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团委学习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7篇)
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总书记历时三个多小时、三万多字的报告字字珠玑、意义深远,犹如一首凯歌,气势恢宏,催人奋进。作为这个新时代的一名团干部,我备受鼓舞,见证这个新时代的发展,对即将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加信心满满、充满希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9次提到奋斗,10处提到青年。总书记更是在报告中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让我热血沸腾,更感到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子。
使命在肩,这就要求我们自身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保持清醒,严格要求自己,铸忠诚政治品格,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文化品格融入到工作之中,通过思想教育引导、重大任务锤炼、先进典型激励等方式,着力培养青年团员的核心价值观,强化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坚持为团员青年作表率,把提升工作能力,作为从严治团、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根本途径,着力练就出剑有速、击剑有方、挥剑有力的硬本事、真功夫。
一、特色道路梦
梦不同, 圆梦的道路亦不同。“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 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伟大的实践、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 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风云际会。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管的是“所当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的是“所以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 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 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然, 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数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道路”与“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 有了“制度”则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路, 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 实现自己的发展, 建设自己的社会。它始终注意经济社会发展由人民群众主导、由人民群众决定, 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害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和谐与和平的宝贵, 决不会再走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霸权扩张的老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赢我输的发展, 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越发展,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 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获得的, 更不是侥幸得来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连续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 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 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 等等, 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和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确立, 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二、人才强国梦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当前的两个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发展”这个根本, 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这个关键, 在当今中国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的实现, 从根本上说都要走科技与人才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经济增长历程中, 我国主要是依靠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存量的释放, 以及对国外投资的充分利用来获得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发展, 要实现的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完成国家和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到目前为止, 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我国经济逐步开始进入第二个战略机遇期。在前一个发展阶段之中, 我们虽然完成了基本的体制改革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 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 由于单一地追求GDP增长, 使经济与社会的非均衡性加剧, 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因此,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再完全沿袭旧的方式, 而需要开拓新的道路。即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中, 我国必须在巩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将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人的发展能力、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4]。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要求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将“人才强国”作为基本国策, 实现“人才强国梦”。“人才强国梦”的实现, 要经过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转变, 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 从人才强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三个战略阶段。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达到以下标准:人才的总量、素质与结构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人才优势, 能够以人才优势弥补我国由于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上的相对紧缺所造成的劣势;拥有若干支适应国际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较高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能够有效地支撑党和国家各项关键事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并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获得科学的平衡与互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建设与衔接配套的教育体系, 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使人得到持续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人才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回报, 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效转化为人的才能与贡献, 并获得超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有效实现, 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与人文环境, 形成具有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中国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并实现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成为具有国际人才吸纳、聚集、培育开发能力的世界人才中心之一。
三、科学发展梦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对近现代中华儿女来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 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 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 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实现“科学发展梦”, 实现“中国梦”, 当务之急, 就是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就是领导干部所具备的在想问题、促发展、作决策、抓落实时, 如何以人民的福祉为根本宿归、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处理好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成果的关系,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包含了哪些内容呢?从现实看, 至少包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能力、坚持靠民发展和自觉为民发展的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善于统筹发展的能力、勇于创新发展的能力、善于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保证安全发展的能力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全党在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执政使命[5]。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同志强调,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健康发展,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事关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意义重大。