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资料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学习资料(精选11篇)

古诗词学习资料 篇1

李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①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诗意: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一片白云悠闲的独自飘远。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凝望,彼此都看不够。

2、古诗——《望洞庭》(唐

刘禹锡)—表达了诗人热爱和赞美洞庭美景之情。

①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

盘里一青螺。

②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3、词——《忆江南》(唐

白居易)————表达了诗人赞美和怀念江南美景之情。

①诗句: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②词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4、古诗名句总汇

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③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5、古诗修辞手法

①拟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②对比: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如蓝。

③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把

(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6、古诗异同 同:

1、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2、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3、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23课

1、古诗—《乡村四月》(宋

翁卷)—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①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诗意: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2.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大人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劳动人民的喜爱。

①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

桑阴学种瓜。

②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3.词—《渔歌子》(唐

张志和)——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①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②诗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

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文学常识

1、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望洞庭──唐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4、乡村四月——宋 翁卷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

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5、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喜爱。

6、渔歌子——唐张志和

意境优美,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情趣。

一、风景特点篇

1、桂林山水——奇秀险、静清绿

2、双龙洞——雄伟、惊险、神奇

3、七月的天山——奇妙无比、引人入胜

4、大海—波澜壮阔

5、西湖—水平如镜

6、泰山——峰峦雄伟

7、香山——红叶似火

8、荷兰——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9、乡村生活——自然和谐、充满诗意、无拘无束

10、乡下风景——独特迷人、优美恬静

11、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

甲:第一

1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行驶, 人好像在画卷中游览观赏一样。

二、人物特点篇

1、父亲(中彩那天)—诚实,讲信用

2、父亲(万年牢)—认真、实在、正直

3、哈默——自爱自尊自强、有骨气

4、小夜莺——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5、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游泳本领高

6、一个中国孩子—热爱和平、憎恨战争

7、盲童安静—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8、琳达一家—一心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

9、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勤劳朴实

10、伽利略——执着追求真理,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

11、罗丹——做事全神贯注、一丝

不苟、执著追求

12、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画技高超

13、父亲(父亲的菜园)——勤劳执著、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14、纪昌——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15、飞卫——堪称名师

16、扁鹊——医术高超

17、蔡桓公——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讳疾忌医

18、文成公主——聪明又漂亮

19、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为民造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0、宙斯——心狠手辣、冷酷无情

21、渔夫——从容、镇定、聪明

22、魔鬼——凶狠狡猾而又愚蠢 有所发现。

4、学习了第4单元,我体会到了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5、学习了第5单元,我体会到了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6、学习了第6单元,我体会到了乡村的风光是如此的独特迷人、自然和谐啊!

7、学习了第7单元,我体会到了

无论学习或是做事,都应该认准目标,执著追求。

8、学习了第8单元,我从这些故事当中体会到了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故事是多么的引人入胜啊!

六、课文心得体会

1、学习了《桂林山水》,我感受到了桂林的山是多么的奇秀险,桂林的水是多么的静清绿啊!

2、学习了《记金华双龙洞》,我感受到了双龙洞是多么雄伟、惊险、神奇啊!

3、学习了《七月的天山》,我感受到了七月的天山是多么的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啊!

4、《中彩那天》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诚实,讲信用,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

5、学习了《万年牢》,我感受到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6、学习了《尊严》,我感受到了做人要做一个自爱自强自尊的人。或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

严。

7、学习了《将心比心》,我明白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或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

8、《自然之道》让我们懂得,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9、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明白了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10、学习了《“打扫”森林》,我明白了要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提高环保意识,爱护环境。

11、学习了《人类的老师》,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12、学习了《夜莺的歌声》,我明白了面对敌人时,我们要镇定自如,机智勇敢。

13、学习了《小英雄雨来》,我知道了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

14、学习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明白了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不要战争。

15、学习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我明白了我们要憎恨战争,维护和平,捍卫和平。

16、《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7、《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

18、《生命生命》,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19、《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

难险阻。

20、学习了《乡下人家》,我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

21、学习了《牧场之国》,荷兰的景色真让人着迷啊!

22、学习了《古诗词三首》,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啊!

