组成双核心, 连接多个机房模块内的接入交换机和科技楼内用于连接操作终端的交换机。为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不同机房模块之间的数据流量提供高速包交换通道。

2) 接入层:生产/开发系统合计占用6个机房模块, 在各机房模块内建议采用直连方式 (Direct Connect) 进行网络部署, 即在每个机房模块内设置一对高性能核心机提供万兆方式承载各类节点 (I/O节点、头节点) 的接入。

8 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

科技园区内智能化信息传输控制平台, 用于承载园区内诸如综合安防、楼宇自控、园区监控, 动力监控、高性能计算中心环境监控等信息的传输。通常园区内不同的系统是由集成商建设的。为此, 建议在科技园内建设统一的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 (Campus Intelligence Network) 。同时, 通过统一的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的建立, 使得在整个园区内进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比如远端能耗监控等) 。

园区智能化网络架构如图6所示。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采用两层结构。

1) 核心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两条10G连接。为节省成本, 双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引擎板, 但需采用双电源。

2) 接入层:接入层交换机采用N∶1的方式虚拟成一台逻辑交换机, 聚合后的虚拟交换机逻辑组与核心交换机之间, 采用万兆双上联方式。网络逻辑, VLAN按照业务类型进行划分, 使得系统维护简洁方便。

9 企业专网

科技园区的整体网络规划需要考虑办公专网的特殊安全需要。所有单位的办公专网通过园区内专线光纤链路, 一一汇聚至数据中心的屏蔽机房, 并通过安全的网络出口上联到集团办公专网。企业专网的网络架构如图7所示。

网络层次:园区LAN采用两层结构, 核心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两条10G或千兆连接;为节省成本, 双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引擎板, 但需采用双电源。接入层采用1 000M接入;网络逻辑, VLAN按照楼层/部门进行划分, 以达到系统维护的简洁方便。

1 0 带外管理网络平台

带外管理是目前数据中心必须具备的一种管理方式, 通过带外管理可以实现数据中心设备的远程管理, 简化数据中心的管理模式, 节省管理成本。带外管理网络架构如图8所示。

网络层次:网络采用两层结构, 核心层采用单核心;均采用双引擎板、双电源;接入层接入交换机采用单连接,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千兆方式上联;网络逻辑, VLAN按照所管理的业务类型进行划分, 以达到系统维护的简洁方便。

1 1 数据中心的互联

科技园区的数据中心与总部数据中心之间通过DWDM互联, 通过DWDM链路确保两个数据中心之间FC与IP连通具备可靠性、高效性。总部数据中心与科技园区数据中心之间DWDM架构如图9所示。

1 2 结束语

科技园区信息网络系统规划, 需要充分考虑未来信息系统的整合, 确保网络系统可以灵活应用;充分考虑未来新技术的发展, 合理规划网络系统基础架构, 以支持未来云计算、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的部署。为科技园区数据中心及园区未来的数据传输平台网络详细规划提供前瞻性构想, 为科技园区数据中心及园区综合布线的规划提供依据。

摘要:当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企业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大型科技园区的信息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的目标是:适应科技园区未来战略发展, 以其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并能灵活调整的特点, 成为管理、运营和研发中心。由于不同园区所规划功能区各异, 信息网络系统规划需要针对不同业务应用需求, 规划出逻辑清晰合理、适宜其功能区的特有网络架构, 为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和”咖啡科技体验店规划设计 篇3

关键词:品牌 用户体验 科技创新 4G体验

中图分类号:J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22-03

一 “和”品牌阐释

中国移动商业主品牌“和”,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平等的沟通关系和开放的沟通心态,寓意中国移动将与社会公众、与广大客户建立友好、亲密、互信、和谐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物与物之间无限的连接,寓意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移动都将致力于创新移动信息技术,让一切想象成为真实的可能,让一切关系更加紧密,和世界分享更精彩的移动互联生活;同时“和”更是一种向前的动力,是中国移动不断进行价值创新、用实际行动推动行业发展,实现“移动改变生活”美好愿景的信念,也寓意中国移动将时刻在客户身边,助力梦想的实现,和每个人一起共创美好未来。

二 “和”咖啡科技体验店核心目的

2.1用舒适,温馨的环境与客户拉近距离

“和·咖啡”作为“和”商业品牌率先与“咖啡”市场结合,进一步诠释中国移动在“和”主商业品牌的宗旨,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体现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2.2弥补移动体验厅不足,增加移动大厅新亮点