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 才能出政绩, 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实现了科学发展, 才能真正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才能做出优质的政绩, 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实惠。在新的历史关口, 领导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当前和今后党必须担负的执政使命, 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实际的举措和具体实践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 着眼推进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统筹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反映着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因此, 必须把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根本要求。从现实来看, 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与不好, 发展得快与不快, 发展的质量高与不高, 与那个地区的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较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直接关系。哪个地方扎实抓好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哪个地方就会呈现出一心一意谋划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哪个地方放松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就会造成经济滑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可持续,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娄底市第四次党代会在科学发展、加速赶赴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幸福娄底的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面对各种新的变化, 作为娄底的领导干部, 必须把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落实到推动幸福娄底建设的实践中, 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 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坚持“两型”引领、工业主导、开放带动、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努力开创娄底科学发展、幸福娄底新局面。过去的五年, 娄底人民全力推动娄底科学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发展基础有效夯实, 城乡面貌大为改善, 生态环保明显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是娄底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得益于娄底市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娄底市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梦”的实现[6]。
四、文化繁荣梦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 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治、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更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 文化要素作为一种“软实力”, 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实力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地位, 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发展, 文化越需要及时跟上。文化的发展, 能够倡导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为社会变革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条件和氛围。同时, 还能创立一种紧贴时代的社会发展理论, 指引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历史告诉我们, 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也正是基于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新时期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前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后者回答了“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的问题。从这一点也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结果。可见, 文化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具有先导作用。
实现“文化繁荣梦”, 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集聚正能量。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在统一全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作用, 关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打造民族自信与开放胸襟,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体现在引导帮助社会成员认同和归属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自觉坚持和拥护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并把这种价值体系认同和支持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 在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 尤其是主流文化, 都能够通过语言和其他载体传播、传承, 变成社会意识和客观精神, 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对每个社会成员产生无形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综合国力中, 生产力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生产力构成中, 劳动者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信息时代, 社会经济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迅速提高, 劳动者素质以及一般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文化的兴盛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和精神动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强盛,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评价说,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7]。对当前中国来说, 决定国民素质高低、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实现“文化繁荣梦”、全面小康而奋斗。
五、民主法治梦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事业,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期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 民主法治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内涵深刻, 意义深远。“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 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和谐”不仅代表着安康、富足, 更意味社会安宁有序、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就“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 和谐是法的价值追求目标, 法所具有的和谐价值, 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相互协调, 互相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这一根本途径进行。
民主法治梦的基本理念就是用制度约束规范公权力。法治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划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并为其设定一套理性的运行规则和机制, 一切国家权力的运行都必须置于法律预设的控制之下;对权力予以有效的防范和制约是保证个人权利不受政府权力肆意侵犯的制度性前提, 是人权保障的最有效武器。我们知道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人权和自由, 人权和自由只有在公权力、私权利的边界清晰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法治的功能之一恰恰就是界定权利和权力的边界, 所以, 没有法治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梦”的关键点主要是:第一, 高层领导的政治决断和信心。只要政治家有倡导和推行法治的决心和信念, 能够厉行法治、自我限权、带头守法, 法治中国建设就有希望。第二, 重点规范约束公权力, 将其纳入法治轨道, 特别是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加以严格的约束, 尽快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 健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 防止决策机关规避程序法滥用决策权。同时, 应当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务、政务、司法、公共事务的信息公开, 充分利用公众的监督热情和新兴媒体的便利, 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失控。第三, 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建议确立以法治为重要指标体系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地方政府领导干得好不好, 关键要看他是不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只有建立以法治作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法律的实施才会有保障, 法治的“中国梦”才会顺畅实现[8]。总之, 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又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 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实现“民主法治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科技创新梦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 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 而是……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 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且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考察, 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9]。