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0篇)
课题: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雪儿》第二课时 执教过程: 师:同学们好!生全体: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师生互致问候)。
师: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雪儿,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雪儿》这一课。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课文中“我”跌伤了腿,是雪儿陪我度过了那段孤单、寂寞而难忘的时光。瞧,雪儿,飞来了,这就是雪儿。(课件幻灯片展示雪儿图)让我们一起用亲切、关爱的语气大声喊一喊雪儿的名字!生全体(大声):雪儿——!
师:喊得还不够亲切自然,要喊出真心喜欢之情。生全体:雪儿——!
师:对了!这样才表现出了你们真切自然的心声。你们能用一个好的词儿来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雪儿吗? 生:美丽。生:坚强。
生:不畏艰难险阻。生:可爱。
师:文中,爸爸是怎样向我介绍雪儿的?请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师:大家都找到了吗? 生:雪儿是一只信鸽。生:雪儿是蓝天信使。
生:雪儿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生:雪儿对人们很忠诚,可以为人类传递信息。
(师出示句子: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它能飞越千山万水,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称它是“蓝天信使”。)师:这些介绍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第三自然段。
师:雪儿这样一只信鸽你觉得它怎样? 生:我觉得它很坚强。师:意志如钢,值得敬佩。
生:我觉得它对人很忠诚,可以为人们送信,传递信息。师:不愧是人们忠实而值得信赖的伙伴。生:雪儿很纯洁。生:雪儿还很勇敢。
师:说的多么准确啊!只有勇敢的品质才能克服一切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可就是这样一只可爱而惹人怜爱的鸽子,却在一次不期之遇的路途中被爸爸捡回来了,瞧,这就是刚来我家时的模样,(出示雪儿受伤图),你从中看到什么,你从它的眼神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觉得雪儿非常痛苦。师:我也有同感!生:我看得出它很哀伤。师:哀伤,也没有办法。生:那叫无可奈何。
师:翅膀受伤了,能到哪里去呢?飞又飞不了,走又走不了。联系当时“我”所处的境地,腿跌伤了,没人陪伴,你切身有何感受呢? 生:孤单、寂寞。想想雪儿也会同样寂寞、孤单。
师:这就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曾似相识”。这就是同病相怜啊!生:我待在家里无事可做,真无聊!师:无所事事,无聊至极!怀着一颗互相取暖、互相依偎的心,我及爸爸怎样对待雪儿的呢?请大家认真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我为雪儿做了哪些事情?
(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叫“雪儿”。
生:我为雪儿取名。(板书:取名)生:我还为雪儿洗澡、敷药。
师:这就叫“疗伤”。(板书:疗伤)我为雪儿所做的这些事你看得出我和爸爸又一颗怎样的心啊? 生:一颗同情的心。师:说完整些。
生:我对雪儿有一颗同情的心。师:还有吗?
生:我们还有一颗善良的心。
师:也是的。但这一切归根结底说,还是因为我们心中装有什么? 生齐答:爱。
师:那就是——(生:爱心)(师板书:爱心)师:你们能像文中的我和爸爸一样用爱心为雪儿疗伤吗?
(生一齐朗读句子)
师:雪儿就这样在我的身边安顿下来了,渐渐和我熟了,我怎样对雪儿说的呢?(出示句子:过了几天,雪儿和我熟了,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
你们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在安慰雪儿,劝它不要着急。师:伤要养好急不得,要耐心慢慢来。
生:我没有把雪儿当外人看待,把它看做自家人。
师:它可不是人啊!这可不是骂它,而是没当它是动物,没当它是一只鸟,而当它是一位„„(生一齐答:朋友)
师:也是患难时生死之交的战友和伙伴哪!能用你诚恳的语气,真心实意的语气把它挽留下来吗?假如我就是雪儿,你怎样竭力挽留我呢?看你能不能留住? 生1: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师:大家觉得他读得如何? 生:有些急忙。速度嫌快。
师:再试试看。速度慢些,语调亲切些。生1动情地朗读。
师:这样读就有滋有味了!还有谁想读?
生2: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地养伤吧!!师:好有激情哟!给她鼓励!大家一起来真心地挽留雪儿吧!
生充满真情地读。
师:我留下了雪儿,从此,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天天一起去干什么?看什么?
(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伤去看蓝天,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飘飘悠悠的白云会是什么样子的? 生:千姿百态的,有的像白兔,有的像小狗„„ 师:看来姿态万千。
生:一大片一大片的,像堆在空中的白棉花。
师:颜色、大小差不多了。但那仅仅是不动的画面。能让白云动起来吗? 生:天上的云瞬息万变,刚刚是一匹白马,转眼间就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师:你把庐山云雾的特点也加进来,真是活学活用、记忆犹新啊!其实,有动感的,有活力的白云才是真白云,才会是飘飘悠悠的。读一点这句,品一品那种飘飘悠悠神仙才会有的感受。
(生齐读)
师:平时在家里,你会一个人独自去看白云吗?为什么?
生:我不会,因为一人看白云太没意思了。再说白云天天看,也没趣味。师:没事做才会去看白云,也是很单调乏味的哟!生:天天都能见到的白云见惯了,也就没什么稀奇的。师:那是什么让我觉得白云那么有情趣,有活力,有生机? 生:是我的心情。我开心,我兴奋。
师:而是谁改变了我眼里的天空,改变了我的心情? 生:是雪儿!
师:是它,它的到来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原本我孤单寂寞而又郁闷的心,因而当我再次仰望天空时,白云也不是那么单调乏味的了,一切都像动起来了!我们浮想联翩,会想些什么呢?谁乐意来说说?
(出示:我想:。
雪儿想:。)
生:我会想:雪儿啊,今天都是有你陪伴在我身边,要不,我是该多么寂寞无聊啊!生:我会想:雪儿啊,你这就成了我伴儿了,我还不知道你家在哪里呢?在重重白云的最那边吗?是像房子的的那朵云里面吗?要是你能开口讲话的话,就请你告诉我吧!
师:情致动人!你的心雪儿一定感受得到!
生:我会说:雪儿,是不是很想家了?想到天上飞两圈吗?现在还是早日养好伤再说吧!快快好起来吧!师:我替雪儿向你表示感谢!师:相依相伴的日子真真切切让人难以忘怀,令人回味。美好的时光也很短暂,但最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来到了!
出示句子: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教师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脸上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师:想来读一读吗?
“想!”学生迫不及待地喊道,随即打开了课本。
师: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学生连声叫好,开始津津有味地朗读起来,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师:看着你们自信的笑脸,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得不错。(随后指名学生朗读。)读后学生举手,争着发表意见:
生1:“啊,我为雪儿欢呼!”读得很好,读出了“我”的喜悦之情,还配上了拍手的动作,很好。
生2:我觉得“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中的“高高”读得很好,让人感到雪儿飞得很高很高。
师:是啊,雪儿终于飞回了蓝天,终于又能在蓝天下翱翔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句话,你们还可以读得让人感到更舒畅些吗?
