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篇1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教育;课程

1引言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篇2

1 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面临的挑战

可以说困难很多, 问题不少, 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念问题。一些管理者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 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外乎开店面, 加上集中培训, 以至校内出现一大批不具备多少专业知识背景和科技水平的小店主;有的还认为搞创新创业教育是摆花架子, 应时应景而已, 长久不了;更有甚者觉得从事此项工作是不务正业, 本末倒置, 冲击课堂主渠道。

学生创业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很大, 重就业意识, 少创业理念。不少高校毕业生, 就业时不愿意到民营企业, 更不愿自主创业。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普遍是: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模糊认定, 如传统的依赖人际关系的思想扼杀了部分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与我们的预期有很大差距;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前景表现出悲观情绪。

(2) 机制问题。多数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缺乏健全的专门组织机构, 激励机制也未真正形成, 工作规范有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出台很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 但现实中, 这些政策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政策和法规, 使得学生即使有创新创业的想法, 也因与在社会和市场上已经打拼过的创业者站不到同一起跑线上而放弃, 当然也与学生没有“用足”这些政策有关系。

(3) 师资问题。尽管有关高校在人事部门的支持下已培养了一批专业创业培训师, 但结构单一, 尚不能满足大面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求。

(4) 资金问题。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是创新创业的一大障碍, 在物价上涨, 收入普遍不高的社会大背景下, 创业融资的困难使许多怀抱创业梦想大学生只能望洋兴叹。

(5) 场地问题。多数院校已建设大学生创业培训专用机房, 或者是零星小店, 但缺乏创业场地, 尤其是中西部相当多的高职学校还没有建设大学生创业园。

2 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顶层设计的原则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认为, 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 需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1) 高端战略性。就整个建设和改革而言, 顶层设计内含着整体思路、基本方向等, 示范校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大计的开拓性工作, 其顶层设计者要从高端构想, 为示范院校发展把握好方向;坚持高屋建瓴、系统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统筹学校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凝聚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 形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2) 整体系统性。我们在分析认识作为整体的、复杂的、开放的教育系统时, 决不能离开对社会的研究, 否则就会使我们对教育的认识片面化和简单化, 就不能正确处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示范校建设的顶层设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特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不可能仅仅是举办几次创新创业竞赛, 或是开设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那么简单, 它应当是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到专业设置, 从课程安排到科技创新等系统工程。更不应囿于开网店、摆柜台或者种植、养殖等层面, 而应延展到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风险投资的分析与预测、公司的管理和运营等诸多领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适宜的创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3) 先后次序性。顶层设计既要有通盘考虑也要有重点安排, 既要有最终目标也要有阶段目标。各高校在申报或建设示范校的过程中, 不能平均用力, 遍地开花, 应明确改革和建设先后次序和重点任务, 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直至实现最终目标。

(4) 缜密科学性。没有科学性, 改革和建设顶层设计就失去了意义。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按规律办事。搞好改革和建设顶层设计, 必须养成科学的思维, 探索科学的方法, 做一件事, 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做一类事, 善于把握事物规律。设计者要通过刻苦学习、用心实践, 不断提高掌握情况、分析事物, 从全局和长远角度提出解决眼前紧迫问题的能力, 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顶层设计发展路径。

3 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顶层设计发展路径

3.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一是成立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 分管副职任副组长, 各院系党政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 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 形成长效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办公室, 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各院系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 负责落实本院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每个层次都要有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是建立创业咨询公司或创新创业规划教研室。以现有创业专业师资为基础, 建立一支由院内教师、校外创业专家相结合的专兼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他们主要是由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公关员、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高级工程师、设计师、营销专家、法律专家、政府人员等组成。主要给学生提供创业的相关信息以及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在学生创业实践中, 还要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 对创业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和指导。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列入学校工作计划, 建立健全制度, 制定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奖励暂行办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规定和制度。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政策措施、保障办法和奖惩制度, 以形成多部门协调配合, 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规范健康有序进行。从组织建设、政策制度、经费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着手, 建立坚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逐步改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条件。

