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教学大纲陈共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学教学大纲陈共(精选5篇)

财政学教学大纲陈共 篇1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A.政府 B.市场

()

C.企业

D.国有企业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A.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外部效应 D.免费搭车

()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A.产量增大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6.外部效应是指:()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 上: A.竞争性产品 B.垄断性产品 8.公共物品是指:

()

C.私人产品 D.公共产品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

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9.混合物品是指: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

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 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

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 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

D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来源于剩余产品 1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 A.社会公共需要

()

B.私人需要 C.混合需要 D.国有企业的需要

()12.政府干预经济(调节经济)主要是因为: A.政府拥有政治权力

B.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 D.市场本身存在缺陷

()C.政府是全社会的管理者

13.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也有缺陷,导致政府缺陷的根源是: A.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 B.政治权力对经济权力的支配 C.政治权力的滥用

14.寻租是指:

D.政治权力对财产权力的排斥

()A.由于让渡财产使用权而收取的租金 B.厂商寻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 C.政府因让渡国有资源使用权而获取收益的行为

D.政府职员靠手中的职权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主要是: A.决定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C.弥补市场缺陷

()

B.指导经济发展方向 D.实现公平分配

()16.财政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活动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国家机关 D.公共事业单位

17.财政是随着()的产生而产生的: A.人类 B.社会

C.国家

D.经济活动

()18.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供求关系 C.公平分配 D.价格

()19.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是: A.政府 B.计划

C.市场

D.宏观调控

()

20.资源配置在本质上是解决:

A.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 B.劳动力结构问题 C.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 D.经济效益问题 2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 A.财政收支平衡

()

B.国际收支平衡

D.充分就业 C.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四、判断题

1.外部效应是微观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害.(错)

2.外部正效应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外部负效应损害社会经济发展.(错 3.公共产品可以由私人生产但由政府提供.(对)(对))4.无论消费者是否购买,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可为消费者享有.5.混合产品由于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不能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错)6.私人产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市场提供的.(错))7.混合产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对 8.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在任何社会都是相同的.(错)(对)(错)9.政府干预外部效应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财政手段

10.公平分配是财政的主要职能.五、名词解释 1财政 2公共物品 3混合物品 4公共需要 5配置资源 6稳定经济 7外部效应 8市场失灵 六.简答题

1公共需要有哪些特征? 2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市场为什么是失效的? 4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有哪些具体表现? 5政府干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6财政如何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七.论述题

1怎样从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财政对经济的干预 ?

2.财政的职能表现为哪几方面?财政采取哪些政策手段来实现其职能?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1.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

()

A.个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损害

C.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最大化

B.个体或单位无偿享有公共利益

D.凭借权力获得好处

()2.纯公共物品只能由什么来提供: A.市场 B.政府 C.企业

D.社会组织

()3.对混合物品,较好的提供方式是:

A.政府生产,政府无偿提供 B.私人生产,政府购买回来后无偿向社会提供 C.私人生产,私人有偿提供 D.一部分政府无偿提供,一部分市场有偿提供 4.国有国营的经营模式适用于哪类国有企业(或单位): A.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 C.大中型国有企业

B.垄断性国有企业 D.小型国有企业

()

()5.我国现阶段公平分配是指: 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权力分配 D.按对社会的贡献分配

()6.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或家庭收入公平),主要借助的财政措施是: A.税收 B.国债 C.财政投资 D.转移支付制度

7*.一定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和民间部门合理配置的最低条件是:()A.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大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 B.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等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 C.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小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 D.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平均成本应等于民间部门使用该资源的平均成本 8.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是: A.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C.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

B.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D.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9.衡量财政支出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时,其标准是: A.社会净效益最大化

B.征税成本最小化

C.财政投资的具体项目效益最大化 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最小化 10.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衡量财政支出效益时,其主要适用的对象为:()A.政府的经济类投资项目 B.政治军事项目 C.文化教育项目

D.公共事业项目

()11.“最低费用选择法”在评价财政支出效益时,主要适用于: A.经济项目 B.政治军事项目

C.公共事业项目 D.基础设施项目

12.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量来确定公共劳务收费标准的定价方法是:()

A.平均成本定价法 C.二部定价法

三、名词解释 1搭便车 2要素分配 3规模收入分配 4政府采购制度 5最低费用选择法 6二部定价法 7负荷定价法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场提供? 2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性及矛盾性?

五、论述题

1公共物品(包括混合物品)的生产方式及提供方式有哪些组合? 2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其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有何意义?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二、单选题

1.扩大再生产是指:

()

B.边际成本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A.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 B.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V

D.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资料的消耗

()C.将M中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

2.从社会产品的使用过程看,财政的重置投资是指: A.满足社会消费后,剩余部分的社会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B.剩余产品(M)中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C.剩余产品中用于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

D.由C转化而来的用于弥补生产资料消耗的简单再生产的投资 3.财政支出发生时,同时伴随着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类支出称为: A.购买支出 B.转移支出 C.生产性支出

()

D.非生产性支出

()4.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 5.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A.不断扩大 B.日渐萎缩 C.基本不变 D.无规则波动)6.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说明财政支出有增长趋势的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瓦格纳

四、判断题

1.从社会资金的最终使用去向看,C的价值全部用于补偿性支出,V的价值全部用于消费性支出,M的价值全部用于积累性支出.(错)B.皮科克

C.马斯格雷夫

D.拉弗

2.购买性支出侧重于执行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侧重于执行收入分配职能.(对)3.转移性支出使政府资金无偿地转移,参与收入分配,说明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错)4.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应逐渐减少其活动范围,因此财政支出规模呈不断下降趋势.(错)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呈下降趋势是一个基本规律.错()6.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对)

五、名词解释 1财政重置投资 2经济建设费 3购买支出 4转移支出

六、简答题

1比较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作用? 2为什么说财政支出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3为什么说“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活动的规模,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符合实际情况?

