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共8篇)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篇1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学院(部)材化部 专业 化学类 引言

在这个周五下午,苏城略显闷热,我们一行人踏访了位于东北街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大师的封笔之作。新馆的风貌,让我们不得不赞叹贝聿铭,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自1960年元旦,苏州博物馆五十余年的历史不可谓悠长,但已经值得我们仔细挖掘,品读。

苏州博物馆五十年发展历程

2.1 缘起(1960前)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鉴于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知名人士于1950年7月26日正式成立苏州文物保管委员会,开展苏州地区的文物收集、保护工作,修缮留园、怡园、沧浪亭等园林。

1960年“苏州解放十年展”举办,为苏州博物馆的创建奠定基础。之后不久,苏州博物馆成立。老文物工作者为当时的苏州地区文物保护征集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2.2 起步(1960—1966)

这是苏州博物馆的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成立后,它贯彻了“全面规划,积极发展,重点建设,提高质量”的文化方针,坚持“开门办馆”的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正是在这种精神、态度下,这一时期收集了万余件文物、作品,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博专业人才。

苏州博物馆的起步是兢兢业业,一步一步如履薄冰。这才为后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能安然渡过那十年浩劫。

2.3 转折(1966—1976)

众所周知,这十年是文革的十年,是动荡的十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文革”期间,由于极左路线的严重影响,破坏了大量珍贵文物。苏州博物馆力保文物不失并且抢救散落的文物。苏州博物馆的文物竟然没有丝毫损坏,这是工作人员拼命的结果,是在令人敬佩。

2.4 恢复(1976—1990)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苏州博物馆的各项工作逐步开展并向深层次退进。苏州博物馆在这一时期独自开始了古遗迹考古发掘活动。与此同时,苏州博物馆通过展出文物向人们介绍有关苏州文明的历史。

2.5 发展(1990—1999)

九十年代,中国开始腾飞,苏州博物馆也迎来了它的高速发展时期。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博物馆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最终确立了“大文物(忠王府)配合大旅游,小文物(藏品)陈列求精品”的工作思想,搞好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同时,将馆藏文物推出国门,让外国友人领略苏州的历史文化,引进各地文物精品,丰富苏州人民的文化生活。

2.6 跨越(1999—2009)

21世纪伊始,苏州博物馆的发展又登上一个新台阶。新馆的建设,为苏州博物馆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契机与动力。同时对忠王府开始历时11个

月的大规模修复工程。

新馆更是得到贝聿铭大师的青睐,亲自动手设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出自他手。苏州博物馆新馆、忠王府、拙政园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苏州博物馆再次焕发青春。

3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1983年,贝聿铭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一座有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占地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新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清新雅洁。园艺的创新,延续了一代名园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当今苏州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忠王府

忠王府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1860年9月至1863年12月期间,利用拙政园花园部分及东西部宅第等改建而成。1996年,忠王府被确认为“中国现存的最完美的建筑”。忠王府还保存着太平天国44余方秀丽典雅的苏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篇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以下简称《纲要》课) , 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之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之一, 承担着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的重任。在新疆, 《纲要》课程还承担着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新疆的区情, 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民族分裂, 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使命。因而加强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充分发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了解国史、国情以及新疆区情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当前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以及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等三个层面展开阐述, 希冀对于建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当前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一) 在新疆高校《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憾的弥补。

《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政治性。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内容多 (涉及从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 、理论性强、课时少 (标准为32学时,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专业课实践的因素, 很多学校不得不压缩教学周) 等原因, 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 加快教学进度,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 授课形式普遍采取两三个班甚至四五个班大合班的形式, 上课人数多, 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难度, 从而普遍出现老师“一言堂”的授课现象, 降低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 由于现在的授课对象是“90后”, 他们成长在一个和平、生活相对比较富足的时代, 历史距离他们已经很遥远了, 传统教学中仅仅注重课本知识传递的授课方式, 在今天已经严重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 学生难以以现代的心情理解过去的历史。因而只有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 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 培养合格人才目的。