3.2 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一是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 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橱窗、展板和黑板报等形式, 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 宣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 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设立创新创业论坛, 举办励志创业“群英会”系列活动, 邀请校内外创业专家、企业成功人士来校开设讲座,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使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质量, 创新创业规划与研究机构可根据各系开展的毕业生创业、就业跟踪调查情况, 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形成理论成果, 编著创新创业教材, 指导创业实践。

二是推进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教学改革。以创业促进学业, 创业实践的过程是深化、拓展专业知识的过程;以学业促进创业, 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创业, 将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确保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能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训基地、进学生心中。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各班普遍开设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辅之以实例示范,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理论教育;鼓励专业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 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学内容, 把创新创业感知渗透到教学过程, 把创新创业理论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 进而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培训的开展。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良好的演练平台。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暨大学生创业大赛”, 开展创业活动。在人事部门支持下, 组织大学生参加“产生你的企业想法”的创业意识培训, 大学生SYB培训。同时以模拟公司操作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工作。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 结合他们创业项目, 从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到创办企业的运营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扶, 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 多角度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激发他们投身创业的兴趣和激情。

3.3 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一是发挥学校硬件优势, 搭建创业平台。随着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各高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实训大楼、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以及食堂餐厅等场地一应俱全, 并配备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实训仪器与设备, 为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开辟优越条件。对于条件欠缺的高校, 按照从无到有, 先易后难, 先小后大, 先俗后雅, 先低后高原则, 构建创业园运作模式, 对入孵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场地、资金、技术、智力和政策等方面的扶持, 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流程指导和跟踪服务,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有些高校实行专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一体化建设, 发挥基地的创业培训功能,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创业能力。

二是院校与市县大学生创业园合作, 共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向初创企业的学生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 让大学生在园区模拟创业, 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 招商引资, 招企引智, 建立校中厂。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 引企入校, 帮助大学生转化研究成果。吸引企业参与学校课题研究, 聘请企业界人士担任创业团队实践指导老师等, 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使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 实现真正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合作共赢。

3.4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亮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制订了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制度文件, 尤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 广泛凝聚共识, 形成改革合力。”

“大鹏之动, 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 非一足之力也。”各学校全体师生要凝心聚力,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发挥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不断打造创新创业示范校新亮点。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 示范院校建设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面临诸多挑战, 要推进示范校有效建设必须把握建设原则, 明确顶层设计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示范校建设,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311.

[2]聂高民, 孙长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85.

[3]高文兵, 黄伯云.大力推进我国高校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5-6.

[4]王丽, 郭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1) :222-223.

[5]任泽中, 姚冠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顶层设计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 2013, (2) :104-105.

[6]范志毅.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J].商业时代, 2006, (35) :7-8.

[7]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Z].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03) .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建设

G642.0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规律的逻辑展现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自成体系,否则将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不能脱离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不能脱离专业课程而闭路运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本文认为“专业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变革的目标,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策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专业教育超越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回归到“育人本位”,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优化配置教学内容。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无论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資源建设,通过课程资源建设,在课堂上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才是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缺乏有机融合,本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融合工具。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视角——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互相依托,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这种关系的结果使双方更加适应环境、共同发展。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3个基本要素构成。共生的存在需要一个基本的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共生体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共生单元中共生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形成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有点共生、间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三种类型。共生关系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共生的因素总和构成了共生环境。共生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共生理论也为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资源建设

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按照共生理论的理论框架来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资源建设,目的使专业教育超越“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回归到“育人本位”。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单元

按照共生理论,两个事物融合的基础是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存在的物质基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理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单元,两者在课程中融合共生应做到:

1.课程目标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专业教育是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目标同向、内容同类,途径同轨。因此,可以在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找到与专业课程目标的融合点,形成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专业课程目标,进而根据专业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融合如图1所示。

以电子商务专业中《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为例,课程的能力目标中就可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把握市场机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等,在知识目标中融入税收、企业法规等,在素质目标中融入创新创造思维、强烈进取心和积极心态等。形成包含创业教育目标的新课程培养目标见表1。

