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精选9篇)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篇1

初二数学 孙娜

一、为什么要开展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作业是教学五个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改观,教学中逐渐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方式,倡导学生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目前课堂教学已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方向,聚焦课堂,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灵活多元。然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理应与课堂教学一起积极推动课程标准的目标达成,但实际上中小学中作业的改革却显得相当滞后,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管理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低于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和分层的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谈不上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作用的发挥, 更为严重的是,过重的作业剥夺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导致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潜质得不到发挥。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数学作业的现况, 大多采用“四统一”的方法, 即统一题目、统一时间、统一上交、统一批改。学生的感受是作业量多。课本中的习题、基础练习册、大量形形色色的辅导资料等, 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拨。学生要么抄袭现成答案, 要么盲目地凑结论, 草草了事。结果,数学作业收效甚微。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针对这些新理念,基于以上的现状和对学生的了解,我们提出了数学分层作业。

二、有效分层的概念

分层作业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学生的均衡和平等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作业形式。具体的做法是: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设计难度层次不同的作业,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选择性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分层作业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都得到进步,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有效分层作业,使作业功效发挥到最大

(一)、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

1、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A类题主要是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做到下要保底,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学习的主动性,变拉着走、推着走为主动走。作业落实知识点,以基础性作业为主,作业求精不求多是课堂所讲的难度较低的例、习题的再现,甚至可以是原题,紧扣当天所学内容,用以巩固新知。B 类题: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题目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题目,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跳一跳争取更大的进步。可以是课堂所讲的难度中等的例、习题的对应题,学生模仿就能完成,是针对中等生而设计的。C类题是课堂上较难问题的再现或变形,也可能是与以往知识相联系的综合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设计的。每个教师设计一个层次的作业,建立作业题库,可供教师在题库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作业

2、作业量的分层

要求B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和中档题,并鼓励B组同学研究高档题;A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并鼓励A组同学研究中档题;C组同学必须完成低档题中的一半(一看就会的不要求做)和中

档题的全部以及高档题的大部分(不要求全部做出,但要有思考的过程)

(二)、数学分层作业的实施:

1、首先对学生分层,原则上对学生不作具体分层,但在班级提出分层的大致想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自身的期望对号入座,即:从高到低为A、B、C三组。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分别个性化指导,指导学生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认识,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分层作业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动态式的方法。两次考试和每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

2、每份作业中要标明每题的难度供学生自主选择参考。把基础题、中档题和高档题分别标识出,在一份作业中三种难度的比例基本按7:2:1,使学生在选择难度的同时已经能够兼顾选择作业量,而且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不断调整选择哪些题为作业。

(三)、数学分层作业的批阅和讲评:

1、分层作业实行分层收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便于操作,我在这三类学生中分别设了课代表,分门别类收发作业。作业的批阅可以实行先生制,比如A组同学的作业教师进行面批,针对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B组同学的作业可由老师用笔批改,C组同学的作业可以进行同组内分小组由组长带领进行集体订正,并总结错的较多的题目。学生的作业批阅也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着有进步就是优的理念,让学生在分层中感受到自身的优点并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

2、分层作业后的有效讲评是分层作业取得效果的关键。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一组题目并做好统计工作,我认为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的习题比较有效:错误率高的低档题和中档题;部分同学没做的高档题。这两类题的讲评既能给全班学生夯实基础,纠正错误,也能让那些没做高档题的学生共用辨别其他同学的错误,开拓视野。

四、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1、认真进行课题分析、论证,找出问题的关键和出发点

每一个要研究的课题都是抽象的、复杂的。因此,必须做好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工作,确定出相关的子课题。对子课题来说,更重要的是分析、论证其各个组成部分,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确定好突破口和出发点。使研究做到思路清晰、条理,重点突出,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2、重视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要广泛查阅有关的资料,搞清楚这个问题别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能有哪些创新。要充分吸收借鉴他人的经验,但不是照搬照抄,也不能简单重复,而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出自己的特色。

在研究过程中要及时收集资料,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成绩访谈记录等,不能等到最后需要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整理提升。

3、要抓重点、抓典型、以重点带动,以典型引路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进程

1、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从新的角度解读数学作业,从理论上论证设计分层数学作业的必要性; ②通过对数学作业现状的分析,突破以往传统作业模式,探讨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形式,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

③通过本课题研究,希望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更加重视数学作业的设计。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减轻学生畏惧和排斥数学作业的心理负担。

