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共15篇)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1

21世纪,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话题,它必将影响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如何通过课堂,更好地达到“课内渗透”,设学生切实掌握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的目的呢?我们制定了学科渗透计划,具体如下:

我们主要围绕着各科的内容体系,即教材渗透点、环境教育知识点、教学建议、教学参考四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渗透点”

教师要提出揭示各科教材中与环境教育活可作渗透教育的有关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准确地传授知识,有机地进行渗透。

二、环境教育知识点

针对教材内容涉及到的环境教育知识点,根据小学环境教育目标,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在各课例中有选择地提出加强下列知识点的渗透,教学力求做到观点鲜明,有一定的力度和广度。

1.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都来保护它;

2.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的家;

3.绿色植物是生命的象征;

4.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5.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6.防止(减少)污染是人类健康的保证;

7.资源有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三、教学建议:

教师要根据学课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力求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从知、情、意、行出发,有效地进行渗透。

语文学科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的渗透,发展学生智力,提高环境意识。

数学学科可根据各单元的知识点,除选录教材中可进行渗透教育的题目外,还可以补充部分参考计算题,通过让学生比一比、算一算,认识一些环境知识,从切实的数据中悟出环境教育的真谛。

思品学科,可通过思品教学中知、情、意、行等环节在厅环保故事明理,议一议,辨析等方面提出建议,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感,增强自觉性,从小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

自然学科,可偏重于让学生参加观察、实验和考察活动,接触大自然等,使学生获得环境知识并了解和认识当今环境现状,为保护大自然出力量。

社会学科,可着重提出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考察、查阅资料及了解学校和社区环境污染的状况,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五大问题有所认识,使学生自觉保护社区环境,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美术和音乐学科,可通过欣赏作品、唱唱跳跳、动手绘画、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热爱美好大自然,向往美好未来的真情实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

四、教学参考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2

一、充分利用德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 大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教育, 小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新教材中选取了包括生活中、学习中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以及面对各种考验时我们应如何去做等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例如, 演情景剧、辩论、演讲比赛、军训、爬山等有意义的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畏缩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才干, 教育也变得更加自然, 学生接受得也更加主动。因此, 一定要从多种丰富多彩的、学生喜爱的活动入手, 适时、有效地运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大力加强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思想品德课作为思想品德德教育的“主阵地”, 发挥了它应有的理论导向作用, 而要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一定要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应用。此时, 其他学科就承载了这样的使命。例如, 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无处不在, 课文中的人物优秀品质就是品德教育的最好素材, 而且这种教育不空洞, 有血有肉, 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再如, 在数学教学中,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三、正确认识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社会、家庭

品德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 有时候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正面的教育, 在家庭中或社会中却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相互矛盾, 学生不知所措。因此, 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 共同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品德教育的巨大作用。

总之, 我们不仅要把以上几项工作做好, 更要从点滴小事抓起, 为搞好品德教育工作而共同努力!

摘要:今天的小学生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要成为高素质的接班人, 品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 加强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 使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3

[关键词]学科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内涵 策略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88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都要自觉承担起的义务。小学阶段是儿童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科教学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深刻理解了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掌握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新的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学科教学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方面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要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无疑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科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这个层面讲学科课程教学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小学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双轨式”的统一。这就需要教者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来上,也不能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良好氛围。只将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开展心理治疗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势必孤掌难鸣。只有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活动相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二、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小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儿童最易模仿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科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有的专业优势和角色优势。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思想水平,做学生思想行动上的榜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其次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包容理解学生,能用心去爱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看成一种教育资源,面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一个缓冲期,不以粗暴的方式去压制。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国家、爱社会。最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要对学生的苦恼和疑惑及时进行疏导,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二,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资源。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各门学科本身都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侧面蕴含、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教材中,包含了大量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方面的内容。数学、科学课程对学生思维、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和坚强意志的良好品质。体育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生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音乐、美术等课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的陶冶,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就更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学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积极、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能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导,有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往往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和提高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情绪饱满,坚持面带微笑。教师是课堂氛围中最大的情绪源,教师要通过微笑,激励的语言,把快乐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心理基础。其次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会积极参与,乐于接纳,反之就会被动应付,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最后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小学生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杨和肯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这需要教师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是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纯朴、真诚、自然、率直。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二是尊重和理解学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难免会遇到不守纪律的调皮学生,这时教师需要慎重选择批评方式和方法,不要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发挥教育智慧与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三是关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聪明、活泼,性格外向,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关注,这类孩子的学习潜能容易得到较好的发掘和培养。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这类孩子的潜能往往被湮没。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对他们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获取信心,积极向上,学习潜能不断得到发展。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真正实现了全员性策略,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得以全面落实的最佳途径。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篇4

