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第一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推荐14篇)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初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教学模式读练为主的“三环六步”教学。

一、导入新课、揭题。

导入方法:回顾成语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创造潜能……”创造的意识来自于问题和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交代学习任务。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2 练习复述课文。

3 了解成语,学会运用成语。

四、速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感悟第九自然段。

1 自由读,思考: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更羸看到的、听到的句子。

(3)用“———”划出他分析的句子。

2 全班交流。

3 变式练习:

(1)大雁飞得慢,因为( )。因为( ),所以( )。

(2)大雁叫得悲惨,因为( )。因为( ),所以( )。

4 同桌对读,边读边记。

5 填空练习:

(1)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就判断出这只鸟( )。

(2)这只鸟所以一听到弓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 )。

(3)这只鸟所以掉下来是因为( )。

(4)更羸知道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害怕,用劲儿往上飞,会使旧伤裂开。所以判断只要( ),这只大雁就会( )。

6 引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环节层层推理,步步深入,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后的一个检验,同时加深了“只要一拉弓,大雁就落下来”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件的可信度,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7 导语导入:这是更羸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出的结果,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8自然段。

六、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 出示思考题:

(1)更羸是怎样使大雁掉下来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用“·”标出魏王感情变化的词。

2 方法:读、思、画、议的方法。

3 交流。

(1)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什么?(①更羸是一个射箭能手。抓住时机理解“能手”一词;还知道哪些“能手”,进行积累词语的练习;②叙述更羸是怎样把大雁射下来的。)

(2)观看录像。师解说,创设情境:一只受伤的大雁无助地拍打着翅膀,边飞边鸣———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伴声音),可怜的大雁听到弓弦响,心里害怕极了,拼命地往高处飞,拍了两下翅膀,直掉下来。

4 回到文中,指导朗读与录像内容对应的段落。引导:目睹这一切,魏王的感情有没有变化?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5 看投影出示的句子,自由试读。

6 指名读。

7 创设情境师生对读1—8自然段。

8 按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

9 自由结合表演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大段,设计分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并在多种情境下的诵读中,理解积累语言并能初步地运用语言。

七、练习复述课文。

1 自由练说。

2 指名复述。

八、揭示喻意,学习运用。

1 理解成语的本意。

2 揭示其比喻意义。

3 列举生活中这样的人。

九、总结课文。

1 采用对照法归纳更羸的品质,完成板书。

2 回忆类似生活经验,激发观察兴趣。

3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都应该留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但可以增长很多知识,还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收集素材,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做生活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专题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作家老舍先生的《老北京的春节》。

这一单元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四篇文章,分别从民俗、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表达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北京的春节》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全文共13个自然段。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年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

一、童谣导入,揭开春节的面纱

1.方言童谣,激趣揭题

阿舅叫我去煎“粿”(左右两个字合成一个字),“粿”煎“兆兆焦”,阿舅叫我去揶箱,箱揶一个各了个,阿舅叫我去洗鞋,鞋洗一双各了双,阿舅叫我去揶杉,杉揶一支各了支,阿舅叫我搭飞机,飞机“团啊团”,阿舅叫我“呃紧”去厝吃“红团”,红团“番薯起”,吃了“得”欢喜。(“兆兆焦”:烧焦了。揶:推。一个各了个:一个又一个。“团啊团”:飞来飞去转圆圈。“呃紧”去厝吃“红团”:赶快回家吃红团。红团、“番薯起”:本地过年时做的两种圆形食品)

同学们,这是我们莆田人过春节时的童谣,谁能告诉我,我们莆田人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初一早拜年、初四过大年、元宵摆棕轿……)

【设计说明】 三月开学的时候,适逢春节刚过,城市中的很多学生都有回老家过春节的习惯,沉醉在乡下丰富多彩的过年氛围中,所以教这节课时,以方言童谣为切入点,通过朗朗上口的童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方言的魅力,激起探究家乡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拓展校本教材。在过年童谣的引导下,自然过渡到板书本课课题,唤起学生了解北京春节年味的欲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了解了我们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老北京们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春节

1.出示预习要求: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北京的春节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

[设计说明:初读文本,侧重在认读感知训练,所以首先要读通句子,六年级下册教材并没有安排识字,老师主要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其次要整体感知,提取有关北京春节的信息。通过预习提示,让学生对北京的的春节有个初步的印象,并引导学生按课文的顺序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三、交流感受,对比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想一想我们这边有哪些是与北京不同的,哪些是相同的?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相同的地方:准备过年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扫除;除夕做年饭……

(2)不同的地方:

北京特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办庙会……

我们特有:辞旧岁时煮杂粉、做红团、过大年、元宵游灯……

(3)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各地的民俗五花八门,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设计说明:在学生通读课文,对北京的的春节有个初步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和本地过年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有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

2.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注在旁边。

(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出过年的味道?