(二) 在《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目前《纲要》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内容涉及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 共十章。鉴于课时限制和避免授课内容与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复, 在实际授课中新疆高校《纲要》课普遍采取专题化教学, 授课内容的范围也相应调整为第一—第八章的内容。由于这是一本理论性较强的全国通用性教材, 在教材编撰上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地方的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介绍, 而这部分内容对于地处祖国边疆的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新疆, 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近代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的一部分, 新疆各族人民反军阀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 新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是抗日战场的大后方,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通过开展实践教学, 挖掘新疆近现代史中的历史资源和线索, 对于地处边疆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三) 在《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是当前教育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新疆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为例,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的限制, 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 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而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使学生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自证实和接受所学理论知识, 同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则是对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 是对课堂效果的有效强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现状。

关于新疆高校《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践教学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理论研究成果有待丰富。

目前专门针对新疆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论文还没有, 但并不是一点也没有涉及。目前关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论文虽然数量不多, 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尤其以新疆大学的姜勇副研究员和王霞副教授为代表, 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王霞副教授最新的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一文, 则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这对于新疆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 影响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

当前, 各高校普遍存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总体上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无课时、实践活动无经费保障的尴尬局面。以《纲要》课程为例, 该课程授课标准为两个学分32学时, 以一个学分至少保证两课时的社会实践教学为标准, 该课程至少要有四课时的社会实践教学, 但是在现实授课中这一标准往往难以落实, 甚至还存在压缩理论课时现象。另外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完全由任课教师自由发挥, 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因为没有经费保障, 在实施中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三) 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实践教学平台没有建立起来。

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目前新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数量上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不协调,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学校与实践基地虽然建立有合作关系, 但在合作内容上不够深入。

三、新疆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

自2012年开始, 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就开始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统一思想, 认识到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课堂效果, 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通过举办教研室教师研讨会分析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使教学团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2.制定实践教学大纲, 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考核和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的要求及设置“05方案”新方案为依据, 突出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感知、认知, 直至理性认识为要求, 以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 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为目的, 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考核和评价做出了细致的规定。

在实践内容上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时间, 学生自由选择老师提供的选题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命题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可供学生选择的选题包括 (1) 新疆大学校内道路命名由来的考察。以校内资源为依托, 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考察学校各条道路的命名由来, 如雁冰路、秀松路、阿扎提路等, 以弘扬传承新疆大学精神, 写出调查报告。 (2) 乌市红色旅游资源参观考察及现状调查分析。参观校外的红色路线如烈士陵园、八路军办事处, 毛泽民故居、新兵营、一炮成功和空军新疆航空队纪念馆。通过参观、考察、查阅资料,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 经典著作选读报告。主要是引导学生与经典著作一次亲密接触, 让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形式、内容, 以及理论体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4) 新疆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及其评价。以查阅资料为主要手段, 了解新疆近代史以来, 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而作出的贡献的历史人物, 如林则徐、左宗棠等。

在具体实践要求上, (1) 采取小组的形式展开。以五六人为一个小组自由组合进行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选题内容进行调研, 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相结合, 题目自拟。 (2) 填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项目登记表》, 阐明选题理由和意义, 项目实施方案, 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3) 必须有小组拍摄的照片 (如:调查地的情况, 小组成员在调查时的照片等) 作为支撑。 (4) 读书报告因其特殊性, 以个人提交的方式完成。

在最终评价上, 采取调研报告和课堂交流汇报相结合给予综合评价的方式, 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占总成绩的20%。

3.规范实践教学实施过程, 监控实践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中,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结束时间, 最终成果的汇报时间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要求各位任课老师在上课的第1周介绍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和要求, 第2—3周落实各组的分组和选题情况, 第4周开始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调研活动。第10周提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项目登记表》, 并开始课堂的实践调研报告交流汇报活动, 各小组派代表以PPT展示的方式分享调研情况和调研收获, 并由各组组长组成评委团进行打分。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实践, 教学成果显著, 受到学生的欢迎。

4.不断挖掘本地历史资源, 尤其是红色资源,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保障。

目前我校已经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一炮成功、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新兵营、空军新疆航空队纪念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联系, 并正逐步按计划相继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这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保障。另外, 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内容也在深化过程中, 比如与实践基地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为学生提供假期或者业余时间的实践平台,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5.通过个体实践与集体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 增强实践教学影响力。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每学期选择在校本部的班级中抽出两课时的时间开展“认真践行爱国、爱疆、团结、进步”的新大精神, 了解校史, 参观新疆大学校史馆、“了解历史, 向革命先烈学习”, 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活动。