2. 课程内容的共生和教学过程的共生。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内容打破了学科体系,按照职业需求重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实现了项目化,教学法采用项目和任务驱动,一个教学项目的完成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课程的内容为一个项目“XX产品营销策划与推广”,由一个大项目和多个子项目组成。教学过程是由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策划,各个组通过进行市场调研、策划、实施、成本分析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学习网络营销策划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合作、成本分析等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共生。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关系

共生理论认为,两个事物在共生单元中融合共生,按照关系的疏密分为一体化共生、间断性共生和点共生三种。

一体化共生。一体化共生是指共生体深层融合成为一个有机体,是共生关系的最高阶段。专业教育中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类,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像《网络营销与策划》采用项目化和任务化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紧密形成一个整体,就是一体化的共生。一体化融合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如表2。

间断性共生。间断性共生是指共生体在成熟的情况下就形成共生,但是持续性不强不成熟就间断的共生。专业课程中有些课程由于内容特性,不能做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融合,只能在课程中某个时段和某个章节通过模拟企业情境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这些课程就形成间断性融合课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中的《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课程,全过程难以形成一个大项目模拟企业创业,但是可以根据课程中的技能和知识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模拟出企业部门承担网页美工、静态网页制作的形式来间断性地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间断性相融合的课程见表3。

点共生。点共生是指共生中的一种寄生关系,其中以一方为主导,另一方 (寄生方) 则非常式微的共生关系。专业教育中有些课程因为理论性和基础性强等原因,较难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体化或间断性融合,但是这些课程中有个别知识点、技能点可以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某个意识和素质教育融合,将这些课程称之为点共生课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可以在讲市场理论的时候针对某一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同时融入创业市场分析和机遇把握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进行点共生的课程见表4。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和共生关系之外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因为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正向的共生环境对共生体起激励和积极作用。负向的共生环境则对共生关系起抑制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生环境是指共生课程的实施条件。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是项目化的教学,因此,课程实施要按照项目化的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教室既能进行教学又能进行企业业务运营,让学生置身于企业运营的氛围中进行专业学习,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建立起校企共建实训实验中心,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实战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在实训室依托承接来的企业项目,通过市场调研、网络推广等专业实践,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市场洞察力和把握机遇能力。通过企业进校园、工作室进专业、项目进课堂的方式形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生的教学环境。。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课程知识模块体系,是指在专业教学体系内根据专业特点增设或融入创新创业類教学内容,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变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单列,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获取全面而实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课程体系要全方面、多层次,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和实践教学体系等,应重视二者结合的贯通性和有机性,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增进。

(二)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采用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在课程层次设计上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围绕围绕专业知识学习,逐渐培养创新性认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邀请校外企业家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企业家通过实际创业案例来鼓舞学生创新创业,形成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以创意实验室、综合实践中心、创客空间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能够投入到创业实践中。

(三)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本土化程度较低,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优秀师资严重短缺。学校应从教材编制、教学考核、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改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课程教学的新工具和新方法,形成跨界思维和知识结构。采取知识结构弥补和能力素质再造相结合的多元组合模式,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加大实践平台建设

在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促进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共享,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和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在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创新创业集群网络,创建创业园区和孵化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仇志海,洪宵.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范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54.

[2]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27-29.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篇4

一、需填报或提交的材料及装订顺序 (一)材料目录。

(二)山东省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认定审批表。

(三)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和发展情况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园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服务团队建设等概况,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建设和服务开展情况,入驻企业发展概况,人才集聚和近年引才情况,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活动情况,文化建设等特色活动开展情况,下步工作打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文本格式附后)。

(四)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入园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目录及正文。

(五)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或孵化基地的有关证明、批复材料。

(六)园区场地平面示意图、运行经费收支情况证明材料。

(七)在孵和毕业留学人员企业基本情况,填报表格(在孵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企业一览表、毕业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企业一览表)并附带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八)其他体现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成效、特色做法的证明材料、影像图片资料等。

(九)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典型材料(可单独汇编成册)。

二、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的评估认定程序 (一)申报。申请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认定的园区,于 7 月 5 日前向所在市(指设区的市,下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或省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并提出认定申请。