23、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让我明白了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该盲从,我们有疑问应该反复求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4、学习了《全神贯注》,告诉我们学习或是做事要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和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5、学习了《鱼游到了纸上》,让我明白了做事要勤奋专注、一丝不苟的道理。

26、《纪昌学射》,寓意是: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27、《扁鹊治病》,寓意是: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8、学习了《文成公主进藏》,我感受到了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29、《渔夫的故事》告诉我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日积月累

(1)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②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

明。(黄庭坚)

④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关于诚信的名言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农业谚语

1、农时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气象谚语:

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②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③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④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古诗词学习资料 篇2

一、从作者入手诵读诗词, 初识其面容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知, 学好诗歌贵在多读, 不论何种方式的诵读, 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在。幼儿园时期的简单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 但是到了小学背诵诗歌或者吟诵诗歌时, 则要求学生初步明了诗歌含义。如何更好、更快速地了解诗歌呢?我们可以从诗歌的作者入手, 因为诗如其人, 了解了作者自然就了解了诗歌的大致情境。有了情境, 读起来自然会有感触, 就可以初识诗歌面容。

李白的诗歌在小学课本中数量位居前列, 很好地解读李白可以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李白的诗词。教师在讲授李白诗词时, 可先简单介绍一下李白的生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李白的生平。如果枯燥地说生死, 说起伏, 说诗仙, 学生只会苍白地接受, 不会将其融入诗歌中进行理解, 那么诗歌和作者就成为了两层皮, 失去了本来的联系。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之后, 就要初读诗词。读诗词, 教师要给予有效的指导, 不能任由学生像幼儿园时期拉着娃娃音读诗词, 要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 在那抑扬顿挫之中抒意展情。吟诵诗歌的过程便是用心欣赏诗歌的过程。吟诵之中, 移情换景, 学生在读中感悟诗词, 在读中找寻语感, 潜移默化之中, 自然成为胸中之意。

我建议, 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播放一些大师读诗的视频或者录音, 古音响起, 教室内明净而安宁, 这种熏陶非教师言语所能达到。

由于幼儿时期就开始背诵古诗词, 导致很多学生固有的错误思维限制了吟诵诗词的成就感。尤其是在某些字词的读音上。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子中, “衰”字在现代汉语中读作“shuai”, 而在诗词中读作“cui”。如果按照现代读音, 学生会没有韵感, 而古读音更加押韵, 更能体现诗词韵律之美。学生多有幼儿时期错误的读法, 往往能够影响他们对诗歌美感的感受。教师可让学生两个读音都读一遍, 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哪个更符合诗情画意, 当他们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时, 自然选择古读音了。

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字句意

古诗词毕竟不同于现代汉语, 有的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有些则需要教师解释字意、词意、句意。所有的词意解释都需要在精读的基础之上, 当学生读诗词朗朗上口, 已然体会到诗词的某些美感和境界时,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字意词意解释。我经常采取的方式为学生自由发言解释诗意, 互相讨论之间慢慢接近诗歌本质,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移情入诗

这是吟诵诗词的最高境界, 也是学习诗词的回归处。如何帮助学生, 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人生阅历并不多的小学生移情入诗呢?移情入诗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越有想象力的学生越能体会到诗词的真谛。中国古诗词具有短小精悍、意境悠远、意蕴深长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读诗之人需要通过自己进行想象和延伸来重构诗意画面。对于学生而言, 可能稍微具有难度。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忆江南》时, 教师不妨找些江南图片给予学生视觉冲击, 帮助学生理解江南美景,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会有的放矢地发挥想象力。

小学古诗词中有不少离别诗词, 对于学生而言此类诗词属于较为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离别诗进行比较阅读。例如, 李白的《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都是表示送别的诗词, 但是借助的对象不同, 表达的离别感情也不同。在《赠汪伦》中, 汪伦歌声送别李白, 李白深受感动, 遂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的感谢。而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李白用长江之水的绵长表示了他和孟浩然之间的绵绵友谊。学生在不同的诗词中体会到了不同的友谊, 更加明确了友谊的含义, 使友谊之情融入了学生内心, 增加了他们对友谊的重视之情。

小学的古诗词数量与中国浩淼的诗海相比只是沧海一粟, 所以学生应多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 尽可能多地背诵诗词, 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

初中古诗词学习“六法” 篇3

诗词的语言精练,遣词造句有很大的跳跃性,所以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是学生要跨越的第一关。那么,怎样理解字面意义?那就一定要仔细研读注解了。一般来说,注解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产生的背景,诗词中的生涩用典,了解一些较生僻词的意思。虽然疏通诗词内容,不必像翻译文言句子一样字字落实,但借助注解可以消除阅读的障碍,使思路豁然开朗,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诗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而古人作诗,绝非无聊、消遣而为之。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常常是诗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学习时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词风格,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这也即“知人论诗”。

