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修辞艺术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的修辞艺术(共8篇)

春的修辞艺术 篇1

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种。(一)特殊修辞法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畹华为梅兰芳的字)其二,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从而联文成对。如:看门中月,(“”拆成“门”“月”)思耕心上田。(“思”拆成“心”“田”)其三,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如: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这是康有为为“戊戌六君子”死难而作。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方孝孺、伍子胥,使其内容复杂、丰富、深刻、决非一般直陈可比。其四,一副对子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虚设,骨子里意思实意,形成双关。颇有回味。如: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飞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据说,唐朝杨国忠妒忌李白,故约李白对三步句。杨出的上联,李对的下联。这里“蹄”谐“题”,进而借指杨的脚,杨欲惩李,反被辱。其五,顺读、倒读皆成诗句,形成回文。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边水尾水连天。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正读倒读字句内容完全相同。又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副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连贯而有深化。其六,利用相同的字叠加或用一多义多音字相加。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又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加点字同潮,cháo,其它为zhāo)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加点字同涨,zhǎng,其它 为chǎng)(二)普通修辞法既用人们常见的一些修辞方式诸如比喻、反复、顶真、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构成对联。如:①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比喻)②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比喻)③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拟人)④校园近春绿,桃李向阳红。(象征)⑤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对比、比喻)

春的修辞艺术 篇2

一、修辞技术

1. 修辞符合技术的一般特征

茅盾曾指出, 技巧不等于技术, 但技巧中包含了技术。通过以上对修辞的回顾, 我们认为修辞首先是一种技术, 它也符合技术的一般特征。

(1) 技术总会提到手段和目的。技术作为工具、手段的总和, 是用来实现一定的应用目的。“手段”泛指用来达到目的的那些东西, 确切地说, “手段”是指运用那些东西的活动。这里的修辞手段是“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或“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严格说来是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活动。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这个明确的目的一旦达到, 活动自然也会停止。

(2) 技术涉及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区别。为了实现修辞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修辞效果在取得之前就已被有计划地预设好了。因技术活动定向性强、自由度小, 所以在执行中, 应严格按照指定的、现成的表达内容, 对语言表达形式作最妥帖、恰切的选择和调配, 使最终的表达效果与预设效果相等值或优于预设效果, 以获得成功的修辞。技术的可贵之处是具有增效性, 达不到预期的修辞效果, 则毫无技术可言。

(3) 技术具有物质性, 存在着原料和成品与制造物之间的区别。修辞活动通过对语言的习惯或体裁形式的遗产, 如语音、词汇、语法、典故等语言材料进行调音、炼字、遣词、择句、设格等加工、制作。这些物化的技术产品在未经过技术加工前都是以原料的形式存在的。

立足于“做什么”和技术的本质“怎么做”的问题, 以上对修辞技术的一般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 从中不难看出修辞是作为一种技术而存在的。

2. 修辞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为一种技术, 修辞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 实用性。修辞技术的价值在于其实用性。修辞学便是在实用性思想的支配下和强烈的现实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修辞学诞生于诡辩诉讼之中, 兴盛于先秦时期的中国修辞学亦起源于游说、讽谏、演说等。中国古代修辞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主张应“慎言”, 子贡认为, 在个人修养方面“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孔颖达则从政治要求出发, 认为要“修辞立其诚”。西汉刘向从“尊君重身, 安国全性”的角度认为“辞不可不修”等。进入20世纪以来, 修辞也普遍致力于人们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和更加有效的表情达意。直到现在, 人们依然认为在说话写文章中语法只管“对不对”, 而修辞则管“好不好”的问题。不难看出, 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论的修辞观在人们心中早已枝繁叶茂了。究其原因, 无不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修辞的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 使人们热衷于对各种修辞表达范式的探寻。

(2) 可操作性。修辞的实用性价值定位和取向主导了人们对修辞应用性的认识, 人们也普遍意识到:“对语言使用者来说, 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具体的修辞操作方法。”[1]各种表达范式尤其是辞格的建立, 迎合了人们这一需求。由于辞格侧重于形式技巧方面对语言运用进行研究, 在长期使用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定或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就使一些相同形式的典型用例, 高度类型化了的辞格结构和范式化了的辞格效果能够被快速复制、粘贴到人们言语生活中, 如比喻生动、形象、具体;拟人赋予人的生命与情感, 将之写活了;排比加强气势, 便于强烈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夸张对事物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 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对偶句式整齐匀称, 节奏明快, 读来铿锵有力、和谐悦耳……这些以辞格为中心的研究格局和程式化的阐析与运用模式显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又大大强化了修辞的实用性。

通过以上对修辞技术的解读, 不难看出无论是修辞技术的实用性还是可操作性始终都没有脱离语言本位基础, 更没有偏离对“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利用, 这不妨看成是某种程度上“人是语言动物”观念的折射。可以说集辞格研究之大成的修辞技术始终着眼于“怎样表达”的形式问题, 它更多地体现了狭义修辞学的语言本位观念、实用主义功能、辞格中心格局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人们普遍将修辞与修饰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认为修辞“好像只是把话说得更好、写得更好的一种技术性包装”[2] (P3) , 以致修辞被牢牢地约束和限定在语言层面上, 不敢越雷池一步, 长期行使着工具和手段的职能。这已成为修辞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修辞艺术

