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建设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建设

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建设 篇1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安全防范建设,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国家标准GB/T 29315-2012)》、《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河南省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全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人防标准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成立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校园)长为校园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

2、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校园安全工作队伍。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机构;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安全工作机构。学校安保人员配备必要的校内交通、通讯工具和执勤防护器材。

3、建立专业化校园保安队伍。每个学校专职保安一般应从当地具有相应资质的保安服务公司中聘请,保安素质和年龄应当适应学校安全保卫的需要,由公安主管部门统一审查资质,持证上岗。专职保安上岗执勤应着保安制服,佩带保安标志和携带符合公安机关规定的器械。

4、专职保安的配备标准。学校每个校区一般应配3名以上专职保安;寄宿制学校应当配备符合寄宿规模需要的专职保安负责寄宿生的安全保卫工作。

5、在学校中青年教师和管理干部中聘任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建立家长、社区志愿者参与的护学护校队伍。

物防标准

6、学校建立符合安全要求的封闭式围墙(围栏)、校门,围墙(围栏)高度不低于1.8米,低于此高度的围墙(围栏)应当具有防攀爬功能;校门不低于1.7米且可有效防护5人以下集体冲撞,校门处设置值班室或警务室,配备必要的执勤防御(护)性器械和报警、通讯设备。

7、安保人员执勤防御器械配备标准:防暴头盔(1顶/人)、防刺背心(0.5套/人)、防割手套(1副/人)、橡胶警棍(1支/人)、夜间值班用强光电筒(1支/人)、对讲机(1部/人)、辣椒喷雾器(0.5支/人)、钢叉(1套/组,每套钢叉包括叉腰、叉颈、叉脚用各一把)。

8、学校视频监控报警室、财务室、电教室、实验室以及保密、危险物品存放点等重要部位出入口安装防盗安全门。防盗安全门应符合GB17565的要求。窗户应安装金属防护栏等防护设施。

9、校门和校内学生行进主要道路、教学楼和宿舍楼通道等部位、地段安装路灯,亮化率达100%。

10、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学生集中学习和生活场所按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器材并确保其完好有效;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通道应保持畅通,在显著位置应设置消防疏散提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装置。安全防护栏杆和设施符合有关规定。

11、校内根据需要设置规范的交通标志标牌、减速带等设施,施划行车线、停车线和人行横线。

12、学校应当在校内高地、水池、楼梯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或者防护设施。

技防标准

13、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建设、验收、使用和维护应当符合《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GB/T29315-2012)》国家标准。

14、学校应设置监控报警室,对本单位的视频监控、报警、电子巡查及系统信息通过管理软件实现联动管理。视频监控、报警信息应与公安部门天网工程、110报警系统或互联网联网,暂不能联网的应预留接口,并符合相关信号采集与传输标准要求。

15、校园出入口及门前两侧、学生宿舍楼(区)、办公楼、教学楼、学校食堂、停车场所及地下室主要出入口和主要通行区等重点部位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在适当位置安装主动报警求助设备。校园周界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或主动式红外入侵探测器。