(1)过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买爆竹;放鞭炮……

(2)过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年糕;年菜……

(3)过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逛庙会,拜年,吃元宵……

[设计说明: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反复品读课文,再现了北京人热热闹闹、开开心心、丰富多彩的春节生活,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综合总结能力。]

五、细读课文,领悟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和略写的部分,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说明:老舍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在细读课文时,着重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设计说明:布置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的作文,给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既能复习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关“春节”方面的非常多,可以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也可以搜集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还可以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建议书的写法,想想春节该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等等。]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涵江第二实验小学)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的三个课时 篇4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专题 篇5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板书课题),认识了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更羸的射箭术到底有多厉害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一探究竟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四人小组讨论,并说说理由。

1、汇报,电脑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谁愿意扮演射箭能手更羸,表演动作?谁来配音?

汇报、评价:

例:大雁在高高的蓝天上飞翔,它能听到弦响吗?更羸还不够用力!“嘣”的声音不够响亮,大雁根本没听到呢!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3、大雁听到弦声后有怎样的反应?(汇报、师演示、点读、齐读)

4.观察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两个“直”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假如把我们的手当做一只大雁,听到弦响后,大雁的飞行路线是怎样的?

师生动作演示,引导学生理解直的不同意思。“直”:拼命、垂直

(二)魏王目睹这这一情景,有什么反应? “大吃一惊”,大吃一惊是什么表情?谁来演一演?谁能读出这种感觉?点读、男女生读

1、在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幕之前,魏王有什么表现?

“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2、从“信不过”到“大吃一惊”,魏王前后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课文2-6自然段,四人一小组分角色读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点读一组、评价、再读一组,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读旁白。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让魏王感到更加奇怪的是什么? 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2、更羸是怎么知道的? 3.默读第9自然段

(1)更羸说了几句话? 用笔做上记号。

(2)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观察)从“悲惨”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4)更羸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汇报

从更羸的分析中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可以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吗?相机解词:孤单失群。

(5)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接下来们一起去看看更羸是怎样分析的。(6)师引读,生回答:

师:飞得慢,是因为„„ 师:叫的悲惨,是因为„„

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之所以叫得悲惨,是因为„„(点答、分组读)

(7)这两个句子还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谁来试一试?(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师生合作读。

(8)请2生读例句,生观察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所以”后面说的是结果,“因为”后面是原因,分别黑色、红色区分。提示:像这样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句子就是因果倒装句。(9)师生读(师问、生答)。男女生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8)点读、齐读、自读、填空

2、如果你是魏王,听了这样的回答,你会怎样评价更羸?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齐读感受更羸高超的分析推理能力。

(五)揭示课题,总结全文。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你们愿意做惊弓之鸟吗?当我们受到打击,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七)作业:练习复述课文。

(八)板书

10、惊弓之鸟

观察

悲惨

更羸

分析

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判断

拉弓

《识字3》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

2、认识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汉语的对仗美。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秀”。

2、认识本课中12组相对的词语和五个四字词语。

【教具准备】

1、收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习小组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老师发现课间你们都喜欢玩“拍手”游戏。我们就一起来玩吧!

(课前玩游戏)

谁能说出,游戏中“山对什么?(水),朝霞对(夕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识字3(贴板书)的儿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对子呢!想学吗?

二、师生合作,学习生字

1、引导自学,读准字音:

⑴ 初读儿歌,感知全文。

① 老师带读:

请大家翻开书36页,先请听老师读,会读的小朋友轻轻地跟着读。

② 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⑵ 汇报交流:

① 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大家,读准难读的字音。

这首儿歌里啊,还藏着许多生字呢!谁愿意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读准难读的字音:

翘舌音:(朝、霜)

后鼻音:(杨、霜、蜂)

声母是x:(秀、夕、霞)

韵母是an:(千)

平舌音、整体认读音节:(紫、雾)

还有要提醒的吗?(蝶、碧、李)

② 开火车练读生字:

现在,我们开火车把生字连起来读一读!