修辞在表达意义、传递必要语义信息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深蕴其中的美学元素又传达了一定的审美信息, 传递了一定的审美情感, 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异玄学效果。它韵味十足、趣味横生, 令人回味无穷。这便是刘勰的“深文隐蔚, 余味曲包”说, 也是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韵外之致”。诚如陈原先生所言:“语言文字又有信息, 又有美感, 既诉诸人类的理智, 又诉诸人类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 不这是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 这当然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 (P37) 修辞艺术所创造的这种独特审美意味, 因空灵、飘逸而难以被技术性语辞捕捉到, 所以不像其中的语义信息那样在表达上具有开放性, 能被不同聚合单位和可离散组合关系所改造, 而只能寄于一个封闭的、不可离异的言语表达式中。当主体情感瞬间受到强烈激发时, 规范、有序、理性的常规表达难以承载人们对主客观世界多维的体验和感受, 此时的情感思维和一定审美关系便会支配语言符号突破语法和逻辑的束缚, 对语言单位进行变异。借助开放性思维与丰富联想和想象, 人们“思连千载, 视通万里, 以丰富的象外之象, 与给定语象相互交引, 衍化出文外之旨”[4] (P316) 。作为修辞艺术独具的魅力, 这些“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源于人们认识外界时的一种超理性的直接感悟。我们认为这种超理性的直接感悟与修辞认知直接相关。修辞认知隶属广义修辞学, 其奠基人谭学纯先生认为修辞认知比概念认知对人的影响更大。人们认识的世界是一个语言的世界, 生活在不同语言世界中的人们, 由于各自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自然会选择不同的认知方式。与过于崇尚和笃信逻辑思维与理性表达的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更擅长具象、悟性思维, 整体认知与诗意表达, 因而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修辞化的认知方式, “在局部的意义上激活主体的新鲜感觉重新接近认知对象”, “以审美的权力颠覆现成语义的权威, 以审美化的方式, 重返被现成概念屏蔽的诗意”[2] (P32) 。并且在综合原有感受、想象等心理基础上, 在主体与对象之间搭建起更加鲜活的超理性的感性链接, 进而对世界进行心灵化的直接感悟。这种修辞化的认知方式突破了一般认知过程的稳定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而具有突变性、跳跃性和创造性。大修辞观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张宗正先生则直接指出:“修辞在本质上是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 “修辞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5] (P48-50) 。这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思维更易于激活人们新颖奇特的感性体验, 在对象审美化展开和陌生化处理的过程中融进个性化的独特感受。这就使得修辞意味含蕴隽永, 而难被描摹、复制。他还认为:“用修辞的目光认知事物, 就是‘为自然立法’, 就是人的自我本质的对象化, 是使客观世界建立符合意图的、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关联的秩序的一种方法。”[5] (P51) “为自然立法”就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建构, 自然中会灌注了人的因素, 并促使物向人的感觉转化, 换言之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的结果体现为艺术创作, 而修辞艺术正是人们修辞化认知世界过程中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晶。而人是语言的动物, 更是修辞的动物, 这就打开了人们普遍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逻辑认知的边界, 使修辞化认知更加广泛地介入到人们心灵家园的建构中。

谭学纯先生认为:“人以修辞的方式拥有世界, 修辞是人审美化的存在方式。”[4] (P59) 而修辞化认知和思维, 则把这种审美化的主体存在, 以及律动的生命、新鲜的体悟投射、外化进客体中, 使之皆着我之色彩。此时被赋予了审美化、情感化的客体更易于嵌入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契合了客观外界被认知主体内在价值经验图式同化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内化、积淀为主体更为稳定的审美心理。用修辞化认知的视角审视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修辞艺术的创作, 并通过对修辞艺术真、善、美的追求和实现, 不断建构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谭学纯先生在《广义修辞学》中也认为:“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 通过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进而改变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这便是修辞的哲学功能, 即修辞哲学。在这一点上, 修辞艺术与修辞哲学前后相承、一脉相通。

修辞艺术不同于修辞技术, 它着眼于表达什么的问题, 即表达的内容。这其中渗透着人对客观世界的修辞认知。它所创造的审美意味也是修辞哲学密切关注的内容。谭学纯先生提出的“修辞哲学”及“修辞认知”与张宗正先生对修辞本质的认识突破了传统或狭义修辞学修辞的语言根基和技术定性, 将其提升至思维和认知的高度上, 开拓了大修辞或广义修辞学的广阔视野, 为人们认识各种修辞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也为我们探索修辞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尤其是“人是修辞的动物”、“人在本质上是修辞的”等新鲜提法使人们真切意识到修辞化认知在修辞艺术创作中扮演的自然而关键的角色, 也便于人们联系狭义修辞学与广义修辞学来梳理修辞技术和修辞艺术的关系, 进而深化对修辞的认识。

三、修辞技术与修辞艺术的关系

从修辞技术到修辞艺术, 横向而言, 就是从修辞的表达形式到表达内容,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修辞来说, 应充分利用表层的形式美来体现深层内容的意味美;纵向而言, 修辞技术作为一种修辞术侧重于语言层面, 对话语进行修辞建构, 是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而与修辞艺术至关重要的修辞化认知不妨看作是一种认知行为全面参与对人精神的修辞建构。不难看出, 从修辞技术到修辞艺术, 实即从修辞表层的语言行为转移到了修辞深层的认知行为。拓展开来, 当修辞艺术与修辞哲学接壤, 逐步迈入到大修辞领域时, 人类的一切行为又都成为修辞建构的对象。就这样, 从语言行为到认知行为直至人的所有行为, 人们一步步摸索并触及修辞的行为内核, 也逐渐深化了从“人是语言的动物”到“人是修辞的动物”的认识。这一切便是在狭义修辞学和广义修辞学视野的支撑下审视修辞技术和修辞艺术的必然结果。这对于修辞学突破瓶颈状态, 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建设和学科地位的强力提升也至关重要。

摘要:修辞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是语言动物”观念的折射, 它更多地体现了狭义修辞学的特征。这使人们普遍将修辞与修饰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以至于修辞长期行使着工具和手段的职能。而广义修辞学的修辞认知则将修辞提升至思维和认知的高度上, 这为人们看待修辞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步触及修辞的行为内核, 并深化了对“人是修辞动物”的认识。

关键词:修辞,技术特征,修辞认知,广义修辞学

参考文献

[1]高万里.中国修辞学的现状和出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

[2]谭学纯, 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语文出版社, 1988.