“和·咖啡”对现有移动大厅体验店的弥补,弥补大厅体验店缺乏“用户归属感,生活舒适感,科技创新感”的不足之处。

“和·咖啡”是一处提供用户“体验产品,交流产品,感受产品”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分为“客户交流区(业务咨询/产品咨询),咖啡区,娱乐区,小讲堂”等,真正做到“和”主商业品牌的宗旨,在轻松的环境下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改变我们传统体验店生活。我们称“和·咖啡”为中国移动通讯类的体验场所。

2.3合理解决用户排队的烦恼

“和·咖啡”避免客户长时间无聊等待的不满。在营业大厅业务繁忙时段里,和·咖啡体验店为等待的客户提供轻松舒适的环境。在客户长时间的等待中由工作人员进行引领,让客户在和·咖啡体验店等待的同时体验4G网络,了解最新业务,享用咖啡、甜点,让等待的不满由和·咖啡弥补。

三 国外电信商对体验店的发展

3.1沃达丰(Vodafone)体验店

沃达丰科技体验店,坐落在德国科隆。体验店总体分为2层,第一层主要展示品牌形象和各类热销商品,门对面有一个服务台,方便客户咨询与洽谈。通过图片,我发现店内的陈设展示简单,醒目。尤其是进门的品牌LOGO展示,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图1)

在沃达丰体验店二楼是咖啡厅,当用户提供舒适的坐椅、美味咖啡。此场景免费提供用户休息,增加了品牌的亲密性和体验店里的购物氛围和互动性。(图2)

3.2澳洲电信与谷歌合作建立全球首家安卓体验店

澳洲电信体验店中,充分展示移动通信多种产品体验功能,比如手机多媒体展示功能,影音同步功能与互联网通信功能。(图3)澳洲电信通过体验店,让客户更清晰了解信息时代下对我们的生活可以提供哪些服务,增加品牌亲密性和互动性。

四 “和”咖啡科技体验店实施细则

4.1“和·咖啡”提供服务种类

(1)提供咖啡服务

“和·咖啡”在咖啡区为客户提供传统咖啡店应有的咖啡、甜点,每张咖啡桌提供最新机型一部(连接防盗链),预装移动最新业务,店内覆盖wifi方便客户体验4G带来的乐趣。每逢促销季,会有大量的用户排队等候办理业务,此时和·咖啡体验店即可安抚客户、避免流失。

(2)提供咨询服务

“和·咖啡”客户交流区为客户提供各种业务的办理,客户经理可以再次为客户办理高资费业务。

(3)提供4G体验服务

“和·咖啡”迷你手机影院,体现影音与电视同步,为客户带来4G新体验、新感受。

4.2“和-咖啡”体验店内消费方式

店内一率采用“和通卡”作为消费凭证,每扫描一次二维码,可获取一杯咖啡。

用户可以通过积分、预存话费等方式兑换“和通卡”,对于优质客户、大型集团客户、VIP用户,也可免费获赠相应数量的“和通卡”。

4.3“和-咖啡”业务推广功能

4G网络体验:厅内提供免费4G网络设备,供用户连接体验,设置大屏幕电视,通过网络点播轻音乐演奏会,感受流畅网速;

新机、业务展示:每张咖啡桌提供最新机型一部(连接防盗链),预装移动最新业务,让用户在体验手机的同时,试用新业务;

业务资料免费取阅:提供中国移动杂志、宣传册/单,供用户免费取阅。

4.4“和·咖啡”客户种类

(1)集团客户:客户经理邀请客户免费喝咖啡,与之形成常态化沟通,相比在办公室生硬的介绍业务,会大大提供洽谈效率。

(2)VIP客户:和·咖啡体验店为VIP客户带来尊享,免费为其提供咖啡、甜点,让其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移动的优质服务与4G的高速便捷。

(3)个人用户:为个人客户提供最新款机型,套餐业务等,和·咖啡这样的经验模式增强用户优越感、归属感,对于潜在客户、潜力客户、他网客户,客户经理可以通过一杯咖啡将其挽留、恳谈,并具备业务现场体验的条件,消除用户疑虑,进而完成销售。例如,商家推出零元购机活动,在咖啡区展出的最新机型参与此活动。客户只需拿上手机旁的价格标签到咖啡台办理购机业务,并且在迷你手机影院当场试机,免费下载各类软件零元购机活动,SIM卡变更为移动4G卡。既推动了4G业务的办理,又为4G培养了一批长期消费的客户。同时和·咖啡服务台可为个人用户提供日常简单的业务办理,让客户在悠闲舒适的环境下享受服务。

nlc202309021704

(4)保有用户:好朋友联系少了也会渐渐疏远、发发短信也过于平淡,“和·咖啡”作为客户关怀的服务项目之一,成为了最好的客户关系调和剂,偶尔来喝上一杯,让“中国移动”品牌不会淡出客户的思维。