16、食堂(餐厅)、膳食制作场所和食品储藏室、化学危险品库房、财务室、实验室、计算机室、配电室、锅炉房、二次供水设备等重要场所应安装防入侵报警设备。

17、技防设施形成的监控影像资料、报警记录,应当至少留存30日备查,不得删改或者扩散。

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建设 篇2

一、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1. 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是实现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 消除区域差距, 保障适龄儿童就近享受均等化教育的关键。文昌市立足本地实际, 坚持“小学就近入学, 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 形成“高中集中在文城地区办学、初中和中心小学在镇墟办学、适当保留片区完小和偏远教学点”的工作思路。针对我市存在个别超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偏多的实际, 考虑当地建设规划的要求、城镇化推进程度和人口发展的需要, 尤其考虑到学龄人口数量及增减的发展趋势, 综合交通、环境等因素, 研究制定了《2011—2015年文昌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努力促成我市学校设置布点合理、规模适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市通过改制 (同镇的中小学改制为九年一贯制) 、并校、撤点等办法撤并了4所中学和119所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小学和教学点, 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从2011年秋开始, 我市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开始有计划地缩小文昌中学、文昌华侨中学及市直属小学的招生规模, 强力控制中小学的班额, 使市直属小学平均班额控制在55人以内。全市初中平均班额达到50人, 文昌中学和文昌华侨中学初一平均班额52人。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及学校规模控制力度加大, 我市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乡村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得到提升, 义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2. 加大创建规范学校力度。2012年下半年, 经过省人民政府教育专家评估验收, 我市翁田中学、迈号中学、文西中学、翁田文苑小学、湖山中心小学和昌洒彰善小学被评为省级规范学校;市华侨中学也通过了省完全中学一级甲等学校评估。目前, 我市有2所省完全中学一级甲等学校, 在义务教育阶段176所学校中省级规范学校有21所, 占学校总数的11.9%。规范化学校的创建有效地改善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了学校办学质量, 加快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的步伐, 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加大投入,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1. 明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我市出台《关于印发文昌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府办[2007]66号) 的规定, 将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压缩一般性支出, 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2007年以来, 全市对教育的投入分别是2.76亿元、3.25亿元、4.42亿元、5.64亿元、6.42亿元, 在教育经费总支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分别是65.3%、72.3%、77.8%、78.1%、85.2%, 呈逐年递增趋势。此外, 我市每年拨付教师培训经费230万元, 满足教师课改培训、课改设施设备添置等方面工作费用。每年预算都安排教育督导经费5万元。今年我市计划安排教育投入资金5.09亿元, 主要用于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校校安项目工程、教师周转宿舍项目工程、中小学校实验室及图书馆 (室) 标准化工程和农村远程信息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计划优先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按标准化学校硬件建设。

2. 加大中小学校安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施力度, 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至2011年10月, 我市共投入资金18319万元改造农村学校95所, 建设校舍面积达114400平方米, 其中市财政投入资金6100万元、学校自筹200万元、社会捐助1900万元。仅2010年, 市财政就预算安排5567万元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及规范化学校创建, 新建及续建项目111个, 建筑面积达34177平方米。同时还配套建设了翁田中学等15所中小学校的运动场, 共计约120000平方米。目前, 我市学校校园建设面积基本上达到省标的要求, 其中初中学校略高于省级标准, 而个别市直属小学和镇中心小学校舍离省标尚有一定差距。对个别校舍还不达标的市直属小学和镇中心小学, 现正在动工建设, 争取今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3.

加大学校教育装备投入, 加强教学仪器、电教设施、实验设施和图书的配备,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设施的建设。近几年, 我市对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投入逐年增大, 2009年总投入为498.6万元, 2010年总投入为535.5万元, 2011年总投入为633.4万元, 呈逐年提高态势。2012年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 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仪器、电教设施、实验设施、体育器材和图书的更新与完善。此外, 我市还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育信息网和高中数字试题库,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网络管理、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服务, 加快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步伐, 促进教育现代化。

三、加强培训, 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素质

1. 加强教师编制管理。

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琼府办[2002]56号) 精神, 结合我市学校现状, 经过深入调查摸底和认真测算, 积极配合市编委做好学校教职工编制的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校布局和生源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并于2011年3月报经市编委批准, 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 有效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事业发展。

2. 加大教师招聘录用力度。

为充实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力量, 我市坚持“国标、省考、市聘、校用”的原则, 根据省教育厅和市编委有关文件批复精神, 全面实行新的教师招聘录用制度, 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优秀教师, 及时补充到边远乡村空编和薄弱的中小学校, 进一步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结构和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 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促进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2011年、2012年, 全市共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396名教师。同时, 为进一步拓宽我市教师来源渠道, 优化教师结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市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师范院校进行现场招聘教师, 着眼引进和招聘优秀教育人才, 着力抓好“名师强校工程”建设。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3. 提升校长领导力。

为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 近几年, 我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中小学校校长到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名校参加岗位培训班和提高班, 其中有12位校长入选了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 保证了学校校长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提升了学校校长管理能力;组织校长到广东基础教育名校考察学习, 开阔眼界, 借鉴先进经验;2009—2012年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市校长论坛, 为校长搭建主题研修和建言献策的平台, 促进了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 大大提升了校长的领导力;重视兼职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各级各类普法教育、法律进机关、法律进校园和在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中的作用, 增强学校依法治教的能力。目前, 全市中小学共聘用法制副校长236名。

