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

2025-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通用3篇)

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1

[摘 要]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推进,逐步将信息化教学变成为一种主流教学形式,实现了信息与装备的结合,从而提高了军队整体信息化作战的能力,为国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对构建军队士官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认知角度对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其次探索推进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之后重点分析了军队士官信息化教学的构建,最后提出了实施方法,并对岗位实践情况展开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军队院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8.06.09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6-0-02

信息技术正在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多元化的全新教育环境,而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无限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产生的,并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个新的模式就是信息化教学。云端课程、幕课、微课以及太空课程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涌现,更是开启了教学模式的新篇章。军队士官院校教学的主体是部队岗位士官,促进岗位士官的信息化战场能力生成,是军事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大力推进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才能与信息化战场接轨,才能更好地完成军队院校改革创新,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依托云端构建新型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各教育环节完全数字化,旨在培养具有“能打仗、打胜仗”的综合信息能力的士官人才。军事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

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战场,军事院校对岗位士官的教育也出现新的格局、新的理念、新的模型,但信息化教学的推进仍有滞留。

1.1 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推进

由于信息化教学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实践措施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军校教员还是学员,都还没有具备相应的理念和技能,以百分百适应信息化教学。现今主要运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具备部分优点,可实现知识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情感语言交流等方面更是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现阶段的士官院校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W相结合的推进方式。

1.2 信息化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虽然信息化教学已经实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存在一定的思想偏差,而这个偏差,归根于教学传播者和知识接受者都在潜意识里质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如何促使大家在观念上快速转变,是信息化教学全面推进实施面临的第一难题。特别是在军事院校的士官教学中,要想让士官学员在“填鸭式喂养”的状态转变为“自己动手吃饭”的状态,必须要有全新的信息化观念作支撑。

1.3 信息化资源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各军事院校已投入了一些人力和物力,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应用。主要缘由是信息化硬件资源仍不够健全,不能满足全军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是师资资源不能完全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部分教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加强。为了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军校教员要充实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情境,精心布置网络平台教学任务,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员。推进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2.1 信息化教学是提升士官队伍战斗力的核心

教学模式的改变,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和质量提高阶段,且重在技能的实践和应用,特别是在加快教学转型步伐的时刻,军队士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手中的信息化武器装备。而士官队伍的教学也不能局限在士官的某一项技能方面,需适应信息化战场的综合能力,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着眼信息化战场对士官能力素质的要求,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落脚于培养具有“能打仗、打胜仗”的综合能力士官人才。因此,快速推进信息化教学是现今提高士官队伍战斗力的核心。

2.2 信息化教学是促进士官学员自主学习的基石

信息化教学中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储备量大,有利于战场教学模拟情境的创设。同时,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士官需求、注重教学开展的针对性和士官的选择要求,课上学员可实行自己“点菜”,选取自己感兴趣、符合岗位需求的任务和实施方法;课下学员可利用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增强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满足“多面向”的教学需求。因此,信息化教学不仅可提高学员信息化素养,也是促进士官学员自主学习的基石。

2.3 信息化教学是促进教员信息素质提高的关键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双向选择互动式的教与学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教员教、学员学,而是因材施教;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房间、某一个训练场,而是全面开放式。这种多科目、多内容、多模式教学形式,促使教员必须由原来的“一桶水”改为“常流水”,这样才能完成课业,隐形的要求教员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素质。因此,教员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学习,增强自身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信息化教学打破了军事院校传统课堂的时空界线,学员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员的讲解,学员的视觉不再局限于教室内的黑白板,学员的听觉不再局限于教员的提问声和战友的回答声,“个别化”“主动化”“互动化”以及“多样化”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的显著特点。为了士官信息化教学的推进,首先依托云端构建虚拟教室,拓展教学时间由原来的课堂内到课内外联动,拓宽教学空间由原来的教室到互联网共享,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

3.1 实施方案

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员与学员的学术交流既可以组合在同一时空下,还可以在时空分离下完成教学。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中,学员享受着内容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学习,学员的思维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训练场中。

依托云端构建的信息化教学,注重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课堂已拓展到课前,教员根据每名学员的基础和岗位情况,对学员进行教学任务分组,再依据教学大纲和岗位需求制定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并制定信息化的评价系统上传到平台。随后,各小组成员依据分组情况在平台上获取教学任务,组内成员在虚拟教室内展开分析、讨论,对任务进行细化,形成实施计划,也可以划分成子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各成员初步实施后,确定小组方案后上传平台。教员在平台中获取各组的初步方案,分析检查。课堂中,师生共同商讨各方案的可行性,教员对方案进行点评指导,交流解惑,学员根据指导议案修改,加深对实战化装备操作的理解与应用。信息化课堂持续延伸至课后,各组成员在虚拟教室验证最终方案,并对比前后两种方案,且将总结报告上传平台,作为课后评价的依据。

