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公开课优质课(精选7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李丹
一、复习导入
我们昨天初读了课文,作者一共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作者在游览这些路线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动词,哪个同学能把这些动词填在相应的位置?(进、绕过、走、登上、站、下来)。作者就是用这些动词将游览路线交代的非常清楚。这些动词就表示作者脚步的移动,走到不同的地方作者就参观了不同的景点。人走景移,所以这叫做(移步换景)。那么我们一起把这条路线叙述一下。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到了长廊的绘画美,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绕过长廊一起走进万寿山。在进万寿山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看过还珠格格吗?里面有个皇帝叫乾隆。乾隆皇帝很敬爱他的母亲,有一年他母亲生日的时候,他想送给母亲一份礼物,他挑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准备修建一座大花园让母亲颐养天年。于是他挑中了一座山,叫翁山。皇帝嫌这个名字不好听,就改成了万寿山。他想祝福母亲万寿无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浓浓祝福的万寿山。请同学们自读这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一)、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读完了以后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我想到了一颗巨大的圣诞树,上面有闪闪发光的装饰物。
2、你的想象真丰富,那么你是从哪些词语想到这么美的景呢?哪些词?闪闪发光。还有呢?金碧辉煌,颜色特别亮丽。那怎么想到圣诞树呢?八角宝塔型的三层建筑耸立。
3、你感觉这座建筑怎么样啊?造型奇特,有八个角,不仅造型奇特而且色彩很亮,闪闪发光,所以这叫造型精美。
4、那么排云殿呢?很豪华,很气派。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叫气势雄伟。我们带着感情把这一段读一读,走完长廊,起
(二)、那么作者现在是在万寿山的脚下,看到了造型精美的佛香阁,气势雄伟的排云殿,他忍不住就要上山了。现在,他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他望到的景色更美。那是昆明湖的水,让作者很陶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自然段,哪句话写到了水的美?找出来。
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1、你觉得哪几个词用的特别美?镜子 碧玉
2、镜子为什么美?湖面很清澈,印着岸边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朱红的宫墙。那么镜子写出了水的什么特质呢?水特别静、特别清、还会发亮。
3、那么碧玉呢?美在哪里?它写了水的什么特质?纯洁无暇,像碧玉一样纯洁无暇。还写出了什么?还有光滑。有没有颜色?绿色。对 写出了水的绿水的光滑 水的纯洁无暇。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正前面,起
4、还有美的在后面。作者看到了游船,画舫,什么是画舫?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过。这里有一个词我觉得是用错了,我们说三点水的滑是指滑冰,在水面上划船应该是这个划。那你觉得作者用错了没有?
滑字又衬托出了昆明湖的水很静。这个字用的十分传神。
5、当船从这里滑过的时候作者说几乎不留一点痕迹,那么究竟是留了还是没留呢? 几乎是一种感觉,作者站在那么高的山上往下看,几乎看不到痕迹。美吧,同学们。请同学们把这一段的美景用心的用情的读出来,正前面,起
(三)自主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昆明湖的水真美啊,那么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到的呢?读句子,想画面,找美词,赞读。下面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下一个景点昆明湖。读句子,见画面,品美词,赞美景。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围着,长长的堤岸。长长的堤岸像一条在碧玉上蜿蜒盘旋的青龙,又像给昆明湖带戴着的一条项链。
(2)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数不清,式样不同。连桥,像宫殿浮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玉带桥犹如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界湖桥,犹如一条鱼儿在水中畅游,它们将昆明湖点缀得更加美丽。
(3)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一片葱绿,露出。一片葱绿体现湖心岛非常的绿,露出由体现了它的神秘,是一种朦胧美。看到湖心岛,让我想到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湖心岛真美啊!
(4)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长长的十七个桥洞
一般的桥没有这么多的桥洞,最多五六个,而十七孔桥有17个桥洞,造型优美,独具匠心。它像一条白玉带子倒映在水中,非常美丽,非常壮观。
(5)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上百根 姿态不一 上百根体现了石柱很多,姿态不一体现了狮子的样子有许多种。这些狮子既像排队等候的士兵,又像正在开一个狮子聚会,有的睁着大眼睛,有的张着大嘴巴,有的两只小狮子正在打架,真是千姿百态。同时,这么多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更加突出了古代高超的雕刻技术。
看来我们同学个个都是好样的,一个组比一个组好。那我们能把心中感受到的美读出来吗?一二
读的很好,昆明湖美在哪呢?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它有蜿蜒盘旋的堤岸,它有碧绿的湖水,还有式样不同的石桥,有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它美的秀丽,美得自然,是一种自然美。万寿山也美,它有造型精美的佛香阁,气势雄伟的排云殿。是一种古典的建筑美。长廊也美它有14000幅画,是世界上绘画最多的长廊。列入了世界奇尼斯记录。所以它充满了艺术美。
(四)品读美文
颐和园是不是除了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就没有其他的美景了呢?不是,乾隆最喜欢的谐趣园,慈禧最爱的乐寿堂,万寿山后面的苏州街,昆明湖上的石舫。颐和园的美景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大小建筑有3000多处。那么作者能不能把它一一写出来?不能。那怎么办,用概括性的语言告诉大家。请读最后一自然段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请3个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欣赏画面。
(五)课外延伸
颐和园这座美丽大公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造景最丰富的皇家园林,他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但是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曾经也历经坎坷,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颐和园和圆明园一样被八国联军的一把大火烧为焦土,她是后来慈禧挪用军费重建的。那么我们祖国除了颐和园这样一处景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之外其他的还有29处,你知道的有哪些?
