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精选8篇)

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 篇1

巍巍高山,有诚乃大

--守候心灵的净土

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翩然而下,落到了我的心坎里。面对现代社会的花花绿绿,尽管有些人会嘲笑我的愚蠢。但是,我依然守候着我的原则,守候着我心灵的净土。

有些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舍弃信义的人,或许会获得眼前的利益,但是他的人格已经有了污点,是无法与巍巍高山般的贤人们相提并论的。人生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东坡美文流传至今,但是其人“而今安在哉?”面对如此珍贵短暂的生命,难不成我们要在污点中度过?你这辈子到底在追求什么?金钱?权位?百年之后,尽归尘土。能够流传下来的,唯有一世清明。世人们所赞叹从来不是什么“小聪明”。而是那巍巍高山般的人品。汪精卫背信弃义,出卖祖国,即使留名史册,但那终归是骂名。而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的“草根”们,却可以因诚助人,永远活在受到荫护的人们心中。

面对诚信与非诚,你会选择什么?这么多年来,在学校里,在网络上。我总是充当一个“受骗者”的角色。有人说我,我太轻信人了,答应的事情都会兑现,但是对方可不一定,所以,做人还是要“成熟”一点啊。面对这样的言论,我不予争论,我依然会守候着我心灵的净土。我想,那些不诚者是因为我可以因不诚而获利,却可以不受到惩罚。可是他们又哪里知道,人是有气质的。一个人不诚信,一次也好,两次也好,久而久之,这辈子都摆脱不了一种低俗的气质了,而我是祖国的未来,我的目标是巍巍高山,而不是一座小土丘。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总比恶人多,我坚持诚信,我周围聚集起来的人都是诚信者,我们会一起散发出耀目的光芒,我们终究会点亮整个世界。

我待人真诚,做事可靠,我是要受到大家们的赞美与敬仰,我生当立壮志,我是高山,我是雄鹰,我要翱翔。我不会做出任何不诚的事情,因为我的高傲,更因为我的自尊。面对不诚者,我不会去指责他们,我要因我的言行去感化他们。哪怕我会去做一辈子的“受骗者”我也心甘情愿。因为我相信,我们终将会点亮整个世界。

春意散去,夏意归来。巍巍高山,有诚乃大。

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 篇2

2012年高考英语大纲卷依然围绕听力、基础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 听力占20%, 英语知识运用占30%, 读、写占50%。具体题型分布比例如下图所示:

一、听力

试题评析:2012年全国大纲卷听力部分继续了近年来全国I卷的风格, 难度适中, 语音纯正, 材料素材话题广泛, 贴近学生的生活, 语言自然真实, 同往年相比, 变化不太大, 仍然是美式发音, 十段材料, 前五段为短对话, 后五段为长对话。其考查了考生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具体事实性信息及对所听内容进行推理、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题型具体分布为:细节题:第1、6、7、8、9、10、13、15题;主旨要义题:第3题;内容推理题:第2、4、5、11、12、14、16、17、18、20题;数字题:第19题, 略有不同的是今年只有对话材料, 没有独白, 语速提高了, 让一些平时积累不充分的考生受到较大的影响。例如, 第八段材料中第11题, 问的是What colour does the man want?三个选项pink, black和orange都体现在文章中。男声说要换一个相机, 女声说“I am afraid we dont have other pink one, ”接着说道“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a different color?We do have this camera in black and orange.”可是男声马上说道“My wife doesn’t like either of these colors”, 故听到这里就知道black和orange是被否定了, 答案应确定为pink, 但有考生却选择了black或orange。

教学建议:教学应指导学生重视基本词汇的积累, 注意同义词辨析, 重视单词的发音, 以免因发音问题影响听力。还应要求学生积累英语的否定表达方式, 要熟悉这些词汇的发音;考试时要沉着冷静, 以免受到干扰。

二、单项选择

2012年全国大纲卷单项选择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注重基础、强调运用, 突出能力”的指导思想, 试题覆盖面广, 题干简洁, 语言情景设置完整而真实, 强调了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查重点突出了时态、复合句、交际用语、非谓语动词、动词及动词短语的辨析等, 但第28题考查的是往年试题中未出现过的独立主格结构。试题具体分布如下:

试题评析:该题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 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和掌握语法、词汇表意功能的能力。2012年大纲卷该题覆盖面广, 考点分布较均匀, 难易度适中;语境设置真实, 结合的语言点科学合理;试题难易有区分度, 突出了以下特点:1.加强了非谓语动词的考查, 分布在第28, 32小题;2.个别考点较少见。如第28小题是独立主格结构, The party will be held in the garden, weather___.A.permittingB.topermitC.permitted D.permit.3.干扰性较强的题分布在23和24题, 如第23小题“Life is like walking in the snow, ”Granny used to say, “because every step____.”A.has shown B.is showing C.showsD.showed.其句意是祖母过去常说“人生就像在雪中行走一样, 因为每一步都会留下痕迹”。show意为“显示, 显现”, 此处祖母说的是一个客观事实, 所以应选C项一般现在时。4.突出了特殊句式的考查, 分布在第26题和第29题。如29题This restaurant wasn’t____that other restaurant we went to.A.half as good as B.as half good as C.as good as half D.good as half as, 其意是:这家饭馆不如我们去的那一家一半好。在比较句型中, 倍数或分数要放在第一个as或比较级之前, 所以答案为A项。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单纯地讲解语法, 要将语法融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句中, 让学生通过例句来理解语法的应用。在平时练习时, 给干扰项提供语言环境, 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复习中, 应该充分注意历届高考试题, 探究知识的规律性, 切身感悟和领会所学知识的重点问题,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考生备考。

三、完形填空

试题评析:该题既考查学生掌握词汇知识、习惯用语、语法知识、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生活常识、句法结构等英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又考查学生对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2) 。2012年高考英语大纲卷完型填空的体裁发生巨大的变化, 不是记叙文而是说明文, 介绍了肢体语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肢体语言的理解不同, 如果不理解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虽然体裁变化了, 但是考生反映不太难, 主要是话题比较熟悉, 文中也没有出现特别晦涩难懂的情节, 在词汇考查方面也比较常见。词汇考点还是以实词为主 (见下表) , 尤其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 与往年一致, 考生只要紧密联系上下文, 理解选项中的单词意思, 很多题目便可轻松解决。

教学建议:建议学生在做“完形填空”题时, 要遵循“四遍法”原则:首先跳过空格通读全文, 了解文章的大意及文章的体裁、结构等;其次, 学生应逐题推敲, 切忌按题号顺序答题, 不能确定的暂时跳过去, 应先易后难;再次, 通篇考虑, 把一些上下文联系紧密, 涉及段与段之间逻辑关系难度较大的空缺填好;最后, 再次通读全文, 修正与全文不相称的选项。此外, 将平时教授的课文改造成完形填空试题, 进行短文填空训练, 培养学生的上下文推测、篇章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常见的词语搭配和习惯用语, 夯实基础, 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阅读理解

试题评析:该题集中全面地考查学生从阅读中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细心判断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对文章理解的准确性。所选的文章难度不一, 体裁和题材也各不相同, 有记叙文、说明文、描述文、议论文等, 内容涉及科普知识、天文地理、人物传记、名人轶事、哲理小品、科技教育、风土人情、新闻报道、历史文化等。命题考查要点主要涉及文章中心思想、主旨大意、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中的关键词句、某个段落、某个细节、人物的性格、实物的特征等。今年高考英语大纲卷5篇文章在选材上保持了知识性、趣味性强, 实用性、时代性强, 题材与体裁广泛的特点, 彰显文化特色。考查考生在阅读中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考点包括细节题、推理判断、主旨大意、归纳概括、词义猜测等, 试题布置由易到难, 分布合理。A篇是说明文, 为自然科学类文章, 主要讲述一种帮人找到蜂蜜的鸟类, 难度不高, 只要学生定位准确, 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篇是记叙文, 描述群众演员的一天。C篇同样是记叙文, 描述作者本人在没有警察、没有其它行人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不闯红灯的故事, 说明美好社会的建设需要相互信任, 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D篇是议论文, 社科类文章, 描述人类记忆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学习。E篇是应用文, 久违的广告类文章, 主要介绍了几个适合孩子们参观学习的博物馆。

五篇文章可读性强, 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章难度适中。只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配合恰当的技巧, 从理解上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选题以细节题为主, 部分题目设置巧妙, 考生须细致甄别, 方可得分。

