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建议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变改革建议

三变改革建议 篇1

xx县将“三变”改革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聚焦“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利益联接”三个关键环节,在现行农业经营体系中求变,在全面释放改革红利中求好,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中求效,全力抓好“三变”改革省级试点工作。

超前谋划,聚力“三变”改革把盘定向。按照“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企业为龙头”的思路,有序推进“三变”改革。建立并落实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确定城关镇李家庄村等6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围绕11项重点任务划定了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形成了“三变+田园综合体”“三变+规模种植”“三变+特色养殖”“三变+乡村旅游”等发展模式。三轮共驱,增强“三变”改革活力后劲。成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和鼓励农民入股。采用“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产业联盟”等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探索创新政担贷、农村信贷产品,以贴息贷款的方式撬动银行资金3亿元,引进xx城乡投等8家企业,投资41.9亿元,为“三变”改革注入金融活力。

三变改革建议 篇2

一、从要素集聚发力,再造双层经营“统”的功能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国土面积9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34万,其中贫困人口41.65万。近年来,六盘水市积极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初步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其改革的发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三变”改革的第一基础,在于要素集聚。针对村集体有资源无资产、农民有权利没利益等问题,六盘水市强化资源要素集聚,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让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清晰化、集体的资产市场化,切实解决集体经济发展“无本办事”难题。

首先是集聚资源要素。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的耕地、林地、草地、河流和“四荒”地等自然资源进行登记备案、确权颁证、评估认定,折价集中入股经营主体,通过股权合作,使资源变为资产、进入市场,推动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水城县玉舍海坪村将351亩集体荒山入股野玉海景区,村集体按30%分红,再在分红收益中按50%比例分配给村民。2015年,全村112名贫困群众人均分红961元。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45.95万亩集体土地、8.68万亩林地、24.66万亩“四荒地”、30余处自然风光、5.86万平方米闲置房屋、28项基础设施、23个城市停车场产权入股经营主体,村集体从中获取股权收益。

其次是集聚资金要素。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将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精准扶贫财政补助资金以及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类发展资金、农业生态治理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量化到村集体,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集中投入到有实力、信誉高、效益好的经营主体,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平台,让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充分流动,以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促进集体经济收入的最大化。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建立400亿元“三变”扶贫产业基金,整合财政资金6.56亿元,引导1.22亿元村级集体资金、4.25亿元农民分散资金、40.56亿元社会资金,集中投入打造了656个“三变”经营主体,通过股权分红壮大集体经济。

最后是集聚政策要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政策支持,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有序推进、健康持续。在实施“三变”改革中,六盘水出台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实施方案》《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农村资源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完成土地权属调查面积465万亩,制定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水城、盘县产权交易中心已经运营,共受理产权交易138起,成功交易116宗,交易金额1056万元。市级产权交易中心不久挂牌,制定了《“三变”改革股份合同管理办法》,扎实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了“两权”抵押贷款1270万元。

二、用化零为整牵引,创造农民参与社会分工体系环境

1. 规模牵引

六盘水市耕地破碎,山高沟深,生态脆弱,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本和门槛较高。为此,六盘水从土地经营权入股入手,实现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促进分散的、已承包到户的土地资源流转集聚和规模经营,盘活闲置的、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资源和实物资产。2013年以来,六盘水市土地流转率提高了10.3个百分点。2015年底,六盘水市向合作社流转土地的面积为42.0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8.8%;向企业流转的面积为34.37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9.9%;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其它经营主体流转的面积为9.7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1.3%。看土地流转,不应只看它到底比率有多高,而应看它流转给谁,流转之后的利用效率怎么样,这才是最关键的方面。土地流转的规模性特征应表现为一种有价值的规模性流转,这样的流转和我们农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同步发展的过程,它不应是一种通过代耕代种的流转方式,也不应是原有的生产方式的沿袭。[2]这种代耕形式的流转,农户走了以后,没有改变你原有的生产方式,它仍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方式,种什么,种多少,收多少,都不重要。六盘水通过“三变”,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牵引,前景是可喜的。

2. 产业牵引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实施后,土地流转的过程催生了新的产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通过推广“三变”模式,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了产业规模经营水平,推动全市建成连片种植万亩以上的基地有25个,其中规范化程度较高的有12个,形成了水城米箩万亩红心猕猴桃基地、六枝大用万亩车厘子基地、水城龙场万亩富硒茶基地、盘县老黑山林场万亩核桃基地等核心示范基地。六枝特区郎岱镇引导2919户农民,以6000亩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天地人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猕猴桃产业基地,土地股权占总股本的10%。水城县米箩乡俄戛村,通过农民变股东,以土地入股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猕猴桃产业6000亩。盘县通过组建村级合作社承接产业管护、市场运输和品牌开发等工作,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整合资源发展全域产业。全县现有30个农业示范园区,实施规模化种植136.6万亩,发展刺梨、核桃、软籽石榴、精品水果(红梨、猕猴桃等)、茶叶、花卉、元宝枫等8大主导产业150万亩,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努力,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资源变成了资产,有集体土地51.48万亩、“四荒地”28.92万亩、水域68.3万平方米、房屋5.86万平方米入股。二是资金变成了股金,整合财政资金6.6亿元,引导和撬动1.25亿元村级集体资金、4.28亿元农民分散资金、45.71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三变”改革。三是农民变成了股东,有38.89万户农民变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户达128.25万人。四是集中打造了656个产业平台,29万农民在产业平台务工。