这是我们祖国最丰富,最宝贵的财富。那么面对这些,你想做什么?
我想把它拍下来,搜集到我的资料袋里边。我想把所有的地方都好好游览一番,然后写一篇游记。我想要好好学习以后去保护他们,以后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它们的美。
(六)布置作业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三、板书设计
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素质是上好公开课的基础
(一) 教师能透彻理解教材, 完成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 我们在备课时, 必须要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具体、明确, 在紧紧把握和吃透教材后提出重点与难点, 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措施, 去繁从简, 保证所教知识科学准确, 学生有效接受。作为教师, 还要有研究教材、开发教材的强烈的探究意识, 从头到尾要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紧抓课本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自身的各个方面的素质, 有效联系实际的环境资源, 制定出可行的教学目标, 设计出最恰当的清晰可行的教学步骤, 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而富有逻辑性, 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能自然、流畅。
(二) 教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我们都知道, 上一节成功的课, 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这节课是否成功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就要求必须懂得学生思维运动的发展规律, 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严谨的课堂设计, 把握好教学中的重难点。教授的知识量适中, 能力培养的难易也要适中。教师积极点拨、引导学生, 为学生创造表现和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主动参与, 讨论和探究, 努力营造出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让课堂中有精彩呈现。
(三) 教师能有效控制课堂, 体现教师专业意识
在公开课上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 当遇到突发事件时, 教师能否不动声色地恰当处理, 这就看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了, 前提就是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那么, 教师怎么样就算是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呢?那就要努力做到:教师的表情和语言要有亲和力, 调控课堂的组织能力, 设计教学的思维能力, 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不仅要有这些, 教师也需要有一种“精气神”, 上课的整个过程中, 始终保持微笑, 眼睛只盯着学生看, 充满活力, 让学生也觉得为之一亮, 营造出和谐活跃的师生氛围, 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进入“人课合一”的佳境。
(四) 教师能营造教学亮点, 抖响“包袱”, 体现效率意识
上课教师要学会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 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中, 做到循序渐进, 层层推进, 自然而然地把之前酝酿好的关键部分“抖”出来, 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就是抓住时机精心营造课堂中的精彩, 一步一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适时巧妙地运用语言, 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 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展示, 以达到“精彩”的展现, 在课堂中巧妙地设计或创设几个亮点, 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是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手段, 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团队协作精神是上好公开课的后盾
(一) 彰显个性, 汲取集体智慧。
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经历的不同, 集体备课中可以集思广益, 在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年轻教师, 集体备课可以让广大年轻教师在备课活动中, 从其他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独到设计思路的教师那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 使自己在接受他们意见后认真思考, 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这样让上公开课的年轻老师的专业水平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总之, 集体备课是分享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的有效方法。对学生有利, 对教师有利, 对学校有利, 对教育有利。
(二) 试讲, 评课, 磨出精品课
一堂好课是在课堂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那么, 要想上好一堂公开课, 就需要更多的课堂实践, 就需要试讲人人都懂: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公开课, 对于教师来说, 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我们更需认真对待, 从试讲中发现问题, 收获经验。试讲, 是执教者和听课者成长的摇篮, 试讲能让执教者对教材把握更准, 对学生了解更深, 对课堂环节了解更清楚, 对自身语言表达以及调控课堂更有数;试讲让听课者一起坐下来畅所欲言, 积极思考, 相互交换意见, 相互评议, 把好的建议、方法和思路留下来, 共同斟酌, 再次生成更完美的教学设计, 打造出了精品课, 提高了所以参与者的业务素质, 也让学校教研活动得到了落实和发展。
三、做好课后反思和总结是上好公开课的有效保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年轻教师, 公开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更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过程是积累教学经验, 提升自身素质、优化教学方法和形成教学特色的好路子。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知道这个不变的规律:“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公开课凝聚着上课教师沉甸甸的付出, 很有必要做一次总结和反思, 反思自己的备课是否充分, 过程是否合理, 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语言是否准确等等。反思是教师从教路上的路标, 经常反思就如我们行走时时时回头看看自己是否走错了路或走弯了路, 好及时调整, 既可以成为自己以后教学活动中的引路石, 又可以作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垫脚砖, 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总之, 对年轻教师来说, 真正上好一节公开课肯定不容易, 但是, 也会受益匪浅。
摘要:公开课是彰显教师水平的重要舞台。要想上好公开课, 教师需要做诸多准备工作:夯实基本功, 打好基础;团队协作, 集体备课, 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做好课后反思。
关键词:公开课,基本功,集体备课,课后反思
参考文献
[1]刘迎春.浅析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学周刊, 2011 (1) .