七、论述题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增减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改革开放以来,从政府职能及支出性质两方面考察,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

第四章 购买性支出

二、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支出中,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并由全体公民共同享受的支出是:()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2.能够保证国家政治职能得以实现的财政支出是: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3.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作为无偿性的财政支出,属于: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属于:

C.社会保障支出 D.转移性支出

()

A.积累支出 B消费支出 C补偿支出 D.投资支出 5.教育需求是: A.私人需求

()B.团体需求 C.纯公共需求

D.准公共需求

()6。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投资 B.消费

C.生产

D.流通

()7.每增加一元投资所导致的收入的增长倍数被称作: A.资本边际收益递增

C.流动性偏好上升 8.加速原理是指:

B.边际消费倾向递增

D.乘数作用

()

A.投资变化所引起的收入变化 B.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投资变化 C.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D.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 9.将基础设施视为“公共物品”,其原因在于: A.它主要是政府进行投资的

()

B.社会发展离不了它

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共同条件 D.它需要的投资额很大

10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呈现:()A.上升趋势 B.下降趋势 C.不变

11.财政投融资属于:

D.与GDP增长相一致

()A.商业性投融资 B.风险性投融资 C.政策性投融资 D.财政资金有偿使用 12.财政投融资主要用于: A.高科技产业

()

D.增加银行资本金()

B.基础产业

C.农业

14.从供求关系看,农产品供求的特殊性表现为: A价格波动大

B.与工业品存在剪刀差

C.供给稳定而需求波动大 D.需求稳定但供给波动大

四、判断题

1.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首先保证投资性支出,再安排社会消费性支出.(错)2.社会消费和投资支出的最大区别是:消费支出是无偿的,而投资性支出是有偿的.(错)3行政,国防支出是非生产性支出,其使用过程是对社会财富的消耗,应尽量减少.(对)4.文教卫生支出用于满足共同需要,属于“公共物品”,个人享用无需付费.(错)

5.接受教育所得到的利益完全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即不存在外部效应),因此,教育是私人需要,教育费用应该完全由受教育者自己负担.(错)6.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表现为:投资首先是刺激需求,投资过程完成后又可以增加供给。(对)7.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主要采取直接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主要采取间接调控.(对)8.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弥补非政府部门投资的不足,使两者投资之和与社会所要求的投资总量相吻合;二是纠正非政府部门的偏差.(对)9.私人投资追求盈利最大化,而政府投资完全不求盈利,只有产量最大化才能更好满足公共需要.(错)

(错)10.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最好的方式是无偿拔款.11.财政投融资是将财政资金按商业银行规则运作,追求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对)

12.农业的特殊性表现为:农产品的供给相对稳定,而农产品的需求具有波动性.(错)

五、名词解释 1乘数作用 2加速作用 3基础产业 4财政投融资

六、简答题

1试简要分析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支出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2为什么说“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3为什么说“教育经费应由政府和享受教育的人们共同分担”? 4各国政府对基础产业都奉行干预政策,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基础产业的干预

有何不同? 5财政投融资有哪些特征? 6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论述题

1分析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并说明财政投资的主要范围有哪些? 2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说明,为什么需要财政对农业进行投资?财政投资于农业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第五章 转移性支出

二、单项选择

2.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

C.美国

D.德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计划经济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A.就业 B.怃恤

C.福利

D.救济

()

D.公积金 5.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 A.个人所得税 B.社会保障税

C.企业所得税

6.同社会保障支出相比,财政补贴支出的不同之处在于: A.财政补贴是无偿的

()

B.补贴可使领受人收入增加

C.补贴是由政府预算支付 D.补贴与价格变动有直接关系 7.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因为其能够:()A.增加受补贴者的收入 C.完善财政支出的方式 11税收支出是指:

B.改变相对价格结构 D.解决困难企业的困境

()A.通过征税所形成的财政收入用于财政支出

B.将税收收入用于特定用途的财政支出 C因法定的税收优惠使政府放弃的财政收入

D.在征税过程中形成的成本费用支出 12.税收支出的实质是:

()A.将税收收入用于特定的支出项目 B.特殊的财政补贴 C.征税过程发生的费用支出

四、判断题

1.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公共劳务,应由政府来提供.()

D.征管不严所形成的税收流失

2.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补贴支出同属转移性支出,由政府无偿提供.()3.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支出都具有反周期调节的“自动稳定器”作用.()4.财政补贴的作用侧重于收入分配,而社会保障侧重于调节资源配置结构.(5.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的变动相联系,而社会保障与价格变动无关.()6.财政补贴在校正市场缺陷方面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越多越好.7.财政补贴是通过调节企业盈利水平来调节供求结构的.8.税收支出是用于特定用途的一项财政支出.())

()()()9.税收支出的实质是税务机关将多征的税退还给纳税人.五、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 2财政补贴 3财政帖息 4税前还贷 5税收支出

六、简答题

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比较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的同异点.3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试比较照顾性税收支出与刺激性税收支出有何不同?