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真正达到控制学生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进程

(一)、准备阶

①、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②、向有关专家学习、收集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以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

③、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课题申报及开题论证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确定课题实施步骤

(二)、实施阶段

①、课题组认真总结现有的关于分层作业的理论经验,有选择的应用到课题实验中去。以提高课题研究的进度和增强课题研究的正确度。

②、分好实验班和参照班,对实验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学生的分层 ③、教师做好分工,设计相应的层次作业,建立作业题库 ④、注重交流,按时召开课题组会议

(三)、效果评估阶段

①、对比实验班和参照班平时作业情况,比较作业完成的质量是否得到了改善。②、结合单元测试,对比实验班和参照班的成绩分析课题实施的成效。

(四)、总结阶段

①、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加以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等。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篇2

一、课后作业设计要具有连贯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知素养的“前后衔接”

教育学认为,作业是教师锻炼和提升学生知识素养和学习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学生在教师有效讲解和深入学习探析进程中,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解题经验,都需要通过一定“载体”进行巩固和强化. 课后作业,成为其重要“抓手”. 笔者以为,课后作业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应是巩固强化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效果的“助推器”.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作业内容设计时,要注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能够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认知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坡度性、递进性的作业内容,让学在感知、 分析、解答数学课后作业的实践进程中,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或学习技能的有效“回顾”,认知素养的有效“强化”,使学生能够在解析每一个课后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形成基本技能. 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抓住该节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认知的难点,同时,结合初中生在学习认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解不等式:2(x - 1) < x + 1,并求它的非负整数解”、“已知方程ax + 12 = 0的解是x = 3, 求不等式(a + 2)x < -6的解集”等具有典型性、巩固性的数学问题,组织初中生开展课后解答和分析活动,让初中生借助已有数学知识素养,已有数学认知技能,层层深入,实践探析,以此巩固和强化初中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认知和运用素养.

二、课后作业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课堂学习探究实践基础上,对数学知识以及解题技能等有了深刻理解和有效掌握,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解决问题, 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精华”,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功效. 在课后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案例的思考性和开放性特点, 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以及深刻内涵, 设计出问题条件不确定性、解题方法多样性、解法灵活性的数学作业内容,为初中生提供充足而又丰富的数学思考分析的思维空间,在丰富、深刻、灵活的思维解析实践中,扩大初中生数学思维创新“空间”.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的应用”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性,在设置 “有甲和乙两辆车,从A地开往B“有甲和乙两辆车 ,从A地开往B地, 如果甲车行驶到AB两地之间的中点C处后, 提速到原来时速的1.5倍,继续向前开车,如图所示是汽车离开A地的距离路程y与时间t的关系 ,试求出甲车什么时间能够到达C地. ”在案例基础上,采用变式训练方式,又向初中生设计了“上述条件不变, 试求出甲车离开A地的距离y与时刻t的函数解析式”、 “试问乙车出发后多长时间, 能够与甲车保持距离为20 km” 等变式问题,组织和指导初中生结合所学数学知识点以及解题经验,进行分析解答问题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课后作业设计要具有延伸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预习新知的“超前意识”

教育实践主义学者认为,课后作业是为巩固升华课堂教与学活动效果而呈现, 又是为学习探知新知内容 “做铺垫”. 部分初中学生预习数学新知经常表现出“无目标、无重点、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后数学作业,将需要学生新知预习的内容及要求,融入和渗透在课后作业之中,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预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超前意识”,为下一节课新知讲解打好基础. 在课后作业的预习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展示”强行灌输,而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将新知基本内容以及重难点,通过填空式、问题式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探知、逐步掌握,切实提高课后作业的延伸、预设功效.

总之,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能够巩固课堂教学效能, 切实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解题技能. 本人在此仅对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进行了粗浅认知, 如有不妥之处, 请同仁悉心指正,同时,希望更多初中数学教师为课后作业有效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科学指导、宝贵经验.