【关键词】教学方法 优质网络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46-02
近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臺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及普及速度日益加快,教育资源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名校优质的网络公开课更具有吸引力,其教学内容更能满足大学生轻松感、好奇心等方面心理需要,其授课过程更能实现对大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用网络公开课已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先进、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内容,以问题意识为基点、具有启发和引导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平等师生关系,培养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结果。
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听课方式
优质网络公开课类型丰富,涉及范围广,受众可以根绝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选择听课内容和教师;由于网络公开课依托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众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而且上课的方式也不受约束,你可以享受独自一人的课堂,也可以几个人或一群人一起听课。听课的姿势也可以多种多样,坐着听课,站着听课。上课的时候可以自己决定休息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听课的时间。
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
优质的网络公开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关系和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组织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课堂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展开互动,并且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如问题、肢体语言等,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深入思考。整个课堂中师生处于平等活跃的气氛中,教师抛出问题循序渐问,学生不断作出深入独立的思考。整个课堂让学生处于思考和知识的海洋中,并最终达到其教学效果和目标。
三、教师的授课引发生思考,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题
很多优质公开课以不一样的思维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如《幸福》《死亡》课程,老师们独特的引领,让我们学会了用不一样的思维和角度去看待事物。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是注重对思辨精神的培养。不仅注意各类观点的平衡、客观与理性,而且时时教以学生独立思考,持续发展学生思考辨析的能力,如《公正》课中桑德尔教授通过不同情境问题的设置,产生道德难题,“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个生命以挽救五个生命,在第一种情况下看起来是正确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看起来是错误的呢?”引发学生充分、主动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二)注重授课内容的丰富性,让学习生活化
优质网络公开课的授课内容新奇、丰富而有趣,如桑德尔教授在其《公正》课中不是告以学生什么是公正的内容,而是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牺牲一人救五人还是牺牲五人就一人”来引导公正和道德的思辨。《忘掉你学过的经济学》,题目就深深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课程中将复杂枯燥的经济学生活化,引发了学习者的兴趣,让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我们一直向往和从未体验过的学习。
《幸福课》《公正》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课程内容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和实际,所以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汲取经验,多设置与学生生活贴近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我们应该谨记大学的任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教其生活技能。
四、教师的讲课方式随性自然,注意讲课技巧
优质网络公开课的教师将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方式随性自然、富有感染力,如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Kagan不拘小节,却侃侃而谈,与学生进行互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变换讲课方式、注重授课技巧。有的教师在讲课时会举例子让同学们进行分析,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是却没有标准的答案。有些教授会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授课,比如耶鲁大学Ben Polak教授讲的《博弈论》,网友给予这样的评价:“他用一些较为先进的例子和观念教大家如何正确看待问题,辩论的授课方式很少见,但他却可以很好地用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一个小时的课程,上起来简直太轻松了。”
名校优质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将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背景扩大至世界范围,直接面临来自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对世界名校优质网络公开课教学优势进行分析,在教学理念、名师授课、个性化教学等课堂教学方面可吸收其成功经验;可在多元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营造集体氛围等方面多作开掘。
参考文献:
[1]周研.网络公开课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3)
[2]戴健.网络公开课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2012,(10)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词意思。
2.读懂课文,在读中感悟苏珊回到学校前后心情的变化以及老师的良苦用心,借助批读进行考虑,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懂得关爱他人,给予他人善良的抚慰和热情、真诚的协助。
教学重点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在读中感悟、体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这种深情,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人需要这顶善意的“帽子”,都需要抚慰和关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在你的生活中,听说过过癌症吗?
同学结合生活实际简单谈一谈。
2.教师:是呀,他们不但身体受到病痛的折磨,内心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正如小朋友们所说的,在长期病痛的折磨下,很多人离开了人世。得了癌症的人是多么的倒霉!假如一个小女孩得了癌症又会怎样呢?让俺们走进这篇课文。(板书:苏珊的帽子)
同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生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在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
2.教师组织同学交流学习生字词,理解局部生词并解答局部疑问。
(设计意图:交流释疑。)
三、细读体会
(一)同学结合旁批轻声读课文,边读边考虑课文讲的什么事?
(设计意图:培养同学自学的能力。)
(二)组织交流
1.教师: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你觉得小苏珊是倒霉的?还是幸运的?
(1)同学争论:倒霉与幸运。
自由读这一段,找出自身认为体现苏珊倒霉的语句,试着把自身的感受写在旁边。
(2)教师:说她倒霉,课文哪个段落在写苏珊的倒霉?(板书:倒霉)
同学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肿瘤”,明白此处指的就是癌症。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应该怎样来读?自身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
(3)指导朗读第2句。
师:是呀!苏珊小小的身体里竟长了肿瘤,必需接受化学治疗。(相机解释化学治疗)她是倒霉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应该怎样练习朗读?
同学朗读。
(设计意图:训练朗读,体会人物内心。)
(4)朗读第3、4句。
教师:身体受到病魔摧残的苏珊真是倒霉呀!
同学考虑:什么叫严酷?(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来说)为什么严酷?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苏珊的心理来说。①得了绝症;②身体受到伤害;③光着头去上课,可能遭受同学们的冷眼和讪笑,内心受到伤害。
(设计意图:朗读体会。)
(5)指导朗读第5句。
光着头去上学,对于只有六七岁的她来说的确是件(引读:非常严酷)的事。(板书:癌症严酷)
(设计意图:考虑体会人物的心情,为后面学文打下基础。)
(6)教师:可爱的小苏珊是多么的倒霉,小朋友们,你忍心让她伤心难过吗?想方法帮帮她吧!
同学畅所欲言谈想法。
2.教师: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小朋友,看一看她的老师想到了什么好方法?