3.2 实践应用

教学模式是连接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实施的具体体现,而最终的结果是落于岗位实践。依据本课题方案在某实验班展开,并在学员毕业后的岗前考核进行调查,其中,传统教学中,不合格占2%、合格占32%、良好占48%、优秀占18%;“信息化”模式中,合格占17%、良好52%、优秀占21%。这表明,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可在原本枯燥的业务训练中增加真实台站情景,增强岗位值勤的直观性,使学员毕业后直接上岗。建立信息化课堂评价反馈机制

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破了以教员、教材、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让位于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信息化?u价机制。

军事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以信息化技术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是否满足课堂、能否提升学员的信息化战场能力,需要健全的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教学完善实施。评价的实施仍然要以士官学员为目标展开,那么如何判别是否适合,就需学员和教员及时反馈意见。反馈意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官自我衡量是否达到自己设定的阶段目标,是否提升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是通过教员观察学员课堂反应、课下探究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任务实施结果等。教员和学员共同监督衡量体系的可行性,积极反馈,及时更改,取长补缺,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结 语

信息化教学是部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院校实战训练提供了新的机遇,它为部队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和路径,为信息化战场提供了坚固的基础和保障,未来的教育时代必是信息化教学的时代。但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要在不断完善、不断实践中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2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 他们总是偷偷摸摸地上网, 或者玩些小游戏, 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往往置若罔闻。可是,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其他文化学科课堂时却惊奇地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电脑或iPad等电子产品在网络中搜索或共享课程内容时, 全体学生的热情被陡然引爆, 大家都积极地完成任务。原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效果一般的课程内容, 在其他学科课堂上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由此, 我们觉得依托教学迁移, 在其他学科课堂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的方法, 使得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能够双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 谈谈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 牢固确立活动设置的辅助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的设置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毕竟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出现, 不能喧宾夺主, 让学生只关注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 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因此,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在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时, 要注意方案设置的朴实, 不以吸引学生关注信息技术活动为目的, 而应该在辅助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上做足文章, 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当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学生借助它能更好地了解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 提升对学科教学活动的兴趣。而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的过程中, 悄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例如, 高中数学学科中的立体几何知识,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 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空间想象能力差、作图识图能力弱等问题, 导致学生对立体几何是“谈虎色变”。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首先, 使用“自选图形”功能, 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插入一个二维自选图形, 之后使用“三维效果样式”即可轻松实现三维效果图, 甚至还可以使用“三维设置”工具栏中的10个功能按钮对立体图进行旋转、变色等操作,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 直观地构建起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 深度关注活动设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能提升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两者缺一不可, 偏重任何一方, 都将使这种新型的融合性课堂活动方案设置的良苦用心付之东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设置课程活动方案时,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的特性, 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着力点, 使得这种课程活动方案的设置有效且高效。

例如, 在《表格信息加工》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有意识地在工作簿的某一列单元格中依次输入时间, 在相邻的一列输入对应的速度值, 引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如求和、求平均值以及排序。这些简单的操作, 学生一听就懂, 一做就会, 感觉索然无味, 不具有挑战性。此时, 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从物理的角度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求加速度?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 而且兴致高涨。大多数学生立即想到电子表格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图表功能, 可以利用折线图来反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于是个个尝试着根据数据绘制成v-t图, 由图像水到渠成地求出了加速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表格数据加工的方法, 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得多。

三、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 紧紧抓住载体学科的特殊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要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 首先要研究目标学科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特点。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主动与目标学科教师交流, 发现他们在学科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点。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要研究目标学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提升学生能力的知识点。通过对目标学科的认知, 了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提升的帮助点后, 方能有针对性地设置信息技术走进学科课堂活动的课程活动方案。

针对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 可以通过形象化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此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等素材。学生在上网搜索过程中, 自然而然提升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古代诗歌赏析时, 学生往往存在由于年代、思维的差距而产生的理解障碍。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寻找与古诗相关的各种素材来充实课堂,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 提高运用能力。

