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精选8篇)
着力打造安监队伍新形象
--
王局长在全局开展“为民、务实、清廉”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使我倍受启发,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为民、务实、清廉中知荣辱、正风纪、树形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有多高,行动就有多自觉。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由一个人的思维所决定,也就是思想,只有思想端正了才能有正确的行为。一个人的思维逻辑不能偏离正确的轨道,一个人的不作为,往往会为集体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培训中心的工作是繁琐的复杂的,接触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这里面难免会掺杂个人利益关系,往往由于这种关系会导致个人思维的脱轨,贪图金钱,以权谋利,这些蛀虫思想往往会使我们的工作遇到很大的阻力,我们培训工作坚持的原则就是,公开,公正,透明,不以权谋私。
对待任何学员都要公平,不做手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培训的学员有较高的素质。这就好比我们的生物链,任何一环都不能出现偏差,假如我们培训工作出现瑕疵那么又怎么能保证我们企业的安全生产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作为培训中心的一员,我们必须端正思想,对待任何
人和事情都要以大局为重。不贪图享乐,不贪图金钱。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一个人的思想精神,则是要永久的陪伴我们,这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行为举止,办事待人的基本原则。
松下幸之助说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慧及无可限量的潜能,当大家对此有所了解并同心协力加以开发时,就能为社会带来繁荣。”刘基也说过一句:“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这两句说的是团结合作的意义所在,可见,团结在我们工作中的作用有多大。
我们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复杂而且繁琐的工作,不但需要个人工作的仔细和踏实,也需要其他人的配合。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培训工作需要每个人都为它添一把柴,出一把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的配合其他同志的工作,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要经常在一起研究如何搞好培训工作,取长补短,戒骄戒躁。
谁都知道,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长短、优劣,弱强之分。假如我们习惯于拿着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如果积极比较的话,就会比出助人为乐,如果消极比较的话就会比出自命不凡。我们要想做到共同进步,就必须要取后者而为之。
在集体中,我们要做的协作者,我们要做的是进步的动力。说到底也就是我们要凝聚合力,做好我们的培训工作。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我们都要秉承务实,清廉,为民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今年3月, 当记者走进在汶川地震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映秀镇时, 却被眼前美景震撼了: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山峰, 一道道奔流不止的小溪, 一条条已铺好通信管道的平坦道路, 一排排已接入弱电系统的崭新居民楼, 一座由三家电信运营商和广电共享的基站, 一张张幸福甜美的笑脸……因为共建共享, 这里美丽的景观得以保护, 土地、能源和原材料得以节约, 电信基础设施利用率得以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曾对四川共建共享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亮点突出, 成绩来之不易。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也指出, 四川共建共享工作为全国探索了经验、树立了典范。
确实如此, 在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的引导下, 全省通信业积极探索出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共建共享模式, 在完成好灾后重建共建共享的基础上, 还推进了成都、眉山、资阳三个示范区的共建共享, 积极协调军队、广电、地铁、铁道等部门, 实现了跨行业共建共享。截至2011年1月31日, 全省共节约投资16亿元以上, 节约土地占用68.91亿平方米以上。
一个转变从“要我”到“我要”
2008年10月, 工信部、国资委一纸文件拉开了全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序幕。对于该文件的出台, 有拍手称赞的, 也有发出质疑的——作为共建共享主体的电信企业曾带有很深的抵触情绪:“凭什么要我把自己的资源拿出来给竞争对手共享?”但文件又要求运营商“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 真可以用“赶着鸭子上架”来形容当时的情形。
“共建共享工作在起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电信运营企业之间, 特别是基层企业之间一直存在着分歧和隔阂。所以, 推进这项工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就是转变各方传统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从共建共享中尝到甜头,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回顾四川共建共享走过的路,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局长王钢深有感触。
而在四川, 这种观念的转变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 早在2003年的“九寨沟环线”通信覆盖建设中, 电信企业就在管局的协调下初尝了共建共享的甜头。移动、联通、网通通过共享电信公司在松潘与茂县之间的叠溪海子段的15.495公里直埋光缆沟, 节约投资近千万元, 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得到实惠后的电信运营企业开始体会到, 共建共享是解决施工难题、节省企业投资成本的有效方式。
不仅如此, 先苦后甜也是四川电信企业在共建共享中最深刻的体会。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四川的通信网络遭受重创。顶着巨大的压力, 在管局的积极协调、指挥下, 电信企业突破传统, 通过租用、置换等方式相互备份提供了灾区88个2Mb/s电路, 以及大量的基站设施实现共享, 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的通信, 使通信行业走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沿, 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褒扬。
这种合作精神和抗震救灾中建立的友谊在灾后重建中得以传承, 也让四川的共建共享工作得以全面铺开, 各企业渐渐从起初的“要我共建共享”逐步转变为“我要共建共享”, 开始主动提出与其他企业进行共建共享。最典型的就是2010年年初, 广安市三家运营企业在对临水—垫江高速公路铜锣山和明月山涵洞分别进行无线信号覆盖时, 便主动提出共建, 并协调公路、电力等有关部门实行联合施工, 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 而且节省了近500万元的建设资金。
意识有了, 还必须有制度来维持共建共享的秩序。为此, 四川管局经过大量的调研, 先后出台了《四川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监督管理办法 (试行) 》、《四川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考核办法 (试行) 》、《四川省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租金指导价格 (试行) 》等文件来规范和指导全省共建共享工作, 建立并完善了共建共享考核体系。
两大法宝服务地方经济与民生
共建共享工作中各方利益的协调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行业间的壁垒如何打破?企业间的隔阂如何消除?在推进全省共建共享工作中, 四川管局牢牢抓住了两大“法宝”:一是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委政府的需要, 二是紧紧围绕服务民生, 满足广大电信用户对信息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有了这两个立足点, 各方利益就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四川管局在协调、组织和引导各方参与共建共享中也如鱼得水。
为推动成都经济区的发展, 四川管局把成都、资阳和眉山以及地震重灾区作为全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示范区, 同时大力推进铁路、地铁、高速公路沿线, 机场、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型场馆以及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园区等重点场所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