在新的世纪里, 谁在高技术产业化深度、广度和速度的竞争中领先, 谁就拥有未来世界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科学技术的迅猛快速发展, 无疑将促进人类向更文明的时代进步, 但是它的现状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在全球范围内,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西方和社会主义东方存在着极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即便在一个国家之内, 也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这样那样的非平衡。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 中国要取得在21世纪的主动权, 要达到和赶超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现在世界的发展, 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你不参与, 不加入发展的行列, 差距越来越大……”而这一切的目的, 就是“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建国以来, 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不断汲取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是否具备一个契合科技革命潮流的发展战略和正确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自己国家走向21世纪, 抢占制高点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或政策。按其提出的时间顺序, 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主要包括高科技研究、高技术产业化开展和高技术应用扩散三个层次, 从整体上说, 就是高技术产业化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开掘, 抢夺市场, 谋求高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将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从提高国威转向增强综合国力, 都将在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落实到对高技术产业化广度、深度和速度的领先争夺上[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追求的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表明, 只有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前, 我国实现“科技创新梦”, 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第一, 实施自主科技创新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和引导内资企业推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 提高科技创新的“基数”。只有通过加大研发费用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它们才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 改善专利申请结构, 增强创新能力。第二, 国家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 国家一方面要在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 产业发展战略应该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把能否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核心, 树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第三, 完善产、学、研体制,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技术创新“乘数”,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大国优势”,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升我国各行业网络化程度,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网络效应, 提升联接经济性引致的乘数效应[11]。
七、生态文明梦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 生态文明,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 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 进而指引我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2]。”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 在进入工业化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 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的。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都经历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发展阶段,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都发生在这些国家。人们对这种增长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质疑。另外, 战争、陆路危险化学品运输泄露、航运石油泄露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 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 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 资源消耗惊人, 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 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 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 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 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 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 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要发展, 就必须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之路。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 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 抑或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性来讲, 都应当而且必须走这条路。把生态保护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 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的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当前, 实现“生态文明梦”, 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即:加强公众生态知识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树立构建绿色家庭观;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树立绿色政绩观。二是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即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三是扶持生态文明科技。即践行科技发展的生态文明原则, 扶持和推广生态技术创新, 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 构建完备的生态科技法律体系。四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即建立统筹城乡生态一体化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 制定内涵丰富、切实可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统筹区域规划、合理安排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生态监管体制机制。五是强化生态文明行为。即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建立绿色生产模式, 把住生态修复关。
八、人生出彩梦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人生出彩梦”的实现, 必须促进“成才梦”、“家庭梦”、“干事梦”的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要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实现自己的“成才梦”。圆一个“成才梦”, 务必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练就过硬本领, 三要勇于创新创造, 四要矢志艰苦奋斗, 五要锤炼高尚品格。俗话说,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这讲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幸福家庭, 圆一个和谐家庭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如大海, 家庭像港湾, 夫妻是港湾的守护者。家, 是躲风避雨的港湾, 有了幸福的家, 才会有好的心情, 才会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 建设和谐家庭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我们自古就有家国之说, 所谓“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等等, 都说明温馨家庭、和谐家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现实中, 我们应遵循人口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制定我国人口发展规划,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确保人口结构均衡、性别比均衡发展, 为青年男女圆“和谐家庭梦”、“幸福家庭梦”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条件, 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好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讲过, 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 不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成家立业, 都是讲要干事创业, 圆一个“干事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 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 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 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 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 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 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成就你我, 干出一番事业。总之, 只有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理想相互衔接起来, 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的发展才能迸发巨大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强大动力。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为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摘要:“中国梦”是多层次的, 动态的。既包括每个中国人的梦, 又包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两个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是辩证的统一。笔者心中的“中国梦”, 至少包括“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民主法治梦、科技创新梦、生态文明梦、人生出彩梦”这八个梦。“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人生出彩梦
