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精选8篇)
(l)“科学之科学”是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1.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依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制定出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都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国家取得的辉煌的历史成就, 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必然性。无论是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还是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的政治经济学以及指明无产阶级的美好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 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它。其次,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决定了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 中国各界仁人志士做出的任何救亡图存的努力都没能把中国从贫穷落后挨打的境况中解救出来。自从有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的丰硕成果, 也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才做到的。再次, 因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教训, 决定了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现实必然性。前苏共领导人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 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 使共产党丧失理想信念, 结果就是亡党亡国。实质上从哲学角度来说, 指导思想只有两种, 一种是唯物主义, 一种是唯心主义, 这两种思想如果作为指导思想是不可调和的。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 必然导致人民思想上的混乱, 给党和国家乃至人民带来灾难。
二、必须认真学习并且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做到全面、系统地学习, 准确地把握其精髓。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 涉及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十多门科学, 是一套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 广义而言,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还体现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上。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能动实践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 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实践性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面对新时代新问题, 不能简单地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去找现成答案, 而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通过积极实践来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因此它不可能停滞的、僵化的, 必须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丰富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一定的时代、一定环境的具体情况, 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判断、观点、公式, 是可以而且应当变化和发展的, 因为条件变化了, 研究的对象不一样了, 具体结论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进入21世纪, 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见,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可以丰富和发展指引我们前进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又可以因势利导, 帮助我们解决好本国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历史和现实强有力地证明,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并实事求是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保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才能保证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 必须认真学习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 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 2008年12月18日
鲁迅发明“拿来主义”这个词的原意,直接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间接针对的是崇洋媚外。“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所谓“新文化”,其实就是西方文化。与之相对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旧文化”。在胡適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新文化以“全盘西化”的口号扫荡中国社會,似乎中国传统旧文化只有裹小脚、留辫子、娶小妾、八股文之类的糟粕,因此,传统文化几乎统统被置于应彻底抛弃的行列,甚至竟有人提出要取消汉字。然而,当时很多“新文化”也非常拙劣,一味地模仿西方,弄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个传统文化的回潮,当时称为“发扬国光”,也有人称为“复古”,其对立面就是“全盘西化”。鲁迅就是在反对“全盘西化”、提倡“发扬国光”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
我认为,鲁迅在1934年写《拿来主义》一文时,对自己过去过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从否定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因此,鲁迅“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拿来主义”也是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按照鲁迅在文章里的阐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有改进、有抛弃。换句话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主张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态度的产生,一是因为“全盘西化”过于偏执,二是因为针对“全盘西化”而反弹的“全面复古”过于顽固。因此,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特意提到西方的“送来主义”在中国引发的“恐怖”,已经清楚地表明他对于“全盘西化”的否定。
然而,在鲁迅首创“拿来主义”很多年后,一些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与鲁迅当时的本意已全然不同。现在的“拿来主义”更主要的是要从西方“拿来”,而不是鲁迅所说的要从传统“拿来”。现在的“拿来主义”在某些时候甚至等同于鲁迅批评的“送来主义”。当年西方送来的是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如今,有些还在继续送来;有些已不再好意思厚着脸皮强行送来了;有些换了新东西,仍源源不断地“送来”。而现在很多人打着鲁迅的旗号高喊“拿来主义”,其实就是鲁迅批评的“全盘西化”,对“送来主义”照单全收。与此同时,现在的“拿来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差不多也就是全部抛弃,统统视为垃圾。事实上,这正是鲁迅反对的,这样使用“拿来主义”,鲁迅地下有知,恐怕也不会同意。
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在对西方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时,应该要有些新的认识,要有自己的头脑和眼光,这样才能判断西方文化的本质,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拿来”的,哪些是不该“拿来”的,哪些是需要“拿来”后加以改进的。当然,“拿来主义”在这里多少也有点儿天真或不准确,因为,我们希望的“拿来主义”与西方希望的“送来主义”并不合拍。西方想送来的东西,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要付钱的,甚至是强行摊派的。但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我们某些人则以为那是“拿来主义”成功的证明。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所以说,对于西方,我们兴高采烈地想象着“拿来主义”,却常常会被西方视为“偷盗”。因此,我们也发现,“拿来主义”有时就是“买来主义”,“拿来主义”也经常成为内外勾结的幌子,这可能就是某些人偷换鲁迅“拿来主义”概念的动机。