为美化自然环境, 四川管局协调成都军区通信部与三家电信企业实施了甘孜环贡嘎山传输光缆杆路迁改共建工程, 将近600杆程公里光缆迁改下地, 让摄影家天堂的新都桥不再因光缆杆路而煞风景。
在得知政府将投资7.7亿元打造三岔湖开发区后, 四川管局组织三家电信企业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 由电信公司牵头, 与三岔湖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充分沟通, 实现了共建共享, 不仅节省了投资, 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风景等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好评。
在四川共建共享推进过程中, 最大的考验则来自于成都地铁一号线, 当时地铁公司在地铁完工后向电信运营企业提出, 电信运营商可租用其建好的通信配套系统, 并向其提供话务分成。但依据电信条例, 地铁公司无权出租通信资源, 为确保通信网络安全可靠, 四川管局要求三家运营企业不得单独与地铁公司签订租用协议。但地铁开通临近, 地铁内不能没有通信信号覆盖。为了满足广大电信用户的消费需求, 四川管局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 最终地铁公司与电信运营商达成协议:地铁1号线由三家运营企业联合回购、地铁2号线及后续地铁线路公众通信系统由三家通信运营企业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投资建设。此次地铁回购、资源共享, 为四川通信行业节省了近5000万元的投资, 并成功创造了国内首例运营企业与地铁公司合作即采取回购的模式, 为全国其他城市地铁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出有效途径。
在推进共建共享过程中, 四川管局还认真分析其他部门、行业建设与通信业建设的需求和共同点, 寻求共建共享合作机会, 通过积极协调军队、广电等行业和部门, 有效实现跨行业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 四川通信行业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大共建大共享”的思路, 电信运营企业不仅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合作和指标任务的完成, 而是进一步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积极探索与广电、市政、自来水、电力、交通、公安、安全、武警、军队等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种创新打造鲜明四川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 比邻而居的通信基站铁塔成为各地公路田间的一道景象, 这种“双塔”甚至“多塔”并立现象也广受非议, 而随着3G网络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如不加以有效控制, 这一趋势将愈演愈烈。为了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四川管局从三个方面入手, 探索出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新路子:一是抓共建共享的规划, 二是开展对已有电信基础设施融合, 三是积极探索第三方建设模式的试点。正如王钢所说的, “共建共享没有现成的模式, 因为汶川大地震、因为灾后重建, 全国通信业都在关注四川, 我们的工作, 就是要趟出共建共享的一条新路。”而四川管局也是这样做的。
在规划方面, 四川管局结合四川省灾后通信恢复重建, 以重点城镇通信重建为抓手, 编制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点城镇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划》, 以点带面, 对北川县、青川县、绵竹汉旺镇、汶川映秀镇等四个重点重建城镇的电信基础设施全面实行了共建共享。如今, 随着灾后重建的完成, 四个新城镇的通信设施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 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四川管局都深度介入, 做到了一个牵头单位、一本规划、一本设计。尤其是在2010年4月, 为了确保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首个铁路重点工程——成灌高铁沿线的通信覆盖, 四川省三家基础电信企业都制定了成灌高铁公用移动通信覆盖项目的建设方案, 共计划建设基站117个, 而按照这个建设方案, 在67公里的高铁沿线, 平均600米左右就有一个基站, 共建共享比例不到10%。了解到情况后, 四川管局立即把成灌高铁公用移动通信覆盖项目确定为全省共建共享的示范性工程, 组织三家企业到成灌高铁沿线站点逐一进行查勘, 认真研究共建共享方案, 在确保通信网络覆盖的前提下, 三家基站数量由117个减少到49个, 共建共享比例达到75%以上。
在对已有电信基础设施进行资源融合方面, 四川管局也指导电信企业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对重点区域内有碍自然景观的已有电信设施积极探索融合共享, 拆除多余已有设施, 目前成都成青快速路柳街金龙村附近的移动、联通基站, 都江堰聚源桃江村附近电信、联通基站, 郫县红光镇成灌西路的联通G网和S网基站的资源融合试点已经取得了成功, 多余的基站铁塔也已拆除。
而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第三方模式方面, 四川管局也是倡导者和先行者。早在2009年7月, 四川管局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第三方建设模式, 并确定在眉山、资阳两市和雅乐高速公路沿线进行试点, 这一模式是以第三方投资公司建设铁塔、机房、电源、空调等设施, 由各电信运营企业平等租用的模式, 它作为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补充手段, 有效解决了运营商投资建设计划不同步问题, 不仅节约了投资成本, 还解决了站址资源稀缺、场所进入难等问题, 节约了社会资源, 同时避免了运营商在共建过程中关于产权划分、维护管理等一系列难以避免的矛盾, 从而提高共建共享的工作效率。
2010年4月16日, 一座由四川通信服务公司建设的通信铁塔巍峨树立在资阳市雁江区柏柳镇的土地上, 它的建成标志着全国首个共建共享第三方建设模式的试点成功。随后, 第三方建设模式得到了工信部、全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领导小组的肯定, 并被纳入“2010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施意见”中进行全国推广。
记者手记:
“感谢党, 感谢政府, 还要感谢通信部门共建共享的这支队伍!是他们让灾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这么大的发展, 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映秀镇村民郭兴涛的真实感言。
记得记者刚走进王钢的办公室, 就被墙上的牌匾所吸引。牌匾上“为公, 求缺”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不仅是王钢的座右铭, 而且正是四川管局推进共建共享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未来的共建共享工作中, 我们将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 探索更加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 继续扩大共建共享的范围和规模, 提高数量和质量。通过共建共享, 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促进三网融合, 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通信资源, 进一步减少重复建设, 保护自然环境, 助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采访中, 王钢局长对四川的共建共享未来充满信心。俗话说:“没有最好的, 只有更好的!”衷心祝愿四川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会越来越好, 四川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凭着对大庆油田的热爱、对油田可持续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我担任了大庆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厂作业大队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作业大队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考核排名靠后,业绩指标也完成得不好。到任后,我和班子成员紧密配合,增强整体功能,促进生产经营。当上级对作业大队的工作提出表扬时,我就带头宣传大队长的作用;当大队长的正确决定一时不被理解时,我就态度鲜明地予以支持。2003年夏,大队长作出了机动车安装油箱防盗锁的决定,许多工人有意见,就连个别干部也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在大会上讲,这个决定是对的,油料流失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影响队伍风气,如果再有员工因此犯罪,那影响就更大了。会后我又逐队做工作,使这一决定得以顺利实施。因为我的诚心和支持赢得了大队长的尊重和信任,使班子成员之间情相投、心相通、事相融,班子形成了合力推进生产经营的良好局面,连续两年获得厂的“勤政同心奖”。