教学建议:在平时教学中, 要逐步发展学生的语篇完善能力, 加强对学生语篇阅读能力的培养, 包括基本句法, 理解语篇的逻辑手段, 领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表达, 正确识别问题的题材和体裁, 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捕捉语篇的文化差异, 加强定量的泛读训练,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学会识别不同体裁的文章, 学会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和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推测作者未提到的事实或某事发生的可能性, 正确判断文章的类别, 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技巧。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复杂句子的能力。

五、短文改错

试题评析:短文改错同样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英语知识的准确性, 测试考生判断、识别和改正短文中错误的能力。文中错误涉及词法、句法及行文逻辑等方面的问题。同旧的短文改错相比, 新短文改错有以下特点:1.以短文形式自然呈现, 以“句子”为单位设置错误, 情景自然, 任务真实, 但难度较大;2.要求考生在文中直接用符号标示, 在标示下写出答案, 考生不易出错, 阅卷更加直观;3.试题设置有增加, 删除和修改三种类型, 10处错误中, 每个句子中最多有两处错误, 改变了旧短文改错中错词、多词、缺词和正确四种类型的设置。该文仍取材于学生自己的作文, 考查知识点涉及到名词单复数、时态、介词、连词、代词等, 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短文的能力、从语篇角度识别并纠正语言错误的能力和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建议:首先要求学生增加与目标语的接触, 形成良好的语感品质;其次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 让学生要关注自己和同伴的语言错误, 进行相互纠错;第三, 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明确短文改错题型的要求, 学会解题;第四, 让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第五, 让学生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去甄别错误、改正错误;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自己易犯的语法错误, 进行总结归类并加以强化记忆, 以达到正确使用英语的目的。

六、书面表达

试题评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以笔头的形式进行信息沟通、再现生活经历、描述周围的事物、发表意见和表明观点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012年高考英语大纲卷书面表达是:假定你是李华, 从互联网 (the Internet) 上得知一个国际中学生组织将在新加坡 (Singapore) 举办夏令营, 欢迎各国学生参加。请写一封电子邮件申请参加。其内容要求具体, 要点清晰, 考查既有规定表达的内容, 又能使考生自由发挥, 能够较好地测试考生的实际语言运用水平。由于题材常见, 故写作难度不大, 只要考生书写工整、要点齐全、语句准确, 就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要想出彩, 学生只有加强英语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方可达到。

教学建议:教师平时应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对学生加强词汇、语法、句型教学及操练, 鼓励学生勤背诵多仿写, 常写日记和读后感, 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和规范的写作习惯。平时写作训练中, 第一, 教师要求学生审清题目, 准确把握作文的主题, 列出提纲, 防止偏题和跑题,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中所给的信息, 如表格、漫画和文字等,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第二, 教师要加强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英语教师要不断地钻研作文的辅导方法, 积累更多的切实可行的英语写作模式教给学生, 同时提醒学生要留心英语写作技巧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 例如整理思路, 组织素材, 构思文章结构, 组织语言, 遣词造句, 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高级词汇和句型结构等;第三, 教师要根据教材主题、题材和体裁, 有目的地自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 目的明确的书面表达进行练习, 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总之, 2012高考英语大纲卷题型未作变动, 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总体难度适中, 选材广泛, 设题科学, 体现课标理念, 突出语篇, 立足语境语用, 重视基础知识, 强化文化意识, 有利于指导高中英语教学和高校选拔人才。故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与高考测试的命题原则———“考语言运用而不是考查单个的零碎的语言知识” (刘庆思, 2011) 是相违背的。教师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知识、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平衡发展,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改进单纯以语法为纲的教学思路,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输入语言的环境和机会, 逐渐积累语言经验, 发展语言意识,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加强语篇训练意识, 改变思维品质, 加强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003)

摘要:2012年全国高考英语大纲卷 (全国I卷) 的命题加强了对综合语言能力的考查, 试卷内容设有语境, 试题所选材料语言地道, 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从试卷分析来看, 英语教学应注意平时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考英语,试题评析,备考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2年普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文科) [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 篇3

一考生

江水因为有了思考,并能在信念中勇往直前,才得以冲破高山的阻挡,开创了九曲回肠的壮美;树种因为有了思考,并在理想中坚持不懈,才得以冲破石头的重压,彰显出生命坚毅的伟大;人类因为有了思考,并在憧憬中笃志追求,才得以冲破愚昧的桎梏,创造出当今世界的文明。

春秋时列国征战不断,弱肉强食,结果越国被吴国打败。然而越王勾践并未因失败而一蹶不振。他认真思考着、执著地准备着。虽然臣服于吴王,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数十年如一日地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这其间勾践没有受到温情的关照,没有舒适的环境,有的只是遭受蔑视和侮辱。但他思考着,雄心依旧;执著着,宏图不断扩展。终于,越国的金戈铁马践踏了吴国的都城。试想,越王勾践假如不思考、不执著地奋斗,怎会成为后来的五霸之一?

著名作家史铁生不幸腿残,只能以轮椅为伴。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史铁生并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即使最初的作品不被读者接受时,他也不灰心气馁,面对饱经风霜的地坛,他仍然继续思考着,思考着生活,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他热爱写作,执著于所爱的事业。终于,史铁生成功了,他的成功源于思考,源于执著。试想,哪一个成功的人,能够是一帆风顺的呢?

不是么?在安徒生刚有处女作问世时,有人知道他仅仅是个鞋匠的儿子,就讥笑他的作品“错字连篇”,嘲笑他“不懂文法”、“不懂修辞”等等。但安徒生并没有放弃对童话的创作,他思考自己的不足,执著自己的丰富想象和创作天赋。英国诗人拜伦也是,他19岁创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有人讥笑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甚至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而拜伦仍然思考着,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方向,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最后,事实证明了拜伦的成功。

思考明确方向,执著孕育成功。是思考和执著,让越王勾践得以东山再起,让史铁生成为著名的作家,让安徒生成为童话大师,让拜伦成为伟大的诗人。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她现身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是啊,没有思考的“奋斗泪泉”,没有执著的“牺牲血雨”,怎能有“成功之花”的“明艳”?思考你的思考,执著你的执著吧!因为它关乎你的成长,关乎你的成功。

[点评]能够被选为“标杆”的文章,不但要有百里挑一般的兼美文质,重要的还应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其主要特征有二:其一,语言不俗,底蕴深厚。不论是运用排比修辞,紧紧围绕“思考和执著”开篇,还是主体部分对事例的简要概述,抑或是结尾的分析论述、引证说理,都显示了小作者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底蕴。其二,选材精当,论理严谨。小作者思维纵连古今,横贯中外,精心选取了勾践、安徒生、拜伦、史铁生、冰心等名人的事实、事理材料,这些材料都经典翔实,具有典型性;具体行文中采取先概括事例,再做点睛分析、强化主旨的方式,充分而严谨地论述所持观点,最后总括全文、归结要点,并通过引用冰心的名言,为文章做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豹尾。

发明发现,就在身边

一考生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生活中道尔顿分不清红色和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并悉心思考,研究出关于色盲症的医学理论;破产的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勤杂工乔利,因发现衣服被煤油污染处反而清除了陈年的污渍,研制出干洗剂。读完上述作文材料,我深深地感到:发明发现,就在身边。

发明发现,就在身边。阿基米德接受了国王交给他的任务——检验王冠是否由纯金制成。既要检验出王冠的构成是否含有其他物质,又不能破坏王冠,这可是个非常棘手的事,一时间还把阿基米德难住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好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叫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原来阿基米德在洗澡中也没有忘记检验王冠的问题。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放入水中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发明发现,就在身边。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李冰在建造它时,凭借身边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解决建造中的大难题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当时,李冰为救民于“水火”,决心变岷江水害为水利,开始建筑都江堰工程。可是,如何筑堰?并没有成功的经验。于是,筑堰的方法实验了一次又一次,结果都失败了。不论李冰冥思苦想,还是问道于贤,可就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山溪里有一些竹篓,里面放着要洗的衣服,任凭水流怎样湍急冲洗,但衣服依然牢牢装于竹篓之中。见此,李冰受到了启发,他让人编好大竹篓,装进鹅卵石,再把竹篓连起来,一层一层放到江中,在江中堆起了一道大堰,两侧再用大卵石加固,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这就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正是由于仔细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琐事,利用生活经验,找到了建筑分水堰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留心身边发生的事,研究生活现象,便能有所发明发现。愿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点评]文章所以被评为一类卷,其理由是:首先,以名家名言做题记概括意旨,让读者先明其要;其次,通过概述材料做开头、提出论点,很好地完成了材料作文的开局工作;再次,正文主体段落都是先论点后论据,显得思路清晰,行文有序;最后,结尾简练归结,扣题申义,发出号召。总之,文章写得结构严谨、事理兼备、中规中矩。

在处处留心中丰富知识

一考生

朋友,你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吗?那么,请你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题记

尽管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过十八九年了,但狭窄的生活面,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经历,所能掌握的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其实,知识有如海洋,无边无际,它将我们小小的世界漫过,使得我们生活中每一处都存在着知识的气息,存在着数不尽的学问。而粗心大意的我们,往往不懂得留心观察和思考。

当你烧开水看到缕缕“白气”从壶口冒出时,你可曾想过是怎么回事?

