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精选6篇)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 篇1

生物是自然界最具活力的组分。在地球上没有生物出现之前是寂静的、单调的,生命的出现使地球上有了生机,有了色彩。生命演化至今,丰富多彩的生物使地球生机盎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作用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课题一 生物旅游资源认知

一、生物旅游资源

(一)生物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物是地球表面有生命物体的总称,是自然界最具活力的群落,它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据统计,现今被发现、记载并定名的生物体约有2000000种,这使得自然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象。作为旅游资源的生物,主要是指由动、植物及其相关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各种过程与现象。

生物旅游资源以其复杂的形态和由其自身生命节律所表现出的变化性构成了旅游景观的实体,是自然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类型。

(二)生物与旅游的关系

生物具有构景、成景、造景三个方面的旅游意义。

1、构景

构景指的是生物以其美化环境、装饰山水的功能而成为构成旅游景观的一大组分,失去生物,旅游景观便会因此失去魅力。有的人将植物比作大自然的毛发,“峨嵋天下秀”的“秀”,指的就是在起伏流畅的山势上由茂密 植被所构成的色彩葱绿、线条柔美的景观特色;“青城天下幽”的“幽”,指的是在深山峡谷中茂密的植被更增加了其景深层次,使人产生幽深、恬静的美感。有人将动物比作大自然的精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就是主要由猿声而构成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所形容的都是由生物美化环境的功能所构成的美景。人们早已认识到生物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生物进行园林建筑、装点城市。

2、成景

成景指的是自然界中由动植物本身的美学价值引起人们的美感,吸引游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而形成的旅游景观。动植物的成景作用源于其形态和生命过程的美、奇、稀的特征。从生物的形态上看,不少植物的花色之艳、花姿之俏,不少动物色彩艳丽、体形奇特、鸣声悦耳,此为“美”;不同环境有不同的生物,致使热带动植物对于温带的人来说充满奇特之感,此为“奇”;世界上数量稀少而又极具科学考察和观赏旅游价值的生物,被视为无价之宝而倍受人们宠爱,如我国的大熊猫,此为“稀”。从生物的生命过程来看,植物随季节变化形成的春季观花、秋季赏叶,动物随季节迁徙形成的蝴蝶谷、天鹅湖等,都能成景。

3、造景

造景指的是人们根据生物的特征,将野生生物驯化后进行空间移置,在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通过人工营造环境,将各地的植物活体汇集一园形成的植物园,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探奇、观赏、娱乐价值,如英国邱皇家植物园、美国阿诺尔德树木园、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中国的北京、中山、华南和西双版纳等植物园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人类驯化并栽培和养殖的生物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态景观,为大自然添景增色,如极有韵律的梯田、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万亩油菜花的壮美、硕果累累的果园等景观,历来为人称颂,成为田园旅游美景。

二、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生命性

是指生物具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开花落叶、迁徙捕食等生命特性。它是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是旅游资源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类型。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都属于无机物,由它们构成的风景景观,也有动、静的变化,但这种动态变化主要是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的自然运动过程,是无生命的。而动、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们的存在给自然界增加了生命的活力。如青海湖鸟岛上的成千上万只禽鸟,使原本孤寂的荒漠景观变得热闹非凡、生机盎然。

(二)丰富性

丰富性指生物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地球上任何地方,无论是陆地或海洋,无论是天空或地下,都有生物存在,而且生物种类、自然生态系统均丰富多样,都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再加上各地区 人工创造的各具特色的生物景观,使地球表面广泛存在着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

我国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包括不少特有、独存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稀物种。据统计,目前我国有高等植物30000多种;维管束植物约有27150多种;独有的树木50多种,其中银杏、水松、水杉、金钱松、银杉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我国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约2000多种,其中鸟类约有1189种,兽类近500多种,爬行类约有320多种,两栖类约210多种。世界上有不少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如丹顶鹤、马鸡、金丝猴、羚羊等。还有一些属于第四纪冰川后残留的孑遗种类,如大熊猫、扬子鳄、大鲵、白鳍豚等,都是极为珍贵的物种资源。

(三)观赏性

观赏性是由生物的色彩、形态、发声、习性、运动等特征引起人们美感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正是生物成其为旅游资源的根本所在。观赏动植物的色彩是最引人注目、最具感染力的。云南的一棵万朵山茶树被誉为“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边天”,十分壮观。北极熊雪一样洁白的皮毛;鸟类清脆、婉转的鸣啼声,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猛虎下山、鱼游水中的生物运动曾令不少人浮想联翩。

(四)季节性

季节性是指生物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变换而形成季节性旅游景观的特点。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植物开花,如冬天的梅花、秋天的菊花等。不少植物的叶色也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如银杏的叶子,春夏季为绿色,秋季为黄色。一些动物的毛色也随季节而变化。如雷鸟在冬季为了与雪地的颜色保持一致,它的羽毛会退变为白色,作为防御敌人的保护色。许多动物如候鸟、蝴蝶、驯鹿等,为寻找更好、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会随季节有规律的迁徙,从而出现生物空间位置随季节变化的景象。

(五)再生性

是指由生物的繁殖功能、可驯化功能和空间移置性所决定,由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形成的生物景观的特性。这决定了生物的再生性和利用的可持续性。人们在生物的可繁殖性基础上,借助生物的可驯化性和空间可移动性特征,在局部改变生态环境条件,运用人工干预的手段将许多动、植物进行驯化、移植、饲养、培育,形成人工生物景观。如我国通过人力作用保护了濒危灭绝动物大熊猫和其生存环境,并将它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许多国家,让更多人可目睹这一珍贵的“活化石”。

(六)脆弱性

脆弱性是指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受胁迫增大且在抗干扰能力上较为脆弱的特点。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灾害性环境变迁,会使不少生物死亡甚至整个物种绝灭,如地质时期白垩纪时灾变环境,使称霸一时的恐龙绝灭。人类过度地干 扰破坏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的绝灭。如原始的刀耕火种,烧去茂密树林,使动物失去栖息地而影响其生存,土地失去植物根系的固着导致水土流失,这种遭破坏的生态系统必然失去其旅游美学价值。由此可见生物旅游景观是极为脆弱的,在开发利用上只宜提倡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生态旅游。

(七)特色性

特色性指的是生物受地域分异规律控制而形成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生物景观的特点。可以说地球上不存在环境完全相同的地区,地区之间多少存有差异。环境的地区差异,大尺度的遵循纬度地带性、干湿差异性;中尺度的遵循垂直地带性;小尺度的遵循地方性等地域分异规律。生物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物。热带的植物叶大、常绿、秋冬不落叶,寒带的植物多为针状叶,秋冬落叶;热带的动物皮毛不如寒带的厚。各个地方都存在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物奇观。人们一提到热带,就联想到陆地上茂密的热带林、独树成林的大榕树、大象和孔雀,海洋中的热带观赏鱼;提到两极就会联想到北极的北极熊、南极的企鹅;提到澳大利亚就会联想到袋鼠;这一系列的“联想”都来自各地特色生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的自然反映。

(八)冶情性

生物的某些特征中蕴藏着某种备受人们推崇的精神,能够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这就是生物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所在。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不畏严寒的精神,成为人们不畏逆境的精神支柱;孔雀和大象成了傣族人民对美丽和威武追求的象征;不少动植物因其精神价值而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象征,国花、国鸟、市花都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精神追求。

三、生物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植物旅游资源

1、观赏植物

根据观赏植物中最具美学价值的器官和特征,将其划分为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和观枝冠植物。

(1)观花植物

花是植物中最美、最具观赏价值的器官,花色、花姿、花香和花韵为观赏花卉的四大美学特性。

世界名贵花卉资源极为丰富,如朝鲜的金达莱花、坦桑尼亚的丁香花、奥地利的白百合花等。其中有些花卉极具有观赏价值,如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和我国的十大名花等。

①我国的十大名花

中国具有数以万千的奇花异卉,1986年1月至1987年4月,由上海园林学会等单位发起,通过全国4万余张选票选出了“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牡丹(万花之王)、月季(花中皇后)、梅花(群花之冠、雪中高士)、菊花(寒秋之魂、花中隐士)、杜鹃(花中西施)、兰花(花中君子、空谷佳人)、山茶(花中珍品、花中妃子)、荷花(水中芙蓉)、桂花(金秋娇子)、君子兰(黄金花卉)。

梅花。梅花又称春梅、红绿梅和干枝梅等,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在漫天飞雪、万花凋零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淡雅悠然,是寒冬唯一的观赏名花。梅花神、色、韵、姿、香俱佳,自古就是观赏名花,我国栽梅、赏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赏梅胜地。浙江余杭超山的“十里梅海”,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誉,梅林中两株古梅,一唐一宋,尤为珍贵;苏州邓尉山素有“梅花甲天下”的美称,被誉为“香雪海”。此外,昆明黑龙潭、广州罗岗、闽西十八洞和歙县多景园等都是闻名遐迩的赏梅胜地。

牡丹。牡丹又称洛阳花、木芍药、百两金和富贵花等,属毛茛科落叶小乔木。牡丹原是我国西北深山中的花草,南北朝时,人们将其引种作为观赏植物。牡丹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幸福、繁荣的象征,它以其花大形美、雍容华贵、气味芳香而获得“花中之王”的美称。河南洛阳、山东的菏泽是我国著名的牡丹产地。每年“牡丹节”期间,洛阳游人如织,盛况空前。近年来,菏泽建立了“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等牡丹种植园,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旅游者前来观花赏奇。近年来,作为专项旅游产品的“花展”,受到游客们的青睐。例如从 1983 年起,洛阳每年举办牡丹花会,吸引了四海宾客,真是举城轰动,万众欢腾。正如白居易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荷花。荷花别名莲花、芙蓉等。2500多年前,荷花就以叶大青翠、花大色丽,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成为宫廷、园囿和私家花园的珍贵观赏花卉。今天,辽宁金县和新金县沼泽地还有千年古莲花;东北兴凯湖莲花河附近有大片野生荷花,都被列为保护之列。我国荷花分布很广,以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嘉兴南湖、湖南洞庭湖等赏荷、育荷最为出名。

②日本的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东京的市花。日本樱花有300多个品种,分为白、黄、绿、粉、淡红等多种颜色,其中有一种五色樱,花瓣有五种色彩,其形美不可言。由于受光照、水分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遍布日本各地的樱花,开花时间各不相同,每年,不少游人都不惜财力、精力赏遍各地樱花。

③荷兰的郁金香

荷兰有“欧洲花园”之称,其花卉中郁金香最为出名,也是荷兰的国花之一。郁金香从土耳其引进到荷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引进之初,品种极为单一,直到17世纪30年代,由于“疯狂的郁金香贸易”,才使其身价倍增。经过数百年的培育,现已有700多个品种,每年有80%的花卉出口远销到世界100多个国家,让更多的人可以目睹郁金香迷人的风采。