针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与针对传统文化的“拿来主义”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想拿来,一般不会有什么障碍,最多讨论一下,拿来后到底好不好?是否适合现代?而且,对于传统的“拿来”,基本上是免费的,没有“买来主义”,也没有“送来主义”。但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发现,某些我们迫切需要的东西,确实是有用的好东西,我们非常渴望“拿来”,甚至愿意花大钱,彻底兑现“买来主义”,西方还不愿意,比方说高科技,这似乎可以称为“拒绝主义”。所以,对于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除了要有头脑、有眼光,挑选着“拿来”外,还不能太一厢情愿,以为我们只要想“拿来”,别人就愿意给,以为我们想买来,别人就愿意卖。已经有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我们渴望“拿来”,却遭到拒绝,根本“拿不来”“买不来”。
如果说,我们判断传统文化如何“拿来”可以用西方文化做参照,那么,对待西方文化如何“拿来”“买来”,也需要用传统文化做参照,同时还需要用中国现实做参照。这应该是现代中国人对待“拿来主义”的态度。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但完全不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以及以往的各种剥削制度,其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走入迷途,背离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或者简单地说,是由于人类犯了错误的缘故。因此,他们的任务就是清除这种错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以摩莱里和马布利作为18世纪提出“直接共产主义理论”的代表。(同上书,第207页)摩莱里(法国人,生世不详,其著作写于1747—1755年间)在他所著《自然法典》中,向“治理人民的凡人”说教道:“你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纠正政治和道德的缺点。为了在这方面获得胜利,你们一开始就要使真正英明的人士具有充分的自由,以便与支持私有制精神的谬见和偏见作斗争,当私有制这个怪物被打倒以后,你们就通过教育来巩固这个幸福的改革制度。然后,你们就不难使你们的人民采纳类似我所拟订的法律。”(摩莱里:《自然法典》中译本,第121页)他的书中写出了他所拟订的公有制社会的“法律”。这位空想家所设计的新社会,和正在开始形成并将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毫无关系的。恩格斯所提到的另一个18世纪提出共产主义理论的人马布利(法国人,1709—1785),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表示了这样的愿望:在一个气候宜人,水流清洁的“荒岛”上“建立一个共和国,在这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马布利选集》中文版,第170页)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荒岛?当然是为了同“走错了路”的社会割断关系。
但是,人们的想象终究不过是现实的某种影子。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的祸害,其实是借鉴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来设计他们的理想社会。摩莱里的“法律”所规定的理想社会,是以由同样数目(10或10的倍数)的家庭构成的“部族”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又以多少个部族构成城市,构成省,构成民族)。凡20岁到25岁的公民都从事农业,25岁以上的一定数量的人成为各业的工人(手工业工人)。人们的产品都交到公共仓库,生活用品和生产中所有的原料都从公共仓库中领取。公民之间的买卖或交换绝对禁止„„这实际上不过是个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是贫穷的“社会主义”。所以摩莱里强调,在一切公民的衣食住方面都严格禁止奢侈。(摩莱里:《自然法典》中译本,第120—122页)
产生于资本主义初起时期的这些空想,在人类思想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它们只是不能结出果实的花。这些空想家猜到了私有制的社会终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但是他们并不懂得为什么私有制必然会转变为公有制,不知道到达公有制的现实的道路。他们所设想的新社会是和资本主义社会绝无关系的。他们越是精心地周到地设计新社会的图样,越是表明他们和历史发展的实际相脱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第一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社会,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从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分化的原始社会演变为阶级社会,这并不是由于人类犯了什么背离人类本性的错误,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同的剥削制度的嬗变,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必然出现的过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并不是建筑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憎恶、厌弃的态度上。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充分估计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发展史上的进步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就是说,它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桎梏。结果是,“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8、471页)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以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整个社会文明。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阶级社会发展中的最高水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避免的周期发生的危机中,看出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共产党宣言》中说:“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连同它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连同它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曾经像魔术一样造成了极其庞大的生产和交换资料,现在它却像一个魔术士那样不能再对付他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1页)从一个长的历史时期来说,这个判断仍然是正确的。
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终于成为它自己所产生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桎梏。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不可能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更大发展。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这种革命之所以可能发生和可能胜利,就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为它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懂得这一点,所以只能陷入空想中。
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取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取代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这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就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对立的关系。
但是,仅仅看到这种对立关系是不够的。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毫无疑问,无产阶级及其国家要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继承下来。如果不继承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就不能达到消灭私有制的目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对立的关系,而且是继承的关系。不妨简单地说,在生产关系以及保护生产关系的国家政权方面,是对立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是继承的关系。
为什么必须经过资本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就因为:没有资本主义,第一,就没有足以最终消灭私有制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第二,当然也没有无产阶级。只有后一点而没有前一点还是不行的。无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时就产生了,而仅仅有无产阶级并不就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实现。列宁曾经这样论述18世纪法国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他们是现代无产者的最早的代表人物:“雅各宾党人未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主要是因为18世纪法国在大陆上被极端落后的国家所包围,同时法国本身也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没有银行,没有资本家的辛迪加,没有机器工业,没有铁路。”(《列宁全集》第30卷,第347页)