“能!”学生小手林立,抢着朗读这句话。
师:(指名朗读后)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这儿时,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吗? 生1:有!我不知道雪儿的翅膀怎么会划出弧线?
生2:我想,这弧线不是真的线,而是说雪儿在兜着圈子一圈一圈地飞。师:大家同意他说的吗? 生:同意!
师:我们请他来当雪儿,展开双翅绕着圈子飞翔飞翔,好不好? 生:好!
(那位同学上台表演飞翔。)师:看,雪儿飞得多轻快,多自在啊!这真是—— 生:美丽的弧线!
生3:老师,“弧线”后面怎么是省略号呢?省略了什么呢?
师:你真厉害!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答案就在这段话中,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读起来,有的轻轻地读着,边读边想;有的放开嗓子,配上动作,大声朗读着。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生1:我想,省略的是这样的内容:雪儿是多么高兴啊!生2:我想,省略的是:我越看越开心!
生3:我想,省略的是:雪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师:我的心儿也展开了双翅,和雪儿一同翱翔在蓝天下!生4:我想,省略的是:洁白的雪儿,在蓝天下多么美丽啊!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你们愿意带着这份浓浓的喜悦之情来为雪儿欢呼吗?
(指名学生诵读,背诵)
师:读得好,背得也有感情!课文的第五、第六两个自然段也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自朗读,再一个个轻读、评议,然后独自练读。师:(指名朗读第五、第六两段后)同学们,刚才你们用朗读的形式表达着“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现在能不能用心中的话语来表达一番呢?这儿有三句话,随你们挑选哪一句来说说,两句也行,三句更好。
出示课件:
(1)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________。
(2)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________。
(3)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________。学生稍作准备、讨论后,举手发言:
生: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谢谢你的精心照顾,使我重回蓝天。”
生: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我又能飞了,我好高兴啊!”
生: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康复,天天快乐!
生: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回到校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生: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飞吧,为人们传递信息去吧!”
生: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多好啊,在我的照顾下,雪儿又飞起来了!”
生: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快乐!”
生: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我想我不久也会回到校园中去的!”
师:说得真好!老师听着心里也十分快慰,同学们多会读书啊!多么能干啊!能背背这两段吗? 生:能!
(然后学生纷纷开始诵读,师指名背诵。)
师:同学们,我能拥有这么一份快乐,拥有与雪儿度过的一段难忘、美好的时光,是我的幸福,是我们三生有幸!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份快乐呢? 生:不是的,不爱鸟的人是不会有的。生:不关爱动物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师:是的,只有拥有爱心的人,只有善待生命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是快乐的!才会是最幸福的!让我们满怀激情地朗诵这首爱的颂歌吧!
出示:爱,就是给予。
一个关怀的眼神。
一个爱抚的动作。
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美好的祝福。爱,是人类的春天。爱,是生灵的乐园。你爱着世界,世界也爱着你。
让爱在你心头驻足,让快乐在你心头弥漫。
师播放乐曲《爱的奉献》,学生们情感充沛、大声地朗读诗。
1. 复习巩固生字词。
2. 感知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了解课文内容, 能感受到夏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地捕捉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阅读, 适当的积累语言。用教学生学习到学生自学的方式, 教会学生学习。
三、教学准备
课件、贴图。
四、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师戴着花仙子的头饰说:你们好!我是花仙子。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很多美丽的花朵, 你们想得到它吗?只要大家上课专心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就能得到我篮子里美丽的花了。我们一起加油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荷叶圆圆。 (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奖品,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 复习生字
我的家在“荷花池”, 那里很美很美, 下面就带同学们到我的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荷花池) 咦?同学们, 这些荷叶上的生字你们会读吗?
3. 读文、感悟
(1) 看图感受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美吗?那我们全班一起美美的读一读第一段吧。
(2) 读课文第二段理解感悟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有很多朋友也闲不住了, 你们看谁来了?
老师想请一位喜欢小水珠的同学来读第一段, 看看小水珠都说了什么了?
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3)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贴小蜻蜓图)
大家读得真不错, 荷叶这么美, 荷塘这么好玩, 小蜻蜓也飞来了, 你们瞧。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读读第三段吧。
(4) 学生自学四、五段
见到美景小青蛙和小鱼儿也赶来了。 (贴小青蛙和小鱼儿图) 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小组一起学习, 先看看我们小组学习的要求吧!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情境中朗读体会, 感受自然的美好, 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
4.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 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开、来了欢乐。现在, 老师要带你们到另一个很美的地方?想去看看吗?看看还有谁把荷叶当作什么呢?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5. 课堂小结
圆圆的荷叶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也给我们带来了笑声, 荷叶快乐吗?“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希望我们能将这份开心与快乐带给每个人, 带到每个角落, 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笑声。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琦君奶奶回到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江南小村庄,一起去品味迷人的桂花香,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请大家把书打开,看一看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按照摇花前、摇花时和摇花后的顺序,具体讲述了摇桂花的情景。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谁想读?
(一生读摇花前的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在这里可以做个记号“|”,表示这前面就是摇花前的情景。摇花时,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这里是摇花时的情景,咱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马上在这儿做一个记号。摇花后呢,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琦君在使劲地“摇桂花”,很快乐。
生:她很快乐,把桂花摇下来啦!
生:我仿佛看到桂花像雨一样落了下来。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琦君听到母亲同意“摇桂花”的时候,一蹦三尺高的样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摇完桂花,父亲、母亲享受桂花丰收的喜悦。
师:哦,那是一种快乐的忙碌,其实在“摇桂花”的过程中,课文不仅写了“我”和父母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表达了“我”的心情。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我”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把体会到的感受写在书眉上。(生默读,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谁来说说摇花前,“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在“摇桂花”之前,作者是很心急的。
师:你从哪句话体会到了“我”的急?
生:我是从“‘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师:是呀,桂花都开了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摇嘛,真是急死了。所以,明明是问母亲,作者却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呀?
生:感叹号。
师:谁再来迫不及待地缠着母亲问一问。(一生读)
师:咱们就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一起读一读“摇桂花”之前的情景。(生齐读)
师:现在终于要“摇桂花”啦。哪些语句向你传达了这种快乐的心情?请把这些语句给画出来,自己轻轻读。(生自学)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文中“我”的快乐的心情。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我来问问你们这些“小琦君”,你们又是帮着铺竹席,又是帮着使劲儿地摇,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我非常开心。
生:因为“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我当然很积极地去帮忙。
生:我盼星星、盼月亮就是为了“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怎么不开心呢?