五 “和”咖啡科技体验店空间功能划分

5.1咖啡区:体现4G特色,增加“和”品牌亲密性与互动性。每逢促销季,会有大量的用户排队等候办理业务,此时咖啡区即可安抚客户、避免流失。

5.2客户交流区:体现4G网络的拓展功能,传授用户对“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的新理解。定期开展客户回馈活动,获得更加全面的回馈信息,增加企业与客户沟通的频率。

5.3迷你手机影院:在体现影音与电视同步的同时,营业厅可以利用它自主组办小型业务推荐会、体验会,不必申请资源、审批经费,使营业厅的营销活动高效且常态化。

5.4小讲堂:①移动企业每天、每周、每月的内部会议可以在此召开,摆脱严肃拘谨的办公室,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内部交流,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②移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此定期为员工、客户做讲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客户对企业的好感度;③利用小讲堂的硬件设备可以用来召开新产品的发布会,邀请客户参与其中,邀请多家媒体参加发布会来扩大影响;④高资费客户可以申请在此召开小型会议,改变一贯传统的办公室办公的常态,充分凸显移动改变生活的概念,让客户在体验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增加忠诚度。

六 “和”咖啡科技体验店可及时得到用户反馈信息

(1)客户反馈信息方式一:

在和·咖啡体验的客户将被递上一份客户回馈表,并且填完此表递交给工作人员,即可由工作人员亲自为其送上免费甜点以致感谢。这样问卷式的回馈信息收集是对传统的电话回馈进行补充。

(2)客户反馈信息方式二:

定期在和·咖啡体验店开设小讲堂,邀请客户参与其中。只要参与活动的客户即可获得“和通卡”一张,同时客户将对移动进行信息回馈,保障了用户在和·咖啡的长久消费,更加全面系统的获得回馈信息,同时让和·咖啡的用途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七 “和”咖啡科技体验店空间效果展示(图4)

八 “和”咖啡科技体验店前景展望

8.1“和·咖啡”体验店模式可复制性强

(1)“和·咖啡”充分融合移动改变生活的概念,改善人们对科技的看法,让人们在和·咖啡体验店充分感受4G带来的高速体验,为客户带来非同寻常的感受,深入其内心。

(2)“和·咖啡”进一步改善移动大厅体验店,为移动大厅体验店注入新的活力。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客户在其中洽谈业务、办理业务、交流沟通,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

(3)“和·咖啡”有效拉近了客户与企业的距离,利用其温馨的环境为客户营造轻松地氛围,真正从客户角度出发处处便利客户。

(4)“和·咖啡”创建移动的特色,在通讯市场独树一帜,在消费者心中深入移动主品牌和的形象,让4G在同类产品中因客户亲身体验而凸显出来。

8.2“和·咖啡”体验店对于未来品牌发展影响

(1)“和·咖啡体验店”可以完美展现4G时代,凸显“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意愿。

(2)“和·咖啡”是发展“4G用户”强有力的助推剂。

(3)“和·咖啡”可以增加用户的归属感和品牌理念的信赖感。

(4)“和·咖啡”率先体现移动大厅与咖啡店的完美结合,利用概念营销推出“和·咖啡”这一全新概念。

信息科技部规划 篇4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要以科技进步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

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推进科技进步

一、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继续推进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行业重点实验室布局,优化实验室研究方向,重点加强交通安全、节能环保、智能交通、决策支持等领域实验室建设,对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域和方向、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行业重点实验室,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培育

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稳步推进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在明确总体布局、建设模式、实施方式、管理机制和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综合运输与现代物流、民航工程技术、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建设15个左右行业研发中心,促进行业技术开

发和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加快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对直属交通运输科研机构基础条件投入,重点支持应用基础研究装备、重大关键仪器设备和大型综合试验场建设;继续支持工程建养、运输、信息、安全、节能、环保和决策支持等领域科研条件建设;注重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性作用,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二、加强重大科技研发