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生产力,是不言自明的。他们早在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就说过:“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在一代代阶级社会间是如此,从阶级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
列宁直接面临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且开始着手社会主义建设。他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继承关系不能不予以较大的注意。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月到9月,列宁写了他的重要著作《国家与革命》。列宁在这本书中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就在这篇论著中,列宁也谈到社会主义要以资本主义的成就为基础。他说:“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他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国家的职能。(《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页)他又说,“我们工人自己将以资本主义创造的成果为基础,依靠自己的工人的经验,建立由武装工人的国家政权维护的最严格的铁的纪律,来组织大生产”,等等。(同上书,第46页)
1917年9月底,列宁又写了题为《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的论文,其中驳斥了“无产阶级不能在技术上掌握国家机构”的说法。他重述《国家与革命》中的论点。他说:无产阶级“能够打碎旧国家机构中一切具有压迫性的、因循守旧的、资产阶级的性质不可更改的东西,而用自己的新机构来代替它。这个机构就是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列宁全集》第32卷,第296页)然后他又谈到“国家机构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现代国家中,除常备军、警察、官吏这种主要是‘压迫性’的机构以外,还有一种同银行和辛迪加关系非常密切的机构,它执行着大量计算登记工作(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种机构不能打碎,也用不着打碎。应当使它摆脱资本家的控制,应当割去、砍掉、斩断资本家影响它的线索,应当使它服从无产阶级的苏维埃,使它成为更广泛、更包罗万象、更具有全民性的机构。只要依靠大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一般说来,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这种成就,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资本主义建立了银行、辛迪加、邮局、消费合作社和职员联合会等这样一些计算机构。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大银行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国家机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从资本主义那里拿过来,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任务只是砍掉使这个极好机构资本主义畸形化的东西,使它成为更巨大、更民主、更包罗万象的机构。”(《列宁全集》第32卷,第299—300页)
可见,列宁是把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的问题分成了两个方面:压迫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必须“打碎”它;而组织大生产的国家机构,以银行为代表(不过列宁说明,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完全是国家机构),则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拿过来,在割断它和资产阶级的关系以后,它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间,俄国有过一些“左派共产主义者”。他们所提出的错误观点之一,就是把凡是沾染上资产阶级的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和社会主义不能相容的,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抛弃的。列宁为克服这种幼稚的观点做了很大的努力。领导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建设的列宁,的确可说是国际资产阶级的无情的敌人,但是他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反复论证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遗留”下的一切“材料”。“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列宁所说的“向托拉斯组织者学习社会主义”这句话,认为这是很可笑的,是把“组织和领导企业方面的全部主动权”交给了“托拉斯的组织者”。对此,列宁批驳说:如果这种言论出于15岁的孩子口中,“那是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学习过不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便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这个道理,竟讲出这种话,这就未免叫人有些奇怪了。这里已经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第289页)
列宁在1919年俄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没有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我们建不成社会主义。除了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用来建设共产主义。”(《列宁全集》第36卷,第129页)
在1919年的另一次会议上列宁又这样说:“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列宁全集》第36卷,第6页)
列宁之所以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内容,当然是因为他已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任务的缘故,而这又是和俄国资本主义并不发达有关的。
人们通常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但脱离了具体历史条件一般地这样说,却未必正确。例如,如果是在西欧17、18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具有现实的优越性。虽然那时,如前所述,已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共产主义理想,但是代替封建制度的只能是资本主义制度。
人们通常还说:社会主义社会能够依靠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文明。这样的说法,也需要补充。社会主义不是在一块“空地”上仅仅依靠这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新的大厦,它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手段和方法,吸取资本主义的全部对社会主义有益的文化(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们能很好地进行这样的继承、利用和吸取),然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真正能发挥出来,才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更高的文明。
因为落后,更要学习
既然社会主义革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的,那么逻辑的结论似乎应该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最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是这样来考虑问题的。但历史的发展比一般的预想要复杂得多。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统治全世界的时候,资本主义的世界链条首先在哪一个环节上(在哪一个国家中)被突破,不是简单地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这里起作用的既有国际条件,也有国内条件,包括阶级力量的对比形势和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无产阶级政党的素质和领导能力,等等。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由于俄国历来是“欧洲一个最落后的国度”,革命后遇到特殊的困难。1919年他说:“我屡次说过: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列宁全集》第36卷,第293、294页)在本国没有比较丰富的资本主义“遗产”可以接受,这至少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此,列宁特别强调向资产阶级学习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几个月,列宁主张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在1918年4月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报告中,他尖锐地提出了向资产阶级学习的思想。他说,资产阶级已经推翻,“我们现在要向他们学习,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不够,因为我们没有这些知识。我们有社会主义的知识,但是没有组织千百万人的知识,没有组织和分配产品等等的知识。老布尔什维克领导者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在这方面,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这门课程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我们说,哪怕他是一个大骗子,只要他组织过托拉斯,只要他这个商人曾经搞过千百万人的生产和分配,只要他有经验,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如果我们不从他们那里学会这些东西,我们就得不到社会主义,革命也就会在它已经达到的阶段上停滞不前”。(《列宁全集》第34卷,第238、239页)
