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妙不可言,有人把它比作大观园,进得园来风光无限。那么如何带领小学生游园探幽呢?我在教学中潜心钻研,用于尝试探索运用了如下策略,颇有效果: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老子》的文章思想极为深刻,怎样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兴趣呢?有时 我就采取游戏体验式的方法。比如,一次,上课开始我就说咱们这节课来做 个游戏,请前三排的同学为一组,踮起脚尖站着,其余后面的学生为一组,就 像平时那样站着,你们两组比一比看谁能站的时间长久?同学们都很高兴,口 里唠叨着:那还不容易。结果,前三排的同学不一会功夫就东倒西歪站不住了,后面的同学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地继续站着。我让同学们说说原因,前面的同学 说因为是用脚尖站着,站不稳,所以一会儿就站不住了。“那同学们想想,平时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这样站着呢?”很多同学都说看热闹啊围观啊等等前面人 挡着看不到但又非常想看到时就踮起脚尖,有时还往起跳着看,等等。我问: 这样站的感觉怎么样?生答:一会就脚酸了,脚脖子累了,站一会就受不了了,想看也没有看到多少,等等。我顺势引领:是啊,有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本想通过换一种方式想要快点达到目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或者是适得其反。这个道理其实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给我们讲的十分透彻了,大家请看老子 的话。于是我们就学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
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 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 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像剩饭赘瘤一样,因为它们都是让人厌恶的 东西,所以有道的人是绝对不要这样做的。
这段话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是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 自然的,是短暂而不能持久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 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为精要的一部分。虽然深奥难懂,但同学们结合着游 戏,又结合着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及其观察的生活实例,也能理解得较为深 刻。这些深刻的道理不管当下是否能指导学生的为人处世,但相信也会在他 们的思想深处留下印记。
二、让学生在歌唱中乐。在第一学期,五年级我主要选择了婉约词和豪放词来教。词是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所以说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但那时人们怎样唱,没有录音,无从考证,可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谱了很多曲子,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尽量把能唱的词都搜出来,课上理解学习吟唱欣赏。比如:一剪梅、蝶恋花、水调歌头、醉花阴等等,以学习一剪梅(李清照)为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播放此词的唱曲《月满西楼》,同学们听得很欣喜,很陶醉,唱得很投 入,很动听,简直都如醉如痴了。(我对此过程都进行了录像存储)此外,在 学《弟子规》《三字经》时,只要能唱的都要让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陶冶、增趣,学生学得很快乐。
三、让学生在创作中喜。
还回到学生们学词上来,那是我们在学柳永的《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我们刚刚品味完词的意境,王禹衡突然举手问我:“老师这首词咋唱?”,我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咋唱,而且很遗憾,我在网上也没有搜到。”他稍感遗憾地坐下了,不一会他又举手说:“老师我会唱。”这一下把我和同学们都惊住了,“好啊,就请你为大家唱唱吧”我们一起鼓掌欢迎。原来,他来了一个创新,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曲子填上这首词唱的,唱的非常好听。同学们再一次热烈鼓掌,他的脸灿若桃花,非常高兴。然后同学们又学着他一起用这首曲子唱了两遍,课堂掀起了高潮。后来到别的班学这首词时我就挑逗刺激他们说:一班学生自己搞创作唱这首词,唱得如何如何好等等。后来,二班的张瑞洋罗晓莹用“让爱传出去”这首曲子把这首词声情并茂地演唱出来。其他班有一些学生就现场创作去唱。就这样在同学们南腔北调,五花八门的演唱创作之中,同学们学会了这首词。
也许也有人会说感觉这样玩、笑,似乎有悖于词的基本情调,但我认为此时孩子们尚小,让他们体会词人那么深厚的情感是不可能的,而让他们对诗词感兴趣,愿意学,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将来爱上诗词,而品味就会自然而来,而这种品味就绝不会停留在一诗一时,很可能就是一生一世。
教学生学是为了让学生会学、会品、会用、会写。一次,我们学习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很著名,其中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已成名句。这首词,虽然词人重在抒情,我们后人也觉感人之处在下阕。但是学生并没有那么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所以,针对小学生教学应该有所改变。所以我在强调了解了词人的感情及名句之外,我对上阕的写景铺排做了生动的教学,因为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而“山映斜阳”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真的是太美了!如果学生能将这些美文用在作文之中,会相当增色,如果学生学会这样去写就更好了。而那天,恰逢下大雪,于是我就留了一个创作性的作业,即:用苏幕遮这个词牌,模仿这首词,结合外边的景致,也当一回词人来填词。结果很多学生感兴趣,当然初次尝试,肯定会乱七八糟的,其中五年二班王春翔写的相当不错,请欣赏:
苏幕遮(冬)云暗天,银裹地,北风狂歌,鹅毛漫天舞。千里冰封万里雪,玉树琼花,人间作烟罗。
雪中行,胜闲庭,风刀霜剑,无情似有情。疾风劲雪摧青松,寒入松骨,化作松更挺。
后来我又多次留了这样的作业。在那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最后出了一个默写和创作二选一的题,结果有二十多名同学选择了创作,且不说创作的好与坏,同学们有了这样的愿望和行动才是最宝贵的。
四、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想。