④奇异花卉

奇异的花卉,往往以奇特的美吸引着旅游者。奇异的“奇”是指某种独一无二的特征。如花最大、最古老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热带森林中的大王花奇大无比,直径约1.4米,最重超过5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王莲,直径2—4米,可负载20—30公斤的小孩儿,是世界上最大的莲。

⑤国花、市花

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花卉,被作为某种性格特征和理想、愿望或民族追求的象征,而成为国花、市花。如英国的国花是玫瑰;泰国的国花是睡莲。我国的国花有“一国二花”、“一国四花”之拟,“二花”指牡丹和梅花,“四花”则是按四季排列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我国不少城市也确定了市花,多数城市的市花为一种,也有不少城市为两种,如北京——菊花、月季;上海——白玉兰;南京——梅花;西安——石榴、月季;昆明——茶花等。

(2)观果植物

果实是丰收的象征,成熟的果实以其色彩、形态、美味吸引着人们。果实的颜色完备大自然七彩之色。观赏果实的色彩以红紫为贵,如苹果、桃、李、荔枝、山楂、樱桃等,黄色次之,如杏、梨、橙等;果实的形状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篮球,如西瓜,有的小如指甲,有的为圆形,也有的为自己独 特的形状,如梨形;论其味道,甜、酸、香、苦、涩,真是各具风味,且大多数果实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备受人们青睐。集色、形、味为一体享誉世界的十大名果为:榴莲(果中之王)、西瓜(瓜中上品)、中华猕猴桃(超级水果)、梨(百果之祖)、苹果(记忆之果)、葡萄(水晶明珠)、柑橘(美味佳果)、香蕉(长腰黄果)、荔枝(果中皇后)、菠萝蜜(微花巨果)。

(3)观叶植物

叶是植物的生命之源,其品格是创造、是奉献。观叶主要观叶色,虽叶之本色为绿色,但大自然中不少植物叶色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极高的观赏价值,即季相观叶植物;不少植物终年具备似花不是花的彩叶尤为美丽。19世纪末以来,欧洲兴起温室庭园栽培彩叶观赏植物,随后普及全球,故有“人们喜花,更爱叶”的说法,古人也有“看叶胜看花”的诗句。

(4)观枝冠植物

树木的枝冠之美主要由树冠外形和棱序角决定。树冠是树木外围线所包围的部分,其形态有尖塔形、柱形、伞形、卵形、球形、杯形、波形、下垂形、被覆形等,其中如冲天柏的塔形和如垂柳的下垂形较美;棱序角即枝与树干的夹角,一般为 10°-180°,30°-40°为常见枝序,棱序角 10°左右的上向形的美国白杨、棱序角 90°左右的水平型的雪松和棱序角介于 90°-180°的下垂型柳树,均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如雪松被誉为“风景树的皇后”。

2、奇特植物

奇特植物即与人们日常认识的一般植物所不同的植物,以其独特的或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某一特征而闻名。“奇”即“怪”,这里所说的奇或怪是指相对于某一自然环境下的人们而言。如充满植物奇观的热带森林植物,对于生活在热带的人们来说,习以为常,一点也不觉奇,更无怪之感。对于温带、亚热带等地区出游的游客来说,热带植物确为奇观。奇特植物的另一层含义还包括诸如最高、最古老、花最大等在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某一特征而闻名的植物,即世界之最植物。云南马县的钟表花,花的最外层是白色的花瓣,像表壳;第2层是排列整齐的无数细须,中间为紫色环,像表盘;第3层有3片翘起的黄色花蕊,中间又伸出3根棕色的“针”,如同于时针、分针和秒针。

世界著名的植物奇观如:(1)结“面包”的树——面包树(2)产“大米”的树——西谷椰子树(3)流“糖浆”的树——糖槭(4)分泌“奶汁”的树——奶树(5)洗衣树——普当(6)灭火树——梓柯树(7)气象树——青冈栎(8)变味果——神秘果(9)大胖子树——波巴布树(10)绿色水塔——纺锤树 世界著名的植物之最如:

(1)最高的植物——杏叶桉,澳大利亚草原上的杏叶桉,一般树高百米左右,最高竟达156米,比美国巨杉还高14米。

(2)最粗的植物——百骑大栗树,地中海西西里岛的百骑大栗树主干直径达17.5米,周长55米,巨大浓密的树冠可容百骑人马遮阳蔽雨。(3)最大的花——大王花,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热带森林中的大王花奇大无比,直径约1.4米,最重的超过50千克。

(4)树冠最大的树——榕树,“独树成林”的榕树闻名世界,孟加拉的一棵榕树树冠投影面积竟达一万平方米之多,可容纳几千人在树荫乘凉。

(5)最轻的树木——轻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轻木树生长速度特别快,植株的各部分都异常松软,干燥的轻木比重只有0.1-0.25。

(6)最古老的树——银杏,远在2亿7千多万年前银杏就开始出现,1亿7千多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称霸一时,而今恐龙早已绝灭,银杏仍然独存在我国,被誉为“活化石”。

(7)植物的老寿星——龙血树,非洲西部加那利群岛的俄尔他岛上有一棵树,受伤后会流出暗红色树脂,称为龙血树,其树龄至少有八千岁。

(8)最长寿的种子——古莲子,在我国辽宁省金县的深泥炭层中挖出的古莲子,寿命长达830-1250岁,经处理后仍能发芽、开花和结果。

(9)最小的有花植物——微萍,我国南方池塘水面上生长的微萍很小,只有四分之一圆珠笔芯大,其花小如针尖,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10)最孤单的植物——独叶草,在中国的云南生长一种植物,仅有一片叶子,真是孤单到“独花独叶一根草”。

3、珍稀植物

自3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起,植物物种的产生、发展和灭绝始终是绵亘不断,新的物种不断产生,老的物种不断走向绝灭。在生物发展史中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物种毁灭,在地质历史的白垩纪很多植物随恐龙一起绝灭,第四纪冰川的移动也造成大批植物的毁灭,只有为数极少的植物物种幸存下来。随着环境的变迁,有的植物甚至不能自然繁殖濒临绝灭。这些珍稀濒危植物是人类保护的主要对象,同时这些植物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在整个世界兴起的旅游大潮中都受到游客的青睐。

世界范围内种类个体和分布面积极为有限、本身又具有独到特征的植物珍品,各国均视为国宝,现列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

(1)神奇的莲中王——王莲,生长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莲,直径2米多,最大可达4米,圆形,叶缘向上卷曲,浮于水面,可载二、三十公斤重的小孩也不沉没。

(2)古老的活化石——水杉,1946年在我国四川发现一株水杉,称为“古老的活化石”。(3)热带雨林巨树——望天树,1974年在我国西双版纳发现一种异常高大的树木,比周围其他乔木高出20多米,欲见其树冠须抬头仰望才能见,最高达80多米。

(4)蕨类植物之冠——桫椤,蕨类是古老的原始植物,现今的蕨类多为草本,桫椤(又名树蕨)是恐龙绝灭后留下的数量极为有限的木本蕨类,极为珍贵。

(5)奇异的长命叶——百岁兰,非洲西南部沙漠地区生长的一种矮树桩似的植物,整株植物只一对叶子,百年不凋,称为百岁兰。

(6)中国的鸽子树——珙桐,珙桐原产中国,初夏开花,花形奇特,似白色鸽子,随风而舞,极端漂亮,西方人引种后称为“中国的鸽子树”。

(7)最重量级椰子——海椰子,海椰子只生长在塞舌尔群岛上,果重可达25公斤,是世界上最重的坚果,海椰子果实虽可随海水流走他乡,却不能在异地定居。

(8)稀世山茶之宝——金花茶,1960年在中国广西南宁发现一种花呈金黄色的稀世之宝的金花茶,花色娇艳,分布面积狭小,数量极少。

中国的珍稀植物无论其珍稀程度还是数量,在世界上都占有瞩目的地位,上述八大世界珍稀植物中,中国的就占5种。在众多的中国珍稀植物中,据其保护价值的大小分为一、二、三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中国已公布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保护植物147种,三类保护植物212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有:金花茶、银杉、桫椤(又名树蕨)、珙桐(又名鸽子树、水梨子)、水杉、人参、望天树和秃杉。这些植物除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外,也具有科学考察旅游和极高的观赏价值。

4、风韵植物

植物因其物种生长的环境不同,各具有其特殊的风韵,而成为人类社会文化中另一种事物或精神的象征者,称风韵植物。不少植物的某一器官如叶、花、果、枝和整个植株都有其独自的风韵。其中最具风韵的花,最受人们青睐,“国花”和“市花”成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精神象征。不少植物以它蕴藏的吉祥之意为人们传情送意。

(1)叶之风韵

·坚贞——松柏,孔子《论语》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高尚——松、竹、梅,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有:“松、竹、梅 称岁寒‘三友’。” ·常荣——松、柏,素有“松柏长青”之说。(2)花之风韵

·高洁——梅花,宋代佚名《锦秀万花谷》中有:“曾端伯以梅花为‘清友’。” ·门生——桃李,古将桃李喻为弟子,用“桃李遍天下”形容弟子众多。(3)果之风韵

·思慕——红豆,唐代王维《红豆》诗中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寿考——桃,南朝宋王俭《汉武故事》中有:“王母曰:‘此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

(4)枝之风韵

·依恋——柳,《诗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柳柳依依。”用柳条飘动的依依之状来形容惜别之情,故有“依依不舍”之说。

(5)树之风韵

·长寿——椿,《庄子逍遥游》中有:“上古有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潇洒——竹,唐代许昼《江南竹诗》有:“江南潇洒地,本自与君宜。”

5、树木(1)森林景观

在地球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总面积为50亿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32.6%。过去和现在,森林都是陆地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同时,森林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是保护环境、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主要的森林景观有以下几种。

①热带雨林景观

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树种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的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热带雨林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也养育了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等动物种群。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地区。

②红树林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和部分亚热带的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浸淹淤泥海滩上的一种耐盐的常绿乔灌木植物群落。它能起扩展滩涂、防御风浪潮汐袭击和保护海岸等作用。具有生态保护、经济和科学价值。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北纬32°至南纬44°之间。我国的红树林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等地。其中,位于我国广西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于1990年建为生态保护区,是首批国家级海洋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发育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湿润季风气候下的森林植被类型。其树种多为樟科、兰科、山茶科等。丰富的天然食物和良好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如昆虫类、鸟类、猿猴类、爬行类等。

我国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有“天然植物园”之称。④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指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其树种主要有栎、槭、桦树等,动物有鼠、鹿、狐、狼等。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西部、我国华北、东北及朝鲜、日本、北美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低地等地区;南美南端及大洋洲南部也有小面积出现。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不仅音乐闻名世界,森林也给人无尽的美感和乐趣。