当你看到果实从果树上掉落时,可曾想过果子为什么只是往地上掉落?

当你看到奔腾不息的江河水时,可曾想过它们为什么一起前赴后继地流向东方?

当你漫步于夏夜草地上,看到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时,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这些生活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你可曾认真地探究其所以然吗?

我们总是局限于书本上看到的,那少得可怜的知识,它在生活中简直微乎其微。事实上,仅靠我们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是很难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的。因而,我们必须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从生活——这部最好的教科书中汲取养料,丰富我们头脑的库藏。

处处留心皆学问,粗心大意皆枉然啊!

不是么?某个学校高二的班级里,生理老师在第一天上课时,就在墙上挂了一幅标明了人体重要骨骼的名称的解剖图。老师只是挂了这幅图,并没有说什么。转眼八九个星期过去了,期中考试的前一天,老师收起了这张图。而第二天考试,就有让学生写出图上人体重要骨骼名称的题目。结果学生不仅没有写完全的,甚至有多半同学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写出来。老师总结试卷时说大家努力学习不够,生物考得不好;可同学们不服气,还理直气壮地抗议说:“没有学过,就考我们,当然答不上了。”“怎么没有学?这些知识已经挂在墙上好几个月了!”老师的话令同学们震惊而又羞愧。

知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没有较好地获得呢?这就是粗心大意、视而不见。学习不仅仅是别人告诉你的东西,那只是你的幸运,应该看作一份额外的收获;如果你不留心地观察生活,不认真地去思考把握,那你一定会有诸多“损失”的。

让我们都来记取吧——处处留心皆学问,知识就在生活中。

[点评]这是篇不论选材内容、语言风格,还是行文布局都没有奇特之处的文章,但它何以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被评为一类卷呢?值得学习借鉴的有如下两个方面:(一)立意准确,选材恰当。小作者综合材料内容,提炼出“留心生活、勤于思考能丰富知识”的观点,并从人生实践中选择“学习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佐证,显得真实可信。(二)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以题记点示要旨,开头概述生活,快速切入,然后列举生活现象、学习实例,从反面加以论证,最后分析归结,发出号召,思路非常清晰严谨。

用心思考 必有收获

一考生

纵观世界发明史,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无不是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身边小事,从而在受到启发中发明创造的。不必说牛顿因为留心苹果坠地的平常小事,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必说瓦特因为留心水蒸气顶开壶盖的平常小事,把人类带入崭新的“蒸汽时代”;也不必说奥斯特因为留心小磁针偏转的平常小事,提出了电能生磁的新理论:凡是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总会在思索中闪现灵感、有所收获的。

比尔·费尔斯有一条名叫詹森的宠物狗。不知道为什么,詹森总是不肯好好喝水,结果患上了慢性脱水症。

一天,当费尔斯带着詹森到雷尼尔山下的小河边散步时,这条由冰川融水汇成的河,让詹森胃口大开,趴在岸边大口大口地喝着。这让费尔斯欣喜不已。

从此以后,费尔斯定期到河边取水给詹森喝。不久,那些家里也有宠物不好好喝水的邻居开始向他讨要这种水。这让费尔斯灵感闪现,发现了商机。于是,他辞去工作,开办了一家瓶装水公司,专门出售宠物饮用水。

有一次他在切鱼片时,一只鱼眼珠掉了出来,马上便被詹森吃下肚里。这时他灵机一动:制造鱼肉味的水,是否更能吸引宠物呢?现在,他开发的“宠物活力”已经有了十多个品种,各种宠物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饮用水。别具一格的宠物饮用水,让费尔斯每年都有巨额的收入。

无独有偶,贝内纳蒂也有一只名叫吉姆的宠物狗。这只狗非常淘气,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它总是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贝内纳蒂为此伤透了脑筋。

有一次,贝内纳蒂去看电影。当电影开始放映时,原本喧闹的电影院顿时安静下来。由此,贝内纳蒂突然灵光一现,他想到:人在看电影时会变得平静,那么,宠物们在看电影时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他决定拍摄一部专门给宠物看的影片。贝内纳蒂精心挑选了几个有表演天赋的小狗做演员,在影片里,小狗们在水中嬉戏,在公园里赛跑,在草地上追逐骨头,表演的都是一些小狗们很平常的活动。此外,他还别出心裁,为影片配上了特别为小狗创作的音乐。

影片拍好后,贝内纳蒂将它放给吉姆看。奇迹出现了,好动的吉姆被这部影片深深地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欣赏着。随后,贝内纳蒂将影片制作成大量光盘,以每张15美元的价格在互联网上出售。结果,第一批光盘很快便销售一空。

对于一个用心观察、热爱生活的人来说,灵感其实就在他的身边,关键就看他有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了。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吧——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思考必有得。

[点评]文章所以被评为一类卷拿了高分,其值得学习借鉴处有二:(一)首尾别致,快捷严谨。文章开篇从大处落笔,极具概括性,然后恰当地套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句式,非常快捷地切入到小处来着墨;而结尾在主体段援引生活实例佐证观点的基础上,收束全文、归结要点、强化意旨、发出号召,一贯而龙成。(二)选材典型,真实可信。文章取材于生活,其蕴含均为源自生活现象的诱发,产生对生活的用心思考,进而在生活中获得了发明发现。这样的材料典型精当、以一当十,两则连用、相辅为据,以事实胜于雄辩,很好地佐证了观点,收到了毋庸置疑、真实可信的效果。

人生,因思考探索而精彩

——为“人生,我的思索”演讲会而做

一考生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参加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因思考探索而精彩》。

明明是红色,自己为什么会看成蓝色?道尔顿思考着,探索着,他研究出关于“色盲症”的理论;爱吃拉面的人多,怎样才能不排队就吃上面条呢?安藤百福思考着,探索着,他研制出方便面;被煤油浸渍的衣服为什么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乔利思考着,探索着,他发明了干洗剂。生活离不开思考探索,人生因思考探索而精彩!

我们敬仰鲁迅先生,他的一生就是思考探索的一生:家道中落,父亲多病,为改变现状,他思考着探索着,毅然离开亲人故旧,只身海外学医;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为解救民族危难,他思考着探索着——医术只能解除肉体痛苦,无法痊愈心灵创伤。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挥戈上阵,口诛笔伐、嬉笑怒骂,向叭儿狗亮匕首、对落水狗掷投枪,“怒向刀丛觅小诗”,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爱憎,铸造出民族的精魂,成为不是共产党员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

我们缅怀巴金先生,他的一生也是思考探索的一生:他穿越一个世纪,见证百年沧桑,书写历史巨变,在人生中真诚地思考和行走,用他的真诚话语,叩响了多少人心灵的大门,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巴金先生的思考和探索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思考也令自己感到充实、安稳、富有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用一生的精力去思考这个世界,我感到很幸福,很满足。”是啊,巴金先生从“家”起步,以思考探索来书写社会人生的“春”“秋”,他的人生精彩亮丽,高山景行,实为我辈所仰望、向往。

我们敬佩袁隆平先生,他的时时思考、天天探索,堪为我们后辈的楷模。当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时,就敢于做着颠覆世界权威的思考;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依然专注于田间,全心全意地进行科学的探索。他的思考不仅使中国人填饱了肚子,更帮助世界大多数人摆脱了饥饿。“杂交水稻之父”岂是浪得虚名?当与“诺贝尔奖”并驾齐驱才是!“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思考,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探索,为他带来了精彩人生!

