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农业科技的个人见解(共9篇)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在远古时代,原始的刀耕火种是我们人类祖先谋生的基本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感悟和发现农业发展的规律,从而在积累经验和科学思考的基础上逐步运用起技术创新这一手段,有效地改变了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翻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农业领域的每一细小进步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素负盛名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就颇为详尽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科技发展的状况;《齐民要术》记载了北方旱地精耕细作的成熟经验。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记的相关章节,也记录了诸多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革,充分反映了时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历史证明,我们的先人早已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今天,我们正处在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具有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科技创新带来了农业发展的全新时代。现代农业中,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技推广网络、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的关键阶段。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虽拥有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但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仍然不足,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因而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调整的动力是科技创新。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表明,某一事物状态的改变,必然带动与其相互关联事物的变化或组合或产生出新的事物。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为市场价值的优劣。由此,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力杠杆,在引导人们新的消费观念、促使开发新的涉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根本作用。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农业,没有科技创新的农业在国际市场中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科技创新的农业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 1
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推动农业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科技创新。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生产满足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常常因产品自身的问题导致市场与生产的脱节,从而使生产与消费不能协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科技创新在农业中的地位分析,其未来发展目标可表述为: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安全、生态等效益;不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需要。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就是开辟人类高质量生活的健康时代。
四,推动现代农业的基本出路在于科技。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是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农民收益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即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生产环节的科技生产手段和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出名优品牌,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使产品获取理想的市场价格,实现良好的产出效益,达到农民增收。由此可见,依靠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美国由于解决了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可溶性问题和改变了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大豆制品已达上百种。四是高产值、高效益的工厂化种植、养殖业正在兴起。英国的无土栽培,每平方米生产西红柿36公斤,每亩年利润8000英镑。美国把温室工厂化养鱼与蔬菜无土栽培结合起来,每平方米产鱼50公斤,一年可种10茬生菜。高效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将突破一些地区资源紧缺的局限性,显著提高农业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力。总之,世界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关键词:集装箱,焊接,检验
引言
集装箱的类型根据运输的介质和条件可以分为干货集装箱、干散货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碳钢罐式集装箱、不锈钢罐式集装箱、低温罐式集装箱。不同的集装箱类型, 对焊接的检验要求也有一定的区别。为了便于总结分析, 下面把干货集装箱、干散货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简称为干特箱;碳钢罐式集装箱、不锈钢罐式集装箱、低温罐式集装箱简称为罐箱。根据集装箱的焊接特性, 干特箱的焊缝一般是不承压的, 所以, 干特箱的焊缝主要要求焊缝表面质量合格, 一般没有焊缝的探伤要求;罐箱由两部焊缝组成, 一部分是框架焊缝, 此类焊缝与干特箱焊缝特点相同, 是不承压焊缝。另一部分为筒体焊缝, 此类焊缝是承压焊缝, 此类焊缝不仅要求外观质量合格, 焊缝本身根据压力等级不同需要一定比例的无损探伤检测合格。
在集装箱的焊接检验中, 不论是哪类集装箱的生产, 都可以归纳总结为: (1) 焊接资料的审查检验; (2) 焊接准备检验; (3) 焊接过程检验; (4) 焊接后焊缝检测。而实际焊接检验也就围绕这四方面进行细节的落实、检验工作。
1 焊接资料审查检验
从某种程度来说, 焊接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可以判别一个集装箱生产制造厂的整体能力水平。焊接资料包括了焊接设备、焊接人员资质、焊接工艺资料。
1.1 焊接设备。焊接设备的检验, 应包括焊接设备数量、型号是否符合产品需要, 设备是否有定期效验并记录。
1.2 焊接人员。
焊接人员包括现场施焊焊工、焊接技术人员, 焊接工人应经过专门的焊接培训并取得相应的焊接资格证书;焊接技术人员应有一定的技术专业知识, 也应取得相应的焊接资质证书。
1.3 焊接工艺资料。
焊接工艺资料包括焊接工艺评定资料、现场施焊的工艺指导文件。焊缝施焊的焊接工艺都应经过授权机构的工艺评定认可, 而现场的工艺指导文件应根据评定合格的工艺评定来进行编写。
2 焊接准备检验
焊接准备即焊接工作前的准备工作, 焊接准备工作对后续焊缝的焊接质量非常重要, 不论干特箱和罐箱的焊前准备都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2.1 焊接设备是否在效准范围内, 调试和运行是否稳定。
2.2 冲压成型后的板材与型材边缘焊接前的毛刺、油污、灰尘等杂物的处理是否到位。
2.3 板材、部件装配时的间隙、错边量、坡口、钝边等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2.4 工装运行情况, 是否有相应的反变形措施。
3 焊接过程检验
干特箱生产节奏一般比较快, 这就带来了焊接的不稳定因数增加, 故干特箱的焊接过程检验主要应关注:
3.1 焊接时的工艺参数。
现场施焊焊工会因为赶进度而超过工艺要求的焊接速度、焊接电流, 往往会带来咬边、烧穿、飞溅等不良焊接缺陷。
3.2 焊接过程是否采用引、收弧板。
因为焊接开始、结束时质量是最不稳定的, 故一般焊缝两端的焊接缺陷较多, 为了避免此类缺陷, 集装箱生产工厂在焊缝两端采用了引、收弧, 使得缺陷在工件的外面。
3.3 焊接材料是否正确使用。
干特箱的制作过程中一般使用的焊接方法为CO2气体保护焊, 焊接材料、气体的配比应符合工艺要求。
3.4 焊接操作工人的规范性检验。工人调试焊枪时不应在部件、箱体上进行而损伤箱体。
3.5 焊接环境是否恰当。
环境温度底于零度时, 母材应必须进行预热;风大而影响气体保护焊的气体保护作用时应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根据罐箱承压的特点, 焊接检验主要应关注有:1) 焊接材料的规格、牌号是否符合工艺指导文件的要求;焊条、焊剂是否进行适当的烘烤、保温处理;如果是气体保护焊, 气体的成分、配比、气体的流量是否符合工艺指导书要求。2) 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参数的符合性检验。其中线能量尤其比较重要, 特别是线能量较大的埋弧自动焊的检验更应重点关注。焊接线能量即焊接时由焊接能源输入给单位长度焊缝上的热量。线能量的计算公式:q=IU/u, 式中:I-焊接电流A;U-电弧电压V;u-焊接速度cm/s;q-线能量J/cm。施焊过程中, 如果线能量过大则容易导致焊缝晶粒粗大, 焊缝韧性差, 产品焊接试板的机械性能试验时的冲击试验比较难通过。3) 筒体焊缝衬垫的使用是否正确, 预热温度、层间温度应满足指导工艺要求, 5) 焊接过程中焊渣、杂物是否及时清除。
4 焊接后的焊缝质量检验
焊缝的检验可以分为焊缝外观质量的检查, 焊缝内部质量的无损探伤检测。干特箱的焊缝更多是检验焊缝的外观, 大体可以分为: (1) 主要受力的焊缝, 例如:角件与角柱、上下侧梁的焊缝。因为此类焊缝在实际箱子的使用调运过程是主要的受力点, 也是应力较集中的地方, 故此类焊缝一般都要求有足够的焊缝熔深。要求焊缝饱满、过渡圆滑。 (2) 拼接焊缝的检验, 例如;顶板、侧板之间的拼焊缝, 此类焊缝相对来说焊缝位置为平焊, 较容易施焊。此类焊缝只要求焊角高度合格, 焊缝表面质量良好, 没有未渗透、未熔合、气孔、咬边、裂纹、夹渣等不良缺陷。 (3) 死角、隐蔽处的焊缝检验。此类焊缝集中在零部件较多, 焊缝交叉处, 且有很多不同的焊接位置, 这就带来了不好施焊, 焊缝成形差, 检验时必须确保焊缝修复至表面光滑无缺陷不影响后续的油漆施工。