三、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是诗词中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也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意境是意象组合而成的综合效应,它通常是融合诗人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只有读者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歌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内在情思体味出来。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表面写景,其实写情。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渐行渐远,消失在天尽头,而只能空对一江春水,怅然若失,字里行间充盈着依依惜别朋友的深情。若我们只关注字面信息,对作品的理解必然空洞肤浅。

古诗词较少直抒胸臆,它的基本特征是含蓄蕴藉,它通常借助意象与意境来表情达意。学习古诗词时,就必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四、抓住诗眼,感悟诗情

清代文学评论家李调元在《赋话》中说:“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因此,古人评论诗歌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其实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

诗是字字写,也要字字读。“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诗人炼得诗眼,读者要有慧眼,四目相对,方能含情脉脉,心心相印。抓住古诗词的诗眼,一方面可以体味作者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也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学习诗词,首先是理智引导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个由感受到感动的过程,不能感情地对待诗词,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进入学习阶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我们只要找准了诗眼,准确捕捉诗词的情感基调,动情地入“境”,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将不是难事。

五、品味名句,享受美感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常有一联名句引出一首好诗、一首好词的传说。因为在这些作品中,常常有一些句子脱颖而出,闪闪发光,它们备受推崇,久负盛名,即使离开整首诗,也能一枝独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名句带给人的美感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语言美,名句的语言美通常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的巧妙运用、词语的精心锤炼等。

情感美,名句所抒写的情感能使人在心底引起共鸣。

哲理美,名句蕴涵的哲理能给人以启迪、激励、教育、劝诫等。

描写学习的古诗词 篇4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

2、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苏东坡《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A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径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4、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读书》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

5、清代文学家法式善《读书》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6、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朱熹的《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8、晚唐诗人杜荀鹤《闲居书事》: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9、宋代诗人刘过《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10、清代诗人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11、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组诗之《春》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古诗词教学法探究资料 篇5

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曾经说过“当前,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说明了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了许多不够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古诗今译与分析归纳古诗中心这两种方法,是我们古诗教学的大忌。那么,小学古诗为什么不能这样教呢?又该怎样教呢?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在今天仍有深入探究的必要。

一` 我们说小学古诗教学不能用翻译的方法,是因为:

第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数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用语浅近,明白如话,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识字量,经老师稍加点拨,理解难度一般不大(在低年级只要求读读背背),因此根本用不着翻译。第二,有的古诗是不能翻译的,即使能翻译,译出的最多也只是字面义和表层义。如果要求学生牢固这样的译文,就使得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窄化甚至单一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体味。固然,通过翻译可以扫除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但仅靠翻译,很难让学生领略诗歌蕴含的诗意。有小学特级教师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解释为“朝辞彩云间白帝”的倒装,“彩云间”说明白帝城的位置高、景色美,翻译为“早晨,我告别了在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2彩云间的白帝城”。这并没有错,但如果到此止步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彩云是美好的景物,一般说来,人只有在心情轻松愉快时才能欣赏。如果我们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诗人逢凶化吉后转悲为喜的心情,那么学生就很难体会诗歌的丰富情感,这样的诗歌教学就是不成功的。而诗歌教学中的感受体验,仅靠翻译是很难奏效的。第三,有的古诗看似可以翻译,但一经翻译就会使诗意流失甚至诗味全无。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些诗歌赏析之类的书籍将其翻译成“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停着黄昏时归来的乌鸦”后,就使得原诗“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并置所营造的悲壮苍茫的阔大境界变得狭小了,原诗三个意象并置重复所渲染强调的衰败、荒僻、凄苦、死寂的意味大大减少了。由此看来,古诗翻译只是帮助学生感受诗情、领略诗意、品尝诗味的一个途径,不应该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在古诗的分析讲解上,我们的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感受体验和想象的过程,简单袭用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认为这样教就把古诗讲深讲透了。这可谓大错特错。众所周知,“诗无达诂”是诗歌解读过程中极正常的现象。诗歌有别 于实用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有教师在分析讲解李绅《悯农》一诗时,把教参书分析归纳劝诫世人珍惜粮食、爱惜农民劳动成果的中心思想抄给学生。在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学生说这首诗表现了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就不对?或者说它表达了对没有耕种而能坐享盘中美餐的剥削者的愤怒、抗议,就不可以?由此看来,小学古诗教学让学生抄记中心思想的方法,还是慎用为好。小学古诗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教师能做的,是在扫除阅读障碍之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想象、直觉,把感受和体悟美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领悟,哪怕学生只领略一点诗意,一首古诗的教学也就大功告成。