(1) 参观校史馆, 树立热爱母校的情怀。

通过参观新疆大学校史馆使新大学子进一步了解了新疆大学80多年的风雨历程, 尤其是在特殊的革命年代, 新疆大学为新疆的人才培养及进步思想的传播作出的突出贡献。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共产党人为新疆大学的发展做出的成就, 让学生肃然起敬。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 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新疆大学80多年的发展历程, 认识到80多年的风雨艰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大人的梦想和心血, 树立了“今天我为新大自豪, 明天新大为我骄傲”的理想信念。

(2) 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培养大学生爱党爱疆意识。

通过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活动, 学生对于新疆近代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尤其是特殊的抗日战争时期, 活跃在新疆的共产党人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的突出贡献, 以及新疆作为抗日战争战场的大后方的重要历史地位。通过对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历史的了解, 学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 共产党人在新疆为巩固抗日战争大后方做出的历史贡献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此次参观活动, 学生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所感染, 深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

综上所述,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克服困难, 在经费紧缺和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的现有条件下在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以上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这一探索仅仅是抛砖引玉, 希望对疆内其他高校《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有所启发, 同时期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政策上、经费上能给予倾斜, 加快我们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步伐,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感染力作用,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从而全面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霞.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 .

[2]陈春红, 孟瑜.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2) .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篇3

【关键词】口述史 口述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25-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践教学是“纲要”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课堂理论教学一样的目标指向,即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特别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促进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从而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近年来,我们探索了一种“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口述史教学。本文将从口述史概述、口述史教学的价值和口述史教学步骤等方面展开阐释。

一、口述史概述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一般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第一个口述史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为标志。此后,美国逐渐开始了比较规范的口述史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口述史学研究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每所大学都根据自己的特色开设了相应的口述历史的教学课程”。与此同时,口述史在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学界广为认同和接受现代口述史,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尽管有学者认为中国口述史的产生和发展远比欧美早很多,甚至可以上溯到我国的先秦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论语》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就大量地采用了口述史料。后来中国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也有大量有关口述史的记载,蒙古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萨尔王》也是代代相传的早期口述史材料。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丛书、60年代的《政协文史资料选辑》、70年代恢复的地方志等更是被认为是口述史学的成果。但真正引起中国学界重视并形成一系列口述史研究成果,则是自国内出现口述史概念以来。如钟少华的《中国口述史刍议》、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等都是较早的口述史典型著作。进入21世纪,国内关于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口述史学越来越为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各领域的学者所重视。

何谓“口述史”,对于其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主张。现代口述史创始人阿兰·内文斯把口述史界定为: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来实现口述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是有声音、可倾听、可观赏的历史。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史是通过有准备、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保罗·汤普森则把口述史定义为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

国内学者关于口述史定义的界说也是多种多样。北京大学杨立文认为口述史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他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钟少华则认为口述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杨祥银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则把口述史的定义概括为8个字—— 亲历者叙述的历史。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口述史定义的界说虽是观点各一、莫衷一是,但还是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把口述史与亲历者或当事人紧密联系起来,与现代媒介技术手段联系起来,与口头调查访谈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认为,口述史就是由历史的亲历者口头叙述、史学工作者借助于现代媒介通过调查采访和录音录像收集整理的历史。总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口述史具有双重角色,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

二、口述史教学的价值

把口述史教学作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独特作用。

(一)口述史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往往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讲授和灌输为主,其实践教学的开展常常又受到时间、经费、资源缺乏以及学生数量庞大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让实践教学困难重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口述史教学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旧有模式,尤其是克服了学生数量庞大、不易操作等困难,化解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实践教学全面覆盖的操作性、可控性和稳定性和实效性。

(二)口述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口述史研究性实践注重普通大众的鲜活生活经验与独特个体感受,其平民化、草根化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与历史亲历者或当事人访谈,收集翔实的口述史料,挖掘丰富的历史信息,探寻身边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并从全新的视角构建起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认知,从而激发起其对历史探究的强大欲望,驱动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这无疑为增强“纲要”课程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起到了极好的催化作用。

(三)口述史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针对改革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社会上不时会出现无限夸大矛盾,散布各种错误思潮的意识形态失范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困惑。口述史实践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用生活中的历史以小见大地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艰苦创业过程,精彩呈现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探寻历史的真实情况中促发其理性思考,以廓清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错误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