师:我感受到了。那你又是帮着干这个,又是帮着干那个,不觉得累吗?
生:不累!
师:你们小小的心里装的全都是满足啊,所有的快乐,都从这两个“帮着”中体现出来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也向你传达出了这种快乐?咱们继续交流。
生:我找到了这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就“喊”——。这话是从心底喊出来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的小眼睛闪亮着,带着微笑喊了出来。这一喊,你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我觉得那桂花很香很香,作者心里十分快乐。
师:请大家边读边想象那飘落的桂花。一定还会有新的感受。
生:我十分兴奋。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
师:真是太奇妙了,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的心都飞起来啦,谁愿意再来喊一喊。(生读)
师:她这一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她非常非常非常的激动。因为她整天都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摇桂花”这件大事。
师:我听出来了,你也非常激动,连用了三个“非常”。老师也真想喊一喊。(教师范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啊?
生:小作者沉浸在这种香气中了。
师:完全沉醉啦,咱们女同学,请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女生读)
师:我看到了男孩子脸上写满了羡慕,想读吗?(男生读)
师:(音乐起)那么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起去摇落那缤纷的桂花吧。摇桂花喽,孩子们,来呀来呀,快来使劲地摇呀。同学们,说说看,在这么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什么,最想说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最想说,桂花真是太香了。
生:我最想紧紧地抱着桂花树,使劲儿地摇。
生:我想再多摇一会儿,以后可能就没机会这样摇了。
生:我肯定一直待在树下,不想回家。因为桂花的香气已经把我熏醉了。
师:熏醉了,我想你此时此刻已经躺在散落的桂花上,睡个桂花觉了。
生:我会拿一些桂花,然后撒在自己身上。
师:撒在身上,你这时就成了桂花仙子了。大家都走到琦君的心里去了,这缤纷的桂花终于摇落了。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于是他诗兴大发,把所有的快乐都融进了这诗句中。谁来吟诵?(生读父亲的诗)
师:父亲是用诗句来表达桂花丰收的喜悦。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呀?
生:“我”现在的心情,是非常快乐的。
生: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非常喜欢桂花,希望明年还可以“摇桂花”。
师:今年还没过,就盼着明年了,可见陶醉啊!正如父亲诗句中说的,“花语缤纷入梦甜”啊!这甜蜜的感觉还在心头回荡,桂花摇落以后,我们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什么呀?
生: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吃的,有桂花卤,还有糕饼,还可以和在茶叶中泡茶。
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桂花明明只在秋季开,又怎么会香了全年呢?
生:因为桂花可以做许多东西,人们只要吃着这些东西,口中也会散发出阵阵的桂花香。
生:村庄里所有的人都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所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生:人们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可以泡茶,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做糕饼。人们把桂花都藏起来,这样全年就都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
师:随之,这香味也就到了人们的心里头了。除了它香的时间特别长,你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些词儿也让你觉得是那么的香。
生:我从“沉浸”这个词里面感受到了桂花很香。因为如果只有一些地方香的话,她就不会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沉浸”它表示程度很深。
师:是呀,整个村庄都香了。你能具体地说说看,哪些东西都是香香的。
生:桂花茶,是飘着桂花香的,桂花卤、桂花糕也是。
生:连我写字用的笔也是香的。
生:可能连吹来的风都是香的。
生:我觉得他讲的那个风香还不够。风香,过了一段时间香气就全被吹走了。落下来的桂花不可能全被捡了放到竹席上,总还有很多是落到泥土里的,泥土吸收了以后,就会发出清香,许多泥土的香味聚在一起就变成浓香,随着风儿吹来吹去的。
师:掌声送给他!连咱们村庄里的泥土都是香的,咱们的心都是香的!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文中母亲的话。(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真的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
生:并不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十分喜爱故土,赞美家乡的金桂。
师:爱家乡都融汇在她爱桂花之中了,多么自豪的情感啊!谁不说俺家乡好啊!同学们,你也能来说一说吗?(屏幕出示:外地的______再______,还是比不得______。)
师: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吟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年,母亲站在自家的旧宅院子里,触摸着芳香扑鼻的桂花时,她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当我从外地回家,捧一大袋桂花送给母亲时,母亲总是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年丹桂飘香,身处异乡的母亲就会说——(生深情朗读母亲的话)
师:当85岁高龄的琦君回到故里,站在家乡的旧宅院子里,她仿佛又一次听到母亲在说——(生深情齐读)
师: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甜甜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桂花雨仅仅是指当年摇桂花时,那落得我满头满身像雨一样的桂花吗?不是,那你说说看,这桂花雨还是——(屏幕出示:这阵阵的桂花雨是……还是……)
生: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
生:那阵阵的桂花雨还是琦君奶奶对她故乡的思念。
师:是啊,就是那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啊!这缤纷的桂花雨不仅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也快乐了我们的童年。作家琦君在文坛上被誉为“台湾的冰心”。因为少小离家,所以她的很多文字,都表达了一种浓浓的乡情。(出示作品名及网址:《粽子里的乡愁》《月光饼》《春酒》……www.chinese.001.com/中国语文网)课后,请同学们登陆中国语文网,去阅读琦君的作品,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一、回顾复习,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 生:《开国大典》
师:上节课,老师已经跟大家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掌握了吗?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听写几个词。
师:好,开始。第一个,典礼。我特别喜欢我们班的李杰同学,他的腰挺得特别直,写字的姿势特别好。第二个,协商。第三个,诞生。第四个,瞻仰。最后一个,排山倒海。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来,看看屏幕。你写得是否准确,如果你有错的,请马上更正。
(全体同学齐读词语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开国大典》这文章它主要分四个场面去描写整个大典过程,那么,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四个场面概括出来?