一次,在教学《论语》第十二篇里的一章时,我先让学生来扮演国王,我来向国王请教:“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做好哪些方面的事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我在黑板一一列出比较重要的一些方面:如:军队呀、粮食呀、金钱呀、武器呀等等,然后,我又向这些国王们请教,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你想去掉什么?如果再不得已去掉一项,你又想去掉什么?结果,不同的国王有不同的见解,而且去得龇牙咧嘴,直心疼。最后我亮出底牌,那么咱们还是看看孔子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于是我们开始学习子贡问政一章: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当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提出了三大要件。而当子贡一再追问三者中的“必不得已而去者”时,孔子将“民之信”留到了最后,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同学们没有料到孔子会把“ 民之信”提出来,而且还留到了最后,便七嘴八舌地议论驳斥,教室里顿时开了锅。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最后学生们还是达成了共识。这样说并不是说足兵和足食对国家不重要,而是说,相对而言,获取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拥护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国家政权的兴亡。如果领导得不到信任,政权得不到拥护,即使兵再多,粮再足,政权社稷也不会稳固。接着我就给他们讲了武王伐纣的故事,从商纣王的暴行说起,讲到当商纣王的军队遇到周武王的军队时,不但不与其作战,反而调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最后商纣王见大势已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所以,子夏指出,君子去从政时首先应当设法获信于民与君,应当“信而后劳其民”、“信而后谏”,这是取得政绩的前提条件;反之,对百姓而言,“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对君王而言,“未信,则以为谤己也。”然后 我们就学习了《论语》中的这一章: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那么如何取信于民呢?接着我又讲了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故事:战国时,商鞅辅佐秦国,决心改革政治以充实国力。“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他就想了个办法,在都城的正门前放了一根粗原木,上边贴了一张告示:“将此原木搬至北门者,赏黄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谁也不肯去搬。商鞅将黄金增至五十两。这时,一个男子半信半疑地将木头搬到了北门,他马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五十两黄金。围观的人后悔不已。这以后,商鞅很快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变法得以顺利推行。在这里,商鞅看到了“民之信”对于变法的极端重要性,因而采取策略获得了这宝贵的“民之信”。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从而变法取得成功。如此看来,取信于民多么重要。但是,只讲到这,学生也许会觉得当王,治理国家离自己太遥远,那么,育人还要结合现实。于是我话锋一转,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一个人都要讲究诚信,国家要取信于民,一个人就要取信于他人。于是就引导学生说到现实生活中诚信的重要,最后,我们又回到论语中关于“诚信”的一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来进行学习。
輗: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軏: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 行走。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可见一个“信”多么重要啊!“人无信则不立”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啊!成语“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许人一物,千金不移”“言行一致”等等都是在告诉我们,人要具备“信德”。如此这般,学生便对“信”有了深刻的认识。
五、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
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国学课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参与,于是我就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从让学生读或讲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开始,让学生走上了讲台,结果是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而且多看了不少书,多买了不少书。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了他们搜集整理资料、口语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了鼓励他们的参与热情,我经常给他们录像,然后再放给他们看,让他们增添自豪感同时又可以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从而更激发了学习兴致。
六、让学生当小老师去领。
这种做法我主要用在学生的背诵记忆方面。在学《大学》《孟子》《论语》《老子》《庄子》这些内容时,效果特别显著。因为这些篇章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深奥,学生记诵会很困难,如果大段地背诵更是不容易,于是我或者把大段分成小句,或者择其精要选重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喜好,给每句话选配小老师,小老师则根据自己的能力,选一句或多句在每次课前都领着同学背诵。于是每个同学都有角色,都有担当,每到自己领诵时都很神气,有很多时候还会出现抢着背的情形。就这样表面上看来每人只是一两句或两三句,可是一学期引领下来之后,全班学生几乎能背会所有的句子。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没有一点负担,有时还要争先恐后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七、让学生在监督中做。
这种做法我主要应用在《弟子规》的教学之中。《弟子规》主要是放在
低年级教学的,因为学生的生活历程很短,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些内容学生只能是了解文字而已,落实不到行为上,那怎样才能使之印象深刻,进而形成习惯呢?我就采取了这样几种方式:
一是给家长当老师,玩教家长背《弟子规》的游戏,或者用《弟子规》监督家长做事。(这种做法有感于在台湾,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的,他们一起学,一起背、一起做。)怎么监督,我就举例子:“比如,你发现爸爸或妈妈跟爷爷奶奶吵架了,你就可以给他们背‘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或者背‘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再比如,假如你妈妈因为爸爸不给钱或者没有钱买好衣服而生气或吵架时,你就可以告诉妈妈:“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假如你发现谁挑食了或是吃多了或是想多吃了,你就可以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样他们听了,就会不好意思,会自觉改正等等,如此种种,凡是能跟家长联系上的,我就告诉孩子们都可以这样去监督做。然后在教学中再不断地反馈信息,引导,相当有趣。有一天,我刚到一年三班,靖老师就笑呵呵地告诉我:“你教的《弟子规》有效果啦!”我连忙询问原委。原来她班的丛新月的爸妈因为一些事吵了起来,丛新月就对她爸妈说:“你们别吵了,我们国学课上的《弟子规》里都讲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家和万事兴!’”然后他爸妈就不好意思吵了,还夸了孩子。而且对此事非常有感慨,第二天一大早送孩子来上学,就满怀欣喜和感激地向靖老师学了这个过程,还大加赞扬地说,你们的国学课真有用啊!看来真是细节之处见功夫啊!