2018年春季学期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工作计划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教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科学学科就是培养学生注重对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事物的探究,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在小学三至六年级科学教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环保意识教育。

2、了解当前重要的几大环境污染问题,正确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意识。

3、培养环境道德意识,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科学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有机渗透。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相当部分的课文包含了环境教育内容。只要教者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为载体,渗透环境教育,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有很多课文内容就是和环境有关系的,例如三年级学习《植物》这一单元,使学生明白植物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学习《动物》这一单元,教师就抓住切入点,让学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利用科技节,巧妙渗透。

(1)科学教研组的老师紧扣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小博士”的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更好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开展“我爱祖国蓝天”科技竞赛,对飞行赛产生的废纸杂物要积极回收,并结合制作小报来自然渗透环境教育。

3、利用环境角,自然渗透。

利用科技教室环境一角,让学生栽培一些花木,无土作物,在栽培中渗透花木对自然的影响,学生对自然的接触,自然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综上所述,将环境教育结合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校科技组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的一些环境教育的要求及措施,主旨在于通过多学科、多渠道、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体悟、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所在。

龙水乡中心学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篇6

针对xxxx中学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高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根据实际,高二年级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为《网络技术运用》选修课程,分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的接入与使用、网站设计与评价三大块。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结合本组的工作要求制定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二、做好新教材研讨工作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教材教法研究,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技术性和实践性。

2、积极开展教学展示和交流,认真撰写教学随笔、体会和总结,进行课题研究,做好教学研究资料的积累、收集和整理。

三、继续做好信息技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贯彻“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推进依法治教,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做尊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意识。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科自身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慧眼识金,充分发掘直接的、潜在的法制因素。

1、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excel时,可引入:改革开放后,义乌市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义乌市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义乌市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2、结合教材,树立学生成材之志

针对教材内容:如:讲到ASCII码时、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在讲office软件的使用时、在讲一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时……让学生知道,这些硬件软件大部份是别人开发的,计算机的很多标准也基本上是美国制定的,我们必须得无条件去遵守,让学生看到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产生危机感;特别讲到第七章知识产权时,让学生了解微软打击国产wps等一些国产软件的手段,也讲讲裘伯君反击微软的勇气,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3、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

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最近最热门的事件,如:艳照门、熊猫烧香事件、凤岗客车翻车事件等,详细的分析他们的事件始末,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和电脑并不是很安全的,平时要多注意自身的保护意识,也让学生明白非法传播别人的隐私,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引导学生到网上找很多健康有趣的事件,促使其健康快乐上网。在讲“网上资源检索”和“资源评价”时,可安排学生关注生活中关于网络犯罪、病毒和网上一些中奖等等方面的新闻,让学生把搜索到的自己关注的网络犯罪等的这方面网络新闻讲出来,与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其真伪,并发表见解,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对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引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一定的额外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发挥其知识水平,增强其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多上上“百度的知道”和一些电脑知识论坛,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

四、切实抓好常规教学工作

1、课时安排:根据学校教务处安排,高一信息技术1节/间周,高二信息技术理科班1节/周,文科班1节/间周。

2、教学建议:

①教学要坚持主体性、全面性和活动性的原则,并注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实践探究的体验过程中获取基础的、有发展的、能迁移的知识和技能。

②注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的亲身体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手去做。

③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环保教育,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④教学中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做好基础、拓展和研究课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并建立合理的、多元性的评价体系,有计划和目的开展好兴趣活动,做好竞赛辅导和训练。

3、加强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以及学校班班通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作好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登记。