支持重大交通科技专项。以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为主,依托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支持跨江海通道大型结构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内河航道通过能力提升关键技术、新一代智能交通技术开发与应用、新一代公路基础设施维护技术与装备开发、水上搜救打捞、航空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成果。

突出交通科技研发重点。以实用性、前瞻性技术为主,紧密结合全国和区域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开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港口与航道建设与养护、内河通航枢纽、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城市客运、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交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交通运输信息化、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支持等重点方向研发,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专栏12“十二五”重大科技研发专项

重点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专项研发:

大型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重点攻克超长跨越桥梁、海底超长隧道、大型海上人工岛等建设的核心技术,提升跨海大型结构工程建设质量和耐久性。

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提升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通航设施建设、安全保障和航运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支持干线航道通过能力的显著提升。

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关键技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水平。

新一代公路基础设施维护技术与装备:重点突破公路、桥梁和隧道结构状况无损检测、全寿命养护与管理、结构物安全预警与保障、材料循环利用和快速维修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构建

我国新一代公路维护技术体系。

水上溢油事故应急反应与污染控制技术:重点突破水上溢油立体监测与追踪、反应辅助决策、回收与处置等技术及装备,有效提升我国水上溢油应急反应处置能力。

三、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示范工程及专项行动计划等各种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组织优化、智能交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保障、邮政专

用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成果推广应用。

建立科技成果推广规章制度。重点在资金投入、人才保障、激励措施、信息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完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的制度保障与动力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推广机

构,促进成果推广应用。

建设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科技信息资源,推进交通运输科技数据中心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强化科技信息资源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成果推

广信息服务水平。

专栏13“十二五”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点领域

重点推广应用以下六个领域先进适用技术:

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重载交通长寿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大跨径桥梁建设技术、长大隧道建设技术、深水筑港技术、内河航道整治技术等。

运输组织优化技术:甩挂运输技术、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技术、船货动态集成一体

化监控技术、多式联运组织优化技术等。

智能交通技术:联网不停车收费技术、电子证件技术、船舶交通监管技术、集装箱信息化管控一体化、集装箱码头集卡全场智能调度系统技术等。

安全保障技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山区公路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与产品、水上危

险品运输安全保障技术等。

资源节约技术:沥青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废旧轮胎橡胶粉筑路应用技术、隧道照明与通风节能技术、港口装卸机械“油改电”技术、港口船舶岸电利用技术、太阳

能一体化航标灯等。

环境保护技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路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疏浚土利用技术、散货码头防风除尘体系等。

四、强化科技标准化建设

推进技术标准制修订和宣贯实施。促进标准化建设的协同管理,加强现代物流、道路运输、建设养护、内河船舶、城市客运、智能交通、交通信息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邮政服务等技术标准的制修订,积极推进交通运输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交通运输标准化建设质量与应用

水平的有效提升。

加强计量检测技术体系建设与产品质量监督。针对交通产品质量和基础设施建养质量,加强计量检测机构与基础条件建设,开展计量技术规范及校准技术研究和规程制修订工作;完善交通运输产品质量抽查、质量认证工作,提高交通产品质量监督水平。

第二节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行业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建设

深化各业务领域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公路养护管理、收费管理、路政管理、交通情况调查等系统,并加强联网管理和集成应用。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进部省水路运输信息系统、港口管理信息系统联网工作。积极开展港航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系统建设。开展内河水网重点区域数字航道建设,深化水上重点物资跟踪管理系统。完善海事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进地方海事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救助打捞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公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民航电子政务技术平台、民, , 航综合信息平台以及民航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立邮政行业服务水平监测和综合评价系统,健全邮政行业监管体系。完善行政许可在线办理平台,推动各级交通政务网站开展路政管理、运政管理、海事管理、港政管理等交通行政许可的“一站式”服务。推进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并与国家电子口岸对接,促进外贸和物流便利化。推进民航简化商务信息系统工程、新一代全球分销系统工程、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以行业监测分析、政务公开、行政执法和社会应急等为重点的邮政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力争部省两级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二、加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强化路况、养护施工、交通管制、气象等实时信息的服务,实施省域、跨省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力争实现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提供有机衔接的多种服务手段,并覆盖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

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强化航道状况、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气象等信息的服务,在重点水域实施水路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进一

步完善水路客运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行业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完善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广普及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标准规范管理系统,建设公路水运工程招投标管理等系统。