3. 技术牵引

新的主体的加入,对周边农户产业示范性加大,构建技术服务方面的链接、产品销售、农户投入方面的链接条件成熟,产业发展的带动性和辐射性表现日益充分,使得新的产品新的技术的引入成为可能,将农民组织起来获取技术支持和指导成为可能。盘县普古乡舍烹村的农民企业家陶正学以前从事煤炭、运输、餐饮等行业,2012年他回村带领乡亲们成立了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蓝莓、刺梨等,聘用本村农民在合作社务工,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使农民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学到果树管理的新技术,劳动技能明显提高。此外,农民每天乘坐合作社专门购置的中巴车上下班,在职工之家食堂就餐,成为名符其实的职业农民。

4. 精英牵引

土地流转,农民必然是主体。土地流转中工商企业的进入,在土地流转中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望工商资本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在相当多的地区是较难的。调动农村内部要素,吸引返乡人才、能人大户在土地流转中扮演重要角色非常关键。与工商资本相比,从规模上看,返乡人才、能人大户在土地流转中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是更具有稳定性,更具有规模性。[3]工商企业很多流转带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它瞄准的是政府的政策,要的是政府的资金,流转的土地成不成功对它来说是次要考虑的问题。而返乡人才、能人大户失败的概率反而比较低,因为稳定性较强,盲目性较小。六盘水“三变”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态势,即大户成长为土地流转的主体,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把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点适度地瞄准到流转大户、乡村精英上,这是非常明智的,具有创新性的探索。盘县淤泥乡岩博村采取“村企联建”的方式,组建了全县第一个村企联建模式的联村党委,把好干部、能人作为村级发展的最大生产力,通过“双向进入”,推荐14名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党员进入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从企业党员中吸纳4名有思路、懂发展的中层管理人员兼任联村党委委员,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这个联动我们把它视为同步带动了一些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再造,实际带来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再造的过程,带来了乡村治理模式重构的过程。通过土地流转的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治理模式,它的集体经济运营方式都会同步发生一种重要的变化。关注“三变”,更应关注所引起的制度性的变迁,这是未来六盘水农业发展中更关键的源动力。

5. 开放牵引

贵州农村“三变”改革,改变了城乡发展要素单向流动的状况。城市工商资本依托土地流转制度的吸引,持续规模化地进入农村。这种进入农村的过程,其实就是管理人才、技术、资金要素向农村的渗透。这一变化,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只靠政府资金、只靠农民自己推动的缓慢的状况。贵州农村的“三变”改革,创造了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社会分工体系的商业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链上直接投资和受益,推动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2014年以来,直接带动22万贫困群众脱贫,贫困村从615个减少到476个,贫困人口从60.37万减少到41.65万,贫困发生率从23.3%下降到15.67%。创新了扶贫开发“五定五看”评价体系(定人头看责任、定地头看产业、定龙头看就业、定户头看保障、定年头看成效),把分散的各种资源要素集中起来,以股份合作为联结,让农民从原来的小生产经营者变为大产业大企业的股东,从原来的仅获得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转变到股权收益、务工收益和创业就业收益兼得的效果。

三、以利益联结创新,重构和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贵州农村“三变”改革,是具有普适性和复制性的创新经验。

创新点之一:强化农民主体。六盘水实施“三变”改革的过程中,土地流转有两种并存方式,即大户、合作社流转与工商企业、工商资本为主体流转并存。就全国情况看,大规模的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的同时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规模的“跑路”现象,而跑路现象的主体就是工商资本,同时大规模对农民产生挤出效应的也是这个主体。[4]六盘水“三变”过程中,没有忽视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这个基本农情,对广大小农户与直接经营种养业的工商资本的利益关系处理得较好,鼓励工商资本积极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如品种繁育、加工营销、品牌打造、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等,尽量不在生产种植过程和农户进行低水平竞争,着力“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融入”农民而不是“挤出”农民,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互补性的基本经营格局和利益共同体。与此同时,六盘水市在土地流转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家庭经营优势,企业不单纯追求土地的物质形态流转,而是采取以支付一定成本控制实际管理权的方式,农户仍然来经营果园、经营土地,虽然形式上土地经营权没有变,但实际的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农民怎么生产,怎么使用农药,怎么使用肥料,怎样来进行质量品质控制,完全由公司把控,形成了农户与公司双赢的格局。在这种流转方式上,家庭经营农业的高效优势没有被削弱,对农产品的销售、质量控制、品质提升等关键性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由公司把控。