师生概括,并板书: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一)研读“典礼仪式” 师: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勾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写批注。)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首先谁来交流自己划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倒”,读第三声。生:排山倒海。师: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人们非常想见到毛泽东,见到毛泽东人们非常激动。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非常好。从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当中,我看到了群众的目光,还听到了掌声。掌声是怎样的掌声?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从“排山倒海”这词,你知道什么? 生:群众的反映十分热烈。师:他们心情非常—— 生:激动。
师:因为激动,才会有„„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师:除了掌声,还有——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你注意到哪一个词? 生:一齐。
师:从“一齐”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群众非常渴望见到毛泽东。师:三十万人有没有人指辉? 生:没有。
师:但是他们有不约—— 生:不约而同。
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我们一齐来。生齐读。
师:继续找。还有哪些描写群众反映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七自然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人们对新中国的成立心情十分兴奋、激动。师:你理解的真好。在这里,又看到了两个“一齐”,三十万人一齐——
生:欢呼起来。师:一齐—— 生:欢跃起来。
师:三十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我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都对革命领袖,也就是对毛泽东充满了崇敬。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你是如此的激动,读得不错。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全国都知道了。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师:是啊,我感受到了那分激动。蔡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句子时,把第二个“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换成“它”
师;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没有这两个词,就不能很好地表达那种情感。师:文段连续出现这两个词,这种写法叫—— 生:反复。
师:这反复的写法就更加强调,更加好地表达人们的—— 生:情感。
师:读起来就更加有—— 生:气势。
师:我们全班再来体会体会,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指什么呢? 生:是毛主席宣告中国成立的声音。师:请你把毛主席的原话读一读。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板书:新中国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生:齐读。师配乐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有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有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有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有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指名读)
师:下面,让我们回到这一时刻,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播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师;接着,升国旗。那么群众的反映又是怎样呢?谁接着读? 生:请大家看第八自然段: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人们升国旗时非常严肃。师:什么叫做“瞻仰”。生:怀有敬意的看。
师:从“瞻仰”一词,可体会到人们对国旗的尊重。因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生:表明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板书;中国人发从此站起来了。)
师:同学们,红旗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今年是我国成立六十三周年。祖国已经过去六十三年,在这六十三年当中,五星红旗无数次地飘扬在天空。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师播课件: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是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是奥运赛场上同时升起的三面五星红旗,这是神州七号飞天时飘扬在茫茫太空的五星红旗。这是神舟九号起飞前鲜艳的五星红旗。
师: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假如你亲眼见到这些时刻的五星红旗的升起,你的心情会如何呢?你有什么想说的?
说话训练:看到五星红旗在 升起,我。
生: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时,我当时心情是十分激动、高兴的。我们中国人终于来到了太空,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
生:当我看到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我感到了自豪,耻辱的过去结束了,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了。
师:真好,你再来。
生:当我看到奥运会上再上升的五星红旗时,我为我们中国的运动健儿感到骄傲。
师:是啊,同学们。在这一次次红旗的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我们中国这一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腾飞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同学们,这时我们才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掌声,一阵阵欢呼声,那就是因为——
生: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引读第九和第十自然段。)
师:为什么是54门大炮,一共二十八响?有含义吗? 生:应该有。
师:老师留下一个悬念,大家课后自已杳一查,“54”“28”这两个数字代表什么?
(二)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师:好,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走进最后两个场面„„ 生: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最后两个部分,利用你的眼晴这台微型录像机,找出你最难忘的境头,好吗?
(学生默读,划句子。)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最难忘的境头是哪个?
生请大家看第十二自然段: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我体会到他们队伍很整齐。师:这些部队,有哪些部队? 生:海军、陆军、空军。
(分角色介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生:我最难忘的镜头是:“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我体会到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师:谁再来和大家交流你最难忘的镜头?
生:“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师:你体会这场面了吗?不管是主席还是群众他们的心中都是无比的——
生:激动。师:无比的—— 生:自豪。
生: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师:“洪流”加上了—— 生(全):双引号。师:是指什么呢? 生:是指火把。师:对吗?有没有同学补充。生:就是指游行的队伍。
师:那为什么把游行队全叫“洪流”啊? 生:因为游行的人是举着火把的。
师:这光明又是什么意思啊?只是指火把的光吗? 生:就是新中国成立了,迎来了光明,祖国明天会更美好。
三、创新文本,拓展延伸。1.创新文本,将内容重组。
师出示;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当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时,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当毛主席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整热烈的掌声;
当毛主席向空中招手时,群众看见了,都把帽子、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当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师:朗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人们对毛主席非常热爱。(指导激情朗读。)2.拓展延伸
师:《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那么,作为普通人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以后我们将再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在花山》,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时的情感世界。
四、小结写法,片段训练。
师:好,同学们,刚才回到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见证了整个开国大典的经过,那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去写整个开国大典的过程的呢?
师:这么大的场面,我们说过了,写场面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师:有整体的描写,也有个别具体的描写。这就是—— 生:点面结合。
师:大家看看阅兵式部分,作者是不是全部写得很详细?详写了什么?
生:详写了陆军、空军,其它的略写。师:这叫做详略得当,详略得当,就可以 生:重点突出。
师:不管写哪一个场面,却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有一定的条理,这叫做:层次清楚。
(板书: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层次清楚)师:同学们,我们每星期一都举行升旗仪式,下面请你仿照《开国大典》的写法去写一写这个场面。
(写作点评及交流)
五、布置作业。
水罐 完好无损 日复一日 不禁 骄傲
惭愧 渗出 浇灌 花瓶 欣赏 道歉 漏掉 生:齐读
师:谁能用这些生词说说课文的故事呢? 生:思考、自说
生:印度的挑水工每天用两个水罐挑水,一只是完好无损的水罐;一只是有裂缝的水罐。破水罐十分惭愧。一天,破水罐向挑水工道歉,挑水工要它看路边的花草。看着路边的花草,破水罐感到了一丝快乐。可是,当它看到水又从裂缝中渗出时,心里又伤心了起来,挑水工告诉它,如果没有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花草,路边就长不出鲜艳的花朵,主人每天也欣赏不到花朵。
师:宋洁同学能用上这些词语一口气说出这么长的一段话,声音洪亮、通顺、流利,掌声鼓励。
生:鼓掌
师:我们有没有信心向宋洁这样思考、回答问题? 生:有!
师:寓言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道理,《一路花香》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整体感知,引出“裂缝”
请大家浏览课文,做做标记,“裂缝”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并做标记。
生:“裂缝”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节一次;第二节两次;第三节一次。师:大家读书真仔细,老师跟你们画的一样。师:(出示PPT)他有两只水罐,一只水罐有条裂缝,另一只水罐完好。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生:齐读
一读“裂缝”,学习第一节
师:两年来,挑水工用的是哪两只水罐? 生:一只完好无损的水罐;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师:用它们来挑水的结果怎样呢?
生:完好无损的水罐总能把水运到主人的家;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下半罐水了。
二读“裂缝”,学习第二节 师:两年来,破水罐总是盛半罐水,它的心情怎样呢? 生:十分惭愧
师:谁能说说“惭愧”的意思? 生:因为做错了事情,心里感到不开心。生:因为天天只剩下半罐水,心里很难过。
师:你能用自己的感受理解破水罐此时的心情,这种解词的方法很好。“十分”什么意思?
生:很 生:特别 生:非常
师:为什么“十分惭愧”?