[4]谭学纯, 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匆匆》的修辞艺术 篇3

关键词:《匆匆》 修辞学 音乐美 修辞格

一篇文章的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它对语音的斟酌,对词语的锤炼,对句式的选择和对修辞格的运用上。本文主要从语音和修辞格两方面来分析《匆匆》的修辞艺术。

一、语音方面

运用语音因素和语音规律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语音也可以帮助修辞方式提高修辞效果,丰富修辞方式的内容,这篇散文充分融合了二者,让读者感受到音乐美。

(一)叠音词的运用

《匆匆》这篇散文善于运用叠音词,且叠音自然,声调和谐。如“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使得文章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再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还形象地描绘出了时间流逝的悄无声息,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情。

(二)句子停顿带来的节奏感

文章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三个排比句,每句都由一个四字句和一个六字句组成,三个排比句中间自然停顿。在句子相同的位置上更换了几个词,形成有节奏的变化和重复,语调舒缓,使文章从一开头就笼罩在淡淡的惆怅和期待中。类似的还有“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中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再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句子自然停顿;后两句“被微风吹散了”和“被初阳蒸融了”使用对偶,富于音律美和节奏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惋惜。类似的还有“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作者借用“去来”这一矛盾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文章协调感增强。还有“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一句的反复使用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三)语调的变化

文章开头的排比句后紧接着“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前面的排比句本是舒缓的语调,一个“但是”使得语气突变,语速加快,“聪明的,你告诉我”采用呼告的手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亲近,后面一连四个问句,中间还穿插作者个人想法的回答,在语调的变化中体现了作者想抓住时间但又不如愿的心情,一开始的事物还让作者有所期待,可时间一去不复返,这让作者感到无奈。

二、词语和句式方面

这篇散文也有几处词语的修辞艺术值得分析,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烟本就已经很轻了,作者却在烟前面再加上一个“轻”字,赋予烟更轻的含义;微风的风力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的,但这里微风把轻烟吹散了。同样,薄雾已经是离散不远了,初阳的“力气”和微风差不多,但这里初阳把薄雾蒸融了。这一句用“被”字句,有“被处置”的意味,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三、修辞格方面

这篇散文中修辞格运用得特别多,每个修辞格的运用各具特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表达了相同的文章主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也叫“譬喻”。文中有多处用到比喻手法,如“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作者在这里把时间的流逝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针尖本来是细小的,水滴在针尖上,那么水滴比针尖更细小,这么细小的水滴滴在大海里丝毫不会让人有所察觉,而大海那么大,你也找不到那滴水滴在何处,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的悄无声息和不知流逝的时间都去了哪里的无限慨叹,使读者感同身受。再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里作者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前文中所说,“轻”“薄”等修饰语的使用,更增加了作者对消逝的时间的无奈之感。

(二)拟人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情感。文中整个第三自然段基本都把时间作拟人化描写。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太阳是没有脚的,这里作者赋予太阳以“脚”,生动地写出了太阳一天中从东升到西落的变化。再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察觉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一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化虚为实,把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时间”这一抽象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一天中,不论你在做什么,你都能“看”到时间从你身边默默溜走,可是你却毫无有办法,你想挽留他的时候,那个被挽留的时间也在流逝,我们一方面感受到时间溜走之轻快,另一方面又油然而生出淡淡的忧伤之情,就像作者说的“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尽管我们感慨时间流逝之快,却又不得不面对不停更新的日子,而当我们感慨时,时间也不会停住,这着实让人无奈又惋惜!

(三)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有突出的表达力。《匆匆》用到排比也是很多的。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三个句子并列,增强了句子的语势。这一处的排比用来说理,燕子飞走,还会飞回来;杨柳枯了,还会再发芽;桃花谢了,还会再开;用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事物的循环往复,令人信服,进而引出下文——“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鲜明的对比把这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使读者陷入思考。

(四)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这篇散文一共出现了11处疑问句,其中有很多都是设问,如文中倒数第二段连续的几个问句“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以及最后一句呼应开头的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些问题有的作者回答了,有的没有,每一个问题的情感都在上一个问句的基础上更深一层,从对“我”在逝去的日子里都没有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的质疑,到感觉自己的人生像是白过了一样的悔恨,再到对既然这样,那“我”为何要白白走一遭这样的人生的不平。连续的设问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四、结语

《匆匆》只有六百余字,但每一句话作者似乎都反复推敲了很久,所以我们也能从这篇短短的散文中欣赏到大量的修辞艺术,感受朱自清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蔡莹.浅析散文《匆匆》的语言艺术美[J].语文知识,2001,(07).

[4]陈汝东.修辞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

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 篇4

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的卓越的语言运用能力。

摘 要:毛泽东同志是二十世纪东方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和慷慨激昂的感情,其诗词风格的豪迈奔放,主要是依靠用典、夸张和对比为载体,因此,读之使人激动、喜悦和振奋。作者具有广博的史识,能灵活、巧妙地用典,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夸张修辞艺术使作者的感情能跌宕起伏、纵横驰骋,对比鲜活,爱憎分明,动静相生。给中国诗史增添了新鲜血液。

关键词:修辞;用典;夸张;对比

仔细阅读毛泽东同志的近百首诗词,认为这位无产阶级歌手,他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对诗词的风格进行创新,具有政治家的气度,又有革命家的经历所赋予的特殊诗人内质。南宋刘勰说过“经过修辞的‘出言之善,则千里应之’”,我则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诗歌“能千年应之”,其原因是不仅经过修辞,而且经过了好的修辞。就他所有的诗词中所涉猎的修辞艺术看,最普遍的是对偶、排比、比喻,其次是双关、反语、比拟、倒装、反复、叠字等等。但我认为他的诗歌特色,主要是豪迈奔放一路,能够显示这种特色所用的修辞主要是用典、夸张和对比。

一、用典

毛泽东同志的用典特色,不论是化用前人诗句,还是古代名谣;不论是神话,还是寓言;不论是名人故事还是小说,不论是直接引用还是化用;不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写景状物;不论是议论还是表志向,总能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为我所用,流转圆美,隽永新奇。可见作者具有卓越的史识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如:

(一)体现在叙事方面的有:

“挥于从兹去”《贺新郎•别友》借用唐代李白《送友人》“挥于自兹去”,这是写和爱人杨开会的长沙之别,体现的是革命伴侣和革命友情,这种情谊是革命者战友情谊,体现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超出了一般的惜别之苦情,反映了一个职业革命者对待儿女柔情与革命事业的基本选择。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庆子•逍遥游》中有“鹏起飞时‘水击三千里’”,用此叙述作者少年之时在汹涌澎湃的湘江水中游泳的情景,体现了作者的进取心和斗争精神,塑造了慷慨激昂、心忧天下的热血青年群像。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从《 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化用唐李贺《致洒行》中“雄鸡一唱天下白”,这是化旧句以表新意,意思是比喻中国的解放使得各族人民及作者本人的激动与喜悦,表现出一种壮美的激情和豪放的气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花用古代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和“才饮长沙水”相对,传达出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又体现了作者繁忙的行程。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喜闻捷报》借用《汉书》中的“大雁传书之说”,叙述的是自1947年3月,红军撤离延安,离别了延安的乡亲父老,断绝音信的联系,表达了作者对延安乡亲父老的思念、牵挂与关切。