(二)预审。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对辖区各留学人员创业园申报材料进行预审,于 7 月 7 日前将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材料及推荐意见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人才开发处,联系人:魏 勇、吴晓冰,联系电话:、,、。

(三)材料初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采取初审材料、集中答辩、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评估打分。初审合格的,进入集中答辩环节。初审不合格的,取消评估认定资格。

(四)集中答辩。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作为独立组别进行集中答辩。评审专家小组在对申报材料认真审核的基础上,听取申报单位现场答辩(专题片或 PPT 形式),并就有关问题现场提问。

(五)实地考察。依据集中答辩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照不高于 1:1.1 的比例,确定进入实地考察评审范围园区名单。实地评审采取查阅资料、入驻实体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核实申报材料和现场答辩真实性,形成实地评审意见。实地评审时。

(六)公示认定。对拟认定的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网站等省级媒体进行公示,公示期为 7 个工作日。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或者反映问题不影响认定的,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正式公布并授牌,按规定发放奖补资金。

建设和发展情况报告文本格式要求 一、标题 一般用 2 号小标宋体字,分一行或者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二、主送机关 编排在标题下空一行位置,居左顶格,回行时仍顶格,最后一个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

三、正文 报告首页必须显示正文。一般用 3 号仿宋体字,编排在主送机关名称下一行,每个自然段左空二字,回行顶格。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可以用“一、”“(一)”“1.”“(1)”标注;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体字标注。段落格式,将“对齐方式”设置为“两端对齐”,“大纲级别”设置为“正文文本”,“缩进”设置为左侧 3.7 磅、右侧 3.5 磅,“间距”设置为段前 2.8 磅、段后 2.6 磅,“特殊格式”设置为“首行缩进”,度量值为“2字符”,“行距”设置为“多倍行距”,设置值为“2.8 磅”。

四、发文单位署名 单一单位行文时,在正文(或者附件说明)下空一行右空二字编排发文单位署名,在发文单位署名下一行编排成文

日期,首字比发文单位署名首字右移二字,如成文日期长于发文单位署名,应当使成文日期右空二字编排,并相应增加发文单位署名右空字数。

联合行文时,应当先编排主办单位署名,其余发文单位署名依次向下编排。

五、成文日期 成文日期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当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 1 不编为 01)。

格式样本:

×××留学人员创业园文件

×留创园〔2017〕×号

签发人:

××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和发展情况报告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

一、×××留学人员创业园概况 (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服务团队建设情况等)×××××××××××××××××××××××。

二、园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建设和服务开展情况 (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开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等)×××××××××××××××××××××××。

三、园区入驻企业发展概况

(入驻企业发展、流动、项目创新、专利申请、上市融资以及社会经济效益情况)×××××××××××××××××××××××。

四、园区人才集聚和近年引才情况 ××××××××××××××××××××××××××××××××××××××××××××××××。

五、园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活动情况 (包括组织或承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情况)×××××××××××××××××××××××。

六、园区文化建设等特色活动开展情况 ××××××××××××××××××××××××××××××××××××××××××××××××。

七、园区下步工作打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

×××留学人员创业园 2017 年×月×日

(联系人:×××,电话:××××××××)

山东省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

认定审批表

申报园区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隶 属 部 门

申 报 日 期

推荐地区(部门)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填 表 须 知

1.山东省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认定表要按照《山东省实施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项目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如实、认真填写。

2.表中相关内容可出具复印件等附带证明材料。

3.园区填写本表一式三份,与其他材料一并装订成册。

一、园区基本情况 园区名称

园区级别 部省共建□

厅市共建□)

园区地址(邮编)

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机构名称

部省共建或 厅市共建 留创园获批时间

组织机构代码

法定代表人

姓名

职务

办公电话

传真

手机

E-mail

联系人

姓名

职务

办公电话

传真

手机

E-mail

专门服务

机构名称

专职服务人员人数

学历学位 本科及以上

人 大专

人 建筑总面积

(万 m m2 2)