罐箱的焊缝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框架焊缝, 此类焊缝的特点与干特箱的特点相同, 此类焊缝关注焊缝外观质量合格。第二、筒体部分的焊缝检验。此类焊缝为受压焊缝, 此类焊缝的不仅要求外观质量合格, 还要检查焊缝内部缺陷 (根据受压程度不同, 焊缝内部探伤比例不同) , 而筒体的焊接后的检查, 一方面应包括装配定位时的点焊质量, 因为焊缝的质量缺陷很多缺陷就是从点焊的缺陷引起的, 例如:点焊产生的气孔、夹渣,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清除, 在后续的焊接铁水溶化时气孔和夹渣未来得及跑出时, 就容易存在焊缝的内部造成缺陷。另一方面是进行焊缝内部的无损探伤检测, 无损探伤前应检验焊缝表面是否打磨光滑, 以避免影响无损探伤的评判结果。
5 结论
对集装箱焊接检验来说, 不论是焊接资料审查检验、焊接准备检验、焊接过程检验、焊接后焊缝检测, 都是确保整体集装箱焊接质量不可分割的环节。只有每个环节检验到位, 方能确保集装箱的整体焊接质量, 生产出合格的集装箱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规范-2009.人民交通出版社.[1]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规范-2009.人民交通出版社.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各单位:
《关于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意见》已经厅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〇七年四月二日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展品牌农业,是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和主导产业渐趋明显,品牌农业在全省农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但是面对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和我省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新情况,面对农业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要求,面对品牌农业发展和消费的新趋势,我省的品牌农业建设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品牌农业就是以品牌建立和综合运用为基本标志,以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全面改造为保障,以强化差异和特色竞争力为重点,以寻求产业市场优势和超额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形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有利于促进品牌企业与其所在生产组织体系连接,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经营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我省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弘扬质量管理和品牌经营核心理念,坚持“企业主体、合力推进、龙头带动、科技创新”的原则,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整合和保护农业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全面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支撑。
(三)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品牌农业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有序的品牌成长壮大良性机制;农业知名品牌数量明显增加,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牌农业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培育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00个左右,农产品商标得到广泛注册和使用,形成各层次品牌有机结合的品牌集群;发展做大一大批农产品传统品牌,培育和建成一批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通过认定(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000个以上;品牌农产品产值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三、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夯实品牌农业生产基础
(四)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场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等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
(五)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行政区域和生产区域的一体化认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带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着力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带动能力。遵循国际通行规则,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充分挖掘地方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
(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保障能力。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检测设备,加强生产环节质量监控,为品牌农业创建提供保障。
(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品牌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各地要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注重品牌经营,通过市场化手段,有序整合品牌,使之做大做强。
四、加大建设力度,增强品牌农业发展动力
(八)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增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整合现有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加强与工商部门协作,推进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实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九)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认定和推荐。自2007年起开展浙江省名牌农产品认定,遵循无偿、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市场评价、用户评价和质量评价为主,实行总量控制,好中择优,动态管理。积极推荐国家名牌农产品,支持和鼓励申报各级名牌产品。通过评选认定,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坚持梯队培育发展原则,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原则上从省级名牌农产品中推荐产生,省级名牌农产品原则上从市级名牌农产品中推荐产生。
(十)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各地要积极主动,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促进品牌农业输出,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
(十一)完善要素保障机制,营造品牌农业发展良好环境。对农业品牌企业,各地要在有关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等项目安排实施中,要积极扶持鼓励品牌农业建设。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五、加强品牌农业管理,建立健全工作体系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建立厅推进品牌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与厅农产品质量安全委员会合署,统一领导和协调全省品牌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科教处,负责有关日常工作;厅各有关单位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做好工作。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推进品牌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共同推动全省品牌农业建设。把品牌农业建设列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加大政策奖励力度,对品牌农业建设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发布日期】2009-09-15 【生效日期】2009-09-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夯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抓紧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没有落实到户的,2010年底前要全部落实到户;基本农田已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的,要尽快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妥善解决承包地块四至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内容不完整和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推进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信息化。