七、论述题

1如何进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分析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第六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二.单项选择

1.从形式上看,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利润收入 C.国债收入 D.收费收入

()2.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有:

A.不断增长的趋势

B.不断下降的趋势

C.绝对量增长而相对量下降 D.绝对量减少而相对量增长 3.能够更准确反映政府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

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C.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

4.“经济决定财政”这一命题反映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

B.财政收入随价格的增长而增长

C.财政收入规模由不同的分配制度决定 D.财政收入规模由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 5.经济改革以来(1978-1995年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变化表现为:(A.财政收入总额增长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B.财政收入总额减少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 C.财政收入总额增长,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增长 D.财政收入总额增长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保持不变 6.在什么情况下,物价上涨才会导致实际财政收入增长:

())A.物价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B.物价上涨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C.物价上涨率等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D.物价上涨率高于GDP增长率 7.从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看,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于: A.国有经济

四.判断题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下降是指财政收入总额的不断减少.()B.集体经济 C.私营、个体经济

()D.外资经济

2.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因此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因素.()3.通货膨胀使财政通过对GDP的再分配可得到更多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因而通货膨胀使财政实际收入增加,对财政收入是有利的.()4.财政收入的规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与社会制度没有本质联系.()5.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呈下降趋势,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参与公共产品分配规模减少是普遍规律.6.经济越发达,政府财政收入规模越大.()()7.物价上涨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相等时,造成名义财政收入虚增,但实际财政收入并未增加.()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 2规费收入 3.“通货膨胀税” 六.简答题

1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2试从分配制度及政策的变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方面,说明为什么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达轨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降趋势.11

3.从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增加我国财政收入的途径是什么?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起决定作用? 2.分析价格变动如何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第七章 税收原理

二.单选题 1.纳税主体为:

A.纳税人

()

D.征税对象 B.负税人

C.国家

2.税收客体是指: A.纳税人

()

D.征税对象 B.负税人 C.国家

3.能够反映国家征税深度的指标是: A.纳税人

()D.税率()

D.地方税 B.课税对象 C.税目

4.能够实现税负转嫁的税被称为: A.直接税 B.间接税

C.中央税

5.能够体现税收“纵向公平”的税率是: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全额累进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6.衡量微观税负水平的指标是: A.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B.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C.税率 D.税目

()7.对下列商品征税后,哪一种商品最容易实现税负转嫁: A.自来水 B.矿泉水

C.水果

D.北京烤鸭

()8.税收转嫁中的前转是指: A.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供货商 B.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购买者 C.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投资人 D.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本企业员工 9.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

()A.对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普遍征税 B.凡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征税

C.凡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征不同的税 D.凡与企业进有横向交易关系的企业都征税 10.政府征税使纳税人减少高税商品需求,增加低税商品的购买,被称为:()A.挤出效应 B.收入效应 C.支出效应 D.替代效应 11.拉弗曲线主要说明的是:

()A.公平分配 B.最优税率 C.税负转嫁 D.经济波动 12.下列不符合税收中性的是:

()A.国家征税使社会的损失尽量以税款为限

B.国家征税尽可能不带来超额负 担

C.国家征税要避免对市场的任何影响 四.判断题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入.(对)

(对)(错)

D.不使税收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国家无偿征税的税收负担,最终都由纳税人承担.3.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国家征税后会使财政收入增加.4.拉弗曲线说明,提高税率可更多地增加财政收入.7.税收中性是指税收对经济过程的不干预.8.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其税款也越容易转嫁.1纳税人 2负税人 3课税对象 4税率 5直接税 6从价税 7税负转嫁 8税收归宿 9起征点 10免征额 13税收超额负担 14税收中性 六.简答题

1说明拉弗曲线的意义.2税负转嫁的条件是什么? 3如何理解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4税收效率的含义是什么? 5如何理解税收中性?

第八章 税收制度

二.单项选择 1.税收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商品税的征税对象是:

()

错)

错)

对)

(((A.商品流转额 B.商品收益额

C.商品利润额

()D.C+M部分()

D.商品增值额

3.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商品价值中的: A.C部分 B.C+V部分

C.V+M部分

4.最早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5.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

D.德国

()A.销售收入 B.营业收入 C.纯收入 6.我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税种是: A.增值税 B.土地增值税

D.级差收入

()

D.个人所得税

C.企业所得税

()7.农业税属于: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8.目前我国增值税的类型是: A.生产型 B.消费型

()

D.积累型

C.收入型

9.税收负担最重的增值税是: A.生产型 B.消费型

()

D.积累型

C.收入型

10.遗产税的首要功能是:()A.防止贫富分化 B.防止不劳而获 C.增加财政收入 D.鼓励慈善捐助 四.判断题

1.税收活动是与人类活动同时产生的.2.税收的主体是企业.()()3.生产型增值税刺激投资,而消费型增值税抑制投资.()五.名词解释 1单一税制 2复合税制 3商品税 4所得税 5增值税 六.简答题 1、1994年税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增值税的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商品税与所得税各有什么特点? 4增值税的不同类型对经济活动有何不同影响?

第九章 国债和国债管理

二.单选题

1.国债最早产生于:

A.奴隶社会

()

D.社会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2.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区别在于: A.国债期限长而私债期限短

B.国债用于规模大的项目而私债用于规模小的项目 C.私债有明确的财产为担保,而国债无财产担保

D.国债是政府发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私债以盈利为目的3.新中国最早发行的国债是: A.国库券

()

B.经济建设公债 C.折实公债 D.特种国债

()4.弥补财政赤字的最好方式是: A.增加税收 B.发行国债 C.动用财政结余 D.压缩财政支出

5.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称作:()A.国债负担率 B.国债依存度 6.国债依存度反映的是: A.国债的负担能力 C.新增国债的限度

C.国债清偿能力 D.国债限额比

()

B.国债的偿还能力 D.国债余额状态

7.国债发行作为国债运行的起点,其核心问题是:()A.发行时间的选择 C.发行方式的选择

B.应债主体的选择 D.发行规模的选择

()

8.在国债发行方式中,主要适用于中短期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A.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C.连续经销方式

B.公募拍卖方式 D.直接推销方式

9.偿还国债本金时,分期逐步偿还法的优点在于: A.偿还成本低

()B.操作简单 C.体现国家政策 D.分散还本压力

()10对国债认购者较为有利的付息方式是: A.到期一次支付利息

B.期限一半时支付一次,到期全部付清

C.每年支付一次利息 D.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 11对财政最有利的国债发行价格是:

()A.溢价 B.折价 C.平价 D.市场交易的即期价格

12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影响国债利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市场利率 B.银行利率 C.汇率 D.法定存款准备率 13.我国的国债利率主要以()为基础来制定:

()

A.市场利率 B.银行利率 C.汇率 D.政府的信誉水平14.与其他金融资产利率相比,国债利率应该: A.等于市场利率

()

B.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和其他证券利率

D.低于银行存款利率高于公司债利率 C.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低于股票收益率

15.国债持有人卖出国债时,与买方协议将来重新买回该笔国债,被称作:()A.国债发行 B.国债流通 C.国债期货 D.国债回购 四.判断题

3.比较可靠的偿还国债的资金,来自于国家预算专门建立的偿债基金.()

4.国债的使用主要是大型,长期项目,因此国债的期限结构应以中长期国债为主.()

5.国债利息分次偿还适用于短期国债;利息到期一次偿还适用于长期国债.()

6.政府利用国债调节宏观经济波动时,主要手段是通过国债利率的升降进行.()7.当国债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采用折价发行.()

8.溢价发行使政府取得的国债收入比面值高,因此溢价发行对财政最有利.()

9.国债一级市场反映的是政府与承销机构之间的国债交易;而二级市场反映的是政府与最终认购者之间的国债交易.(×)

10发行国债使部分资金的使用权暂时转移到国家手中,一般还会带来通货膨胀.()五.名词解释 1国债 2国债负担率 3国债依存度 4国债限度 5国债回购 六.问答题

1国债负担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如何控制好国债限度?

3合理安排国债种类及结构对国债运行有何意义? 4简析国债市场的功能.七.论述题 1分析国债的功能

2分析影响国债利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一章 国家预算

二单选题

1.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预算称作:()A.增量预算 B.零基预算 C.复式预算 D.单式预算

()2.我国预算的起止时限为: A.元月1日-12月31日

B.4月1日-次年3月31日 D.10月1日-次年9月30日 C.7月1日-次年6月30日

3.不考虑以前财政收支状况,而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来制定的财政收支计划称作:()A.行动预算 B.效绩预算 C.增量预算 D.零基预算 4.我国国家预算级次最低设在: A.州政府 B.县,市政府

()

C.乡,镇政府

D.村政府

()5.动用预备费的决定权由下列哪种机构行使: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各级政府 D各级财政部门)6.财政预算收支经由国库办理,我国预算法规定,基层国库可以设在:(A.市级 B.县级 C.乡级

D.村级

7.国家预算的审批权由哪一机构行使: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

C.各级政府 D.财政部

()8.国家预算的执行机构是: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多选题

B.国务院 C.各级政府 D.财政部

1.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包括: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中长期预算

D.项目预算 E绩效预算)

E.性 2.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有: A.公开性 B.可靠性

(C.计划性 D.统一性)3.我国国家预算体系的组成级次具体包括: A.中央预算 B.省(自治区)预算

(C.市(县)级预算 D.乡级预算 E.村级预 17 算

4.目前,已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的项目有: A.国有企业提取的专用基金

()

B.地方政府收取的税收附加

C.事业单位取得的经营性收入

E.乡政府统筹收取的资金 四.判断题

D.国家统一规定收取的专项建设基金

1.国家预算作为财政收支计划,与其他国民经济计划一样,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2.复式预算是指,将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3.我国预算的组成分为中央预算、省级预算、市县级预算、乡级预算和村级预算五级。(×)

4.根据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可列必要的赤字,地方预算坚持收支平衡,不列赤字.(×)

5.各级预算都必须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后,才能生效,执行.五.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 2复式预算 3零基预算 4增量预算 5预算外资金 6费改税 六.问答题

1国家预算体系的设立原则是什么? 2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是如何组成的? 3编制国家预算时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要进行费改税?如何进行费改税?

第十二章 预算管理体制

二.单选题

1.预算管理体制侧重于处理: A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

(√)

(×

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D.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

()2.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解决: A.中央地方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C.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划分

B.中央与地方的利润划分

D.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利益划分

()3.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划分上 C.地方是否拥有独立的立法权

B.地方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D.各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划分

()4.我国现行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 A.统收统支体制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C.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D.分税制 四判断题

1.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制度.(√)2.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3.预算体制中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国家与企业的收支范围划分.(×)4.集权型财政体制要求中央政府占较多比例的财政收入,而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地方政府占有大部分财政收入.()五名词解释 1预算管理体制 2转移支付制度 3分税制 六.问答题

1分级分税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分级包干体制有什么缺陷? 3我国现行分税制有哪些基本内容? 4如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七.论述题

1.我国现行分税制应如何进一步完善?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

二.单项选择

1.经过一个财政预算运行后,出现的财政赤字是:()A.预算赤字 B.决算赤字 C.公共赤字 D.赤字政策

2.衡量财政收支平衡的正确方法是:

()A.(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B.经常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C.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D.(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 3.所谓“硬赤字”是指:

()A.通过发行国债弥补的赤字 B.通过向国外借款弥补的赤字

C.通过向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弥补的赤字 D.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弥补的赤字 4.社会经济总体平衡的目标是:

()A.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B.实现货币收支平衡

C.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D.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5.从理论上讲,下列哪些情况下,财政赤字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A.私人储蓄>私人投资 C.私人储蓄=私人投资

B.出口>进口

D.私人储蓄=私人投资,且出口=进口

()