参考文献
[1] .林坚.实现“中国梦”需要总体设计[N].嘹望新闻周刊, 2013-4-15
[2] .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
[3] .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 2013, 1
[4] .彭剑锋, 朱兴东.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J].中国人才, 2004, 1
[5] .李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研究[D].中央党校, 2010, 5
[6] .杨平.建设幸福娄底更加需要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J].学理论, 2012, 8
[7] .湘浏.文艺复兴:开辟欧洲巨人时代的运动[J].炎黄春秋, 2001, 5
[8] .马怀德, 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N].学习时报, 2013-3-4
[9] .王焕丽, 王军.新科技革命冲击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路径选择[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1
[10] .吴焕新.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四维”本质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11] .纪玉山, 吴勇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5
安阳师范学院作为新升本院校,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是校党委思考和谋划的头等大事。
一、坚持解放思想,把握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解放思想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所持有的一种积极进取的主体精神状态。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是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调整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史,我国经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一场大的思想解放:是解放思想使“两个凡是”的禁区得以冲破,确立了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首先推动了农村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是解放思想使我们走出了“姓社姓资”的争论,驱散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可以说,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解放思想容易发现机遇,赢得机遇。安阳师院的发展是和解放思想相伴的。上世纪末,学校客观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专科升为本科的目标,完成了办学层次的跨越。随后,学校提出“一次创业”的目标,经过8年的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比2001年翻了一番;成功申办了独立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拓展了办学层次;投资4.5亿元建设厂新校区,办学硬件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不断扩大。2007年1月,学校被《中国大学评价》列为2003年以来123所“小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
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样也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法宝。只有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才能为高等教育自身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活力,才能为新一轮发展赢得更大的机遇。我们说的新一轮发展,就是在学校基本建设初具规模、教学科研有了一定基础、学校的制度框架有了初步构建的条件下来思考的:根据安阳师院的实际,新一轮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内涵,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结构、质量、速度、效益的协调,促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这一轮的发展要求更高,工作更难。但越是这样,越要解放思想。
二、坚持科学发展,明确新一轮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优先发展,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要遵循规律、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认真履行高等教育三大职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这为高校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我们要注重内涵发展,必须实现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移,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以知识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改革为第一动力,把学校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以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对于高校来说,首先是以教师为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教师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学校兴衰成败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教,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是以学生为本。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教育理念。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思维原点和价值理想,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着学生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服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兼顾是指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内涵发展之本,要坚持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核心;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是内涵发展之源,要堅持以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来引领;服务社会是内涵发展之基,要坚持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人才培养是根本,科技创新是动力,服务社会是基础,三者必须全面协调,统筹兼顾。
三、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推进学校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不负使命
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中牟县委书记 潘开名
总书记代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高屋建瓴、振聋发聩、令人振奋。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深深感到我们党正引领着中国这艘艨艟巨舰以其令全世界瞠目与震惊的气势,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总结和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反映了过去五年我们党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精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准确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明确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科学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五大建设”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图。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思想武器,更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充分展现了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的精准把握,体现着新时期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显著提升。
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要有新境界、新担当、新追求。郑州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郑州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形势任务,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领,进一步谋划提升郑州的发展,响亮的提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中牟作为郑州市唯一一个县,学习十九大精神,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就是要把握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举措,对既有工作部署再梳理、再谋划、再提升,努力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伟大新征程中,承担更大担当,做出更大贡献,全力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