(二)用典以写景的有:

“一年一度秋风动,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2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唐杜牧《山行》中有“霜叶红似二月花”,这里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开阔辽远的秋天景色,使作者的心情轻快明亮而振奋。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话用唐带温庭 词《菩萨蛮》中“雨后却斜阳”句。这里写的大柏地雨后天晴,鲜明亮丽的山村风景。

“飞起玉龙二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化用前人的诗句(战罢玉龙二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句,(原意写的是飞雪),这里写的是昆仑雪山的高与寒,化静为动,境界阔大,雄伟壮观。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虎踞龙盘”——借用三国时诸葛亮“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形容地势优异。这里也是写钟山的地势优异,“今胜昔”表达了南京解放后人民的激动自豪。“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化用唐代杜甫《丹青引》中“英姿飒爽来酣战”句,翻出新意写出了女民兵的豪爽而矫健,奋发向上的尚武精神。

“人山纷赞陈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化用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铁马冰河入梦来”句,意为钱塘江涌潮袭来时,如千军万马杀上阵来的雄师劲旅吼声震天之势。

(三)用典以抒情的有:

《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杨柳轻飏 ○3直上重霄九”、“问寻吴刚何所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等诗句是借用古代神话以传达痛惜、悼念自己的亲人和为推翻了反动派的伟大胜利而欣慰喜悦,表现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高昂笔调。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借用唐代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红如雨”。意思是说桃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作浪,表达了作者为能消灭吸血虫而高兴,仿佛自然界也因为人民改变命运而欢欣,而改变了命运的人民,也意气风发的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帝子乘风下翠微”、“我欲因之梦寥廓”等句《七律•答友人》是借用古代神话“娥黄和女英的凄丽故事,哀怨悱恻的情调”及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显示出对爱情的忠贞和思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对故乡未来深深的祝福。成功地把优美动人的神话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状况以及瑰丽如画的梦境熔为一炉,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七律•有所思》化用南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凭阑处潇潇雨歇”句,表明作者在壮怀激烈的心绪下,依然保持理智而有所思,配以“故国人民有所思”,将个人的思绪转到大众情绪之中,从侧面说明了作者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人民大众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七绝•贾谊》化用李商隐《贾生》中“贾生才调更无伦”,表明作者赞同李的评价,认为贾谊确实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文学才能。

“千古痛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七律•咏贾谊》这里借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贾谊又对屈原的死颇不以为然,而又暗含贾谊因梁怀王堕马死而忧伤死去的典故,表达的是作者对谗言 臣的痛恨,对贾谊和屈原壮志未酬的悲哀惋

惜。

(四)用典以议论的有:

“子在川上易,逝者如斯夫”直接借用孔子《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放”句。(孔子在沙上说:“流去的象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的不停留。”)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具有深邃的哲理。“艾萧○4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艾萧”“椒兰”也应用在抒情类上,化用屈原《离骚》词语,爱憎分明地表达了对屈原高尚人格的赞美,抗争精神的认同以至以身殉国的悼念。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针对柳亚子“分湖便是子陵滩”而言,化用《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在安徽濠水桥看水中游鱼或《左传•隐公五年》隐公观雨的典故。委婉劝告柳亚子先生以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不要因为一时意气用事而牢骚太多,对个人、对国家建设不利,暗示柳亚子留下来参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

“萧瑟秋风今又是,挽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化用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句,认为曹操其人,文治武功,皆有可观之处,但更为肯定的则是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更有精生白骨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借用,《西游记》第27回说白骨精是从一堆粉骷髅里变出来的,这里喻当时所谓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个派别及他们之间的斗争。表明了与郭沫若同志不同的看法。因为当时郭沫若有“千刀必剐唐僧肉”《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的观点是主张对唐僧式的糊涂人物要加以批评教育,从而孤立敌人,让革命人民如同孙悟空“奋起千钧棒”那样的扫除妖风毒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卜算子•咏梅》,借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的观点和陆游在词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孤苦寂寞不同,他认为梅花虽处严酷环境却仍然绽放,能最早为人报春,而又不居功自傲。这俨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开阔的胸怀与谦逊态度。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5撼树谈何易”《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借用唐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的典故,“蚍蜉撼树谈何易”借用唐韩愈《调张籍》中“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句,此表达作者对苏联自以为是的反华敌人的嘲讽与打击。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贺新郎•读史》借用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人世难逢开口笑”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句,表达了人类在奴隶社会和建设会封建社会深受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过着苦难无笑脸的生活,及阶级斗争的特点和结果,流血遍野。

而“盗趾庄屩 ○6流誉后,更陈王○7奋起挥黄钺○8”句是借《荀子•不苟》中人物“盗趾”和《议兵》中人物庄屩,还有陈胜的典故,用以歌颂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体现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他们要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外侮需人御,将军覆采薇”《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借用先秦《诗•小雅》中《采薇》篇“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士兵历尽艰险,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饿”的典故。表达了对戴安澜将军不辱使命,奔走抗日前线斗战,在撤回本国途中遭日军伏击,不幸牺牲的英雄气概。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化用杜甫《缚鸡行》中(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说明国际间的某些事情象鸡虫得失这么渺小,人们为这些小事而勾心斗角是可悲的。而同学的友谊常在,过去的事不值提,只是一些鸡虫得失的小事。

(五)用典以言志的有: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上句化用唐代李白《宣州谢眺饯别书叔云》“欲上九天揽明月”句,下句典出晋代潘龙《鳖赋》“有东海之巨鳖,乃负山而吞舟”,这是用典与夸张的兼用。表明作者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论前进的征途中还有多少困难,只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便能战而胜之的豪情壮志。

“六月天兵惩腐恶,万里长缨⑩要把鲲鹏○11缚”《蝶恋花•从汀川向长沙》借用《汉书、终军传》中终军出使南越,请受长缨,说要把南越国王缚住带回来之义和《庄子、逍遥游》中“鲲鹏”之褒义贬用为巨大的恶魔,以表达作者征讨腐朽罪恶的国民党军阀的信心和决心。