(教师贴生字卡片于黑板)

2、集中识字,认清字形:

⑴ “变魔术”游戏,学认同部首生字:

那这么多生字该怎么记呢?先来看看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雾、霜、霞、蝶、蜂)

象这样同部首的字,你们平时最喜欢用什么办法来记住他们呢?

(变魔术)

那就请小组长来当魔术师,带着同学变一变,说一说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学生活动、汇报)

(课件重点指导识记“霞”)

猜字谜、编字谜,学习部分生字。

① 猜字谜:

朝、碧、杨

下面,我们再玩个猜字谜游戏。你们看,这就是谜语,老师悄悄告诉你们,这些谜语的谜底,都在我们今天学习的.生字中。动动脑筋,猜一猜。你猜出了哪一条?

(学生猜字谜)(课件配合)

(小王子,白又胖,坐在一块石头上就是碧)

(十日十月就是朝)

(操场上种着树,尘土不见了就是杨)

② 编字谜:

千、李、夕、

刚才,那两条字谜是李老师出字的。如果让你们来编字谜,愿意吗?那咱们就试试吧!看看选哪个字?就选千、李、夕吧。

(贴卡片)(学生编字谜)(教师指导)

(指导书写“千”)

3、继续识字“紫、秀”,书写“秀”字:

⑴ “紫”的教学:

我们用猜字谜、编字谜的方法,又学会5个生字。只剩下两个生字啦。谁能给“紫”组个词?

(紫色……)

找找,现在我们身边哪些东西是紫色的?我们吃的水果有哪些是紫色的?你见过哪些紫色的蔬菜?

(指导语言训练)

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许多紫色的东西,只要留心观察,你还能发现更多紫色的东西!下课后,大家还可以找一找,说一说!

⑵ “秀”的教学:

① 就剩最后一个“秀”字了。谁有办法很快记住它?

② 指导书写:

“秀”字上面的“禾”字头该写得扁一些,下面部分的笔画笔顺很容易写错,咱们来书空:

(出示课件)

那在田字格中怎样才能写好“秀”字呢?谁来教李老师写?

(学生、教师写)

小朋友们教会老师写“秀”字了。你们肯定也会写,那就在田字格里写上一个“秀”字,开始吧!

(注意自己的握笔姿势)

(拿学生的字上展台共同评议)

看看这个字与字头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结合板书讲评)

“秀”字看起来很简单,要想写好还真不容易!请在田字格里再写上一个“秀”字,相信大家一定会写得更好!

(教师再次指导书写)

(再次拿同一个学生的字上讲台对比、评议)

(这回他写得怎样?进步了。)

认为自己第二次比第一次写得好的同学,站起来展示展示自己!大家都进步了!看来,只要看清每一个笔画的长短位置,认真书写,就能写好字!

③ 生字复习:

13个生字,我们全都学完了。如果不看拼音,你们会读吗?咱们来试试(不看拼音读)。

4、再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儿歌内容提问:

⑴ 学生自读课文,再次感知:

现在,请大家再把儿歌读一读,相信会读得更好。

(生读)

都读懂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⑵ 出示五幅图帮助理解儿歌内容:

① 出示五幅图:

瞧,这里有几幅图,找找儿歌中哪些对子写的是这几幅图?

(万紫对千红、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蓝天对碧野、和风对细雨)

再请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将“对”字隐去)

“对”字这些词语,咱们平时经常把它们连在一块儿读,一起读。

② 看图说话,理解儿歌:

这几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就请站起来大胆地告诉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师生互动解决问题,体会大自然美景)(其中“山清水秀”用学生查找的资料帮助理解)(“鸟语花香”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

这么美的景色,老师也很喜欢,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把这些词美美地读一读,好吗?

三、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自读全文:

读得真好!读儿歌的时候啊,可别忘了,也要这么读。要不自己先试试好吗?

(自读)

能加快点速度吗?

(齐读时师拍掌加速读)

2、玩拍手游戏:

要是把今天学的儿歌用到拍手游戏中,你们会吗?