创新点之二:推进股份合作。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土地流转只是一时的流转,农民往往只能获得低位、低价、固化的土地流转收益,产业发展的增长性收益农民往往无法分享。[5]虽然一些地方还有一点变化,如每年每亩递增20元、30元,但缺乏一个产业发展收益的分享机制。比如种茶叶,过去只有1000元收益,现在有10000元收益,但农民无法分享这之间的收益。同时,单纯的土地流转,普遍存在一种对农民的挤出效应,虽然说有一部分农民可以就近打工,既有土地流转收益,还有务工收益,但是公司流转土地后用工规模总体上必然是降低的,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并不一定能实现就近务工,而且还有一部分年老体弱的农民没有能力打工,这已为许多地方的现实情况所证实。虽然股份合作方式实现土地流转也有障碍,一些农民基于对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不愿意也不轻易采取承担风险的入股方式,较为普遍地存在观望态度。综观六盘水“三变”在农民从观望到响应问题上的成功突围,主要取决于当地有威望的乡村精英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股份合作的成功往往和当地的一个能人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个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土地流转方式,因为它和农民的联系更紧密,农民对合作社盈利的关切度更高。六盘水把土地股份合作作为一个重点推进的方向,在这方面已经成功破题。

创新点之三:催生组织再造。六盘水“三变”较好地实现了土地流转与集体经济组织变革的同步推进。这是实施“三变”改革意想不到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创新。很多地方都在搞土地流转改革,但是他们的土地流转,往往就是先搞确权,搭建平台,配套一些金融支持。但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集体经济组织的再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如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特别是以合作社流转、以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为一个重要方向,它就有可能为我们集体经济组织再造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虽然说绝大多数经济组织都是一个空壳,没有经营性资产,但是它却有大量的资源性资产,如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把资源性资产进行盘活,进行股份化的量化,实际上集体经济组织就在摆脱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从六盘水的实践可以看到这是一种趋势。[6]

创新点之四:优化乡村治理。六盘水实施“三变”改革过程中,将集体资源、闲置资产以及财政资金入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在“三变”改革中统筹服务能力,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增强了村级组织治理能力。一是健全了乡村治理领导体系。组建了50个联村党委,构建了乡镇党委———联村党委———村党组织三个层级的乡村治理领导体系。二是完善了乡村治理结构。完善了联村党委领导下的多种经济组织合作的乡村治理结构,变内化式管理为外向型管理,形成村集体与市场紧密结合、党的领导与各种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衔接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推进了治理方式现代化。“三变”改革通过“联产联业、联股联心”,让农户专心发展产业,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水城县阿戛镇松绿村的农户李金品曾是一名到京上访的“京哥”,在他长达7年的上访时间里,上访材料就有十几斤,多年的上访,耗费了时间、花光了积蓄。“三变”推进中,乡村干部做工作,引导他用土地承包权入股企业发展种养业获得分红,有效改变“京哥京姐”生活方式,从过去“带头上访”变为现在“带头致富”。盘县按照基础设施连建、水体河道连治、垃圾污水连处、扶贫产业连片、美丽乡村连线、基层组织连手、党员干部连心“七连思路”,整合一切资源要素、财力物力、工作力量向农村倾斜,实施集中连片开发、整乡整村推进,努力实现水电路、村寨房、山水林、产供销、农旅文“五个一体化”。淤泥乡岩博村、羊场乡纳木村等8个试点村已实现“三个合一”目标,即贫困村出列与小康村达标合一、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合一、人居环境整治和人文素质提升合一。在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的过程中,六盘水涌现出了许多以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致富带头人为主的新型农民。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共开展新型农民培训99.6万人次,2455户5029人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四、从拓展空间深化,加快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第一,选好改革主体。农业属于弱势产业,“靠天吃饭”,风险较高,选择好农业经营主体至关重要。改革允许错误失败,有容错机制,但是农民经不起颠覆性的错误,不能让农民成为新的债主。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因地制宜选择潜力大、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选择经济实力强、企业效益好的农业经营主体,选择有社会责任、有经营能力、有担当意识的企业家,特别是本土的企业家来承担“三变”改革的任务。同时,要充分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民意愿,依法行政,不搞强迫命令。

第二,建好改革机制。一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对租地条件、经营范围和违规处罚等作出规定。二是建立股份联结机制。引导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机制。三是建立股权量化机制。在农村集体资产评估量化、资金量化、合理划分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入股主体和承接经营主体所占股比及收益分配办法,通过签订股权分红协议约定相关事宜。四是建立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引导经营主体按照合作制原则完善股权结构和治理方式,确保村集体和农民履行股东的职责、行使股东的权力、参与重大的决策。

第三,搭好改革平台。一是搭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的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建立交易监督机制,强化监管,确保产权交易规范透明运行。二是搭好农村产权评估平台,满足农村资产和权益评估需求。村集体和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入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评估作价的,可以协商确定,也可以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评估。三是搭好农村产权融资平台,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和农村金融信用县等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四是搭好农村产权担保平台,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探索融资担保新模式,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探索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共同出资组建的行业性担保公司。

第四,搞好改革创新。一是激活存量资产。将财政投入农村形成的乡村公路、机耕道、土地整治、厂房、大棚、小型水利设施、集体房产、村集体机械设备、村集体积累资金等存量资产和财政投入到农村的涉农资金量化为村集体的股金(补贴、救济、应急类资金除外,扶贫资金可量化到贫困户),集中投入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二要激活自然资产。抓好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宅基地、草地、荒地、山岭、滩涂、水面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等经营性自然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有序流转,重点是将山水林田湖以及村落资源、古树资源、民俗资源、气候资源等折股量化,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真正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三要激活农村人力资本。引导农民自愿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成为股东。引导农民在参与“三变”改革中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群众的素质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农民企业家、新型职业农民。