4. 倾力教师学历提高培训。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教职工4275人, 其中小学2833人, 中学1442人;专任教师4057人中, 2770位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99%, 大专以上学历有73.8%;1287位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99.2%, 本科以上学历有76.4%;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22人。我市还充分利用海南师范大学在文昌开设教学点的有利条件, 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

5. 切实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我市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在新一轮的培训中, 我市组织了培训者培训, 自2010年8月起, 我市多次组织近20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前往广东省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参加学习交流活动, 扩大了培训者视野, 更新了培训者观念。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和网络远程培训。几年来, 我市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网上远程培训项目, 取得了优异成绩, 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同时, 我市还组织师德校本培训、中学教师区域校本培训共同体活动、协同研修和校本研训活动等。我市每年参训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4600多人, 参与率达96%。

6. 以教研活动为载体, 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 我市中小学教研室以“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为宗旨, 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以课题带动教研深度, 以网络创新教研模式, 以教研提升教师专业, 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茁壮成长。近年, 我市第二小学林尤雄老师荣获全国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文教中心小学杨佳慧老师荣获全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

7. 积极组织周末流动培训活动。

我市2006—2009年与海南师范大学合作, 组织开展“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活动, 利用周末邀请省内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我市授课。培训科目涵盖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8个学科, 共培训教师100多人, 为我市培养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

8. 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近年来, 我市认真做好2008—2012年新一轮省、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对象选拔工作, 严格按照公开推荐、公平竞赛、公正选拔的原则, 通过资格审查、业绩考核后公示, 经市教育局骨干教师选拔领导小组讨论, 评选出23个学科参加2008—2012年新一轮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67人和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442人。经考核合格, 41人被认定为省级骨干教师, 462位教师被认定为市级骨干教师。

9. 加强教师交流, 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

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通知》《文昌市优秀教师支教制度》《文昌市中小学校长 (教师) 交流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 建立起强弱帮扶联动机制, 切实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 优化资源配置。市直属学校选派222名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对口支教, 时间为一年。同时, 从农村薄弱学校挑选16位正、副校长到市直属学校跟班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薄弱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进一步推进了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

四、狠抓教学教研, 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 健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我市先后印发了《文昌市中小学课改教学管理制度》、《文昌市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文昌市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文昌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从制度上促使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2. 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全面重视课题研究。

我市每年投入教研经费达180多万元, 用来构建教研平台, 解决教研活动的后顾之忧。近年来, 我市努力开展各种“赛课”、网络研修、协同研修和区域研修等活动, 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学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学数学教育思维能力研究与实践》, 文昌中学获国家一等奖, 公坡中学获国家二等奖。文昌侨中获省级课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实验与研究》二等奖;有15所中学参与英语省级课题《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与课题实验推广研究工作》, 中学教研室获得优秀组织奖。小学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中, 国家级有《运用CAI, 优化课堂教学》;省级有《音乐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小学英语任务教学法研究与实验》、《学生问题意识对自主探索能力的促进作用》、《课堂有效教学实验》。我市“十二五”期间有省级课题15个。

3.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突出课堂实效,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近年来, 我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和教研新模式,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质量检测。

2007年, 我市就已经制定了《文昌市教育局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教学质量检测评价制度的实施意见》, 开始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教育质量检测。2010年, 我市被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列入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市县。我市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全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分析会, 充分发挥质量监测的分析、诊断和指导作用。

5. 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 坚持“教书育人,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方位、多管道、多形式地开展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市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健全了家长学校工作机制, 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活动,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近两年来, 我市德育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光明日报》记者魏月蘅、王晓樱在今年5月28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翁田中学的道理课》, 高度赞扬我市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做法。文昌中学、昌洒华侨小学、翁田文苑小学等一批学校去年获得海南省“文明礼仪示范学校”称号。2012年, 文昌中学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五、规范办学, 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

1. 促进学校依法办学。

市教育局多次组织学校校长及中层领导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并依照法律法规, 紧密联系学校深入学习, 提高认识, 不断增强依法治教的意识。《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颁布施行后, 市教育局立即以文件的形式下发通知, 要求全市中小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局各股室 (站) 立即展开研读学习。并印发了6000多本《实施办法》送到广大教育工作者手中, 要求各中小学认真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该办法, 不断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施教意识, 为我市广大中小学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正确执行该法奠定良好基础。