摘要:课后作业作为数学学科作业设计的一种渠道.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时,需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要义和学生学习实际,科学规划,有效设置,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解题技能,提升解题素养的目标要求.本文作者就新课改下如何设计有效初中数学课后作业,从三方面做了粗浅试论.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教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做简单介绍。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决定自己要学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学什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充分注重学生地位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意识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老师在讲授有理数的时候,涉及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无理数、相反数、正数、负数”等,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这几种数有没有区别,有没有联系,然后在学生自己预习完毕之后把自己不会的问题记下来,在老师正式讲课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开发了,自主学习也就更容易一些了。

二、采取分小组学习的形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遇到疑难点时,老师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记忆的形式把这个问题记住,这样的课堂氛围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例如:在讲解“整式的加减”时,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四则运算,所以对于整式的加减学习起来并没有那么大的难度,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看看加减的规则就可以,所以这部分内容,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内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让每个小组发言,看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种解法。这种通过学生自己探讨学会的解题方法一定比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解题方法更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且现在时代发展很快,互联网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近几年流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技术很感兴趣,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也能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老师在讲解“认识图形”的时候,传统教学是老师拿着一个图形在黑板上平移,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那么,这个时候多媒体技术正好完美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完整地表现图形是如何平移和旋转的,旋转之后与之前的对比图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来,所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既完整地表现了知识点,又吸引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四、课堂上可以举办一些抢答赛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课改环境下,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老师在课堂上针对要讲解的问题可以采取抢答赛的形式,对答得最快最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初中生正处于一个争强好胜的年纪,老师采取这种形式既可以满足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课堂的氛围也变得特别活跃,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手段,值得老师借鉴。

例如:老师在讲解“提取公因式”的时候,在学生学完之后,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式子“5xy+2xyz+3x2y”,求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看看哪位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写出“5xy+2xyz+3x2y=xy(5+z+3x)”,从而准确地得出xy是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这种抢答赛的方法既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能活跃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初中数学的课堂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效率更好也成为初中数学老师研究的课题。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的初中数学老师能够做到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多想一想究竟这节课准备教什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最有效果,怎样检测学生的效率,那么,教学效率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王元强.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J].吉林教育,2010(7).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 篇4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一、根据教科书的编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二、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

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依据这一原则对于八年级上的第十一章第二节旋转第一课时进行了如下设计:做一做

(一):

1、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覆盖在画有任意△AOB的纸上,2、在薄纸上画出与△AOB重合的一个三角形,3、用一枚图钉钉在点O处固定,将薄纸绕着图钉(即点O)旋转任意角度,4、将薄纸上的三角形旋转到了新的位置后,标上对应点。

探索发现问题:

一、点A、B、C三点哪些是运动的?运动的点所走过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二、填空:

1.点B的对应点是点?

2.线段O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

3.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

4.∠A的对应角是?

5.∠B的对应角是?

6.旋转中心是点?

7.旋转的角度是?

三、若旋转中心是不在图形上的一点,图形又该如何旋转哪?

1、把薄纸上的△AOB绕着任意点P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的新的三角形△A′O′B′。

2、请你测量出线段PA、PA′、PB、PB′、PO、PO′长度并找出它们的关系

3、请你测量出∠APA′、∠BPB′、∠OPO′并找出它们的关系

发现:

1、A、O、B三点在旋转过程中所走过的路线都是一段圆弧

2、PA=PA′、PB=PB′、PO=PO′

∠APA′=∠BPB′=∠OPO′

操作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画有三角形的硬纸板和半透明的模仿纸,然后让学生参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践,同学们在实践中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直接修改,补充和评价,然后根据本次旋转的特点发现旋转中心是在图形上的点。之后,再次实践探索旋转中心不在图形上会有什么规律,并且和旋转中心在图形上的规律相比较,旋转的决定因素有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一个人专心致力于一项工作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它的顶点。如何才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呢?自觉卷入学习任务之中呢?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设法使学生在卷入的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有学习的强力需求,其次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生学习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学习数学定理或公式,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注意联系与区别,强调其特点,有预见性地指出易混点,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定理掌握定理,并能灵活应用,从而避免了记住定理,但不会应用的通病。又如:在椭圆和双曲线的教学中,采用比较法,找出两种曲线相同处和不同处,进行对比学习,这样对两种曲线的理解都非常深刻,对以后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就不会有畏难情绪,就能顺利地学习。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质量。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及时交流,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兴趣。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学生互助学习,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相长。第一,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有助于自己在知识上查漏补缺,有助于增强自我意识,增强学习的调节能力;第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五、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过分注重分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1、操作类题目:以简单的推理能力、直观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评价重心,开发创设“操作性试题”。如设计试题如下:请利用所提供的两张长度为a的纸条和两张长度为b的纸条,拼、摆、折或连一连,构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你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吗?