及时解决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突出问题,对违法调整收回农户承包地的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抓紧研究涉及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重大问题,推动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总结各地采取财政补助、项目扶持等多种措施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验和做法,支持各地采取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群众乐于接受的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户家庭经营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开发农业,规范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行为,探索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和提高农业效益的土地流转办法。要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加快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可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需要,建立有形的土地流转市场,搭建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指导合同履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强化流转土地用途监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发布流转信息,提供法规政策咨询,开展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调处土地流转纠纷,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创造条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监测,系统掌握土地流转的面积、类型、流向、价格等变化情况,为完善政策、指导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三)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是依法调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重要法律保障,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根据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需要,依法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要充分发挥调解的基础作用,依靠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尽力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充分发挥仲裁的关键作用,综合运用调解和裁决手段,依法及时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充分发挥司法的保障作用,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法院的支持,为调解和裁决提供执行保障。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配套规章制度建设,支持有关调解组织和仲裁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抓紧落实将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的法律规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正常开展。
二、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是完善统一经营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发展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服务。继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推动出台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资金、资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强化财务公开工作,充实公开内容,完善公开程序,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重点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土地补偿费以及农民负担专项审计;进一步规范会计委托代理制,明确会计委托代理范围,健全会计委托代理机构,完善委托代理程序和会计代理帐务处理程序。
(六)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城郊村和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要围绕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稳步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农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研究和落实扶持政策作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努力扩大财政支持规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不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抓紧研究和推动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和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扶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畅通产销渠道,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业部门组织实施的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有关项目,要积极安排或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各行各业都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八)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规范发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搞好注册登记,指导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帮助合作社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保障成员经济利益。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逐步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和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化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提高合作社产品信誉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合作社运行和发展情况监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办社经验和做法,对成员有意见、运行不规范的要及时指导帮助。
(九)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要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政策,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氛围。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合作社业务辅导员培训,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导规程,提高辅导员指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水平。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市场营销、技术信息等服务,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要全面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进出口等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龙头企业化危为机、做大做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部门沟通协调,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新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要适应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推进龙头企业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集聚,命名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要把龙头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要按照准入条件公开、企业公平进入、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改进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办法。逐步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和各产业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十一)完善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可以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也可以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十二)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高产创建活动,鼓励企业按照农业标准和良好农业规范创建果蔬茶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把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商品流通网络,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