生活离不开思考探索。生活如土,思考探索是铲;只有学会思考探索,才能掘开生命的泉水。生活是鱼,思考探索是网;只有坚持思考探索,才能在努力中捕捞收获。思考探索是生命的助长剂,灵长类凭借它,不仅告别了茹毛饮血之兽行,还使种族加速了进化和超越——人生,因思考探索而精彩。

谢谢大家听完我的讲演!

[点评]适合议论的文题,写议论文的考生一定不少,但考场上写演讲稿绝不会多,特别是像这样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流畅生动的演讲稿,就更是不可多得了。本文值得提及的特点有二:(一)主旨鲜明,拟题凝练。面对可以确定众多话题、提出多个议论观点的文题,小作者心无旁骛、专取其一:一句“人生因思考探索而精彩”,既是标题,又关乎演讲主旨,虽寥寥十字,却高度涵盖了正文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简洁凝练、生动具体、鲜明醒目,非常适合做这篇演讲稿的题目。(二)形式新颖,结构严谨。写演讲稿为百里挑一,自然新颖;主体部分5个段落,先从看作文材料所得起笔,三言两语即入正题;然后选取人们熟悉并引以骄傲的鲁迅、巴金和袁隆平的事迹作为主体材料,进行有叙写有小结、处处紧扣要旨——“思考探索人生精彩”的演讲;最后总括全文、申述观点,强化演讲中心。以演讲稿完成高考文的写作,形式别致、颇具创意。

直面人生 用心思索

一考生

置身于这生命初程的考场,青春的血液律动着紧张而激越的脉搏,三则作文材料理性地昭示: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直面自然,直面岁月,直面社会,直面现实生活……人生啊,时时刻刻都需要用心思索……

什么是人生?思索中,我问茫茫的宇宙,我问迢迢的银河——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展示给我万千神秘;银河星罗棋布、荧光闪烁,赏赐给我流星一颗……

什么是人生?思索中,我问冉冉的红日,我问弯弯的新月——红日正普照、普照,普照中默默奉献着炽热和光明;新月正升高、升高,升高中不断地矫正着自我……

什么是人生?思索中,我问湛湛的蓝天,我问簇簇的云朵——蓝天空阔旷远、广袤深邃,为雄鹰备好了搏击的舞台;云朵飘逸轻盈、形姿高洁,给大地蓄积着甘甜的汁液……

什么是人生?思索中,我问浩淼淼的大洋,我问莽苍苍的广漠——大洋正静静地、静静地沉思不语;广漠正悄悄地、悄悄地捧出一抹春色……

什么是人生?思索中,我问巍巍的山岳,我问滔滔的江河——山岳正荣枯、荣枯,荣枯中举起了一棵棵栋梁,抛下了一片片落叶;江河正激越、激越,激越中淘汰了一股股泥沙,催动了一只只舟舸……

什么是人生?思索中,我问苍茫的人海,我问恢弘的世界——人海正潮涌、潮涌,潮涌中腾跃着弄潮儿劈波斩浪的豪迈英姿;世界正变革、变革,变革中高奏出俊杰们敢为人先的响亮战歌……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什么?

思索中,我问那指南的罗盘,我问这定向的轮舵;我问那坦荡荡的通衢,我问这曲折折的小陌……我问啊,问雷鸣风吼的历史岁月,问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罗盘,轮舵,通衢,小陌,岁月,生活──它们都热情地告诉我:

人生啊,就是一座会思索的桥啊!它架在小溪,架在长河,架在深沟大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座桥的设计者、建筑者、履行者!

人生啊,就是一辆会行进的车啊!但它不像马车,不像火车,不像汽车、电车。它啊,是一辆不带车梯子的自行车──我们每个人啊,都是它的驾驶者!

置身于这生命初程的考场,青春的血液律动着紧张而激越的脉搏,为完成高考作文这份神圣的答卷,我把人生深深地思索——要直面自然,直面社会,直面现实生活……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啊,才能不辜负自然的馈赠,不辜负社会的给予,不辜负岁月的恩泽……

[点评]借诗化语言、抒青春情志是本文的最大亮点,也是获得高分重要条件。自“文体不限”后,虽然年年都能见到用诗歌形式写的优秀高考作文,但散文诗还很少见。本文开篇起于考场、文题材料,紧扣命题中心吟咏并引出下文,然后神驰广宇、思接万物,询天问地、思索人生,结尾照应开篇,反复吟咏,强化意旨,首尾圆合。就语言上看,文章措词考究、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句式整齐,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抒写澎湃的青春激情,善造长句、内涵丰富,淋漓酣畅、一气呵成,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诗。

就这样,他成了富豪

一考生

看了材料中三个人的故事,我一下子想到了因为发明而一夜成为富豪的巴察。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有个叫巴察的普通公民。凭借对生活的热情和工作认真的作风,他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工作之余,他唯一的爱好是钓鱼。因而,在爱好的驱使下,无论寒暑,美国周围的那些钓鱼场所都能看到巴察的影子。而且,每年的冬天,巴察还会不辞艰辛地到纽芬兰海岸去钓鱼。因为纽芬兰海岸虽隶属加拿大,但那里以低纬度的天然钓鱼场著称,是垂钓者最理想的去处。

冬天的纽芬兰天寒地冻,每次巴察来钓鱼时都要和他的伙伴们费很大的劲凿开厚厚的冰层,在冰面上弄出一个个洞口,然后才能把挂着鱼饵的鱼杆伸下水面。尽管大家要忍受刺骨的冰冷,但因为每次都大有收获,所以冬天的纽芬兰海滩还是吸引了许多钓鱼爱好者。

因为天寒地冻,钓上来的鱼放在冰上后马上就会冰冻起来。加之每次都能钓到很多鱼,一次吃不完,于是巴察每次都会把多余的鱼带回家。

一天,当巴察拿出带回家的鱼时,惊奇地发现,如果鱼身上的冰不化掉,即使在家里放上几天,鱼的味道依然鲜美可口,一点也不变。

“为什么不会变味呢?”巴察想,“既然鱼在快速冷冻后味道不会改变,那么,其他食物是否也可以依照这种方法保持原有的新鲜呢?”

这一想法的产生,让巴察兴奋不已。他立即着手按着这一思路摸索下去,进一步对肉和蔬菜进行了冰冻试验,结果发现它们也和冰冻鱼一样——都能够保持原有的新鲜。后来,巴察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如果食物冰冻的速度和方法不相同,那么它们冰冻后的味道和新鲜度也会有细微的差异。如果冰冻的速度太慢或是冰冻效果不好,鱼肉或是蔬菜就不再拥有原来的鲜味。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巴察终于研究出了如何不使食物失去新鲜度的冰冻方法,这就是后来改变了数以亿计人生活的速冻保鲜法的雏形。

1923年8月,巴察到专利局申请了“冷冻法”专利,然后以300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通用食品公司,从而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成为富豪的传奇人物。

就这样,巴察成了富豪。他的成功,与乔利、安藤百福、瓦特、法拉第等人一样,都是留心生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努力探究的结果。

[点评]文章所以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得力于如下两点:(一)立意切准,主题鲜明。小作者能在读透材料的前提下,快速提炼出具有其共性的观点——留心生活、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在努力探究中有所发明创造。以此为观点成文,切合文题命意,并借助题目中的“这样”,生动故事的本身,得以鲜明的反映。(二)构思巧妙,行文便捷。面对非常适于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小作者不想“论点+论据+论证”式制造“随大流货”。而是巧妙构思,极其便捷地完成写作:开头一句话,既点明材料又引出下文,同时暗示阅卷老师,下边故事源于材料启发,没溜题;中间寓道理于故事,娓娓而谈;结尾扣题,联系引证,浑然天成。

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 篇4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伯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己暗淡灰黑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射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西方谚语:“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用一颗赤诚的心给予人们帮助,不正是需要如此的一种内心感激吗?一种像秋实一样感激的心吗?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就更应该多想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的呢?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一直都是一种社会所关注的活动。武侠片中常有这样一幕情景,某大侠在危急之下救了某一武夫,事后该武夫是千恩万谢,又是说:“你对我的„„同再造,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宁愿做牛做马,任你差遣以报答你对我的救命之恩„„”可见古时的人是多么的重视感恩,而今的人们,人人部被困于钢筋水泥筑成的笼子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少了,人们心中感恩的行为也就淡化了,这可是一件不容乐观的事情呀!