(1)用“”勾出相关语句,轻声读。想想怎样读出老师的语气。抓住表情和语气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体会。)
(2)(板书:老师郑重热情)指导朗读,抓住“郑重而热情”相机范读。(注重表情)
(3)同学朗读。
(设计意图:训练朗读。)
3.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俺们赶紧往下边看。
(1)生自读第3段,提出不懂的问题。(为什么她走到教室门口却迟迟不想进去,她担心什么?犹豫什么?)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体会。考虑体会人物内心。)
(2)是呀,她担心什么?又犹豫什么?(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解决“犹豫”一词)
同学看图,结合课文体会苏珊此时的内心。
设计意图:看图体会。
(3)多么倒霉的小朋友呀!俺仿佛听见了她那急促的呼吸,紧张的心跳,她一定害怕极了!
4.可是,使苏珊感到意外的是……(引读第4段)
(1)读该段。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会。)
(2)(相机板书:同学戴着)没有预料中的尴尬和讪笑,所以苏珊此时的心情怎样?
(3)同学读:她轻轻地笑了,她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反复读)考虑:为什么笑?
(设计意图:体会老师的心怀叵测。)
(4)(引读旁批)哦!老师的方法仅仅是解决了苏珊的难题吗?还有老师对苏珊的“爱”!多么用心良苦的老师呀,用一顶顶漂亮的帽子为苏珊挡住了讪笑,遮住了自卑。
同学读旁批,体会老师对苏珊的关爱。
5.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苏珊后来怎样了呢?
(1)齐读最后一段。
读中感知。
(2)同学提出疑问。
同学们忘了什么?为什么说似乎忘了?
(3)(相机板书:似乎)引导同学考虑体会。
看图,体会同学对苏珊的关爱。(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对话)
看图考虑体会。
(4)是呀,同学们早忘了自身为什么要戴帽子,更忘了苏珊为什么要戴帽子。苏珊生活在老师和同学们为她营造的爱的环境中。
6.小结。
(1)小朋友们,苏珊起初是倒霉的,她身患绝症(引导同学读:用幻灯片打出句子)。
①接受化学治疗出院后……
②更可怕的是……
③还有……
④鼓足勇气回到学校,可是……
(设计意图:读中再次感受体会苏珊的感情变化。)
(2)可此时的她却是幸运的,(板书:幸运)因为她有一位善良、真诚的老师,有一群关心协助她的同学。是他们让俺们的小苏珊再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以(引读句子)①她轻松地笑了……②现在……小朋友们,让俺们代表苏珊对他们说声(谢谢),谢谢你们播下的爱!
四、拓展小结
1.苏珊是幸运的,她得到了关心和保护。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俺们的关爱呢?为什么?
畅所欲言(周围的一切:人,事,动物,花草,公共设施……)
(设计意图:小结升华,感受老师的爱。)
2.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溢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可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让俺们唱起这首歌,都来献出自身的一份关爱,让这个世界充溢爱!
同学:跟唱歌曲。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的兴趣。
2、从封面、目录入手,了解本书的结构和特点。
3、通过小片段的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少儿科普读物的一些阅读方法。
4、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阅读书目分析
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塔利•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的代表作。这部书1927年出版,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十岁左右,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初步掌握了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教学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科普读物阅读还欠缺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扶放有度,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科普读物的阅读方法。
四、阅读目标
通过小片段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抓住事物特点、交流读书感受等方法阅读科普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报纸”激趣。
1、孩子们,这是什么?我们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故事、重大的新闻„„
其实呀,森林中,每天也有许多的故事和新闻,这些故事和新闻我们在哪儿能看到呢?对,它们就刊登在——《森林报》中。森林报和这种报纸一样吗?
2、森林报不是一张报纸,而是一套书„„它共有四册,分为了春、夏、秋、冬四期,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了森林中的新闻。
(二)了解作者和译者。
1、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一本书,我们必须要了解作者,了解写作的背景,进而走进作者的心里,引起情感共鸣。那你们知道《森林报》的作者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他?(老师幻灯补充维.比安基资料)
2、对,正因为维·比安基从小喜欢亲近自然,善于观察动植物,才能对大自然如此熟悉。他正是抱着这种美好的感受,为孩子们创作了《森林报》。
当然,我们今天能有幸赏读到这么美好的文字,还得感谢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汶。
(三)了解主要内容——封面、书名、目录、前言、提要(猜读、泛读)
都说《森林报》是孩子们不可不读的“大自然百科全书”。当我们要读这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有什么方法能快速地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以《森林报 秋》为例,来试着说一说。
1、首先我们得从封面读起,封面能给我们很多的信息。你从封面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2、作为以报刊的形式编排的书,每一期自然是有报头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森林报》秋的三期报头。看了这三期报头,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这三个月森林里都发生了哪些事?
3、孩子们想象力都很丰富。我们再看看这三期的栏目,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森林报》每期的栏目是大致相同的。)
4、下面谁来完成主要内容的填空练习。《森林报》这部名著是()(国名)著名科普作家()的代表作,作者用轻快的笔调,采用()形式,按()、()、()、()四个季节()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本书由()翻译而成,由()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读物,这是一部关于()的百科全书,部分内容入选()。
5、总结提升:同学们,刚才我们边猜边浏览了书的封面、报头以及栏目,接着,我们就轻松地完成了主要内容的梳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已学习和运用了两种读书方法——猜读法、泛读法。(板书)
(四)、按提纲整合资源,渗透读书方法
1、不过,一本好书像一杯好茶一样,需要慢慢地品味,囫囵吞枣是不可能感受到它的魅力的。可是怎样品呢?老师已教了你们一个好方法:就是精读,当你读到精彩的内容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我们通常会反复阅读,仔细品位,直到读懂,读透彻为止,即“细读——思考——批注——整理”。
2、前段时间,我们已经按照这四个步骤完成了《候鸟离乡月》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接下来我们就来汇报你们每个小组根据提纲搜集到的信息。
(1)到了秋季,鸟儿们都飞走了吗?它们飞往越冬地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2)说说鸟儿迁徙路途中遇到的那些袭击和骚扰。(3)地上的走兽分别是怎样过冬的?(4)说说秋季植物们的情况。(5)猎人们是怎样狩猎的?(6)说说树木们。
4、师小结:看来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是很不错的。《森林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知识大门,只要读书得法,就会获益良多。
(五)、知识竞赛。
1、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森林寻宝”抢答游戏,有信心成为“神枪手”吗?