(2)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记录历史、指示环境变迁、展示生态特征的历史文物和科学资料,具有科学研究和旅游欣赏价值。古树名木具有两层涵义:第一,指那些以古老的树龄、珍稀的树种和独特的生理结构特征吸引旅游者观赏的树木。如银杏,远在27000万年前就开始出现,17000多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称霸一时,而今恐龙早已灭绝,银杏仍然独存于我国;金钱松又名金松,是我国独有的树木,也是著名的观赏植物。第二,指那些具有历史文化特性,或因名人手植,或因传说故事,或因其形态奇特而闻名的树木。这些古树名木多与庙宇、古建筑、古陵墓、山岳景象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者观赏游览的重要内容。如孟加拉有一棵榕树,其树冠投影面积达1万平方米之多,可容纳几千人在树下乘凉,是世界上树冠最大的树;我国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相传是轩辕皇帝亲手所植,树高20米,树龄5000多年,至今挺拔苍劲,枝叶繁茂;山东曲阜的孔林,“因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储异树。”孔林现有古树2万多株,树龄多在数百年至两千多年,成为我国最大的名贵古树园。

浙江西天目山,古木参天,山上到处可见需数人合抱的柳杉、金钱松等,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松树是人们常见的树种,但黄山松树冠扁平、飘逸多姿、针叶短密、苍劲古雅,其形姿和气势别具一格,被列为黄山“四绝”之冠。

6、草原 辽阔的草原既是优良的牧场,也是理想的旅游场地。人们在草原上可以骑马、骑骆驼、乘勒勒车,在观赏草原风光的同时,还可在牧民家中做客,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享受独特的草原风情。

(1)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热带稀树草原是一种以旱生、适高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散生一些耐旱的乔灌木的植物群落。由于禾草的生长力高以及草原上植被稀疏开阔,有蹄类食草哺乳动物和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如斑马、长颈鹿、非洲狮等多有分布。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在世界同类植物中发育最典型、分布最广。(2)温带草原景观

温带草原是指由低温、旱生、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其植物种类主要由丛生禾草针茅、羊茅、须芒草等组成,也有散生的小灌木和多种双子叶杂类草,如豆科、菊科植物等。开阔的温带草原适宜善于竞走的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如野驴、黄羊、野牛和骆驼等。温带草原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温带草原带分布。

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是我国最典型的温带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平展坦荡,旷野无比,给人以无限情思,心旷神怡。

(3)高寒草甸景观

高寒草甸以温冷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层低矮,盖度大,根系浅而密集。我国青藏高原上分布的高寒草甸,仲夏时节,百花盛开,水草丰美,还有乌黑的牦牛、矫健的骏马以及野驴、野牛、藏羚羊、旱獭等多种珍稀动物,构成了一幅别致、生动的高原风情。

(二)动物旅游资源

动物,在自然界中最具活力。与植物相比,动物能运动,会发声,通人性。不少动物的体态、色彩、姿态和发声都极具美学观赏价值,世界各地历来就有观赏动物的传统。在与环境的关系上,动物能主动改变其生活场所,形成壮观的迁徙现象。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影响强度的加大,野生动物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在急剧减少。

1、观赏动物

观赏动物是指动物的体态、色彩、运动和发声等方面的特征能引起人们 美感的动物。根据观赏动物的主要美学特征将其划分为观形动物、观色动物、观态动物和听声动物。

(1)观形动物

动物的体形可说是千奇百怪、各具特色,特别是一些体形奇异的动物,蕴藏着一种气质美。如虎,体形雄伟,给人以王者之气概,我国的东北虎颇有山中之王的气度;雄狮,体形高大,毛色壮观,发威时头部之毛发根根竖立,其王者风范一点不亚于虎之下;腿修长、头高昂的长颈鹿的体态给人以典雅华贵的感觉;四腿如柱,身躯魁梧的长鼻子大象,虽大却不称王,给人以沉稳之感;尤其是尾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蹄似牛而非牛、颈似骆驼而非骆驼的“四不像”糜鹿,其体形更是耐人寻味,极具观赏价值。

(2)观色动物

世界上以斑斓色彩吸引旅游者的动物比比皆是。有的为纯一色彩,如北极熊,雪一般的白色绒毛给人以洁白无瑕的感觉;黑叶猴从头到脚闪亮的黑色如乌金一般。更多的为彩色组合,如黑白条斑排列极具韵律的斑马;圆形褐斑均匀撒落在黄色皮毛上的金钱豹;黑背白腹的企鹅;红色只点顶的丹顶鹤。更为有趣的是海南岛的坡鹿,背部有一条黑褐色的条带,条带下面点缀着若干平行排列的白斑,肋和腿呈土黄色,腹、胸、脚趾则呈一片雪白,色彩极为美观。还有那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和鸟儿王国更让人陶醉。

(3)观态动物

动物的行动也能引起人的美感,猛虎下山之威武,鱼游水中之自由,骏马奔腾之矫健,猿猴攀缓之灵巧,象出深林之雄壮,雁过蓝天之整齐,熊猫行走之憨态,以及孔雀开屏之美丽,常令人赞叹不已。猴、熊、狗和海狮等聪明的动物,经过人们的精心训练,可进行杂技表演,更是老少皆宜的旅游娱乐项目。

(4)听声动物

不少动物发出的悦耳之声能激发人们的听觉美。“鸟语花香”一词导出了绝大多数鸟是大自然“歌唱家”的奥秘。夜莺之鸣声,悠扬婉转、娓娓动听;黄山八音鸟之鸣声,音调尖柔多变,音色清脆悦声,一声能发出八个音;善仿人言的鹦鹉更历来受人宠爱;有的动物能发出奇特的声音,澳大利亚的国鸟——笑笑鸟发出像人一样爽朗宏亮笑声,云南鸡足山的念佛鸟发出“弥陀佛”的叫声,峨嵋山万年寺的弹琴蛙,叫声如委婉动听的古琴声。

2、迁徙动物

为繁殖、捕食和寻找更为舒适的环境,许多野生动物都有集体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本能。这种上规模的集体远征,使某一物种的动物在某一时段具体空间内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胜景。根据动物迁徙的空间位置和迁徙方式,迁徙动物可分为迁飞动物、迁移动物和洄游动物。

(1)迁飞动物

迁飞动物主要指随季节变化在空中长途迁飞的鸟类和昆虫。鸟类随气温的变化而迁飞,在北半球,一般夏季在凉爽的北方居住,秋天往南迁飞,到温暖的南方越冬,春天又飞回北方,这种迁飞的鸟类叫候鸟。对具体一个地区讲,来此过夏天的叫夏候鸟,来此越冬的叫冬候鸟,途经该地的叫旅鸟。春燕可说是我国人民最熟悉的夏候鸟,每年春天从印度等地千里迢迢飞到我国各地,在屋檐和房梁上筑巢、安家、生儿育女,幼燕长大后的深秋又陆续飞往印度越冬。鸿雁是我国南方的冬候鸟,每年中秋前后,生活在西伯利亚一带的鸿雁云集成群,排成一列纵队或“人”字雁阵,迁飞到我国南方越冬,来年春天再北返。新疆天鹅湖的天鹅、青海湖鸟岛的鸟群、鄱阳湖的鹤群及昆明的红嘴鸥都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旅游胜景。旅鸟途经的云集地也颇为壮观,云南大理的鸟吊山“鸟会”的热闹喧腾的盛况,使游人有如置于童话世界一般。

昆虫的迁飞最闻名的要数蝴蝶,地球上14000多种蝴蝶中有200多种能像候鸟一样随季节迁飞。最著名的要数美洲的彩蝶王,每年春天从中美洲长途迁飞到加拿大过夏,秋天又从加拿大返回中美洲,途经45000多千米,历时几个月的迁飞途中,千百万只彩蝶王在碧空长天中与飞云竞驰、和流霞争艳,蔚为壮观。台湾高雄的蝴蝶谷闻名于世,尤为奇特的是在美侬的“黄蝴蝶谷”里,蝴蝶择色为伍,满谷几乎清一色的都是黄蝴蝶,构成了自然界一大奇景。云南大理的“蝴蝶会”也是极为壮观的旅游胜景。

(2)迁移动物

许多动物为捕食、繁殖或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会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动物这种在某一时段一定空间内集体迁徙的行为具有旅游观赏价值。

生活在北半球寒带及北极圈内的驯鹿,每年春季从苔原南部的针叶林中迁移到苔原带的北部,这是由于冬季驯鹿在森林中不被大风雪所袭击,而且又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冬季的繁殖活动。夏季离开森林地带可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在苔原地带可以找到更好的食物,便于抚育幼鹿。非洲的一些哺乳动物也进行周期性的迁移。在热带非洲,当雨季开始时,一些沙漠和草原地带旱生植物迅速复苏成长起来,地面为鲜艳的花草所覆盖,这时羚羊、斑马等草食动物离开高山和河流洼地,向复苏了的草原和沙漠集中。跟踪在这些有蹄类动物后面的是狮、豹等肉食类猛兽和猎狗、豺狼等。当雨季结束,草原在阳光的照射下干枯死去,动物又开始反向迁移。

水中鱼类的周期性迁移通常称为鱼类洄游。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其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如产卵期要求的条件和育肥期不同,而越冬又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这些因素导致鱼类在寻找每一个生活时期所需要的条件时进行迁移。如中华鲟鱼、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马哈鱼就属于洄游鱼。大马哈鱼栖息在北太平洋中,每年初秋,成熟的大马哈鱼开始集中,成群到达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河流河口地区,然后逆流而上,到达河的上游产卵。大马哈鱼能以每昼夜30-35千米的速度沿河上溯,并能克服极大的湍流和瀑布障碍,形成“鲤鱼跳龙门”式的自然奇观。小鱼在第二年的春天开始沿河而下,在夏天到达海中,在海洋中生活3-5年成熟后,又开始向它们出生的方向游去。

动物由于生殖、觅食或为了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往往群居于一地,形成壮观的动物集聚现象。如青海湖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每年夏季吸引大批的鸟类在此集聚,形成奇特的景观。每年4-6月间,当青海湖冰雪消融时,各种鸟类便离开南方越冬地,不远万里会聚到这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青海湖为群山所环抱,大大小小的河流奔涌汇聚其中,湖畔的湖滨平原、沼泽草甸和湖中的小岛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丰美的水草、藻类和水中肥美的湟鱼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料,因此这里成为了鸟儿的乐园。青海湖观鸟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植被的恢复,一些城市也出现了候鸟的集聚现象。如昆明的翠湖公园、济南大明湖公园冬季都吸引来大批的鸟类集聚,为城市构筑了一道亮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画。翠湖公园位于人口密集的昆明市区内,自1985年冬季开始,这里出现了一大奇观,成千上万的海鸥来这里过冬。白天约有1.5万只海鸥汇聚于此,夜间又飞往滇池、抚仙湖等处过夜。这些海鸥体大如鸽、羽毛洁白、嘴红如血,故称红嘴鸥。由于昆明四季温暖如春,适合海鸥过冬,加之昆明人视鸥如友,昆明市政府还做出不准捕捉海鸥、不准放爆竹惊吓海鸥的规定,红嘴鸥与昆明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每年11月,它们就飞来昆明过冬,次年3-4月,又离开昆明飞往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等地。