四、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 注重载体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学科课堂之后, 我们并不能一放了之, 否则不但效率低下, 而且对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并无多少帮助。我们要及时跟踪学生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活动方案的情况, 发现活动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 虽然学生能够想到根据数据利用Excel绘制折线图, 但未必所有人都会操作。这时教师应及时跟进, 随机抽测几个学生, 请他们说说具体操作流程, 尤其是最后一步为什么选择“线性”类型?得出图像后怎样求加速度?这样的及时处理不仅真正提升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同时还为以后学习高中物理实验时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作了很好的铺垫, 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 不断改进课程活动设置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学科教学课堂不是一锤子买卖, 不能用完就扔。我们要通过对课程活动方案的跟踪、调查、反馈, 不断地改进、提升课程活动方案的设计, 既要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做到双赢, 这样才能让学科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这种融合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活动。

六、结束语

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3

一、依托情境, 有效激活经验

作为辅助工具的计算机技术, 普遍适用于多数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在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里, 信息技术以百变的面貌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活与所学新知相关的学科经验甚至生活经验, 是激发学生探究愿望的基础。首先从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问题情境出发,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实例中选择材料, 引发学生的关注意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课件直观展示或者谈话交流等措施, 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内容, 是构建有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途径。

案例1:三年级第13课《组合图形》的情境设置与经验激发片段。

师: (课件出示七巧板游戏) 同学们看屏幕, 见过这种玩具吗?

生1:是七巧板。

生2:我能用它组合出很多很多的小动物。

师:是吗?那好啊, 大家玩一玩这个游戏, 看看谁摆的技术最高。

生: (操作, 玩游戏) 老师, 我很快就摆出了一只狐狸, 可是要摆下一个形状, 原来这个能保存吗?

师:哦……这个问题, 老师在做七巧板的时候, 忘了考虑, 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帮他保存吗?

生:有的, 使用“Print Screen”键, 印屏并粘贴在画图程序中就可以了。

生:我试试 (操作) , 真的可以。

简析:有两处值得一说, (1) 七巧板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积累的知识, 在组合图形教学之前让学生玩, 有效激活了学生放射性思维和拖动、保存等基本操作的经验; (2) 游戏没有保存功能, 学生想要做更多图形的愿望促进了新技术的探究, 激活了学生探究意识的萌生。

二、依托经验, 设计有效探究

发现并解决问题, 是人脑与电脑的最本质的区别, 从经验中调用实例, 是学生探究问题的根源。将一些学科知识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 不仅便于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学习, 更为学生探究提供了坚实的知识系统。学生已经拥有了使用“学科内”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所要探索的只是怎样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为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案例2:应用电子表格判断平闰年。

师:什么样的年份是平年?什么样的年份是闰年?

生:平年年份不能被四整除, 而闰年年份可以被四整除。

师: (出示excel电子表格, A列是序号, B列是一些年份, C列空白待填) 看看这个表格, 今天我们将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方便。

生:这么多, 什么时候才能算完啊?

师:是啊, 成百个年份计算速度再快也要一个多小时。电子表格中有一项公式功能, 你看看能不能调用它来实现快速计算?

生:查看电子表格中的公式选项, 初步认知。

师:大家看看, 这是老师做的另外一个表格, 需要计算出全年级学生的成绩总分。这时候, 我就可以调动求和公式, 进行计算 (操作, 示范) 。

生:明白了, 我也可以引用A1/4这个数值计算进行快速计算了。

简析:实例中, 平闰年的判断方法是学生的已有经验, 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意识到公式计算可以帮助自己, 然后开始探索和研究, 在老师的帮助下, 对于使用表格的方法有了更深一层认识, 同时也深化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探究的意识。

三、依托课堂, 构筑高阶素养

经验的形成依靠实践积累, 当我们把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原点时, 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更加实质性的发展。因为, 他们所学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中一些间接问题的解决方法, 不仅仅停留于仿做、重复的实践。从经验中撷取的事件, 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情感, 从而给学生提供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范例, 并激发他们将这样的探究经验拓展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使得学以致用的教育愿景得到更好地落实。而学生的信息素养, 也因此在更高层次上构筑。

案例3:《遨游因特网》, 教学生进行关键词搜索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生活材料, “医院里”———

医生:哪里不舒服?

小明:头很疼, 经常恶心呕吐。

医生:这样有多长时间了?

小明:两三天了。

医生:前两天发烧吗?

小明:恩, 39.7度。

……

你能从上述材料中抓取出几个比较关键的词, 在网上搜索确定小明得了什么病吗?

简析:从生活常见问题引入课堂, 学生都有过亲身经验, 而将这些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就能够教会学生搜索材料的本领。另外, 生活中学生的自主迁移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激发, 他们会将类似的方法应用于生活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使得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

上一篇:派遣暑假实习生协议书下一篇:青春作文高一800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