(四)口述史实践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口述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它要求学生走出校园,亲身策划口述访谈,拟定实践方案,参加调查采访,撰写研究成果,这是对大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课题研究能力的全面锻炼。而且,口述史实践教学也有益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有益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以及关注现实的参与意识,对大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口述史教学步骤

(一)宣传准备,即口述史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的发布和指导阶段。一般在“纲要”课教学任务完成一多半的情况下,便开始给学生介绍口述史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新方式。教师重点介绍口述史的涵义、口述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可供选择的选题指南。当然,教师确定选题一定要照顾到“纲要”课程的特点,让选题兼具历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双重使命。大致说来,选题可分为五类:一是口述校史或教育史类;二是地方口述史类;三是口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迁史类;四是国策发展与民生变迁口述史类;五是大学生成长口述史类,等等。根据以上五大类选题,教师再提供具体题目,并对学生做导向性指导,同时也给学生以自由选题空间,允许结合兴趣自由选题。不过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即最好不要选择相同的题目,万一无法避免选题相同也要尽量避开口述调访对象的重复。

(二)组织培训,即口述史研究性实践小组的建立和培训阶段。口述史研究选题指南发布后便是组建实践小组和进行必要培训的阶段,根据学校不同专业和班级规模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按教师指定原则组建口述史实践小组,出于全员覆盖的目的,一般以6-8人一个小组为宜,选定小组长以保证社会实践的切实推进且方便随时和教师取得联系。分组完后,就要尽快组织召开小组长培训会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问题、人际沟通技能技巧、团队协作意识、口述史实践调查采访工具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第一手资料的储存和处理、实践成果的格式要求和提交等。此外,还要注意设法登记小组长通讯方式,建立QQ群、微信或讨论组等以方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组织实施,即口述调查访谈的组织实施阶段。确定了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的选题之后,重点就放在口述调查访谈的组织实施上。首先是确定调查采访的对象。调访对象的确定要有一定的覆盖面,要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做口述史的选题,一般选择年龄稍大、有一定社会阅历、比较健谈的人作为调访对象为宜,因为这类访谈对象比较有历史意识,也会比较愿意配合,从而让调访更加容易开展。其次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相对安静的场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征求调访对象的完全同意,在双方满意的环境下进行调查采访,而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三个小时为宜。再次是要注意和调访对象达成对采访内容信息处理的知情同意。就是说访谈前要征求调访对象对录像录音及后期处理的完全知情同意,如果采访对象拒绝录音录像,那一定得尊重其意见。最后要做好口述调查访谈的问题设置。成功的调查访谈往往跟我们对访谈问题的设计有关,因此要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团队协作,在正式访谈之前把口述调访的问题预先设计好。要多设计些开放式问题,让调访对象有发挥的空间,尤其要善于在访谈中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点,以活跃气氛,帮助采访对象唤醒对具体事件的历史记忆。此外,还要注意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到调查访谈的最后,以免影响整个口述调访的顺利进行。

(四)经验分享,即口述史社会实践成果形成、整理和经验分享阶段。成功的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离不开最后成果的整理和形成,在进行完最重要的口述史调查访谈环节之后,接下来就是集中精力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录音、录像、访谈笔记等)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形成最终成果。这要求紧密结合我们的选题,采用口述调访第一手资料,撰写口述史社会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历史文献的印证性利用。尤其是涉及国家政策变迁的选题,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使用历史文献资料和口述史调查访谈资料,努力做到二者之间达到相互印证的一致,从而让历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当然,成果的形成要求小组成员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是采集到的口述史调访资料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地利用,不能随意篡改。二是要有脚踏实地把大量的口述访谈录音录像资料整理成可储存的文字材料的务实作风,要有特别的耐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以确保调访资料的原汁原味。口述史调查采访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研究性社会实践成果的形成都可谓来之不易,所以实践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比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协同创新意识和资料保存意识,最后把这些可贵的资料转化成电子文档,以便于保存和日后其他研究者利用。

另外,召开成果暨经验分享大会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分享大会上要让学生展示他们优秀的作品、展现他们挥洒汗水取得最终研究成果的全过程并撰写“微感想”,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或PPT等现代媒介手段展示他们与众不同的成果,把他们做口述史社会实践的片段、过程甚至点滴细节较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实践过程,看到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尽管我们关于“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口述史教学的探索还处在初步阶段,其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我们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正如有学生在“微感想”中说的那样:“我们觉得作为大学生应该多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受用一生。”还有学生认为通过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和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美国的口述史学[G]//王俊义,等.口述历史.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0

[2]刘平平.现代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4)

[3]陈潇琼.口述史在国内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3(15)

[4]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Louis Starr. Oral History[G]//David K.Dunaway,Willa K.Baum.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 .Walnut Greek,1984:37

[6]保尔·汤普森.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22.