二是给同学当老师,发现同学之中谁什么地方没做好,你就用一段《弟子规》告诉他该怎样做。
三是学会自己监督自己,给自己当个小警察,遇到事情的时候,或者什么事没做好的时候,看看《弟子规》告诉我们怎样做。
其实这就是在培养孩子养成善于反思反省的习惯,我想长此以往,就会在孩子身上卓见成效的。
一、确定适合的经典阅读内容
要想使小学生能充分品味到国学经典的饕餮套餐, 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和语言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的经典阅读篇目, 编写成校本教材, 让老师清清楚楚地把握教学内容, 把最美好的经典献给童年。
2009年10月, 笔者曾对本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学校是35所小学和36所幼儿园。其中调查的一个问题是:“你校学生有没有校本国学经典阅读教材?”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3所小学开发了专门供学生“阅读”或“诵读”的校本教材。另一个问题是:“你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教学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老师们普遍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寻找、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我们的研究找到了起点, 从研发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做起。
下表是某小学研发的一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篇目。
从表上看到, 阅读篇目三个来源:语文教材篇目、课标篇目、国学经典篇目。语文教材篇目指语文教材内里出现的要求熟读、背诵或者默写的古诗文。课标篇目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篇目, 在“附录”中列出了136篇 (段) 。我们把这些篇 (段) 进行整理, 根据作者或内容方面和教材的关联程度, 编入各个年段。国学经典篇目主要借鉴了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编著的教材,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十二册)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系国家985工程项目子项目“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审阅通过的教材。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主要选学传统蒙学的内容, 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四部经典蒙书;中段三、四年级选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高段五、六年级选学《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历代美文选》。这样一种内容安排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经典阅读篇目的编制具有灵活性。小学生学习经典有的从一年级开始, 也有从二年级、三年级、甚至六年级开始的, 每个年段都研发了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篇目。在研发篇目的基础上, 有能力的学校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给学生使用。
综观国内同一研究领域, 出现了一些学校有校本国学经典教材, 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实施的非常少。从表上看到, 本地区小学每周有1节阅读指导课, 实验学校每天保证学生有不少于60分钟的阅读时间, 实现了国学经典教育列入课程表, 走进课堂的目标。
二、把握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
国学经典作为小学的校本课程, 依据小学生语言学习特点, 我们从以下六个维度确定小学国学课的教学目标:
识字目标。文义理解。知识积累。文化感悟。联系实际。
六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还要体现不同年级的要求, 契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整体上看, 小学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大体如何把握呢?
一二年级学的是蒙学经典, 根据初学者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在教学目标上当以诵读为主, 其它目标作为辅助目标, 要适量、适当、适可而止。其中, 识字的要求是只识不写, 为诵读服务;知识理解点少而浅, 突出趣味性;文义理解、文化感悟则只需在诵读中有所点拨即可;联系实际, 可以较为独立, 注重从经典出发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不必过于强调与课文的联系。
三四年级学的是“四书”,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目标上要以诵读、知识积累和适度理解为主, 其它目标作相应改变:诵读仍是重中之重;识字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文义理解成为重要内容, 不过要选取适量适当的对象, 要与诵读结合起来, 在诵读中理解;知识积累也是重要内容, 当然, 仍然要注意知识的数量、难度;文化感悟不必刻意为之, 只要有所点拨就行;联系实际方面, 不仅要注意行为规范的纠正, 也要开始注意价值观的培养。
五六年级, 开始学子、史、集, 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 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目标上要在诵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适当偏向对意义的理解和对精神价值的感悟。识字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联系实际则要着重培养学生将书面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能力。其中, 可适当将文义理解与文化感悟结合起来, 从教材的选文中理解经典的内涵, 感悟相应的文化命题。
综上所述, 小学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这样一个目标网络:横向上是识字、诵读、知识积累、文义理解、文化感悟、联系实际六个方面, 纵向上是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层次。这是根据国学经典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所作的判断。
三、探索适宜的经典教学方法
传统的蒙学阅读教学可借鉴的历史经验有以下两点:一是强调“晓文见意”, 二是强调“熟读成诵”。办法是讲、贯、读、背、温。蒙学教学重背诵不重理解, 重训练不重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 训练方法程式化, 追求形式, 束缚思想, 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沉痛的教训, 是后人要引以为戒的。
现代课堂经典教学方法离不开讲、读、背、温。但是方式方法要发生演变。
讲:一是做到“精讲不贯讲”。精讲:只讲理解重点和古今易混之处。不贯讲:不逐字逐句讲。二是做到“讲准不讲深”, 即讲明意思, 但不追根溯源, 引经据典。三是做到“读讲结合”。四是做到“趣味讲解”。知识的讲解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低年级的学生对生动的图片视频、有趣的故事、好玩的游戏感兴趣, 高年级增加学生的想象、体验, 感悟, 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甚至高峰体验, 从而喜欢经典。
读:诵读为主, 情趣悦读。这里要分清“朗读、朗诵、诵读”三个概念。朗读, 是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言语活动, 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朗读是教学形式, 而朗诵是艺术表演形式;朗读的语言必须接近自然真实的生活语言, 朗诵的语言形式则较为夸张, 往往还需要借助表情、手势或配乐等手段来增强表演的艺术性。诵读, 介于朗读和朗诵之间的一种形式。诵读与朗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诵读不仅强调了读, 而且强调积累背诵。诵读有节奏美, 音韵美, 在经典教学中处于首要和核心的位置。
背:活记乐背。一是当堂熟读成诵, 不增加课前或者课后的学习负担。二是发挥游戏教学的积极作用。如“对对子”“变一变”“联一联”等游戏, 能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猜一猜”“诗句接龙”“一口气读几遍”等游戏, 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复读机”“同声翻译”等游戏,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步熟悉所的内容;“小小指挥家”“小小播音员”等游戏, 能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温:一是“在艺术活动中默”。把学过的经典内容作为书法练习内容描摹, 在“造房子、跳皮筋”的课间游戏中传唱, 经典的积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在校园环境熏”。学校建筑古色古香, 国学教室文化飘香, 墙壁长廊布置经典内容, 铃声变成诗歌诵读声, 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国学;哲学;国学启蒙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50-02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学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研究这个题目太大,我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只能缩小口径,选取了国学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特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性,靠船下篙。我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骛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这时,我们应该反思到: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这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小学生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中学生因为高考落榜产生自杀的念头。教育本应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而实际上,给他们带来危机感让人值得深思。