生:它早就难过了,已经难过了整整两年了!师:对!这一天,它终于忍不住了,要向挑水工—— 生:道歉
师:它道歉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呢? 生:自读破水罐道歉的话
过去的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师: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而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呢? 生:它感到非常骄傲
师:两年来,它们俩肯定会悄悄地说些什么?能想象出来吗? 生:思考、自说
生:一天晚上,破水罐唉声叹气地说:“兄弟呀,我太无能了,每天只能盛半罐水。”完好无损的水罐拍着自己的胸脯得意洋洋地说:“哈哈,你看我多有本事啊,天天都能盛满满一罐水!”
师:同学们,刘志远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说得有声有色 生:他真会想象 生:他说得很完整
师:他能说得这么好,我们也能,对不对? 生:对!(掌声鼓励)
三读“裂缝”,学习第三节
师:(出示PPT)同学们,我们和破水罐一起看看路边的花草 生:一边看“路边花草”幻灯片,一边欣赏轻音乐《印度人的梦想》
师:蓝天、白云。清山、绿水。茂密的树林、鲜艳的花朵。多美呀!你从幻灯片上看懂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蜜蜂嗡嗡的声音。生:我看到了蝴蝶在花丛中跳舞。生:我听到了鸟鸣,看到它们在树林里飞。
师:破水罐也和我们有一样的感受,它的心情终于有了—— 生:一丝快乐
师:怎么只有“一丝快乐”呢?大家说说。生:它感到快乐是因为路边的景色太美了。师:它知道这美景有它自己的劳动吗? 生:它还不知道,所以只能有“一丝快乐”。师:可是,一会儿工夫,它仍然伤心起来,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师:这次它又怎么做了呢? 生:它又一次向挑水工道歉。师:道歉的话写出来了没? 生:没
师:第一次道歉的话写出来了,第二次却没写,这就叫有详有略,我们写作文也学会用这个方法。
破水罐又道歉了,挑水工又怎么跟它说呢?我们师生合作朗读第三节。男生读破水罐;女生读挑水工,我读叙述文字。
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三节
师:刚才男生纳闷了,怎么没有我们读的句子呀?哈哈,破水罐道歉的话课文里省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找回来呢?
生:破水罐说;“挑水工啊,我怎么能开心呢?半罐水又从裂缝中漏出去了,真对不住您!”
师:孙勇健把破水罐第二次道歉的话找回来了,好不好啊? 生:好!(掌声鼓励)师:(出示PPT)
难道你没有注意吗?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常摘下这些美丽的花,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
生:齐读
师:到这儿,破水罐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漏掉的半罐水有什么用了吧?它现在什么心情呢?
生:开心 生:高兴 生:激动 生:自豪 师:幸福
师:破水罐这时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的本领还真不小呢!
生:我还能浇灌出这么多鲜艳的花朵呢!生:我多能干呀!
揭示寓意 巩固拓展
师:对,破水罐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课文的道理(出示PPT):
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太过自卑,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个有用的人。
生:齐读寓意 师:(出示PPT): 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 如果没有我(有裂缝的水罐。挑水工。水、土、阳光。花儿。小溪、小路。小鸟、蜜蜂、蝴蝶。完好无损的水罐。主人。自己),呢?
师:读第一句 生:齐读
师:它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不用问号怎么说?
生:如果没有你,主人就不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师:第二题有信心说好吗? 生:自选试说。
生:如果没有我(破水罐),主人就不能每天欣赏到鲜艳的花朵。生:如果没有我(挑水工),破水罐就发挥不了这么大的作用。生:如果没有我(水、土、阳光),花儿就不会长这么鲜艳。生:如果没有我(花儿),主人就没有这么开心。生:如果没有我(小溪),花儿就没有水喝。生:如果没有我(小路),挑水工就没地方走。
生:如果没有我(小鸟、蜜蜂、蝴蝶),水罐们就没有这么热闹。
生:如果没有我(完好无损的水罐),破水罐就不可能在扁担那头安安稳稳地浇灌花草。
生:如果没有我(主人),挑水工也想不到要利用破水罐种花草。师:是啊,谁都有自己生存的价值。谁再说说自己的价值呢?
生:如果没有我(刘志远),学校乒乓球队怎么能在市赛中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呢?(鼓掌)
生:如果没有我(宋洁),四(7)班的班风、学风哪有这么优秀呢?(鼓掌)生:如果没有我(王跃),那次拔河比赛,我们班怎么能夺第一呢?(鼓掌)师:挑水工的世界是渺小的,挑水工的世界又是很美丽的。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美好的明天,把美留给自己,也留给别人,再读课题——
生:一路花香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课文中的“流浪汉”指的是谁?
生:灰尘。
师:文中有两个词跟课题中的“流浪”是相对应的, 请快速浏览课文, 圈一圈, 读一读。
生: (浏览课文后) 东碰西撞、到处游荡。
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的?
生1:这两个词写灰尘没有家, 东逛西逛, 这些特点和流浪汉很相似。
生2:这两个词就是说, 灰尘不会一直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它们会跟着人流、车流到处乱逛, 而且越脏的地方, 灰尘就越多, 就跟流浪汉一样。
师:是呀, 作者把灰尘比作空气中的流浪汉, 很形象, 很有趣。因此, 流浪汉三个字要加上引号。
师:还记得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灰尘的吗?
生:大小、来源、用处、坏处、管教方法。
【点评: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关注文本表达思路, 亲近文本, 为“言”“意”融通提供保障。】
二、多元解读, 潜入文本
师:我们先来研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淤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将文中描写灰尘很小的句子画下来。于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生自主学习, 同桌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灰尘很小, 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 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 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存在的。
师:你从哪些字眼感受到灰尘极其微小?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1:“一千颗、紧挨着、只有一厘米长、除非、不大感到”这些词都让我感到灰尘极其微小;主要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
师:作者只用了两个数量词就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灰尘极其微小, 真是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注意读好这两个词。 (学生齐读, 两个数量词读得很到位。)
生2:“据试验, 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 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 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我从“一酒杯、几十万颗、一百多粒”这几个词感受到城市街道和山林地带的灰尘不一样多, 作者采用的是列数据的方法。
师: (追问) 从这两组数据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2:我体会到只要树木生长得多的地方灰尘就少, 城市街道上人多、车多, 灰尘也就多。看来灰尘的多少与环境有关系。
师:不错, 那这里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看出来了吗?
生2: (恍然大悟地) 作比较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老师把句子改成这样, (出示:城市街道上有很多灰尘, 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 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 这样写不能让人一眼看出“城市街道”与“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这两个地方空气中灰尘数量的巨大差别, 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师:是呀, 这些数据的准确运用使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更有说服力, 也让我们清楚地体会到灰尘的多少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科学、严谨呀!请男女生分别读前、后半句。
(男女生配合读)
师:那这么多的灰尘是从哪里来的?