抓好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将持续强化学习宣传。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要通过学习,真正在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在思想上拥戴核心,在政治上维护核心,在行动上紧跟核心,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要通过组织开展双休日大讲堂、研讨交流等活动,把十九大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干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好党员干部学习培训,认真学原文、悟原理,力求学深学透、融会贯通;抓好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工作,确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2 为习惯,形成文化自信。
抓好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将持续强化产业基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中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是补足短板、应对挑战的关键,而产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发力园区建设,坚持项目化推进,持续夯实中牟发展基础。我们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按照“做优都市生态农业、做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做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产业定位,高举高打、高端定位、高标推进,通过提升规划、完善配套、招大引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实现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构建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我们将时刻牢记效益优先,紧盯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培育引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以及文化创意旅游的培育上,提升发展层次,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顶端突破。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凸显产业园区的创业就业平台和载体作用,实现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的充分契合,打造强县富民的产业体系。
抓好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将持续强化城乡统筹。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 略,按照市委“城市国际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科学提升规划水平。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在现有城乡规划的基础上,不断统筹完善提升城区、园区、社区、农区规划水平,推动县域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中心城区—新市镇(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美丽乡村)”三级城镇体系。二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瞄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统筹谋划偏远乡镇、中心镇、新市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制订乡村振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我们将投入更多财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分类推进在建新型社区建设,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壮大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将投入更大精力,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均衡发展、乡村振兴。
抓好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将持续强化开放创新。按照十九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创新格局”的要求,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一4 是大举招商引资。不断拉高站位,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立足补链、延链、强联,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体量大、前景好、有影响的知名企业,为中牟未来发展蓄足后劲。二是鼓励创新创业。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力加快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引进“两院院士”、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入驻中牟,强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持续深化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为项目发展创造好环境。
抓好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将持续强化生态建设。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努力让中牟的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河流更清澈、空气更清新。一是加大生态项目建设力度。按照“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时间节点和具体任务,强力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的各个生态项目建设任务,着力建设“美丽中牟”。二是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坚持末端治理和源头治理两手抓,一手抓扬尘、燃煤、机动车、工业污染治理和低空面源等末端治理,一手抓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等源头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三是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以生态水系建设、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攻坚重点,加快推进贾鲁河生态治理、三刘寨引黄灌 渠、中小河流治理等水系工程,扩大水域面积,增加湿地面积,提升绿化效果,着力实现“水源优、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的水生态目标。
抓好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将持续强化民生改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此,我们将持续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落实“转、扶、搬、保、救”五大扶贫路径,实施“春风行动”,以高于“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二是提高社会事业水平。着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解决好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三是落实好各级民生实事。做好省市民生实事的对接、协调工作,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环境,加快实施进度。强化县级民生实事责任,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确保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人员、机制、时间节点来控制,按时保质保量推进。
抓好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们将持续强化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为目标,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不断提升领导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政6 治保证。一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履职、人大政协共同参与的责任明晰、工作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抓好“两个责任”的落实,开展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持之以恒抓好“四风”整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二是强化宣传思想引导,凝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双优”“双带”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出彩中牟”系列文化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作品,抢占基层宣传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带动传统文化发掘传承、带动乡风民风改善。健全完善网络监管机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开展对外宣传,着力展示中牟发展成就、提升中牟对外形象。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筑牢推动发展的战斗堡垒。创新基层组织管理模式,继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活动,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压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全体党员要带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要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勤奋地学习。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
一、立德树人,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二是要做到立德树人,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的心灵都感受
到师爱的温暖。
二、言传身教,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无私奉献,用高尚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四、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的历史进程又一次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XX月XX日,XX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班,带领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XX工作的实际,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激发全体党员的信心和决心。XX参加了此次学习培训,获益匪浅。