2004年初,作业大队党委决定改进奖金考核办法,我深入基层广泛征求意见,详细分析近些年的奖金分配情况,和班子成员就工作量和具体的分配数额算了八笔帐,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前后线奖金分配的比例。之后,又经过党委会的充分讨论,终于形成了大家一致认可的方案。方案实施后,受到了前后线的普遍欢迎,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井下作业属于高危行业。作业大队尽管对安全工作一直很重视,抓得也紧,但小磕小碰仍有发生。我经过分析后认为,不是安全制度不健全,也不是保障措施不到位,说到底,还是员工安全意识不强。为此,我先后提出了“安全连着幸福,幸福在您手中”、“安全是最大的福利,违章是最大的隐患,平安是最大的幸福”等一系列理念,通过队队组织、班班讨论、人人参与,使全员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针对部分员工头脑中当作业工没出息、学不学技术都一样的想法,我结合学习推广“四个不一样”,提出了“靠能力上岗、靠敬业在岗、靠素质择岗”的岗位观念,以此引导员工学技术、练硬功、当专家,并采取宣传解释、制定新的分配倾斜政策提高前线技术骨干的收入、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在选用基层干部上,坚持以实际出发,重文凭而不惟文凭、重年龄而不惟年龄、重身份而不惟身份,给优秀工人以出路。三年来,大队先后有30多人自费参加了大专以上学历培训,19人通过了技师或助理技师的评聘考试,16名优秀工人走上了小队干部岗位。
30年来,我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业务知识,记下了上百万字的学习笔记,撰写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及体会文章,其中《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岗位观念——靠能力上岗、靠敬业在岗、靠素质择岗》等多篇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我所工作过的单位年年被上级评为先进,本人先后有14次被评为市局级模范。积极的创新实践,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作业大队这两年,年年完成生产任务,施工质量逐年提高,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连续获得金牌,2004年荣获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创新实践奖”。面对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证书,我没有止步,仍然以火一样的激情,积极向前探索。
“在关爱中传递温暖,在服务中团结凝聚,做员工利益的维护者。”这,应该是我不懈的追求。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和指导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我校根据德育工作实际和学生特点,把德育特色的着眼点放在了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家校联系,实现合力共育”一直是我校德育研究的一项内容,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丰富家教内容,创新育人途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教工作方法。下面我来汇报一下我校的思路和做法。
一、找准着眼点,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
学生的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只靠学校的教育力量薄弱,而家庭教育却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达到家校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坚持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开展这项工作,我校把着眼点放在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上。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走近学生家长,走近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经过深入的调查显示,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
(一)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盲目性较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却苦于不会引导、教育孩子;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视,却因为要忙农活或打
工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成绩高了,就表扬或物质奖励,成绩低了,不问缘由就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此外,家长们不懂得怎样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教育。可以说,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教子成龙之方”。这些也是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
1、家长对孩子经济投入有误区。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经济投入相对增加,有些家长孩子要什么买什么,给孩子很多零用钱。还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吃饭穿衣,舍得投入,却舍不得钱花在为孩子买课外书和进行特长教育上。
2、有些孩子的家庭格局是221,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宠爱有加,孩子在家里就是“小太阳”,基本上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会关心别人,犯了错误父母管教,爷爷奶奶阻拦包庇,长此以往,得不到正面的家庭教育,造成自私、冷漠、唯我独尊的性格。
(三)部分家庭缺少文明教育。家长们语言粗鲁,口无遮拦,即使在孩子面前也是满口脏话。有些家长酗酒,赌博,严重污染了家庭育人环境。
(四)单亲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教育。在我们学校,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出门打工,有十五分之一的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这些孩子跟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得到的是隔代教育,这种教育含有很大的溺爱、娇惯成分,根本无法接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这些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问题学生”。
二、落实切入点,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总的来说,我校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多困惑。为了使广大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能够与孩子平等交流、和谐相处,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我校为家长提供了各种学习的平台。
1、开办家长学校,定期授课。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领导班子,制定了活动制度,在学期初召开会议,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明确每学期开课至少两次。我校授课内容以省编家长学校教材《家长必读》为主,但又不死扣教材,而是依据学员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行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内容,运用家长会和学校印发的学习材料对家长进行集中和分散教育,让他们在集体授课和自由学习中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并把学习后的心得在家长会上进行交流。
2、每学期我校都召开家庭教育讲座。如在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学校领导给一年级学生家长做了主题为《怎样融入到小学生活中》讲座,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上学的要求,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转变,以便使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在六年级学生家长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李蓓老师做了主题为《青春期教育》讲座,指导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性格闭塞、叛逆、冲动、性萌动等特点,转变教育方式,学会和孩子沟通,打开孩子的心扉,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我校曾邀请锦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娄俊老师以及黑山家庭教育讲师团的各位老师到校,为学生家长做讲座,讲授家教经验,家长们都反映受益匪浅。
3、开通网络学校,搭建学习和沟通的平台。
利用手机和电脑,我校开通了校讯通,在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中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开通了网络家教学校。学校把有价值的家教理论和教育案例发送给全校家长,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讯息即使传达给家长;教师把学生的在校表现,进步情况及班级工作及时告知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经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让在外打工的父母也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点滴成长,这项举措,拉近了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逐渐理解和认同了学校老师的工作并支持工作。