然而,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雨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镶;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于人心的荒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见到一幕幕感恩的动人场景,这些场景之所以那么感人,那么催人泪下,是因为注入了“真情”的元素。

丛飞之所以会说:“我不需要治疗了。”我想一定是他早已看透了世间的冷暖,他付出了那么多,然而回收到的却只是一双双白眼。面子,不少人都去争的东西,然而,争与不争有什么利弊呢?人心的真诚。坦白、无私才是值得我们去争取的实物,我们得了真诚、坦白、无私,在人们的印象里就会永远的伟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作为的人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敬仰。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却要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世俗的冷暖,敢于正视人心的沙漠。”

感恩一直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美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做数典忘祖之人,我们要积极发扬我们先辈的辉煌人生所为,为做一个合格的新世纪公民而增添辉煌的一笔。感恩,我们要学会感恩,最简单而最应该做的就是成人后多多地感一下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然后上升为社会、国家的养育之恩。

“生命诚可贵,感恩价更高”。学会感恩,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所必修的一课,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都成为那低头沉思“我是怎样成熟的”秋实吧!

【点评】:

以比喻句或排比句开头,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增加得分的机率,似乎已成为高考作文的一种模式、一种套路,被某些人加以推广和运用,对高中写作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篇文章却可以作为一个正面的例子,它能让我们看到,形式和内容一定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会收到好的表达效果,这篇文章以拟人的形式开头,然后用排比句陈述思考的结果,接着又用一个对偶句抒发感情,巧妙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自然而亲切,毫无雕凿的痕迹,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较好的统中。在整个文章的表达过程申,作者也使用了不少的排比句和对称句,但由于作者始终注意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使这些句子不是一种孤立的呆板的东西,而变得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了。文章中还引用了谚语,古诗和名人名言,但也都紧密结合内容的表达,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丝毫不觉得牵强和勉强。

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 篇5

青年们,当你们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想它也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年间,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的我还不得而知。但我想,正如五千年风霜未曾磨灭中华民族浸润在骨子里的精神,时代的变迁也一定会留下永恒的真理。于是,深深的凝望我们这个时代,那真理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以梦想为伴,与时代同行。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痛苦与欢乐并存的时代,我们的一个梦想,叫做前行。,当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我们默哀生命的消亡,也懂得了在灾难过后去负重前行。也就是那一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们的成绩令世界瞩目,51枚金牌,43项世界纪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毅与刚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一个历经磨难但砥砺前行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国计与民生共举的时代,我们的一个梦想,叫做发展。,天宫一号在太空开启了首次太空授课,全国的青少年们第一次在电视前领略了太空的神奇。无疑,是中国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同一年,公路村村通工程接近完成,面对自己家门前风沙飞扬的黄土路变成了干干净净水泥路,村民们不仅看到了自己的村庄发展的希望,也深切的体会到了国家的力量。这也是我们的时代,一个国计民生同步发展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过去与未来交织的时代,我们的一个梦想,叫做富强。在20已然开始的“精准扶贫”,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每年脱贫人数最多的国家,无数外国官员前往中国乡村学脱贫经验。过去曾积贫积弱的中国,正成为无数国家脱贫事业的典范。,在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更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的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这更是我们的时代,一个承前启后跨向富强的时代。

二百多年前,面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狄更斯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青年们,你们与我,虽然身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我想,它们都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是中国的时代。

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 篇6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士人的星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近代青年的呐喊。他们或孜孜不倦,或拼死抗争,点燃了万古明灯。新时代的我们,更应以坚定的底气、蓬勃的朝气和永恒的信仰,观沧海浪涌,望昆仑云起。

四季风雨,错落山河,都是我的人间色彩。

“修身以为弓。”漫漫长路,培育个人修养是我们启程的基础装备。冰心曾说,“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不曾培育过云翳,焉得理想花开之日的霞光。在世间灿烂多姿的黄昏下,我们看见黄鹤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向欣然奔波于各大学校请教的身影;我们看见赫希曼为寻求“变革为何”的问题而辗转多国的旅程;我们还看见华为努力攻克半导体芯片的血汗脚印…没有他们在风吹日晒中打磨出的个人华彩,今日我们哪能看到他们熠熠闪光。

初心不改,静待花开,都是我的旅途星光。

“矫思以为矢”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写在纸上的梦想,似乎开始和我们初心越来越远。成为富豪、想做网红之类的梦想越来越多,横杠青年在社会中层出不穷,一受打击就成咸鱼的佛系甚嚣尘上。我们面对着这样一张张答案不禁追问:我们该如何去保护那份理想的纯粹?去成为韦东奕吧,怀着他那份专注与淡泊开拓人生;去成为《屠夫十字镇》中的威尔吧,以追寻的心态体悟成长;成为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吧,用多年未变的初心回馈社会。愈是纸醉金迷,我们愈应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不忘征程初心,静待花开一日。

万里长城,咆哮黄河,都是我的生命信仰。

“立义以为的”理想之义,是民族担当,是国家大任。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张书嘉的非遗传承梦,雪域苍原的清澈的爱,在我们每一个挑灯夜战与奋笔疾书的日子中,在我们每一个倒数日期与争分夺秒的日子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唯有我们将个人浪花融入时代翻滚的海潮中,才能让阳光下的海浪愈发闪亮。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我们唯有心怀国之大者,方才可以立于时代潮头,不负韶华时光。

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 篇7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 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金开诚《诗经》一书 (中华书局“知识丛书”) , 为命题需要, 原文略有删节改动。选文以大家熟悉的《诗经》来组织材料, 既有一定知识性, 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且文字平易, 行文畅达, 内容相对完整, 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 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 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 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 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 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 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 后来逃回来, 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 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 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 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 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 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 来作比喻或暗示, 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 把卫侯羁押起来,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 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 这当中有“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 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 晋侯纵然有理由, 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 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 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 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 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 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 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 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 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A。关于A项, 原文一开始说“《诗经》原来是诗, 不是‘经’……”。作者的意思是说, 《诗经》所收录的诗在当初本来是很普通的, 并不是什么经典文献, 尤其是其中“国风”一类更是一般的民歌, 完全谈不上经典, 《诗经》成为经典, 那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 这些诗不是经典就没有深刻的含意, 实际上大家熟悉的《诗经·邶风·凯风》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 《诗经·魏风·伐檀》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 《诗经·小雅·采薇》控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如此等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含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含意, 并不是后来《诗经》被尊为经典以后封建统治者所附会曲解的意义, 这种诗意当然是原诗所没有的;也不是说, 《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有深刻的含意;但是不管怎样, 用一个全称判断来说《诗经》中的作品都没有深刻的含意, 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 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A项应该是选项。关于B项, 虽然题面说“在春秋中叶以前, 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似乎在时间上与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不完全相符, 但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段包含在“春秋中叶以前”这个时段中, 再加上“曾经”一词的词义——在某个时段中“有过”某事——的限制, 所以B项与原文意思仍是符合的, 因而不是选项。关于C项, 原文指出“献诗陈志”有两种情况, 选项列出其中一种, 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不是选项。关于D项, 原文第二段说:“‘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这里“并提”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献诗陈志的当时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提出, 一是在古籍记载中这几个现象一起出现。这两种理解都能成立, D项取后一种理解, 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所以不是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 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 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 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 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 新音乐逐渐兴起, 古乐逐渐失传, 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 而与音乐无关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C。先看A项, 题面说:“……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 ……”显然, 题面所说的“性质”就是指“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原文第三段开头提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这一论点, 下面举了《诗经》两个例子来证明, 后面又举了《左传》华元一例, 然后说:“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这里所谓的“性质”当然也是指“表情达意”, 因此A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不是选项。再看B项, 原文第四段说:“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 ……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也就是说, “赋”的是现成的“诗”, “言”的却是自己的“志”, 而这个“志”又必须通过“诗”中的句子表现出来。不难看出, B项的意思跟原文是相符的, 所以不是选项。再说D项, 原文第五段说:“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当时新的音乐成为时髦, 人们竞相追逐效仿, 古乐被冷落遗弃而逐渐失传, 于是人们再也不知道曾经作为乐歌的《诗经》如何演唱, 《诗经》也就与音乐彻底分离, 变成一种只是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作品了。这里“语言艺术”一语的意思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那么配得上它的就非语言文学作品莫属了。这样看来, D项也符合原文意思, 不应该是选项。回头来看C项, 原文说:子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 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这里子产的意思是, 在旁人看来, 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 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 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 甚至可能是包藏祸心、另有企图;“人言可畏”, 晋侯为此应该尽量避免旁人的非议。由此可见, C项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应该是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 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大家都清楚, 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 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 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应该选B。先看A项, 原文第二段说:《诗经》用于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时,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既然是“更加曲折动人”, 那么其效果当然要比“平常的语言”更好一些, 可见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应该是选项。再看C项, 原文第四段说:古人在“赋诗言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 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既然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当然彼此清楚, 这样也才可以通过互相点唱诗歌, 以便互相问答, 互相了解。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应该是选项。再看D项, 原文最后一段说:“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又说:“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这些话都包含着封建统治者“曲解《诗经》的原意”的意思。而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魏风·伐檀》一诗的主旨就是控诉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 孟子对此诗的解释显然是一种曲解, 所以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是选项。最后来看B项, 关于B项的前半部分, 原文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寓意进入了《诗经》, 可见B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B项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可见上古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诗经》, 比如《左传·宣公二年》讽刺华元的这个民歌, 这些诗歌被称为“徒歌”;但是既然是“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就说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 也是有曲调的。《诗经》是乐歌, 是配上乐器伴奏的, 徒歌是不配乐器的, 但不等于没有曲调。由此可见, B项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所以应该是选项。