2、创意类题目: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这节内容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形,并用一句贴切的话形容一下你拼出的图形的含义。再如学习“剪纸与镶边”、“生活中的轴对称”、“平面图形的密铺”等内容,可以尝试通过对学生的创意设计展开测评,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幅幅学以致用的创意设计既包含创意作品,又有相应的数学解释和人文表达,不只是倾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而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突显着数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陶冶。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初探 篇5

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教学活动只有面向学生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才能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 它能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的一种方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分层教学法”的概况.

一、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分层教学法就是从学生的学习条件、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 把处于同一认知水平层次的学生编为几个组 (如A, B, C或更多的组) ,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制定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依据

(一) 依据社会因素

我校属于特困山区学校, 很多家长文化素质不高, 大多为小学或初中文化, 加之新农村建设改造、矿产资源的开发等缘故, 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有所好转, 父母对待孩子放任自流, 疏于引导, 上学无用的观念导致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数学整体水平不够理想.但实际上, 多数学生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 自我意识明显, 同时新课标又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 依据学生情况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目标, 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本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 并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的原则, 有意识地将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层尝试, 争取学生个体进步, 推动学生的全面提高.

(三) 依据人的认知规律

人的认知, 总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教学中, 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 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 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 通过逐步递进, 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四) 依据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提出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的差异, 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地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 只要把个性指标和成绩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层内, 把教学目标分层化鲜明于教学内容的安排, 作业的布置, 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之中, 表现在学生身上的, 好与差, 快与慢等学习特征是可以改变的, 而且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新课标教学目标的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 体现灵活开放这些理念表明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强调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以便使每名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分层教学模式正适应了这一要求.

(一) 学生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 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 (A) 基础、智力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欠佳; (B) 基础和智力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左右; (C)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 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 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 备课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 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 培养创新意识, 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设计好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技能训练, 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三) 授课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八年级数学例题, 分解多项式16 (x-y) 2-9 (x+y) 2, 对于A, B层次的学生而言, 显然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掌握, 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 (1) a2-9y2; (2) 4x2-9y2; (3) 16 (x-y) 2-9 (x+y) 2, 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 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 第三题要求B, C层次的学生掌握, 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 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 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 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 难度不宜太大;对B, C层次的学生, 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 由于基础较好, 接受能力强, 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 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四) 训练分层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6x+9; (2) 16a2+8ab+b2; (3) (a+b) 2+10 (a+b) +25; (4) (x+y) 4-18 (x+y) 2+81.学生训练时, 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 A层次的学生选做 (2) (3) 题时, 老师应及时点拨, 允许部分学生集体讨论完成第 (4) 题.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 或几名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 这样在学生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五) 指导分层

学生训练时, 要做好课堂巡视, 及时反馈信息, 加强对A, 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 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六) 评价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 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 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 对B, 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 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作业批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84-01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的数量与形式逐渐的变多,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批改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学生做作业应付、教师批改作业困难。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方法,提高作业质量,就需要对传统的作业批改方法进行改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作业的批改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

一、认真对待课堂作业批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课堂作业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作业批改方式,教师在进行课堂作业的批改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数学教学的内容特点对作业批改的数量进行合理的布置。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课堂作业时,应该把握好作业批改的重点,详细的批改学生出现问题较多、涉及数学知识比较重要的练习题,例如,计算 时,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原式= =-4+4=0。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时,需要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学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就是对有理数运算顺序理解不清,教师将这一原因批改在作业上,并给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乘除是同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应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又乘方存在时应该现进行乘方的运算。正确的解题过程为:原式=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全面的批改,能够准确的把握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的难点,从而在复习课上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在对课堂作业进行批改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学生间的互批互改方法,这样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发现自己或他人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的进行纠正。

二、选择性进行配套练习批改

配套练习也是数学作业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进行配套练习的批改时,需要结合不同的练习内容进行批改。配套练习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题型也是多种多样,即存在巩固性的练习题,也存在创新型的练习题。对于作业中的一些重复性练习题,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批改,并直接公布题目的答案,让学生结合以前的讲解进行分析总结,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抽查批改。在进行考察学生简单能力练习题的批改时,教师可以采取选批的方法对作业进行批改,但是要保证选批作业具有代表性,通过选批大致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在完成作业的选批后,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练习题的讲解,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的作业批改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并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难度。