生:刮风了, 地面上无数的沙粒、泥粉就扬了起来……据说每昼夜就有1430万吨这样的宇宙灰尘落到地球上。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画面, (出示与文本相关的一组图片, 引读。) 刮风了——在工厂里——火山爆发——车辆奔驰、人走路, 又会——此外还有天上的流星, 它和空气一摩擦——据说——
师:灰尘还可能从哪里来呢?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 试着介绍一下灰尘的其他来源。 (出示:当__________, 空气中便有了灰尘。)
生1:当妈妈用力拍打棉被的时候, 空气中便有了灰尘。
生2:当同学们在操场上赛跑的时候, 空气中便有了灰尘。
生3:当舞蹈演员不停地旋转跳跃的时候, 空气中便有了灰尘。
【点评:引导学生循着文路, 品味语言, 体悟写法, 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三、智读精思, 深研文本
师:是呀, 灰尘无处不在, 真是名副其实的“流浪汉”!对于灰尘, 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出示:这样看来, 我们就不得不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啰!)
师:读一读, 想一想,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将“不得不”加上着重号) 你能换一种说法, 使表达的意思不变吗?
生1:这样看来, 我们就一定要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啰!
生2:这样看来, 我们就必须要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啰!
师:对, “不得不”就是表示“一定、必须”的意思。那它们之间有区别吗?
生:“不得不”表示非这样做不可, 语气比“一定、必须”更强烈。
师:是呀, 作者对管教灰尘的态度非常坚决。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作者为什么要用“管教”而不是“消灭”呢?
生2:我们怎样管教灰尘呢?
(师出示自学提示:淤请认真默读课文第3、4、6自然段。于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并在课本上圈画出来。)
(生根据要求自读、圈画, 师巡视。)
【点评:问题的诞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期待, 有效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
四、读活文本, 练习表达
师:找到作者提出要管教灰尘的理由了吗?
生:这些乱逛的灰尘也还是有用处的。
师:你看到了灰尘有用的一面。请同学们用“假如没有灰尘, 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一下第3自然段的内容。
生:假如没有灰尘, 天就不能下雨。
师:你们还知道灰尘有什么作用吗?请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 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灰尘的作用。
生:假如没有灰尘, 宇宙中的许多有害射线会毫无阻挡地射到地球表面, 对人类和各种生物产生致命的威胁。
……
师:既然灰尘有如此多的用处, 那为什么还要管教它们呢?
生:因为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
师:灰尘都有哪些坏处呢? (引读) 灰尘多了会——会——会——灰尘钻进机器, 会——落在未干的电影胶片上, 会——
师:课前同学们查过资料, 知道灰尘的害处远不止文中提到的这些。请大家运用“灰尘的害处是很多的。”这样总分的句式, 将所查资料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说说灰尘带给人类的危害。
生1:灰尘的害处是很多的。它会带着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到处飞扬, 传播疾病。过多的灰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诱发人类呼吸道疾病。
生2:灰尘的害处是很多的。灰尘多了会增加电脑的辐射, 给人体带来伤害。灰尘多了不利于散热, 从而降低电脑零件的使用寿命。灰尘多了还会影响家用电器的使用效果, 缩短它们的使用年限。
师:灰尘与我们的关系还真是错综复杂呀!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灰尘与人类的关系?
生1:灰尘有用处也有害处, 害处大于用处。
生2:灰尘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弊大于利。
师:那我们应该消灭灰尘还是管教灰尘?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可以借用课文语言,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生1:我觉得应该管教灰尘, 因为灰尘有害处也有用处, 不能因为它们有缺点就消灭它们。 (众笑)
生2:我认为应该消灭灰尘, 因为它们虽有用处, 但害处更大。
生3:我认为应该管教, 如果消灭了灰尘, 它就不能发挥自己的用处, 为人类服务了。
生4:我也认为管教比消灭好。因为灰尘无处不在, 消灭它们比较费劲, 还不如把它们管教起来, 让它们为人类服务。
师: (激动地) 说得太棒了!那我们该如何管教灰尘呢?
(出示:最简单的捕捉灰尘的方法是;最积极、最根本__________、最主要的减少灰尘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填空, 齐读。)
【点评: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概括自然段的内容、结合搜集的资料运用总分句式说说灰尘的危害、话题讨论等言语实践, 让学生的思维由零散、无序变得清晰、有序, 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五、活学巧用, 延伸文本
师:如今, 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近年来, 沙尘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 (多媒体出示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师:我们该如何管教它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 四人一组合作探究, 制订一份方案, 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一、 以读起课,读中激疑
师:谁来读课题?(生读)
师: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你们喜欢读吗?
生(齐):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读,今天老师和大家比一比,好吗?打开书,老师先来读第1~5自然段。(师范读第1~5自然段)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
[点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谈话中渗透了学习方法,教师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读书做出了榜样,同时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谢谢,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读得还好。同学们,课文中“这也叫爱”如果要在后面加上一个标点,加什么?为什么?
生:加问号。说明映儿不相信这就是真爱。
生:真爱不应该像茉莉这样平淡无奇。(板书:平淡无奇 “?”)
师:映儿不以为然,“这也叫爱”,该怎么读呢?(生读)
师:甚至差点笑出声来,谁再来读?
(生读出了反问、不屑一顾的语气后齐读)
师:我们说出了口,映儿说出口了吗?
生(齐):没有。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我从“咽”字体会到映儿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师:映儿为什么没说出来?
生:因为“我”看到妈妈是“一本正经”说的。
生:从“一本正经”我体会到妈妈是很认真说的。
师:是啊!妈妈很认真地说真爱就像茉莉,课文最后也这样写: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真爱为什么像这平淡无奇的茉莉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细细体会吧。谁继续读6、7、8自然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想: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爱?(学生自由读第6、7、8自然段)
[点评:整体观照,紧扣标点,诵读品味,生发疑问,使课堂教学有了抓手和落脚点。“这也叫爱”牵一发而动全身,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 读演结合,演中悟情
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妈妈对爸爸的爱?
生:我从这儿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爱——“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我体会到妈妈非常体贴爸爸。
生:我还从这儿体会到了妈妈对爸爸的爱——“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妈妈知道爸爸出差回来很累很饿,所以要映儿等他吃完了再告诉,妈妈处处为爸爸着想。
师:体会得真好。妈妈说“现在看来不行了”,“现在看”妈妈哪儿不行了?
生:身体不行,病得严重。
师:哪个词最能说明妈妈病得严重?
生(齐):“虚弱”。
师:是啊,如果不是得了急病,妈妈一定会——
生(齐):包饺子给爸爸吃。
师:如果妈妈身体还能坚持住,妈妈一定会——
生(齐):包饺子给爸爸吃。
师:妈妈虽然病倒了,但想的不是自己,而是——
生(齐):爸爸!