()6.增加流通中货币量的中介与中枢是: A.财政 B.银行 C.企业 D.行政事业单位 四.判断题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入完全等于财政支出.(×)()2.形成虚假性财政收入的根源的统计数字弄虚作假.3.硬赤字是经常收入(不含债务收入)不抵经常支出(不含债务支出).(×)4.供给形成收入,支出形成需求.()5.财政赤字增加,不一定会增加总需求引起通货膨胀.6.财政收支平衡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总供求平衡的手段.7.总需求不足意味着经济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

(√)8.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主要取决于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9.利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最可靠的途径.(√)10.企业和个人购买国债,不仅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还会改变货币供给结构.(×)五.名词解释 1财政平衡 2财政赤字 3预算赤字

4.赤字政策 六.简答题

1比较分析弥补财政赤字不同方式的特点.2.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3.说明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七.论述题

1.如何认识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有害与无害? 2.分析说明财政赤字如何实现扩大总需求的效应.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二.单项选择

1.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起始于: A.资本主义建立时期

C.第二次产业革命

()

B.第一次产业革命

D.20世纪30年代

()D.财政工具()2.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部

C.企业及行政机关

3.公债的排挤效应是指:

A.发行公债使认购者实际收入减少 B.发行公债使银行存款减少 C.发行公债使货币流通量减少

D.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减少

4.发行国债使民间货币转移到财政,并通过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称作:()A.排挤效应 B.货币效应 C.收入效应 D.支出效应

5.公共支出与财政投资同属于财政支出,二者的区别在于:()A.公共支出是无偿的,而财政投资是有偿的

B.公共支出既包括购买支出也包括转移支出,而财政投资完全是购买支出 C.公共支出是政府消费支出,而财政投资是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 D.公共支出对经济不起扩张作用,而财政投资对经济起扩张作用 6.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现方式是: A.增加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C.减少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

B.增加税收并增加财政支出 D.减少税收并增加财政支出

()7.紧缩性财政政策适用的经济条件是: A.总供给>总需求 B.总供给<总需求

C.经济增长减缓 D失业增多

()8.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税收 B.公债 C.公共支出 D利率

9.当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并且物价上涨较快时,应选择的财政政策是:()A.扩张政策 B.紧缩政策 C.中性政策 D.轻税政策 10财政政策乘数说明:

()A增加财政支出对总需求产生倍数扩张效应 B.增加税收对需求成倍缩减 C.财政收支相等也会产生扩张效应

四.判断题

1.中性财政政策是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2.扩张性财政政策适用于通货膨胀时期.3.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增大供给.(×)(×)(×)

D.以上都对

4.相机决择的财政政策相对于自动稳定政策所起的调控作用更大.(√)5.汲水政策作用范围小而补偿政策作用范围大.(√)

(√)6.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是调节总需求,间接调节总供给.7.中性财政政策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8.公共支出(经常项目支出)不产生扩张效应,而财政投资(资本项目支出)具有较强的扩张效应.(×)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2.汲水政策 3补偿政策 4扩张性财政政策 5紧缩性财政政策 6中性财政政策 7财政政策效应偏差 六.简答题

1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有哪些? 2财政政策的类型表现为什么? 3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所借助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4如何认识财政政策效应偏差.七.论述题

财政学教学大纲陈共 篇2

关键词:教学主线,公平,效率,逻辑性,体系

财政学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骨干课, 主要讲授财政概念、职能、财政收支、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多年以来, 受计划体制的影响, 财政学教材普遍以财政的本质和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的编制与管理为基本体系, 虽称为财政学, 然而更多的则是政策的解读和实际工作的原则要求, 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前后的理论衔接。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多的表现为灌输式的情况介绍, 学生的学习过程则主要是死记硬背,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师感到难教。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西方财政理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财政学教材中, 而对这部分内容, 学生又反映过于抽象, 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些问题, 在近年的教学中, 我试图探索一种以公平、效率为主线, 将公平、效率贯穿于财政学教学全过程的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 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如果不明确一条教学主线, 各部分教学内容就会分散无序, 难以让学生全面把握课程内容运行的基本机理。按“主线”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特别强调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主线为灵魂使整门课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逻辑整体。从而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和在相互联系中掌握课程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

一、以效率和公平为切入点, 有助于学生对财政职能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财政职能的理论是整个财政学的基础, 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每次讲到这部分内容, 学生都有条条框框的感觉, 理论性、逻辑性不强, 所以只能死记硬背。以效率和公平为切入点, 可自然导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矫正市场失灵、促进效率和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而财政是完成这一重要职责的主要手段之一, 所以财政必然要具备配置、分配、稳定和监督管理四大职能, 并进一步阐明配置职能不仅要矫正竞争的不完善, 还要矫正市场的不完善, 进而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效率;而为了实现分配公平, 政府则可选择财政支出、税收、政府管制三类政策手段;稳定职能则可以通过改变政府购买的数量、改变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量和调整税率, 即通过财政政策的松紧变化, 实现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调节, 避免通胀或滞涨的发生, 达到经济的平稳运行。而平稳运行正是效率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财政的以上职能, 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监管体系, 以确保财政资金的运动能以最小的代价更好的实现公平、效率、稳定的目标。

二、以效率和公平为主线, 将财政收支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开展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 如何将财政收入、支出内容和理论系统化, 避免零碎感,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使学生能够学起来有兴趣, 掌握起来有方法, 一直是财政学教学的难点之一, 在新的教学方法中, 我首先从效率和公平的要求出发, 导出公共产品和公共支出理论, 进而要求学生自己思考为纠正市场失灵, 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政应支出哪些内容;为实现公平的要求, 财政又该承担哪些开支项目, 从而使学生形成以效率和公平为核心的财政支出体系概念。改变了以往的罗列是教学方法, 不仅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也使其掌握起来有方法。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 从政府有效配置资源角度出发, 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条件下, 政府应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和控制社会物质资料, 又如何使用这些集中性的社会财富, 从而导出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理论, 并讲授相对应的收入来源及规模分析。