(1)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谢雨薪负责

(2)计算机教室管理维护:

①第一计算机教室:谢雨薪负责;

②第二计算机教室:周长全负责;

③第三计算机教室(云机房):申建恒,申杰初协助。

(3)学校网络及各处室计算机维护:申建恒负责,周长权协助。

(4)学校班班通设备管理维护:申建恒负责笃学楼,周长权负责远志楼。

五、加强本组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理论学习,经常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研讨一些突发性的教学问题,开展集体备课,组织上课交流活动。

①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主要任务是集体备课,探讨教育教学方法,统一进度和要求。

②及时开展备课过程中的教研活动,交流和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收集意见和想法,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③本学期每位教师听本组的课不少于10节,并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课。(具体安排待定)

④每人完成一篇信息技术教育叙事工作,即教育心得。(具体事宜由周长权负责)

六、主要工作安排

1、为各办公室计算机作一次检查、维护。

2、做好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及使用登记工作。

3、落实好学校临时使用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安排工作,并安排好值周管理教师。

4、维修维护新旧机房的硬件设备。

5、尽力落实本组研究性课题。

6、优化校园网建设,落实其它各教研组成员对远教资源的应用。

7、加强对学校“班班通”设备的管理,保障设备能正常运行。

8、制定详细的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计划,征求学生意见,并报学校分管领导同意,购买信息技术练习测试系统3套。

9、制定高一、高二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各任课教师负责)

10、安排落实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电子备课工作任务。

11、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7

一、从学情出发, 依据学科和教材特点及学生心理需求精心备课

提倡教师写个性化教案,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备线条, 备思路, 可以说, 教案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在内容上, 不只是看书写工整, 字数多少, 而且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要, 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是否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做到:在研究教材时,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的接受心理, 要把教材处理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研究教法时, 要多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考虑, 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方法;要充分预料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 对指导好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考虑如何调控好课堂上随时发生的问题和如何抓住有利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学法指导。这样, 教师在上课时, 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 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应变, 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很积极。

比如, 我校“数学问题本位新探索”子课题实验教师, 就很好地探索出“以点备课”的新思路。即教师首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特点将各知识块依据其自身特点化分为知识点, 然后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 将各知识点按其特点和学生思维需要灵活的、科学的交叉重组, 为我所用。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 教学中“以点引线, 以线带点”促使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在课堂上要保持愉悦的心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 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活跃、和谐,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而教师积极的心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自觉地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信心和成功带给学生,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具体表现为态度和语气要和蔼亲切, 对学生阐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 不管问题多么简单、幼稚, 观点多么可笑、荒谬, 言辞多么尖锐, 教师都要耐心适度地进行解答。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 要用商量的口气, 用激励性的语言, 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 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低年级教师应尽量说易于学生接受的儿童语言, 从语气、语调到表情, 从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到着装发型, 都努力赢得学生的喜爱。

三、运用多种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 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心理学实验表明, 儿童只有在心境愉快的情境下, 情感才真实, 思维才活跃, 想象才丰富, 个性才能发展。课堂上, 教师要努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努力使环节间的导语过渡自然亲切, 内容趣味化, 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通过点拨、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使之由“要我学”变为“我想学”, 从而以最佳的学习心理获取知识。课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伙伴, 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营造了心理安全自由的低重心的良好的 “学习场”,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被赏识的快乐,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使之乐于学习。比如, 一年级一位教师在上《小小的船》一课时, 精心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深蓝色的天空中, 闪烁着无数的小星星, 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坐在月亮船上不停的划动着, 美丽的画面与音乐相融合,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 通过老师的范读、范唱,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很好的体现了“心理渗透快乐识字”的教学理念。再如, 一位中年级教师讲的《一件运动衫》, 当出现小男孩和康威老先生的画面后, 适时插入了一首《爱的永恒》, 乐曲的旋律一下子打动了学生情感的闸门,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使情感达到了高潮, 也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听课的领导和老师,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学会中体验成功