4、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各班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组织召开家长家教经验交流会。在会上,家长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办法和失败经历提出来与大家分享,也把自己教育孩子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帮助解决,家长们得到了许多家教的实践经验。
5、提出开展“学习型”家庭评选活动。针对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没有学习氛围的问题,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学习型家庭”评比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在学期末邀请家长到校汇报学习情况,把学习氛围浓厚和进步明显的家庭评为“学习型”家庭,宣传表彰。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沟通,家长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教理论水平明显提高,也获得了丰富实践经验,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打骂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耐心引导和灵活教育。
三、创新途径,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我校积极创新家校联系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并参与工作的开展。
1、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学校在了解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校长魏文芳担任主任,每班五位优秀学生家长为成员的家长委员会。并制定了家长委员会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家庭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如:针对学生越来越多的“近视眼”现象,应该怎么做?达成共识,在校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三姿”,值周岗加强对做眼保健操的检查,在家家长约束,合理作息时间。又如绝大多数学生乘坐校车,家长委员会对上下车的时间、地点和乘车安全等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其他学生家长的意见,根据学生居住分散、校车有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乘坐校车制度,保证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解决了困扰学校和家长的难题。再如建立家长参与学生考试监考工作,也是家长委员会会议确定的一项举措,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2、建立家访制度。我校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通过家访,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解决疑难。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的家庭情况,可以说,我们的老师给了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
3、采用家校联系卡,不定期和家长之间互通信息,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有关情况,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期发放为原则,有事就联系,坚持经常,如今,有些班级的联
系卡已经积攒了厚厚的一叠。这一种形式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班主任及其任课教师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4、创新家长会模式,丰富会议内容。家长会是教师向家长汇报班级工作、汇报学生表现、和家长沟通最直接的方式。我校创新家长会模式,一是家长会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家长成为了会议的主人,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有反思、有体会,有的家长说得语无伦次、结结巴巴,但都朴实、真诚,交流对话的效果是喜人的。二是学生和家长共开家长会,让孩子感受老师和家长是怎样为自己的成长筹划的,让家长感受老师和学生是怎样共同开展教育的,而老师可以感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其次丰富家长会内容,或是家教辅导,讲解家庭教育方法和分析教育案例,或是家长之间教子经验交流,或是孩子在校情况汇报。会议关注到班级每一个学生,让家长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在进步成长。
5、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也是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有力措施。在我校第一届趣味运动会上,我们邀请全乡学生家长观看并参加运动会,欢乐跑项目设计成一项亲子活动,由父亲或母亲抱着孩子跑50米,在快乐的竞赛中拉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在学期开学典礼时,我们邀请了家长参加,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工作,参与学校的活动,典礼后又分别到自己孩子的班级,参加期初家长会;在教学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学校还组织家长代表座谈会,6
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提高。“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我时常看到家长送孩子到校没有离去,不是去和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就是帮助修理桌椅、撮子、擦玻璃、扫雪。学校要举行艺术节了,家长帮助孩子排练节目,花钱购买材料,制作艺术作品。放学的时候,主动维持校门前的秩序等等。
6、开展亲子作业活动。针对学生普遍自理能力较差的问题,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亲子作业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周由班主任老师留一项作业,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可以是生活技能,如穿衣服、叠被、整理书包、梳辫子等等,也可以是学习作品,如一篇作文、一副画、一首歌、一件手工艺品等。在周一的时候布置,周五的时候总结,在亲子作业卡片填写上完成过程及家长评价。为了推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在1——3年级学生中还举行了学生自理能力大赛,经过各班初赛选出36名同学进入决赛,充分展现了亲子作业成果。
四、形成家校合力,打造德育特色品牌。
以上这些工作,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家校携手打造教育合力,形成了我校家庭教育工作的特色,我们称作“四步提升法”,即了解家长家教情况——培训提高家教水平——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合力铸就教育辉煌。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思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生享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家长的支持,各项工作才稳步开展,7
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今年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名列全县小学前列,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代宣同学获得锦州市“小雷锋”称号,还有多名学生荣获市县两级“三好学生”和“行为规范”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环境友好型学校”、“锦州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被市县两级政府命名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我校党支部还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
——关于抓落实问题的几点思考
抓落实,是一个激发动力、增强活力、凝聚合力的过程。决策制定之后,抓落实就是决定环节。如果不抓落实,抓不好落实,再美好的蓝图,都是纸上谈兵。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连续三年被评为实绩突出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县委、县政府和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精心谋发展、潜心干事业、齐心抓落实的结果。几年来,**在人口和面积未变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市的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地方生产总值从2000年全省第62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48位,前进14位。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排位由2001年的第710位上升到2004年的678位,上升32位。预计到2005年底,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出口创汇等指标,与2000年比较,都将实现或接近翻一番。正是在狠抓落实中,激发了动力,增强了活力,凝聚了合力,壮大了实力。