(幻灯出示考题,学生抢答)
2、看来孩子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以后,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测自己的阅读成果。
(六)、朗读经典片段,感受语言魅力。
下面,我们选一部分你们最喜欢的内容来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第15页)
(七)、阅读拓展。
如果你想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了解苏联森林中的动植物的生活情况,你就要认真地读完《森林报》之《春》《夏》《秋》《冬》四本书。相信读完这四本书后,你会感觉到自己仿佛在苏联的森林中度过了美好的一年。
(八)、全课总结。
然而,当越过《背影》的教学大讨论, 又有些问题出现在我的视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公开课?是“伤痕累累”的问题课, 还是“完美无缺”的超常课?是名师们新颖的模式公开课,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的实用家常课?因此,语文学科可能要专心致志的思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
一、荆棘丛生的“门口”有绝佳的风景
说实在话,普通老师的平常课、家常课, 多的是苦口婆心,多的是实用价值。这些课, 每每上过了就淹没在校园学生的笑声中了, 没有几节能够让教师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而 “家门口”的公开课,意义与价值则不一样!
“家门口”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朴素展示。“家门口的课”,说俗一些就是本组内的教学公开课。江苏许多学校都有“推磨式” 听课,意思是每个学期,每个老师轮流上一节公开课——“人人过堂,个个展示”。这些课,每每是基于校本经验、基于教师个人经验。这样的语文公开课,笔者一年要听50多节 ;有的老师的课,我要重复听三四次。
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家门口”的公开课多少有些“行政”色彩,多是面向特定人群,正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展示课”。 学校里的公开课,除了有自己或者其他班学生参与听课、参与互动外,有时还有本校、本地区的领导、老师参加听课,有时也包括外地老师们参加听课、参与评价。这些“家门口的课”,有的每每还带有评比的意味。上过之后,要评个一二三等的差别。当然,这样的课,由于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的原因,每每荆棘丛生、问题遍地。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公开课应该是教师展示教学思考、教材处理和经验交流的好时机。如我校代霜雪老师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她先让学生“填一填、比一比”,让学生填词语,以比较两首词在用字上的艺术追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皱”字改成“ 翻”或“动”行不行?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之后,师生研究“皱”、“滴”字分别有什么妙处。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这样的情境设计好在哪里?教师本人可能并不完全知道。深度研课时,我对她说,这样的设计唤醒了前面学过的两首词之情境,又培育了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还较好地引出了课文题目《咬文嚼字》,为教学展开做了铺垫。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这样的设计就是“情境铺垫”“心理铺垫”。我们看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这个片断——
生 :“皱”写出了微风吹动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画面。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内心躁动不安。
生 :“翻”字显得风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动”无法写出女主人的心情。
师 :非常好。这个地方填写什么?
生 :滴。有声音,有反衬,说明孤独寂寞。
师 :这也叫以动写静。诗人一夜未眠啊。 还有一段文字,来自《鸿门宴》。刘邦自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可是见项羽时却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见到项羽时为什么把自己的称呼改了?
生 :是为了故意贬低自己而奉承项羽, 来让项羽放松警惕。
师 :说得很好呀!大家想想,我们针对这个三个例子做的什么事情呀?
生 :咬文嚼字。
师 :没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文章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这样“家门口的课”能够展示青年老师朴素的教学追求。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如何发展、提升?应该说,就在这一节节 “家门口的课”的开设与研究过程中。
代老师这样的设计好不好?教学之前与教学之时,她心里是没有底的,她仿佛站在荒野等候我们的“援助”与“评判”。她说, “设计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教学时,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前面学习了宋词单元,学习了《史记》单元……” 其实,这样做不是非常好的过渡么?不是恰到好处么?自然、实在、有效,可以这样评价。因此,“家门口的课”还带有一种期盼承认的色彩。
但是,如果从创新的层面看呢,如果从生活化的层面看,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建议道 :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古民居古建筑。如夫子庙、将军府、 状元楼、总统府、慈禧堂……如果以“夫子庙”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这些建筑名称哪个跟其配合最好?是“夫子庙/将军府”还是“夫子庙/状元楼”?是“夫子庙/总统府” 还是“夫子庙/慈禧堂”?如果教学由此开始, 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不是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思考中,不仅仅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历史、品尝了家乡的滋味,还积累了诗词押韵的常识。 而教学又能在新鲜的素材的引领下,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新的生活领域。不是更有生活意味么?听了这样的创新建议,代老师困惑了。
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是新颖,生活气息是有生活气息,但教学朱光潜先生的 《咬文嚼字》时,我们能不能这样设计?“情境铺垫”“心理铺垫”由什么决定的?我们可能还要看《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时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其实,我们只要将朱先生写文章时运用的素材列举一下,就可以知道——
郭沫若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材料 ;杨雄醉骂潘巧云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 你这你这——”;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史记》中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视之, 石也”;
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材料 ;
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要回答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只能由课文情境决定,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创造教学情境。
朱先生写文章时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他举出的“例子”并不 “随便”。他是从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选择素材,所以,课文最后他强调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也就是说,什么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与课文情境最衔接的情境,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这节“家门口的课”,虽然下课时拖延了一些时间,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还是有值得点赞的风景的。
因此,青年教师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相对于韩军、黄厚江等名师课,“家门口”的公开课绝对是成长的青草地,教育的百花园! 对于一线普通教师来说,“家门口的课”可能课堂问题多多,毛病多多。但其开展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提升。而如果能开展基于“家门口的课” 的深度研课,则更可能促进开课教师们坚定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从而解决在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家门口”的公开课,应该被理解为优化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追求的最有效的见识课、成长课。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名师也的确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中被发现并逐步成长起来的。
笔者当年就是因为在全县期中视导检查中,因开了《济南的冬天》这节检查课而被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王鹏老师发现,到12月份他便建议我们的校长,让我去县里参加 “优质课比赛”。结果,我执教《向沙漠进军》 获得了全县第一名。应该说,这两节公开课, 我都上出了一些个人的风景。试想,偌大的校园,普通一线教师如何被领导与同事发现?就是这“家门口”的公开课! “家门口” 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踏实步履!