建设完善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深化完善公路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推广普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船舶船员“一卡通”、船舶电子签证等系统,实现公路水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换和共享,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加强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

积极引导建设、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十二五”末,实现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60%,ETC车道数6000条,ETC用户量500

万个。

建设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部省两级路网管理平台,完善对国省道重要路段、特大型桥梁、长大隧道等重点监控目标运行状态、气象条件等的监测、监控和预警。

完善海事、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沿海港口重点水域及内河高等级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环境、港航设施、水文气象等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监测监控系统,重点跟踪“两客一危”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游客船、高速客船、滚装客船和危险品运输船)的安全技术状态和运行状况。

建设多网联动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满足“监管到位、协调联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

五、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

建设与业务系统相融合的交通统计信息系统,依托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完善交通统计信息指标体系,实现统计数据从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有效获取。

在行业统计、各主要业务系统基础上,建设部省两级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系统,开展重点物资运输、基础设施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安全、运输市场、行业能耗等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政策,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发挥导向性作用。

专栏14“十二五”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

在4个左右特大型或大型城市试点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枢纽内不同运输方式的协同运转、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联动处置,提供枢纽内外旅客出行、换乘及交通诱导信息服务。

示范开展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港口集装箱水水、公水、水铁等联运信息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单证信息共享和通关一体化服务。

推进国家及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整合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信息资源,提供政府公共信息、物流交易信息和增值信息服务。试点开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甩挂运输智能运营调度管理、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

推广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等智能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在10个左右的城市试点开展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和保障能力建设

完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通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利用全国高速公路光纤、管道资源,适时组建连接部省的交通运输行业专网,有条件的省份可根据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资源开展行业专网建设。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建立应急联合通信

保障机制。

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行业数据服务能力。完善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结合重大工程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行业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交换平台,满足行业数据交换和共享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和

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

完善行业信息标准框架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协同能力。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础性关键标准,按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合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的建设,及时提炼和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加快制定基础性关键标准,建设标准一致性和符合性检测平台。

构筑行业信息安全体系,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系统;加快建立部级数据容灾备份

医院科技发展规划 篇5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肛肠科、口腔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2005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省中医院、省口腔医院、省肿瘤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西医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800mAX光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6 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中西医结合肿瘤科配备介入治疗肿瘤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肛肠科购置肛门压力仪、肠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待医院新建的综合楼下半年投入使用时,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 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只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中、西医26项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本”考试,通过组织“三基本”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科技创新展示基地规划 篇6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司是xxx构建“采选冶一条龙”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能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公司的兴衰成败。只有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凝聚,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才能使公司科技创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助推公司强势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公司生产发展,坚持“明确定位、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原则,全面推进公司科技体系创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题作用,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原则。用新体制、新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激活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增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力量着力解决制约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

坚持突出示范作用的原则。通过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探索解决公司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经验。

三、主要目标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公司成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冶炼企业;紧密结合xxx发展战略,构建具有特色的冶炼科技创新展示基地;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具有区域优势和行业特色的冶炼企业。

四、主要任务

(一)制度完善,健全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基础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工作夯实基础。从立项到实

施,从打分到验收,从成果应用到专利管理,对项目及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并通过充分授予权利和严格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员工创新精神。

——建立漏斗式创新模式,增强企业创新原动力。广泛收集员工合理化建议,从中发现“好点子”,经班组、工段、分厂逐级“提纯”后,成为公司科技项目,使公司各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充分展开。

——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创新意识。通过出台激励制度,调动广大员工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科技兴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宏观调控创新方向,为企业发展目标提供科技支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根据企业发展方向,每年制定重点科技项目投资计划。

(二)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团队

——引进人才,扩大团队。着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接收大专以上人员加入科协大家庭,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作当中,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新鲜血液”。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青年科研骨干人才的培养和锻炼,造就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自主创新,对外合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实现降本增效。依靠企业员工智慧力量,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减少金属损失、提高各冶金炉窑的使用寿命、降低耐火材料及其它筑炉材料的消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环保效能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在冶炼和自动控制技术方面与昆明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冶金研究院等建立产学研联盟,逐步实现“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的企业经营方式。

(四)方式多样,搭建平台,大力发挥科协桥梁和纽带作用

——提供交流平台,加强对内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各种论文征集活动,并选送优秀论文参加各类评比互动,为员工提供更高层次的交流学习。