心理渗透最重要的一个条件, 就是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地直接依据, 因此要求实验教师课前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化。课上各种教学手段都要努力为教学目标服务, 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认知目标的基础之上, 去发展情感和心理目标, 在学会中, 在成功中, 体验学习的快乐。然而, 以往我们的老师往往对此不够重视, 认为它只是一种形式, 或者有认识, 但研究的不够。试想, 如果一堂课的任务都不明不白, 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设计混乱, 学生参与低效, 谈不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谈何心理渗透?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应努力做到目标明确, 并围绕目标积极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五、针对学科特点,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材中有许多显性的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 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 语文课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就可积极挖掘语文课的资源, 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教学《将相和》时, 一为高年级老师就确立了心理渗透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3个故事, 领悟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启发学生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和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课文中的3个故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通过活动, 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宽容、豁达和勇于承认错误, 改正错误的品格。

摘要: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充分发掘并利用好学科中的心理教育资源,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从学情出发, 依据学生心理需求精心备课;保持愉悦的心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优化课堂教学, 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学会中体验成功。

关键词:精心备课,营造环境,优化课堂,达成目标,挖掘因素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7.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8

一、加强地理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意义

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从指导意见上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还涵盖了高中其他知识内容。因此加强高中地理学科渗透,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科相互渗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加强高中地理学科渗透,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三、高中地理学科渗透的原则和实践途径

1、备课时注重学科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学科渗透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準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

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堂上注重知识迁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比如引入古代诗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如高中语文苏轼的词《水调歌头》、白居易的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诗句无不包含地理方面的知识。还有语文课本中《山海经》《徐霞客游记》等篇目既是地理方面的著作,又是人文方面的著作。如果将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同步联系。如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北伐军由南至北孤军深入,与高一地理同步学习的五带的划分、气候的形成、影响相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北伐军行军的艰难性、失败的可能性。同步联系可以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时应用,趁热打铁,有助于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及时综合。

(3)超前联系。即联系地理课中以后要学习的内容。如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迫使中国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可用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城市的区位因素进一步解释。有利的地理位置、海陆交通、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稠密的人口等因素成为外国资本家中意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通商口岸的开放加速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封建经济体制的瓦解,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联系不同于前两种方法,所要联系、渗透的地理课知识学生并没有学过,不可深入,尽量转换为浅显的学生易懂的知识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过,理论性强、纯粹未接触过的知识不要涉及,否则适得其反。

3、课外注重知识延伸。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的读书、办报、竞赛、讲座、写作活动,开展校外的参观、调查、实验、观测活动等等。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9

雍熙二小谭勇

我们学校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的宣传教育,培养小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守法意识,在此,我特拟定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计划如下:

一、渗透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我们应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2、有机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3、选择性原则。

知识教学有系统性,由浅入深,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观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

4、贴近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学科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渗透的方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3、在游戏中渗透。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10

赤水市丙安学校:陈翼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在第一章第五节《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内容中,通过认识平衡膳食和正确利用体育和营养手段来控制体重,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讲明食用健康食品和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正确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食品消费的健康、安全观念,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在第二章第一节《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内容中,在立足“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的多种价值”等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的同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向学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的伟大意义,强调第十七、十八条中学校开设体育课的重要作用。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11

关键词:环境污染 新课程标准 初中科学 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环境中物质循环的关系,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这就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因此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初中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潜在地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利用教材内容直接开展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教师在教材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应及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学习《空气》的时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选择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此部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在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的温室效应时,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又例如学习《水》的时候,先通过教材中的数据使学生了解人们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极小部分.再播放有关“水华”、“赤潮”生成及其后果的视频使学生对水体污染有了直观认识.最后又给学生观看非洲等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图片.学生课后感言:想不到看似选择洗衣粉这么小的事情也包含着环境保护的大道理.

2.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但很多科学实验过程或生成物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导致学生认为教师虽然在讲环境保护但只不过是讲讲道理,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中,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作为开放性问题,要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防止一氧化碳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最后想出再接一导管将一氧化碳回收至酒精灯处燃烧再利用的办法,使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再例如硫酸铜的制取实验中,原理上有许多种方法,如可用浓硫酸直接和铜反应,也可用将铜在空气中加热,再和稀硫酸反应.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尽量减小环境污染,合理选取药品.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教师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物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把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力争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既可减少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练习题中加深环境保护意识

练习是教师教学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具体控制方法.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是比较受学生重视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老师也可通过练

习,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在编制练习时,可将环保理念与具体知识结合去观察解释社会热

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环境保护中常出现的概念如绿色化学、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例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当今全球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阔的前景.练习题如下: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以水

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请写出有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广泛使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要求答出两点)

①_______;②_______.