而青年教师行走在“漫漫西天取经路” 上,要 “除妖斗魔显真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线教师一辈子能上得几节有风景的教学公开课?更多的校园教学公开课,多是荆棘丛生——问题多多,指责多多。而那些有风景的公开课,便也成了一线有追求老师的 “宏大梦想”。
我不否认许多老师日常教学课上上出了些教学风景,——那至多也只是个人在校园课堂上呈现的教学风景,存在于教学笔记或者日记中或者同事们的评论中,要不了几年也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但是,有了“家门口”的公开课的感受过程,有了备课老教师的“指点江山”“开拓进取”,一代代年轻老师就很容易成长起来了。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可能最宝贵的就是这样荆棘丛生的“家门口的课”——日常公开课。
从教学研究的层面看,“家门口的课”更有研究价值。“家门口的课”表演成分相对少一些,作秀程度相对轻一些,因而显得更加朴实、真实。这种“家门口的课”,既不是汇报表演课,也不是领导观摩课,更不是彼此相斗的评优课。这种“家门口的课”,每每就是教师自己多考虑考虑,第二天便开始教学了。相比于教师日常课堂,这“家门口的课” 公开课,开课老师也非常重视设计,也重视教学细节,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教学艺术真实的展示出来,希望获得同一备课组老师的好评或者认可。这样校本公开课,是老师们家门口最寻常不过的课了。但在教学设计上, 在教学过程中,开课老师们多希望把教学失误控制到极限,尽量不出现教学问题……每每听过这样的公开课以后,不会产生“这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的感觉。相反, “家门口的课”显得非常真实、纯粹。
对于开展语文学科教育科研来说,“家门口的课”是普通老师经过多次思考、修正的课堂。这些课堂,即便经过多次“打磨”,仍然“漏洞百出”、“拖泥带水”,甚至“千疮百孔”……这样原生态的一线普通老师的课堂, 对于热爱深度研课的老师们来说,那里面可能就有伟大的教育教学启示在向我们的教育科研招手,如果我们勇敢前行,便能发现迥然不同的原始风光。因此,多看看“家门口的课”,多找找“家门口的课”中的闪光点或者不足之处,也许创新语文教学的启示、成功语文课堂的雏形,就在那里生成。
二、名山大川的“入口处”有别样的风景
立足于“家门口的课”,我们能够看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春色,我们能看到“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的和谐,但要真正看到名山大川式的教学大风景,还得走进名师课堂,与名师课堂对话, 领取不同于“家门口的课”的别样设计风景。
为什么名师课堂值得关注?因为名师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时空,一定程度上活跃在不同时期的教师的心中。
我教学31年,大略知道一些什么是好课。好课对人的影响不只是教学技巧的成熟, 教学设计的灵活,还有全面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命的影响。所谓好课是跨越时空的,你与它对话仍然能够读出现实的追求来,——无论是教学的还是生活的。
我心中有了几节好课,每每上公开课, 总是会想到这几节课的理念、这几节课的问题设计、这几节课的环节转换。但内心,又总是想避开这几节课的设计形式。我以为, 好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片教学风景,我们欣赏、 吸纳之余,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教材,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 使批判生成为教学创新的常态。如此,我们才能打破名师的教学模式,走出对名师“崇拜”“盲从”的“光圈”,使自己的课堂设计成为有思想的教学设计,使自己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思想的阅读。
名师推出的课堂每每倾尽一生的追求。 名师的好课为什么值得我们致敬?冰心说 :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事实上,好课每每是教师们“踏破铁鞋”之后得来的。
我相信,无论是黄厚江老师教学《背影》,还是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他们花在文本研讨、文献梳理、教学设计上的时间并非45分钟!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他投影了这样的文献——
1917年冬天前,朱自清听闻父亲徐州纳妾之事和造成的后果,已有怨言。父子徐州相见,“满院狼藉”。“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朱自清和父亲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1921年父亲代领薪水事件发生。1922年朱自清离家出走浙江教书, 1923年,朱自清甚至把母亲妹妹接出来一起住,几乎和父亲断绝了关系。
我以为,黄厚江老师不仅仅仔仔细细地研读了《背影》文本,还系统地梳理了《背影》的相关文献,甚至我推测,黄厚江老师还阅读了近期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案例。要知道,《背影》诞生90年来,许多名师都上过这篇课文,而黄厚江老师如何上出不同,上出智慧呢?显然,他要作《背影》教学设计方面的梳理!