第五,做好量化工作。农村集体资产构成具有复杂性、成员资格具有模糊性、村级组织具有多样性等特点,现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各地关于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探索具体的途径和方法。集体资产股权设置应以个人股为主,是否设置集体股,归根结底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公开程序自主决定,可结合实际研究出台《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管理办法》,对人员界定、股权结构、增资扩股以及新增资产股份量化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通过股权管理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的竞争能力、发展活力和对成员的服务能力。政府研究出台《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对于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分配进行规范,逐步缩小集体福利分配的范围,在把集体财产权转变为共同持有股份的时候,对集体组织共同的持有股份应分配给集体成员持有,对实行股份合作制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对股份分红征收的税收给予返还或减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政府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对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类资产既可以分类量化,又可以同步量化,还可以有序量化,也可以先量化经营性资产,暂不量化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可以不量化,但因土地被征用等集体经济组织所得的土地补偿费和集体资产置换增值等增加的收益,应及时足额追加到集体资产总收益中,以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重点是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贵州开展的农村“三变”改革,其核心是打造“股份农民”,实行的是“股份制合作”,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通过“三变”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了土地有价值的流转,催生了新的产业,出现了新的经营主体,引入了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再造,带来了乡村治理模式的重构,推动了城乡发展要素的双向流动,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到了突破口,给农民参与制度创新提供了新路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摘要: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当初的“两权分离”到今天的“三权分置”,坚持不变的是村集体经济性质,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近年来,贵州农村推行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以产业为平台,以股份为纽带,打造“股份农民”,做到“产业联体、股份连心”,形成了一种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力量,对于实现土地有价值的流转,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再造和乡村治理模式的重构,推动城乡发展要素的双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再造重构,农村,“三变”,集体经济,乡村治理

参考文献

[1]六盘水市委.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就是打造“股份农民”---在六盘水调研“三变”改革时的谈话要点[Z].2016.

[2][3][4]郭晓鸣.在湄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中期评估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6.

[5]韩德军,朱道林.西南山区典型农村土地流转与经营模式转变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4,(05).

以三变改革撬动城市发展 篇3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价值成果是以农业产业为主线,农业产业资源聚合转化价值最大为精准定位,“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为关键,农业生态资源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为重点,“建立投资与投智的双保险运营机制、激发农业生态的内生动力”为核心的经济新常态下新农村的创新发展之路。

打造新农村改革的“多维魔方”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辖4个县级行政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9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34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1%。

2014年以来,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突出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围绕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如何补齐农业短板,在西部贫困山区采取什么路径精准扶贫,喀斯特山地条件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构建先富制度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以企业为龙头、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农民为主体、小康为目标,深入推进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按照“有变就变做活存量、能变则变做活增量、灵活多变做大总量、变就变好做优质量”的要求,通过股权纽带把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到产业平台上,大力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目前,“三变”改革已全面覆盖全市66个乡镇、17个社区(街道)、811个行政村;六盘水市共有45.81万亩集体土地、24.66万亩“四荒地”、68.3万平方米水域、5.67万平方米房屋入股;整合财政资金6.54亿元投入到经营主体,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2亿元、农民分散资金2.99亿元、社会资金40.3亿元入股到各类经营主体;股东人数达到38.05万户126.58万人,其中贫困户10.78万户,共32.01万人,农民通过股权收益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

在互联网的大势下,集群产业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六盘水市却采用了突破单点思维,碎片产业集群化“多维魔方”的运作方法,全面激活与变现农村的存量资源,大力促进了农业生态全产业链的打造与价值增值。“三变”就是突破单点思维的引爆点。过去,我们总是在单点上予以引导和扶持,却始终解决不了本质上的问题,人才流动、资源浪费闲置、资金资产小而散等问题日益突出。然而,以股权为纽带的“三变”将分散的个体汇聚在一起,通过公司化的运作规范了集体的行为与意识,激活与促进了农村生态产业的协同发展。

释放供给侧改革新活力

“三变”突破产业限制,全面释放供给侧改革的新活力,为农村的产能聚合与配置创造出有益的条件与优质的资源转化环境,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内生动力,助推产业经济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树都化为“三变”改革的物质载体,因此延伸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成为“三变”改革的政策载体,农村及少数民族的人文与风俗成为“三变”改革的文化载体。

载体跨界与商业要素的融合是“农村商业复合体”形成的关键,让“三变”改革植入创新经营的基因,致力于农村变革发展新商业模式的打造,建立“碎片化资源系统思维模式”,打造新经济形态下的“农村商业复合体”,让农村的经济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形成政府指导、公私合营、集群联合、对接市场的新农村改革模型。

具有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时代的“三农”发展与商业领域的发展在逻辑上是相通的,都是要激活创新内部价值,使价值最大化,打通与连接价值变现通路,实现价值变现。只有价值最大化、打通变现通路,才能创造良性发展的商业生态闭环。

具有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的“三变”改革是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创新性突破口,将全面激发农村生态产业的变革活力,建立更为高效的农村市场运营机制,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体系。

“三变”改革不仅体现了具有国家对于新农村发展新路子探索的政策高度,还体现在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商业模式“城乡经济共同体”的商业层面,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插上“互联网+”翅膀的经济发展战略层面。从农村升级转型的角度,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采用“跨界与混搭”的方式助推农村产业的多维度打通,多产业打包的“立体化”经济发展战略。