三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古诗教学行之有效呢?我认为以下几 种方法可行也有效。

一、加强诵读和背诵关于诵读、背诵的作用和方法,前贤和今人已有精辟的论述,我这 里只想澄清某些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有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只有在完全领会诗意之后才能进行诵读,因而用过多的分析讲解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甚至以“讲”代“读”,以“听”

代“背”。其实我们从另一角度看,诗歌诵读的浸润、熏陶、感染功能,决不是一般的分析解所能取代的。诗歌的音乐美,只有通过有声的诵读才能获得感受;诗歌特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获得深切的体悟。

至于背诵,当然,能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最理想的,但诗无达诂,只要有一知半解就背诵又何尝不可!更何况,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即使当下理解了也未必正确、全面、深刻。背得多了,印象深了,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加,发现的机会也就增加了,加深理解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人的诗歌语感品质也相应提高了。

二、创设诗歌情境

我们要尽可能创设诗歌情境,诱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使学

生感受诗情、领会诗意,读出诗味。虽然古诗表达的情感有穿越时空的共通性,但毕竟与较大的时空距离,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古诗教学还不能简单地就诗论诗。有教师在讲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解题之后,就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李白遭流放的故事,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遇赦返回时轻松喜悦的心情。这位教师没花多少时间,也未作冗长的分析讲解,便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紧扣诗歌文本

我们古诗教学要紧扣诗歌文本,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作者及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不断挖掘诗意和共享诗味。现今的诗歌教学,由于不少教师对话的底气不足,学生作为对话重要一方的缺席,使很多数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变得单一了,富有趣味的诗歌教学变得枯燥了。某教师讲读李白的《夜宿山寺》,说“危楼高百尺”的“百尺”是极言楼高,乃夸张之词,并非实指。于是有学生问:“那为何不说„危楼高

万丈‟呢?”教师顿时无言。其实,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并不怪,也不是成心刁难老师。我们的老师之所以不能回答,就是缺乏古诗教学所需的音韵学、修辞学、文学史、文化学等本体性知识。由此看来,只要我们允许,学生是肯动也爱动脑筋的,也是渴望对话的,关键是我们老师准备是否充分。

我们知道,只有立足语文本体,紧扣文本,指向语文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目的,允许和鼓励学生言说,学生乐于言说,而且能不时得到教师启发、指点、引导、肯定、赞许,其求知欲和表现欲才能不断得到激发;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不但能接纳和提升学生,而且能承诺自己的不知,接受学生的矫正,不断地提升自己,进而使学生和教师的诗歌语感 都不断得到提升,才是真正的对话。

小学生古诗词学习总结推荐 篇6

是呀,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学习古诗词,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文化的一扇大门。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去感受祖国文化的瑰丽,是语文教师必修的学问。韵涵文字美、韵味美、意境美的古诗词,作为教学文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呢?通过这次学习,自己有了一些启发

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钩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学习的平台,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注重作品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名家大师,这样既有助于对所学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赏析诗词的方法。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诗人传记,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提高诗词赏析水平,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篇7

可是现状是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依然沿袭文言文的教法, 当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元化阐释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让它无法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教学中的另一现象也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新课改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数年了。但同时也出现了学皮毛而不究深理的现象, 流于形式, 重花样而不重品味。这种浮华热闹并非实施了真正、有效的教学。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以声感人——还原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打开诗歌发展史, 我们就会发现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屈原正是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 汉武帝设置乐府为诗歌配曲, 后世就把这类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叫做乐府, 而宋词元曲更是把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故而在古诗词教学中, 不论是倾听还是吟唱, 音乐总能牵动人的情感让人步入美妙的境界, 学生也往往会在美丽的音乐氛围中和诗人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对诗词的审美情感体验。

当悠扬的旋律响起, 当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背景的展示回响在耳边、展现在眼前时, 学生会受到感染, 获得生动、直观的感受, 从而增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与感悟。