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各行各业的长远发展,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九大报告对党员提出了新要求、新理念、新使命,基层党支部是党组织中的最基本的单元,XX党支部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全体党员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专题培训,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内容,以及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党一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此之前,很多先进的中国人也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做出了努力,付出了牺牲,但没能实现。这个责任落在共产党人身上,完成民主革命,实现国家独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不忘初心,不忘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初就树立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严格要求自己,集中所有精力做好所有工作。
共产党人是人民的队伍,是一切为了服务人民的。在基层工作,最多接触的就是群众,他们是最善良的人,只要给予帮助,总能记在心里。群众的挂念和关心是对我们共产党员最大的荣誉,为此,我们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意识,坚持以群众为本,服务群众,不忘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的宗旨和使命。
二、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
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实践在深入,如果理论不更新,就会跟不上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党章》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的体现。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创造辉煌的有力思想武器、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的党章,顺应时代及时修改,是为未来美好生活提供更为完善的思想“利剑”。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是适应新时代表现,是指引新时代的“法宝”。把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写入党章,是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需要,有利于促使全党坚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把党的建设搞得更好。
纵观过去,党章内容在不断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归纳总结宝贵经验。作为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章当成是必修课,在学习中能够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要加强对新《党章》的学习,加深了解掌握新《党章》的内涵,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以适应新《党章》的要求,争做新时代下的合格党员,不断开拓进取,服务人民。
1.以新型城镇化为新增长点是改变镇江市城镇化落后局面的要求。2012年9月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时说, 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中国要继续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 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从世界上看, 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 城镇化率很高,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 因此, 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砌, 而是农民市民化的转型;不再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割裂, 而是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推进;不再是工业化被动牵引下的人口候鸟式迁移, 而是通过移民化人口迁移积聚来推动工业产业布局;不再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而是打造绿色生态和智能科技的新宜居城镇。2011年, 中国城镇化率刚过50%, 其中还包括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若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 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 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2011年镇江市常住人口达到313.43万, 城镇人口达到197.52万, 城市化水平达到63%, 比2000年的50.4%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增加1.15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的51.3%高出11.7个百分点, 比全省的61.9%高出1.1个百分点。然而, 镇江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与苏南各市均存在一定差距。2011年,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城市化水平分别达79.7%、71.3%、72.2%、65.2%, 分别比镇江高出16.7、8.3、9.2、2.2个百分点 (见下页图1) 。另外, 无论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还是从对周边的地区的吸引力、聚集力来看, 镇江同这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与省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标值 (≥68%) 还有较大差距。唯有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才能不落后。
2.以新型城镇化为新增长点是提供镇江更大投资空间的需要。因为, 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让农民进城, 它是指农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 它反映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空间扩张, 景观、社会及生活方式等于城市环境的形成。在这种过程中, 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导致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镇聚集, 并在这种人口在城市聚集的过程中同时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周边扩散, 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过程中形成新的城市空间与地理环境等。有研究认为, 中国近十年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 城镇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 而每提高一个点, 新增投资需求达6.6万元。鉴于镇江市目前城镇化率较低、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推进, 可为提供镇江更大的投资空间。新型城镇化不仅将带动传统的基础建设投资, 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医疗设施、排水系统、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 未来将会持续进行医疗、教育、居住、养老院建设、生态环境改造等领域的大量投资, 还将推动节能环保、智慧城市、城市污水处理、消费等多重产业链的发展。就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而形成的智慧城市而言, 将使智能交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信息化以及安防等产业都获得快速发展。
数据来源:镇江市统计局。
3.以新型城镇化为新增长点是启动镇江消费的抓手。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在未来二三十年里, 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可吸纳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进城, 带动逾千亿元的消费需求。城镇化会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 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将带来巨大内需, 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 未来十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 按较低口径, 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 也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就镇江市而言, “十二五”期间农业从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从“十一五”末的27%降至20%左右, 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8万人。近十年镇江市平均每年城镇化率增加1.15个百分点, 即每年增加城镇人口3.6万人。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 513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 136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多6 377元。就每年进城的3.6万人农村居民而言, 如果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仅此一项每年就多消费2.3万亿元。推进新型城镇化, 能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消费等方面创造新的需求, 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拉动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提高, 从而显著提高居民购买力;大量农民进城落户, 其生产方式、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 拓展巨大消费空间;城镇空间扩大促进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还为农村带去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居民收入也会相应增多, 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消费会真正成为镇江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因素。