在税收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建立起现代税收已远远不仅是为收入而税收, 而是调节经济、实现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税收制度、税种设置与税率确定、税收效率及最优税收理论等具体内容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能以效率、公平为主线, 将有关内容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去学习和掌握。

三、以体制是保证为切入点来讲授财政体制篇

如果说财政职能的发挥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理论基础, 财政收支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具体手段, 那么财政体制则是其得以实现的保证。所以在财政体制片的教学中, 同样要将效率和公平作为主线贯穿其中。但其重点则是在体制安排和财政的具体运转中如何保证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从而实现全社会的效率和公平的目标。首先分税制保证了社会的主要财力集中于中央政府, 从而保证了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实现全社会的有效率配置, 避免地方各自为政带来的社会整体效率的损伤, 与之相应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调节, 同时也是在公平原则下的收入分配调节;其次, 政府预算的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优化和追求个人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 也是效率和公平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三,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增长、资源有效配置和收入公平分配。其核心仍是效率和公平, 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乃是效率和公平的内在要求。所以, 在此篇的教学中, 同样也要贯彻以效率和公平为主线的原则。

总之, 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公平, 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景, 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目标,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财政学就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指导。所以, 财政学的教学应紧紧围绕效率和公平这一核心。以此为主线将各部分内容串联成一个内在逻辑关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引导学生以这一主线为指引, 去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全部内容。从而有效的解决以往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零碎、死记硬背、理论性不强等问题, 财政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学红.对当前《财政学》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77-78.

[2]吴俊培.关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J].财政与发展, 2004, (2) :9-18.

[3]王国清.财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财政学教学大纲陈共 篇3

【关键词】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2-02

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概念、职能、财政收支、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财政学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开设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财政学。目前,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多数都开设了财政学课程,但是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探索。早在1986年,中央财经大学就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旨在为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推动全国财政学教学改革与理论研究。目前,已经涵盖了全国60多所高校,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但是,财政学整体教学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其影响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本文从教育观念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角度,研究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治本之策就是以素质教育观念统领财政学教学活动。

1教育观念的反思与发展

教育观念是在人们以往的经历中形成的,并且会潜在地、不自觉地对人的教育行为产生客观影响。所以,人不可能像换衣服一样简单,彻底改变自身观念,一定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曲折和漫长的斗争过程,将伴随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1]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扬弃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念。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观念,它不仅无助于实现教育的基本职能,甚至产生诸多负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用层层考试选拔出极少数“优胜者”,而忽视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它紧紧围绕考试需要,形成“按需施教”的教学模式,即“考什么,教什么”和“考什么,学什么”片面知识教学的怪圈,而忽视了学生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它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检验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的标准,形成教师“填鸭式的死教”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死学”的单向、被动的教学互动关系;其结果是多数学生因被忽视、被歧视或负担重等原因产生厌学情绪,而少数高分同学因片面知识教育而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也将教师陷于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可以说,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应试教育观念扭曲正常教育行为所酿成的一大苦果,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国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反思、总结、探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2006年,素质教育写进新的《义务教育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界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我国应对21世纪挑战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制胜法宝。

所谓素质教育,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可见,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内在素养的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它与应试教育观念有根本区别,其先进性可以有效解决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素质教育重视施以全面教育,反对片面教育;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反对只面向少数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反对不考虑个性特点的不合理要求,以有差异、有特色地发展求得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素质教育观念必将引起教育各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2] 所以,素质教育观念是学校及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校工作及教学活动具有统领作用。而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把素质教育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树立素质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治本之策。

2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探索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思路和对策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默契程度。如果把教学活动比做电视剧制作,教师则要扮演编剧、导演、制片、监制、配角等,学生是主角。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电视剧是由编剧、导演独立创作的,然后根据剧本需要筛选合适的演员。但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事先确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导,即“带着镣铐跳舞”。因此,好的课堂教学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尽在课堂外。

大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和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初学财政学,产生陌生、枯燥、空洞、没用等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主要有两大因素:财政学课程本身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财政学课程特点一定条件下,教学效果主要将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营造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用真情打动学生,用行动感召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潜心修炼。

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精神。

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观点、严谨的逻辑、雄辩的口才、幽默风趣的谈吐等等,比较容易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

经常采用寓情于教,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让师生处在关爱、平等、和谐氛围中,使学生轻松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与教师产生共鸣。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是热情洋溢而又平易近人,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二是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关注,表明老师是在用心与学生平等交流。三是加强与学生情感和思想交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语言能够增加教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眼神和表情与师生进行交流,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也能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四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为学生创造各种表现的机会等等。

2.2以学生为本,创新财政学教学方法: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瞬间激发学生对财政学的兴趣,而能够长久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是“以理服人”。

所以,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情况,“缺什么?怎么补?”等,精心编排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重点尝试几个方面:

(1)增加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直觉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财政学的陌生感。

在此,以“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的讲授为例。这是既财政学教学中必须首先解答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兴趣和重视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具体从财政概念讲起,采用从现象——本质——现象的分析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任意联想,寻找和列举身边的财政现象和问题。同时,教师要把学生列举的现象分类写在黑板上。此时,教师不要着急进行对错评价,应该首先对学生的积极、大胆的发言进行表扬,鼓励口无遮拦。其次,引导学生对他们所说的各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类,筛选出与国家收支有关的现象归为一类,其他的归为一类。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哪些是财政现象和问题,而哪些不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分析和体会财政和自身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税收、住房等财政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及财政学的重要性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财政学的空洞感。

初学者往往认为财政学不像会计、审计等课程那样具体和容易掌握,感觉财政学太抽象、不易把握。在此,从观察分析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角度出发,谈“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主要抓住两个方面:

首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般人都应该具备些财政经济方面的基本常识,才能看懂经济形势和政策。否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你就是一个“睁眼瞎”,难以成为“经济人”。何况是一个经管专业的大学生呢?掌握基本的财政学理论是其必备的素质。

其次,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筛选两个典型案例: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与欧盟国家财政政策的比较。具体分四步: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先让学生自己广泛搜集资料,教师再提供补充参考资料。第二步是让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并提交电子版。第三步是教师仔细阅读学生案例报告,挑选最好的和问题最多的案例报告各几篇作为典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公开集体评阅,找出每个案例报告的优点和不足。第四步是教师对案例报告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可取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办法。此类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财政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且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尝试把宏观问题微观化讲解的教学方法,把财政问题“家政化”,有利于消除学生财政学“无用论”的误解。

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急功近利教育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上学 = 大学 = 工作 = 金钱/地位,而很少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个性、兴趣、道德品质等等。大学生对财政学产生“无用论”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从学生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财政问题“家政化”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财政学对其本人非常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财政的概念时,最好不要单刀直入强调其强制性和无偿性,以免使学生感觉财政不讲道理,就是强权,没什么科学性的想法。所以,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挑选效果最好的方法。在此,介绍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首先,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找准突破口——选好讨论主题。在学生普遍对财政不了解,而对税收有一定体会的条件下,选择最能够代表财政的税收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是可行的。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同学代表国家,观点是应该缴税;反方同学代表纳税人,观点是不应该缴税。第二步是让正方和反方同学分组讨论,分别列出支持各自观点的理由。第三步是让正方和反方各选派代表进行现场辩论。第四步是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应该肯定和改进的地方。第五步是教师讲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非常好,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很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激烈争论的课堂教学,不仅真正掌握了财政、税收本质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成功的国民素质教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在税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学生也能深刻认识到财政学对自己的重要性。

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探索,首先解决学生“为什么学习财政学?”的问题,学生就会对财政学学习更有兴趣和更加重视。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财政学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相同,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如果教师只是熟读教材、按照考纲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填鸭式”的讲课,考试前复习串讲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考试通过率很高。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而且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就是这种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在素质教育成为法律义务的今天,我们不能继续沿用这样的模式去培养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必须从一定的高度去把握教学目的,否则只能是误人子弟。就此问题,介绍两种方法:

(1)在分析财政学课程特征的基础上,阐明学习财政学的目的和方法。财政学研究对象包括财政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财政收支基本制度和政策等主要内容,其中财政政策是财政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检验财政学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志就是看学生能否正确解读和评价国家财政经济政策以及能否根据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大致预测财政政策的走向。所以,财政学教学目的不是记住了某些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方面下功夫,重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受用终身。

(2)把素质教育观念和方法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落实素质教育观念的最关键和最困难之处。它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而且要具备实际落实正确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的实力和技巧,充当一个知识海洋中的领航人。教师要高屋建瓴、仔细推敲,努力做好每节课的教学构思和设计。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汲取财政学的营养,形成其财政学的专业素养。

此外,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人性化;改革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等,从多方面尝试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当然,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是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变革观念并参与其中。教师更应该努力转变观念,以实际行动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观念,并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 顾明远:《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0-12-11,教育部网站 www.jyb.cn ;

[3]柳斌:《解读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由政府倡导到国家意志》,2006年09月04日,中国经济网;

[4]孙伟 张国富:《财政学教学创新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期 ;

[5]宋学红:《对当前《财政学》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6]余可:《基于科学发展观对财政学教学和研究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10年第26期;

[7]刘彩丽:《培养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方法》—谈《财政学》课堂教学体会,《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

注释:

[1] 文喆,《关于转变教育观念的若干认识》,北京教育在线网,2009-05-27 。

财政学教学大纲陈共 篇4

一、财政学传统的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重要分支, 也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因此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体现出经济学的某些原理与方法在部分财税领域的应用与延伸, 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在学习财政学过程中融会贯通, 而且会使学生拓展知识面, 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没有给自己的学生做出及时引导。他们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教与学的工作, 不会因材施教, 也不会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 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真正地想学好、学透的不多。

(二) 教学内容过于简化落后

财政学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学, 以公共部门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现代的西方财政学理论已经全面融合了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想, 不仅大大地扩充了财政学研究领域, 而且更是丰富了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而当前我国国内的财政学内容还比较陈旧落后, 主要以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收支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没能与国际接轨, 也远没跟上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的发展步伐, 更不能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

(三)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是单一的传授给学生知识, 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在当前许多高校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仍然单纯地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 较少地使用案例教学, 更缺乏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也只不过是将原来的读课本改成了现在的读PPT, 教学过程简单、死板, 导致学生对财政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 考核评定方式不够科学全面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简单机械, 不能真正全面评价复杂而有个性的学生, 更是不能对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和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学生面对一成不变的考试模式, 他们会以期末短时间突击来就对。无论平时学与不学, 到期末只要背一背就能通过。有的学校也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时候要考虑平时表现, 即要有平时成绩。但教师对平时成绩的评定也多以很简单的作业或考勤进行考核, 缺乏客观公平性。

二、优化创新财政学教学过程的思路

(一) 明确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财政学的教学内容跟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在一开始学习财政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和掌握政府收支的相关知识, 也能提高学生的财政学素质。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一些热门的财政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才会有学习动力。为了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前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学内容, 查找、整理当前敏感的财经问题作为课程教学案例。在学生对这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产生了兴趣之后,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财政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作用, 让学生主动改变学习财政学的目标就为了通过考试的观点, 要树立更加高远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二) 根据专业要求和时代特色优化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打破传统财政学研究的框架和知识体系, 广泛吸纳公共财政、公共部门经济学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近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 政府与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更加清晰, 确定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也应该是我国财政学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同时, 探索实现公共部门经济学 (财政学) 与公共管理的交融发展。将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使本课程具有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而且也使我们能站在该学科的研究前沿, 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最新、最系统的财政学知识,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 细化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财政学”教学中要尽量细化教学过程, 建立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加大学生的参与机会, 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在财政学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社会调查项目, 学生利用假期及其他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进行专题社会调研, 比如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等问题。然后按照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 作为学生期末学业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在调研中自然就会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 而且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 在教学工作中还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 案例教学要注重选取案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 拓宽学生视野。开展财政学实验教学, 通过计算机模拟教学,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创建和完善财税实验室设备, 安装税管理信息系统, 对业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系统,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掌握。