比如教读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时可让学生欣赏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让学生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 诱导学生沉浸于诗词, 引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岳飞的《满江红》借助金戈铁马沙场征战的影视画面和歌曲《满江红》深沉凝重的旋律, 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感氛围, 学生很快地与民族英雄产生情感共鸣。

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的运用, 声调极为和谐, 其独创性为历代评论者盛赞, 是典型的古典诗词音乐美的体现。所以教学《声声慢》时我自己先学唱, 学会了以后就在课堂上唱, 学生静静地听我唱了一曲声声慢, 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学生也学唱, 效果很好。后来有学生和我说, 因为会唱了, 所以记得特别牢。对于这样古诗词而言, 音韵悠长再加上它的丰富的内蕴怎能不让人回味无穷, 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呢。

二.留白艺术——还原古典诗词的凝练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 语言精练, 言简意丰。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留白艺术, 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王维的《杂诗》是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的典范:“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 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 以花喻人, 以花含事, 流露出无限相思, 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是读者无穷的遐想。所以我们要把美的空间留给读者观众进一步去领略与创造, 我们应该把这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通过想像补充留白内容, 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提高欣赏能力, 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 学生却索然无味。

留白的本质是联想和想象空间的延伸。中国古典诗词讲求含蓄, 时空跌宕, 跳跃腾挪, 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朱光潜先生说:“欣赏活动同时是一种想象活动。”可以这么说, 一个学生能不能想象是他能不能读懂一首诗的关键。“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字风流, 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 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 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 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他们直观的感受同自己熟知的场景、知识和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 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词的美妙, 并最终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们可以先选择课文里的名篇名句进行想象扩展, 紧紧抓住文题, 调动生活常识。教杜甫《登高》时, 我让同学们就“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进行想象。一位同学是这么想象的:风很急, 天很高, 猿在悲哀地鸣叫, 小岛很干净, 沙子洁白, 鸟儿在飞来飞去。显然这种浅层的想象没有融入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于是, 我又提醒大家联系题目, 调动自己的生活常识:秋天了, 秋风是怎样的, 大雁是怎样的, 离家在外的羁旅之人此时会有怎样的心境, 然后再想象。那位同学之后是这样联想的:作者迎风登上高处, 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高高的天空下鸟儿在白色的沙渚上盘旋翻飞, 耳边不时能听见猿的哀鸣。他的这一次想象不仅立刻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一幅立体的画, 而且使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也顿时显现。通过这样的练习, 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 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 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学生学会通过合理想象去读懂内容, 并在不经意间达到与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分析逐步结合, 获得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以形悟境——还原古典诗词的形象美

黑格尔说:“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 诗显得出整体艺术 (或艺术总汇) , 所以在诗的领域里, 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可见借助于形象性强的一些形式, 如绘画、表演、仿写等是有助于加深诗意的理解的。像采用译成现代诗的形式, 虽然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转化, 但翻译时不散文化, 注意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为解读者营造的其实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老师需要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去欣赏这幅图画。而领会画中之意重在对其意境的解读。因而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注重对意象的分析,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我们才能对其意境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 我们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对意象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体会, 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必然是模糊的, 从而审美情感也是肤浅的。

例如教学《诗经·静女》时,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位娴静的少女, 在与情人约会时, 躲藏在城墙的角落里, 赴约的青年男子来了, 不见女友, 四下张望, 不由自主地搔首。一个娇媚顽皮, 一个纯情赤诚。形象鲜明、画面生动, 如在眼前。于是这堂课就设计以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同学们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 既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令同学们深深折服于我们的祖先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和激起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情。

画诗与改写诗也是以多样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 进而提高学生诗词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高超的“画笔”, 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好的“诗笔”, 又可使“诗中有画”, 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 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改写诗、化诗入文等则是在教学实践中将古诗词教学和作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共同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化诗入文等形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既可有助于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借鉴诗歌的创作方法, 将诗化的语言和意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丰富学生作文的内涵, 可以让他们的作文洋溢着人文的气息。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 让他们负担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丰厚遗产的重任, 这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会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也必然会呈现一派新景象。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诗词教学应利用一切相宜的手段, 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从还原诗词的本质做起, 引领学生以独立的生命个体进入古诗词的情境中, 获得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 进而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