第二大题

(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何灌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何灌传》, 原文约有1200余字, 通过节选, 阅读材料篇幅不足600字。从整体上看, 这段传记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故事性强, 文字较为浅易, 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何灌字仲源, 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 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 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 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 或著崖石皆没镞, 敌惊以为神, 逡巡敛去。后三十年, 契丹萧太师与灌会, 道曩事, 数何巡检神射, 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 与夏人遇, 铁骑来追, 灌射皆彻甲, 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 召对, 问西北边事, 以笏画御榻, 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 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 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 灌言:“水浅不胜舟, 陆当用车八千乘, 沿边方登麦,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 报可。未几, 知岷州, 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 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 复守岷, 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 使田不病旱, 则人乐应募, 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募士七千四百人, 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 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侯。金师南下, 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 次滑州, 方平南奔, 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 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 被创, 没于阵, 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 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 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C项中的“敛”字通常可以表示“聚集”、“约束”、“收租”等意义, 还可以用作“殓”的通假字, 表示“入殓”的意思。文中的“敛”实际表示动词用法的“收缩”。试卷中用“躲藏”来进行干扰, 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三项中, A项“汲”的解释为“取水”, 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迎”解释为“面对”, 是它的基本词义“对着”、“冲着”这一常用义的引申义。D项的“彻”解释为“穿透”, 现代汉语中仍然可以用为语素, “穿透”义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义。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符合上下文文意, 因而正确选项当为C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 即先提供六个句子, 分别编为四组, 每组三个句子, 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第①句“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是说何灌在辽人越境取水时, 画定界限, 修筑土堡, 遏制辽人入境, 从后文“忿而举兵犯我”可看出这应该属于“行事有成”。第②句“或著崖石皆没镞”, 是说何灌在射箭未中的情况下, 由于力量太大而使箭头没入崖石中, 这显然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③句“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既说明了他的射技高超, 不但射穿第一个敌人, 而且射穿了紧贴此人后面的敌人。这当然属于“行事有成”。第④句“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这句是何灌的建议, 希望加价购粮, 完成运粟任务。这句话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⑤句“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这是说何灌在招募射士时, 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并且取得了成功, 显然也是“行事有成”。第⑥句“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说明何灌在陪辽使射箭时, 一次射出, 即中靶心, 也应属于“行事有成”。根据以上解说, ①③⑤⑥四句均满足了题干的要求, 答案D项选择了③⑤⑥, 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 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 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 何灌大显神威, 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 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 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 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 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 形象生动, 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 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 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 拒不降敌, 不幸阵亡。金兵南下, 梁方平弃城逃遁, 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 逼近京城, 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 受伤战死。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 着重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 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A项是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和精妙射技, 并在守边时大显神威, 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师都感到惊恐。B项是说何灌受到徽宗赞许, 徽宗召问他时, 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 形象生动。C项是说何灌的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 在招募射士时, 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 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至于D项, 说到何灌力守京城, 拒不降敌, 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 梁方平弃城逃遁, 这一部分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下面又说到何灌阻止溃退未成, 这却不符合事实, 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所述不正确, 应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

(2) 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

【参考答案】

(1)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 观看的人赞叹, 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 何灌来到, 请求入见, 皇上不允许, 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 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 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 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 (1) 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诵叹”、“劳”两处, 这两处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 难度并不高。“诵叹”指“赞叹”, 是常用义, 古代汉语频繁使用。“劳”指“犒劳”, 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此义。第 (2) 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乞”、“控守”、“隅”三处, 难度也不大。“乞”当“请求”讲, 古今汉语是相近的, 现代汉语中还有“乞求”的用法;“控守”中的“控”当“控制”讲, “控守”就是控制把守;“隅”即“角落”、“边角”, 不少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 如《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 考生也是应该能够掌握的。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 吴兴 (今属浙江) 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 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 不见春草, 只见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答出怀古伤今之情的, 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 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周朴 (?-878) , 字太朴, 一作见素;吴兴 (今属浙江) 人, 一说桐庐 (今属浙江) 人。避地福州, 寄食于乌石山僧寺, 远尘俗。唐宣宗大中末年, 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 他固辞不就。《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 (黄) 巢入闽, ——求处士周朴, 得之, 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 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灭六国, 统一中国, 秦国强盛至极。北至阴山、辽东, 东至会稽, 南至象郡, 西至陇西、昆明, 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 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 可以想见, 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周朴生活在晚唐, 为人高傲、纵逸。春日的一天, 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 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 但水滨不见春草, 田间只存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触发了某种感情,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者写眼前的荒凉是为了要衬托过去之昌盛, 往日不可一世的秦国, 而今安在?只剩下一片荒郊, 真令人不堪回首!我们认为, 作者在这里感慨的不仅仅是秦国, 应该还有唐王朝。周朴虽没有生活在盛唐, 但相信他对贞观、开元、天宝的盛世景象一定会有所耳闻, 然而眼前的唐王朝却已是国势日衰, 战烟四起, 民不聊生!《新唐书·本纪第九》中说:“唐自穆宗以来八世, 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 岂止方镇之患?——懿、僖当唐政之始衰, 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 岁大旱蝗, 民愁盗起, 其乱遂不可复支。”这怎不让周朴感到哀愁?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说:“文学中有二原则焉:曰景, 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 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本诗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秦国遗址之荒凉, 触景生情, 就写下了所见的自然事实, 又抒发了自己的伤感之情。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作者在这里就是寓情于景, 他在诗中写的“春草尽”、“古碑存”、“苍山晚”、“残阳”、“树昏”、“黄沙行客路”等, 其实都寄托着作者“不堪回首”之情, 寄托着他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之情。作者描写的是荒凉之景, 抒发的是哀伤之情!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