3、珍稀动物

珍稀动物指野生动物中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现存数量又极为稀少的珍贵稀有动物。在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珍稀动物的科考旅游和观赏价值。

世界珍稀动物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稀少珍贵的动物,这些动物深受世界人民所喜爱,有的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有的被视为国宝。

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多样,具有不少珍禽异兽,许多动物是属于世界性的珍稀动物。中国政府极为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据1987年9月1日公布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草案)》中,一类保护动物68种,二类保护动物53种,三类保护动物27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和白唇鹿被称为四大国宝动物。

世界范围著名的珍稀动物有:(1)无翼夜行的几维鸟生长在新西兰的一种鸟因叫“几维”声而得名,几维鸟是鸟中最原始的种类,没有翅膀也没有尾羽,不能飞翔,但它粗壮有力的双脚却行走如飞,时速可达 10 英里(约16千米),新西兰人把几维鸟看成自己民族的象征,定为国鸟。

(2)光彩夺目的极乐鸟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世界珍禽极乐鸟的主要栖息地,极乐鸟头部为金绿色,披一身艳丽羽毛,长长的大尾羽更是妩媚动人,光彩夺目。极乐鸟对爱情忠贞不渝,一旦失去伴侣,另一只鸟就会绝食而死。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把极乐鸟视为其民族象征,在其国旗、国徽,甚至民航客机和各种纪念品上均印有极乐鸟的形象。

(3)中国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一万多年前曾遍布我国,现遗留下的数量极少,仅分布在四川、甘肃、陕西的个别崇山峻岭中,成为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一对八字形的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欢,我国把它视为国宝,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世界野生动物协会还把它选为会标。

(4)中国独有的猴——金丝猴 金丝猴是灵长类中最漂亮的动物,圆头长尾、清面蓝鼻、鼻孔朝天,肩背毛光亮如黄金金丝,因此得名。金丝猴仅生活在中国部分海拔1400-3000米的高山密林中,善长攀树,动作灵活,聪明过人,在神农架等地建有专门保护它的自然保护区。

(5)最大最珍贵的江河哺乳动物——白鳍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潜水动物之一,是一种最大的哺乳淡水生动物,长2米多,重约100公斤,背部浅灰蓝色,腹部纯白,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视听器官已退化,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超声波功能,一遇紧急情况,立即潜水躲 避。白鳍豚仅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湖中,数量极为稀少,十分珍贵。

(6)世界屋脊之鹿——白唇鹿 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地区,生长着世界珍稀的一种鹿,因鼻端两侧和下唇为纯白色而称为白唇鹿。1972年一对白唇鹿曾作为和平使者由周总理代表中国少年儿童赠予斯里兰卡小朋友。

4、表演动物

动物不仅有自身的生态、习性,而且在人工驯养下,某些动物还会有模拟特点,即模仿人的动作或在人们指挥下做出某些技艺表演。这些特征具有吸引游人的观赏价值。如香港海洋公园的海豹、海狮、海豚等能在驯兽员的指挥下,随音乐跳跃、顶球、钻圈;泰国北部有一所大象学校,每年有6头3-5岁的幼象接受“教育”。该校的目的是经过6年时间,把大象训练成“森林产业工人”,教它驮人,用鼻子和象牙砍树、拖木头等。许多国家自古就有斗兽的娱乐活动,今天,许多斗兽活动已成为特色旅游节目,如西班牙的斗牛、泰国的赛象、阿联酋的骆驼赛等。

课题二 生物旅游资源鉴赏

一、生物旅游资源的鉴赏价值

(一)观赏价值

生物旅游资源以其形态、色彩、奇异等多种审美因素成为自然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这些审美价值表现在:

1、形色美

形色美是指动、植物的形体、色彩等美学特征。种属繁多的植物,其外形千姿百态,或古朴苍劲,或婆娑多姿。如我国“黄山松”以形态奇美著名,有“迎客松”、“送客松”。植物的色彩也极为丰富,白的玉兰、粉的桃花、紫的丁香等五彩斑斓、夺目绚丽。

不同的动物因地理位置、气候带的不同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形体特征。美洲的巨嘴鸟,是世界鸟儿中嘴最大的;古巴蜂鸟,其成年公鸟平均翼展长2.82厘米,体重仅1克,是世界鸟儿中的“侏儒”;我国的麋鹿,其尾巴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颈似骆驼非骆驼,被称为“四不像”。色彩是产生观赏感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观赏动物的主要内容。如非洲火烈鸟,其羽毛火一般美艳;我国海南岛的坡鹿,其背部的黑褐色条带,从颈部沿背梁一直延伸到臀部,黑褐色条带下,点缀着若干平行排列的白斑,色彩极为美观。

2、珍稀美

“物以稀为贵”,动、植物越是珍稀,就越有观赏价值。动植物处于两种情况之下可称为珍稀物种,一种情况是这一物种种群数量有限;另一种情况是物种分布范围狭小,或成为某地的特有品种。一些植物由于其种群数量或分布范围有限而被列为珍稀植物,如海椰子、百岁兰、王莲、金茶花、珙桐、水杉、望天树和木沙椤等。这些珍稀植物,除具有科研价值外,也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如珙桐,又叫鸽子树,是我国特有的被子植物。珍稀动物也有很多种。如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象狐猴,新西兰南北岛上的几维鸟、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物种。

3、奇特美

一些动、植物往往以独特奇异的特征吸引着旅游者。动、植物的奇特美包括了以下方面:第一,“奇特”是相对于某一自然生态环境下的旅游者而言。如澳洲的袋鼠、树袋熊等有袋类动物,因地壳演化、海洋阻隔、古地理环境变化等影响,只分布在澳洲大陆。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第二,“奇特”也指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某一特征。如最高、最快、最大等。我国云南的“独叶草”,仅有一片叶子,是世界上最孤单的植物;南极洲的企鹅,每小时滑雪速度达30千米,是世界上滑雪最快的鸟等。第三,“奇特”也可指动、植物的一些奇异的生理、生态现象。索马里的太阳鸟——小红鸟,它飞到树枝上展翅或使劲抖动羽毛时,即预示着要下雨了;美洲的角蟾,在遇险时,能从眼里喷出鲜血,射程可达l米以上。这些奇特的动、植物极为珍贵,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4、嗅味美

许多植物的茎、叶、花、果能发散独特的香味,使旅游者获得新奇的感受。如非洲坦桑尼亚的木菊花,其花瓣味道香甜,摘一瓣品尝,很快能让人醉倒,被称为醉花;埃塞俄比亚有一种多刺植物,叶片可分泌芳香扑鼻的香脑油,人长时间闻它也会被熏醉,是一种醉草。此外,还有许多植物因香味而得名。如七里香、晚香玉、夜来香等。这些具有香味的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以其特有的香味带给旅游者以嗅味美的享受。

(二)医疗健身价值

植物的医疗功能有二:第一,植物可作为中医的药用材料,其药品的药性、药效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药品。我国目前已知中草药约有千种以上,其中许多是名贵中草药,如人参、鹿茸、麝香、天麻等,这些药材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第二,特殊的植物环境能起到医疗健身的作用。

动物资源也可起到医疗健身的作用。部分动物资源,可作为药材,制成各种药品。如羚羊角可平肝熄风、清热去惊等。

(三)科普教育与文化旅游价值

人类归属于生物界,因此,人类与其他生物休戚相关。保护生物,保护自然已成为人类保护自身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接触动、植物成为近年“回归自然”等生态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生物界具有纷繁复杂的形态与现象,具有审美功能,同时,在这些现象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植物的分类、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植物的地域分异规律,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伪装术,动物的迁徙等,这些知识可满足社会大众了解生物世界的需要,成为吸引普通游客,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

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动、植物被人们赋予了某种寓意,使人们的旅游活动和欣赏行为更具文化色彩和精神意义,从而可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如翠绿挺拔的竹子,给人刚强谦虚的感受;古老苍劲的树木,让人产生一种抗争的心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些花草树木所蕴涵的含义在我国得到普遍的认可,代表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如“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其不畏严寒,成为不畏逆境、勇敢向前的精神象征;“花中四雅”的菊、兰、水仙、菖蒲,则象征着圣洁高雅。生物所蕴涵的这些备受人们推崇的精神,能够使人们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鼓励。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动、植物,被人们作为某种精神品格或民族追求的象征与吉祥物,成为国花、国树、国鸟、国兽。如加拿大的国树是枫树;智利的国鸟是山鹰;西班牙的国花是石榴;缅甸的国鸟是孔雀等。同时,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一些动、植物被视为圣物、神灵敬奉,成为具有宗教特点的动、植物。如印度将牛视为“神牛”,每年要举行一次敬牛的节日活动。再如,佛教的圣树是娑罗树;菩提树是觉悟之树;莲花象征佛教,它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品行正与佛教的超然脱俗相一致。这些动、植物具有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和寓意性,受到宗教保护的同时,也成为旅游活动,特别是宗教旅游活动的观赏对象。

二、生物旅游资源的鉴赏方法

旅游者在游览时,都有一个怎样才能观赏到美丽景色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可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一般来说,根据生物旅游资源的观赏及审美特性,生物旅游资源鉴赏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欣赏主体的心境、观赏时间、角度、距离等。

(一)调节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但比较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我们常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心境的表现。一个人时而愉快,时而忧伤、烦闷,这是人正常的情绪变化。在前一种状态下,他对一切都感兴趣,看见花草在笑,百鸟在唱;在后一种状态下,他可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花草在哭,云愁月惨。一个人如果要进行鉴赏及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心境。心境好,就会将一切事物染上一层愉快的色彩,这是“移情”的心理作用。

在鉴赏活动中,生物对象之所以在人的美感意识中会产生移情现象,大多是因为生物对象的特征和人的感情、性格、活动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它们在人脑中引起同一的条件反应,形成条件联系的泛化,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这种以条件联系的泛化为基础的想象,在人的感情作用下最易于形成移情现象。夜莺歌唱、杜鹃哭泣、云破月花弄影、菊残犹有傲霜枝等,都是在观赏者感情的作用下,根据生物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性格的相似而形成的相似联想,在生物对象中寄予了自己的情感。由于移情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人会见景生情,通过想象使人情物景相互交融,通过比拟使生物形式获得情感而产生美感。静心观赏生物景观,暂时忘却人世间的纷争烦扰,才能真正地投入,进入物我同

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二)把握时间

生物景观受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影响,形成随即季节变化的不同景观。有时不同的气候也会形成不同的景观。“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四季不同的山体生物景观的审美特征。所以,观赏生物景观把握时间尤为重要,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生物的美。

观赏生物旅游资源的时间主要是指季节、朝暮、晴雨等。

(三)注意观赏位置

观赏位置主要指观赏距离和观赏角度。角度不同,景观不同,审美感受也就不同。距离选择不适当往往得不到美的感受。对一切景观的审美活动不仅要注意空间距离,还要注意心理距离、时间距离。