我听了黄厚江老师这节课,黄老师确实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他从语言角度深入,思考之深透非常人能及!课堂上,黄厚江老师的文本解读深刻精妙,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上课开始,他从“问感动”出发——你读《背影》觉得感动么?,让学生反馈阅读文本的直接感受, 之后借助“《背影》图”实现文图转换而品味文本之关键词,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接着投影文献资料,联系背景对比分析情感之隐藏、含蓄,选材、剪裁之巧妙!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流程,令人眼界大开,激动不已!好课背后,有淋漓的汗水 ;好课背后, 有深深的付出 ;好课背后,有执着的钻研。
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也应该经历“《背影》虐我千百遍,我待《背影》如初恋”的执着。韩军老师为什么会超越《背影》传统的 “父爱子,子敬父”主题,从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上读出生命主题?他为什么会从《背影》中四次流泪的原因入手解读出生命存在不容易的主题?为什么会生成“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的疑问?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有一幅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韩军能读出《背影》的一片风景?在回答《背影》究竟是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时候,韩军说,《背影》表达了生命哲理的话题。教学到最后,韩军老师幽默地出示了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这种教学穿越, 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 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没有深入研究的功夫,韩军能上出这样的《背影》么?因此, 好课从来都要“费一番功夫”。
《红楼梦》为什么会有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因为曹雪 芹曾经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名师们的好课为什么有那样高的含金量?也是这样!许多名师为了一节课,每每用尽一生的心血,用尽了一生的智慧来思考、设计、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讲过这样故事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 :“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准备了一辈子”,其实是个大实话。一辈子功夫,却道出了名师课堂的真谛!而年青老师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呢?名师课堂的备课功夫全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决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临阵磨枪”。 名师们精心推出的观摩课,有的也确实是让我至今难忘的。这些好课里面有好风景,可以让我们永远驻足、流连 ;这些好课,有的可以跨越时代的风云,任何人解读而风味不减。
名师好课其实是用一生教学智慧生成的艺术。宋代诗人徐元杰描述西湖风景时说 :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我们观摩名师课堂,还是为了走入名师的思考视野、教学视野去汲取我们的教学营养。浙江名师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教学出一片秀丽江山。 教学之余,他曾经和我讨论这节课,最后我对他说 :“我心中有三节课 :一节是北京宁鸿彬老师的《皇帝新装》,一节是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一节是江苏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我并且说 :“希望第四节课是你的《鉴赏家》!”我之所这样说,是因为我从他的课堂上领略了“风日晴和人意好”,我得到了真正有意义的启示。
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下足了深度研课的功夫,表现出了一流的教学追求!他教学《鉴赏家》以小说开头的第一话为抓手 :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节课,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成功便在这“牵一”上!他以“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总纲,不断敲打学生的思维。
凡小说创作皆有创作主张,或者因历史的反思而得,或者因现实的反省而得,或者因未来的召唤而得!《鉴赏家》中,“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小说破题陡峭,出语惊人。这“第一个”究竟味在何处?有“第一个”就有“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谁?这样一问,他的课堂探究就聚焦到小说的最后一段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是啊,画家死了,叶三死了,画也被埋了……小说的滋味不就出来了!他引导学生深深咂摸其中滋味,原来,这“第一个”竟然是“最后一个”,是“唯一一个”!作者为什么写《鉴赏家》?目的是什么?他这样引导学生一思考, 小说的意境就更为悠远了。——随着叶三们的离开,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便消逝了!这就是作者珍惜的、渴望的所在,这就是作者、读者痛惜之所在!肖培东教学《鉴赏家》研讨得非常有深度,他的课堂走得很有风景。
教学艺术其实也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艺术。 很多老师喜欢在最后一段引发这样的探讨 : “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而答案无非两种 :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其次,这样做法欠妥,是叶三自私的表现。这样,季匋民作品将永远不见天日,不再被欣赏、没有人认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这样的探讨,看似开放而有深度,其实是不知这最后一段的韵味,不知汪曾祺小说隐藏的社会情绪,而把小说读得落入了世俗境界,泯灭了名士精神、名士情怀的隐喻价值。
教学《鉴赏家》时这些问题是绕不过的 :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其鉴赏水平表现在哪些地方?懂得鉴赏的叶三,为什么最后要把画带进棺材中去,传给世人不是很好么? 他一画也不留下,他担心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叶三作为“鉴赏家”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我教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写一个女人呢?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名士的氛围!这样看第一句话就有意思了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什么说小说在弘扬 “名士精神、名士情怀”?作者创作的秘密在这一段中——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 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 :‘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好风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名师课堂每每好风景不断,我想还与名师们善于接近课文作者、善与课文作者独立对话。韩军教学《背影》与黄厚江不同,这是独立的对话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就小说来说,小说创作是应该有针对性的,有社会教育意义的。 当假“名士”很多很多而招摇撞骗时,汪曾祺渴望能多些叶三、季匋民、辻听涛那样的名士!果贩子叶三无疑是优秀的,但季匋民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鲜的水果不是高亢的吆喝声,旷达超脱、洁身自好的他孤独又忧伤,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鉴赏他和他的作品的鉴赏家。小说中也写到了想方设法簇拥在季匋民周围的其他人,“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假充内行,谄媚取悦,缺乏真诚,不出于肺腑去赞美,所以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季匋民向叶三解释以排行称呼的原因时,说“是古人风气, 不是看不起他”,注意,这个“古人风气”, 这才是画家季匋民内心精神栖息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画家欲求真懂艺术并能给予 “出于肺腑”的赞美的真正知音而不得,在精神世界里,季匋民是孤独的,但季匋民并不违背自身精神标准而降格以求,却又是孤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课文都写的是一群男人!