(2) 西当太白有鸟道, 。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晦明变化者, 。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10. (1)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 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论语·述而》、李白《蜀道难》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其中李白《蜀道难》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建议的诵读篇目;《论语·述而》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乙 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2011年的阅读文本, 选用了已故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短篇小说《血的故事》。林海音是中学生较为熟悉和喜爱的一位台湾女作家, 她的小说《城南旧事》被选进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 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选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剧名作欣赏》。《血的故事》发表于1957年, 小说通过彭先生的爱情悲喜剧, 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是那一时期台湾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 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创作主题。这篇小说秉承林海音一贯的写作风格, 清新婉约, 微言大义,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对于民族的深厚情感。为符合文本阅读的字数要求以及命题需要, 小说进行了适当的删改。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 一直聊到月上中天, 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 作为现代的国民, 血型不可不验, 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 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 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 实在也怪张医师, 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 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 你们别笑, 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 是五年前的事了, ”彭先生躺在藤椅上, 仰着头, 喷着烟, 微笑着, 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 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 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 淘气的鼻子, 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 我们就坠入情网了, 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 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 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 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 任凭秀鸾怎么哀求, 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 如果不答应, 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 你要嫁给那小子, 我只当你死了。结果, 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 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 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 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 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 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 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 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 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 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 算是又见了一代, 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 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 ”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 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 “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 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 你解恨了, 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 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 但秀鸾是A型, 小舅子是B型, 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 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 共需300毫升一千五, 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 爸爸是O型血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 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 一把拉住我的手, ‘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 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 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 两股热流交会, 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 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 微笑着, “所以, 我要奉劝诸位, 血型不可不验, 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 大家觉得非常有趣, 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 明天就去验。张医师, 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 意为“这个”。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 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 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 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 她不惜牺牲亲情, 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 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 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 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 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 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参考答案】答C给3分, 答D给2分, 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与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2011年仍然沿袭2009年以来借鉴美国Piz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做法, 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 而不只是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本题考查的层级差异中, 最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3分, 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2分,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很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1分。其余两项为错误项。本题A、B、C三个选项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E两个选项是对小说的整体分析和鉴赏。A项是考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层次。张医师在小说中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作为医生, 他为了劝说大家到诊所去验血型, 特意请彭先生讲故事以达到目的。如果说小说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这个意图表现得不明显, 那么彭先生在讲完故事后, “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 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因此, A项认为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 让他讲讲恋爱悲喜剧的目的, 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这个故事很是生动曲折这一表述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选该项不得分。B项认为秀鸾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不惜牺牲亲情, 甚至以死抗争。这个表述只说出了小说前一部分的情形, 后一部分写了她和彭先生终成眷属, 并最终与反对他们的父亲和好。所以这一项得1分。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 得3分。老丈人一直对外省人抱有偏见, 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彭先生。但在老丈人患病需要输血之际, 彭先生不计前嫌, 慷慨献血, 彻底改变老丈人对外省人的看法, 说彭先生“真正好”。而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看, 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试图解决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匠心所在。D项比较符合原文意思, 得2分。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 表达主题思想。而所有的对话的展开, 都与血型有重要关系, 而本选项说“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 这种表述的程度不是很到位, 所以得2分。E项是个错误项, 小说没有讲述“南腔北调”的外省人的爱情故事, 只讲了彭先生一个人的爱情故事。小说的风格是诙谐生动, 但并不细腻, 所以该项不得分。

(2)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小说在一开始这样写道:“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 一直聊到月上中天, 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作家林海音是一位优秀的文本叙述者, 为了能在这短短的篇幅里更有效地传达一个重要的写作主题, 一开始, 寥寥数笔, 除了迅速交代清楚故事的人物及其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 在此有意埋下伏笔, 含蓄地指出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的与台湾本土居民不同, 是来自大陆的外省人, 这就为后面彭先生作为外省人与台湾姑娘秀鸾婚恋故事的波折性提供了可能。而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 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表现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主题, 考生通过对“南腔北调”一词的关注, 就能很快找到解读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最后, “南腔北调”还是有落脚之处的, 因为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使用各地的方言, 是实实在在的南腔北调。这样一来, 关于“南腔北调”的说法, 前后就有了充分的呼应。

(3)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 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 以亲情、和睦为重, 不计前嫌, 施以援手, 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 不轻言放弃, 不莽撞行事, 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 与人为善, 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外省郎彭先生是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生动, 性格鲜明, 很显然, 作者主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 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考生能答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就说明能领会作家的创作主旨。首先, 彭先生作为一个外省郎, 他主动追求台湾姑娘秀鸾, 表明他愿意融入台湾本土生活, 而他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面对老丈人的偏见和排斥, 不轻易放弃, 也不莽撞行事, 甚至忍气吞声, 充分体现其执著隐忍的性格特点。其次, 彭先生尽管不受老丈人待见, 但是他明大义, 不计较, 并一直在寻找化解双方矛盾冲突的机会。后来机会终于来了。老丈人住院动手术急需输血, 彭先生是万能血型, 他主动提出献血, 救了老丈人一命, 由此换来了老丈人的感激和信任, 而外省郎与老丈人关系的和睦, 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一家亲”。最后, 彭先生在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时, 所表现出的幽默智慧, 乐观向善, 也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4)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 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 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 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的探究题, 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 只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经过四年的高考命题实践, 探究题仍在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2011年这道探究题出得比较活, 问的是如果将小说原来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是否合适, 表面上似乎是要学生思考一个写作上的问题, 但经过仔细推敲, 就能意识到这道题是要求围绕着小说的题目, 来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及其在题目上的体现。所以这道探究题实际上要求考生对写作艺术和主题思想两方面都有思考。无论回答将小说题目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或合适, 都要求能结合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观点看, 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 说明考生更理解和认同作家本人的创作意图及表现方式。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这三点答案, 分别是从词义理解、创作意图、主题表达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从“血”这个词语上可以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 认为用“血型”代替“血”会使题意单一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已领会了作家的独特用心;能答出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这是“血般的事实”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准确领会了作家的创作意图;能答出彭先生的恋爱悲喜剧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全面而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创作主旨。

从参考答案的第二个观点看, 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合适, 说明考生更倾向于尊重文本叙述本身的状态, 也有其合理之处。参考答案也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三点答案分别从血型与方言、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与主题关系等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彰显作者的巧思这一意思, 说明考生阅读文本较为细致, 善于揣度作者的写作用心。能答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对文本的故事内容印象深刻, 抓住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能答出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 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对小说的主干情节把握到位, 同时也领会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仍然沿袭了2007年以来的评分参考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给分的依据仍然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力图体现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大题

阅读材料选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黄宾虹 (1865~1955) 是我国著名画家, 名质, 字朴存, 中年更号宾虹, 后以号行, 祖籍安徽歙县, 生于浙江金华。曾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 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其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等影响, 兼法宋、元, 屡经变革, 自成一格。中年画风苍浑清润, 晚年尤精墨法, 创“五笔七墨”之说, 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 写出浑厚华滋的山川神貌。精金石、书法、篆刻之学, 对画论画史尤有研究, 识见精辟。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黄宾虹画语录》等。根据测试的需要, 此段材料选择了原书中的画风之变、书画同源思想以及黄、张比较等片段, 并对相关内容作了整合与修改。黄宾虹与张大千不同画风的比较, 原文尊黄抑张倾向较为明显, 如说张是“作假高手”、“挥金如土”等, 命题时都根据实际做了修改。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 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 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 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 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 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 定则心静, 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 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 墨是黑的, 只要眼明心清, 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 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 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 以为不必求悦于人, 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 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 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 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 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 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 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 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 但仍是道归于一, 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 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 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 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 即来源于自然山水, 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 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 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 不疾不徐、不粘不脱, 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 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 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 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 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 自己是以山水作字, 而以字来作画。可见, 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 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 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 后又去北平办画展, 被称为“南张北溥”, 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 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 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 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 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 多以画赠友人知己, 虽有润笔, 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 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 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 有过极高的润格, 也卖商品画, 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 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 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 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 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 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 道归于一, 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 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 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 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 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 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 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 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参考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 是第一正确选项, 给3分;D项也符合原文实际, 但难度有所降低, 所以给2分;B项“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 道归于一”虽然符合原文意思, 但并不能据此推出“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 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的结论, 原文中只有“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所以只给1分;A项中“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 原文有“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 但“细腻、轻软”却不是黄宾虹所推崇的;E项“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原文中并没有反映其“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A、E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为错误选项, 所以均不给分。

(2)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 生活清静, 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 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艺猛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的原因, 有助于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艺术成就。“减少应酬杂务, 生活清静, 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 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艺猛进”是对原文第一段中内容的分析概括, 相关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 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 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需要说明的是, 此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评分参考”还特别提示“意思答对即可”,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3)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 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 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黄宾虹作画时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 既是传主的一种工作习惯, 也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现了黄宾虹“书画同源”的思想。此题要求分析其具体原因, 就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归纳整理, 才能进行正确分析。文中有黄宾虹在《滨虹草堂古印谱》里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使他受到“绘画笔法”和“章法布置”上的启发, 也有“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给他带来的启示。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 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恪守传统, 力求雅正, 甘于清寂淡泊, 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 不言阿堵, 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 不为流俗所动, 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 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 又勇于创新, 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 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 追求名利;③脚踏实地, 享受人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是新课程高考的亮点之一,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 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 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题干中“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二人的差异给每个考生带来的启示可能是多样的, 无所谓是非对错, 适合进行探究。“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 “观点一”基本上是对黄宾虹的概括, “观点二”基本上是对张大千的概括, “观点三”则是对“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综合概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 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 考生只要紧扣阅读材料, 进行分析论述即可, “评分参考”中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 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从而充分体现了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3道选择题和2道表达题组成。该大题与2010年相比, 题量一样, 赋分总体相同, 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 共9分, 后面2道表达题中, 长短句改写题5分, 修辞手法题6分。