(3)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尾气中的CO与氮氧化物(NO)反应,转化为空气中含有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为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中NO发生了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科学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如把探究性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时间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例如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出是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学生以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喷不同浓度的pH的模拟酸雨,再数同样颗粒的萌发种子喷清水作对照组.经过半月观察酸雨对其的影响,包括量作物茎,叶和根的长度,得出结论.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可以采用不同组用不同的作物如水稻、菜豆、绿豆、小麦等.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生物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了解到水体污染的危害性,但本地区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让学生对本村或本镇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通过具体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也是时代对我们下一代的要求.

初中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初探 篇12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只单纯的重视语言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应该是政治老师和德育老师的任务而非英语老师的工作。他们对英语学科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在英语课堂很难进行法制知识的渗透。事实上,我们的新目标英语教材中涉及法律法规教育的素材有很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在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更新思想,虚心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培养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认真研究初中英语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能结合实际把自身学到的法律法规知识在英语学科中进行渗透,巧妙、科学地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活动中,不断提高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授课水平。

二、立足教材挖掘法律知识渗透点

新目标英语教材是渗透法制教育的载体,根据教材挖掘法律因素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上Starter Unit3 What color is it?中对颜色的识别可以渗透对红绿灯的认识延伸《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学生“红灯停,绿灯行”,培养“珍爱生命,不闯红灯”的良好交通安全意识;Unit 1 My name’s Gina.中可以渗透《姓名权》, Unit 2 This is my sister.中可渗透《肖像权》;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中的《食品安全法》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新目标英语教材涉及的法律法规因素是很丰富的,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充分、合理、科学的挖掘出更多的法律知识。

三、结合教材和课堂设计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在进行法制渗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先遵循英语学科教学的规律,既要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当然,这并不等于要脱离英语专业学科课堂内容将本堂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因此我们通过研读教材挖掘出来的法律知识必须与本堂课的课堂设计相结合,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注重法律知识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法制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受到法律熏陶,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预备篇第三单元(Starter Unit3)What color is it?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所有颜色名称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的色彩,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物体色彩,其中有学生说出了红绿灯,我就顺势启发同学们说:Can we go when the light is red?并出示红灯的图片,用立正停下来的姿势示意同学们回答“No”。 接着为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让同学们表演过马路的场景,我顺势向同学们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接着用PPT出示闯红灯引发悲惨交通事故的图片,通过活动的方式和真实图片使同学们懂得了珍爱生命,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四、渗透法制教育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做表率

教育来源于生活。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因此,法制渗透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校虽然地处农村集镇,但随着多年来政府打造中国苗岭贡茶之乡、贵州最美茶乡,交通日渐发达,车流量迅速猛增,离校门约150米处就是人车最为集中的公共车站,贸易中心。在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前,学生们一出校门就全部涌入车道上,或乱闯红灯。因此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就利用所处环境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学习过法律之后, 仍有部分学生我行我素,原因是有时学生们也看到有教师或者很多成年人不按照交通规则行驶车辆、走路。所以说事实上,我们每一位教师除了是课堂法制教育的实施者,更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模仿者。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先为范后为师。 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规, 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遵纪守法、高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13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为普及中小学生法律知识,加强中小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根据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在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法制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定的法制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正主义理念;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保障

为确保学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特成立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罗勇 副组长:陈叶

成 员:罗永学 韦国先 梁厚兴 谢永祥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导处,韦国先同志负责具体工作。

三、实施对象

敦操乡民族学校全体学生

四、实施主体

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五、实施途径

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其他教学环节。实施学科小学阶段9个: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

六、渗透载体

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教师用书《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

七、时间安排

9—10月,开始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营造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氛围;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对所有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进行要求,把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月常规工作检查范围,各教研组组织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校内教研活动。

