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025-04-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共11篇)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饮食与健康,了解食物当中的营养成分,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均衡营养。学情分析

学生对营养的认识不到位,许多学生在生活中挑食、偏食的显现严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3、该书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4、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通过学习,提升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2、难点:了解食物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1、活动: 咀嚼馒头 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咀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析: 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首先,牙齿将馒头切断,大馒头变成小块。

接下来,在唾液的帮助下,食物变得湿润,便于下咽。最后,感觉经过反复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

思考: 馒头变甜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3、讨论交流: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都有关系。

4、口腔里的唾液内含有淀粉酶,它能把淀粉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人体还有其他消化器官分泌各种消化液,它们能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

二、人体的消化器官

1、介绍人体的消化器官(结合多媒体资料)拿出自己提前搜集的资料。学习搜集资料

2、说一说: 咀嚼后的馒头哪去了?(馒头经过的消化器官)学生看图试说明

3、消化: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4、说一说,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讨论)

三、小肠内的吸收

1、结合多媒体讲解小肠内的结构 学生将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2、小肠绒毛——指状突起 小肠的内表面布满微小的指状突起,这些指状突起就是小肠绒毛。每根小肠绒毛内侧分布着细小的血管,营养物质穿过小肠绒毛表面的细胞进入到血管中,血液携带着营养物质到达全身各处,供身体细胞使用。

3、研究: 小肠内表面的构造怎样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①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五个手指紧紧闭拢,用一根线沿着手围出一条轮廓线

②再将五个手指尽量展开,围出轮廓,量一量外轮廓线和刚才的长短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分析小肠绒毛构造的作用。了解:如果将人体内所有的小肠绒毛都展开摊平,那么小肠内表面的总面积有一个网球场那么大。巨大的表面积使小肠吸收营养更快。

四、扩展延伸: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2

《消化和吸收》选自人教版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二章中第二节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展开教学,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 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整合教材, 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 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课后的优势与不足。

一、在活动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

学生参与面广, 学生主动学习, 是学习的主体,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活动多, 从开课的学生认真观看《人体工厂》动画, 再到制作拼贴消化系统模型, 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 提高能力,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 开始时使用模型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当学生讨论时, 教师多看, 多听, 多感受, 在学生讨论、观察后, 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二、采取直观教学手段突出重点, 易化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道概念和食物的吸收过程我还接受专家的建议制作了消化和吸收的模拟教具, 演示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直观的呈现这一抽象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还去学校附近的菜市场收集新鲜的鱼胆汁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 体现生物学科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体内发生的物理变化过程, 更好地理解消化液的消化作用。在消化酶的作用过程中还借助直观教具演示酶的作用和食物的分解过程, 同时在小肠结构分析的过程中, 充分挖掘教材, 课本中的进一步探究处理为课堂上的分组实验“观察猪小肠结构”学生参与观察到积极性非常高, 实验效果也很明显, 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分析出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 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比较是的枯燥讲授和图片观察分析更能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学生参与面也很广, 值得以后教学过程中借鉴和沿用。

三、课后发现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 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 但是坐在下面的少部分学生在看热闹, 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 语言精练, 不要像蜻蜓点水般, 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 在设计思考题时, 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 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 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自己的不足, 例如《消化和吸收》这一课同一个课时我平行班级进行了五次, 但是每次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进行课堂实录的过程中发现我语言不够精练, 而且爱重复, 在第二次进行课堂实录的过程中我尽量的避免这些问题, 效果能有很大的改进。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2014.5 篇3

问题1: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如人体主要消化腺,学生读图时能够在图中找到各消化腺的位置,但变换一下问题“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哪些?,学生就似是而非了。

问题2:学生读图能力有欠缺。许多知识学生只能识记文本,落实到读图,则指向模糊,如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学生能从字面上记住“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但指图找出哪些是皱襞,哪些是绒毛状突起,就说不清楚了,教师今后还需多加强指导和训练。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因为是复习课,所以我对实验进行了整合,多加一个变量,放在一同温度的温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充分让学生讨论,真正弄清对照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并且要适合。我感觉此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真正动脑思考了。

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4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5

第四课:线与造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线是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和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运用与作用。运用直线、曲线、细线、粗线、长线、短线、实线、虚线、有规则的线和自由的线表现各种头发。通过欣赏、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线的特性及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和了解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特性及所起的作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各种线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二、教学思路

(一)运用“观察比较法、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线的种类,比如线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二)通过欣赏评述,利用“简介强化法”,使学生在欣赏、观察中,充分认识到线在美术造型中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视觉和审美经验,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三)运用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手段表现人物头发。结束时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作品,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师教学用书、中外优秀绘画名作、学生作品图片。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

一、导入阶段 1.播放课件《球的运动轨迹》。思考:把球的运动轨迹连接,最终能形成什么? 2.教师归纳小结:线是点的运行轨迹。与点和面相比较,线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最有个性的表现元素。

3.出示中国画线描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主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 教师小结:看来线是表现造型的主要手段。这节课就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线与造型”。(教师出示课题——《线与造型》)

二、讲解演示阶段

1.线和我们的生活也是分不开的。出示生活中跟线有关的图片。2.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和线有关的场景?