列宁的这段话使人想起在中国革命胜利时毛泽东说过的话。毛泽东在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0—1481页)
前面已经说过,俄国当时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嘲笑和反对列宁的这种说法。在反驳这些“左派”分子的空谈时,列宁说:“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式的即像托拉斯一样的大生产的本领,那便无从获得这种本领。”接着他又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做为一个阶层或集团应该服从苏维埃政权。而我们共产主义者如果不是年幼无知,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而且有东西可学,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先锋队在办理为千百万人服务的大企业方面没有独立工作的经验。”(《列宁全集》第34卷,第290页)在1918年列宁虽然已经考虑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达到社会主义,但由于俄国资产阶级一般地不同新政权合作,而持反对态度,由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没有能实现。俄国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内战结束后,1920年苏俄曾立法实行对外国资本家的租让制。在讨论租让制的报告中,列宁说:“我们要挨着他们(指租让的企业——引者)开办自己的企业,学习他们如何经营模范的企业。„„按照现在最新的技术成就进行装备,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这需要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列宁也谈到租让企业“将带来资本主义习气”的问题。他说:“应该加以注意,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加以抵制。”(《列宁全集》第40卷,第77页)
列宁于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列宁的逝世使新经济政策过早地结束,这对于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起了什么影响,是值得研究的。在提出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列宁仍然强调向资产阶级学习。他在著名论文《论粮食税》的结论中说:“不要害怕让共产党员去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其中也包括向商人,向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向资本家‘学习’。向他们学习,虽与我们过去向军事专家学习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学习’成绩,只有靠实践经验来检查:要比自己身旁的资产阶级专家做得好,要会用各种办法振兴农业,振兴工业,发展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多花点‘学费’并不可惜:为了学习要不惜破费,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列宁全集》第41卷,第232页)
马克思用彻底唯物的观点,即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纯真理性观点,来阐明的,仅仅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发展阶段,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却并没有说它“不合理”,“不合理”只是所谓的“共产主义”读者自己的感受。然而,作为一种推翻封建主义而建立起来的新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同时,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也并没有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他只是阐述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阶段,其矛盾的解决要依靠某种方式,而自然的过渡到社会主义。
然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可以作为资本主义之后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它就绝不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所用的“唯物”,就是要撇开一切感情。什么是“唯物”?我相信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唯物”(重点在‘唯’),否则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之类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唯心论断。
中国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注定会倍加艰难。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民劣根性,这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熏陶结果,难以短期消除。至于什么是国民劣根性,有哪些体现,这个详见鲁迅的作品,那里表述的很详尽,分析的很透彻。即便建国几十年的今天,这种劣根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农民和刚刚摆脱农民身份的“城市人”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每次看到身边的亲人迷信、懒惰、胆小、愚昧而又抵制科学、自欺欺人(典型的就是坚守自己落后的想法而不愿使用百度百科等工具一探究竟),怨天尤人、不求上进(天天只会耍嘴皮子,吆喝别人干这干那,说完以后自己啥也不干)时,我都一腔怒火。最关键的是,他们屡教不改,完全是对牛弹琴。
论文题目: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周末,读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后,觉得收获不小,最主要有以下四点感受:
第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他们就发现《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确实需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在理论创新方面,一方面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宝库,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永放光芒。
第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个老话题,但也是共产党人长期研究的新课题。列宁为我们作出过榜样,根据俄国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际,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江泽民担任党和国家主要职务13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的历史进程。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正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事实证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反之,就一事无成。
第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三个着眼于”。江泽民曾在《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一篇《十五大政治报告》强调,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运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现、方法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着眼于思考,就是要不断探索实际工作的规律性,把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进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新的理论,就是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要创新。新的发展,一方面理论要发展,另一方面在创新了的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