11月,进行校际交流活动。我校谢永祥老师上一节示范课。12月,进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上交教导处,完善档案。

八、工作措施

(一)抓好教师培训。采取“逐级面授、网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按照相关要求重点抓好任课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参与国培学习,并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研工作内容,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确保教师更新观念,吃透精神,掌握方法,完成任务。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从9月1日起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并体现在计划、教案中。

(二)教师用书配置。《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及配套的《教师法制常识》是教师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指南和指定用书,确保教师人手一册。

(三)落实工作经费。根据开展此项工作的需要,设立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专项经费。重点要安排一次优质课活动的相关费用。

(四)要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在继续教育中要安排相应的内容、课时和考核。凡考核部合格的,不得颁发继续教育证书。

(五)在认真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进一步采取专题法制教育、课外活动、个别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六)建立督促检查和激励机制。教导处将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性督查,并纳入学校年终评比范围。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教师在此项工作中不认真的将取消年度各种评优晋级项目,并纳入其绩效考核。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 篇14

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源于学校管理员和广大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表现为德育工作局限于课外活动,出现形式主义倾向,落不到实处,收不到实效。一般教师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把德育工作同任课教师,甚至同课堂教学割裂开来。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这个学生受直接教育的主渠道来做德育工作,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走进了死胡同。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学科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知识的科学性同思想性结合起来,把学科的知识传授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中央的决定告诉我们,不认识到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到科任教师在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脱离了科任教师,脱离了课堂,光靠班主任的说教,德育工作怎么能够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呢?

在调查中发现,德育工作做得早、做得实、做得好的,全校德育教育好的班级。没有教师埋怨学生难管,没有一个任课教师排挤过后进生。该班的教学质量一直领先。该班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重视德育,充分发挥了科任教师的育人功能。借用校长的话,就是“使德育工作成为日常工作”。

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使德育工作成为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应该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和追求。

有人会担心,课堂上抓德育,能保证教学时间吗?会影响教

学任务的完成吗?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吗?这其实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下面我从家长说起:家长对德育是重视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心理教育、体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毫无疑问,家长都会选择孩子的学习。这其实是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的认识不清楚造成的。一些家长把孩子的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习惯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现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么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毅力的孩子,能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学生品德的好坏,既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

可以这么说,德育是智育的动力,德育是智育的重要保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德育工作,除了通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发挥德育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来发挥德育作用,比如组织教学、布臵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等环节都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品德上的要求,以组织教学环节为例,科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进度、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正确、合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贯彻老师的要求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就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

意志品质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会不会把文化课变成政治课呢?学生会不会反感厌烦呢?这取决于科任教师。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要求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将德育要求与知识能力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去组织实施。事实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有知识交流、信息交流,还有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要求科任教师强化这种思想和情感交流,不断冲击学生的思维定势,随时指导或纠正学生出现的道德实践行为,使学科中的德育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升华为道德意志,转化为更为稳定的道德行为或习惯。当然,学科德育渗透是课堂教学同德育的有机地、合乎逻辑的结合,而不是混合与凑合。渗透的德育内容应该是教材的内在要求,是题中的应有之义,水乳交融的。而不是外加的、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的过程也应该是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的结合。即作为科任教师,在德育渗透的操作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而作为学生,多半处在不察觉状态。德育渗透的这种非强制性的特点能回避学生对德育有意无意的抵制情绪和对思品课厌恶和反感的心理。所以提倡学科德育渗透,不是搞脱离教材的空洞说教,不是把文化课上成政治课。当然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对任科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实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这一工作要求科任教师在课堂上要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真心去打动学生 的心灵,从而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激化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共振。使学生能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情明理,达到道德内化的实效。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打动学生。否则,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学生是听教育而不是感受教育,就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科任教师要有较强的育人意识和渗透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美好的心灵和情感的投入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召力。教师的人格力量,包括教师个人的思想、情感、品质、学识、水平等,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的思维方式和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学生的思想方式,甚至教师的衣饰穿着、一颦一笑、言谈举止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有师德,师德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德育教材。无论是从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教师发展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关注全体教师的德育功能。离开了德育工作的教师,叫做教书匠,脱离了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是难以落到实处的。