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汹涌澎湃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实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如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渗透与制约,等等。然而,其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之魂魂的基本载体-国学有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漠视文化本根做法的后遗症将显得日益严重,这决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而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在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识到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这些曾经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或国家对传统文化、礼俗的传承比我们好。今天,我国大陆地区的民间生活更加多元化了。但我们今天的文明,需要更多借鉴古代的文明。我们现在说的“国学”,当然包括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例如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蒙童之学、语言、文学、天学、地学、农学、医学、数学与数术方面等,也包括歌舞、戏剧、书法等。国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内涵,同时又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代消化了的外来文化。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文化,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针对这些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该与国学的研究范围是近乎统一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国学教育,通过语文课堂与国学启蒙的有机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语文素养。
2 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国学是一个国家曾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如何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祖国的传统经典文化,既不耽误他们的学习,不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又不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结合课程特点,小学语文中的国学启蒙主要应该以以下内容为主:
2.1 伦理-德育层面。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多次说过:“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这值得我们警醒。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那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
国学有很多中的价值观念都应该更多地渗透到现代人的意识之中。例如儒字思想可以与现代政治自由主义、生态环保主义。其实,不管是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美学的等层面的自由,在儒家的论说中都十分丰富,值得发掘。现代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可能不建立有德性伦理之上。我们的家庭伦理、社群伦理、工作伦理、企业伦理的建设,都可以在儒学和其他学派的经典中找到资源。在生态伦理、文明对话、国家间与族群间的交往伦理方面,国学资源都大有可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伦理资源。
2.2 文化-知识层面。
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一个中国人,也应该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可是今天在中国,如果我们让青少年读一点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就会被认为是守旧复古。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而现在很多学生都坦言:对英文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对母语的学习。其实,语文恰恰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是表达工具;文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更意识到,重振国学,更应是一种大众行为。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启蒙更应从语文基础知识、从学习母语和热爱母语抓起。
3 小学国学启蒙开展的方法
国学精粹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们采取了淡化形式,潜移默化地教学方法。
3.1 用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清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诵读经典录音《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可以是配乐的,可以是领读跟读等不同形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录制的,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日日与圣贤为友,让学生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领略祖国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每周固定的读书时间,开放阅览室,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引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经典中漫步领略,在书海中遨游感悟。
3.2 将国学启蒙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链接.
我们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链接语文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如学习《观潮》一文,我就把它与周密的《观潮》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潮水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发现两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过的有关水(包括瀑布、大江、大河、大海等)的诗词歌赋,而我也背诵我知道的几篇诗词,并把它们教学生背。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词,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让学生背诵、学习,而且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
3.3 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比赛刺激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自开始国学教育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开始,我们在班级内部开展了《三字经》《论语》背诵接龙、古诗文的背诵比赛、古代文人故事会等不同形式的比赛,举行诗人词人推介会,向同学介绍自己崇拜的诗人、词人以及推崇他们的原因,并向同学推介他们的优秀作品以及自己喜欢的作品。另外,学校也应该结合国学启蒙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古诗文背诵比赛、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2017小学国学课教学工作计划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会知道古代先人的的教诲,领略到中国流传几千年文化的艺术。
二、教学目标:
1、在完成原有的学科课程,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上,突现“国学课”的特色。
2、学习《弟子规》进行童蒙养正教育。
3、学习《千家诗》扩大学生识字量
三、教学重点:
4.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5、培养思维活跃、心境平和、有自信、会自省、能自学、敢大胆展示自己的学生。
四、进度安排:
第一学期
三月——五月上旬:学生熟读1-8课文,拼音能读会写;《声律启蒙》熟读于心并落实于实际生活当中。
五中旬——七月底:学生熟读9-17课文,精讲课文,完成相应的习题;温习《弟子规》,继续监督其落实情况;学习《神童诗。卷首语》。
《弟子规》《千家诗》熟记于心,继续监督《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落实情况。
(注:在第二学期期间,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进行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交际能力、看图说话。)
五、辅助活动:
1、开学初进行学生识字能力、阅读兴趣、品德行为的摸底调查。
2、学期末进行学生识字能力、阅读兴趣、品德行为的对比调查。
3、每周对学生落实《弟子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表彰优秀的同学。
附:
教师跟进要求:
1、熟读《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
2、不断查找、阅读相关教育教学资料,主动与同行、专家探讨交流。
2017小学国学课教学工作计划2
一、教材的选择。
《三字经》涵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及伦理道德,言简意赅,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具有传授知识和传播伦理道德观念的双重功能,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全文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字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比较适合一年级的新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学期二年级学习《千字文》。《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北宋千字文被视为狮子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是简单的担子堆积,而是咏物咏事、条理分明、通顺可诵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于识读。《千字文》短短千字,字不重复而能做到包罗万象又颇具纹理,难能可贵。
三年级学习《笠翁对韵》。《笠翁对韵》分为上下卷,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对应,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队,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从中可得语音、修辞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千字文和笠翁对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2017小学国学课教学工作计划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四、教学活动。