但是,也不能否认和回避,在抓落实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和现象。特别是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抓落实,也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群众反映比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层层转包,不亲自抓落实。一些领导干部都愿意当包工头,不愿意当泥瓦匠,说功好,做功差,对工作层层转包,最后是谁都不包,层层负责,最后是层层推托,甚至是在一片落实声中落了空,把抓落实搞成了“内部循环”。特别是一些重访不断的信访案件,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亲自去解决问题,没有亲自去抓好落实。
二是模仿克隆,不深入抓落实。主要表现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做秀不做事,最后汇报也是秘书们做的一些应景文章。特别是一些普遍性的工作,你拍一,我拍一,模仿追风的多,特色创新的少。
三是虎头蛇尾,不彻底抓落实。特别是对一些时间跨度比较长的工作,开始干得欢,最后靠了边,拉的架式很大,收到的效果不多。如果最后没个明确的说法,秋后不拉个清单,更容易助长一些人在抓落实上不紧不慢、不急不火的“老爷”作风。
四是怵难怕硬,不敢于抓落实。面对一些复杂矛盾和攻坚任务,一些领导干部求稳怕乱,怕给上级添乱,怕给自己惹事,好事抢着干,难事往后躲,干活专挑松土挖,遇着矛盾绕着走。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善于抓落实。应该说绝大部分干部都是负责任的,都是有抓落实的主观愿望的。但是,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能力素质的不足,面对改革深水攻坚、经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时期,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在抓落实上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束手无策,怨天尤人。
当前,正是一年工作的攻坚时期,正是十五计划的收关时期,也正是抓落实的关键时期。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群众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抓落实,重点应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运用好“六个基本公式”。
三个关键环节:
1、目标定位。就是要明确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各项工作都要确定出形象化的目标要求,不能量化的,也要由群众进行评议,明确出群众满意率的具体目标。
2、责任分解。就是要明确谁来干的问题,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目标,由谁来抓,由谁来办,都要落实到人,哪个单位都不能有闲人、养懒人。
3、考核奖惩。就是要解决好干成干好的问题。凡是明确的目标,分解的责任,说了要算,定了要干,要真考核,真落实,真奖惩,让抓落实、干成事的名利双收,让不抓落实、不干事的人财两空。
抓住了这“三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抓落实的规律和内涵,也就能够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增强开拓创新的活力,凝聚加快发展的合力。
六个基本公式:
1、责任主体:县级+科级+基层干部。事在人为。抓落实,各级干部是主体。一是县级领导。县级领导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是第一级责任主体。凡是县委、县政府承担和安排的重点工作,都应当明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抓总,主帅负责,尽量减少交叉管理,尽量做到专人专事,专事专责。二是科级干部。这是抓落实的中坚力量。涉及到哪个乡镇、哪个部门,一把手和分管副职就是二级责任主体。三是基层干部。包括机关干部、乡镇干部、农村干部,是抓落实的主体力量。就全县来讲,每一项工作都要分解到县级、科级、基层干部三级责任
主体,责任和压力逐级传导,就构成了抓落实的责任链条。
2、目标要求:确认+自认+群众公认。抓落实,要抓到什么程度?一是确认目标。需要抓落实的工作,由县委、县政府综合平衡,直接向一级、二级责任主体下达确认目标,作为考核目标、底线目标,逐级签定责任书,确保完成。二是自认目标。由三级责任主体从下到上,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提出自认目标。自认目标不能低于确认目标,作为考核加分的重要依据。三是群众公认。确认目标和自认目标形成之后,由一级、二级责任主体,公开做出承诺,请全县人民监督,让全县人民公认。
3、推动措施:督查+联查+述职评议。开会、发文、作讲话,是推动落实的传统方法,在新的形势下,效率问题至关重要,能发文部署的工作尽量不开会,能登报安排的任务尽量不发文,要更多地把推动落实的方法转移到督查、联查和述职评议等便捷途径上来。一是督查。各项工作明确了责任主体和目标要求后,要不间断地进行督导检查,可以明查,可以暗访,可以重点调度,也可以现场办公。特别是要加强“两办”的督查职能,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重点工作落实进度,应每月一排位,每月一通报,并在新闻媒体公开。二是联查。对一些全县性的重点工作,比如项目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等,可以一季一联查,在比较观摩中激发动力,推动落实。三是述职评议。每半年组织三级责任主体进行一次述职评议。一级责任主体向县委常委会进行述职,由常委会做出评议。二级责任主体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述职,由大会做出评议。二级、三级责任主体同时在本单位进行述职,由所在单位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做出评议。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单位,应通过电视、报纸向社会公开述职,请社会公众做出评议。
4、激励约束:重奖+重罚+一事一考。抓落实一定要赏罚分明,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重奖。凡是超额完成任务目标的,受到市和市以上表彰的,特别是受到省以上表彰的,对有关的三级责任主体要给予重奖。对一些有突出贡献的,可以给待遇、给荣誉、给奖金、优先提拔重用。对现行的年终考核“目标奖”进行全面改革,加大物质奖励额度,拉大奖励级差,公开颁发重奖。二是重罚。对完不成确认目标,单项工作落入全市后五名、全县后三名的,有关的三级责任主体要公开做出检讨,取消各项评优资格,限期进行整改。按照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有关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完不成任务的引咎辞职,自动下课。三是一事一考。打破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有明确目标的重点工作,包括阶段性工作,实行一事一考核,一事一奖惩,一事一公开,年底总评进行加权平均。
5、能力培养:培训+考试+实践锻炼。抓落实,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应把干部培训作为一个项目来抓,大规模培训干部。各级领导班子都应当建立周末集中学习制度。科级干部周末大课堂,每次都聘请专家学者或上级领导进行集中辅导。每季度组织进行一次学习论坛,交流学习体会。对在职进修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由县政府给予奖励津贴,补助学习费用,鼓励求学上进。二要加强考试考核。每季度或每半年组织一次干部考试,可以考理论,也可以考专业知识,考试结果分类排队,公开公示,不及格的待岗培训,考试合格的,持证上岗。坚持凡提必考,凡进必考,新提拔、新上岗的干部,至少参加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并通过任职资格考试。三要加强实践锻炼。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探索建立乡镇和机关干部任期制、轮岗制,定期交流。新提拔的领导干部,任职前要安排到信访局、山区乡、贫困村等艰苦岗位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同时,加强对外交流,选派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到兄弟县市跟班学习、挂职锻炼。
切实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教育宣传是引领教育方向的旗帜,是社会了解教育的桥梁,是教育联系外界的纽带,是先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的播种机。多年来,我县教育宣传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把教育宣传工作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阶段性重要工作紧密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育工作全貌,为提升教育形象,推动教育发展,营造了昂扬向上、开拓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2013,我县在各级新闻媒体上用稿6052篇,同比增加1023篇。其中,《摩托车上的乡村教师》于去年教师节当天在央视一台晚间新闻栏目播出;《大山飞来比翼鸟》、《吕祥华 26年的深山挚爱》两篇稿件在《湖北日报》刊发;《留守深山燃希望》在《十堰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一位断臂教师的坚守》被评为中国城市党报新闻二等奖、中国地市州报好新闻二等奖;《贫困山区县教育人才状况调查报告》被评为2013年全市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报告。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完善一套机制,建立局校一体的保障体系。为做好教育信息宣传工作,我们专门建立了一套长效工作机制,主要是“四个有”:一是有专人管理。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学校校长、局机关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督办全县教育宣传工作。把学校宣传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形成了教育局统一领导,各中小学校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有目标任务。教育局 1