课题三 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及讲解

一、生物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

由人与生物共同创造形成的动、植物园及生态农业形成的田园风光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正在日益成为人们科学考察、观光的旅游资源。

(一)动物园

动物园是指由人工饲养、繁育的动物聚居场所。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900所动物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动物园的旅游功能被广泛引起重视。它们参与性强、观赏性高吸引着四方游客。

1、综合性动物园

综合性动物园饲养有不同地域、不同种属的各类动物。例如北京动物园是我国最大动物园之一,饲养着我国珍奇动物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动物500多种,建有犀牛馆、河马馆、熊猫馆等专属场馆。目前,上海、杭州、福州、大连、沈阳等地均建有综合性动物园。英国伦敦动物园,是欧洲最大最闻名的动物园之一,拥有900多种、8000多只世界各国珍奇动物,被列为伦敦十个最能吸引游客的地方之一。

2、专门性动物园

专门性动物园指专门饲养、繁育某一种或某一类动物为主的场所。例如无锡凤鸣谷鸟园,是继广州白云山、大连老虎滩之后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鸟园。占地约2万平方米,园内有孔雀、天鹅、八哥、画眉、丹顶鹤等40多个品种的数千只鸟。又如世界著名的新加坡裕廊飞禽公园,拥有南极企鹅、北极鹅、非洲驼鸟、美洲巨嘴鸟、欧洲黑鹤、澳洲鸸鹋、我国知更鸟等世界各地区的上万只不同种属、形体奇特的鸟禽。此外,我国青岛海产博物馆中的水族馆,美国西部圣迭戈城的海洋世界、檀香山的海生动物园,都养殖着各种供研究、观赏用的海生动物,成为专项旅游产品。近年来,世界各地,尤其是沿海大城市,争相建设该类产品,仅日本,就建有一百多个水族馆。

3、野生动物园

野生动物园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性的。前者如上海野生动物园,饲养着种类众多的飞禽走兽;后者如南非和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羚羊国家公园,园中多南非大羚羊、南非小羚羊、角马等。野生动物园的特点是动物散居于园中,游客需在车内或其它特定场所观赏禽兽。例如肯尼亚旅游部门设立了乘大气球观赏动物的项目,游客在气球的吊篮里凭空俯瞰,一览全貌,妙趣横生。

有些野生动物园,为天然动物园。如坦桑尼亚的塞伦格蒂国家公园,是坦桑尼亚野生动物最集中的地方,园内野生兽类总数达300多万头。

4、狩猎场

狩猎是一项集健身、探险、旅游为一体的活动。狩猎场的动物既有野生的,也有人工养殖的。如我国甘肃省哈尔腾、哈什哈尔、康龙寺三个狩猎场,均属高山草原型天然野牛动物猎场,具有动物种类多、密度大、开阔地能见度高等特点。今年建成开放的浙江宁波南方狩猎俱乐部,开发了近海的5个荒芜海岛,以放养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为特色,可猎“野猪”、“野鸡”、“野鸭”、“野兔”、“角鹿”、“果子狸”等各类动物。

坦桑尼亚的塞卢斯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动物种类最多的天然游猎区之一。在塞卢斯,游客可申请执照在园中狩猎。

(二)植物园

在植物园内,植物种类丰富,观赏植物及奇特植物比比皆是,且园内空气清新、风光绚丽,使植物园的功能由研究和科普扩大到旅游,世界各地著名的大植物园都是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各国各地区的小型植物园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世界各国的植物园数量已近千个。目前国内外著名的植物园有:

1、英国邱皇家植物园(简称邱园)

英国邱园位于伦敦郊区泰晤士河东岸,占地面积1821亩,自1759年起,由英国皇宫在原邱宫经营的一个小规模植物园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植物园。它经过长期引种驯化、栽培的植物现已达到5万种,收藏着600万份标本,建有四座博物馆和植物书籍极为丰富的图书馆,堪称世界第一流的植物宝库和植物研究中心。邱园宜人的美景,虽只被邱园认为是“副产品”,然而这一副产品却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去参观旅游。

2、美国阿诺尔德树木园(简称阿园)

阿园是美国的第一个树木园,以乔灌木为主景,内部很少建筑物,道路曲折迂回,与邱园的人工精心布置不同,强调自然式。阿园位于美国北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城郊区,属于哈佛大学,1872年筹建,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面积1600亩。阿园的创办人萨金特是哈佛大学教授,曾多次到世界各地采集植物,20世纪初到过中国,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植物,使阿园植物种类、数量积累极快,在建园100周年时,已驯化种活了6000种。其中禾本科植物在露天自然条件下引种成功的数量之多,世界各植物园没有任何一个能与它媲美。园内定植的树木有75%可以在北美良好生长,为丰富北美的植物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富的植物,优美的景观自然成了游客的好去处。

3、中山植物园

中山植物园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植物园,始建于1929年,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全园占地2800亩,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选址在南京中山陵附近,取名为中山植物园。一进中山植物园,左为平阔200亩前湖,风景秀丽;右为平坦之地,建为观赏植物与水生植物园;南北纵贯的主干道的行道树为珍贵的广玉兰;园内西北角为一丘陵,顶部是郁郁苍苍的针叶树园,汇集了70多种针叶树,山腰为筹建中的濒危树木园,山麓稍平坦的地方按树木的地理分布划分为中亚热带树木园和北亚热带树木园,整个丘陵已基本形成树木园的轮廓;树木园东侧为60亩的植物分类区,植物按植物分类系统在空间排列种植,堪称一部活的植物分类教科书。另外还有展览温室、引种驯化区等。目前开放的有500亩,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

4、庐山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原名为庐山森林植物园,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继中山植物园之后第二个植物园。庐山以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宜人而早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避暑胜地。该地原有的植物种类就极为丰富,建园后在原有基础上专门从事研究亚热带山地植物的开发利用与引种驯化。建有树木园、松柏区、岩石植物园、草花园、药用植物区、茶园、猕猴桃试验区、温室区和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园内丘陵起伏、溪泉涓涓、松柏参天,每年夏季游人如织。

5、北京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于1955年建园,位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现属中国科学院。经40多年的建设已具一定规模,全园占地874亩,一半为展览区,一半为实验研究区。展览区又分为园林植物展览区和经济植物展览区。园林植物展览区设有温室,可供热带、亚热带植物展出,细分为棕榈室、王莲室、多浆植物、药用植物、兰科植物、芳香植物、热带果树、柑桔类等植物区,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经济植物标本园内有油料植物区、芳香植物区、维生素植物区、淀粉植物区等。整个展览区面积500亩,全部向游人开放。北京植物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其科研、科普和游览三大功能,每年接待10万以上人次。

我国其他著名的植物园还有黑龙江森林植物园、东北林业土壤研究所树木园、西安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甘肃省)、武汉植物园、杭州植物园、上海植物园、桂林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南岳树木园(湖南衡山)、赣南植物园(江西省)、贵州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

(三)田园风光

由人类的种植和养殖等农业活动,形成与大自然协调的田园风光,充满美学价值,对游客尤其是城市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近几年俏然兴起的田园旅游。根据农业活动的特点,田园风光又分为种植风光和养殖风光。

1、种植风光

种植风光指由单一作物品种种植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美学价值的田园风光。根据种植作物不同分为乔木、矮树、灌木与草本四类。较为典型的乔木林如热带种植的橡胶林,橡胶在南亚等热带地区均有大片种植,我国海南及云南热带区域也大面积种植。橡胶林高大、排列整齐,形成了与天然林一样的茂密景观。温带水果的桃、梨、苹果等多属于矮树,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十分艳丽。成规模种植的果园,春之花、秋之果,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品赏意义,成为这几年兴起的果园旅游的旅游对象。灌木方面,典型的有热带种植的咖啡园和干旱地区的枸杞园。鲜艳似火的枸杞果使丰收之季的枸杞园充满生机和活力。种植风光最引人注目的、面积最大的要数草木。人类主食的水稻和小麦都属于草木。种植在辽阔平原上的小麦,一望无际,春季绿油油、夏季金灿灿,随风起伏、麦浪滚滚,好一派田园风光;山区的水稻梯田,沿等高线拾级而上,弯弯曲曲的田埂和如镜的田水,使梯田极有韵律,在兰天白云衬托下似仙景般迷人。亚洲南部的丘陵和山区的梯田风光尤为典型,中国云南元阳的梯田堪称人间一绝,有“元阳梯田甲天下”之美誉。另外,金灿灿的万亩油菜花、布满山头的荞麦花等也都是极具美学价值的种植风光。

2、养殖风光

养殖风光指的是大规模地养殖动物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田园风光。根据养殖动物的不同又分为兽群、鱼塘、鸭塘等。在草原和高山草甸地区,成规模地放牧牛、马、羊等动物,构成了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也成为千古绝唱的美景。至于万马奔腾的景观更是草原风光之魂,令人叹为观止。闻名于世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不仅具有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农业意义,同时具有旅游价值。近几年兴起的垂钓旅游又为鱼塘寻找到另一功能。千百万只鸭鹅戏水池塘的景观同样也是城市人所向往的田园美景。

二、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广泛设立的自然保护的区域,是地球上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地段。现全球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网落,自然保护区优良的自然生态景观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世界及各国的许多名胜地均位于自然保护区内,随着旅游需求的增长,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将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一)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及定义

自然界哺育了人类,而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使森林遭砍伐、动物遭捕杀、环境遭污染、土地遭退化的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灭。据统计:全世界500-1000万种生物,17-19世纪每天平均消灭一个物种,如不保护自然,物种消失的速度更快。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域在美国建立,即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随后自然保护区在世界各国像雨后春笋般地萌生,逐步在全球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以及理论体系。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专门保护和管理,并具有法律保证,得到长期保护的特殊地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因其保护的自然性质类型很多,名称也就很多。据统计: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名称有40多种,世界性的有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各国的有国家公园、自然公园、保护公园、生物保护区、森林保护区、狩猎动物保护区等。我国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

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1)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世界各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各不相同,但“保护”是其共同的首要功能。除保护外,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它的其他功能,除极少数绝对保护区外,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向着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生产多功能发展。具体体现在自然保护区的结构上,在核心区是严格保护区,不允许生产利用;缓冲带区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过渡区则可进行保证持续发展的开发利用,如教学、旅游、农业生产等活动。

(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由于自然保护区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珍贵的动植物,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更是旅游者向往之地,是人们探索自然奥秘、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都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日本的富士山、法国的阿尔卑斯山,中国的九寨沟、张家界、西双版纳等名胜地。随着经济和旅游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接待压力越来越重、旅游开发强度越来越大。这与景观优美的自然保护区最大的生态特征——脆弱性相矛盾,若利用和开发不当必然会导致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因此,自然保护区旅游功能发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应开发与保护并重,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享受大自然的美,又得到环境教育,主动保护环境。这种把环境教育巧妙地寓于旅游之中的活动称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真正协调发展,使旅游资源真正得到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