2. 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

我市中小学建立有规范的党支部、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领导班子会的议事规则和程序, 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 都是先由各职能部门提出方案, 经研究讨论, 形成决议后实施, 实行校长负责、民主管理;建立有校务公开制度, 成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 对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决策实行严格的公开制度和监督制度;组建有学校工会组织, 积极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活动;坚持每年一次的教代会制度, 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成立家长学校, 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推动学校与家长联系, 多渠道听取各种意见, 密切师生、干群关系, 推动学校工作的和谐发展。

3. 建立督查制度, 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信息标准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信息标准 信息化 编码规范 接口标准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目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数字信息化模式来提升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畅、建立蓬勃向上的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有以下两个问题较为突出。首先,信息系统互不兼容,无法进行数据交换。其次,管理组织上,缺少固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与人员,导致建设方向、建设步调、建设标准不一致,执行人员与决策人员职责与职权不对称。

信息标准建成后,通过数据的规范和各职能部门信息编码的统一,有利于改善各业务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信息能够实时自动的互连互通,保证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消除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冗余,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

二、学校信息标准建设的实施建议

信息标准建设主要包括数据标准、自定义编码规则、公共数据平台和接口标准,下面对信息标准建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展开详细说明。

数据标准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量身定制,根据各部门标准基础数据要求逐步完善形成学校特色的数据标准。可参考的相关标准有:

(1)国家相关标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DLTS(教育部远程教育标准)。

(2)国际相关标准——SCORM(可共享课程对象参考模型)、IEEELTSC(学习技术系统标准委员会)。

以下是科研项目经费情况的数据标准样例:

KY010301XMJF计划经费总额N12,2单位:元

KY010302JFLY项目经费来源码C2参见DM-XMJFLY《项目经费来源代码》

KY010303BRRQ拨入日期C8格式:CCYYMMDD

KY010304BKS拨款数N12,2单位:元

KY010305ZDXK其中重点学科经费N12,2单位:元

KY010306ZDSY其中重点实验室费N12,2单位:元

KY010307GCYJ其中工程研究中心费N12,2单位:元

KY010308ZCRQ支出日期C8格式:CCYYMMDD

数据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实施的过程来看,需要明确几点:

(1)调研对象的确立。数据标准的制定工作主要是对各业务部门进行调研,调研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确立调研的对象。凡是需要有数据交互共享的部门,都应该列入调研对象。调研的对象可以不包括二级学院,因为二级学院并不是数据源的汇总机构,二级学院数据最终会汇聚到各个职能部门,所以调研对象的重点放在各职能部门。

(2)调研内容。具体是对学校各个部门业务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各个部门的基本业务情况;现行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各个部门科室产生数据的内容、格式;各个部门科室在完成本部门工作中需要其他部门哪些数据;各部门科室在业务工作中对平台数据的要求情况;有关学校自定义代码工作的准备、调研和制定等。

(3)调研过程。调研需要各职能部门有固定的信息员积极配合,否则调研工作是无法开展的。这需要学校在信息标准建设之初就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并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各部门进行工作部署,委派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实施调研工作。

2、自定义编码规则

自定义编码的制定工作是信息标准建设的重要一环,形成一个学校的自定义编码规范其中包括教职工编码、档案号编码、文件编号编码、课程号编码、专业号编码、系所号编码、学生编码、仪器设备编码、家具编码、实验室编码、建筑物编码、部门编码等的编码规则和编码规范及说明。

学校自定义编码的规则制定要有扩展性和前瞻性,要考虑未来业务发展趋势,以保证更有通用性和寿命周期的长久性,比如职工号、学号、部门编号等等的编制就要保证其科学性和扩展性,要使其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永远都在使用寿命期内,不能出现几年以后就不能编码,不能扩充的尴尬局面。

以教职工编码(教职工工号)为例:采用8位编码,第一位为人员类别,可以用字母表示。二至五位为年份,后三位为流水号。

员工编码格式如下:

为了尽可能避免教职工工号的重复,年份选择了四位,而非二位,流水号选择三位,留有充分的余地。

3、公共数据平台

公共数据平台是指在校园内搭建一个高层应用的平台,实现校园内各种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连和数据共享,并且以校园应用门户网站的形式将这些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集成在一起,根据进入系统用户的不同身份,统一分配不同权限,查询相关数据,享受相应服务。