[7]杨立文.论口述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功用和地位[G]//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大史学·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0

[8]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14

[9]程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刘朝华(1976— ),男,江西遂川人,硕士,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篇4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 果 名 称:关于河南省当地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唐铁柱

所 在 院 系: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2班 学号:1100506044

手机:***

电 子 邮 箱:1280401991@qq.com

日期:2012/2/

2关于河南省当地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前言: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家乡红色文化及红色土地的介绍,从而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近现代以来的部分红色文化,借由报告的形式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历史与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会历史与人民怎样经过艰辛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使我们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的目的.研究内容:

2012年2月2日上午10点左右,我们乘车来到了耳闻已久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阵阵寒风,在冬日的阳光下,眼前这宏伟的建筑群显得格外的庄重与肃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1984年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投资兴建,全馆规划面积288亩,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9589平方米,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该馆坐落在新县城东南风景秀丽的凤凰山、英雄山脚下,小潢河、金水河环绕其间,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2001年--2009年,新县县委,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扩建,新建了大门、英雄广场、鄂豫皖苏区将帅馆、“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和兵器园,使博物馆的面貌焕然一新。该馆现在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建设历史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新集(今新县县城)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26个县,人口发展到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000余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

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84年国家投资在新县兴建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该馆座落在大别山腹地新县城关,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全馆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9589平方米。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馆内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分为四个部分:即奋起斗争,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大放异彩,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重组红军,坚持大别山斗争;红旗不倒,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2001-2009年,新县县委、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扩建,内部陈列采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手段,陈列水平已达到全国县级博物馆一流水平。

馆舍介绍: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由英雄广场、“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兵器园、主展馆、将帅馆五部分组成。

英雄广场

01.英雄广场是新县县委、县政府于2001年-2002年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的综合性娱乐广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红旗飘飘

02.“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建通高21米,喻示着1926年新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至1947年成立新县人民政府这21年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连绵不断,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兵器园

03.兵器园位于英雄广场北侧,主要陈展有飞机、坦克、大炮等兵器;

主展馆

04.主展馆有8个展厅,包括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和专题陈列《将军

摇篮》、《千里跃进大别山》、《今日新县》等,反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历创建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等几个阶段,一直到迎来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展厅内部陈列采用声光电先进技术手段,陈列水平已达到全国县级博物馆一流水平。馆内还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和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当年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等珍贵文物;

将帅馆

05.将帅馆是全国红色旅游“1231”重点工程,建筑面积5440平方米,由新县县委、县政府规划兴建,将陈展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7位开国将帅的生平事迹。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正在进行陈列布展。

[1]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共分四个部分,介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直到迎来全国胜利的这段革命斗争历史,系统展示了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输送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和一支抗日武装——新四军第五师的史实。

[2]专题陈列《将军的摇篮》展厅:一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高厚良等43名新县籍授衔将军事迹陈列;二是吴焕先、高敬亭、张体学、等5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陈列。

[3]《今日新县》展厅:反映了新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自然风光旖旎迷人。

第一层厅,是鄂豫皖苏区创建、巩固和发展时期的史物陈列;

第二展厅,是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建立及鼎盛时期;

第三层厅是鄂豫皖苏区革命史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集中反映的是各项建设;

第四层厅,是鄂豫皖苏区两年保卫战、三年游击战的战斗历程与斗争史诗;

另外,将军厅还详细介绍了近百位新县籍将军的生平事迹。序厅正面

是一幅高2.9米、长10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墙——“风云大别山”。上面雕塑有冲锋呐喊的红军战士,有肩扛锄头、刀矛的农民,有拥军支前的妇女,有手持红樱枪的儿童;他们的身后是绵绵起伏的大别山脉,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和大别山英雄儿女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一个缩影,是我们党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雕刻形象生动、内涵丰实、寓意深刻。浮雕墙两侧的八面旗帜,代表着从鄂豫皖根据地诞生的八支红军队伍,其中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

参观结束后,我们紧接着又乘火车往南阳出发,在火车上我们通过互联网查询了有关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及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和简介,次日清晨我们来到了南阳市著名的桐柏革命纪念馆,刚下火车,我们就被桐柏文化给深深的吸引住啦!