4.以新型城镇化为新增长点是调整镇江经济结构的依据。经济结构不合理, 已成为制约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和根本性矛盾。以新型城镇化为新增长点, 有利于加快城乡结构调整, 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人口、经济活动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 带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结构调整, 促进丹阳市、扬中市、丹徒区与句容市这四个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市 (区) 的城镇化水平提高 (见图2) 。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 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数据来源:镇江市统计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表示, 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新增长点, 必须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1.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决不是孤立前行, 单向运行。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结伴而行, 同步发展, 实现城乡共荣。农民能成为城市居民, 一是他们本人自愿, 二是城镇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对农民来说, 只要城镇条件具备, 他们还是愿意成为城镇居民的。要想让农民进城并转换身份, 就必须让小城镇的工业化水平提高, 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岗位, 让广大农民自觉地进入小城镇, 最终成为小城镇的一员, 而不是都涌向大城市。同时, 要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水平, 让农民不为土地所捆绑, 也不为土地的无法流转所困扰。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对农民承包的土地的流转提出了新的要求, 释放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应当说, 这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处理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专业镇建设的关系。根据镇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确定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各辖市 (区) 为基本划分单元, 合理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 各乡镇 (部分城郊结合部的街道办) 也应有类似划分。“重点开发区”设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工业。“限制开发区”是一手抓特色工业发展, 一手抓特色农业增收, 形成各种专业镇或特色镇。“禁止开发区”以生态保护为主体功能, 经济发展主要被限定在涉农特色产业上和生态旅游方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还要推动专业镇建设。专业镇是以镇级经济为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 是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柱。镇江市已经形成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镇, 例如司徒镇的眼镜、皇塘镇的床上用品、后巷镇的工具、新桥镇和界牌镇的汽摩配件、新坝镇的工程电气、茅山镇的旅游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乡镇干部在做好本份工作的同时, 仍然可以招商引资, 跑项目, 发展“飞地”经济。招商引资到工业园区落户的, 采取可异地招商实行税收共享办法, 既补偿了生态保护为重点的镇, 又调动了镇政府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扩大了税源, 增加了财政收入。
3.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管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城镇化建设, 还是目前新一轮的城镇化热潮, 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形成了“一任市长, 一个城市规划”、“规划规划, 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 不如领导一句话”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和市场谁是城镇化的主角?我认为, 政府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应该发挥显著的主导作用, 同时在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治理方面承担起政府职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 政府主导应让位于市场主导。温州苍南龙港模式就是市场主导的典范。改革开放初期, 温州苍南县的龙港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股份合作企业制度“三大改革”, 成功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 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 为中国农村城市化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或者可选择“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混合型”的城镇化建设模式, 实施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和城镇发展“三位一体”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政府在推动小城镇建设上可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推动个小城镇建设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文化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等, 让城镇生活成为广大农民的向往。要让农民进城, 政府就得对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只有对现有的土地进行重大改革, 农民对土地有交易转让权, 让农民进城及创业有了资金保障, 土地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 户口制度的重大改革, 保证农民进城自由迁移, 让农民能够自由进入适应其生存的城镇。
4.处理好“四先四后”的关系。当前城市建设规划普遍重高楼大厦、道路、广场等功能设施, 往往忽视地下管网、支路及绿地、湖泊、河流等能够拦储雨水的设施, 到处出现没完没了折腾的“拉链工程”, 建设的是“好看、不好用、低效”的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城市规划“一管百年”的思维, 以城市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为导向, 是以人们的生活便利、效率优先为导向, 以交通高效率为中心来规划城市结构和功能, 即建设“好用、高效”的城镇。要处理好“四先四后”的关系:即先规划后建设、规划优先, 维护规划刚性;先地下后地上, 打造城市共同管沟, 确保地下管网几十年管用;先道路后开发, 拉开城市建设的框架, 再开始开发建设;先绿化后发展, 构建城市生态空间, 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
5.处理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本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 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这意味着, 中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快了近一倍。2011年镇江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73平方公里, 比2001年的104平方公里增加了69平方公里, 增加了63.3%。而同期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50.4%提高到2011年的63%, 只提高了12.6%。这都表明土地城镇化速度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快了5倍, 镇江市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 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不能再走大占耕地、大搞房地产、推高房价、大造空城, 使得几亿农民失去耕地却没有工作、没有就业、没有城市市民待遇、成为城市农村两不管的边缘人的城镇化城市化之路。这个道路对耕地竭泽而渔占用和开发, 引发了拆迁、占地补偿等许多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更加重要的是, 使得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成为边缘人, 或生活工作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口和待遇。造就了许多空城、荒城、鬼城, 不少沦为贫民窟, 城市出现了新的二元机制现象。我认为, 城镇化的实质应该是,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变为有就业、有住所、有社会福利和高素质的市民, 并且逐步成为中等收入者。要尽快提高人口城镇化, 应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问题, 避免城市内部出现新“二元结构”。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以解决人的问题为根本、不能拔苗助长的城镇化之路。这条路就是就地城镇化, 把现有农村村镇就地改造建设成城镇城市, 就地消化转移农村劳动力;这条路就是先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 然后自然而然地带动农村城镇化, 带动农民自然而然地通过在工厂、企业、公司稳定就业后转化为市民, 城市市民待遇随即享受到。要走这条城镇化之路, 就应出台相关区域、产业扶持政策及财税补贴措施, 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近发展, 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工厂、企业、公司以及为之配套的各类第三产业就业,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协同推进, 以此带动城镇化城市化之路。当然,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 不是通过土地征用、村庄合并等把农民的身份转变城市居民就了结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应重点强调以人为核心, 实现人口从乡村到城镇的迁移与人口从农民到市民职业身份转换同步推进, 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地有序落户, 让迁移到城市的居民能够在子女就学、各种公共服务上要与当地人口享受同等待遇, 同时享受到城镇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和服务, 使得农村劳动力成为事实上的城市人, 农民户籍彻底转变为城市市民。
【学校团委学习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校学习贯彻十九大12-15
学校团委会领导讲话07-07
半学校团委工作总结07-07
新疆学校团委工作总结07-21
学校团委设备管理制度09-06
学校团委办公室简介09-30
学校团委工作总结参考10-25
2019学校团委个人工作总结10-03
学校团委个人年度工作总结12-09
第二学期学校团委工作总结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