办公面积

(万 m m2 2)

孵化面积

(万 m m2 2)

专业共享平台面积(万m m2 2)

公共服务面积(万 m m2 2)

在园企业总数

其中,留学人员企业数量

其中,上市公司数量

引进人才总数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数

其中,国家“万人计划”专家

省级人才工程人选数量

获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卡数量

组织承办省级人才交流活动次数

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数量

获批专利

数量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

取得国际先进项目数量

取得国内领先项目数量2016 年技工贸收入(万元)

2016 年利税

(万元)

年销售额五千万及以上企业数量

园区风投机构

数量

吸入风投企业数量)

风投金额(万元)

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和发展情况(精简至 1 15 50 00 字以内)

二、推荐意见 申报园区意见

(盖章)

****年**月**日

主管部门意见

(盖章)

****年**月**日 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意见

(盖章)

****年**月**日

毕业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企业一览表 序号

企业名称

入孵年月

毕业年月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

创办、领办或核心留学人员情况)

注册资本(万元)

企业所属领域

技工贸收入(万元)

营业收入(万元)

企业上市时间

企业缴纳社保员工数

姓名 留学国别 毕业院校 学历学位 现金资本 留学人员出资额 累计 上年 累计 上年 1

在孵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企业一览表 序号

企业名称

入孵年月

目前

孵化

阶段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

创办、领办或核心留学人员情况

注册资本(万元)

企业所

属领域

技工贸收入(万元)

营业收入(万元)

企业缴纳社保员工数

姓名 留学国别 毕业院校 学历学位 现金资本 留学人员出资额 累计 上年 累计 上年 1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篇5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文化体系、实践体系等面临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作为示范院校,必须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推进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创造积极的条件.

作 者:金建孟 JIN Jianmeng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9(1)分类号:G421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篇6

积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

(2011年5月29日)

三年来,我校秉承“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大创业教育理念,坚持“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培养创新、创业、创优“三创”人才的目标定向,以建设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为契机,把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我校通过系统科学全面地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把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是构建“模块化”创业教育课程。1996年,我校在全国率先将《创造学》课程列为全校公共基础必修课,2008年在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涵盖创业意识类、创业技能提升类、创业实践类三大课程群,先后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 1

课12门,选修课21门。按照打造校内精品课程、争创省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自编或参编创新创业类教材9部。

二是实行“项目化”创业教育活动。我校对大学生创业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主要分为基本实践能力训练、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研究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三个阶段,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创新计划等“五个计划”来予以落实。三年来,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115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72项、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823项、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1000多项,每年有4000多名学生参与,累计资助项目经费475万元。

三是实施“双导师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长期以来,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综合型师资匮乏,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为此,我校实行校内教师和现场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组建了一支90多人的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充分重视和发挥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全校150多名辅导员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启发者、创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者、创业政策的宣传者、创业信息提供者、创业发展的咨询者、创业能力的培养者、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四是实施科研创新“学分制”,激发创业主体活力。我校设立“科研创新”学分,在学分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实行创新成果学分奖励制,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竞赛奖项,按照奖项等级分别奖励相应的学分,对获得发明

专利或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的,也记录相应的学分。科研创新环节超过2学分的,经学院批准可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公选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依托行业和企业集成优势,积极构建实验、实训、实践相衔接的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模式

我校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依托董事会和煤炭行业骨干企业等优势资源,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了创业实验、创业实训、创业实践相衔接的创业技能提升模式。

一是依托校内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批开放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如投资100多万元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等,免费供大学生创业团队使用。学校还充分发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实现学科引导创业教育、科研带动创业教育。

二是依托董事单位和行业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如与兖矿集团、徐矿集团等董事单位建立了15个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与徐工集团等社会知名企业建立了4个国家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6个省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0个市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三是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成立的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特色明显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如依托安全工程学科成立的徐州博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电气工程学科成立的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机械工程学科成立的中矿科光机械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首选创业实践基

地。

此外,经徐州市政府批准,我校将在文昌校区西门沿街建设“学府创业新天地”,规划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将为学生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依托政府创业政策优势,积极构建“模拟创业”、“孵化创业”和“产业化创业”的分层次创业扶持模式