师:是啊,妈妈一心想着爸爸 ,谁来读一读妈妈的话,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注意“虚弱”。
(生用虚弱的语气,缓慢的语速感情朗读。)
师:妈妈对爸爸的爱体现在这平淡的话语中,而爸爸对妈妈的爱则体现在一个动作中,哪个动作?
生:“直奔”。
师:读一读,从这个“直”字你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读)
生:我体会到爸爸特别想立刻见到妈妈,非常担心妈妈。
生:我体会到爸爸心里非常焦急,顾不上休息就赶往医院。
师:假如我现在就是映儿的爸爸,你们都是映儿。(师提醒)你们就是——
生(齐):映儿。
师:我刚出差回来,进了门,发现妈妈不在,我问你:“映儿,妈妈呢?”
生:妈妈有事出去了,这是她给你包的饺子,你快吃吧。
师:这哪里是包的,这分明是买的。快说,妈妈呢?
生:妈妈的同事喊她出去了。
师:不可能,妈妈一定会在家里等我的。
生:妈妈知道你回来,给你买好吃的菜去了。(生笑)
……
师:是啊,映儿费尽心思编的谎话爸爸相信吗?
生(齐):不相信!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太了解妈妈了,他知道妈妈一定会亲手包饺子,他发现饺子不是妈妈亲自包的,就知道妈妈一定病了。
生:因为他们心有灵犀。
师:是啊,多年的相知相处早已是心心——
生(齐):相印!
师:所以,爸爸虽然一身疲惫,但他顾不上——(生:休息)就(生:直奔医院);虽然爸爸非常口渴,但他(生:顾不上喝水),`就(生:直奔医院);虽然爸爸非常饥饿,但他(生:顾不上吃一口饺子)就(生:直奔医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得语速偏慢)
师:爸爸这时候多想马上看见妈妈,再急切些。
(语速加快了,读出了爸爸的焦急)
[点评:抓住关键词“虚弱”“直奔”,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将文本读厚,还文字以丰富的画面,在阅读训练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淀语感,品味情感。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生齐读后]
师(引读):此后,他——
生(齐):每天都去医院。
三、 深读感悟,深入内心
师:又一天清晨,我带着茉莉花来到医院,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怔住”是什么意思?
生:呆住了。
生:愣住了。
师:眼前的什么让我怔住了?
生读: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妈妈得病,脸上的表情应该是——
生(齐):痛苦的。
师:而此时嘴角却挂着——
生:恬静的微笑!
师: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默读9~16节,找一找那些让你感动的词和句,画一画,写一写,体会妈妈为什么会微笑。
(生自读探究,感悟真爱)
师:妈妈怎么会笑了呢?谈谈你对“微笑”的体会。
生:妈妈的笑是幸福的,她感受到了爸爸对她的爱。“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我从“紧握”中体会到了爸爸怕妈妈夜里有事,就紧握着妈妈的手睡,爸爸是多么关心妈妈。
师:紧握的不仅仅是手,更是两颗心哪,你能读一读吗?注意是“紧握”。(生读)
生:“爸爸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来。”从“轻轻”、“蹑手蹑脚”中体会到了爸爸生怕吵醒妈妈,动作特别轻。
师:体会得真好,能把这份细心与体贴读出来吗?(生轻轻地读)
师:谁也能像这样轻轻地读?
师:真爱不需要惊天动地,就在这平常的动作中,谁还有体会?
生:“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我从“叮嘱”中体会到了,爸爸知道妈妈喜欢茉莉花,就让我带茉莉花,说明爸爸很细心。
生:在爸爸心里,他也觉得真爱就像茉莉。茉莉就象征着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
生:“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爸爸知道妈妈有事不肯叫醒他,没有在陪床上睡,而是伏在床边握着妈妈的手睡。
师:爸爸说这句话时眼睛里怎么样?联系上文。
生(齐):布满了血丝。
师:这说明什么?
生:爸爸并没有睡好,他一直在守护妈妈。
师:爱就是一夜夜的守护。谁能读出这份平淡的真爱?(指名读)
师:是啊,真爱就包含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这份真爱让妈妈露出了微笑,这是恬静的微笑,更是——
生(齐):幸福的微笑!
一、揭题,复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八课《月亮和云彩》 生:齐读课题。
师:小朋友们,这几天观察了月亮和云彩吗?今天他们听到小朋友们在讨论它们,特别高兴,因为你们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来,和月亮、云彩带来的字词宝宝们打打招呼吧!
生:耶!
(出示生词:月亮 小朋友 穿行 明 暗 真快 李小文 院子 丁大勇 果然)指名读。
师:你们不仅是爱观察的好孩子,还是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真棒!师:谁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丁大勇和李小文争论是月亮跑得快,还是云彩跑得快。生:李小文在树杈里看到是月亮跑得快。师:那么究竟谁快呢?
(相机板书:丁大勇 李小文 月亮 云彩 快?)【在课的开始,和学生共同回顾生字新词,复习课文内容,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帮助学生做好新课学习的铺垫,并充分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他们怎么找出答案的呢?相信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们一定能从课文中发现。
二、细读感悟
师:你最有把握读好哪一小节呢?谁来读读?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适时点评。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一定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出示:A他们在院子里玩时发现了什么? B月亮和云彩究竟是谁跑得快? C李小文是怎么找到答案的?
【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思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交流问题,他们在院子里发现了什么?
A出示句子1 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指名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月亮在动。
生: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是因为云彩遮住又移开了。(圈出“一会儿 一会儿 ”)师: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吗? 生:妹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真好玩!生:妈妈一会儿做饭,一会儿洗衣服,真累。师:说得真好!“穿行”是什么意思呢?(指名两小组同学到台前表演理解词语。)
生:我还发现这一句里有一对反义词,是“明”和“暗。” 师:红笔圈出。
(和学生合作开灯关灯体会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师:暗的时候是因为云彩把月亮遮住了,明的时候是云彩又跑开了,看来,夜晚的天空真有意思,他们俩好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在玩耍呢!小朋友们以后可真得留心呢,可别错过了大自然很多好玩的事物。来,一起读读这一句。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于游戏的浓厚兴趣,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边游戏边学习语文,形象地理解“穿行”的意思,师生的合作开关灯更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句式“一会儿……一会儿……”的变化之快,快乐语文浸润其中。】
师:他们在院子里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张大勇发现“月亮在云彩里跑得快”。
生:李小文发现“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师:究竟谁快呢?你从哪儿读到的?
(出示相应的句子:A果然,一朵朵„„在动。)
师:大家同意吗?原来答案就藏在课文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不错,这是我们读懂的,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词语? 生: “果然”是什么意思?