本学期将举行国学朗诵比赛,将以班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摘 要: 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作用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通过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品质,还需要继续深入执行,融合国学的经典韵味。
关键词: 国学 经典诵读 小学语文
经典国学诵读表示的是在儿童人生记忆最好的时候,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背诵的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作用突出。我国从古代蒙学教育开始,对经典诵读就十分重视,如今经典诵读对儿童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没有被学校和家长接受,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这是本次探讨的价值所在。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作用。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几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育良好,教师要为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性强的国学小故事,描述各种国学经典,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消除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动的国学典故,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国学经典的诵读方式
2.1范读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融合,范读引领是一种方式。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不能用诵读现代文的方式诵读,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诵读节奏,更别说语感的积累沉淀了。例如在诵读《老子》时,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标点断句,但是小学生诵读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会像读三字经一样三字三字一读。但是这句话中的“非常”和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不一样,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示的声音延长,“?”表示的是前一个字加重语气,每个分句都是采取的先抑后扬,是一种假设性的预期。范读之后,文言文的内在精髓就出来了,句子大概的意思也更容易明白。
2.2诵读积累
国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方式便是诵读,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式,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经典,当中包含的韵味都是靠“读”出来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了正确的范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诵读段落所表达的大致意思进行谈论,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程”,每天早晨空出十分钟的早读时间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诵读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领读,也可以挑选几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专门放名家诵读音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的作品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
2.3运用摘录
正所谓“不动笔墨非读书”,国学经典中存在大量传颂千古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春秋》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等。在这样的句子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名句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但作为诵读材料积累,这些句子彰显的道理也能在平常写作和与人交际中使用,帮助学生把一些典籍中学习到的名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结语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学经典不同于当初的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当中大部分都在提高国学的比例,想必国学在小学生的学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学经典被很多人认为是小学的启蒙教学,已经在被现代人慢慢接受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传统文学
国学经典是我们的传统文学,但是在过去的学习当中,语文教材当中却没有出现过国学的踪影。随着新课改的来到,教育部开始提倡国学的学习,并且在小学语文当中还专门多出了一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何为国学经典,指的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当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传统文学,比如说孔夫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书籍。所以这样看来小学语文当中是不可以缺少了国学的地位,它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学经典能够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一把力
小学语文的学习讲究的是勤快,学生如果自己在学习上面不努力的话,就算老师怎样教也教不好。一些家长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点西方的文化,比如说西方的乐器、西方的语言。但是一味的去学习西方的文化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话,就是崇洋媚外的行为了。语文的发展就是从国学经典中来的,没有传统的文学何来今天的语文呢?我们的国学经典是值得我们中华儿女骄傲的遗产,小学期间的学生是培养记忆力的时间段,家长和老师们都在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学习国学经典其实是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力的增长。
例如,小学时候会学习到儒家经典学派的代表作《论语》当中的一些内容,它不像是古诗一般那么的长,但是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却并没有减少。语文的本质是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情商主要是指人们控制情绪、耐受挫折、筑牢意志等方面的品质。所以学生在学习当中想要学以致用的话,必须关注自己的情商和道德的发展程度。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条捷径,在传统的国学当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那些都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人生哲理,以书面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现在的学生能够在国学的熏陶之下变得更加的优秀,说明了国学经典是在小学语文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塑造了比较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国学经典帮助学生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并不是天生得来的,是学生通过后天的努力,慢慢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没有文学素养的学生,就像是手无寸铁的老人一般。语文的学习是要通过考试来检验的,考试讲究的是当场的发挥,像是写作,在考场上面是没有可能让学生现场翻阅素材的,所以国学经典在一定程度上面帮助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文言文是学生们头疼的事情,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学生看不懂,也听不懂,但是我们传统的国学就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为了让学生学习好国学,老师们会让他们学习好文言文,将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记好,这些过程都是隐约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功底。
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可以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快人一步。由于现在的时代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的网络,小学生当中也随之出现了问题,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对传统文化漠不关心、与外界无法交流……想要将学生从网络中拉出来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专心学习,与家长一起将学生拯救出来。学生在学校的时候通过阅读和背诵大量的国学经典,可以进一步的将学习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比如说研究古典文学。在近代鸦片战争期间,我国国人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开始提倡复兴传统国学,所以有了今天的国学教育。学习国学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教育的改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经典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了。中国传统的经典当中有一个是小孩从小熟悉的东西――《三字经》,小学生对于三字经可以说是已经朗朗上口了,在短时期内,学生能够做出这样的记忆,会使得他们对背诵越来越感兴趣。小学生其实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多次朗诵文本来背诵,说明他们的记忆力在国学经典的学习当中已经得到了提高。