抓好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意义重大。在操作过程中要切实把德育工作同备课、写教案相结合,同课外辅导相结合,同复习、考试相结合,同模块教学、学分评定相结合,同教师的工作生活相结合。备课要准确找出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脉搏,使知识点或训练点同学生思想实际恰当结合。组织教学要投入真情,强化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抓住契机,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或画龙点睛,或进行“强刺激”,使学生受到

心灵的震颤。心灵震颤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激发的情感、萌发出的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勿庸臵疑的。

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提倡教师对学生模块的学习进行过程式记录和评价,如学生的出勤、上课的状态、作业情况进行评价,模块考核后进行学分评定,其实就是德育。遗憾的是我们教师对学生不作明确的要求,不做认真的观察,不做细致的记载,不做客观的评价,所认定的学分自然也就不客观、不真实。这样一来,通过学分管理来优化教学管理,来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从而失去了新课改新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学分管理的本来意义。

建议各教研组组织德育工作讨论活动,把德育工作全面纳入教师个人的考核量化。每位教师重视起来!讨论起来!行动起来!研究起来!让德育进课堂。古人说“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经师为业,以人师为导。让所有的教师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经师”和“人师”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我校的德育工作就不难落到实处。

庆城镇兰香小学

谈生涯教育思想的学科渗透 篇15

生涯教育  人教版  高中《生物》

生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将生涯的概念统合在学习的历程中,由幼儿园到成人,其内容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价值澄清、决策技术、生涯定向及生涯准备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其生涯成熟的程度也有差异,高中阶段强调生涯准备。[1]

鉴于目前没有明确的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高中生生涯教育是围绕生涯准备而进行的所有正规的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职业需求,掌握了解职业世界信息的方法,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一、生涯教育思想学科渗透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美国联邦教育署提出的生涯教育模式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已接受初步就业教育(career awareness),美国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拥有固定课时。[2]

北森测评技术公司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是57.8%非常不满意,仅8.4%非常满意;“高考生对所学专业与学校的了解程度”是10%的考生完全不了解,35.5%的考生不大了解。这些数据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对生涯教育的忽视,学生对内不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对外不了解职业信息,加之社会宣传媒介的引导,导致高考生盲目追捧“热门”专业,追求“名校”光环,有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对专业缺乏兴趣或不具备相关的能力。2013年某省高考状元被港大录取学习国学,后发现自己最想学的还是北大的国学,于是弃港大返回高中重读,虽然2014年再夺状元桂冠,但失去的却是宝贵的一年青春时光,这与我们生涯教育的缺席难道没有关系?难怪有研究者说:“素质教育提早到了零岁,职业意识到18岁竟然还没有形成,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现实!”[3]

目前我国在高中生涯教育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且都还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因为还没有出台权威性的课程纲要指导,所以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随着学生实际需求的凸显和学校育人理念的提升,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现阶段,绝大多数普通高中一方面不具备开发校本化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课时安排上恐怕难以给生涯规划课程留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思想,可以让目前看来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生涯教育“接地气”。生涯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科育人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高中各科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涉及相关学科的核心知识、学生未来职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物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在生物学科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思想,就是指任课老师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在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挖掘生物学科领域中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融入生涯教育理念,向学生提供与本学科相关的一些职业信息,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与当下学科学习的联系,从而具备一定的视野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高中生学业的压力转化成主动获取知识的内驱力,乃至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4]