4、接口标准

根据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等管理部门的数据需要及各部门内部零散的业务系统的分析进行接口标准的定义。接口标准分为数据接口标准和系统集成接口标准。数据接口标准就以上面提到数据标准为依据。系统集成接口分为统一身份认证(SSO)接口和身份权限接口。

三、结论与感触

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一种趋势的情况下,信息标准建设将成为各学校首先要开展的工作。信息标准建设不仅仅要考虑数据标准的建设和规范,更应该将应用程序、平台的接口标准也考虑在信息标准建设中,对于以后应用系统、平台的研发与选择、应用集成等信息化建设的展开会更具意义。

在信息标准建设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各部门的接受能力,因为各部门教职工对数据标准和数据管理的内容并不了解,对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與各部门的信息员调研沟通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保持足够的耐心,只有充分掌握了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才能够把信息标准建设好,为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铭,葛泓.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探讨.2004年11月 

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建设 篇4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

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

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

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

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2010年9月

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

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

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

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

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2009年9月

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

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

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

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

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建设 篇5

专项自查报告

经学校组织人员认真细致自查,我校在落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和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活动中不存在以下“一票否决”项目。

1.单位和学校因第一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安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岗,措施不落实、履职不到位、管理不善,对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安全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工作要求,传达不及时,执行不力的。

2.对已发现或者群众举报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不及时治理、查处,或处置不力,发生治安、安全较大责任事故、案(事)件,或者群死群伤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使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遭受重大损失的。

3.单位和学校对校舍、视频监控、报警、消防等其他公共安全设施,以及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没有经常、及时进行检查,对有明显不安全因素,有能力解决而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的;对无能力处理的已知重大安全隐患不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要求治理或者查处的。或者其他因安全管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有失职、渎职情形,存在或发生重大治安、安全隐患或事故,被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职能部门检查发现,或被群众举报属实,受到警告和通报的。

4.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发生校车交通事故、火灾、食品卫生及其他重大安全事故的。

5.在上级主管及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的“平安先行学校”创建和安全目标责任制考评,以及各类综治、安全工作检查,不合格、不达标的。

6.单位和学校(校内)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的;发生危害公共安全案(事)件,重大治安和刑事案件,或较大群体性事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龙海市紫泥镇仁和小学

学校标准化建设 篇6

一、总体目标

按照《乌苏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20XX-20XX)》,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二、工作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形成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工作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责任清晰、计划准确、内容详尽的工作流程;时间明确、反馈及时、督导措施完备的工作体系。深入细致做好学校标准化建设调查摸底工作,按时为学校标准化建设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制定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改善办学条件。依据自治区标准化建设评估细则以及乌苏市学籍管理规定,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方便师生使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所有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并开展评选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引领作用,形成骨干教师团队。依法落实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积极向上,有特色。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活动丰富多彩,效果显著。

4、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课程方案,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规范教辅用书。加强德育工作,落实德育机构工作人员,课时内容保障,特色教育明显,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德育达标学校,自治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

本责任书的职责不因责任人的更换而改变,责任人如有改变,接任者继续履行。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签订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执行。

乌苏市四棵树镇更生学校校长:

A1指标责任人签字:

A2指标责任人签字:

A3指标责任人签字:

A4指标责任人签字:

四棵树镇更生学校

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建设 篇7

关键词:学校建筑,优质化,质量管理,方法

在我国的教育建设中, 很大部分的投资在学校的建筑工程改造当中, 并且通过改造相关的教学建筑和配套设施, 从而落实好教育制度的改革方针, 学校的建筑工程涉及到教育事业与建筑行业这两个不同的领域, 要对其采取综合治理的管理制度是不可缺少的, 这将是减少工程项目的建筑时的风险系数, 在当前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形势下, 施工人员要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 对学校的建筑工程管理提供好的施工方案, 并能更好的解决在施工中的质量隐患。