徐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在政策体系、场地建设、教育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业扶持体系,成为了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地。我校积极利用徐州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绿色通道”,充分借助徐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一站式”创业服务功能,为大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是校内全真环境下的“模拟创业”扶持。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或拥有较好创业项目,但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和个人,鼓励在校内开展全真环境下的“模拟创业”。目前,我校在南湖校区建成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可容纳30多家创业团队的“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园”,首批21家大学生模拟创业团队已经进驻。

二是创业园区内实操环境下“孵化创业”扶持。对完全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和个人,鼓励他们进驻“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和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大学生创业园”,享受从工商注册、税收登记、资金资助、贷款融资、法律服务、财务代理等方面“一站式”创业服务,尽快孵化发展。目前,由我校学生创建的30个创业企业在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孵化,28个创业企业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孵化。

三是优秀创业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扶持。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经过大学生创业园成功创业孵化的优秀创业企业,我校积极鼓励其进入“徐州市大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产业化发展。今年4月,我校和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一起与铜山区政府签订“5+1”科技创新联盟工程协议,共同为培养创新创业技术人才和研发队伍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我校已有家创业企业进驻“徐州市大学生创业产业园”。

四、创业教育成绩斐然,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创业教育顺利推进,初步形成了校地联动、校企互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普及型的创业意识教育、精英型的创业技能训练和实战型的创业实践扶持协调发展的分类别教育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明显提升。近年来,全校大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十一五”期间,全校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奖励1700余项,发表论文29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800余项。

大学生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成功典型。有依托兴趣、教育孵化的凯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有依托竞赛、基地孵化创业的徐州心泰未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有依托专业、教师帮扶创业的恒盛通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有依托项目,基地孵化的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绝大部分大学生创业企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也有力推动了就业工作。“基层就业、岗位创业”成为广大毕业生就业的主动选择。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70%以上的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进一步扩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篇7

一、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初探

对“创业”一词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 创业指的是个人通过努力创造业绩。对大学生而言的创业指的是狭义的创业, 也就是个人以自己独到的眼光把握机会, 创造出新的产品的过程。现阶段, 创业创新教育主要是从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前景、团队建设等领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技能。创业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认识机会, 整合资源和创造商机的能力的培养。因此,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熏陶和培养。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 必须将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同时, 对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评价标准是通过教育是否使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有所提升。

我国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并组织教学活动。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媒介, 因此, 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师要正确理解创业教育课程, 将其中的精髓传授给大学生。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研究格局。目前, 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交叉课程和依托课程四大模块, 这四大模块相互依存, 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四大模块进行分析。

1.基础课程模块分析。基础课程模块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相关课程, 可以开设创业学和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 也可以在其中设置少量的实践性课程。

2.核心课程模块分析。核心课程模块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核心教育环节。在这一模块可以设置创业团队, 创业计划和企业运营等课程, 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实践教学。

3.交叉课程模块分析。交叉课程模块是创业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 可以设置和创业过程相关的创业哲学和创业伦理学等课程, 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理论教学。

4.依托课程模块分析。依托课程模块是创业学科的来源学科, 可以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 这些学科的知识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方式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个模块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二)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早在1998年我国高校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关注, 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好的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氛围, 但是,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之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非常重要, 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但是,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市场营销专业来说, 一是教师没有将创业育人目标与营销专业课程目标相结合, 如此一来, 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培训脱轨。二是鉴于一线教师的创业创新实践不足, 以及院校实践基地条件有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和体系。现阶段,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的都是孤立的创业课程, 并没有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同时, 很多高校也没有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和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很多都是教师主观讲课。三是一些学校将会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与创业案例简单联系起来, 但是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 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探索。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一)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模型。目前, 素质模型是管理层和心理学研究者研究的重点, 并且素质模型理论的研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社会各个领域都将素质模型理论引入并进行研究。因此, 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构建素质模型。这个模型主要是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三维素质模型框架 (如图2所示) 。创新人格对创业非常重要。创新人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责任心、爱冒险的精神和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精神品质, 将这些品质结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二) 利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是一种科学的探索, 可以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一定的作用。以下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设计。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规范性的特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性要求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有效融合, 设立明确的专业体系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设立融合性规范性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 并且课程的设置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分层次进行设置。目前, 我国高校的课程规范主要有活动中心范型、学科中心范型、能力中心范型和问题中心范型。