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加快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把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适应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农民分工分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农业信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农村金融保险等服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实施《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加快制定农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组织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用3年时间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十四)推进农业服务机制创新。着力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要大力推广种子种苗统供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农业技术专业化服务。继续抓好农机跨区域联合作业,拓宽农机服务新领域,探索建立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的农机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广“三电合一”、“12316”等信息服务方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联结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机制。发展农产品现代营销服务,促进超市、企业、基地和农户有效对接。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统一定购、厂家直供等方式,规范种子、化肥、农兽药、饲料、农机等农资市场营销,从源头上遏制坑农害农行为发生。
六、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十五)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既要着力解决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又要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法规制度,努力构建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要保持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的整体合力不减弱,领导责任不放松,高压态势不改变。深入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对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修建通村公路乱集资、向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摊派乱收费、抵扣挪用惠农补贴资金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继续对农民负担信访较多、问题突出的县(市)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农民负担检查监督力度,确保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抓好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五项制度,加快推进《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抓紧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地方法规。
(十六)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围绕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广泛开展,努力构建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明确筹资筹劳适用范围,规范民主议事程序,提出筹资筹劳限额标准,确定筹资筹劳分摊办法,明确以资代劳工价标准。要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培训、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一事一议组织实施的指导,力求达到有事能议、议事能决、决事能行。按照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扩大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争取各级财力更大支持和社会广泛资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不断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真正让农民受益,切实把好事办好。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保障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部门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摆上议事日程,把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去思考,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去谋划,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去推进,在发展规划、项目安排、经费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对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专题研究,精心部署,督促落实。
(十八)强化工作指导。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衡量体制机制创新成效的根本标准。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先试先行、封闭运行,努力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的难题。
(十九)加强农经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任务繁重,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农村经营管理系统要切实履行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项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农经工作机构、建设高素质的农经干部队伍,县和县以上要重点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依法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乡镇要继续办好农经站,机构不健全的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经营管理职能,落实承担机构和专职人员,确保各项职能得到有效履行,确保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有序推进。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56号)、《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8﹞36号)、《中共聊城市委办公室、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聊办发【2018】43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我县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茌平枣乡特色和生态优势,聚焦聚力“五大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功能布局优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建设产出高效、产品 1 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2.目标任务。突出农业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万吨,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企业数量、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到2020年,严守96.9181万亩耕地红线,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06个等级,到2030年,全市耕地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水利用系数,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力争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以上、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63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力争实现全市废弃农膜基本回收。到203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
保护和修复田园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 2 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46%,湿地面积达到2万亩,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到2030年,田园、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
二、优化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布局