(师示范)

(玩拍手游戏)

四、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积累运用

1、复习生字词:

今天,我们读了这首儿歌,学了许多生字、新词。咱们再把它们读一读。

(抽卡片)

2、积累运用:

儿歌中有许多有趣的对子。如果让你们自己也编些对子,愿意吗?我们来试试吧!

(师生对口令编)

编得好,你们也会编对子了,真不简单!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 篇7

一、在基本模式下,常规活动寻求变化

说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基本模式可以不改变,只要我们在细节处多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深入分析,巧妙变化,不管是初读,还是学习生字词,还是感知大概内容,同样可以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词语学习,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听写词语,他将词语分成三组(昆虫类、农作物类、动作类),每组4~5个,只报一遍,并要求每组听写完,自己再写一个同类的。最后加一个“草帽”,问应该放在哪一类[1]。听写词语恐怕每一位教师都做过,因为分组、分类了,因为节奏变化了,因为师生趣味对话了,一切就不一样了。本来相对枯燥的听写训练,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变得妙趣横生、变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快速记忆能力的同时,巧妙地创设了本文学习所需要的情境场,学生情绪高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再比如,还是词语学习,多年前,支玉恒老师教学《第一场雪》[2]时,也是要求学生听写,他说:“今天的听写我就要大家练一练,一方面要听,一方面还得想,一方面还得写,一方面还得说。为什么要说呢?在听写过程中我要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说,你们能做到吗?”整节课似乎就是在听写词语,实际听说读写、理解运用都在其中,最后,黑板上出现这样几组词语:

骤然变冷 寒风凛冽 阴云密布

雪花飘落 万籁俱寂 山村夜晚

万里江山 粉妆玉砌 积雪飞扬

预兆丰年 及时瑞雪 科学根据

紧接着,支老师又引导学生在每一排词语中圈出5个字,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嗬!就是一首五言绝句:

骤 然 寒 风 冽

雪 落 山 村 夜

江 山 粉 玉 积

丰 年 及 时 雪

词语经过支老师的编排,不仅呈现出文本的相关主题,而且产生了新的意义。当师生一起圈画出那首小诗时,同学惊异、惊诧、惊喜,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他们流连其中,久久回味。这样的课,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你根本分不清,我们只知道学生沉醉其中了。

最简单的最常见的练习———听写词语,两位老师都能做出这样丰富多彩的变化。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始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始终着眼学生的发展,根据特定的课文精心设计,在习以为常的练习中进行开创性的尝试,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智慧。仅仅一个细小的环节有了创新和变化,就彰显出不一般的魅力,如果在其他环节也能有这样巧妙的创新,第一课时有什么理由不出彩呢?

二、依据文本特点,特定环节创新设计

在基本模式下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根据教学的特定需要,在一些环节打破常规,进行一些特殊的“另类”的设计。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海伦·凯勒》(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在导入部分这样安排。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一上课,出示这段话,教师说:“同学们,今天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话,请静静地默读两遍,说说你的感受。”学生纷纷安静地读完,发表感受:

“我想海伦一定非常伤心。”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个只有一岁半的娃娃多么可怜!”

“(深情朗读)‘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一岁半的孩子就遭到这样的不幸,她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对啊,正是牙牙学语,开始说话的时候,正是开始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以后,她会怎么样?”教师引导着。

“从此她与这个多彩的世界隔绝了。”

“她的脾气可能不好了,有声有色的世界看不到了。”

“她可能会抱怨,可能会坐在家里不敢出去,躲在墙角。”

“从此她只能面对黑暗,面对孤独。”

“小海伦可能会很着急,心情不好,脾气恐怕也会很坏。”

学生显然被小海伦吸引了,对她的命运充满担忧。

教师接着出示: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默读一下,读到哪里,你心中咯噔了一下。”教师说。

“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是多么可怕,小海伦怎么过呀。”

“她不能喊一声‘妈妈’,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太残酷了。”

“喊一声‘妈妈’这是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小海伦却不能做到了。”