2.通过开放式的实践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主要分为个体性质实践课程和集体性质的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利用这两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息构架。开放式的实践课程对时间和场地的要求较小, 因此, 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促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邀请一些成功创业的校友回母校讲座, 向在校大学生讲述创业的心路历程, 分享创业经验, 创业方法和创业精神, 使大学生受到启发, 创新创业视野得到拓宽。此外, 教师也可以在校园中组织创新创业竞赛, 通过创新创业比赛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2015年长春金融高等专业学校在第二届校级创业大赛中就进行了上述的尝试, 得到全校师生一致赞誉与肯定, 效果非常到位。

(三) 不断寻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强大的力量支持, 这样才能做好这项教育工作, 使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1.通过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能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和校企的深入融合, 使学校和企业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同时, 校企合作也能将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校企合作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非常有利的。高校广大教师可以利用其在社会上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创业开辟实践场所, 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训基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这些实训基地实习。通过实习, 学生对企业技术和企业管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并且从实践中获得工作经验, 为将来的创新创业积累经验。同时, 通过实习有助于学生以独特的眼光发现和把握创新创业机会。

2.通过营造创业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浓厚的创业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 我国各大高校要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 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并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创新创业。此外, 学校可以通过广播, 网络和校报等多种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措施和目标进行宣传。同时, 通过典型事件宣传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经验, 削弱传统的就业观念, 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和经济价值, 并将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3.通过“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学习的平台。我国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思想先进, 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因此, 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接触非常频繁,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 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网站、微博、论坛等,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通过网络进行创业学习的平台, 大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 而且可以和创业专家形成互动, 使自己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解答, 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伴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 创新创业势在必行。创业不仅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淀, 更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针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可行, 高职院校通过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 构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型等方面提出一线教师要在职业教育育人方案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希望可以对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尽份绵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更加符合微时代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的需求。因此, 职业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 要重塑与重视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通过职业创业课程的规划建设让大学生对创业有深入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本文根据相关工作经验, 主要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铸, 刘万芳, 张庆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辽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2]王又花, 周发明.论高校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

[3]马蕾.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温韬.高校营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的研究[J].江苏商论, 2013

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 篇8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阐述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72-02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的特殊阶段,人才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提高这两方面水平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创新和创业具有很大的共生性,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创业的驱动力,它们在经济领域的成果集中在人才载体上。而同时,高职院校是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机构,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定位更精准,针对某一生产领域的实际操作水平较高。但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上相对较差,加上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盲目发展,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产生了“人才结构性过剩”,创新人才相对不足,创业能力相对匮乏。基于这一现状,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量人才都是面向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岗位定向和实用功能,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弥补了大量空缺岗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现代化工业体系不断成熟,互联网经济日渐发展,社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以单一技能或知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确立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将围绕着“创新”和“创业”两个核心展开。本质上说,创新与创业都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从新时期人才培养策略上说,高职院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经济“新常态”,经济改革将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为了满足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高新技术、复杂科技将大量作用于社会生产中,因此在人才需求上也体现出高科技、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资源型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放缓,第三产业比例逐渐升高,就业形势呈现多样化。在国家政策、财政等扶持下,促进高等人才自主就业创业,才能丰富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发挥“市场试错”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基于此,人才培养周期要进一步缩短,人才质量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也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侧重实用性的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矛盾,理论上说,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标准,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不是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将实践融入教育本身,能够更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展开创业行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制趋于完善,这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奠定了教学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展开:

(一)学校教育与岗位教育统一的原则。创业是一个务实的过程,而高职院校中所能够提供的是理论知识、技能,以及有效的实际操作部分,与现实的社会生产最大的区别是环境。将“创业”的观念融入学校教育体制中,并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全新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人才一边获取知识、一边验证知识,同时对掌握的内容进行质疑、扩展和发挥。有效的创新是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因此也可以将创业视为创新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当前经济战略背景下,创新也是展开创业的前提;“岗位教育”的实践性更加突出,独立出来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还要考虑适应岗位所具备的能力,岗位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创业创新的理念就越突出。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的原则。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有很大的相似度,特别是在人才考核层面,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方法展开。诚然,这一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但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知难行易”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教材内容并不完全是显性特征,还有较大一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或示范教学无法获得的,可称之为“隐性内容”—— 忽略隐性内容就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两者的统一可以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来实现,将传统的长周期实践转化为短周期实践,实践项目穿插到理论教学之中,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统一的原则。人才的价值高低需要经过市场验证才具有意义,在人才供应层面,也要遵守市场规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参考标准,我国人才呈现出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宏观经济层面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整体升高,但在区域经济层面,不同地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要求差异很大。因此,高职院校在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符合自身所在的区域经济现状。这是因为,经济水平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创新价值的影响因素。同一个创业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实现,同一个创新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得到认同。相应地,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多地是为了实现本区域需求(如省辖区内),因此要遵循宏观与区域经济相统一的原则。

(四)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统一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展开创业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包括两类资源划分,分别是软件和硬件。其一,软件资源包括了校园组织、职能、管理、体制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地尝试。其二,硬件资源方面,包括内容很多,包括高职院校提供的空间、场地、设备、设施等。软件和硬件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创业创新教育遭遇瓶颈。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创业典范来传授相关经验,也可以不断通过创新氛围、提倡创新思维来实现,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学生最终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反之亦然,缺乏创新培养和创新氛围,再先进的硬件设备设施也是摆设。

(五)教育主体和教学主体统一的原则。所谓“教育主体”指的是高职院校学生,而“教学主体”则是指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从教育本质分析,必须肯定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爱好憎恶、性格特点,而这些在教育主体的教学作用下会变成学习动机的差异性。因此,要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和老师必须保持逻辑思维的一致性,不能仅一方具有创新或创业想法,而另一方不积极、不主动、不认同。实现统一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展开教学工作,提高学习转化率,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一)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部门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弥补我国工业领域专业人才的不足,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缺乏长远人力资源规划。现阶段而言,我国资源类型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市场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高新技术、创意创新、社会服务等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单一知识技能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高职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体系,也必须改变自身的人才培养观念,一方面,实现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以适应更大的市场挑战;另一方面,提高自我创新水平,增强人才创业能力,让人才价值得到更多体现。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认知。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以及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开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阶段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在教学课程中合理设计、穿插,设置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模式。例如,结合不同专业的师资力量构建“创业创新指导课程”,将其列入必修课程行列,并结合考试模式来增强效果。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未来职业规划、创新项目政绩、创业模拟等活动开展,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充分了解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2.产生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改革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考核制度,将创新创业项目纳入考核领域,学生可以自主选题,或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展项目实施,从而跳出课本的理论层面,在创业项目或创新开发中体验。实践体验并不可以追求成功,但强调协调、组织、团结等内容。此外,为了增强体验,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创业家举办讲座,举办“创新沙龙”等活动。

3.展开创新创业实践培养。通过校办企业、校企联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和创业基地,在实践中展开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创业创新评价机制。市场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市场经济现状发生巨大变化的现状下,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就目前来说,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还是一个全新命题,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应该联合教育部门,明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在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最重要的是,结合人才培养的市场目的重构评价体系。一方面,人才评价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另一方面,评价机制要不断地丰富评价要素,坚持人才要素中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其教育理念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既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又要满足人才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不仅在职业岗位上游刃有余,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孟康,温尊荣,詹东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

[2]李学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3]陈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1)

[5]占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

【作者简介】向银环(1979— ),女,广西凤山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韦银幕(1979— ),男,壮族,广西环江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应用数学。

上一篇:学习优秀老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下一篇:描述这是我的责任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