三、灵活地进行分层作业批改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并采用灵活的批改方式进行作业的批改。在分层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的安排作业层次,照顾好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作业,这样不仅提高了作业的质量,还能够让教学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为其布置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降低练习题的难度,并逐渐的增加难度,一点点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作业的批改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层次进行批改,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批改,必要时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例如,上山的速度为a千米/时,下山时速度为b千米/时,求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例题分析:学生的错解答案为 千米/时,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没有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教师应该总结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将其体现在作业批改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设上山总路程为x千米,所以上山时间为x/a时,下山时间为x/b时,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作业批改的策略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作业批改的质量与效率。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作业批改的理念。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大胆的创新,摆脱传统作业批改观念的束缚。在作业设计中需要确保题目的新颖,丰富数学题目的形式。其次,教师需要提高亲和力,对作业批改的评语书写进行重视。教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能够有利于教师的作业批改。同时教师还应该改进评语的书写,尽量使用一些鼓励的语句进行作业的批改,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提高作业的准确率。最后就是重视作业批改方式,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可以结合作业的形式选择合理的批改方式,例如,在课堂作业中选择小组批改或者自主批改的形式,课下作业可以选择全批全改或者当面批改的形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作业的质量,还能够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难度。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作业的批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作业形式选择合理的批改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真正改进作业批改的方法,提高教师批改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运昌. 浅析初中数学作业批改现状及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2013(08).

[2] 焦汝珍. 初中数学作业批改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2(03).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篇7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内心潜能,让学业成绩成为撬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杠杆,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逐年增多,部分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分化严重,学业评定唯分数论,作业、练习“一刀切”式标准,希望所有学生学业齐步走,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女同学学业测试得分低或者许多题空白。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业、练习分层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建构提供有利巩固、深化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施《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研究》课题有利于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敢说、敢思考、敢想、敢做、敢写的良好学习习惯,轻松、愉快地提高学业成绩,克服数学学业失败的后遗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创造更高层次受教育的机会。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市、县教育局大力倡导教学改革;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作业的改革和评价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多年的建设,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及数学教研组成员均属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的中学教师,属于学校的业务骨干。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制定了实施细则,相信课题一定能取得预期成果。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研究,提高因材施教的水平,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建立的融洽师生关系,反思教学,提高师生合作效率,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初中数学作业、练习分层设计的作业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学生分层 ;

2、课内练习分层 ;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4、辅导分层;

5、评价分层。

四、研究的原则与目标

1.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新型合页式分层作业,让作业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2.确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的作业、练习,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提炼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更适合于各层次学生发展的作业与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提高师生教学合作效率,并为同行教师的数学作业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改革数学作业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作业,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作业与练习。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具体地说,做好以下几点:

1、作业、练习内容精练化

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

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教材,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2.作业形式多样化

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补充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布置层次化

设计阶梯型题组。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经过这几种方法对作业分层化处理,对于提高学生做好作业的积极性是切实有效的。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一)教师主控,学生自主。1.学生自主留作业

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作业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权利。大胆的进行了学生自留作业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学生自主选作业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提出

(二)作业、练习开放式

课堂要开发课程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学。同样作业也要开发作业资源,实行开放式的作业。1.内容的开放性

作业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我们可以跳出课本局限,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2.课前课后开放性

教师布置学生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后,包括课中,还应考虑课前,而且注重开放性。探索性的课前预习作业,使得小小的课堂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虽尽而意无穷。

(三)从统一标准转向差异对待

学习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业要求,一刀切齐步走,必然要给不同学生的作业学习带来困难和问题,而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作业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于是我们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因材施

教”教法。对于每节题,画出所有学生的必做题,把剩余的题目选择出一部分让中等学生做,难度教大让优等学生去探索、研究。若优等生在学习上还有宽余时间,再给补充一些锻炼思维的题目。有时穿插给他们一大部分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题目。

“弹性作业”改变老师强制式为学生自主选择式,作业设置多样化,在题量和难度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做那些一看就会的题目,而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在作业完成时间上也允许有弹性,有的学生可以在教师辅导以后再完成作业。

以上就是我们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作业布置改革的几个研究重点,作业改革还包括作业批改等,这都有待于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实践和总结,最终会起到抛砖引玉并全面推广以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七、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序研究阶段 号(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查阅资料,了解课题最新研1 2015.9.--2015.12 课题准备阶段