桐柏革命纪念馆位于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纪念馆占地35亩,主体建筑面积3013.5平方米,10个院落,117间房屋。纪念广场占地面积18306.7平方米,广场上的《丰碑》群雕是河南省最大的纪念园雕。纪念馆所在地原为本地名绅叶逢雨先生在清嘉庆年间扩建的住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飞檐走角,雕梁画栋,代表当时桐柏典型的建筑风格。叶家在三军会师桐柏后,主动腾出房间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机关的办公场所。

地处淮河源头的桐柏县是革命老区,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战争时期,桐柏先后成为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以及304位元帅、将军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和据此改编的电影《小花》是桐柏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1945年10月,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和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6万余人在桐柏胜利会师。10月30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在桐柏县城郊叶家大庄宣告成立。郑位

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为中原局常委,郑位三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陈少敏任中原局副书记,李先念任军区司令员兼中原局副书记,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许子威任中原行署主任。桐柏成为当时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区域和各级首脑机关

所在地。三军会师桐柏,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旧址。1945年10月24日,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王震领导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王树声领导的河南军区部队三路大军六万雄师在桐柏胜利会师。

该馆的建成,对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桐柏“红”、“绿”结合,优势互补,发展桐柏一红一绿旅游新格局,构建桐柏——确山——新县红色旅游金三角,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对自己家乡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红色土地的游览,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介绍来和同学互相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加了解中国近代史,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建议:应该多开展一些实际有效的调研活动,鼓励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且思想也过于狭隘,导致调研质量不高!实际意义不大!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篇5

1、简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00字左右)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C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基层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 D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大时代,并且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E坚持武装斗争,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群众共同奋斗

2、阅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二卷第二十八章,摘抄其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500字左右)

一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不断对社会主义实践做出新的,科学的理论概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对形

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民主就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五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对于党和 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阴暗面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严肃党的纪律、采取符合宪法和法律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党需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制定出正确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方针、政策。

3、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300字左右)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

主义法制。

4、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500字左右)

答: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3, 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 究成果.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个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以“我的家乡”或“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或家庭发生巨大变化的短文。(600字左右)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的青岛,青岛市是一个年轻的沿海城市。而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间。但是,从1978年到2008年这三十年间,却会让历史永远铭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的三十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三十年。在2014年的今天,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一个新局面,中国十八大的召开,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指导方针,我的家乡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我们自身穿着来看,记得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比较单调,而人们的鞋子

也是款式单一,而且添置衣服的频率较低。而从进入二

十一世纪起,各类休闲店、品牌店和大型或超大型购物广场如雨后春 笋般林立,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度,展示个 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品味和自己对时尚理解的一种平台,各种款式、花色不同的服装为人们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以前家里的饮食只能 是保持营养需求,自从达到小康水平以后,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 地丰富了,菜场、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的健康,而且粗粮的和有机蔬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篇6

一、读书报告选题范围(参考)

教材每章后面都有参考文献;阅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传记或者著作。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论著均可。

1、房德邻:《清王朝的覆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4、王晓秋:《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年版。

5、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肖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11、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3、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4、《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5、《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人民出版社,198116、曾宪林等:《北伐战争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0年版。

18、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全三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19、军事科学院:《中国解放战争史》(全五卷),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20、《毛泽东与抗美援朝》逢先知 李捷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1、《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2、《陈独秀传奇》吴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3、《瞿秋白传》王士菁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4、马其彬等:《中国革命根据地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姜平:《中国民主党派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6、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2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8、石仲泉著:《我观党史》,济南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9、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

30、《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3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上、下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2011年版

32、《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二、三册),虞和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

二、读书报告的写作规范

何谓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写读书报告的目的在于增加新知、提升研究和表达能力。

1、多读点参考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作者的传记;

(2)作者其他作品;

(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2、做到点与面的结合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3、读书报告的主要内容: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个人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从本书获得的收获等。这是写作重点。