1 学校建筑工程质量要求

施工质量管理对施工建设有很大的影响, 避免建筑环境因素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因此,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建设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寿命的结构功能, 所以建筑的施工质量, 对长期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工程当中工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心, 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侧重于施工结束的时候进行检查, 即使在根据质量的设定标准和使用的要求, 在工程设计完成后将进行审核有关的设计图纸, 在竣工后开始检测施工的质量, 因此要严格控制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

2 影响学校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2.1 意识因素

“质量不达标”是学校建筑工程面临的难点, 这将影响到工程施工作业的有序性, 也将降低现场工作人员施工中的安全性, 学校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根据开发商的投资和施工的质量程度决定的, 假如很大意的完成好施工项目就会产生安全隐患, 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 在工程施工中没一个重要的施工都要备份检测报告, 不应该过渡依赖建筑施工企业, 而是要在施工现场把质量好做, 避免是项目的质量处于在无人管理的工作状态。

这将影响到工程施工作业的有序性, 也将降低现场工作人员施工中的安全性, 学校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根据开发商的投资和施工的质量程度决定的, 假如很大意的完成好施工项目就会产生安全隐患。

2.2 监督因素

面对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不足, 深入分析在当前建筑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正确引导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质量管理模式的概念, 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的过程中, 监控的使用零件、设备或安装前进行严格的审查, 没有严格监督。主要原因是监督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 执法不严, 网站质量和安全抽查流于形式, 不深, 不及时, 工作粗心, 导致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

2.3 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 将影响建筑结构的性能, 工程材料指的是项目实体的各种建筑材料、结构零件、半成品, 等等, 这些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并影响项目的外观, 现在一些开发商为他们自己的利益偷工减料, 寻求更大的效益, 工程材料的选择将一些劣质的建筑材料, 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这将导致工程质量缺陷, 也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

3 学校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3.1 预测性原则

从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 充分发挥质量管理的作用, 并及时改善传统经济管理机制的缺陷, 提供一个更全面的经济战略, 指导学校的建筑是地面建筑教育的主要载体, 积极改善学校建筑设施决定了教育水平, 国家投资新时期学校建设, 帮助当地解决方案的早期教育发展落后, 质量分析将包括在学校构建多个解决方案, 根据质量体系标准实施全面控制, 传统的建筑系统解决问题。

3.2 标准性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有关部门应及时总结学校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计划, 建立一个现代的学校建筑模式, 质量风险是学校建筑中常见的问题, 学校一些房地产投资, 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改善措施的能力, 传统的产业模式有更多的指导, 根据市场决定下的更新机制, 优化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的发展, 一个更大的战略, 以帮助房地产学校更大规模的策略机制。

4 学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4.1 加强病害防治

在工程项目施工前期要做好施工组织的编制, 并做好平面的布置。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工程施工的程序, 以免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在对于一些容易发生质量的细节部分, 应当注意检查在质量检验方面要采用专业人员检查或者由施工部门自己检查, 并实施隐蔽的工程验收等有关制度。例如, 大部分的裂缝都是由于温差过大的原因造成的, 对混凝土结构的形成了较大的破坏性, 并且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所以, 施工单位要重视温差变化的因素, 从而选择分层浇筑施工流程, 避免桥体结构出现异样等问题。

4.2 重视建筑改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教育工程的建设日益加快, 所以学校建筑施工质量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该区域的规划及未来发展的需求来做好的施工方案, 通过施工让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顺利的展开, 目前常见的学校建筑是多样性, 学校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落后于阶段, 与发达国家的学校建筑标准, 学校建筑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学校建筑在功能上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学校的建筑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身的结构对区域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施工方要结合学校的建筑施工的状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性的工程施工质量机制, 并带动学校建筑工程的发展。

4.3 强化质量监督

对于学校的建筑工程来讲, 其质量的调控是具有多样性的, 必须综合工程的改造区的因素, 并提出可行性的调控改造机制, 维持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序的开展, 在学校的建筑工程的质量挑中当中, 混凝土结构是建筑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和利用素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等巩固好结构, 不仅提高建筑的抗害性, 也大大满足基本需求的地区教育建设的大跨度的建设要求, 然而, 由于混凝土结构的特殊性, 在实际运行中必须调整养护方法, 各个方面更好的维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4.4 政府参与调控