在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中,森林旅游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随着当代工业化、都市化步伐的加快,“崇尚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热潮悄然兴起,去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人们对一般人造园林游尝的一种高质量的补充和发展。各国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如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

(二)世界自然保护区

1、世界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立

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始于1872年美国黄石公园;1879年,澳大利亚在悉尼附近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到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大洲都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建立了国际性组织和国家机构,促进自然保护的规划和管理。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公认的具有显著的世界价值的自然或文化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建立了生物圈保护区;各国相应建立国家级、州(或省)及县级自然保护区。到1986年为止,全世界已建立各类较大面积(1000公顷以上)的自然保护区4190个,面积达58287万公顷。其中世界自然历史遗址69个、生物圈保护区26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07个,形成了全球的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美国是最早开展自然保护的国家;日本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5%以上);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数目最多(243个),同时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也最大(1327万公顷);格陵兰国家公园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2、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

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各国情况有所不同。在保护区的功能认识方面,有的国家的自然保护区的早期功能仅是保护和科研,随着认识的深入,建立了集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生产为一体的综合自然保护区,其中旅游的发展势头较旺。有些国家的自然保护区一建立就是集保护与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这从世界上繁多的自然保护区名称上可以看出,如“国家公园”、“保护公园”、“自然公园”、“省立公园”、“州立公 园”等均有旅游含义的“公园”二字。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最为成功的首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北落矶山、中落矶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占地8956平方千米,森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90%。因园内的黄石河两旁峡壁呈黄色而称为黄石公园。公园富有湖光、山色、悬崖、峡谷、珍稀动植物、瀑布、温泉诸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温泉和生物季相变化。猛犸温泉被称为世界上最奇观的温泉,园内四季皆有佳景。黄石公园一直都以保护自然风光著称于世,自建公园以来,各种旅游资源都 受到法律的保护。历经一百多年来,公园内的服务设施与自然景色协调,每个风景点附近都设有宿营地,每当夜幕低垂时,人们搭起款式多样的帐蓬,点燃篝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宁静清幽的良宵。

(三)中国自然保护区

1、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立

我国真正建立保护区的工作是解放以后才开始的,比美国晚了80多年。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之后,1957年和1958年又分别在福建建立了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仑和勐腊自然保护区。其后除国家继续建立外,各省、各地县均建立自己的保护区。截止1992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700多个,其中有的具有国际性科学意义,被纳入世界自然历史遗址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有的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许多具有保护自然性质的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

2、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 中国自然保护区根据其保护级别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县级三大类,各大类的情况如下:

(1)世界级自然保护区

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指位于中国的具有国际性科学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包括世界自然历史遗址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中国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有19处,即黄山、泰山、黄龙寺、九寨沟、武陵源、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布达拉宫、孔庙孔林孔府、峨眉山及乐山大佛、武当山古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庐山、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有8个,即新疆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内蒙古锡林格勒自然保护区、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和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都是中国闻名世界的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地。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受法律保护、由国家直接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保护区有62个,其中海南省与云南省的最多,各占5个。著名的有安徽省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江西省的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海南省的大州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湖北省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吉林省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有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旅游开发,有的则处于旅游规划阶段。我国继1983年正式批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后,陆续又建起了浙江天童、千岛湖,广东沙头角、溪流河,陕西楼观台,山东泰山、威海,安徽琅岈山,河南嵩山等森林公园,并列称为我国十大国家森林公园。这些公园的建设目的就是发挥森林的旅游功能,现已是我国的重要风景名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分三批公布共119处,其中浙江省和四川省最多,均为11处,云南次之,有10处。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被收入。

(3)省、地、县级自然保护区

各省、地、县均有受法律保护,由当地政府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价值也随级别的不同而异,不少已有旅游开发。例如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进行麋鹿野生放养,实现了千年时空大跨越,使“四不像”名扬天下,声震五洲,中外游客慕名纷至沓来。

三、讲解案例:洛阳牡丹

牡丹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花卉,原为野生植物,与荆棘无异,主要产于我国的青藏高原、黄河流域、巴山秦岭、山西的中条山、河南的伏牛山和邙山等地区,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牡丹在洛阳栽培,据史料记载:始于隋而盛于唐。“名甲天下”于北宋时期《隋志·素问》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华”的记载。自隋以来,牡丹在民间栽培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皇家园林,成为宫廷的宠物。公元604年隋场帝建都洛阳,辟西苑周200里,多种牡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及至唐宋,洛阳一直处于国都、陪都地位,栽培、观赏牡丹之风日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皇家宫苑,寺观园林,私家花园鳞次栉比,宋代理学家邵雍写有“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之名句,可想当时洛阳园林之盛,花卉之壮观。每至春暖花开时“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成为京城洛阳的亮丽景观。诗人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及宋代文人司马光的“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均描绘出唐、宋时期洛阳人们赏花的狂热程度。

中国的著名花卉数百种,各显其长,入伍群芳,但惟有牡丹品位极高。它花朵硕大,品种繁多,姿色万千,冠压群芳。观古今花谱,佳丽360多种,无一可与牡丹伦比。因此,被誉为“花中之王”。而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于牡丹生长发育。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他饱览了洛阳名胜古迹,对洛阳牡丹情有独钟,著有《洛阳牡丹记》。他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道出了洛阳牡丹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自唐代以来千余年间,洛阳出了不少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龙城录》中记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孺,能诗,善种植之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唐玄宗)召至骊山植万本,色各别,赐千金归,宫人呼为花师。”历代文人学士吟咏洛阳牡丹流香吐馥、旷代绝姿的诗句美不胜收。唐人王亦真写洛阳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大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于悟”,此诗道出了洛阳牡丹的珍贵及人们对牡丹的挚爱。

据说唐太和年间,暮春之日,唐文宗李昂在内殿赏牡丹花,问画家程修己:“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程答:“中书舍人李正封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昂听罢赞不绝口,便称洛阳牡丹“国色天香”,于是牡丹便有“国色天香”之誉。

千余年间,洛阳牡丹佳品迭出,千姿百态,艳丽迷人。欧阳修的“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道出了真谛。历史上最盛时牡丹品种可达119个。现在已达500多个品种,概括地说,可分为“三类、九色、十型”。三类,即单头类、重头类和混合类。这个是按当年每枝上的花朵数分类,一朵的为单头花、二朵的为双头花、三朵为三头牡丹。九色是指红、粉、紫、蓝、黄、白、绿等花色,这是按牡丹的颜色分类。十型主要根据洛阳牡丹花瓣的多少、大小、排列方式及花朵的形态特征分类。19世纪,英国进化论学者达尔文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曾援引洛阳牡丹的生态变异,作为他《进化论》学说的佐证。宋时,洛阳姚姓人家的姚黄和后周宰相魏仁博家培育的魏紫分别被称为花王、花后。“姚黄一枝开,众艳气如削”。元丰年间,洛阳进献宋神宗姚黄一朵,花大一尺二寸,神宗兴奋不已,竞不顾他那君临天下的身份,把花插到头上,可见,皇帝对牡丹的痴迷程度,并从此传为佳话。

唐宋以来,不少文人骚客不惜洋洋洒洒为牡丹作诗撰文,形成洋洋大观的牡丹文化,并演绎出众多有关牡丹的神话传说、软闻趣事。

传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作诗,乘兴醉笔写下沼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

对牡丹的另一传说,则是唐明皇李隆基偕杨玉环夜游长安宫沉香亭,这位“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妃,闻听洛阳牡丹已盛开,而禁苑中的木芍药尚含苞末绽,遂使宫人击鼓催之,花仍不开,她一怒之下,将牡丹全部贬到洛阳。可牡丹到了东京洛阳,刹那间,百花枝头灿烂辉煌,一齐绽放。其实,以科学态度观之,西安虽和洛阳在同一纬度线上,但温、湿度较洛阳均稍低,洛阳则西隔崇山峻岭,又在邙山之阳,较长安春早之故。为此,一代诗仙李白有《清平调》词“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之句讥讽杨玉环,由是贵妃衔恨,贬抑一代诗仙李太白,终生郁郁不得其志。

自从洛阳牡丹享誉国内外之后,前来求购的络绎不绝,隋、唐两代中日交往频繁、洛阳牡丹传至日本,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宝。我国的邻邦朝鲜、韩国也广为栽培,随后,美洲、欧洲不少国家也相继引种,把洛阳牡丹称为“中国花”或“天都神花”。北宋末年,中原兵陷,洛阳宫苑毁于一旦,牡丹的栽培、繁殖也随之衰微,移至南宋京城杭州。明亮靖年间毫州、曹州人自洛移植牡丹,成为新的牡丹胜地。四川天彭、江苏盐城均有洛阳牡丹名品栽种,自此,洛阳牡丹遍及神州。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尽沧桑,洛阳牡丹只剩下30多个品种。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拖拉机厂,专门询问洛阳牡丹的情况。周总理的关心引起了洛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恢复扩大种植面积,相继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开辟了牡丹观赏区,并在邮山新建国色牡丹园,洛浦公园形成了十公里牡丹长廊,并建起千亩牡丹基因库;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把牡丹定为市花,于1983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从此,处处牡丹,户户天香,牡丹品种发展到500多个。每年花会,姚黄、魏紫、青龙卧墨池、贵妃醉酒等牡丹名品,各呈娇态,看花人摩肩接踵,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洛阳王城公园曾创下一天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的记录。花盛期,城内居民蜂拥往观,万人空巷。正是:“看花看到牡丹月,万事全忘自不知。”

与牡丹花会相映成趣的是洛阳牡丹灯会。洛阳灯会,姑于隋、唐,1000多年来,已成为人们喜庆节日的一大习俗。近年来,洛阳花灯声誉鹊起,成为我国三大灯会之一。昼赏牡丹夜观灯,把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推向高潮。每年牡丹灯会,千道流霞染醉漫天星斗,万家灯火摇醒沉寂夜空。彩灯如诗如。画流光溢彩,令你辨不清是置身仙境还是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初冬,全国竞选“国花”领导小组通过新闻界披露候选国花方案是:一国一花--牡丹。此时,一场早镕的大雪使九朝古都披上银装,而洛阳耐火研究院花圃一株牡丹却适时傲雪怒放,人们奔走相告,无不先睹为快。新华社等数十家新闻单位争相报道,惊呼“国花评选传佳音,牡丹应知雪中笑”的百年奇观。

近年来,洛阳牡丹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还远销到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结束了牡丹“能看不能买”的历史。牡丹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项技术都有新的突破,基本上达到了“花开花落随人意,春来秋去不相关”,为进一步开发洛阳牡丹奠定了基础。