3.组内交流: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交流,你发现线有哪些特点呢? 线的特点: 直线 曲线 粗线 细线 长线 短线 波浪线 折线 4.课件出示艺术家作品 观察后说说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线的?

5.教师小结: 线的组合: 水平垂直倾斜水平波浪垂直拆线自由组合 有规则的排列:整齐、有秩序,富有节奏的美感。(出示图片)自由性的组合:自由、优美、富有创造性。在创作时,根据物象的特性,启发引导学生可抽象地表现画面。(出示抽象作品图片)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生活中的线条,其实我们人的身体上也有线条,最明显的就要 属头发啦。6.多媒体出示不同发型的图片,用头发作比喻,直发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鬈发又有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戴假发演示。7.教师找学生作模特,然后简单演示怎样画人物,如何用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发型,并板书绘画步骤。8.学生看教材第11 页“表现人物头发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创作思维。

三、发展阶段 现在老师给大家当一回模特,请同学们给老师设计一款发型,看谁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学生动手尝试用不同的线来表现人物头像,提出可以画自己的同学,画时重点表现 人物的头发。)

四、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说说谁画得更好,头发画得怎么样,还应该怎么改进。评选出优秀设计师。

五、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线已经十分了解,并且能用线来表现头发的造型,我们可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作品创作中,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富。1.能否找出线的特性与组合规律。2.能否感受到线与造型是分不开的,并用线的多种组合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头发。3.能否大胆地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篇6

榆次区东赵中学

王国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共包括两大部分,即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本节分两课时讲授。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并首先引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而开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3.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 1 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

1.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教育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与生动的实例和具体形象的图像,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消化系统结构图;学生准备实验用品。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小故事]:一位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大人们说,慢点吃,别 2 一会把种子吃下去,在肚子里长出一个大西瓜来咯!

同学们,我们都误吃了许多西瓜子,可是,它们长成西瓜了吗?为什么呢?(意图:利用日常生活常听到的大人的吓唬来导入,一下提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充分从生活入手,提高生物科学性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使学生对生物的趣味性和求知欲增强。)

如果把人体的消化系统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有一条“食品加工流水线”,它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从上到下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呢?我们一起去这家食品加工厂逛逛吧,看看我们的种子在小朋友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什么?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打算离开就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上厕所时离开了。

(意图:通过故事形式和比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趣味性,并在乐趣中学习知识,一改往日传统教学的古板和枯燥。)

然后教师出示消化系统结构组成图,指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消化系统中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名称和位置及各器官的功能,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个初步了解。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进一步指出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是口腔,提问学生在吃馒头时你的口腔都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馒头有什么味道?这样引导学生对口腔的消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二)、思考问题,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 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馒头会变甜。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

通过上面所提一系列问题,学生根据假设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应适当的给予提示:

1.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又探究唾液的作用。2.淀粉无甜味。淀粉可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3.如何收集唾液。

4.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因此在加热过程我们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

(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力。(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调动全体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予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哪个试管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1)试管未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2)试管变蓝了,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基本没有分解。

4(3)试管未变蓝,馒头块变成浅蓝色。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分解。(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到了理性的认识。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思考现实问题: 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

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

由此学生得出:口腔只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

在此教师还要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验的让学生总结消化的概念: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可以吸收的简单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六)、练习巩固,加强认识 通过习题巩固知识,加强科学认识。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新课后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因此我发动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教育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八)、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板书设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7

一.课程标准解读:

知识目标:本学期要求学生学会160个生字,理解29篇课文内容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词语。掌握重点。搞好每一次语文考试。

技能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学生既要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又要让他们能将学过的知识会在口头、书面表达中运用。

情感目标: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及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爱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

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长征》、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80个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学会围绕中心写文章,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2.加强语言训练力度(多积累、多练习)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训练中去。

3.成立学习小组,培养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4.教师多深入,多督促,严格要求,讲求实效。

5.搞好各单元复习,测试以及总结工作。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课时

教学内容

备注

9月2日—9月6日

开学第一课

1、草原

2、丁香结

2号开学式

9月9日—9月12日

53、古诗词三首

4*、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

中秋放假1天

9月16日—9月20日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七律.长征

9月23日—9月27

6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曲

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9月29日—9月30日

习作:多彩的活动

语文园地

国庆放假7天

10月8日—10月11日

第二单元检测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0月14日—10月18日

11*故宫博物院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

10月21日—10月25日

6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9

10月28日—11月1日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15、夏天里的成长

11月4日—11月8日

616、盼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11月11日—11月15日

617、古诗三首

18、只有一个地球

19*三黑和土地

11月18日—11月22日

20*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11月25日—11月29日

621、文言文二则

22、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12月2日—12月6日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24、少年闰土

12月9日—12月13日

625、好的故事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

12月16日—12月20日

习作:有你,真好

语文园地

综合复习

12月23日—12月27日

综合复习

12月30日—1月3日

综合复习

元旦放假1天

1月6日—1月10日

综合复习

1月13日—1月17日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8

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营养物质的吸收     过渡: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讨论:(1)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          (2)在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3)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                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学生归纳: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 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具体如表: 与圆柱体比表面积增加表面积(平方厘米)小肠5-6米长13 300环行皱襞310 000小肠绒毛30100 000微绒毛6002 000 000