此时,学生有的声音哽咽,有的眼里噙满泪水。他们同情着、担心着,小海伦的不幸遭遇牵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15分钟过去了,没有揭示课题,没有通常的通读课文,没有生字词的学习。一改第一课时通常的做法,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段,有效防止‘贴标签’式地去理解人物。像这类传奇人物传记,教师往往还没有让学生阅读文本,就会介绍其生平,了解其伟大。结果,学生不是在阅读中获取感受,而是早早地给人物贴上了“标签”,阅读失去了应有“心动”,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生动。教师在这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让学生静静地品读语言文字,用心触摸、感受、理解和体味,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既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激发起同情心,也引发了阅读的兴趣,接下来的通读课文,学生变得出奇地投入。

三、打破课时界限,统筹安排整体设计

改变第一课时教学的现状,还需要重温一下叶老的话———“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一旦进入教材就成为一个“例子”,一个供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教学是借助这个“例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教学为了什么?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线性提高的,而是借助一篇又一篇“例子”反复练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所以说,要改变现状,更需要合理使用文本,打破课时界限,整体策划,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笔者教学《虎门销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时,一开始让学生用“惊”组词:惊讶、惊喜、吃惊、惊恐、惊慌、震惊、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惊天动地……接着,出示“震惊中外”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出课文,围绕“什么事震惊中外?中国哪些人会震惊,他们的震惊中包含着‘惊’的哪一层意思?外国哪些人会震惊,他们的震惊中又包含着‘惊’的哪一层意思?”展开探究式的阅读。学生在研读主题引导下品味语言,多层对话,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再比如《将相和》(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述的是流传千百年的人物传记故事,廉颇、蔺相如性格鲜明,他们的身上折射着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勇敢无畏、深明大义、知错必改等传统美德。笔者设计了“编对联评人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细读课文,根据故事,编撰三幅对联:评价蔺相如、评价廉颇、评价两人关系。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用对联来评价历史人物相得益彰。这个研读主题营造了恰当的情境,构筑了探究的平台,成就了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不再分初读、再读、细读,每一位同学选择的读法不一样,有人可能先通读再细读,有人可能直接进入细节的揣摩中。总之,教学不是为了读懂故事,核心目标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的许多实践研究表明课时是完全可以打破的。比如海量阅读实验,每篇课文教学基本是一课时完成,必然要求简化环节。再比如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改实验,像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的成功模式,这些似乎也说明,学生学习语文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从初读到精读,从理解到运用。所以,传统的第一课时做法或许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学生有没有兴趣学,有没有投入更大的热情学,是不是主动学才才是更重要的。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改变势在必行,这种改革不能随意,需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他们的“学”而“教”。不管怎么改,教学一定要跟学生贴近些,再贴近些!只有当学习是学生最需要时,或者是点燃了他们的需要时,学习才会生动、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http://blog.mdsyxx.com/u/89/archives/2011/1260.html.

[2]支玉恒.第一场雪: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xiaoxueyuwenketangshilu/08122707024446 23155.ht.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一般安排2课时完成。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生命系统的各结构层次,学习了种群的特征,本节的学习也为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及种间关系,第2课时包括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第1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群落的种间关系,结合资料,小组合作对种间关系曲线图进行分析,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能判断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抓关键词,把握概念,举一反三,能识别种间关系曲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实例,把握“群落”概念。以“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保护动物”“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全部生物”为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对“群落”概念进行认识。

2.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群落是比种群更高一层的生命系统。对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密度是其基本特征。那么,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呢?以池塘群落为例,其边界与范围如何,群落中哪些种群占优势,种群的分布以及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等,即以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群落中种群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群落的发展趋势。

3.分析资料,结合曲线图认识种间关系。群落中各种群是相互独立的吗?不论物种多少,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四种种间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花4分钟时间阅读并小组讨论。

资料1“草履虫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步思考:(1)“两种草履虫形态和习性接近”及“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意味着什么?(2)在10~12d时,混合培养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均低于单独培养的原因是什么?(3)相互竞争的两个物种能否稳定共存?请举例说明。(4)什么样的生物之间竞争更激烈?提醒: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资源和空间等。如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等。

资料2“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思考:(1)分析两者的数量波动,有什么规律?(2)请学生绘制简易捕食关系图,明确两者波动的不同步,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确定变化在先者。(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强调“精明的”捕食者能促进生物的共同进化,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举例对概念进行巩固:(1)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2)生活高度相同的甲、乙两种鸟均以一种昆虫为食。

与学生共同分析典例,理解“寄生”和“互利共生”概念,另举特例进行讲解,如菟丝子与果树、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与其肠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寄生与互利共生均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如何对其进行区分?”