3.落实农业功能区和生产力布局制度。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分别划定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63万亩、60万亩,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2.1万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博平镇、冯屯镇、乐平镇、杜郎口镇为粮食核心区域,打造优质专用粮食高产创建基地,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引导粮食生产走“规模化+专用化+优质化”的路子,依托三月柳、鲁星食品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化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做大做强高效特色产业,探索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围绕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杂粮、中药材等,打造一批品种丰富、集群发展、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4.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搞好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到2020年,全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0亩以上。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向环境容量大的适宜养殖区域转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推广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 3 式,推进农林复合经营。到2020年,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2万亩以上,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1.5万亩以上。大力培育农业“新六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挖掘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传统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培育、支持圆铃大枣生态农业园区、浩佳森林海花园等特色体验型项目,发展文化传承、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体验型业态。突出抓好农业“新六产”的“四型业态”,深入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梯次利用,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支持齐鲁味精、圣康食品等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新六产”示范主体3家。(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5.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深入推进贾寨镇一二三产融合特色小镇建设,集成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一批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大力推进“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广渔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强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控。(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科技局、畜牧 4 局、农机局、水产局)
6.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耕地、水域岸线、湿地等用途管控,严禁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县为单位,针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分类推进重点地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林业局)
7.健全农业绿色扶贫机制。统筹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科学选择精准扶贫产业,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让贫困群众从农业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牵头单位:农业局、扶贫办)
三、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8.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创建,全面推进建设占用和工矿企业生产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改良修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坚持种地 5 养地协调发展,推广粮油轮作等栽培模式,积极争取国家轮作休耕试点。探索耕地质量管理保障机制,完善管控措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牵头单位:国土局、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
9.健全农业节水制度。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快完善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探索田间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到2020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到2030年,建立起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牵头单位:水利局、农业局)
10.强化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和普查,科学推进农业野生植物和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建设,做好阳谷县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保存和人工繁育。加大畜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完善外来物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机制,积极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黄顶菊普查和防治工作,开展综合防治示范技术试点。(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部门: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四、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11.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制度,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条款,加大对破坏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对典型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国家技术指南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牵头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责任单位:农业局)
12.积极开展农业“四减四增”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快农药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进程,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敌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到2020年,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
13、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加强农药管理,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和《聊城市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贴机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严格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成立1家以农药为主的农业投入品集中配送中心,推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散经营、7 统一标识、全程追溯的管理模式。强化农业投入品或生产经营主体登记备案管理,实施农药、兽药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落实农药、兽药、添加剂使用台账记录制度及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畜牧局、水产局)
1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建立秸秆禁烧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精细化还田、秸秆青贮、秸秆基料化、秸秆生产有机肥等技术,建立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格局。加强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养殖业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通过全市建设的4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基本满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要求。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严格执行新的国家地膜标准,依法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以县为单位开展地膜回收和残留治理试点,加大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方式,依法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责任,由具有危险物经营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8 积极保障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用地。(牵头单位:农业局、环保局,责任单位:国土局、农机局、畜牧局)