“不周山○12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用《淮南子•天文训》中触倒不周山的贡工来比喻决心打倒反革命统治的工农军和革命群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在手,缚将戎主?”句来表达一定要全副精力捉住蒋介石。“孤鸿铩羽○13悲鸣镝○14,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 蕡》引用清代龚自珍“万马齐喑救可哀”句,写中唐 英勇无谓,敢于战斗,主张对宦官虽强必诛而后被贬,客死柳州”的史实,抒发了对 的赞美和深切的同情及对宦官的痛恨。

二、对比

毛泽东诗词中的对比手法,总是非常鲜明。古今英雄人物对比,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对比,景物明暗对比,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爱憎感情。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以敌人的万千之态、重重包围和我军同仇敌忾、牢不可破、稳如泰山、严阵以待、坚强必胜形成了有力的对比,此属形势的对比。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族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抗。收拾金瓯○15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这是上下阕通过两副迥然相反的现实画面,突出新与旧、痛苦与喜悦的强烈对比。并用“一枕黄粱”的典故在讽刺军阀混战以达到“武力统一”,犹如痴人说梦的同时,含蓄表达了只有正义的人民战争才能创造真正的“桃花园”似的幸福生活。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这是景物明暗的对比,山色如此浑暗,夕阳如此殷红,具有浓丽的色调,又有开阔的境界,配合着作者对娄山关胜仗和遵义胜仗的喜悦,和对一切困难的藐视。

《沁园春•雪》中,上下阕之间分别从“如何样的英雄才配得上如此多娇的江山,把古今英雄进行鲜明的对比,按照朗加纳斯○16的观点,崇高有自然的、有社会领域中人的(《论崇高》),这里的自然景物是崇高的,而配以他的英雄人物也应是崇高的,从而说明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大众,才配做如此多娇的江山的主人。历史上的英雄应随着历史进入到历史的长河里去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之鞭”《七律•到韶山》这里说被奴役的农民,扛着红旗,拿起梭标建立农民武装,而蒋介石却用罪恶的魔掌高高地举起了皮鞭。

形成了革命武装与反革命武装的尖锐激烈的对比,而又以“喜看稻淑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来说明革命武装必胜,胜利是人民的这一观点。

“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冷”、“热”的强烈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界各种反华势力轻蔑不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华大地上出现的高涨热情的自豪。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可耕田”《七律•登庐山》作者认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对小农经济的改造,比起陶渊明的“桃花园”更为宏大和辉煌。

“雪压东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吹暖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17。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东云》。针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国家又面对经济困难,苏共的猛烈攻击这样一个严峻局面,似白云压顶花木凋谢般恶劣,然而却有微微吹暖气,梅花独放之新境,暗伏生机,象征革命者并未被困难压倒。敢于驱除虎豹、熊罴。正是正反力量消长的对比,英雄主义人物气概与小人的对比,革命者必胜,反动派必然灭亡对比的乐观英雄主义气概。

《念奴娇•鸟儿问答》中,“鲲鹏”与“蓬间雀”完全不同的态度,歌颂了世界革命运动中大鹏似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博大胸襟和无私无畏的品格,抨击了蓬间雀似的卑琐自私的机会主义者。

三、夸张

夸张的修辞在诗歌中,夸大与缩小相应使用,要么纵横驰骋,要么起伏跌宕,使作者的感情无限延伸,尽情舒展。使生理的满足和心理的畅然在时空中得到有机的契合,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十六字令三首》中,“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18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第一首写山高而雄浑,第二首写山多而磅礴,第三首写山高而尖,尖而利。这些山可以理解为对红军长征中所经过诸山典型特征的艺术概括,也是红军驰骋纵横的流动空间,也是敌强我弱形式下红军生存的空间。这是借山之势,喻红军顶天立地的壮伟,不过就咏山而言,实属夸张。

《七律•长征》中,“远征难”,概括了万水(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千山(大庚岭、骑田岭、荫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乌蒙山、岷山)自然之险,还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只等闲”,表现了对长征途中一切困难的藐视。这静景的逶迤、磅礴态和动景的细浪、泥丸态既是鲜明的对比,又是极度的夸张,这一“暖”与“寒”,既是心理与生理的感受,又是本能与意志的通感。这种夸张给人以大如天、细如丝的矛盾统一之效果,真是抑扬得体,赏玩过瘾之效果。

《念奴娇•昆仑》中,作者要用倚天宝剑把莽莽昆仑裁成三截,一截遗○19欧,一截赠美,一截还日本,可谓夸张极致。表达了诗人顶天立地,驱策山河的博大胸怀与宏伟意志。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以动感形式到夸张效果,折射诗人气概,无不为之钦佩之极。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滇,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上阕与下阕形成鲜明的历史画面。中国人民黑暗难熬的日子过去,欣欣喜悦的日子到来,形成的对比强烈而新颖。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在这里三十八年已过去,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而且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句来说明不论前进的路上有多困难,只要有大无畏的抗争精神,便能战而胜之。

综合以上内容,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人格是庄严伟大的,具有卓越崇高的思想。诗词风格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豪迈奔放,慷慨乐观,雄浑博大,美景满神州,世事跨千年,情系天上人寰,言志凤凰涅磐,得以实现他如此的诗词风格,在修辞艺术方面,主要体现诗词特色的是用典、对比、夸张,当然其他的手法不泛,特别是对偶,但对偶是诗词最普遍用到的,在本文中就不作详谈。

参考文献:

春的修辞艺术 篇5

2010年的新作《婚纱》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单身母亲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小女儿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宋允儿饰演的女主角高芸是一位设计师。当初因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爱情。由于身患绝症,作为母亲的她深感愧对自己的女儿晓珞,于是为年纪尚小的女儿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剧情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大起大落的事件,更没有凌乱纷争的矛盾冲突。韩剧比较注霞刻画人物,笔触细腻,以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细腻表现。来完成对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征服。《婚纱》这部电影同样都是一些生活当中平淡尤奇的小细节,但是却时时处处洋溢着看似淡淡实际却浓浓的紫隋在单面。