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三个解放出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收录了《十六大政治报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讲到,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第一个“解放出来”,指的是思想上的解放。第二个“解放出来”,是提醒我们不要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抽象的僵死的定义或公式,强调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第三个“解放出来”,是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辩证法。“三个解放出来”是“三个着眼于”的升华。把它们统一起来,就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首先,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要求我们与一切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片面的理解划清界限。从感情上讲, 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还是很热爱的, 但是往往由于理论水平不足, 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不够, 可能存在着很多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片面的理解。比如:民主社会主义, 乍一听, 又是民主的, 又是社会主义的, 就以为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相同。但是一定要注意, 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什么叫特定内涵?比如说“文化大革命”, 我们犯了错误, 而且主要是理论上的错误, 因为我们的理论是叫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如果抽象地讲这个词, 它其实没有什么错,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我们也要继续革命。但为什么说它错, 是因为这个概念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理论内涵, 那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否定经济建设等。所以, 像这样的概念我们今天就摒弃不用了。同样, 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概念,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实际上, 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 它是在第二国际分裂后, 当时由伯恩斯坦等人所倡导的一种社会思潮。现在社会民主党执政的一些北欧国家被认为是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其实, 仔细去研究这些国家, 我们就会发现, 这些国家连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都已经荡然无存了。比如, 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了,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没有了, 无产阶级专政这样的一些东西更没有,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没有了。所以这样的一些国家, 究竟能不能叫社会主义, 是个大问号。事实上, 早在1970年, 国际社会民主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了一次国际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 这个代表大会最后通过了一个国际社民党《赫尔辛基宣言》。在这个宣言当中, 他们郑重声明, 他们的旗帜是社会民主主义。这非常具有讽刺意义。早在几十年前, 西方的社会民主党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了, 说他们的旗帜是社会民主主义。但是, 现在我们国内则有一些同志还是死死抱住这个民主社会主义说法不放, 因为一听又是社会主义, 又是民主, 好像跟马克思主义挂上钩了, 其实这是不对的。所以, 首先我们要与一切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片面的理解划清界限。
其次,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要求我们与一切诋毁、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划清界限
160多年来,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一直到现在, 资产阶级和一切敌对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歪曲和否定就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这里面有种种似是而非的理论, 比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已经太老了, 160多年了,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我们还用这160多年前的老古董来指导, 显然是过时了。其实, 说这种话的人是混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那就是就真理的科学性而言, 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而没有新和旧之分。我们从来没有讲哪个真理是新真理, 哪一个真理是旧真理。判别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价值, 关键是看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那些客观的社会关系在今天是不是依然存在。事实上, 那些客观的社会关系确实是依然存在的。
国际金融危机出现后, 很多西方学者和西方政治家重新回过头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德国的财政部长就在研究了西方金融危机以后, 重读了《资本论》。最后他说, 迄今为止, 没有一个人对资本主义理解的深刻程度能够超过马克思。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很多东西, 不是我们想当然地说它过时了就过时了的。对于这些诋毁、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我们要有足够的政治鉴别力, 知道这是他们的阴谋, 目的是要动摇我们的根基。
最后,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要求我们与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划清界限。
实际上,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个历程中,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大致也曾经出现过这样几种有代表性的倾向。比如:第二国际时期的伯恩斯坦, 他打出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事实上, 他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 后来列宁把这样的一种社会思潮指斥为是反马克思主义。当然, 伯恩斯坦的这个反马克思主义最后使第二国际走向了破产。考茨基是坚决反对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修正的, 但遗憾的是, 考茨基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完全僵化、教条化, 他试图用这种僵化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去批判伯恩斯坦的那个公开的反马克思主义。最后结果就是考茨基不但没有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 他自己最终也沦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叛徒, 最后还是走上了背弃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对这种情况, 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过, 说考茨基这样的一种做法, 这种教条化、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实际上是假马克思主义。所以, 一种反马克思主义, 一种假马克思主义, 我们当然都要能够识别, 都要坚决的摒弃。
那么, 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要立足根本, 坚持这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四个划清”, 第一个就是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这就要求我们与一切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片面的理解、一切诋毁、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划清界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年。
[3]王婷婷:《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论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5)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42-02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此诞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自身积极深入实践、认真总结19世纪30至40年代工人运动经验、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科学地推断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并最终形成了能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思想指导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内容及其意义都显示出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一、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的思想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及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对以上三大理论批判性继承的结果,具体体现在: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第一次历史性地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对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历史唯心主义予以修正,避开了前人在研究历史发展时常陷入的唯心主义陷阱。