师:果然就是结果和原先说的情况一样。原来,李小文怎么说的? 生: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出示句B 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师:谁能读好这句话。(红笔圈出“是„„不是„„”)师范读,领读。谁也能用这组词说一句话? 师举例:我是女生,不是男生。生:我是男生,不是女生。
生:我们是一(10)班,不是一(9)班。生:这是西瓜不是苹果。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用“是„„不是„„ ”这样的句式说话的语气非常肯定,我们可以这样说,出示:李小文
地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非常肯定地说)
(指名读,齐读,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李小文说得如此肯定,结果也确实如此,云彩很快地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这个结果和他原来说的情况一样,这就是“果然”!
生齐读。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不只是简单地告之答案,在深入研读文本,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回环往复,在反复的朗读和训练中,不仅加深了对词语和文本的感悟,语言的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师:李小文真了不起!原先他说得那么肯定,我还真有点不信呢,现在呀,眼见为实,不得不佩服他了,可是他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他从树杈里发现的。师:请你读出书中的这句话。生读。
师:哦,小文观察得真仔细,从小小的树杈里看月亮就寻找到了正确的答案,看来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仔细观察,还得动脑筋呢!谁能来夸夸小文?
生:李小文,你真棒!
生:李小文,你观察得真仔细。生:李小文,我也要向你学习。师:学习什么?
生:学习他观察仔细。
生:学习他遇到问题爱动脑筋。生齐读第二小节。
师:李小文细心观察生活,还爱动脑筋,真棒。
三、说话练习。
师:我知道我们班里也有不少细心的小朋友,哪些小朋友在家里也观察过月亮和云彩,能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我看到月亮有些淡淡的黄色,云彩很淡。生:我开始也觉得是云彩跑得快。„„ 师:(出示,指名读题)晚上,月亮和云彩在天空玩,它们可能会聊些什么悄悄话呢?想一想,写下来!
教学要求:
1.复习词语,进行词语搭配练习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冬雪对麦苗的作用。
教(学)具:黑板画,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32课《雪被子》
二、巩固生字、新词。强调:“麦、舞、裙、穗、蓝”的书写顺序。
三、词语练习。
1.加中心词训练。
(师出示“雪白的”)问:雪白的什么?
生:雪白的被子。
(出示“淘气的”)问:淘气的什么?
生:淘气的北风。
(出示“快乐的”)问:快乐的什么?
生:快乐的梦。
(出示“金色的.”)问:金色的什么?
生:金色的麦穗。
师(小结):刚才请同学们加上了“后面”的词语,下面请注意
老师的要求。
2.加形容词的训练。
(1)师出示()的被子请大家说说怎么样的被子?
生:(暖呼呼的)被子。
(2)师:再想想平时我们还说怎样的被子。
生:(厚厚的)被子,(暖暖的)被子。
(3)师出示()的北风,怎样的北风?
生:(吹着口哨的)北风。
师:想想看,还可以怎么说?
生:(寒冷的)北风,(刺骨的)北风。
(4)师出示()的裙子,怎样的裙子?
生:(绿绿的)裙子。
师:还能怎么说?
生:(漂亮的)裙子,(美丽的)裙子。
(5)师出示(歌)。
生:丰收歌。
师:你还可以怎样说?
生:动听的歌、快乐的歌。
师(小结):这次我们加的是“前面”的词。
四、讲读第一段。
师:小麦苗可喜爱雪被子了;请你读读第二段,想一想哪个句子说明小麦苗喜爱雪被子?
学生自学第一段,找句子,划下来。
师:你们找到哪句句子?读出来。
生:小雪花给麦苗盖上雪白的被子,麦苗觉得暖呼呼的。
师:我们来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出示板书:小雪花给麦苗盖上暖呼呼的被子,麦苗觉得……)
师:如果我们把雪白的换成暖呼呼的,麦苗觉得怎么样?
生:麦苗觉得很高兴,很快乐,很舒服。
五、朗读训练。
师:麦苗很感谢雪被子,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麦苗对雪被子的喜爱。(全班齐读第一段)
师: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里有没有描写麦苗喜爱雪被子的句子。
(学生齐读第二段,认为没有)
师:这一段写的是谁?
生:北风
师:北风想吹跑雪被子,可是怎么也吹不动。为什么北风吹不动雪被子呢?请你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话。
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雪被子很重很厚,所以北风吹不跑雪被子)
师:你会用“北风吹不动雪被子是因为――”说话吗?
学生自己练习后,齐答:北风吹不动雪被子是因为雪被子很厚、很重。
师:北风吹不动雪被子对麦苗有什么好处?
生:雪被子挡住了北风,能为小麦苗保暖。
师(小结):对了,这儿小麦苗虽然没有说话,但它还是非常感谢雪被子,因为雪被子替它挡住了寒风。
六、读讲第三段。
师:自己读读第三段,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讲了雪被子下面,小麦苗正做着快乐的梦。
(师出示“快乐的梦”)
师:读读麦苗“春天的梦”,它快乐在哪儿?把表示“快乐”的词划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圈划后,讨论。
生:“跳集体舞”很快乐。
师:(指板图)对了,你看,一阵春风吹来,它们很整齐地摇来摇去,这就是跳集体舞。
生:穿漂亮小绿裙也很快乐的。
师:谁给它的?
生:春风给的。
师:和雪被子有关吗?
学生思考,答不上来。
师:春天一到,雪融化了,雪水滋润了麦苗,小麦苗咕吟咕咚地喝雪水,所以长得特别快。
---------------------------
(师强调)雪被子能给麦苗水喝。
师:有谁还知道,小绿裙为什么漂亮?
师:雪被子冻死了过冬的害虫,小麦苗就不会受到伤害了。
春天来到它长呀长呀;长得特别好、特别绿,所以说穿上了小绿裙,特别漂亮。
师:让我们读读“小麦苗春天的梦”,读出它的快乐。
师:那么“小麦苗夏天的梦”又快乐在哪里?学生划下后,齐读。
师:这句话中的“丰收”体现在哪个词组上?
生:结满“金色的麦穗”。
师:结满了金色的麦穗的麦子是这样的,引导学生看图。
师:再读读小麦苗夏天的梦。
七、小结。
师:小麦苗的梦为什么这么快乐?
引导做作业:
(师出示小黑板)雪被子能为小麦苗( ),能为小麦苗( ),能给小麦苗( ),所以小麦苗( )。
请你说说雪被子的作用。
八、作业。
1、完成填空练习:雪被子能为小麦苗挡风,能为小麦苗杀虫,能给小麦苗水喝,所以小麦苗喜欢雪被子。◆
【《雪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9-12
项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10-17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10-20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0-31
猫第二课时名师实录05-28
雪儿相亲散文07-14
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09-28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10-03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1-05
《采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