(四) 改革考核方式, 强化过程考核的作用

财政学课程考核要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 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积极开展考试内容改革。考核评定方式不仅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效果, 而且能促使学生更快融入和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财政学课程学业成绩可以由两部分组成, 即期末卷面成绩+过程考核成绩, 二者的比例可以定为4:6, 通过提高过程考核的比例, 把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因素考虑进去, 使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合理的体现, 也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持续进行下去。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 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考察和评价, 才能使学生真正重视学习过程, 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彻底改变过去过分重视期末突击、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将考核评定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 使考核评定方式能全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 从而形成财政学教学改革三方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过程考核主要有作业 (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等) 、讨论发言计分、出勤情况计分。这种考核方式, 不仅使教师和学生都更加重视和享受教学过程, 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波.《财政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J].北方经贸, 2012, (3) .

[2]李冬梅.财经类院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2, (4) .

[3]周鹏飞.高等院校财政学课程教学优化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

[4]肖玉才, 谢芬.关于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进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 2012, (7) .

财政学教学大纲陈共 篇5

关键词:《财政学》 教学改革 思考 建议

一、《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及《财政学》教学的意义

(一)《财政学》的课程特点

首先,《财政学》的有些内容较为宏观,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如财政是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活动,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需要。其次,《财政学》的有些内容又较为微观,如税收是《财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税收又和实务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最后,《财政学》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在安排《财政学》教学前,一般应先安排《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为学生学好《财政学》做好准备。

(二)《财政学》教学的意义

《财政学》教学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助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全面认识整个经济学体系。《财政学》教学在经济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一种政府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侧重研究自由市场理论不同,它重点研究的是政府行为。学好财政学,有利于学生们理解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个主体,是如何进行运营,如何进行决策的。二是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财政专业的人才。通常情况下,基于财政学专业的课程安排,财政学专业学生就业可选择的范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为广泛,如何选择财政相关的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的税务部门、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等。《财政学》其实是整个财政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浓缩,所以教好《财政学》,除了可以为学生补充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在税务方面的专业技能,为其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目前《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财政学》的兴趣问题

从目前的教学发展状况来看,与经济学中其他课程相比,很多学生对《财政学》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认为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实用性较差。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没有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老师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对《财政学》的教学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轻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第二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由于《财政学》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使很多学生很难对《财政学》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

(二)教學目标问题

目前,有些教师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会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财政学》涉及的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选修该课程的不同专业、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就使得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度不高,从而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轻实践,重理论。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存在轻实践、重课本的问题。教师很少用书中的知识去指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只是简单的把教材内容加以修正和补充就直接介绍给学生。第二,教学组织方式单一。目前,教师并没有根据新时期发展的要求,改变《财政学》的教学方式,《财政学》教学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的采用讨论课、案例教学等方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对财政实际工作缺乏感性认识,从而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间交流较少。很多教师,都只是简单的上课,在课间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方法。在交流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尽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要注意到《财政学》课程由于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收支,数据量较大,宏观理论分析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感觉较枯燥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变教学组织方式,抓好教学重点

首先,教师应该把传统的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讨论课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相结合。可以在讲授《财政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就现阶段我国关于财政收支、财政政策、国家预算等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及时纠正讨论中出现概念性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学得活,用的活,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其次,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抓好教学侧重点。由于《财政学》的内容其实是涉及财政与税收两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偏实务方向的专业,如会计、财管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讲授过程中更加注重税收实务方面知识,而对于偏理论方向的专业,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讲授过程中重加注重财政理论方面的知识。

(三)规范《财政学》的教材体系

教材的好坏关系到《财政学》教学效果,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前、课后的主要参考书,特别是专业课教材,将会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财政学》这门课来说,首先,编写教材时应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先把基本概念阐述清楚,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分析,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有选择的编入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其次,编写教材时还应本着实用的原则。要认真研究我国现阶段高校输出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当前市场的需要,以及将来市场对财政学专业人才输入的需求,在编写财政学教材过程中尽量考虑增加或更新部分内容,以培养在税务、财政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最后,还需要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认真总结和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财税理论的新成果,并继承国内外财政税收理论中符合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

(四)力求评价全面,考试方法阶段化

教师需要意识到《财政学》的知识不像统计、财务管理那样具体,它属于宏观方面,较抽象。因此,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时,应该变抽象为具体,更多地和实际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应用和理解能力。要改变期末一次性的考核方式,采取教学过程中三阶段考核方法。第一次为专题讨论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言,来检查学生的

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第二次,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教师提出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次,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通过这种多方面的考查,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课程开课前应设置相关课程

《财政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经济学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该课程开课前,为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应考虑在对该课程进行排课时能够做到前后衔接。即《财政学》应安排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等基础专业课结课之后,以及《中国税制》、《基础会计》、《税务会计》等相关专业课开课之前。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财政学》之前,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了《财政学》之后,又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为学《中国税制》等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寒波,吴金光,肖燕飞,王跃军.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财政学》课程建设与实践以能力[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2]郭永芳,王秀琴.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杨惠芳.关于高校《财政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上一篇:我的家乡祁县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初中作文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