最终,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表面积越大,则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多。讨论: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多媒体展示: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归纳:(1)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2)吸收的概念课后作业: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素材。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9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根据消化系统图,能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

3、能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及胆汁对脂肪的作用,得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初步消化的过程。

学习重点 :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种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学习难点:

1、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学习内容及方法:

1、消化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

2、理解并交流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实验。

3、消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口腔中的物理消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化学消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蛋白质在__________内在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消化成 ___________________.▲

6、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其内部含有的消化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

()()淀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脂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

8、位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有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疑问:

视野拓展:

1、在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中,并没有提到肝脏是消化场所,究竟肝脏有什么作用呢?

2、为什么患有肝炎的人不愿意吃油腻食品?

达标检测:

1、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有暂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是()A胃

B小肠

C大肠

D肝脏

2、下列消化液中含消化酶最多的是(),不含消化酶的()

A唾液和胃液

B 肠液和胰液

C肠液和胆汁

D胆汁

3、最大的消化腺是()

A唾液腺

B胃腺

C肠腺

D胰腺

E肝脏

4、最长的消化器管是()A胃

B食道

C小肠

D大肠

5、淀粉的最终消化产物()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是()A麦芽糖

B葡萄糖

C氨质酸

D、甘油和脂肪酸

小明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小明的消化道内,经历 了

6、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酸雨”;后来它钻进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研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它们在小明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小明。请你帮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

(1)它哪里遇到象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7、给你一只猪的胆囊,少量植物油,一些蒸馏水。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此项实验设计)

我的收获

达标检测答案:

1、B A

2、B D

3、E

4、C

5、B D

6、口腔

小肠

被消化了

阑尾

大肠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tgA、ctgA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A)中两边的比,了解tgA与ctgA成倒数关系,熟记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切(正切)值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和余切值. 2.难点:了解正切和余切的概念.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什么是锐角∠A的正弦、余弦?(结合图6-8回答).

2.填表

3.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关系?

4.当角度在0°~90°变化时,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变化规律? 5.我们已经掌握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是指直角三角形中该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那么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如何呢?在锐角三角函数中,除正、余弦外,还有其它一些三角函数,本节课我们学习正切和余切.

(二)整体感知.

正切、余切的概念,也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或工作都十分重要.教材在继第一节正弦和余弦后,又以同样的顺序安排第二节正切余切.像这样,把概念、计算和应用分成两块,每块自成一个整体小循环,第二循环又包含了第一循环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克服难点,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对比,便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正切、余切概念

①本节课我们研究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因此同学们首先应思考:当锐角固定时,两直角边的比值是否也固定?

因为学生在研究过正弦、余弦概念之后,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口述证明,并进一步猜测“两直角边的比值一定是正切和余切.”

②给出正切、余切概念如图6-10,在Rt△ABC中,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gA.

并把∠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tgA,2.tgA与ctgA的关系 tgA·ctgA=1)这个关系式既重要又易于掌握,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与tgA=ctg(90°-A)区别开. 3.锐角三角函数

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给出,使学生茅塞顿开,初步理解本节题目. 问:锐角三角函数能否为负数?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①教师出示幻灯片

三角函数/0°/30°/45°/60°/90°

请同学推算30°、45°、60°角的正切、余切值.(如图6-11)

通过学生计算完成表格的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正切、余切概念,而且使 学生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0°,90°正切值与余切值可引导学生查“正切和余切表”,学生完全能独立 查出.

5.根据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互 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

结论: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即 tgA=ctg(90°-A),ctgA=tg(90°-A).

练习:1)请学生回答tg45°与ctg45°的值各是多少?tg60°与ctg30°?tg30°与ctg60°呢?学生口答之后,还可以为程度较高的学生设置问题:tg60°与ctg60°有何关系?为什么?tg30°与ctg30°呢?

2)把下列正切或余切改写成余角的余切或正切:

(1)tg52°;

(2)tg36°20′;

(3)tg75°17′;(4)ctg19°;

(5)ctg24°48′;

(6)ctg15°23′. 6.例题

例1 求下列各式的值:(1)2sin30°+3tg30°+ctg45°;(2)cos45°+tg60°·cos30°. 解:(1)2sin30°+3tg30°+ctg45°

2(2)cos45°+tg60°·cos30° 2

=2.

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30°-3tg30°+2cos30°+ctg90°;(2)2cos30°+tg60°-6ctg60°;(3)5ctg30°-2cos60°+2sin60°+tg0°;(4)cos45°+sin45°;

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能不很强,尤其是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因此这里应查缺补漏,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四)总结扩展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了解了正切、余切的概念及tgA与ctgA关系.知道特殊角的正切余切值及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本课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

2四、布置作业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1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70-p7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1、在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3)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 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3、教学等腰梯形。通过PPT出示等腰梯形,教师讲解。

4、四边形的关系。

上一篇:六年级《丑小鸭》600字有感下一篇:医患纠纷调解协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