宋人李格非曾记述:“天下之治乱,侯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侯于园圃之兴废。”时序更替,沧海桑田,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哲理:国兴则花荣。今天,我国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牡丹犹如东方之彩霞,装扮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牡丹,这个千古花魂,诉说着我们中华民族图强思变的史诗。牡丹为洛阳着装,洛阳为牡丹扬名。牡丹与古都荣辱与共。花开歌盛世,花谢孕生机;牡丹是洛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纽带与桥梁,牡丹,是古都的美学徽章,它将伴随洛阳前进的步伐,迈向新的辉煌。

案例点评:

花卉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群芳争艳、碧野花丛,是谁都抵御不了的视觉盛宴,春色撩人之时或者傲霜怒放之际的花卉或给人无限美感,或给人以启迪,鲜花盛放之地更是踏青郊游、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特别是许多摄影爱好者更是四季追逐着它的魅力,因而应运而生许多花卉旅游地。花卉讲解需要突出形态、突出色彩、突出香味、突出性能、突出寓意和文化内涵。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旅游资源?简述其特点及旅游意义。

2、我国有哪些具有观赏和科考旅游价值的世界珍稀动物?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 篇2

一、开发原则

1. 继承性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 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搞, 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 也是面孔常新。多少年来, 无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提取古代诗歌的精华, 传承古代诗歌的教育呕心沥血, 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形成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因此, 作为刚刚起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这笔丰厚的财富, 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 努力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2. 创新性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肯定了对课程模式创新, 教材编写多样, 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绩。提出了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 力求在古代诗歌教学的内容、结构、方式上有所创新。

3. 实用性原则。

现今的古代诗歌的教与学, 很多时候是教师苦讲、学生苦听、作业苦做、考试苦蒙。出力不讨好, 成了许多师生的共同感受。课本、读本、配套练习、复习资料各成一体, 教与学都难以把握。笔者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 就是编成上、下两册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读本》, 试图在内容编排上全面、系统, 在训练上有提示、有解析、有考查标准。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 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参考书, 学生应对考试的好帮手, 终身学习的好资料。

二、开发内容

1. 加大古代诗歌诵读鉴赏的量。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目前, 人教版《教科书》和《读本》选用了约100首古代诗歌, 内容丰富, 诗人众多。可是, 从实际教学和考试来看, 这些还远远不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拓展———一堂课、一黑板、一身灰, 但吃力不讨好;有的老师寄希望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实际上, 大多数学生“赏”到的古代诗歌也就是摆在眼前的那些。所以, 应该把能够反映时代特征, 代表诗人风格, 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具有可比性的诗歌选入到校本课程中来, 给师生提供可拓展的丰富材料。当然, 这里所说的“量”, 不是“滥”, 而是根据一定鉴赏目的、鉴赏主题、训练要求所进行的广泛选用。

2. 理顺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 知人论世以探究诗人思想感情的成因。

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理想, 症结还是在于没能把握住时代变化、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与其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 要适当引入诗歌发展简史, 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看那个时代的诗歌。了解了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诗人的性情、主要经历, 就会容易理解不同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思想情感, 以及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在诗歌中的体现。

3. 加大经典诗评的容量。

就目前的课本而言, 多的是注释, 少的是诗评。就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方法、表达内容而言, 都很缺乏。尽管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时已花费了大量的工夫, 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情趣和体味, 但要他们表达出来, 也常常是只言片语。所以, 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经典的诗歌鉴赏的范文。一则可以在课下静心玩味, 体悟诗意;二则可以学会用“行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所得。诗评的选用, 可以是针对某个时代的, 也可以针对某一诗人、某类诗或者某篇选用。

4. 精心设计鉴赏练习题。

听而不写为白, 学而不练为空。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 要有针对性。除传统的练习形式外, 加强朗诵、讲述、改写等审美性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鉴赏选择题, 使学生在练习中增长鉴赏知识;充分利用名家诗评来设题, 如“怎样理解《唐诗训解》和《唐诗别裁》中对李白《越中览古》诗格的‘不可多得’和‘独创’”之类;对于传统篇目的设题同样可以别出心裁, 比如大家熟知的《蜀相》, 一般重在鉴赏一“空”一“好”, 但也可以设此一题:“对诸葛亮的称呼不可谓不多, 而此诗开篇为何要独称‘丞相’?”

5. 高三复习阶段, 注重针对性训练。

笔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一是注重了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 将高考试题从试卷省份、选诗数量、体裁、作者、出题量、分值、考点分布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 并予以综合分析。同时, 将根据考察的角度———关键词语、意象、语句、想象和联想、思想感情、景与情、表达技巧———分门别类, 解析问答, 进而找到一些高考题的出题意图, 使学生能够把握答题的一般要求, 做到一语中的、表达到位。二是将常用的意象、艺术手法、鉴赏术语和常见的思想感情、答题程式等进行归纳整理, 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 使学生既可以将它作为资料来查询对照, 又可以通过练习熟习相关鉴赏知识。三是从往年收集来的联考、模拟等题中精选一些试题, 来监测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开发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 为师生提供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广阔空间, 但它毕竟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 还需要开发者做出积极的努力。

首先, 要有一个积极肯干、团结协作的开发团队, 营造一个较为有利的开发环境。一方面, 我们自身的条件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 巨大的升学压力, 使得我们尽管对统一订置的教材和资料心有不满, 可真正改起来却感到力不从心, 所以, 找几个志趣相投、善于协作的同事来共同完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缺乏经验, 虽然提得高、给了一些理论指导、提供了一些物质条件, 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多争取一些有利条件———一定的课程自主权, 相关的硬件条件, 有效的合作机制, 校内外的交流学习等, 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

第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 课程的开发, 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从编写的内容上讲, 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传统课程之外的拓展提高;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 必须做到时时有反思、常常有改进, 最终形成一本受师生欢迎的“教材”。

第三, 要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现行教材的编写有其科学性与系统性, 干脆另起炉灶、求新求异, 效果未必就好;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充分利用, 一心超越典范的赏析, 很可能弄巧反拙;充分吸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法, 加以提炼和整合, 应用到本课题的开发中;编写出的资料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师生使用, 以征求广泛意见, 不断地改进完善, 一蹴而就的想法万万要不得。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 篇3

从高考复习的角度看,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本教学进度很快,古代诗歌教学前松后紧。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诗并不难懂,但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答非所问、寻章摘句等问题比比皆是,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鉴赏能力不足、教师教学不得其法的因素,更有现行教材与复习资料的严重脱节、复习资料编写本身又很散乱造成的因素。

鉴于以上情况,古代诗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就应时而生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许多人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现将本人的一些做法和反思呈现如下,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开发原则

1.继承性原则。建国以来,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也是常改常新。多少年来,无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提取古代诗歌的精华,传承古代诗歌的教育,呕心沥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因此,作为刚刚起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这笔丰厚的财富,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努力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2.创新性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肯定了课程模式创新、教材编写多样、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绩,提出了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力求在古代诗歌教学的内容、结构、方式上有所创新。

3.实用性原则。当今古代诗歌的教与学,很多时候是教师苦讲、学生苦听、作业苦做、考试苦蒙。“出力不讨好”,成了许多师生的共同感受。课本、读本、配套练习、复习资料各成一体,教与学都难以把握。据此,本人编写了上、下两册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读本》,试图在内容编排上全面、系统;在训练上有提示、有解析、有考查标准,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参考书和学生应对考试的好帮手、终身学习的好资料。

二、开发内容

1.加大古代诗歌诵读鉴赏的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目前,人教版《教科书》和《读本》选用了约100首古代诗歌,内容丰富,诗人众多。可是,从实际教学和考试来看,这些还远远不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拓展——一堂课、一黑板、一身灰,有的老师寄希望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赏”到的古代诗歌也就是摆在眼前的那些而已。所以,应该把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代表诗人风格,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具有可比性的诗歌选入到校本课程中来,给师生提供可供拓展的丰富材料。当然,这里所说的“量”,不是“滥”,而是根据一定的鉴赏目的、鉴赏主题、训练要求所进行的既典型又广泛的选用。

2.理顺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知人论世探究诗人思想感情的成因。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理想,症结还是在于没能把握住时代变化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适当引入诗歌发展简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看那个时代的诗歌。了解了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诗人的性情、主要经历,就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情感。

3.加大经典诗评的容量。就目前的课本而言,多数是注释,少数是诗评。就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方法、表达内容而言,都很缺乏。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时已下了大量的功夫,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情趣和体味,但要他们表达出来,也常常是只言片语。所以,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经典的诗歌鉴赏范文。一则可以在课下静心玩味,体悟诗意;二则可以学会用“行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心得。诗评的选用,可以针对某个时代,也可以针对某一诗人、某类诗或者某首诗。

4.精心设计鉴赏练习题。听而不写为白,学而不练为空。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要有针对性。除传统的练习形式外,可加强朗诵、讲述、改写等审美性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鉴赏选择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增长鉴赏知识;充分利用名家诗评来设题,如“怎样理解《唐诗训解》和《唐诗别裁》中对李白《越中览古》诗格的‘不可多得和‘独创”之类;对于传统篇目的设题同样可以别出心裁,比如大家熟知的《蜀相》,一般重在鉴赏一“空”一“好”,但也可以设此一题:“对诸葛亮的称呼可谓很多,而此诗开篇为何要独称‘丞相?”

5.高三复习阶段,注重针对性训练。本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是注重了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将高考试题从试卷省份、诗选数量、 体裁、作者、出题量、分值、考点分布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并予以综合分析。同时,根据考察的角度——关键词语、意象、语句、想象和联想、思想感情、景与情、表达技巧分门别类,解析回答,进而明了高考题的命题意图,使学生能够把握答题的一般要求,做到一语中的、表达到位。二是将常用的意象、艺术手法、鉴赏术语和常见的思想感情、答题程序等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既可以将它作为资料来查询对照,又可以通过练习熟悉相关鉴赏知识。三是从收集来的往年联考、模拟等题中精选一些试题,来检测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开发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提供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它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还需要开发者做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要有一个积极肯干、团结协作的开发团队,营造一个较为有利的开发环境。一方面,我们自身的条件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我们尽管对统一订制的教材和资料心有不满,可真正改起来却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找几个志趣相投、善于协作的同事来共同完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缺乏经验,虽然较之以前有所提高,给了一些理论指导,提供了一些物质条件,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多争取一些有利条件——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相关的硬件条件、有效的合作机制、校内外的交流学习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

第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从编写的内容上讲,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传统课程之外的拓展提高;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时时有反思、常常有改进,最终形成一本受师生欢迎的校本教材。

第三,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现行教材的编写有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如果另起炉灶、求新求异,效果未必就好。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充分利用,一心超越典范的赏析,很可能出力不讨好,而应该充分吸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法,加以提炼和整合,应用到本课题的开发中。编写出的资料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师生使用,以征求广泛意见,不断地改进完善,一蹴而就的想法万万要不得。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一旦干起来,就得全身心投入。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仍要尽心尽力地干,争取条件地干,注重成效地干——“天道酬勤”,相信我们定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 篇4