4、总结

最后为参考书目和文献

4、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三、此次对读书报告的要求

1、不能少于1500字,否则,酌情扣分;

2、统一用A4纸书写,为手写稿,不得提交打印稿;

3、提交时间:第11周本课程上课时间;

4、提交方式:请每学习委员(或班长)按时统一提交,同时登记好提交同学的名单、缺交同学的名单,统计好总的份数并签名。

5、提交读书报告时,请学习委员(或班长)检查每份读书报告的相关信息,如姓名、学院等信息。

6、格式(举例)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篇7

一、深化“纲要”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改革

课堂实践教学就是以课堂为教学活动场所, 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手段, 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 实现改造学生世界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必然被打破, 课堂教学活动将会让学生发挥更大主动性, 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纲要”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课堂实践教学应灵活设计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应遵循高校教学规律和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 通过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对“纲要”课程案例应进行认真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案例, 通过案例将学术带入独特的历史情境, 通过师生对共同问题的交流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围绕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抗争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可以穿插抗战英雄事迹作为案例, 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又可以将日本在沦陷区实施的殖民统治作为案例, 揭露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暴行, 让学生正视这段历史, 不受当前个别国家和党派否认历史、篡改历史行为的影响。这样的课堂实践教学既能突出教学重点, 又能达到增强课堂参与性的目的。

第二, 课堂实践教学应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课堂实践教学必须做到尊重和培养学生独特个性, 同时锻炼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实践教学中, 围绕学生为中心将具体的教学环节设置为若干能够发挥不同学生特长且需团队合作的任务。特别是涉及与“纲要”课程密切相关的时事和热点问题, 学生可以围绕教师布置的相关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或分组辩论,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自由沟通, 分享自己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经验和见解, 增强与人协作的能力, 培育团队精神。

第三, 课堂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实践教学就是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发现和获得真知的地方,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方位锻炼。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纲要”课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所具有的不同条件及学科积累的丰富经验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 有的学者提出“四位一体”模式, 运用融读、写、讲、辩“四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即将经典导读、读书心得、调研报告、讲课比赛或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课堂实践教学形式统一融合起来, 全方位、多渠道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 加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1]。还有学者将课堂实践教学总结为读、写、做、讲、论的“五个一”模式[2]。由此, 在授课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加强“纲要”课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学活动已不再完全受到空间的限制, 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将教学活动从校园转向社会,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迫切之需。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促进“产、学、研”结合, 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3]。具体而言, 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承担的不同职能, “纲要”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 德育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课程同样承担着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公民道德的责任, 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 应与其所承担的职能保持一致。“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如内蒙古通辽市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在我党的革命斗争史上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 他们为了民族的抗战和人民的自由, 将一腔热血洒在了科尔沁草原, 如施介徐永清、吕明仁和麦新等烈士。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程组每一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学习烈士先进事迹, 使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宣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场所另外, 科尔沁草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对学生了解通辽地方历史, 传播草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实践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型校外教学基地是与学校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 通过他们提供的实践场所和机会, 让学生亲身参与商品生产、协调管理等活动, 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而且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对照“纲要”课程所教授的书本知识, 把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相结合, 使学生真正通过了解社会, 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 增强对党所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所取得成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特别是一些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参观和体验, 使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传递时代信息, 培养社会正能量的载体, 这些功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第三, 服务型实践教学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建设者, 因此, 让学生参与一些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的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加强对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 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寓于其中, 就需要进行校外服务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这种服务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与城市社区服务, 通过学校协调, 使学校周边的一些社区成为“纲要”课的实践基地, 使实践教学活动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也方便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考核。另一类是农村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方面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村需求。在这个过程中, 使学生增加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了解, 使农村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品格的重要平台。

三、探索“纲要”课程网络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对于高校“纲要课程来说, 网络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而言, 教师和学生运用网络平台和互联网资源对授课内容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创新的活动, 其核心是将网络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虚拟空间内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实践尚属新生事物, 在操作层面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 搭建良好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授课内容进行整合, 将“纲要”课程的教学任务作为核心, 围绕教学目的共享教学资源, 确定师生在虚拟平台上互动交流的主题, 将“纲要”课堂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 网络平台各板块要以“纲要”课程专题为主要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实现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注意引入一些新的交流工具, 如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 使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解。