农村内能系统的升级要依托新型业态下的商业载体,通过对农村产业商业资源的整合、经营要素的串联与打通,实现商业经营要素聚合、商业价值倍增的奇效。

“三变”催生城市经济发展的立体思维

“三变”促使城市的内能系统全面激活,激发内部动力,实现商业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不受所在地区消费体量的限制,建立一个新的商业通路,开辟具有更大消费潜力的新市场,不断增强六盘水市向其他省市的延伸力度,提升其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无论是优质的产品还是服务,不仅要扩大本土地区的覆盖面,更要以“经济复合体”的战略思维向全国进行覆盖,渗透至省市以外的市场,将所有产业关联协同带动,而不是以单个产品或产业链的模式呈现,从而挖掘并塑造全新意义上“三变”成果下的“立体城市”概念及模式。

闲置或分散的资源或资金、劳动力如同一颗颗散落着的珍珠,运用“珍珠项链法则”,以股权为纽带宛如珍珠的链条,将各种资源要素聚合成产业集群。“三变”改革则以公司化运营将珍珠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并形成以平台为载体实现价值变现。城市发展的立体思维依照“珍珠项链法则”,是以城市为链条,以各个产业为珍珠形成既具备商业价值运营属性,又具备关联产业整体折射特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最终成为一个标杆性城市。

农村“三变”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篇4

按照上级安排我镇领导率相关专干部和部分农技人员员成调研组对我镇x村“三变”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摸底,形成调查材料提交镇党委班子会,作为议题讨论的参阅材料,根据会上各位班子成员讨论意见,整理成为报告呈报县委。

一、x村“三变”改革基本情况

探索农村“三变”改革以来,全镇上下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新路径,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农村“三变”改革大大推动我镇农村改革步伐

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和肯定。农村“三变”改革丰富了群众增收的渠道,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对于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有重要突破性意义,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重要引领意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意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重要支撑意义。充分激活城乡发展要素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更多获得成果。农村“三变”改革成为为推动我镇农村改革的重要举举措。

(二)我镇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精准识别,找准“变”的的对象。找准参与“三变”的贫困人口,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抓分类引导,确定“三变”的方式。统筹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资金等多种方式入股经营主体变为股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三是抓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变”的载体。壮大经营主体的发展实力,提高其聚集资源、资金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让农民参与到企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中。四是抓教育培训强化“变”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三变”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五是抓智能平台建设完善“变”的数据体系系。

二、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三变”改革的培训和指导不够,广大农户参与意识不强。

随机走访村民,知晓农村“三变”改革内容的农民不多,对其目的意义不了解,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房产抵押权理解不透。作为农村“三变”改革的主体,部分农民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不配合“三变”的推进,有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愿回村参加土地资源的确权工作。

(二)农村“三变”改革配套的基础工作推进缓慢

一是“资源变资产”中对可变资产的资源进行确权进展缓慢。土地、林地使用权确权工作基本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尚未完成。二是财产权属证件颁证工作未能如期进行。三是缺乏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组织和平台,没有可供操作的产权资源价值评估标准,缺少交易规则难以对入股资产、抵押贷款资产量化操作。四是农户入股经营主体多数未能完善相关法律手续入股农户未签订入股合同农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

(三)农村“三变”改革对经营中自然和市场风险防范措施不多

农业产业周期长,风险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期盼在入股经济实体中“分红”愿望强烈。“三变”经营实体如何实施以短养长解决入股农民短期回报愿望强烈和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参加农村村“三变”改革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受气候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如何保障农民股东利益,防范风险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三社”体制无法满足农村“三变”改革的需要

由于体制问题,现行的“三社”难以满足农村“三变”改革的需要,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其存、贷利率、办理手续对农户没有优惠,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和营利性严重背离了农村金融合作的基本原则,无法解决农业生产的融资问题。二是供销合作社现除了垄断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料经营权外,很少发挥农户和和市场联系的作用。三是我镇现有的农村合作社多数是生产型的,缺乏服务生产和流通的服务型农村合作社,难以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难以提高我镇农产品的商品率。

(五)经营主体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粗放

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体是十分重要的一方,经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农户参与“三变”的权益能否得到持续保障。我镇一些参加“三变”的企业经管理粗放,企业本身经营困难,很难带动参与入股的广大农户脱贫致富。个别农企业过度依赖政府的项目资金来维持经营,难以持续发展。

(六)“三变”中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支撑

由于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匮乏,专业的良种、好苗木的提供、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专业使用、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镇市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科技术和专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的支持,制约全镇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深化农村“三变”改改革的建议

(一)强化“三变”改革的培训指导,激发广大农户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内生动力。

加强农村“三变”改革的培训指导:一是成立培训机构,加强以农民为对象的农村“三变””改革培训与指导。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广大大农民进行培训,主要是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内容,要强化农民自强、合作意识的教育和诚信、契约精神的的培养。使农户明白农村“三变”改革是农民脱贫致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让农户自觉成为农村“三变”改革实践者。二是建立“三变”指导员制度。将农村“三变”改革的推进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抽调选派的驻村干部对包村的农村“三变”改革进行指导,确保农村“三变”改革的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在实处。三是从农村的现实出发,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地系统推进,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和现实生产力。

