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结总论

2025-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药学总结总论(推荐2篇)

中药学总结总论 篇1

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渐积累宝贵的用药知识,并形成一整套中药理论体系。在先秦时期,已有不少关于药物的文字记载。到了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诞生。本书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南北朝时期,雷[学教]着《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技术。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着《神农本草经集注》,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844种。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编成了《本草拾遗》,书中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宋代本草学,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最具代表性。该书收载药物达一千四百多种。

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总结和发展了饮食疗法。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1892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继李时珍之后,清代的赵学敏(约公元1719--1805年)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于1765年刊行《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

教考分离总结——民法总论 篇2

本人于本第一学期担任201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1、2班《民法总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幸参与了本门课程第一次教考分离。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分开,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制定考核大纲,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考核管理系统。

相对于教考合一而言,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考核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有效,有利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教考分离会使学生认识到,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对所学课程掌握与理解水平的高低。以下是我对本次教考分离的总结:

1.考试成绩及试卷分析:

政行1班最高分96分,最低分50分,平均分73.5分,及格率96.5%,不及格3人。本班高分较多,其中85分-100分又24人,占总人数42%,但不及格也出现在这个班。

政行2班最高分96分,最低分65分,平均分72.4分,及格率100%。但高分较1班少,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均匀。

结合试卷质量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们在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上失分较少,案例分析题上失分较多,说明他们对于识记类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仍有待提高,这与政行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关,但也为我显示了在将来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重点讲解和培养的方向。

2.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民法总论课程是为政法学院思政、政行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其起着引导学生进入民事法律科学领域及形成民法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民法的概念,掌握民法的基本原理、熟悉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三要素的相关概念和制度,成为掌握民法基本理论,具有独立分析、解决民事法律问题能力的专业初级人才,为全面提升法律素养打下基础。学习本门课程,第一要特别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准确把握民法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基本制度,达到融会贯通。第二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准确运用民法原理,正确分析民事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正确适用法律,妥善地处理民事纠纷。

实行教考分离后,我能够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求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从学生的角度,能促使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经受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考试检验。从而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本门课程后仍有不少同学跟我探讨关于民法的问题,其中不乏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总会引导他们用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结合上述情况我认为民法总论这门课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3.题库缺陷:

上一篇:土方开挖施工安全协议下一篇:赴英留学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