五、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养护和修复
15.养护构建田园生态系统。开展田园生态系统建设试点,建设完善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灌溉渠系、植物篱等田间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地方独特品种,保持农业物种的多样性。推广环境友好型生态种养技术,保护病虫害天敌,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促进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环。保护和改善田园生态景观,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功能,培植田园综合体。(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茌平县旅游发展中心、林业局、畜牧局)
16.保护水生生态环境。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确定放流品种与数量,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严厉打击使用“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维护渔业生态资源。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动河湖管理保护专业化、社会化,打造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河湖生态新格局。在河道沿岸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优先种植苜蓿、牡丹、构树等需肥需药量低、经济效益突出的作物。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2018-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平方公里。(牵头单位:水利局,责任单位:农业局、水产局、林业局)
17.加强林业和湿地建设。积极培育林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林业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准入。加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突出村镇绿化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2018-2020年,全县新建、改建农田林网化面积4万亩。(牵头单位:林业局)
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18.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和人才建设。做大做强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的布局和建设,规范县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加强与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对接,积极引进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聘请有实践经验、能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技术专家,组建种植、畜牧、水产、林业等行业专家顾问团。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选育、环境友好型种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以及农产品绿色加工储藏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落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绿色发展管理服务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 10 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落实生态管护员制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林业局)
19.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继续打造“圆铃大枣”、“十孔莲藕”“茌梨”等农产品品牌,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管理工作,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到2020年,培育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2个,企业产品品牌10个,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个数达到120个,认证面积与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占比达到60%,启动农业质量提升年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作物品种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双证制”管理,建设聊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暨产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健康肉供应链建设行动,夯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20.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加强耕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及农业污染状况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覆盖布设、运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发布监测报告。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提升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能力。按照国家统 11 一安排,开展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对重要农业资源实行台账式管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质监局)
七、保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农业绿色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农业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扶贫、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水利、旅游、环保、质量技术监督、林业、农机、畜牧兽医、水产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整合涉农资金要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绿色生态类公益项目的后期管护。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建立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贷、保险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修复、废弃物处理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
23.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国民教育、新闻宣传、科学普及、思想文化等多种渠道和各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生 12 产领域、消费领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和技术模式,积极倡导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4.强化考核奖惩。完善全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县政府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开展联合督查,每年开展一次自查和评估,终期要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和评估,并以适当形式公布。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涉农财政资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整体效能。对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落实工作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今年4月26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相比上一版加大了治理力度,更特别增加了一个章节——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在这个章节中主要讲述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及义务,并阐述了政府机关应当公开环境的信息,特别是针对污染排污重点企业,像我们这样的废弃物处理企业,在新环保法出台后,相信政府机关、相关民间机构对于我们公司的各种信息肯定会更加关注。
在整个文件中,有3条也足以证明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第二十一条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第四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上级要求和有关政策,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加快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下:
一、扶持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鼓励粮食生产规模化,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实行种粮大户补