三、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汉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它也是形成国学经典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国学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欣赏汉字的魅力,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汉字、体会汉字、了解汉字,从而深刻的发现汉字的魅力所在,也可以为学习国学经典埋下伏笔。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出现的全部都是汉字,并且大家都知道小学的学生学习第一步就是拼音,然后学习识字。从甲骨文时期开始,我们的汉字就开始演变,一步步的变成现在的简体字,我们不难看出简体字中一个字具体的含义。仓颉造字的方式其实是有规可寻的,有的是根据音造字,有的又因为形造字。国学经典并不是一小部分的文?W,往大了说它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虽然前人的思想可能会有落后,但是大部分的东西还是属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
中国文学史上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唐诗宋词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灿烂遗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古诗词是占了较大的比重,其实有的家长也会在孩子读书之前让他们熟读唐诗三百首。学生熟悉了唐诗宋词之后,在某些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国学素养,那个时候的学生说话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静夜思》是李白的经典名作,也是小学生们最喜欢的一首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蕴含的哲理也是显而易见。在传授完这些经典国学之后,学生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古人当时的心境,也会为诗人那个时代的思乡情怀所打动。
不得不说我们中国人的智商是很高的,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人还比不上古人,比如成语,短短的四个字,蕴含着无限的道理,古人将这些都浓缩在了成语之中,还有的就是一些典故,让我们现代的教育学者都感到汗颜。言归正传说回我们的国学经典,要想在小学大面积的开展国学教学的话,只有教师悉心的去培养学生,让他们早日爱上国学经典。
一、国学教育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严重片面性, 造成了长期以来国民基础教育中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偏差。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严重失衡。中国传统教育方法 (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东西值得继承) 几乎全被摈弃, 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内容更是少得屈指可数 (楼宇烈, 2007 ) , 青少年中国文化特质正在迅速丧失。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文化方针和教育方针的。越是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化越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追求。一个不尊重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 不可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中华民族的复兴, 不可能只是作为“经济动物”的崛起[1] , 这一切, 正是当下传统文化复苏的社会动因和现实合理性。
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次国学热, 其表现有多种方式, 但以倡导并身体力行“儿童读经运动”和反对儿童读经, 声势最为浩大, 形成鲜明的对立, 两种基本观点的争论各执一词。以蒋庆、王财贵为代表主张儿童读经, 认为倡导读经和儒教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复兴大业;以薛涌、刘晓东为代表反对儿童读经, 认为读经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2] 一种是把国学神化泛化的绝对主义。认为“读经是启蒙”, 似乎读经能包治百病, 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 给国学赋予了特别沉重的担子。对国学的神化泛化的表现之一是功利化, 主张学的愈多越好, 追求短平快, 希望立即对现实有用;还有国学学习方式上的教条主义与形式化, 如一些地方出现的“小孝子”活动, 新“二十四孝”等生搬硬套的与传统精神相去甚远的僵化做法。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读经是蒙昧”, 倡导儿童读经就是复古, 要一棒子打死, 主张“孩子和洗澡水一齐泼掉”等。反对一方的担心诸如:读经是对孩子的毒害, 让孩子满脑子君君臣臣, 使孩子误入歧途, 是对儿童心灵的一种遮蔽与戕害, 是奴化的教育;中国的小孩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本来已使小孩的悟性都没有了, 填鸭式的教学让小孩都不会思考了。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 担心再学国学, 死记硬背些“之乎者也”孩子就更不会思考了。一言以蔽之, 认为隐患太多。
二、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分析
“我们对传统的疑问、兴趣、责难、争执, 都是由于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的迷惘困惑与期望中引导出来的” (殷鼎, 1988 ) , 上述两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极端的态度都是要不得的, 是矫枉过正, 是有害的。从根本上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会把读经和小学国学教育引入歧途。上述误区的存在是由于对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认识不清, 要做好国学课程开发, 首要的任务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有明确的体认, 在此基础上才能梳理出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总格局, 为此, 我们研究发现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 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强知识底蕴, 传承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以经史子集为载体, 由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传承下来, 积淀为整个民族的人生智慧, 投射出永恒的理性光芒。国学经典著作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它所倡导的精神是与人类普世价值相通的, 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 因此, 也是所有炎黄子孙都应该学习并身体力行的经典。“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 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的解读, 指向国学经典教育的价值所在。
由于20世纪的教育主要隶属于科学世界, 从客观的教育行政体制到微观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基本上是受科技理性支配的。[3] 教育的人文意义的失落使文化化人几成幻影。而文化化人的前提是要基本的知识所构成的文化基础和底蕴。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丰富传统文化底蕴, 形成运用传统文化的基本能力。
2.开发智力, 形成有意义的认知结构
国学经典的韵律、意境和精炼的词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直觉体悟, 获得“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 从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开发智力, 培养创造力。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指出, 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 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可启动右脑, 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 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而左右脑有同步效用时, 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记忆力不仅存在于儿童时期, 此时期的记忆甚至更加牢固。”[4] 儿童的心理发展同生理发展一样, 遵循“用进废退”原则。在此期间如果给予足够的而合理的刺激, 就会促进大脑的发展。
语言学家研究, 人类学语言最快的时机是十二岁前, 称为语言关键期。此期儿童对语音韵律特别敏感。中国强调背诵的传统, 与现代强调儿童识记的科学, 在这一点上相互支援, 共同肯定了以记诵为特点的学习是科学的方式。[2] 引导学生在记忆力最佳期, 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诵读经典开心启智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心理学实验证明, 在儿童记忆库中, 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东长甸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历程表明:国学经典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 不仅培养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逻辑分析、文章排布、遣词造句等) , 还发展其智力因素中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3.陶冶道德情感, 内化道德行为
品行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人的道德认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向儿童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是国学课程的价值所在。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是通过国学课程, 重拾家珍, 注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对学生的熏陶, 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 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在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直观地引导学生, 将国学中的道德修养资源冶于一炉, 设计出当代小学生修身进德的具体方案, 既发扬中华修身传统, 又能与时俱进, 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下, 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理念, 着眼于现代公民人格的培养, “秉承传统文化, 培育现代精神”, 走出道德缺失的危机, 重塑国民的精神力量。