——建立阅览室,满足员工求知欲。通过不断丰富书籍种类和内容,满足不同专业人员的要求和需要。

——开展活动,弘扬创新精神。通过开展QC小组、质量月、科普宣传等活动,利用板报、横幅、标语、新闻报道等手段,开阔广大科技工作者思维视界,活跃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表彰奖励在技术改造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将科技创新工作引向深入。

(五)图文并茂,宣传展示,筹建科技创新展示厅

收集和整理各项资料,通过制作展板、报纸、书刊、照片、多媒体专题宣传资料,将企业发展简介、生产技术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项目展示、成果展示等内容在科技创新展示厅内进行宣传和展示。

五、实施步骤

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启动阶段:在全司范围内启动科技创新展示基地建设。

阶段性目标:宣传科技创新展示基地相关内容,为科技创新展示基地的建设营造舆论氛围;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实施阶段:在全司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展示基地建设工作。

阶段性目标: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研讨会,发现、培育、树立建设先进典型,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展示基地建设。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总结提高阶段:对科技创新展示基地情况全面评价,分析现状,总结成果,巩固成绩。

阶段性目标:提炼科技创新展示基地经验和成果,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成果,全面打造科技创新展示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公司领导下,由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方案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各部门的联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二)营造有力的政策环境。抓好各项政策的协调、跟踪和落实,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保障本方案的实施取得实效,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三)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奖励。逐步完善公司科技创新人才奖励

制度,重点奖励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创造者、实施者。

信息科技部规划 篇7

蔡副司长说, 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尤其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发展速度更快。因此, 为整车生产企业提供装备的制造企业, 也应该利用这一很好的发展机遇, 提高自身的研发、制造以及配套能力。

“十一五”期间, 科技部在推进技术创新工作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是组建各个行业的产业创新联盟。联盟的目的:第一, 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尤其要突出以装备用户企业为主体;第二, 创新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型的创新组织, 要提高产学研组织化的程度, 因此要在战略层面建立一种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 要更加有利于整合产业创新资源, 引导创新技术向企业集聚, 更加有利于科研和生产的紧密衔接, 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总之, 联盟的建立要使行业的发展和科技合作更加紧密, 更加有序, 转换速度更快。

“十二五”期间, 在科技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研究任务越来越重大的新形势下, 科技部“十二五”规划对计划管理进行了改革:第一, 进一步聚焦目标, 加强系统布局。第二, 让科技计划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科技部973计划以基础技术研究为主, 863计划要对前瞻性、引导性技术进行分工, 这些支撑计划主要是解决行业关键技术, 利于成果转化, 然后与科技金融相结合, 与科技资本相结合, 推进企业上市和企业重组。

从基础研究来讲, 973计划近两年增加了制造与工程领域的项目。过去认为制造是成熟的行业, 没有太多的基础技术需要研究, 近来我们看到世界各国, 尤其是经济危机之后, 在先进制造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 涉及到各层面的专项发展计划, 其共同点就是重新关注制造领域的发展, 而且是关注在更高的新技术平台上, 关注更高端的、更长远的制造技术, 因此中国制造业要适应这样的要求, 科技部也在基础研究部分增加了制造和工程领域的科研项目。

另外, 科技部更加注重优化资源配置, 鼓励开放工程。“十二五”期间, 科技部针对六类计划确定了若干个重点的方向, 比如汽车领域, 科技部把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 如燃料电池汽车等作为重点, 确定了30多个重点的专项, 其中的04科技专项要对先进制造装备进行推动, 让一些重点的装备起到支撑国内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从1995年以后, 国家对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一直缺乏强力支持, 04重大专项启动后, 对高端制造、工作母机等有了很好的支持。

除04重大专项之外, 科技部集中了50%~69%的经费, 规划重点支持三四个产业专项。换句话说, 也就是在国家04重大专项之外, 对科技发展、对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等具有比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科技部拟定规划把计划支持的相关内容都融合在一起, 确定重点专项。再有, 在“十二五”期间, 科技部要加大对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并且已经设立了专项资金, 一方面对新兴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支持, 另一方面促进成果转化。

信息科技部规划 篇8

关键词: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科技创新;创新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K3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36—02

日本既是经济大国,又是科技强国,其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实力都很强。自1990年以来,日本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类论文,在SCI数据库中一直稳居第二。医学、生物及生命科学、物理及材料学、化学、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基础研究优势,汽车、电机、电子元件、电气通信、影视照相、医药、钢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开发优势[1]。