略谈小学古诗词主题学习 篇8

一、确定主题,建构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擅长用诗词来表达与记录的民族。我们遵从新课标精神,大力推进儿童阅读,除了教材中的古诗文和课标中要求学生积累的75首古诗外,还适当拓展阅读量。为了实现海量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将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进行整理,归类为“四季篇、送别篇、边塞篇”等十一篇并进行主题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内和课外同步交叉阅读。

二、整合资源,拓展阅读内容

“1+x”主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校语文课堂的主要形式。今天这节诗词教学课,笔者采用的是“1+1+1”模式。第一个“1”指的是课前“主题积累”:这节课积累了所学的几首边塞诗和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大量的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第二个“1”是课中主题阅读。这节课精学一首《从军行》,渗透“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法指导,然后略学两首边塞诗《塞下曲》《军城早秋》,在自读感悟、汇报交流中提升学生读诗品诗能力。第三个“1”是课后主题拓展阅读,这节课笔者安排了两首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和《塞上曲》。

三、注重策略,实现课堂高效

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策略,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一落实。这节课,笔者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注重诵读积累。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适合诵读。这节课,笔者采用了生读点评、师读引领、齐读展示等方式反复吟诵,读出边塞特有的凄凉,读出将士报国的豪情,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溢满浓浓的语文味,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多积累的理念。

注重情感体验。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因此情感体验是诗词教学的灵魂。这节课笔者从“中国诗词大会”导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把学生带入了黄沙漫天、苍凉萧瑟的边塞战场;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笔者接着抓住关键词“暗”“望”再三品味,进一步感悟到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然后通过音乐渲染、直观画面、抓关键字“穿”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战争的残酷惨烈;最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整节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强化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语用意识,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课中,笔者紧抓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说话: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关于战争场面的词语积累,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孩子们在这个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仿佛身临其境,表达时妙语连珠,有声有色。

注重作品赏析。中华诗词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品味。这首诗中一个“暗”字,表面上写长云蔽空、雪山阴暗的特点,实际上渲染了边塞的荒凉艰苦,战斗将至、紧张压抑的氛围。一个“望”字不仅是实景的描写,还传递出了戍边将士精忠报国的悲壮和决心。

这节课,围绕“边塞情怀”这个主题,首先有精读引领,之后又有自主赏析,课堂不再是以往那样一味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通过对同一个主题的几首诗的解读,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诗人表达情感的一般规律,也让学生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会了赏析;既让学生开展了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高效,这正是我们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期望达到的目标。

(作者单位:蕲春县实验小学)

小学生学习感悟:遇见最美古诗词 篇9

我常常把她当做雨,是因为她像雨的歌声一样能够荡涤人心。

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万匹马儿奔腾的雨声背后是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听,“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朦朦胧胧的雨声,听着似早春悦耳的笑声;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凄凉之中透露出悲叹般的雨声……

我把她当做花,是因为她像每一种不同的花语一样令人着迷。

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好友相分离的那种凄凉美,万般不舍就悄然爬上心头;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它心甘情愿做凋谢的花,默默守护土地;瞧,“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那份清新脱俗,使我想去身临其境……

我把她当做友人,去给予她无限的热情,她也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自己的情怀。

我和她,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那份真挚,无论是怎样的限制,都无法阻挡我和她的友谊。我和她,是我气馁时,她“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鼓励,使我瞬间信心倍增。我和她,是独自在夏天夜里走路时,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精神寄托。我庆幸,能与她做朋友。

她像雨,时而瓢泼,时而淅沥,真是个顽皮的小孩儿。她像花,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花,微笑迎接风吹雨打,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她更像我的友人,我带着满腔热情去品味她,去感受她的美。

苏教版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篇10

12、《饮酒》(晋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3、《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6、《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8、《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9、《春 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古诗词学习资料 篇11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新教学策略;课堂效果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教师对古诗词不够重视。小学正处于初级学习阶段,所以小学生们所学古诗词内容简单,易于理解,这使很多语文教师忽视诗词教学,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们因此对于诗词的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影响。

小学古诗词教学没有真正深入古诗。一读、二释、三情感是古诗词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但在小学教育中呈现的结果却不理想。古代文学家曾对古诗词教学做过评论,例如:方东树说过,夫论诗之教,以兴、观、群、怨未用。言中有物,故闻之足感,味子弥旨,传之愈久而常新。所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生根本没有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将其作为被动的学习任务,并进行机械地背诵和记忆,再加上古诗词在考试中占得比重较小,就造成小学生不会真正的深入到古诗词中的现象,如此以来也就不会感受到古诗词所带来的魅力。