(二)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基础工作

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推进,要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配套基础工作。一是农民各种资源明晰产权要尽快完成,相关证件的颁证工作应同步进行。二是尽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组织和平台,出台可供操作的产权资源价值评估标准和交易规则对入股资产进行量化操作。三是在国家授权突破法律条款的的框架内,尽快出台农民入股经营主体的相关指导性政策,明确农户、经营主体各自的权利、义务。

(三)加强农村“三变”改革政策研究出台防控风险的具体措施

农业产业是高风险行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农村“三变”改改革必须研究防范风险措施。

1.加强对自然风险的防控。一是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处置制度,将自然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二是探索建立完善农业产业保险机制,政府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对农民、经营主体的保险补贴,提高他们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保险公司要提供防范风险的多种农业产业保保险产品供农民、经营主体进行选择,分散自然风险。

2.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防控。一是由政府设立必要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作为发生市场风险后对农民的补贴或补偿。二是政府对我镇重要农产品实施最低收购保护价,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度。

3.加强对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实际控制人道德风险的防控。一是强化其内部监督建立入股股东监督机制,将企业经营纳入股东的有效监督。二是强化外部监督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强化对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企业账务、资金的运作进行监管,确保企业规范运作,避免发生将入股资金占为己有的道道德风险。

4.加强法律风风险的防控。一是农村“三变”改革运作程序应在全镇范围内进行统一。统一各种涉及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文书包括合同样本、权属证书、各种涉及农村“三变”改革的交易记录。二是在在各乡镇建立农村“三变”改革法律咨询服务点为广大农民、经营主体提供必要的的法律咨询服务。三是要建立农村“三变”改革中的农民与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冲突调解机制,坚决防止个别农民或经营主体只要权利不承担义务的不当行为,确保农村“三变”改革的公平正义。

(四)将“三社”体制改革作为我镇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阻碍我镇“三农”发展的“三社”体制进行改革十分必要。一是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多数商业银行不愿涉足“三农”而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多数在基础设施,对农户个体融资没有太多作用,农户贷款难度会越来越大,融资成本会越来越高。从降低融资成本,提供融资方式而言,自助合作性质的民间信用合作社必然会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承担者。建议市委、市政府选取有条件的乡村进行民间信用合作社试点,遵循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基本原则,即“自愿与互助,民主管理,非营利,仅为社员服务,自主经营”。规模不宜太大,将社员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有利于社员互相信用的了解,降低信贷风险和社员融资成本。政府在起步阶段注入部分资金给予支持,参与制定规则,加强监督,保障社员权益不受损害。二是对供销社体制进行改革,将其经营垄断的公司全部剥离,使供销社主要职能转变为农户与市场联系方面的服务,提供农产品通向市场平台。三是鼓励发展服务型农业合作社,解决农业产业化中社会分工和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

(五)积极引导“三变”经营主体加强科学管理

积极引导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加强科学经营管理,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管理能力。提高种、养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改变部分企业过度依赖政府项目资金的现状。

(六)着力解决农业产业服务能力不足和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业实用技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建立完善政府和社会化的农业产业的科技服务专门机构和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引导农村信用社、供销社在金融、农资供应、农产品方面对农村“三变”改革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引导和扶持建立社会化的的种子、种苗供应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专业使用,病虫害的防治等专业农村合作组织和社会服务经济实体,为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支持。

为科技人员松绑,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领办农业产业企业或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解决农村缺乏农业科技

三变改革建议 篇5

市农村“三变”改革课题组

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我市推动农林文旅康试点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城乡统筹互融,发展城乡共享经济,实现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和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农村“三变”改革课题组到贵州省六盘水、贵阳等市考察学习,所到之处,从国家级、省级党建示范点,到“三变”改革发源地,从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点,到大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无不为其超前的理念、敢想敢干的作风、扎扎实实的成绩所震憾折服。

一、主要做法

六盘水、贵阳等市推进“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可总结为:破解五个问题、探索“十二种”模式、形成“十二种”股权形式,采取“十个步骤、30个环节”改革。

(一)破解五个问题

一是破解农村资源要素“分”得充分、“统”得不够的问题,盘活农村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是破解农业产业“小弱散”的问题,以改革为动力,培育了“三变”经营主体,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破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两张皮”的问题,通过股份纽带,实现两者联产联业、联股联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四是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三社”各自为战的问题,以改革促“三社”融合。

五是破解农业风险防范的问题,构建特色农业保险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群众监督体系。

(二)探索“十二种”模式

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四个原则,探索形成了“十二种”模式。

1.“三变”+特色农业。水城县阿里镇松绿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方式,由宏兴公司(平台公司)出资

600万元,农民以土地入股,共建猕猴桃基地3500亩,农民占股90%,公司占股9%,村集体占股1%,受益农户160户480人,其中贫困户140户406人。

2.“三变”+乡村旅游。水城县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台公司)在水城县皤龙镇木城居委会投资2000万元建设水上游乐园项目,200户农民以自有