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大、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强、政府运用政策促进创新活动,是日本科技创新的三大主要特点。日本构筑和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制定经济和科技长期发展规划。例如,1955年颁发《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公布《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的基本方针》,1971年出台《20世纪70年代综合科学技术政策》,1984年发布《面对新形势、立足长远的科学技术振兴综合方略》等。日本的科技创新政策,有一个根据国情变化逐步演进的过程。它先向应用研究领域倾斜,鼓励企业引进技术,通过技术引进,走向技术改进,再实现技术普及。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水平提高,转向重点加强基础研究。1995年11月15日,日本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发展战略。

日本依据《科学技术基本法》,连续制定以五年为周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至今已开始实施第三期计划[2]。

一、制定实施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1996年,日本政府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的要求,制定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2000年)。它本着增强日本整体创新实力的目标,为科技发展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该计划由两章组成,第一章讨论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政策,第二章根据第一章确定的政策,制定今后五年应采取的具体措施。1998年秋,日本科学技术会议的政策委员会,对第一期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在广泛听取专家和有识之士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计划内容及其包含的政策措施。提出科技政策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发展,重视世界水平的高质量科研项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尊重科技人员的自律性和个性,明确他们的责任;重视创新行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适应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打破部门分割造成的封闭性。

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要求政府持续增加研发经费,科技预算投入总额,在五年内增加1倍,达到17万亿日元。后来超额完成了这个目标任务,实际科技投入达到17.6万亿日元,明显改善了科技创新环境。该计划还包括大幅度增加博士后奖学金名额,提高对年轻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才的自主性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人员的流动性,积极聘用优秀的外国研究人才。有重点地建设和完善科研设施,使之达到国际水平;合理利用科研资源,尽力保持科研人员、项目经费与科研设施之间的平衡。加强产业调整所需的基础课题、研发项目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大学或研究机构利用技术种子或创意,创办新的风险企业。

二、制定实施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日本政府从1999年4月开始,着手准备制定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年)。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专门设立一个临时机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特别会议,由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形成第二期计划的基本框架。同时,又设立科技目标、知识基础、研究体系和产业技术四个工作小组,各组成员大多是知名专家和学者,分别来自产业界、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他们以课题研讨形式开展工作。另外,还从相关部门和民间聘请20多位专业人员,设立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准备室,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处理日常事务工作。

2000年3月,四个工作小组在完成各自课题任务的基础上,提交有关第二期计划的初步研究报告。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对此进行反复讨论,仅审议修改会议就开了10次。2001年1月,尽管日本全国科技发展的领导机构发生了变化,由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取代了科学技术会议,但是第二期计划的制定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是继续对科技政策进行讨论、充实和完善,并于2001年3月在内阁会议上向首相做了汇报,内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共有三章内容:

第一章基本理念,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是人类开拓未来的力量。以科技创新立国为目标的日本,要发展成“依靠知识创造和技术的灵活运用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国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和“人民安居乐业,且生活质量高的国家”。 提出日本政府科学技术振兴的基本方针是:有重点地分配资源,设立研发成果机构,扩大基础项目投资,将科技成果还原于社会和推动科学技术活动的国际化。同时阐明: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率1.5%左右的目标,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确定,政府的最终年度研究开发投资,每年按国内生产总值1%的递增率增加,日本政府五年内需投入 24万亿日元。然而,由于第二期计划期间日本经济不景气,财政状况紧张,这个目标未能实现,五年全部科技投入只有21.1万亿日元,但也取得相当大的实际效果。

第二章重要政策。阐明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是:谋求长期效益,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凭借公正且透明度高的评估来提高研究水平,为占领科技制高点和提高综合竞争力寻找新源泉。政府特别重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和纳米技术与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对其优先分配研究开发资源。科技管理部门对重点对象和内容要继续进行详细调查。对于规模虽小,但经过预测未来会有巨大贡献的领域,要灵活准确地给予倾斜政策支持。同时,阐明科技运营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广泛引进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人员个人的才能。鼓励研究人员争先发表独创的见解和构思,研发机构要争取更多竞争性的研究经费,还要注意提高间接经费的地位和比例。大力加强实力雄厚能获得竞争性资金的研究机构,开展研究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提高研究质量。通过完善聘任制、增加研究经费和创造独立研究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年轻优秀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完善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健全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机制。重视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上一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计划下一篇:最值得学习的英语经典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