助,对种植水稻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补助20元。
对在征地复耕后,实行规模种植、集中经营的,每亩补助基础设施费300元。
2、鼓励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精品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对蔬菜瓜果50亩以上、花卉30亩以上、苗木100亩以上、精品养殖10亩以上的规模种养殖基地,享受如下政策:
(1)新建和扩建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精品农业基地,经营业主需要自行建设改造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按实际投资额的4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新增连片面积50亩以上,土地流转合同期限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单位和个人,前三年给予每亩每年100元的土地流转补助。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农业项目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规模种养殖场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投资额30的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万元;区定生猪养殖小区实施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给予每年5万元的补助。
3、培育农产品购销队伍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评选6-10个购销量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购销大户或公司,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组建农产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扶持。
4、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合作和中介组织发展壮大。经民政和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补助登记费5000元,正常开展活动、成效显著的每年每家补助活动经费1万元,被评为省、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的,除享受市奖励外,区配套奖励2万元。对运作规范、带动力强,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示范场,给予重点扶持。
5、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其对农业产业带动和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奖励。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列入市补助范围的技改项目,按规定比例给予区级配套;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给予适当补助。
6、鼓励建设“农家乐”等休闲项目。道路等外围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适当配套。业主自行建设的景点,给予投资额4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进入企业按照我区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享受。
7、对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实行“一品一策”。
二、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8、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规模种植大户使用区内养殖小区的有机肥,运费给予适当补助。
区内有机肥料厂年生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补助100元。
9、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等无公害生产设施,补助投资额的50。
10、促进农产品树品牌、上档次。产品获得市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按工商、质监部门的奖励措施实行;获得农博会等其它各类市级以上品牌荣誉的,金奖奖励5000元,银奖奖励2000元;注册商标成功每只补助3000元。
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每只奖励1万元,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的,每只奖励5万元。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11、新建普通钢大棚连片在5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0元,连片在20亩以上的,超过部分按每亩3000元进行补助;连栋钢大棚、智能温室按投资额的30进行补助。
12、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机械。
(1)对购置农机部门推广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设施的(市、区农经网均有公示),一般按机械、设施价格的30补助,种养业示范基地和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可适当提高补助比例,最高不超过50。
(2)对农机部门组织的购置新型农业机械和设施,用于性能考查和适应性试验的,按机械及设施价格的70补助。
(3)联合收割机购置补助按“镇农机〔2005〕11号”文件规定执行。
13、规模种养殖户安装喷滴灌及温湿调控设施的,给予投资额40的补助;建造保鲜冷库补助设备投资的30;为解决产销运输问题,购买自备运输车辆补助投资额的20,最高不超过1万元。
四、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14、新创办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经验收达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标准的,给予10万元内奖励,并在农业科
研项目立项和经费安排上优先考虑。
15、对新列入省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的给予10万、5万元奖励,申报农业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16、引进、试验种养殖新品种和适用技术,可以向科技部门申报项目,经审核后立项的给予科技经费支持。
17、对列入国家级、市级农村科
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服务中心、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星火培训学校、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星火项目、金桥工程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承担单位,分别给予10万、5万元奖励。
18、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强农民信箱登记、业务培训和村联络点建设,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农民信箱优秀村联络员和农民信息员给予奖励。
五、加强动物防疫
19、实行动物免费防疫,免疫药剂全额由区财政支出;基层防疫人员费用根据区畜牧站核定,区、镇(街道)各承担一半;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费用全额由区财政支出。
雷锋:我有上51job刷新简历的习惯,但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没有更新我的简历了。第一是因为我感觉上这一年来我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更新,这不是一项短期的project可以有明确的进度让人知道现在学到了什么,几乎永不停止的维护学到的更多是分析和总结的技巧,但却因为没有里程碑反映不到在简历上。二来我没有在家开电脑的习惯,更不用说上网,而在公司也没有相应那么一块时间去好好想想自己。
虽然简历一直没有更新,不过还是让我每天都基本能看到被搜索次数和被浏览次数,仿佛这成了我的一种乐趣。虽然这些数字与我没有太多的关系,甚至我应该怀疑一下这些数字是不是真实地存在。怎么说也好,截止今天为止简历已经被搜索4047次而浏览954次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调查与思考
王满生 罗善平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强势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此,笔者近期对我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初步了解了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一些建议。
一、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我县地处吉泰盆地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物产丰富,区域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县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建基地、扶大户、强龙头、树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呈现出鲜明特色。
1、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从2003年开始,我县已陆续申报成功了泰和乌鸡、竹篙薯、马铃薯、泰和肉牛等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泰和乌鸡、竹篙薯、马铃薯3个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已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检查验收。