每年年初都下达信息宣传目标任务,并签订《教育宣传工作管理责任书》。将学校校长、局机关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列为信息宣传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报送的信息和新闻的真实性、重大敏感问题的报道口径以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负责,确保教育宣传帮忙不添乱,确保信息宣传准确、及时、权威,不出现失误。三是有督查落实。局办公室按季度编发信息宣传《采编要点》,按月统计和通报教育信息与新闻报送、采用及得分、排位情况,以切实加强对基层学校的指导,时刻督促学校绷紧宣传弦,打好“持久战”,避免宣传工作的忽冷忽热,时紧时松的现象,确保教育信息宣传工作的畅通。四是有考核通报。制定了宣传奖惩办法,将信息宣传工作纳入学校和科室综合目标考核考核内容,按量化评选和表彰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对排位靠后者予以通报批评。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工作有人抓,责任有落实,采编有方向。
二、壮大一支队伍,形成稳定可靠的宣传力量。教育宣传工作,队伍是关键。一是构建网络。局机关组建了以办公室和各科室擅长写作的人员为主的通讯报道中心组,要求通讯报道中心组成员结合教育实际,做到常规工作经常报道、重点工作大力报道、关键工作综合报道。各乡镇和县直各学校以乡镇和学校为单位,挑选1-2名政治素质好、文字功底深的优秀教师作为专兼职通讯员,经常与局办公室保持联系,加强沟通交流,从而在全县构建起以局机关通讯员为龙头、学校通讯员为骨干的教育宣传网络。二是挂职培养。近年来先后选拔13名优秀副校长和新闻写作爱好者到县局机关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挂职培养,以期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加强上下间的沟通。三是集中培训。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聘请县内外知名专家、记者来授课。去年8月,我们专门邀请了县委宣传部、县委机关杂志社、县电视台领导专家到教育局为通讯报道中心组成员面授机
宜;城关镇、中峰镇、蒋家堰镇等中心学校也聘请了县内知名记者、编辑为学校通讯员授课。每年还选派骨干通讯员赴《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等有关单位参加培训,去年,组织了11名骨干通讯员分别参加了《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的新闻培训。四是以会代训。每学期定期分别召开全县学校办公室主任例会、分管宣传副校长工作例会、宣传中心组成员例会,传达贯彻上级精神,总结交流各地经验,安排部署下段工作。五是互动交流。适时开展信息宣传业务网络互动、重大紧急信息交流讨论等活动。通过研讨,找差距,看不足,商对策。同时局机关及各级各类学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购置了大批数码相机、摄影机、电脑以及简单的编辑、刻录等配套设备,成立了十堰教育电视台驻竹溪记者站,为教育信息员塑造单位和行业形象、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三、坚持一项常规,加强三个方面的沟通联系。为提高教育信息上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沟通联系:一是加强自身两个平台的沟通联系。我们依托《竹溪教育信息网》,开辟教育动态,及时上传和更新经验信息,对重要活动开辟专栏。各学校也建立了校园网站,畅通了信息渠道。同时积极办好内部刊物。将内部刊物《竹溪教育》由16开黑白版改为为8开彩色印刷,县外发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竹溪在外成功人士,县内免费发放给每一位教职员工,旨在增设信息通道,构建交流平台,打造名校形象,展示名师风采。这一网一报已成为一线教师和社会各界了解教育政策及教育动态的前沿阵地。二是加强与上级信息部门的沟通联系。凡是有好的新闻信息稿件,我们的信息工作人员均会在第一时间上报的同时,做好电话沟通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提高信息采用率;凡是上级信息部门约稿的信息,我们更是高度重视,指定专人做好信息材
料的调研、编写工作,确保约稿信息按时保质保量上报。三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特别是加强与县委宣传部、市、县电视台、《湖北日报》、《十堰日报》、《湖北教育》、《今日竹溪》等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利用它们反馈我县最新的教育新闻资讯和热点,反哺做好信息编写报送工作,加大对教育大事、盛事和喜事的宣传力度。
四、创新一条思路,探索上下联动的宣传途径。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认识到,要做好教育信息宣传工作,就必须全面了解和熟悉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突出地方特色。为此,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及时寻找和捕捉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的不同的地方,认真整理上报。一是贴近领导意图。我们坚持把领导时刻关注的、正在思考的、有待了解的问题,作为新闻信息工作的切入点,确立了围绕领导决策做新闻宣传的思路,有选择的采编、适用对路的新闻信息。为此,我们在抓好动态新闻信息的同时,不断增强综合性新闻信息。二是反映基层工作。工作中的亮点最能体现基层工作特色,抓好亮点报道往往会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我们把扑捉亮点新闻信息作为提升新闻信息价值的重要举措。要求宣传员当好“加工员”,对于基层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思路、新举措,认真研究,反复提炼,从零散的原始信息中发现闪光点,把残缺的内容完善起来,总结出规律。要求宣传员当好“调研员”,创造条件,支持宣传员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宣传员直接下基层、跟从领导搞调研、协同科室联合调研等方式,沉到基层去挖掘、总结信息。积极主动抓亮点,不仅促进了宣传工作,而且积极地调动了基层学校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通联制度。加强与各科室、各学校的联系与沟通,确保新闻宣传渠道畅通,变在家“等”新闻信息为主动外出“抓”新闻信息。一方面,我们建立新闻预约制度,即根据局内一些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要求各科室、各
学校定期上报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科室、学校调研,向各科室、各学校“索取”有关情况,然后整理编写成宣传信息。
五、突出一个主导,打造影响强烈的宣传品牌。按照提高质量,打造精品,逐步取得新突破的工作思路,始终围绕教育重点工作,努力提升教育宣传的整体效应,增进社会对教育的了解。一是瞄准重大事件。对中央和省市县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决策贯彻实施情况、领导调研指导教育工作情况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等实施专题报道。在人大、政协“两会”、教师节、国庆节期间,都要在《十堰日报》、《今日竹溪》专题宣传教育成果和发展进程。去年教师节,我们在《湖北教育》、《十堰日报》、《今日竹溪》、《竹溪教育》四级媒体开辟了专栏,取得良好反响。二是围绕重大工程。对全县正在实施的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前教育工程、希望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进行重点关注,及时跟踪报道我县办学条件改善的进程。三是关注焦点热点。紧紧围绕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校园安全、学前教育、师德师风等焦点热点工作,积极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采取推出专版、拍摄小专题片等方式进行宣传报道。同时,我们还针对政风行风建设、关爱留守儿童、城乡教师交流等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四是挖掘先进典型。对教育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等,进行深度报道。去年8月,我们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委机关杂志社、县电视台开展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从全县4000余名教师中遴选出吕祥华、吴作堂、郑建彬三位典型进行深入挖掘采访,进行重点宣传。吕祥华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播出,同时在《湖北日报》、《十堰日报》、《今日竹溪》等媒体报道;郑建彬的感人事迹在《湖北日报》、《十堰日报》报道后,《十堰晚报》编辑部派出记者赴竹溪采访,陆续用四个版面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先进