10万元资金及土地经营权入股,公司占股50%、农户占股35%、居委会占股15%,带动农户200户773人受益。

3.“三变”+特色城镇。水城县野玉海管委会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将三舍镇海坪村351亩集体荒山荒坡入股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彝族风情街项目,建成建筑面积1.9万㎡的38座院落,村集体(村民)占股30%、管委会占股70%,村集体将30%股份中的一半分配给农户,受益农户180户780人。

4.“三变”+景区景点。水城县双水街道滴水岩村,农户以28.6亩土地折价入股汇宏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民营企业),统一打造植物迷宫、玫瑰花园、稻草人主题园等景区景点项目,共建共管,村民占股54%、公司占股现41%、村集体占股5%,受益农户38户139人,其中贫困户12户39人。

5.“三变”+金融。钟山区通过政府平台公司运作,以

684万元财政资金在农村商业银行为“两无”贫困户配股400万股,每股年收益15%。

6.“三变”+水利。盘县普古乡舍烹村依托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优势,对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产量化,将120亩水域水面入股到银湖合作社,村集体占股10%、合作社占股90%,按股比分享收益,受益农户465户1370人。

7.“三变”+电子商务。钟山区大湾镇山根脚村采取“三变”+电子商务模式,以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为载体,出资

5万元和

m2门面使用权入股西部电商贵州陶之音有限公司,占股25%,每年分红5万元以上,分红资金作为村集体积累。

8.“三变”+易地移民。水城县海坪千户彝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金额2.44亿元,总建筑面积13.5万㎡,野玉海管委会采取“公司+管委会+农户”的方式,开展股份合作,县属8家平台公司以投入装修、经营的资金入股,野玉海管委会下属企业以房屋折价入股,搬迁户以满足居住以外的房屋折价入股,产生收益后按股分红,受益农户1006户4123

人。

9.“三变”+城市资源。钟山区整合财政资金5140万元在中心城区为44个村每村购置

㎡商铺,产权属于村集体,交由区物管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每年每村可分红10万元以上,受益贫困农户316户847人。

10.“三变”+文化产业。六枝特区落别乡以股份合作为核心,由大观公司(民营企业)投入资金390万元,村集体出资50万元入股,农户以祖传技艺入股。公司、村集体、表演队伍、村公益基金按照86:10:1.36:2.64的股比进行分红,受益农户816户3636人。

11.“三变”+加工企业。盘县淤泥乡岩博村整合现有资源,兴办白酒加工,吸引12O户村民出资3071.2万元和

9户村民以

17.27亩土地经营权折价50万元入股,农户占股55.1%,让村民享受零风险入股、高效益回报,129户农户真正成为“股东”。

12.“三变”+生态经济。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将村集体生态林3817亩入股到娘娘山园区,进行温泉别墅、休闲养生、林下养殖、生态餐旅等产业开发,项目建成产生效益后,舍烹村占股2%,园区占股98%。

(三)形成“十二种”股权形式

1.土地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股分红。

2.林权股。村集体、农户将林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变林权为股权。

3.自然风光股。在保护自然风光的前提下,村集体以景区景点所在地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古树名木等资源折价入股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变景区、农舍变宾馆、农民变导游。

4.资金股。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村集体资金、农户资金、经营主体资金入股,按股分红,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房屋股。将农村闲置的房屋资源入股经营主体,形成股权和收益。

6.水利股。将村集体闲置的水域、水利设施入股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发展水域经济,让村集体及群众成为股东。

7.设备股。企业、村集体及农民将设备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实现设备资产股权化。

8.基础设施股。通过引进资金和融资的方式,将闲置的村集体基础设施等资产入股到经营主体,增加农户和集体收入。

9.劳务股。劳务公司与村集体或其他经营主体签订股份合同,共同承建项目,按比例进行分红。

10.技术(技艺)股。对有技术和才艺的群众,鼓励和引导他们以技术(技艺)入股“三变”经营主体,从中获得收益。

11.管理股。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吸纳有经验、懂管理的返乡大学生、农民工等就近就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从中获得管理收益并成为股东。

12.知识产权股。依托知识产权优势,以股权为纽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作用,把知识产权形成产品、形成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四)采取“十个步骤30个环节”推进改革

把“三变”改革从操作层面上细化为十个步骤30个环节。

摸资产。摸清“三资”存量、分清可变资本、开展确权登记;

选产业。选好发展方向、组织专家论证、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引企业。做好项目储备、寻找合作对象、确定经营主体;

带农户。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参与、积极鼓励支持;

确对象。村集体资产入股、财政可变资金入股、个人资本入股;

定资金。财政项目支持、自筹资金入股、协调银行贷款;

商股比。确定合作内容、协商股份比例、进行张榜公示;

签合同。制定合同文本、签订合同协议、备案存档留底;

推项目。制定合作方案、加强乡镇管理、强化技术指导;

抓验收。及时组织验收、兑现项目资金、做好总结评估。

二、主要成效

截至2018年,贵州省88个县(市、区)968个乡镇、252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其中六盘水整市推进),涉及农村人口708.2万人。据初步统计,目前已组织试点村集体资源入股5.64万公顷,资源折价入股26.68亿元,整合财政资金投入试点村“三变”改革35.2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三变”改革98.9亿元,农民以承包地等资源入股15.15万公顷,以资金入股12.48亿元,实现232.83万农民变股东;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3544个,其中企业11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83个。