2、打造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001年,农业 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全国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一体化申报工作,县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建立了茶油、绿色大米、茶叶以及水产品、生猪饲养等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并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和经济实体开展了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到目前为止,经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定,野生压榨一、二级茶油为有机食品,仙凤牌白凤贡米、白凤香米、白凤精制米、白凤玉雪粘米、白凤福临门米为绿色食品,万合竹篙薯、南车水库水产品、蜀口茶叶、福海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的生猪、井冈红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杨小26”等农产品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3、制订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近年来,我县依据国家颁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结合本地的生产实际,制定了泰和乌鸡、泰和竹篙薯、马铃薯、百合、茶叶、“稻鸭共栖”绿色大米等一系列生产技术规程,用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指导生产,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4、注册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商标。为实施品牌战略,我县部分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无公害农产品商标,如苏溪镇注册了“井冈红”牌杨小26,县乌鸡办注册了“泰和乌鸡”,白凤米业公司注册了“仙凤牌”大米,马市镇注册了“蜀口牌”绿茶等。由龙头企业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统一制作了专门包装箱、包装袋及检验合格证,对检测合格的产品,进行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既方便了农户,又树立了品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农产品生产还处于低、小、散的局面,总体竞争力不强。
一是在认识上仍处于低水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认识尚有差距,部分生产者和经营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注重眼前利益,抱有投机心理,对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在生产经营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目前全县尚有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没有严格按标准执行;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周边市场拓展不够,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营销组织网络不健全,难以有效组织我县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优质优价难以实现。
三是在要素保障上不够有力。目前,我县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存在扶持力度不够,重点不突出,扶持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滞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生产还是沿袭传统的生产技术,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是在管理水平上亟待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涉及到各个方 面和多个部门,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迄今为止,我县最有特色的泰和乌鸡还没有相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导致我县特色农产品很难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上发挥品牌效益。
三、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几点建议
按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因此,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必须在生产,加工、流通三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一)抓基地强基础,做好农业标准化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一是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要求,围绕本县粮食、泰和乌鸡、肉牛、果蔬、水产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标准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合要求的要进行环境改造。二是抓好标准化基地生产环节的管理,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严格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管理制度,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三是建立从基地环境条件、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全程监督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四是积极引导并组织各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在巩固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品牌的培育力度,力争2年内将冠朝和禾市粮食高产创建基地、澄江万亩生态果业基地、螺溪肉牛养殖基地、澄江千亩水产养殖基地、泰垦茶叶基地、万合和冠朝油菜基地、碧溪和桥头香菇基地、南溪和螺溪早西瓜基地等申报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与商标注册,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兴科技增效益,做好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一是抓好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传媒形式,宣传《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江西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及上级部门出台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广大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标准化操作技能。二是抓好技术培训。首先,做好农业系统管理、质量监督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普及质量管理知识、标准化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有效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其次,通过卡片、技术手册等方式把农业标准化细化成简便可行的操作规程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三是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丰富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知识,培养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人才。四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样板。在示范样板区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做到严格按程序实行标准作业,从播种到收获、加工、保鲜、包装,每一道工序都按照规范化操作,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通过示范样板的引导,带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企业和农民标准化操作技能和水平。五是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点,提高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三)育龙头拓市场,延长农业标准化产业链。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把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突破口。一是按照“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加工龙头企业。严格执行农产品有关加工标准,搞好加工过程的跟踪监控,提高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尽可能多的在国内沿海城市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网点和专销区,采取鲜货包装,净果、净菜上市,直供超市或实行配送,实行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推行优质优价,杜绝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文明经营的氛围。
【关于推进农业科技的个人见解】推荐阅读: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12-11
关于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10-16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意见06-12
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07-01
关于乌海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思考09-06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10-29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2-01
公路局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