名师的好课真的可以说是“一课千金”, 每每会留下“一眼万年”的意味。观摩这样的课,就像读书积累,想成就“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优秀的作品。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和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读书与上课的关系,但从观摩名师课堂,借鉴名师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想一想,在名师课堂面前,我们的 “家门口的课”是不是“入门和常识”?是不是“沧海之一粟”?
关键词 新课标 英语 公开课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53-02
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启发学生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最高意蕴和境界。新课标的实施把课本教材由“教本”的角色转变为“学本”;教师由主体灌输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探索者,整个教学过程由知识的单向流动变为学生的体验、感受、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一枯燥的以教师知识为背景的知识传授更多地转变为以学生知识经验为背景,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探究于段来实现情感、知识、价值观多元化目标的统一。实践使我体会到,新课改给我们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更高挑战。
一、做足准备,有备无患
1.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效果检验的依据标准。初中英语各年级都有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备教材。充分理解、利用教材内容。现在不少公开课为了体现创意,完全抛开课本,另立主题。我认为这样不合适。课本中的事例、知识点、问题都经过专家精心筛选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鲜活的时代性,尤其是课文中的相关链接所列事例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体现了这节课在新课标卜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上公开课要好好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
3.备学生情况。(1)摸清学生知识背景。公开课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贻。一般情况,市区、城区的学生要比镇区的学生要知识面要广、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灵活,视野较开阔。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知识情况,讲课的进度,问题的设置难度,教学的侧重点、习题的设置都会有较大的区别。(2)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样年龄学生的心理与我们成长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在云南文山落后的山区也是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初一年级与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通常初一年级的学生心理还较幼稚、回答问题比较主动积极,但回答时比较散乱,教师要及时控制,回答的内容相对比较肤浅、需要老师启发引导,并且出乎意料的创意答案不少,老师要多鼓励;而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在年龄上较大,不如初一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回答,尽管有想法,也怕别人笑话,显得相对被动,课堂气氛更多地表现为安静而有序,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要更多地表示尊重。
4.备教法学法。“因材施教”其中包含二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的素质,另一是指老师本身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老师不能培养成有个性的学生。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讲授知识让学生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让听课的人听到些什么?给人什么思考?有什么亮点?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本人的个性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这节课与众不同之处。善讲者,可讲授为主;善问者,巧设问句,循循善诱,启迪思考;善演者,大可长袖舞之;善唱者,可编诗编歌,娓娓道来;善辅导者,可妙设习题,精心辅之……总之,运用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才能发挥所长,游刃有余。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公开课的主体,是师生展示教与学的细节和关键。上一节公开课,我尽量做到以下几个点:
1.思路清晰。课前先理清思路,一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讲授顺序是如何的,只有做到心中有“序”,才能临场不慌,遇事不忙,从容不迫、仪态大方、镇定自如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每上一节公开课我都会先进行预设,让每一步都层次分明,细到所占时间都有会有详细的规定。
2.衔接过渡自然。思路清晰的基础上,怎样把各个知识点环环紧扣起来,变成一节生动、流畅的课堂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必定是有内在联系的,运用这种联系去过渡,会给听众自然、流畅的快意,不会让人感到做作、别扭,突然。做到各知识点之间实现简单自然的过渡。
3.突现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老师课前要做更充分的准备,要求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先去预习课文,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为方便学生表现、探索,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小品、辩论、竞赛、制作、作品展示……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共同参于其中,不再主讲,而是穿针引线、及时纠正、总结,让教学为学生服务,让师生共同成长。
三、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科技的进步,为教学于段带来变革。现在,公开课上常常用到多媒体,因为它承载的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效率高,兼形、色、音等多元三维的展示,形象生动、直观流畅。在课件的制作上,如果运用恰当,能为公开课增色不少。对于课件的制作,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主张简洁、实用。简洁的课件更能让学生注意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果课件制作过于华丽,这只能流于表面,一节课不停地在课件间流转,虽然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兴奋过后常常所获不多,这是不可取的。在课件制作、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文字不要太多,少而精、大而整。
2.色彩不宜太杂乱,要有主色调。
3.引用图片、事例要精当,贴切学生生活实际,不宜滥。
4.除非强调,切莫乱用声响,扰乱学生注意,控制好音量。
5.操作要熟练,展示时要与教学进程一致,过早过迟都会起反作用。处理好教师与课件、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板书、板书与课件之间的多边关系,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板书体现了,课件操作却落后了的混乱。
【颐和园公开课优质课】推荐阅读:
颐和园 教案06-26
《颐和园》说课10-17
颐和园的作文10-09
游颐和园阅读答案05-31
颐和园实习报告07-09
颐和园游玩写景作文07-10
北京颐和园导游词06-02
古老、美丽的颐和园作文07-20
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09-19
游颐和园心得体会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