一是通过“三变”改革激活生产要素。资源变资产就是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聚集土地、房屋、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充分激活各自能量。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财政投入的城乡建设发展、扶贫开发等资金,撬动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通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参股入股成为经营主体的股东。

二是通过“三变”改革促进还权赋能。依法依规抓好确权登记,规范产权交易,强化合同管理,开展“两权”抵押,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的农村产权制度,为产业扶贫提供产权保障。

三是通过“三变”改革推动绿色发展。把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作为最大的辩证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农业种下“绿色希望”,为工业贴上“绿色标签”,为城市书写“绿色未来”,努力提升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

四是通过“三变”改革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三变”改革让农民成为农村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上的受益人,通过入股分红、平台务工、创业就业等渠道获得多重收益,实现由“旁观者”向“参与者”“打工族”向“主人翁”转变,稳定增加了收入。在贵阳,通过“三变”,“市民也能变股民”,坚持市民为主体、企业为龙头、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充分激活城市各类资源要素。

三、对我市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组织保障。在推进“三变”改革中,贵州省自上而下建立了组织严密、高效运转的改革工作推进机制,逐级成立“三变”改革办公室,六盘水市还成立“三变”改革指导(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专门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督查指导、考核验收等具体改革工作。要深入推进我市的“三变”改革,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机构。要按照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领办“三变”改革的要求,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改革工作机制,从成立领导小组到组建办公室,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配强工作力量,确保高效运转。

二是要加强人才选配。要把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资金和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好,比经营管理一个私营企业更难,只是把想法各异的农民的资产、资金和人力组建成一个集体企业就非常难。如何说服农民、达成共识,需要高超的管理能力;如何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则需要非凡的经营能力。为此,从县(市、区)层面,要选派优秀干部挂职改革一线。继续加大选派和用好第一书记,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向“三变”改革重点村倾斜,充分赋权放手,让他们在改革中发挥中坚作用。从产业层面,要充分利用好“3+5”政策体系中的优惠政策,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参与“三变”改革。要通过股份合作这个纽带,坚持依法依规、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人才资源、管理技术等向农村流动。

三是要抓好改革试点。要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发展现状、地域特点,从发展基础较好的村中优先选定“三变”改革试点,适度向贫困村倾斜,合理确定试点数量,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要选择资源禀赋好、产业方向明、产权关系清、群众基础好、“两委”班子强的村作为试点村。要充分尊重试点村已经创造的独特经验,比如城区司徒村的特色小镇、陵川丈河乡联合党建、阳城蟒河的先行先试等,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深化“三变”改革,丰富放大已有成功经验,探索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四是要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有关政策、项目、资金,充分赋予县级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的权力,鼓励支持县级政府将中央、省、市安排下达的农业生产发展、林业改革发展、畜牧发展、水利发展、农机社会化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指导性任务资金,上级主管部门未明文禁止的支农资金,统筹整合用于发展“三变”产业项目,吸引和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市级财政要按照“以奖代补”原则对各县“三变”产业发展进行适当奖补。建议为每个试点村初期安排一定的“三变”改革产业扶持资金,将各类帮扶援助资金和各级各部门投入的产业扶持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优先向试点村倾斜投入,量化到村集体,夯实试点村资金变股金的基础。

五是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设立“三变”改革专题宣传窗口,编印各种宣传资料、读本,大力宣传“三变”改革的重要意义、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推进“三变”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三变”改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争取群众对“三变”改革的认同和支持,以点带面,真正让群众懂政策、用政策、会

“三变”。及时发现总结“三变”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典型、放大推广,营造“三变”改革的良好氛围。

六是要加强党建引领。要把“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建融入发展、用党建推动发展、靠发展检验党建”贯穿于“三变”改革全过程。根据“三变”改革需要,要在全市推广已经有成熟经验的村村、村企、村园等联合党建模式。要创新干部选拔方式,选优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联合党支部书记。在“三变”改革一线培养党员,将党员和能人结合起来培养,通过双向培养,把一批“三变”改革带头人优先发展为党员。

三变改革建议 篇6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县积极探索“三变+集体经济+田园综合体+农户”、“三变+精准扶贫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发展模式,通过抓实清产确权、招引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基地等举措,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打造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激活农村发展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力,助力脱贫攻坚,拓宽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东寨镇按照河灌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土地规模流转的新路子。采取“三变+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农户+特色产业+休闲旅游”模式,将二坝、新二坝等村共10000亩土地入股永昌县养生三宝食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藜麦种植、加工、旅游基地。实现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解决当地贫困户就业50余人。农户以入股流转费的20%分红,年均分红约100元/亩。同时,通过种植藜麦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建设三宝养生体验馆、藜麦产品展示馆和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婚礼田园风景园、摄影、婚礼以及藜麦文化节诗文朗诵会等场景和400平方米的观景台、停车场,年接待游客约

2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28人已完成搬迁安置工作。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将在该园艺场建设成为一个集生态养殖、有机种植、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创新创业、健康养老、扶贫开发等为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打造集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区、传统有机食品加工体验园区、以羊文化、土佛寺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警示教育文化等旅游区,真正让贫困群众搬进来、住得好、能致富。

上一篇:艺术编导教学计划下一篇:《孙悟空之三打白骨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