一、影片《婚纱》的修辞策略

l、象征——影片名字的错觉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奉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艺术欣赏者产牛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初看到《婚纱》这个名字。以为又是一部或温馨或悲情的韩困爱情影片,看过之后才知道.温馨有之。悲情有之,爱有之,情有之,不过不是爱情,而是母女之情。这部影片始终以婚纱作为线索,电影在轻快地音乐声中拉开序幕,舒缓的节奏、适时出现的音乐给人以空山灵雨的意境,镜头没有切换到屋外,但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同样也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坐在窗前的高芸在设计着一件美丽的婚纱,在她抬头的一瞬间,嘴角上扬的笑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她在憧憬自己的浪漫美丽的爱情。或许影片的名字一直在误导着我们,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知道这件婚纱是一种母爱的延续,一种温馨的记忆。影片虽然悲伤,但是母亲给晓珞留下了成长的记忆是允满温情的。整部《婚纱》几乎都是母女两个的对手戏,这里的婚纱已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她象征了母爱的温馨与永恒,当影片最后一幕晓珞穿上妈妈做的婚纱微笑地出现在镜头面前时。我们知道,这件婚纱延续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韩剧中的导演和生活似乎都更偏爱那些舍己为人式的情感付出。妈妈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她们故意隐藏的默契却在看的人心中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一方在努力的付出,一方在默默的长大,一件婚纱联系着她们对彼此的爱。

2、反复——影片内容的前后呼应反复用在影片中,指—个场景连续出现,它可以突出主题思想,强调人物的感情,从而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婚纱》这部影片恰当地运用了反复的策略。雨是在这部影片中经常出现的镜头,或许电影一开始的雨声就在提示我们这几场雨的含义。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晓珞放学后,外面下着雨的场景。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的部分,妈妈正在为婚纱店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晓珞打来电话让妈妈去接她。当看到妈妈驾着飞车漂移而来时,晓珞脸上流露出笑意。面对着诗意的画面,美妙的沙沙声和着片中人物的心绪响起、回旋,观众的情绪一下子也会被调动起来。中间一次晓珞已经得知妈妈生重病,她站在学校楼前,犹豫不决,当教学楼前只有她自己时,她似乎感觉妈

妈不会再来接她,当她把手举过头顶试探着迈出脚步时,妈妈突然从后面出现,为她撑起黄色的雨伞,然后母女会心的笑着漫步于雨中。虽然只是一处小小的细节描写,但是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心底的那丝丝感动突然在霎那间泛滥起来。影片结尾部分,妈妈已经逝世了,当我们还在猜想又会是谁来接她的时候,小女孩从容地从书包里拿出那把小黄伞,撑开,走进雨中。然后抬头看看天空,似乎在告诉天边的妈妈:我记得带伞了,妈妈放心。晓珞微笑的向前迈着步,慢慢地,走远了,只剩下那个打着黄伞的小背影。

雨中的场景,反复三次的进行描述,在充满诗意的画面中,使剧情与观众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母女之间的血脉亲情,导演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回报。

3、对比——突出主题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个完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褶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婚纱》的主题不是韩剧中一贯的爱情主线,而是凄美和感人的亲情。像所有韩国影片一样很细腻,不是大片,所讲述的感情却像涓涓溪流一样流进我们心里,温暖的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影片采用了大鼍的母女亲情戏,来衬托那最后离别的悲情。影片的内容也充分运用了对比的策略,让人们从中收获心灵上的感动。晓珞是一个有洁癖的女孩,因为好朋友用她的水杯喝水,而与其大吵一架,从此没有朋友,几乎形影单只。为了躲避同学,背着妈妈不去学习芭蕾舞。当她得知妈妈的心愿之后,努力学习芭蕾,从一无所知到和同工的细致人微、交错的悲喜段落、流畅的动作和灵动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独具。也使它成为韩国动画史上最接近完美的一部作品。

有人说,旋律足感情的速写,就是说只有渗透着纯朴真挚的感隋,并使之升华为“情语”,音乐才能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五岁庵》一片巾的音乐给动画增添不少天堂般纯净的意境;轻柔舒缓的旋律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人物角色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嬉戏追逐玩耍时的烂漫天真,对母亲深沉的思念,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曲作者以音乐为媒介创造出一种意境和气氛,将音乐思想蕴藏于深刻的感情内容之中,激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插曲、片尾曲不仅感人至深,且都与影片配合得天衣尤缝,恰剑好处地突出了主角的内心,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以传情为日的,音乐与嘶面巧妙结合在一起渲染了主题思想,增加厂影片的抒情性,画而、色彩、音乐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影片充满诗的意境、诗的节奏。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对人的心灵更具有感染力,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鼍,能浸人人心灵的最深处。音乐可以强烈地感染人的心灵,《五岁庵》一片中,曲作者运用钢琴与管弦乐结合的表现手法,音乐旋律轻柔委婉。富有让人遐想的宅问,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抑或温馨,充满童真,抑或思念忧伤的气氛。它与主人公心灵的意向、气质是相通的。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于作品中抒发的主观强烈的思想情感,使空灵的音乐颇具东方情调,于万籁俱寂巾感受悦耳的旋律,使人们获得暂时的恬静。音乐与画面的统一所形成的感性美,无论是诉诸于视觉还是听觉,当与人的心灵相契合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韩国动漫发展过程中曾长期作为日本的代工基地,在动画创作上带有日本动画的影子,新世

纪以来韩国动画在借鉴他国动画电影成功经验的同时,开始积极探寻掩藏在本民族文化表层下的精神内核。正是这两个向度的齐头并进,加之政府对动画产业的大力扶持,韩国动画异军突起,并最终确立起本土动画的民族特色和风格。《五岁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成功的韩国式动画。

参考文献:

1.大连艺林摄影

2.西楚博客

春的世界周记 篇6

春,你悄悄地走来,来到我们身边。你唤醒沉睡的大地,使万物复苏。小溪听到你的呼唤,开始唱着欢乐的歌曲,流向远方。春季,你是个热闹的季节,在我心中,你是最美丽的。

春天,你把冬季带走了,呼唤着宁静的世界。瞧,小草终于睡醒了,探出又尖又小的脑袋,东张西望,仿佛刚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看,桃树上,桃花的颜色是淡粉红色的,它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粉红色的长裙,在属于它的舞台上翩翩起舞;桃花也像一个娇嫩可爱的小姑娘,羞答答地坐在枝头上,远远望去,像一团团火焰立在枝头上。

花坛里的花最引人注目,鲜花们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色彩艳丽,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粉色的……五颜六色,美丽无比。柳树姑娘在池塘边梳理着自己柔软的长发,听着溪流唱的歌,看着蝴蝶婀娜多姿的舞蹈,我想:柳树姑娘心里一定非常高兴。