人物、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市级统筹在增强基金的互助共济、宏观调控和抗风险能力上肯定大大优于县级统筹。这就是共识, 也是推进市级统筹的核心目标和动力。担忧的表现不像共识那么集中和一致,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如县里的参保人员担心市级统筹后会不会报销医疗费不方便, 市级的同志担心挫伤县里的积极性, 县里的相关人员则担心实行市级统筹后没权也没钱, 工作难干。这些担忧, 实际上是经办管理问题, 即实行市级统筹后, 县级经办人员是否还有积极性, 经办管理力量是否会被削弱。
其实, 提高经办管理能力也是提高统筹层次的应有之义。这里所说的经办管理能力就包括调动县级的管理积极性, 使原来因统筹区域分离而力量分散的经办管理变为市级统筹后一体化的合力, 使张开的手掌变为紧握的拳头。如果因实施市级统筹, 挫伤了几个积极性, 那就有违初衷了。
从云南省指导各州市统筹的效果和铜川、承德的实践看, 在推进市级统筹中完全可以让县级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比如, 铜川市根据各县经办机构编制少、经费缺、条件差的情况, 在实施市级统筹中统一区县经办机构规格、增加编制, 及时将经过社区锻炼的优秀协理员补充到区县经办机构, 还一举解决了经费、计算机短缺等区县经办机构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对区县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组织了全员业务技能培训。这些举措不仅直接改善了各区县经办机构的办公条件, 有利于提升区县经办人员的能力和办事效率, 而且还密切了区县与市的感情关系。承德市通过建立激励约束与风险分担机制、强化预算约束力, 对市级统筹基金实行“预算指标控制、收入支出挂钩、超收节支奖励、少收超支分担”的管控方式, 把区县级与市级结成了风险共担的统一体。云南省政府在组织指导各州市的统筹中, 要求全省各级政府解决经办机构必需的人员编制、业务经费、工作设备等问题, 建立了经办机构与服务人群和业务量挂钩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机制, 使各级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深受激励, 全省16个州市与县区级经办机构的配合空前默契, 被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评价为“形成了基金管理合力”。
毋庸置疑,跨区域合作办学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策上,依据国家“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宏观战略,从全国大职教的发展要求和规模目标出发,国务院及教育部门等多次发文倡导职教的东中西部合作招生、城乡统筹合作发展等一系列意见;在实践上,近些年来,许多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办学:“对口支援”西生东输”“跨界求学”“异地就业”“跨域办分校”“两地手拉手”“职教联盟”……跨区域合作办学成为职业教育一道创新风景。
然而,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办学情况究竟如何,合作办学的动力何在,数量范围有多大,在哪些方面合作,什么形式合作,合作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良性互动和利益双赢,还有不同地区对合作办学的认识,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一致吗?不同部门不同主体的意见,行政部门、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等感受都是一样的吗?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为切实了解这些现状,笔者以中职为重点开展了跨区域合作情况的调研,分别针对三类人群发放了问题有同、针对性较强的问卷,包括: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7位地市的教育局长、283位县市的教育局长(有效问卷377份,含青海省地市教育局长17份);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国家级重点校的校长796份,(有效问卷683份);上海两所中职学校对口支援来自四川、宁夏、云南、江西的240位学生(有效问卷238份)。
跨区域合作办学现状
跨区域合作办学实施不太普遍、各地不平衡在问及“贵地区或贵校是否开展了东中西部合作或城乡合作,规模如何?”这一问题时,教育局长的回答是:76.1%的地区开展了职教的跨区域合作办学,23.9%的地区没有开展;校长们的选择是:认为学校跨区域合作数量比较大的占5.2%,回答“有一些”的校长为45.7%,约46.4%的校长回答没有。这说明,在跨区域合作探索的数量和实践的规模上,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和学校尝试过,但规模较大的不多,只有一小部分发展得比较顺利,还有相当多的地区如中部省份和半数的学校从未体验过跨区合作,一些东部和西部的学校处于观望阶段。
可见,教育局长和校长对本地区中职跨区域合作办学程度的判断大体上是一致的。“合作不太普遍、量不平衡”的现状,与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特点有关,立足本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要求。但“开放性…‘合作性”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规律。从空间上说,开放程度有多大,合作范围有多广,需要条件和基础,与当地的政府推动力、学校努力程度、文化传统、容纳态度和水平等都有很大关系,不可能“齐步走”。
跨区域合作办学范围以跨省为主,省域跨市县合作增多
在跨区域合作的范围方面,教育局长的看法是:7.4%为跨国合作,47%为跨省合作,26.2%为跨地市合作,19.5%为跨县合作。28.4%的地区有职业院校参与了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职校校长的回答是:4.6%的校长反映自己学校实现了跨国合作,46.1%的学校实现了跨省合作,32.6%的学校实现了跨地市合作,17.3%的学校实现了跨县合作,4.2%的学校实现了跨行业合作。
从范围上来说,尽管教育局长和中职校长的选择数据不同,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即中等职业学校跨区域合作办学的范围还是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在国内合作方面以跨省和跨地市合作为主。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探索明显强势于国际化合作,这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跨省合作和跨地市合作占主体,与我国“东强西弱”“城好乡差”“市大县小”的经济差异和职业教育资源及就业条件失衡相关,与东部省份“有岗位、缺生源”和西部地区“有生源、缺岗位”的优势劣势互补状态有关,还与国家“东西部对口招生、对口支援”的政策导向相关;省域内地市之间、县市之间合作增多,与各省推动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有关,比如重庆、四川都在大力推动“五统筹”的城乡一体化,湖北省实施“1+8”(武汉+8各地级市)的合作,广东省珠三角城市支援粤北和粤西的行动等。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既是职业教育跨省合作、跨市县合作的宏观背景,也是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题中之意。
跨区域合作办学的内容比较单一,模式多样化
在跨区域职教合作内容方面,中职校长在选择上从高到低为:招生合作占53.6%,就业合作为45.1%,资源支持为22.0%,异地办学占14.3%,其他方面合作有3.1%。教育局长的回答与中职校长相差无几,31.9%的地区选择了招生,33.8%的地区认为是就业,18.4%的地区体现了资源支持,15.9%的地区探索了异地办学校。
可见,合作招生与合作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主要内容。“西部招生、东部学习、东部就业”的合作是最主要的合作范畴,“生源”和“未来劳动力”的流动和互补是跨区域合作的最基本形态;资源支持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对口支援、城市对口帮扶上,具有道义性和援助性的色彩;而充分发挥区域和学校的优势,东部带动西部,城市反哺农村,在教育教学资源如专业建设、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还不太普遍;因此,跨区域合作在内容上比较单一,比较偏重生源的“进口和出口”,比较注意硬件资源的引进和输出,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关乎教育质量的“软”要素上,合作并不深入和广泛。
跨区域办学的模式则多种,两地分段培养式:“2+1”“1+2”“2.5+0.5”“1+1+1”;合作空间:“点—点合作、点—面合作、面—面合作、多点—多面一网络化合作;多地多元合作主体:“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企—政—中介等合作;合作方式还有:职教集团式合作、主校—分校式合作、专业性联盟、异地订单式培养,等等。如果深入挖掘,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不一而足。这种合作模式的多样化,是由职业教育的多样性特征决定的,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
跨区域合作办学主要来自三种驱动力,多是学校行为笔者研究认为,跨区域合作办学的动力机制比较复杂,但现实中主要有三:政府驱动、市场驱动、人际关系驱动,这种驱动力与区域合作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调查的结果也呈现了复杂态势。有28.57%的中职校长认为跨区域职教办学的主要驱动力是政府,62.50%的中职校长认为合作驱动力是学校行为,33.93%的中职校长认为是市场驱动。而对于目前跨区域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73.21%的中职校长认为是校长自主,19.64%的中职校长认为是行政主导,12.50%的中职校长