在改善改变学校建筑和设施的不足时, 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 并促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理念的思想, 提高学校建筑结构配套设施, 受到阻力管理模式的影响, 从而导致学校工程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标准, 学校建筑施工和后期的养护将面临问题, 保持统一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有着重大的意义, 施工方在综合建筑工程的特点与质量标准, 制定出相关的质量管理监测系统, 在发挥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并积极发挥着质量管理的功能性, 为建筑企业提供简单、快速的管理平台。

5 结语

工程施工质量涉及到学校的教学水平, 对师生参与课程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 只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 在质量管理体系下, 学校建筑质量标准不断更新, 项目质量管理来进行优化, 并促进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调整和升级, 工程单位工程在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为核心理念, 努力完成学校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以实际行动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机制, 相应的工程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廖翔.如何加强土木工程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 2016 (05) .

[2]贾广征.流程化视角下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11) .

[3]叶建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J].信息化建设, 2016 (04) .

[4]刘晶.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解析[J].建材与装饰, 2016 (12) .

[5]吴英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及成熟度评价[J].价值工程, 2014 (15) .

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建设 篇8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学校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01-01

一、打造标准化学校要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控机制研究

标准化学校的标准化体系并非无差异,整齐划一,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一,农村和城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由以上差异造成的各地的生活方式也很大,即使是一个县域范围内,还存在偏远地区和城市中心区的差异,应该容许一定的标准差异,这个差异是尊重学校发展的逻辑,尊重起点的不同,如果不分学校所在的地域,一概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会存在适应性问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过程,比如在校舍和设备的配置方面,有些学校占地面积偏小,但辖区内还存在很大的入学压力,虽然可以增加建筑面积来补充,但效果未必好,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就近设置教学点来缓解暂时的入学压力,这就是班额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历史遗留的办学基础条件;另外,标准也不是静态的,需要不断调整,并用动态的发展眼光来看待,一是辖区人口发展规划,二是所在区域的城市功能建设,这些都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问题,因此,不但标准体系需要一定的“容许度”,而且,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需要构建一个标准体系的动态调控机制,这个调控机制应该跟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信息教育推进的设备、仪器应该充分留够发展的空间。

第二,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要设立教育发展规模的上限和下限。相对于教育发展,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本来就不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有限的资源中还要重点投入所谓的“重点学校”、“窗口学校”,而使广大的更需要资助的学校占有很少的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除了要尽快用各种办法把低水平教育的地区、没有达到标准化的学校扶上去,同时也要限制一些条件已经相当优越的学校无限制的发展。如有的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一所中学竟投资数个亿,国家对此就应该给以适当的规范,这并不是限制其教育发展,因为这已经背离了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的公平。设立上限和下限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为了让国家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财政资源,让我们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均衡的教育。

二、国家要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

中央政府要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重要职责,政府应制定政策,通过政府行为,建立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也可考虑单独征收高消费场所的教育附加税,集中财力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建设标准化学校,保证这些地区的学生接受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社会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前提,而义务教育对于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有具有重要意义,是公民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保障,是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的,因此,建议在预算中,单独列支“标准化”项目,当前主要任务肯定是薄弱校改造问题,这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意义重大,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义务教育“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实现的重要措施。

三、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要重点关注教师队伍建设

标准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国家要严把教师入口关,根据标准化学校对教师学历等的基本要求来聘任教师,并根据需要和教育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对于以往的教师,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集体培训,特别要加强对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整体提高落后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历水平是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关键。最后,各地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实行教师定期“轮岗制”,组织大中城市的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短期到农村学校任教,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偏差的问题。在待遇方面,应逐步提高县级以上统筹的力度,对于偏远地区任教的老师,给予津贴,这恰恰是尊重差异,加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四、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要加强质量评估和监督力度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确保义务教育的高质量也是打造标准化学校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为保证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加大调研力度,对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对标准化学校存在的问题,根据标准化学校的基本指标进行评估,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督。

五、建设标准化学校还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个性化、标准化、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学校的标准化并不是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样,否定学校的差异、个性和特色。千校同面,无差异,那是对标准化学校的错误认识。学校的标准化、个性化、现代化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办学特色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改变我国中小学“千校一面”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办学的个性化实际上是无数学校办出其特色的自然结果,是学校面对社会发展需求,面对家长、学生对学校多样性要求所做出的反应。

上一篇:广场消防演练总结下一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