1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 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 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 克服重重困难, 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 妙手偶得,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 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的四个句子, 只有D项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成语“指日可待”形容某件事情的实现为期不远, 通常用于值得期待的好的事情, 而本句中的“全球性大灾难”显然是大家要极力避免的坏的事情, 和“指日可待”不匹配。其他三个句子中的成语“步履维艰”、“尘埃落定”和“妙手偶得”的使用都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就比较容易判断这三个句子是正确的。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 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 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 热情待客, 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 (结构性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A项, 这一句没有结构性语病, 而B句、C句和D句都存在结构性错误, 只不过其中的病句小类有所不同。B句的毛病属“搭配不当”, 在“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部分, 动词“创造”后面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和谐的候车环境”与“创造”搭配没有问题, 第二个宾语“快乐的人性化服务”一般不与“创造”搭配, 这句可添加一个动词“提供”, 形成“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就没有问题了;C句的主要问题是“成分残缺”, 在结构上, 句中的“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后面应跟着一个陈述试用结果的成分, 而“80%反映确实有疗效”另起了一句话, 不是上一句的成分, 这样就造成了“经过试用”这一结构的语意未完, 也就是结构上的成分残缺, 修改该句可将“80%反映”改为“证明”, 或者将原句改为“这种感冒新药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后, 80%的患者反映确实有疗效”;D句的毛病可归为“结构纠缠”, 全句说的是注重礼仪、热情待客的目的在于让校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而句中用“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来表示目的, 造成“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和“使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两种说法搅到一起的杂糅状态, 该句修改取其一种即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 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 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 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 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 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 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 这一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题面提供的六个语句当中说了三个意思, 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很重要, 二是食品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与食品安全有重要关联, 三是采取法律和行政措施进行食品安全的管理。三个意思中, 前两个意思是后面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管理的两个原因, 这样, 三个意思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⑤能够很自然地承接前面的食品大国现状说到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重要, 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更重要, ②是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食品产业, 它涉及环节多, 每一环的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放在⑤的后面有利于表现要进行管理首先要分析情况, 看清形势之后才能进行全面管理, 没有遗漏。⑥③①④说的都是管理措施, ⑥的“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句中的“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又承着②的“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 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整项表明的是一种坚决的态度, 应该先说;③是措施之一,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具有宏观构架的措施, 宜放在措施之首, ①是措施之二, 强调法律约束的一面, 呼应⑤中的“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 ④是措施之三, 强调行政管理的一面, 呼应⑤中的“有效监管”。

其他几个选项中, 选项D的②是跳脱的, 选项A和B均以②打头, 看起来与文段首句“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相接没有问题, 但A的⑤与④之间是跳脱的, B的③是跳脱的, 这样, A、B、D几个选项都有语意欠顺的地方。

本题只要注意到六个语句可以归为三个意思, 两个层次, 注意到后面几个措施与前文的呼应关系, 顺利地选出D项也是不难的。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考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 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把长句改写成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了一个长句, 要求改写成几个短句, 但不得改变原意。做这道题的关键是读懂原句, 了解原句的基本结构, 以及原句之所以是长句的原因, 然后再适当增加词语, 改写成几个短句。对这道题来说, 可以分成下面几步来完成:

第一步, 找出原句的基本结构及其之所以是长句的原因。原句的基本结构是“巴黎之行让我对……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个句子之所以是长句, 主要是因为介词“对”带了一个复杂的宾语“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特别是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下面要做的主要是把原句的基本结构改写成一个短句, 并把介词“对”的宾语拆分成几个短句。

第二步,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把复杂宾语的一部分“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放在基本结构中, 形成第一个短句“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三步, 适当增加词语, 把复杂宾语的剩余部分改写成几个短句“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 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17.仿照下面的示例, 自选话题, 另写三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平凡是泥土, 孕育着收获, 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 孕育着烂漫, 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 孕育着浩瀚, 只要你肯积聚。

【参考答案】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修辞手法的学习, 不仅要学会辨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增加文采。本题所给的示例以“平凡”为话题,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平凡与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写得明白易懂, 富有气势, 蕴含哲理, 很有文采。三句话句式相同, 字数相等, 自然形成了排比。每一句先构拟一个适合用来说“平凡”的喻体, 然后再顺着喻体的事理进行阐释。第一句“泥土”是平凡的, 但它可以播种, 只要舍得耕耘, 就会有收获, 这里的泥土、耕耘和收获之间构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基础、手段和结果;第二句“苗圃”是平凡的, 但它可以栽种东西, 只要舍得浇灌, 栽种的东西就能长成使苗圃五彩绚烂的美丽园圃, 这里的苗圃、浇灌和烂漫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基础、手段和结果的关系;第三句“细流”是不起眼的, 但它汇聚起来就能水势盛大, 这里的细流积聚与浩瀚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该题只要注意到用来作比的事物与本体“平凡”的相似性联系, 以及被比事物所蕴含的因果条件关系, 就抓住了内容合理、比喻恰当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 题面看起来只是对“比喻”修辞手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没有提出排比的要求, 但如果满足了“句式与示例相同”这一条件, 就会自然形成排比。

第六大题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 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 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 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 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F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能力层级在原来设定的E级基础上, 又加上了F级。F级,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说明是:“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针对目前考生应试作文模仿、套作严重, 评卷员在“发展等级”上的评分多评在“有文采”上, 2011年在写作的能力层级中明确补上F级, 以期考生和评卷员重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和“有创意”, 要像重视“有文采”一样。写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重视写作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符合新课标语文课改的要求, 也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在命制试题时, 对两处试题用语作了修改。一处是题干中, “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一处是评分标准关于“题意”项说明中, “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改为“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这两处修改都是有关角度的, 意在拓宽选题角度的包容性。

试题材料来源于报刊和网络上有关中国发展状态的评价, 内容贴近时代生活, 材料范围视野宽广, 有利于学生寻找作文材料和确定立意。试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段交代的是有关“中国崛起”这一评价的来源及其可信度, 其中的“21世纪”是时间的定位, “全球十大新闻”是范围的定位, “排在第一位”是名次的定位, “75万家”和“3亿次”则是中国崛起的影响力的定位。这些关键信息的概括表述对于考生来讲很重要, 读懂了这一段就能准确把握该题的大方向, 也有助于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的范围内选择立意的角度。能否达到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所强调的“符合题意”, 对这一段材料的信息筛选及综合领悟很重要。

材料的第二段给出的是聚焦型的信息, 是针对“中国崛起”这个世界级的宏观评价做出的引导。面对“中国崛起”这个大题如何使考生有话可说, 材料坚持让事实说话, 因此选择了《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调查。这个事实材料将考生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具体化, 也体现出新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提出的“多角度”的特征。所谓聚焦型信息在材料中主要体现在调查得票的六个项目上。这六个项目实际代表了中国崛起的六个观察视角, 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认为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内选择角度”, 同时, 如果有考生选择将上述六项调查一一列入评说范围或选择其中的两项、三项来写作也无不可。但是在实现多角度立意的同时, 如何区分立意的高下也不能忽视, 所以试题用“选好角度”为立意的层级化做了一定的指引, 将这个层级的区分任务留给了阅卷场, 期望根据试卷的实际情况加以判定。总之, 第二段材料在聚焦一个大主题的同时, 更多的是为了起到对选择角度确定立意作发散式引导的作用。

事实材料的好处是有利于杜绝套作与抄袭, 有利于引导考生以事实为依据展开联想, 其思考的过程, 对于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题的写作要求指出“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一句具有桥梁作用的引导语, 强调的是考生要在材料所示的事实基础上, 联系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感受到的具体内容, 然后发现、搜索、构思作文。

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 篇8

(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河北、云南、陕西、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纲卷

(贵州、甘肃、青海、西藏、广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卷

根据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立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人们对自己的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卷

阅读以下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学生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nlc202309031543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福建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手握一滴水

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

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

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上一篇:放射科工作职责和制度下一篇:以开局为话题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