国学经典所倡导的立志有恒、克己内省、诚信仁爱、改过迁善、躬行实践、见利思义、自强不息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和美德, 通过校本课程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成功地转化为儿童人格养成和道德建构的资源, 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4.培育健全人格, 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构成国学经典教育价值的核心内涵。
我们提倡国学主要是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 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和失落。科学性精神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导致人应有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日渐狭小与局促。不能融入情感领域的人文知识所得到的只能是机械而僵化的客观性知识, 也就不能潜入人的灵魂深处而内化或升华为人的智慧, 造就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性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人的异化的悲哀不能不令人反思教育的真谛。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 把人格的确立 (以区别于禽兽) 和提升 (以区别于一般人) 放在第一位。[5] 以经典著作关照和塑造人的精神为出发点的国学课程就是存在主义教育家乔治·奈勒所说的“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到人格世界”。
国学是以感性通向理性、以心灵自我关照客观世界、以精神诉求超越物质功利、以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的人文经典, 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可把一个人在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6] ,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
5.强化民族认同感,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标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区别最本质的在于文化和传统的不同。历史发展证明, 如果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 就会被别的国家和民族瓦解。所以离开了传统文化也就谈不上民族精神。这正是当下国内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社会动因和现实合理性。一方面是国家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 它不并是自上而下的学者论证的结果, 而是产生于的强大的社会需要, 是真正“草根式”的对家国归属的渴望。东长甸小学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旨在建立曾经割裂的与传统的微弱联系, 培养儿童对传统的基本认知和情感, 续上与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文明薪火, 重拾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
明确了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对走出误区, 构建正确的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 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应该停留于旧的二元对立的思路, 不应该坚执于概念义理的论证, 不应该单一地思考文化思想的建设问题, 而应该从生活的实践出发, 根据我们变化了的时代内涵, 提炼新的问题意识, 回应社会的真正需要, 再认传统经典的学习问题 (王元化, 2005) 。
1.去功利化
在认识上明确了国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但在国学校本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又不能过于强调或过于拘泥于其功用价值和方法, 否则就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可取的态度是吸收体会庄子的“有和无”辩证关系, 采取务实的理想主义, 把握好“有用和无用”的“度”, 即你首先知道它有什么用, 然后忘记它的用途。在对待儿童学国学的问题上, 虽做出系统的课程, 但在执行时要灵活, 别太在乎眼前的“得”与“失”, 以一种开发的心态和悠然的姿态, 让儿童在富饶的文化土壤中自我萌芽与拔节。故此, 我们把“去功利化”, 作为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最为首要的原则, 是课程开发核心的价值取向。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传统经典价值彰显在于通过国学课程弘道化人。作为育人以精神的价值归属为载体的国学课程, 因人之精神发展及培育的绵延而使课程本身获得了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而是累积式与建构性的, 它不像科学性的知识或工具化的操作技术“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 (马克斯·韦伯, 1902) , 故而对国学课程就不能以过于功利的眼光去衡量与设计, 以成人功利化的知识观来评价国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或以狭隘的控制论追求教学活动秩序的井然而使儿童付出成长的代价:对自由天性的表达与心灵舒展的束缚。这是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现实意义的底线。
“教育是依照天性的自然行程和在人类经常向善的方向上天然能力的发展”[7] , 但近代以来科学主义对“理性或理智的片面高扬意味着人失去了诗意的存在状态。人不再生活在感性的因而是诗意的自然中, 而是在静寂、冷漠、客观的环境中寻生计”。[8] 国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小学生体会诗意栖居提供了可能——国学经典内容的丰富性会丰富人的情感体验, 让小学生享受精神世界的宁静致远。“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 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 也有接触的义务。”[9] 朱自清先生的洞见对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来说, 也许是一个并不过时的提醒。
裴斯泰洛奇认为, “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知识或技能, 而是发展和增强心灵的能力”, 在他看来教育即儿童的全部官能都得到自然、均匀与和谐的发展。“去功利化”意味着国学就是一种慢悠悠的早晨读上一会儿, 轻轻松松的, 绝不要“头悬梁, 锥刺股”那一套;国学也不能多学, 适量选取, 要不违背儿童的天性, 静悄悄地、活泼泼地受熏染足矣。
国学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过去的文化知识, 即“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谓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0] “人格世界”的建构是国学校本课程价值取向的旨归。国学课程设计与开发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对儿童人格和精神的培育, 唤起儿童对真善美的渴望, 对独立精神的向往, 这不仅是国学教育的的价值所在, 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场。
2.道法自然
所谓的“道法自然”是强调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的一种价值取向。提倡在国学教学中运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法, 通过适量适度学习, 以期在必要的规训中又能达到对儿童自由天性的保护——教化的意义。
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吸收性心智”理论认为, “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 因为人类的学习能力, 很大一部分, 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应是默会知识 (Tacik konwledge) 学习, 即潜移默化的学习。看起来他学了并不懂的内容, 看起来他真正记得的也并不多, 其实这些将转变成一种“内隐记忆”, 在心理背景中渐渐会产生作用。[11]
教育过程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有时过于用一些看起来很清晰明确的直指目标的功利手段, 反而可能会伤及儿童的未知能力, 欲速则不达。留有一块儿童生长中“混沌”的天地, 不急于开垦点破, 留待某一天的顿悟和自醒, 不揠苗助长。如用儿童易于接受和理解方式进行开蒙诵经。这个过程不追求神速, 而是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为儿童打下一个智力和精神的底子, 为厚积薄发的准备。
“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 将文化遗产传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的生长并启动其自由的天性。”[12] 教育过程中所有的践行无不以关照和善待儿童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为宗旨。国学不能成为束缚学生的工具, 而是开启儿童活泼自由的天性, 使他们自由的成长。因此在国学课程设计与开发中要立足于对儿童自由天性的保护, 去模式化、去教条化, 道法自然, 追求浑然天成的教育境界。儿童的成长需要打磨但更重在自悟和觉醒。因为“教育规划的原则存在于儿童发展的天性之中, 教育不应该被视为任何一种过程或一系列过程, 它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育的基本价值思想是存在于人类及其潜能发展的天性之中的。”[13]
3.传承与创造
国学负载着中华文明, 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格局发生巨变的背景下, 在中华民族振兴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 国学是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凭证;是进行人格养成教育、培养高素质公民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建设者重要的资源。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旨在于对这一资源的利用、整合与优化, 其价值在于传承、启蒙、奠基与创造。“传统能够成为每一代的传统, 能对一代代人发生不同的意义, 秘密在于传统允许每一代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延伸它, 犹如凤凰涅槃后的再生。”[14]