第二, 增强师生的网络教学观念和技能。“纲要”网络实践教学的实际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只有二者积极参与, 才能体现出网络实践教学的价值。在“纲要”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中, 要注意强化师生的网络教学观念,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侃侃而谈、喋喋不休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从旁协助的指导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 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 在网络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师生网络技能的培训, 共同进步, 运用好网络平台中的各种有效资源。

第三, 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和评测系统。“纲要”网络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虚拟网络, 网络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模式教学, 它是无形的、虚拟的,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需建立相对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 注意听取师生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避免让其流于形式。教师要定期检查和更新平台的教学内容, 及时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 要加强网络实践教学的评测系统的建立和管理, 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重评测, 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评测系统, 以确保网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作, 进而提高老师的教学热情, 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 学校在推进“纲要”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应着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教师和学生也要增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共同打造“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总之,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在改善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效果, 增进师生情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纲要”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小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7) .

[2]李春梅, 俞丽君.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学习月刊, 2008 (5) .

[3]叶茜茜, 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关系 篇8

【关 键 词】历史和现实 科学性与思想性 理论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在言及历史与政治关系时曾说“政治之学,非深明历史不可。”美国新史学家司科特(J.W.Scott)在1989年与传统史学的论战中开诚布公德指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所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具有历史的“烙印”,从而都表现为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史过程。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又有客体和环境等现实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横向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纵向的历史因素的制约。例如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结论。再如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制度。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又如西藏问题。除了让学生解西藏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时结合1959年西藏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可以结合《红河谷》等影视作品。以此来揭穿达赖的谎言和西方某些政客的别有用心。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尼提托·克洛齐则认为,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过去行为者的思想和精神并不会消失,而是超越具体的人事,在当代的情境中复活并生存着。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在人类文化中孕育和成长,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丹皮尔所说:“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对学术的束缚。”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其人文性又主要体现在思想性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以求真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使命。正如张静如所说“历史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家没有选择,只有凭藉它可以达到过去的事实。虽然间接推理有许多不完全的条件,但是它可以导人科学的认识。”

历史性思维指严谨求实地再现历史现象和本质的思维方式。历史的“用”以历史的“真”为基础,没有历史的“真”也就不会有历史的“用”。“用”须寓于“真”,无“真”即无“用”。历史是人的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是历史中的科学,而不是超人的、超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例外。它在强调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历史的思想性。不能有偏颇。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精神。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预言:“历史本身是自然的历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列宁根据20世纪科学发展的形势,也明确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我们提倡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注重历史理论与历史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例和历史人物事迹感染学生,用历史事实阐述历史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修复的文物、人物专访、房屋建筑、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深刻感受中国近现代史。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环境的理论后,就可以将其用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的和革命的两种形式。因此今天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是扫除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扫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于沛在谈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在《2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强调“加强唯物史观的研究,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对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独立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前提是这种学习和研究都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一切就都会走向反面。”

吕思勉曾说:“治社会科学者,当有远大的志向,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又“必有己饥己溺之怀,不当与世务,此于自然科學,理或可通,于社会科学,则未闻有漠然不知人之苦乐,而犹克有所知能者也”。“必有己饥己溺之怀,然后知世有饥溺之事”,“否则,其学问亦多在纸上,而不在空间。能为古人作忠臣,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例如,邓小平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调查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建国以后的经验教训形成的。但是,不能忽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是由于社会存在提出的,反过来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贯彻这一观点,就是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对客观的研究对象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唯物史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对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其他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 关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深人具体的社会实践。开拓其视野,增强其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科学和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就历史而言,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在近现代史学习中,将抗日战争融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中,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要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探寻出其发展的规律。正如熊十力所言“知变而不知常,人类无宁日也”。“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要根据史料,弄清史实,发表议论,阐述理论。先以史实为依据,才能总结出带理论性的经验教训来。然后再用于认识历史实践,即从史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

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和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势和特点,探寻《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突出其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从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于沛.历史学·史学理论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15.

[3][意]克洛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商务印书馆,1982, (转引自高鹏飞,试论历史及其意义与价值,2004年3月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张静如: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5年第4期

[6]汪奠基.科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

[8]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9页

[9]于沛:21世纪唯物吏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南开学报,2002,(2).

[10]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第190-193页

[11]见《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原刊1918年3月15日《时事新报》。

上一篇:考研数学临考最后一周复习攻略下一篇:个性伤心的凄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