教学课题 诗歌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主备人 课时安排 2-3课时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杂诗。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二.高考例题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题型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方法总结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教师强调:

如何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有时可能相反。要特别注意。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1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2 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3 瓮:这里指水瓮。

○4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的气氛的,给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主要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诗人通过这些景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二、高考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三、方法总结

1、意象的作用 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④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2、意象描写方法(1)各种修辞手法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5)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 篇5

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之

意境分析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本考点的考纲要求。

能力目标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学习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 课型

复习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考纲点击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考查特点

1、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境、情、理。

2、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3、作品多取材于唐宋诗歌的律绝,词曲小令,篇幅短小。

4、题量稳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一般下设2道小题,分值8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考纲和诗歌鉴赏考查特点。

历年选入高考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浅显易懂,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实际情况是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非常可惜。解答时如果能够理清答题思路,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可以使答案针对性更强,鉴赏更加准确,就可以得高分,甚至满分。

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了几种模式。

意境分析型

主旨分析型 表达技巧型 语言炼字型 句意分析型 语言特色型

今天我们先来探讨第一种题型——意境分析型。

二、意境分析型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赏析。

三、试题探索

怎样规范答题,不至于漏掉得分点,我们通过几个示例考题来把握一下答题思路。(示例一)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通过描写凉气、月光、重露、飞萤、宿鸟等意象展现出深秋月夜的景象。(描绘画面)

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氛围。(概括氛围)

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分析感情)(示例二)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描绘画面)

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概括氛围)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分析感情)学生讨论,总结意境型诗歌鉴赏题的的答题思路,老师点拨。答题思路:

(1)运用什么手法,抓住什么意象。(描绘画面)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有艺术手法的结合艺术手法)。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营造什么意境(概括氛围)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情感)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含景、情、境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四、真题演练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描绘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②(概括氛围)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分析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营造了清新恬淡的意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悠然之情。

(学生真题演练,老师借助多媒体将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展示比较,找出不足)

五、小结

“分析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2、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3、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清新恬淡 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明净绚丽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

忧愁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仰慕

激愤

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

六、课外拓展

(1)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秋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凝重,暗示边境局势的紧张。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2)

江宁夹口(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请问,诗人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①“月黄昏”三字为这首诗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步骤一),②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①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②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③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七、板书设计

答题思路:

1)运用什么手法,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

2)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

3)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情感)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 篇6

执笔人:龚剑

本实验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具体分工。

2、收集文献、资料、研究确定具体研究目标。

3、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培训。

4、设计拟订实施的《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积累、诵读。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建立:①文本资源库,提供一些典范的古典诗歌。②音频资源库,提供一部分诗词的诵读材料,以供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提高对诗歌感悟的能力。③影像资源库。提供古典诗歌的有关图片、视频文件,以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类型划分和方法教授

阶段成果:检测报告;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库,收集、整理、创作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的文章和演示文稿等材料,让学生自我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学生鉴赏与创作

阶段成果:形成可操作的结构;诗歌的创作。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

1、系统整理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和理论认识提升,汇编研究论文集。

2、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鉴定相关的材料,整理实验全程的音视频材料。具体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了一系列古典诗歌鉴赏学习实验, 在古典诗歌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网络环境背景下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框架,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学习资源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古典诗歌教与学的平台。现在看来,这个课题促进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为增加其文学素养提供了丰厚的文学积淀。具体表现为:

(一)开座谈会,调查学生,鉴赏选修,研讨学习,资源共享。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课题组成员分别在自己任教的班上按考试中诗歌鉴赏得分的多少的层次选取一些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喜好程度、对诗歌鉴赏方法掌握的程度、平时是否会进行诗歌创作等内容;同时平时在办公室采用零散的方式,向其他老师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掌握、鉴赏等知识。课题组的老师把相关的知识收集起来,主要放在QQ空间里,实现资源共享。

(二)设备建设,经费投入,硬件配置,软件支撑。校园网络建设――保障课题研究的基础设施

由于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很早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的软硬件设施有:

① 校园网、互联网:校园网覆盖全部教学区;互联网分有线无线两部分,每个办公室均有不同IP地址,可以同时有线访问互联网;学校在部分办公室安置了路由器,可供各办公室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

② 多媒体教室:1个大型多功能多媒体报告厅;

③ 计算机网络教室:8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容纳500多人进行网络活动;

④笔记本电脑: 2009年学校给学校每位在岗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⑤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方便教学; ⑥图书馆购买了近10万册电子图书,方便教师查询;

⑦学校还非常重视软件建设:先后购买若干教学科研及课题研究的大型软件,同时组织教师团结协作开发制作课堂教学软件。并在高考资源网,金太阳网站江西教育资源网等网站登录注册,资金投入,可供教师资源下载与上传,实现资源共享。

(三)专业培训,方法借鉴。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的培训工作所采取的措施是: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从2010年开始,我校针对此课题,每学期组织3~4次校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进行CAI课件制作和网络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专题培训;同时规定课题组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计算机操作长期培训活动。

学校先后进行的培训活动有: ① 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

② Powerpoint课堂教学软件制作的培训; ③ Flash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培训; ④ 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培训; ⑤ 校园局域网的操作培训; ⑥ 因特网的操作培训;

⑦ 计算机教室教师应用软件的操作培训。

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目前,我校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经常使用,计算机有的很少使用,有的刚刚学会,有的运用自如等等,为此,我们确定了科学的培训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

我们的培训原则是: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原则,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则,③发展与创新性原则,④独立与协作性原则。

我们所采取的培训措施是: ①上好信息技术课

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课仍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们带领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把每一个不会使用计算机及其不会利用网络信息的学生,培养成为能熟练应用、具有一定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对信息的工具使用能力、搜集获取能力、分析识别能力、加工处理能力、发展创造能力等。

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信息工具使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要求在完成教材上的任务的同时,收集并整理更多的与此相关的信息,以便日后发展创新。

③培养学生发展与创新、独立与协作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意学习、借鉴好的网络环境下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思路。

我们确定了研究思路,明确提出网络环境下古诗鉴赏的方法,就是在网络平台下紧紧抓住三个环节——搜集、探讨、表达。我们课题组围绕着这三个环节搜集、整理资料,开展研究工作,而我们最终的研究成果也将会为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提供全面而详细的资料,包括简明易行的方法、思路,从而大大拉近古典诗歌和当代中学生的距离,并且大幅度地提高中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四)文献查新,材料收集。

课题组从相关书籍和相关专业网站中摘录整理、搜索下载了近十年国内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在2009学年下学期始,课题组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从相关书籍以及 相关网站中搜索、下载了有关文章资料三十多篇;从国内著名语文网站上下载了二十多个关于诗歌鉴赏的课件、教案,然后我们进行了分类整理,为课题组开展研究作了较为充分的资料准备,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浏览过的网站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

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http:// wx.jtyjy.com /)

(五)整合信息,诗歌鉴赏。

为使学生始终保持古典诗歌鉴赏的积极性,使课题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的方向拓展,培养学生过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进行了以下活动:

(1)各年级每月保证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诗歌欣赏情境探究课。(2)各年级每两周利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诗歌鉴赏情境协作课。(3)各年级每学期利用多媒体教室上二节诗歌鉴赏情境想象课和情境体验课。

(4)学校每月创办一期古代诗歌网络论坛。(5)课题组每周进行一次总结与交流。

(6)利用网络平台在高2009级学生中开展诗歌原创及欣赏讲析活动。具体表现为:

1.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鉴赏选修课

高一高二我们开设的选修课有龚剑老师的“李杜作品选读”;漆娜老师的“古典诗歌五步鉴赏法”;简建龙老师的“网络信息与诗歌鉴赏”,并制成一批网络课件。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或创设情景;或整合信息;或交流学习心得;或展现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环境设置语文课的背景。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配乐诗朗诵的文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欣赏,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然后,在读和背基础上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网络播放诗歌朗诵表演、课文背景的图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由漆娜老师主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网络环境下婉约词家及其作品学习活动等。

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前五分钟古诗欣赏演讲。结合课题研究,总结以往课前演讲的一些做法,加入信息技术的新元素,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五分钟演讲系列,两年时间完成了四个循环,从高一开始一直坚持到高三。演讲内容是:诗词欣赏,要求上网查阅资料,做简单的电脑课件辅助演讲。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诗词欣赏演讲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阅读及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地读懂一首诗,通过课件制作加深印象,在课件演示演讲中又让其他同学分享欣赏的心得,一个学期下来,在演讲和听演讲的互动中,学生学习的诗词60篇左右。既保证了学生阅读的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前五分钟诗词演讲活动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因为学生对作业是被动接受的,但学生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发现了阅读诗词的乐趣,在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又感到了在知识海洋游弋的快乐,在制作电脑课件及准备演讲的过程中还尝到了创作的甘甜。因此,学生们对待这个作业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生不完成这项作业,而且,许多学生对演讲材料准备非常充分,课件制作相当精美,常有学生要求演讲加时。借助于网络,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涉猎的范围非常广。

这样的演讲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查找资料,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自主赏析,一轮下来,学生所选的诗词很少有相同的,风格呈多样性,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由此看来,网络是构建自主性的语文学习情境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各年级“诗声琅琅,诗意飞扬”,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明显提高,形成了一种读诗的热潮。可见,多媒体与文学鉴赏的整合是大有可为的,不好好利用网络环境是对资源极大的一种浪费。

4.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古代诗词鉴赏研究”活动。开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例,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语文学习。

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中,把学生分成十五个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每组自主地学习,学生上网,围绕自己的主题下载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存,通过网络讨论,鉴赏教材中的一首诗词;各组组长收集、整理组员下载的有关信息,利用Powerpoint将其制成系列专题幻灯片,并根据选题和收集的资料利用学过的信息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向全班发布。学生在网上浏览其他学校学生、教师或专家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并且通过电子邮件与其交流信息。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向学生整体介绍唐宋词的发展脉络,介绍有关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诗词鉴赏内容,做成课件,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讲解,并进行答辩。教师在其中起一个穿针引线及指导的作用。

这种研究性学习还通过电子邮件(邮箱是gazxgdsgjs@126.com)等方式得到了加强,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实时或非实时地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让不在同一地点的学生可以真正地和远距离的学生实现在线讨论和交流,问答系统即可以真正实现在线的问答,同时,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在线讨论,网络的交互性真正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建立多种的交流方式,构建协作性的语文学习情境,有助于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实现学生的各种交互。

建立诗歌鉴赏网络论坛与QQ群(gazxgdscjs(274226436)),利用网络快速交互功能,实现诗歌鉴赏网上交流。

这种作法利用互联网络作为资源共享平台,通讯交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充分调动其搜集信息、网上交流以及问题解决的网上学习活动类型,实现了网上信息收集与课堂诗歌鉴赏学习的整合,建构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收集、分析,真正地实现自己学习与探究,构建研究性的学习情境。

5、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上一篇:订单管理竞聘报告下一篇:“大接访”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