其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扬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马克思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文明成果,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1]。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从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出发,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其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对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2]。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哲学基础,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经济学基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综上所述,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继承,它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因此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备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还系统地回答了所有的哲学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世界总处于相互联系而发展的状态,经研究最终确立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此外,他们还论述了认识事物应遵守的辩证方法即我们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得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基础上,确立了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指出了埋葬资产阶级的真正力量——无产阶级,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
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言,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在研究商品、货币的基础上研究了商品的基本属性,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为切入点,研究得出劳动二重性及必要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商品与劳动二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得出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以劳动二重性为起点,分析得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对工人压迫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及资本主义经济实质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以生产过程社会化、生产资料社会化、商品销售社会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指出这对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
就科学社会主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而得出的正确结论。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推断认为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剥削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这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历史证明这一结论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严密性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联系密切。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4]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5]其次,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实现了它的第一次飞跃;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相关学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埋葬资产阶级的物质力量,同时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共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严密的逻辑性,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三、指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的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529。马克思认为,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客观事物本身也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所以检验认识的标准既不能以主观认识也不能以客观事物为标准,只有也只能以把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实践为标准;此外,就实践的特点而言,实践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156这就是说,主体只要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不管认识正确与否,都可以引出某种现实的结果,这是逻辑证明无法完成的,也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实践是检验人们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标准。马克思要求我们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四、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的诞生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但“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742-743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8]494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为基础而产生的,因此,时代背景的变化难免会导致他们的某些具体理论与当代社会不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根本观点和价值立场,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并没有过时。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持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获得革命胜利。此外,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及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的崛起、世界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态度不动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N].人民日报,2005-11-27.
[3]杨丽娟.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8).
[4]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推荐阅读: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06-25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09-1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1-12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11-19
科学社会主义题目01-19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01-22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01-22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目录06-11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1-28
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