究动态与成果。调查问卷反馈,信息整理,形成调查报告。

初步研究阶段 2015.12.--2016.6.深入研究阶段

撰写“课题”相关论文或体会。

寻找 “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

撰写阶梯型报告,整理实践案例。

王丽丽 王丽丽 刘苏琴 王丽丽 王丽丽 承 担 人 2015.7--2015.9 课题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撰写论4 2015.10—2016。1 申请结题验收。

文及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作业精编);

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篇8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纵观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改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了寻找提高中学生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流派,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本校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整理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望“文”生畏,士气不足;(2)缺少素材,内容贫乏;(3)颠三倒四,主题不明;(4)把握不住文体特点;(5)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

2.教改背景:

(1)新课标颁布前的大纲教材:其整体安排是以写作知识为主线,同时与阅读配合,分年级,分单元进行写作训练。它是静态写作理论的代表。其特点是以写作活动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价值规律,从而形成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写作实践。它重视文体知识的传授,重视了写作与阅读的结合,但忽略了学生观察能力、体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学生写出的作品往往千人一面,呆板僵化,毫无个性,更缺乏灵性。

(2)《四步作文教学法》:所谓四步教学法,简言之,即教学由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步构成。力图做到融写作的能力训练、文体训练和思维训练于一炉,形成一个多股交织的训练系统,在科学、有序、实用、精要的开放型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3)《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它的总体结构是:把观察、分析、表达三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分别在三个年级中进行:一年级着重培养观察能力,采用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的形式,侧重练习记叙、描写;二年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采用写分析笔记的方式,侧重练习议论说明;三年级着重提高表达能力,采用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的训练方式,侧重于语言的运用与文章结构的练习。三级之间的关系: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看,应当说它在力求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但观察、分析和表达着三种思维活动应当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把它们分在三个学年,将内容和形式分开来训练,这是否违背写作的规律呢?从写作的实践看,学生经过观察和分析训练,这两方面的能力却是有所提高,但成文的能力普遍比较差。

(4)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补充教材《作文》:本书总体安排是:初中一年级以记叙文为重点,初中二年级以记叙文和简单说明文为重点,初中三年级以记叙文和简单议论文为重点。每学期安排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目标、写作指导、能力训练、范文引路和佳作欣赏等五项内容。

从这些写作教学研究文献我们感到: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融合循序渐进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把写作融入生活,使学生不再为写而写,而是把写作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以上这些教学模式,有的强调对生活的关注、作文材料的积累,有的强调写作技法的指导,有的强调过程的安排,这些措施从写作的角度说,都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认为写作需要培养的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必须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主线,将丰富的生活积累、文章的写作技巧的指导统一在科学的写作过程之中,将“写什么”“和怎么写”通过教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将新课标提出的各种要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就需要一个能承载这一任务的新的科学的写作序列。

3.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漠然置之。如何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充沛的写作内驱力;如果寻找有效的作文分层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通过与同头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写作教学,发现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存在以下问题:(1)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2)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3)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4)注重应试作文,忽视创新作文。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有待进一步探索作文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本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师进行有效作文教学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习作的情感和习作能力得到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达成目标要求。追求实践层面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初中作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引起世界各国教育行家的关注。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的研究。80年代以来,各国习作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如: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外国教育资料》1996);美国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读者而写作”(《美国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美国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

(二)本课题与之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使本课题研究具有宽广的视野、较高的起点,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

2.区别。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整理、教学经验,组织制定各年级段作文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对低效、无效的教学进行诊断研究,力求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关注初中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对各年级段的作文教学不仅提出分阶段目标,更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计划与方案。从而转变教学策略,改进作文教学水平。

(2)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3)通过研究,拓宽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农村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完善初中作文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初中作文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初中各学段分层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

效教学策略;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拥有以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课题实验领导机构,有一整套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聘专家、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2.课题组成员业务素质较强,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他们均为校级以上语文骨干教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年龄在30--40岁之间,年富力强,敬业乐业。课题组成员均熟练运用电脑及网络系统。

3.我校具备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我校还拥有一批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学法,同时热衷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他们都是我校教学中的青年骨干教师。

五、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策略”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3.“习作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就是以习作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以“三维度” 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习作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减少无用功,并积极思考谋划,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力争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4.“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是针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低效问题展开的研究。

(二)支撑性理论

1.新课程理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2.作文教学法理论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

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

5.多元智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的“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端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在分层分阶段的前提下体现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学校为主阵地,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使师生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走向主动自能作文,课题组成员间真诚合作,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在写作实践中提高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课题组成员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边进行课题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生写作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每位语文教师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理论,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