二、教材中生涯教育资源的挖掘

1.利用教材“边角料”,帮助学生了解和获取职业信息

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生物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攻克疑难杂症、解决粮食问题、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等,与生物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这样在生物学科领域或与之相关的领域就涌现出很多就业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中,介绍了育种工作者,医院里的检验师,生物技术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这些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工作方式、学历要求、需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生涯教育资源。教师在介绍这些职业时,应当告诉学生:在这些职业中,一部分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只需要学习该行业的相关知识、取得学士学位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需要通过正规的国家资格考试;还有些要求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具有较高层次科研能力的专业人员,学生需要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才能够从事这些工作。由于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可以指导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通过网络搜索来寻求更多的职业信息,如: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的身体条件、学历条件、专业背景,国内外哪些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乃至历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当学生成为某种职业人才后将获得怎样的薪酬,享受怎样的待遇等。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取职业信息,应该是每一个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通过平时的训练,积累搜索的技巧,方能在需要时从容不迫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虽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但书中列举的职业数量仍然偏少,且略显陈旧,这与生物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不相称的,从2004年到2009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陆续公布了12批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很多都与生物学相关,如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公共营养师、酿酒师、生殖健康咨询师等。[5]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了解,高中生对未来的“幻想”逐渐转化为明确的“理想”,进一步转化成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教材“科学前沿”栏目中,介绍了组装细胞、通道蛋白研究、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生物信息学等,通过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学科,知晓21世纪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全人类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科自豪感,并为学生在将来选择专业,进行理性决策打好基础。如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肝病的治疗和预防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这说明从事生物学相关研究能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而造福全人类。在“生物信息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介绍中,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十分综合的基础学科素养,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相互渗透是生物信息学诞生的背景,所以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够功利性地只认真学习高考科目,而忽视了非高考科目或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学科的学习。

2.学习科学史,了解生涯人物的成功之路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生涯人物访谈活动是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简单地说,就是找一个职场人士,对其进行面对面的访问。笔者认为,这一活动可以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进行实践。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生物学科学史的介绍,每一段科学史的介绍就是一次对生物学科领域的生涯人物跨越时空的“访谈”。通过学习科学史,学生能够间接体验当时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成功的科学发现背后需要怎样的基本技能和素养,从而激发一部分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内在兴趣。如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领会科学研究需要合作能力,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沃森和克里克因为都痴迷于DNA的结构而走到了一起(即与什么人合作),克里克能够帮助沃森理解晶体学原理,而沃森可以帮助克里克理解生物学内容(即如何取得合作的机会),在这段科学史中,学生还能够了解到从事科研工作,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成功贵在坚持。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还用到了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对DNA衍射图谱的分析建立在复杂的数学演算的基础上,由此可见,进行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兴趣的支持,更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而高中阶段正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教材中的科学史,更多的还是侧重知识的描述或是为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但老师如果去查一些资料,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研究背景甚至科学家的故事等资料,不仅可以让科学史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其他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生涯教育资源开发

在大多数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理念尚未得到传播,更不用说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作为教师,要拥有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情怀,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发身边的生涯教育资源。

建立与学科有关的学生社团来帮助学生发展与之相关的能力,如花卉养殖协会、微景观制作社团、环保志愿者协会等,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一些同学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提高相关的职业技能,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一个人生活的好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从事的职业以及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决定的。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就会发挥自己身上所蕴藏的潜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自我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反之,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职业,就会失去工作的激情与动力,阻碍其潜能的发挥,使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此外,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社会、进行职业体验、直接了解职业的重要途径。比如,学生在学习“降低化学反映活化能的酶”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的啤酒厂,他们亲眼目睹了在现代化的工业设备中自动完成的一系列发酵过程,我们虽然看不见酶的存在,但它却发挥了惊人的作用,他们也切身体验到了生物学科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随后学生听取了啤酒厂领导的介绍,知道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需要从业人员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部门都需要生物学的专门人才,仅研发部门的某一领域才需要很专业的微生物相关知识,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择优考虑对口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学生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往往会一时兴奋而对某种职业非常向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向往的职业需要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生涯准备。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改革的重心变化必然牵动行业调整结构和布局,我们的学生即将面临不是无可选择而是选择太多的困惑。作为学科教师,有责任通过生涯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兴趣和能力,掌握外部职业世界的信息,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理性的决策。目前最重要的在于教师能否有生涯意识,能否认识到生涯教育与自己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投身于学科育人的实践中去。[6]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Marland)博士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职业生涯教育。我们教育家所应努力的,便是让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能成为适当有用的受雇者,或继续接受更进一步的深造。适当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需要新的教育整合,它必须破除教育系统与社会隔离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韦立君.国际视域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

[3] [美]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7年增补本).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上一篇: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思考讲解下一篇:精密空调维护保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