春,匆匆地走来,又匆匆地离去。我喜欢春天,春天虽然没有夏天的葱绿,没有秋天的金黄,没有冬天的雪白,但我就是认为它是最美的。

篇二:春的世界周记

春是个热闹的世界。早上,温暖而明媚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天空飘着片片雪白的云朵,不时飞过几只羽毛颜色鲜艳、形态丰满的小鸟,它们在空中飞来飞去,一下跳到这根树枝上,一下又飞到那根电线杆上,仿佛在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

在春的世界里,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绿嫩绿的。这边,那边,快看,一大片一大片的。风在轻轻摇曳,舞动着细长的手指,翩翩起舞。

桃树,杏树,谁都不肯让谁,争先恐后的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花里还微微带有一些甜味,引得蜜蜂蝴蝶围着花儿尽情凤舞。

鸟儿成群结队地绕着大树飞翔,唱出欢乐的歌曲。树公公伴着鸟儿的节奏挥动着繁茂的树枝。

春天的世界,是多么多姿多彩啊!春天的世界,是多么繁荣昌盛啊!春天的世界,是多么快乐有趣啊!

篇三:春的世界周记

又是一个冬去春又来的时刻,大地焕然一新,处处充满绿意。

春天的风柔柔的,暖暖的,她吹红了桃花,吹白了梨花。她给大自然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春天的田野是一个绿的世界,麦苗碧绿碧绿的,鲜嫩鲜嫩的,一片连着一片,像绿色的海洋,一阵风拂过,麦苗扭动它那美丽的自由身姿。“海洋”里碧波荡漾,麦苗稚嫩的绿色变成了滚动的绿海,带着“沙沙沙”的声音,刹那间传到远处去了。

随着阵阵微风,带来了缕缕芬芳,沁人心脾,使人神清气爽,蜜蜂蝴蝶们可忙坏了,蜜蜂儿嗡嗡地闹着,蝴蝶翩翩起舞,舞出心中的喜悦、舞出满怀的激情。

春天的小河满是浮萍。一阵风吹来,浮萍全被风吹到一边去了,挨得紧紧的,不留一点缝隙,远远看去,真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味道。

春天赋予人的是希望,是生命的美好,是应该耕耘的时候。

篇四:春的世界周记

春,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春是绿色的世界,绿色代表着新生。柳树发出了嫩绿色的嫩芽,嫩得好像一碰就要掉下来 的 似的,让人只敢看,不敢碰。嫩绿带来的柔和比夏天的深绿更为细腻,更为惹人怜爱,更为激动人心。

春是白色的世界,白色代表着纯洁。荠菜开花了,别看荠菜花小,却经常成片的出现,形成一片花海,十分壮观。蒲公英借着春风,让自己的后代四处安家。一朵朵白色的梨花从梨树的枝叶中探出头来,嗅着春天的气息。

春是粉色的世界,粉色代表着可爱。桃花开了,外围的五片花瓣像五个小精灵守护着黄黄的花蕊,淡雅的花香随风四散。樱花开了,几十片花瓣层层叠叠,真是花团锦簇。风吹过,雨落过,一片片花瓣飘飘洒洒,所谓落英缤纷正是如此。垂丝海棠开了,害羞地低着头,默不作声,却独有一番风采,惹人怜爱。紫玉兰举着粉色的花朵在风中挺立,独特而迷人。

春是黄色的世界,黄色代表着灿烂。一阵春风袭来,油菜花迎风飘舞,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看哪,一丛一丛的迎春花也张开张张笑脸欢迎大家的到来。

论林夕歌词表意绵长的修辞艺术 篇7

林夕原名梁伟文, 1961年出生于香港, 自1986年晋身为职业填词人后, 创作了《给自己的情书》、《富士山下》、《北京欢迎你》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 至今产量近4000首, 获奖无数, 其作品在华语地区影响广泛。林夕歌词在香港独领风骚近四分之一个世纪, 他的创作从当时80年代朴实明畅的风格过渡而来, 歌词到了林夕手上, 内容和技巧都有了新的面貌, 文学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氛围, 另一方面, 他富有个人特色的破格写法也颠覆了流行歌词的传统创作。

林夕曾多次把自己的创作比做海绵的吸收, 认为填词要向“水”学习, 到不同处境能呈现出不同形态。纵观林夕二十多来年的作品, 确实题材广泛, 吸收多样的养分, 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词人敏锐的感受力, 对真实的洞察力, 丰富的情感, 举一反三的思考, 是歌词有血有肉、有说服力的重要原因。

林夕善于从小眉目处下笔, 用具体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体验, 表现了现代都市人微妙的情感脉络。他善于从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景物提炼出意境, 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中常见的艺术境界。在《夕阳无限好》中, 从“多经典的歌后, 一刹眼已走”, “多风光的海岛, 一秒变废土”指出当年天后梅艳芳逝世、南亚海啸的时事, 转入“多好玩的东西, 早晚会放低。从前并肩的好兄弟, 可会撑到底。爱侣爱到一个地步另觅安慰”的普遍体验, 从世事无常中唱出一首伤感的时代挽歌, 也劝人珍惜眼前, 活在当下。“好风景多的是, 夕阳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见的, 永远不相似”提出了时间流动、世事无常的思考。《迷失表参道》讲一个人在东京找寻的过程中迷路, 后来发现迷路的地方却是个好地方, 就停下来好好欣赏。“率性点更好, 西武, 找不到也好。当我没有命途, 何以谓之迷路。就随便散步, 反正, 街灯可细数, 想找的找不到, 忘了它多么好。”颇有“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旷达心境。如林夕提到这首歌时说:“我这里是借用中国古代文学最上乘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人看来, 人即使迷路了也不要紧, 只要你所身在的地方是好地方, 我们就停驻下来慢慢赏味。”体现了林夕对古典文化在“道”之上的吸收。

林夕的歌词的另一特点是富有含蓄之美, 就算直接陈述, 感情也往往深回, 有回味的余地。作品大部分为粤语歌词, 粤语带有古汉语的古韵特点。《地尽头》中“无伴侣做证, 也踏破苏州夜静, 让庭园扫兴。隔岸无旧情, 姑苏有钟声。”这里“庭园”人格化地变得“扫兴”, 暗示主人公孤身一人意兴阑珊, “无旧情”和“有钟声”是虚实对比, 重游故地旧情早已消散, 寂静中的“钟声”暗示让人省悟的现实, 这几句词语言凝练, 却表意深长。