3、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作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七、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初中学生写作兴趣,拓宽作文教学渠道。

(2)探索初中学生作文指导的原则、方法及有效途径。

(3)探索适合初中作文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

(4)形成科学合理的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促进作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本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初中各年级段学生心理特征,寻找相应的作文素材与话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作文习惯的策略研究。

3.通过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本校语文教师能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作文训练体系开展作文有效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4.针对初中学生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各学段不同的作文教学内容、目标与策略,有的放矢,促进作文教学层次化,使作文教学更符合“阶梯式上升”的原则。

八、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研究本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来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初中各年级段学生心理特征及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

本校作文教学现状及成因,制订课题研究立项申请书,并向教科所呈送申请书。

2.文献研究法: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及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初中作文分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策略。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于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期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3月):准备阶段

1.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2.采用座谈法,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的开展作好准备。

3.了解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等。

4.落实任务,责任到人。

反复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明确研究任务,落实分工,责任到人。

5.阶段资料汇总。

第二阶段(2009年5月--2011年9月)实施阶段:共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

召开课题组扩大会议。召开全体语文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指导,积极采纳他们好的建议,争取更多一线教师的积极配合。

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

调查访谈本校学生语文习作的个性心理,内容习作兴趣、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作文质量、语言积累运用情况、学习习惯、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等;调查教师习作教学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习作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已有语文学习策略及教师语文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作文教学现状、成因,形成调查报告,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第二步: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借鉴先进作风,结合教学实际,研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2.用上述方法确定出初中阶段各学段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体系。

第三步:

综合运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及专家评估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主题思想、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阶段性报告。

1.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

2.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作文教学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听说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说,爱说,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善于勤读书、勤思考、勤积累等良好阅读习惯。

3.分层指导。(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来划线分层,分组。

学法指导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

习作要求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对每一次习作做不同要求。

评价分层: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5.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第三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总结阶段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九、研究措施及保障

1、加强理论学习。每位课题组教师必须深入钻研,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

2、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3、组长及成员自觉、及时、详实的做好有关课题的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经验及不足,建立规范的课题专栏。

4、科研经费得以保障。学校每年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教育科研的专项经费。这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十、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2.编写教学案例、教案集。

3.整理有关电子、音像资料、照片资料等。

十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组长:金晖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 篇9

一、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授之以渔”,探究才有法可依。初中学生,探究学习是刚刚培养阶段,教师要从方法上一步步教起,循序渐进,才能让他们逐渐学会探究的方法,不至于遇到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将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把问题呈现在课堂上,经过筛选,再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要分得科学合理,编排的座位要有利于分组,采取就近分组的原则,四至六人一组,每组至少要有一名优等生。如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叠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活动后,教师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样,在操作和探索中自然地引入了“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开展辩论、共同探索、进行竞赛等。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问要问得到位,问要问得恰到好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问题要有启发性、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中的奥秘,由自发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

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拨。让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将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并及时激励,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辩论。教师可将典型的问题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交优等生小组再讨论,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加以引导,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点拨,或师生共同解决典型或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引导归纳、小结,指导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我们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比如函数概念,学生难理解课本中给出定义,教学中应通过事例:(1)火车的速度每小时120千米,在t小时内行驶的路程是s千米;(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再让学生举出函数的实例,比较、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定义。

二、激思引探,质疑创新,归纳总结

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应在如何激趣和提问方面下功夫,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让学生去质疑问难、发现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要正确处理好自学、讨论、讲解、练习的关系。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对归纳总结可以点拨。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进行当堂训练。教师要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上下功夫,灵活设置。可安排在讲授新课前复习巩固,可安排在新知识的讲解讨论过程中,也可以放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对课程中的知识点和作业中的问题,教师可帮助学生解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总结提升的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当堂达到学习的目标。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布置课外作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在作业中,学困生往往容易出错,要求学生订正错题,是保证练习效果的必要措施。但学困生常常逃避订正,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督促,去批评教育。结果是师生都很累,而且会产生负面效应。为此,教师可改变订正方法,实行订正奖励制。在批改作业时,一次做对便给A+,一次没有全对不给成绩,订正正确后,同样给A+。平时测验批改试卷时,第一次给出所得分,订正后在原分上加分。这样,调动了学生订正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老师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上A+时,脸上会露出喜悦的笑容。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还要教会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最终使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才能逐渐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上一篇:入党决议下一篇:冀教版轴对称说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