国学的内涵在于它的价值观, 其贯穿本民族的价值体系已深入到此民族的内心深处。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 不仅是本民族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 现代的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宝贵资源, 更是中国人保持自身独特性、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全球化进程中,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 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谈到, 我们的文化方略应当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对“怀古”“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分析, 时隔一个多世纪, 鲁迅的见地仍不失为当下文化方针的准绳。
通过国学课程的开发, 实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 进一步明确“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即“中国是既要有自我的认识, 也要有世界的眼光, 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度量, 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不守旧, 不盲从, 根据中国本位, 采取批评态度, 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 把握现在, 创造未来。”[5] 同时改变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截然对立的态度, 实事求是, 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 因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择其善者而明用之”, 探求其中值得今天借鉴、吸收和发展的东西, 因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 这就是民族形式”, 同时坚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古为今用, 批判继承” (毛泽东, 1940) 这一对待中国民族文化应有的态度和方针的宗旨。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教育;资源整合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国学教育指的就是对这种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是为了从小就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文化观,让他们能在语文世界里寻求更高的价值。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对国学的意识
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就要高度重视它,把心思、精力都花在上面,这样才能全力以赴。对于学习而言,也是如此。老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先注重培养孩子的国学意识,让他们对其有强烈的主动性,脑海里印刻着要学习国学知识的想法。因为毕竟小学生还是孩子,他们做任何事,包括学习,几乎都是凭自己的兴趣而定,所以只有潜意识里对国学有印象,最好是根深蒂固,那么才愿意在课堂上听老师讲那些国学经典。因此,老师就必须要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国学意识,一种可以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的意识,要让他们对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抱有期望与兴致,将课堂上的国学知识纳入自己的大脑系统。例如,长春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会学到很多有关国学的文章,比如《苏武的故事》《中华文明赞》以及一些古诗词等,老师在对这些课文进行讲解时,就必须要在最开始就让孩子们意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想办法让国学在他们的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老师可以开门见山地跟学生讲述国学的历史,告诉他们国学在世界文化园林中的位置;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等,从侧面显露出国学的价值。注重培养小学生对国学的意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第一步。
二、通过广泛接触加强国学教育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而且涉猎面广,很多专家穷极一生研究国学,终究还是不能全面了解它,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也正是因为如此,更加说明了它的价值。因为这宽广的范围,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时,老师肯定是要多向孩子们介绍相关内容,要让他们多接触,广泛学习,如此才能学好国学,向更深一层迈进,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国学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国外文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随着外来文明在国内的传播,要想对传统国学有一个好的传承,就必须要从小抓起,就应该要通过广泛接触加强国学教育。例如,长春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大自然的声音》,这是一篇关于自然和科学的内容,看似与国学没有太大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前人对自然也有过研究,比如伏羲创立八卦,爻数卦象源于天文,这是真正的自然科学体系,还有黄帝时代已掌握五大行星和日月运行规律等,他们都听到了大自然的声音。有些老师可能只是注重课本教授,就是告诉孩子们教材上的内容,让他们弄懂课本就够了,其实不然,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应该立足于教材,但不是局限于此,要以课本为基础,在此之上进行发散学习。这种广泛接触非常有利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
三、通过归纳总结巩固国学知识
课堂上只有四十五分钟,所以就算老师想要讲再多的内容,想要给小学生传播再多的国学知识,想要让他们掌握得再好,都会受时间的限制,无法让孩子们通过一次学习就能在脑海里对国学知识形成根深蒂固的认知。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时,迫于现实限制,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内容呢?其实在学习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归纳总结,当然这既可以是老师给学生归纳,也可以是孩子们自己进行总结。尤其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会有更深刻的记忆,也能理解得更好。例如,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会学到《编写故事》,这节课的课堂对于国学教育而言是非常好的机会,老师可以让孩子们根据以前听过的国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进行故事编汇。有些老师讲过一遍的知识,学生将它们记录下来,可能会比较乱,不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程,也不会与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记忆方式一致,这时候,孩子们就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总结,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巩固,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故事,再进行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对国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能帮助小学生从小形成爱总结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非常有助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
四、进行资源整合全面学习国学
国学经典对于语文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虽然是孩子们从小就接触的汉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很简单,要知道传统国学与今天的文化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在这个文化潮流发展迅速的年代,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在他们的思维系统里植入国学概念,其实还是有些难度的,毕竟受各种杂乱文化的影响,孩子们的认知多少还是会有些不纯正。例如,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会学到《走进图书馆》《成语故事会》等,老师都会在教学中给学生传播一些国学知识,但不会是一次性告诉大家所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知识点还是比较杂乱的。所以,老师在给孩子们教授一些国学内容后,就必须要帮助他们进行系统化的认识,让他们真正弄懂这些国学经典。这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就应该要对其进行资源整合,把所有相关内容都放置到一起,形成系统化的、全面化的学习。要知道在语文学习的路上,永远不会有什么学习哪一点知识这种说法,一定要是以点扩充到线,然后到面,要有自己全面化的知识结构。这种方法对于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策略,也是为很多老师乐于采用的,在教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独特价值,帮助孩子们学好国学。进行资源整合全面学习,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国学知识结构,这非常有益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以国学经典为肥沃的土壤,培养这些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得以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徐燕.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 2014(12).
【小学国学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国学课教学设计11-1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10-06
小学国学试卷09-10
小学国学启蒙11-11
小学国学活动方案11-10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安排01-09
小学五年级国学教案01-11
“国学达人”小学综合类01-12
适合小学生的国学经典09-11
小学作文:国学经典伴我成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