比喻的运用在林夕歌词中也颇有特色。一般的比喻, 用自然、抽象、虚拟来比喻或象征人工、具体和实在。林夕笔下, 却善于运用“以实写虚”的逆向意象, 传递出微妙复杂的感觉体验, 或用抽象的意象捕捉复杂的情感, 或从真实而有象征性的细节中流露出人内心的感受。喻体往往是具体实物, 补充的文字有延伸着意象的动作性, 充满了流动的隐喻色彩。如《无间道》中“不理会世上长路太多终点太少, 木马也要继续转圈”, 《身外情》中“云过天青, 忘掉我们曾尽兴”, 《花与爱丽斯》中“飞花似落霞, 只关于优雅, 根本不应说代价。”《孤独探戈》中“红地毯不懂痛楚任由你践踏, 强迫你回头。”都以具体的比喻或富有暗示性的想象, 渲染着感情的抒发, 使之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意象的扩散与升华林夕也十分擅长。他的《烟》以“烟”比喻欲罢不能的心瘾。“戒不掉, 花非花的情调, 心瘾叫我无处可逃。戒不掉, 雾非雾的线条, 梦想颠倒梦幻还是闻到, 泡影还是看到。满足指缝一时的无聊, 变成脉搏跳动的倚靠。吻着你就忘了烦恼, 你变成烦恼……”比喻比可有可无的消遣发展成了精神的依靠这种微妙的心瘾。再如《一丝不挂》引用佛教语言, 原意指没有一丝牵挂, 林夕把“一丝不挂”的佛家意味倒过来用, 即无法心无挂碍, 讲一个人无法放下对旧爱的牵挂。以“丝”为核心意象, 发散出“牵连”、“松绑”、“遥控”、“扯线木偶”、“断线风筝”来描述一段情感关系。用“如一根丝牵引着拾荒之路”比喻对旧情的牵挂, “满头青丝想到白了仍懒得脱落”比喻对爱情痛苦却不能停止的执着。林夕意象的转化也颇有特色, 他通常将熟悉的意象的翻新成为歌词所用的另一含义, 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激发听众的兴趣和震撼。就歌名的选取上, 如《潜龙勿用》引《周易》的爻辞, 在林夕笔下成了翻新完全不同的含义, 整首词以锋利的、接近病态的借喻表达一个善妒的男子对女友招蜂引蝶的不满。《绝色》一词双关, 字面上指人间绝色, 实际“绝”是弃绝, 强调的是离弃色相。《出埃及记》借《圣经》出埃及过红海的典故比喻爱情的艰难。

歌词是文字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 填词讲究与特点不同的旋律的搭配技巧, 使歌词与旋律有和谐一致的音韵美。王力先生认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 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 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也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从歌词的回环押韵可以看到文字与音乐的巧妙结合。林夕的歌词能深入浅出, 用最经济的语言, 让歌词的内容有最大的释放空间。如《给自己的情书》的歌名示范了如何用名字打动人:情书本是甜蜜的, 但是给自己的情书则是悲凉的, 而在悲凉中又带点勉强自强。六个字包含三种情绪, 十分合乎经济原则。

从流行语中看修辞艺术 篇8

我作了一个尝试,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用语来探讨修辞的表达效果。

一,话想说得俏,全靠比喻用得妙

经常听学生互相开玩笑时说:“你真是个286。”开始有些不明所以,经询问才知道是借“286”这一已被淘汰的电脑处理器来比喻行动迟缓、反应较慢的人。这不正是一个形象有趣的比喻吗?“是”是暗喻的比喻词,这是一个典型的暗喻修辞,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十分切合。当我把它作为范例讲给学生时,学生们饶有兴致,不少人还会心一笑。

2008年流行“山寨”一词。“山寨”源于广东话,指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所以便被人用来比喻盗版、克隆、仿制等社会现象。如今,“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电影”等说法比比皆是,学生一听便能心领神会。

类似的词语还有:“名捕”,用来比喻那些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毫不留情的监考老师,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便是火眼金睛,铁面无私;“雷人”,其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如今用来比喻人受惊吓,被震住了,这其实是将个人感受描述为“于无声处猛遭一个晴天霹雳”的状态,很有点俏皮。

二,借代一出手,语言形象又可逗

“美眉”一词是学生上网时爱用的网络语言,用来指美女。虽然这个说法有点俗气,但它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眉眼是最能表现女子美丽神韵的,曹雪芹在描述林黛玉的脱俗气质时,便有“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经典句子,所以“美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女。这一流行用语虽然新潮,但仍旧含有传统的审美观点,用它来讲解借代的修辞效果可谓生动形象。

又如,陈凯歌自从在“馒头血案”中表现得很不厚道之后,便被人认为为人狭隘,缺少风度,凡是质疑他的电影的人,都会令他不快。于是2008年在网络上开始流行一句新语:“做人不能太凯歌了”,大导演成了“小心眼”的代名词,并被扩大来代指一切心胸狭隘之人,这便是用某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借代指这一类人。再比如“范跑跑”成了近来网民给一些负面新闻当事人起的讥讽性的绰号,也成了逃避责任、不作为的代名词。

三,仿词连连看,妙语连珠一串串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修辞手法叫仿词。这种修辞在文学作品里其实并不多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却很高。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家族”,于是“族”便被用来指称那些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如今“族式词语”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班族”“打工族”“追星族”“炒股族”等词不停地被类仿出来,大家一看便知其意。

“奴隶”一词原指受压迫,被奴役,失去人生自由的人,现在“凡是具有某方面压力的人”均被人称之为“奴”,于是又有了一系列的“奴式”词语。例如有买房还贷压力的人叫做“房奴”,有购车养车压力的人叫做“车奴”,有刷卡透支压力的人叫做“卡奴”等等。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注重培养语感,其实这个“感”字也被人普遍仿用。游泳运动员要讲求“水感”,足球运动员要讲求“球感”,干部要讲求“群众感”,经理董事长要讲求“生意感”,记者要讲求“新闻感”,演员要讲求“舞台感”,不一而足。

四,用典出新意,文雅之余有创意

用典这种手法常见于诗歌,讲起来有些难度。如果能结合现代词语,寓讲解于生活中,想必效果会好一些。

上一篇:关于举办全校征文比赛的通知下一篇:军训犯错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