认为是社会中介,还有1.79%的中职校长认为跨区域合作的管理模式是其他。教育局长对合作的驱动力和管理也有自己的期望:7.4%的教育局长认为应当进行全国统筹,30.1%的教育局长认为是地方行为,60%的教育局长认为是学校自主。可见,大多数教育局长将地区和学校作为跨区域职教合作办学的驱动主体。
跨区域合作办学效果
对跨区域合作的效果大家认识不一,但是肯定多于否定,最重要的是学生大多比较满意。
肯定多于否定调查中,有73.21%的学校认为区域合作办学的结果是双赢,1.79%的学校认为区域合作办学是单方受益,17.86%的学校认为的区域合作办学好处不多,3.57%的学校认为区域合作办学根本没必要。
不管是中职校长还是教育局长,对跨区域的职教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多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吸引本地生源,还有利于拓宽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利于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劳动者,有利于推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调查表明,跨区域合作不乏成功的案例:如19个省对口支援四川震灾的19个市县,四川与西藏的“9+3”对口支援,山东的大批量西部招生,宁夏的万人东部求学,甲校和乙校的强强合作、优势互补,职教集团的跨区域联盟,他们合作成功的标志是达到了目的,甚至实现了双赢。
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提出质疑,如西部或欠发达地区有人认为,在招生任务压力大、特别是本土经济发展需要本地技能型人才跟进的形势下,向东部输送学生,具有不公平性甚至“掠夺性”,他们说:“合作无效果,对学校无推动作用”“西部辛苦招生给了东部,对西部学校没有好处。而在学生培养和就业方面,西部学生没有充分的保障,学生家长也不乐意”。
东部和发达地区也有疑虑,东部支援西部,引进异地学生,经费缺少保障,管理出现困难,有些“费力不讨好”。有人认为,很多地区合作之后出现了强势更强、弱势受损的更不均衡的矛盾。以合作招生为例,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职业教育资源有限、学生实习实训条件较差,而中东部职业教育资源和实习实训条件都具优势,因此,一般是学生先在本地上学1~2年,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而后去中东部发达地区求学、实习、就业。长此以往,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中东部地区的生源地,这种跨区域合作在支持西部中职学校发展和西部整个中职教育发展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学生多数比较满意对学生的调研,侧重点在上海职校对口支援的西部或地震灾区的学生。其实,合作是否成功,最根本的衡量标志,应该是学生满不满意;最重要的是进学校后学得好不好,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好不好。
对某校124位学生调查显示,他们对异地学习和就业的整体满意度比较高,表现在:来沪途径为学校安排、自愿选择的占94.2%,来时由“学校统一购票和接送”的占94%;在沪读书,“非常愿意”的占53.73%,“比较愿意”的占30.60%,感到在沪学习“很快乐”的占73.13%;对学校课程安排认为“很合理”的占68.66%,认为自己“认真学习”的占89.55%,认为学习职业技术技能“很重要”的占94.77%,已考取一个技能证书的占80.60%,考取两个以上证书的占16.40%;对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感到“适应”和“非常适应”的占78.63%。有75.37%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并且取得相当优异的成绩。对学校的报到和离校的安排“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6.87;希望毕业后能“留在上海”的占20.90%。对于来沪读书的目的,出于“寻找机会”的占67.91%,“充实自己”的占24.63%,还有“遵父母之命”的占8.96%。
跨区域合作办学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问题,比如缺少政策支持、缺少专项资金、跨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等。
跨区域合作尚缺乏实质性具体政策支持从校长调查发现,近70%的校长认为跨区域合作不顺畅是因为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有的校长说,“跨区域合作需要政府搭桥、非常希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牵线”;有的说,“没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中职跨区域合作很难顺利进行”。还有校长建议,“希望政府制定具体的政策,比如资金、资源分配上,能否实行财政转移支付”。
笔者发现,跨区域合作遇到很多政策层面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助学金的发放问题和学籍管理问题。很多学校的跨区域合作实行的是“1+1+1”“1.5+1.5”“1+2”等模式,也就是说,学生有户籍地和学习地的两个地点和两个学段,不同时期的助学金由谁发放?学籍归哪?学费按哪个地区标准收?事实上各省各地的政策并不一致,有的东部给补贴(如上海、浙江),有的西部拿补助(如宁夏、甘肃)。究竟应该是输出地给还是输入地给,尚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以致很多去发达地区学校学习的学生领不到每年1500元的经费补助。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较浓。由于全国范围内的中职生源刚性锐减,因此,有些地方不愿意外地学校来本地招生,认为本地区的学校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实际上,这样的保护主义,使得一些地方故步自封,中职教育发展缓慢。
经费严重不足且缺少合作专项资金与上述政策最密切的是经费问题。关于经费方面的调查显示,67.4%的地区政府财政拨款到位,32.6%的地区政府拨款不到位;“20%~30%教育费附加”到位的有59.4%,不到位的有40.6%。有其他渠道筹措经费的占88.8%,没有其他筹措渠道的占11.2%。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构成有一定差异,由于政府拨款到位的只占六成,绝大部分学校都从其他渠道筹措经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政府拨款不到位,且又没有其他渠道筹措资金的情况发生在同一地区或学校,其生存和发展已经比较困难,如果再跨区域合作办学,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会因此增加一定成本,缺少专项支持性的资金,合作很难长久持续。
从学生的角度看,上海某中职学校来自四川、云南的104位学生中,90%是“三低一多”式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就业层次低、收入低、农民或农民工多)孩子,有些甚至拿不出路费到异地求学,对上海的学校来说,“几乎全包”,“来一个,赔一个”,很多学校采取“政府补助一点儿,学校减免一点儿,师生捐助一点儿”,从而减轻他们的生活困难。
因此,政府要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拨款到位,保障教育费附加到位,最好设立一些“东西部合作专项资金”,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激励必要的合作发展。
区域文化差异不可忽视
跨区域合作办学中“跨”是其关键词之一,提到“跨”就必然涉及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校长反映“西部学生到中东部学习、顶岗实习后,有些思想、习惯问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受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很多学生生活不习惯,致使学习出现问题”。“不同地区之间学校、教师、学生的观念、思路有差异,使双方很难有效沟通、实现双赢”。
调查发现,虽然区域差异不是导致跨区域合作办学少或者困难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跨区域合作办学还需要多方助力
研究表明,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应该是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时下并不乐观,多数的合作还是小规模、短期性、援助性的,无奈合作、暂时合作、浅层合作是跨区域合作的基本状态。合作双方的心态尚未完全摆正,外部和内部保障条件还不具备,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多方面推动。
如何看待和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需要处理好国家利益、区域利益、学校利益、学生利益几个层面的关系,需要处理好短期行为和长远效益的关系,需要处理好本土化发展和合作性发展的关系,涉及理念、政策、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问题。比如,在管理体制上,中央层面或省级层面有必要建立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指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好全国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做到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优势;可以针对现实难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助学金发放和学籍管理,改变户籍化管理,实施属地化管理;给予西部和中东部各自在合作办学中需要发展的资金,以切实支持跨区域合作办学;跨区域合作办学的经费要多方共担,要实行财政补贴、收费限高、补助限低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