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当下的小学古诗词教育,大部分教师将古诗词学转变成诗意解释,忽视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对学生们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诗词的背诵,并对诗词转变为诗意上的解释,对其含有的文化并未进行分析。例如《江雪》这首古诗,通篇用诗意解释出来就是:在山川中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没有人的踪迹,却有一位老翁坐在一只船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飘着大雪的寒冷江面上孤独垂钓。这种解释使这首诗失去了所富含的情感和简练淡雅的味道。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用朗读来感受古诗词中的文字美

在小学古诗词中,存在很多具有美感的句子,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具有美感的句子标记出来,让学生对此进行重点朗读,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用诗意解释就可以明白,学生们在进行赋予情感的朗读时,就可以完全体会到字里行间存在的美,茂密树木的山间在一场新雨过后显得更加清幽,当夜幕降临,秋风袭来,带来些许凉意,明亮的月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映在清澈的小河上,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表现出晚上秋雨过后山间美景;或者,《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的文字刻画极美,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可感受到文字中所描绘出的画面感,将孩子的天真和童趣很好的表选出来,通过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等行为动作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生动形象的场面。

(二)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画面美

古诗词是诗人将自己所感所受表达出来的一种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创设出情境来帮助学生们进行理解,使他们能切身体会到诗词中的美,例如: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庐山瀑布,通过语文教师的描述可以使学生们的脑海中呈现诗中所绘画面,作者在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不同感觉的庐山瀑布,但是人们可以很深刻清晰的感受到瀑布的雄伟与壮观;又像小学生非常熟悉的唐代贺知章《咏柳》这首诗,将春日里的柳树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而且一副美丽形象的春柳图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很容易构建出来的, 教师可让学生试想一下,很多像被碧玉装扮一样的嫩柳浮现在眼前,细长嫩绿的柳条柔软且轻盈飘荡在春风中,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在飘动,二月里的春风在精心的修剪这片片柳叶,修剪出丝丝柳叶为大地所点缀,语文教师在进行这首诗的讲解时,要进行附有情感的描绘,以更好的增加该诗中画面的形象感。

(三)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自古以来,大部分作者都将情感寄托在诗词上,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进行细致分析来帮助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们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切身体会作者所流露的情感,比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曹植的《七步诗》),作者将亲兄弟比作诗中的豆茎和豆子, 一句诗就明白的表现出作者当下为难处境,以及对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难过与痛恨。通过《七步诗》将作者对兄弟之间自相殘杀的愤恨和对当时社会统治的不满内心形象的表达出来,而且整首诗的开端是围绕豆茎与豆子展开的,在诗篇的最后作者则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将内心情感完全说出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可以将曹植当时所处的背景结合为学生进行讲解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内涵,更能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又如, 明代于谦所著典型托物言志的诗《咏石灰》,这首诗通篇都营造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感觉,诗意是:“经过千万次锤从深山开采出,就算是被熊熊烈火焚烧也视为平常事。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只想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留在人间,在经历曲折仕途生活的作者将自己比作从深山开采出的石灰,但是将一腔热血投注给朝廷的作者,并没有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甚至根本无法逃脱被冤杀的宿命,整首诗虽然将石灰作为主角,但是每句都将作者面对挫折坚强、不屈服的精神表达出来,即使不被世人认可,但是其为国英勇献身的精神永垂青史,通过语文教师的详细讲解,相信学生们可以切身体会到作者深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在古诗词中阅读量是很重要的,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们的阅读范围,有必要随时拓展学生们的阅读范围,以丰富学生们古诗词的阅读量,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容易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们阅读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将不同作者同类主题的作品进行拓展,在小学古诗词中很多作品存在共同点,有的是表达的主题相同的,有的表现的场景相同,有的表达的情感相同,像《赠汪伦》和《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相近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诗词的时候,可以把这些主题相同的诗词进行归类,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讲解,以更好地加深学生们对作者所作诗词中所蕴含情感的理解。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同一题材的诗词进行拓展,像拓展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可以使学生们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对古诗词教学的看法,要对其充分重视起来,主动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样、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更好的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使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高。相信只有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武丽燕,周蓬华.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尝试[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

[2]张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3]陶丽艳.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篇下一篇:风雨哈佛路观后感作文 风雨哈佛路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