利用经典例题,对种间关系进行巩固。下图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①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②混合培养的大、小草履虫;③猞猁与雪兔;④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为:①;②;③;④。

(2)造成B图现象的原因是。

(3)D与B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猞猁死亡,则雪兔的发展趋势是。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知,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群落是各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进化的角度考虑,各种间关系均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使各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个农贸市场里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关系?

四、教学反思

在“群落是一个生命系统”的核心认识下,借助科学研究结果和生活实例,创建了既科学又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分析思考,把握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是以种群为单位,通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9

2、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3、使用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培养劳动习惯。

教学过程:

一、歌表演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四位动物朋友要来的我们一起学习语文,你们欢迎吗?

学生带头饰表演唱《劳动最光荣》。

师:是的,劳动最光荣,幸福的生活要*劳动来创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劳动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小母鸡种稻子)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想办法解决,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师: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奖励你们听录音机的阿姨读课文,不过老有个小小的要求:读到哪手要指到哪,眼睛要看到哪,比比看谁是最佳小听众?

生听录音读课文。

师:录音机里的阿姨读得好听吗?你们能像阿姨一样读课文吗?

下面,老师当听众,你们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一起读读课文。

师:同学读得真起劲!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呢?

指名读分段读课文,小评委点评。

师:课文是会读了,那生字是不是也会了呢?

同桌合作读生字,互相帮助。

并说说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生字。

师考生字。

游戏:找字卡,读字卡。

三、再读课文,想象说话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

学生自由回答刚才读了课题提出的问题。

出示挂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来介绍,鼓励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

在这渗透劳动习惯养成教育。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教师的教学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3、认会本课生字新词,学写生字“和、树、出”

(二)学生的学习目标 :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3、认会本课生字新词,学写生字“和、树、出”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读顺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二:指导写字,学写生字:和、树、出。

三、检测工具

1、认一认,连一连

hé shù miàn chū sè zhī yán

面 出 树 颜 知 色 和

2、照样子,说几个

吹一吹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课

第 1 页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小朋友,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对呀,北风和小鱼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学习11课。

2、明确目标:这节课的任务是认会生字,读通课文,学写生字“和、树、出”。

3、预期效果:同学们已经越来越会听课了,把这种专心听课的精神发扬下去,相信你堂堂课都是佼佼者。

二、民主导学

任务

一、见前面学习任务

(一)任务呈现

1、自由拼读课文1次,遇到难读的生字拼读3次。

2、标出自然段。

3、课后生字拼读2次。

(二)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

1、指名逐句拼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1读)

2、指名逐段拼读课文,随机纠正认读本课的生字,强调易错生字的读音(2读)

3、自由拼读课后生字2次。

4、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读。

5、指名逐句朗读课文,再随机正音。(3读)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4读)

第 2 页

(1)读第1自然段,交流:北风呼呼地吹向谁们?

(2)读第2自然段,问:北风得意地说了什么?

(3)读第3自然段,交流:小鱼怕北风吗?

(4)读第4自然段,交流:北风气极了做了什么?

(5)读第5自然段问,交流:小鱼被冻死了吗?

7、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5读)

任务二:见前面学习任务

(一)任务呈现

出示生字:和、树、出,观察位置,书空笔顺2次,数共有几笔。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笔顺,书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交流

1、学习生字:和

(1)观察左边“禾”强调最后一笔“ ヽ”右边“口”,“和”左右各占一半。

(2)指名书空笔顺,数共有几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5)组词。

(6)交流识记的方法。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树”“出”。

第 3 页

“树、村、对”区别识记。“山、出”区别识记。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见书面检测工具

2、结果反馈:一同桌互查,集体认读。二指名说

3、反思总结:同学们拼音学得扎实,课文读得流畅,准确,课文的内容就了解的准确了,老师送给你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三部分 辅助设计

一、教具与课件: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二、板书设计:

11北风和小鱼

草地 —— 变颜色

梧桐树 —— 落了叶

鸟儿 —— 躲进窝

小鱼 —— 捉迷藏

不怕

三、练习和作业:

1、给爸爸、妈妈读2次课文。

2、了解冬天的特征,北风的特征。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 篇11

一、 在基本模式下,常规活动寻求变化

说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基本模式可以不改变,只要我们在细节处多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深入分析,巧妙变化,不管是初读,还是学习生字词,还是感知大概内容,同样可以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词语学习,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听写词语,他将词语分成三组(昆虫类、农作物类、动作类),每组4~5个,只报一遍,并要求每组听写完,自己再写一个同类的。最后加一个“草帽”,问应该放在哪一类[1]。听写词语恐怕每一位教师都做过,因为分组、分类了,因为节奏变化了,因为师生趣味对话了,一切就不一样了。本来相对枯燥的听写训练,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变得妙趣横生、变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快速记忆能力的同时,巧妙地创设了本文学习所需要的情境场,学生情绪高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再比如,还是词语学习,多年前,支玉恒老师教学《第一场雪》[2]时,也是要求学生听写,他说:“今天的听写我就要大家练一练,一方面要听,一方面还得想,一方面还得写,一方面还得说。为什么要说呢?在听写过程中我要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说,你们能做到吗?”整节课似乎就是在听写词语,实际听说读写、理解运用都在其中,最后,黑板上出现这样几组词语:

骤然变冷 寒风凛冽 阴云密布

雪花飘落 万籁俱寂 山村夜晚

万里江山 粉妆玉砌 积雪飞扬

预兆丰年 及时瑞雪 科学根据

紧接着,支老师又引导学生在每一排词语中圈出5个字,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嗬!就是一首五言绝句:

骤 然 寒 风 冽

雪 落 山 村 夜

江 山 粉 玉 积

丰 年 及 时 雪

词语经过支老师的编排,不仅呈现出文本的相关主题,而且产生了新的意义。当师生一起圈画出那首小诗时,同学惊异、惊诧、惊喜,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他们流连其中,久久回味。这样的课,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你根本分不清,我们只知道学生沉醉其中了。

最简单的最常见的练习——听写词语,两位老师都能做出这样丰富多彩的变化。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始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始终着眼学生的发展,根据特定的课文精心设计,在习以为常的练习中进行开创性的尝试,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智慧。仅仅一个细小的环节有了创新和变化,就彰显出不一般的魅力,如果在其他环节也能有这样巧妙的创新,第一课时有什么理由不出彩呢?

二、 依据文本特点,特定环节创新设计

在基本模式下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根据教学的特定需要,在一些环节打破常规,进行一些特殊的“另类”的设计。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海伦·凯勒》(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在导入部分这样安排。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一上课,出示这段话,教师说:“同学们,今天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话,请静静地默读两遍,说说你的感受。”学生纷纷安静地读完,发表感受:

“我想海伦一定非常伤心。”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个只有一岁半的娃娃多么可怜!”

“(深情朗读)‘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一岁半的孩子就遭到这样的不幸,她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对啊,正是牙牙学语,开始说话的时候,正是开始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以后,她会怎么样?”教师引导着。

“从此她与这个多彩的世界隔绝了。”

“她的脾气可能不好了,有声有色的世界看不到了。”

“她可能会抱怨,可能会坐在家里不敢出去,躲在墙角。”

“从此她只能面对黑暗,面对孤独。”

“小海伦可能会很着急,心情不好,脾气恐怕也会很坏。”

学生显然被小海伦吸引了,对她的命运充满担忧。

教师接着出示: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默读一下,读到哪里,你心中咯噔了一下。”教师说。

“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是多么可怕,小海伦怎么过呀。”

“她不能喊一声‘妈妈,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太残酷了。”

“喊一声‘妈妈这是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小海伦却不能做到了。”

此时,学生有的声音哽咽,有的眼里噙满泪水。他们同情着、担心着,小海伦的不幸遭遇牵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15分钟过去了,没有揭示课题,没有通常的通读课文,没有生字词的学习。一改第一课时通常的做法,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段,有效防止‘贴标签式地去理解人物。像这类传奇人物传记,教师往往还没有让学生阅读文本,就会介绍其生平,了解其伟大。结果,学生不是在阅读中获取感受,而是早早地给人物贴上了“标签”,阅读失去了应有“心动”,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生动。教师在这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让学生静静地品读语言文字,用心触摸、感受、理解和体味,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既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激发起同情心,也引发了阅读的兴趣,接下来的通读课文,学生变得出奇地投入。

三、 打破课时界限,统筹安排整体设计

改变第一课时教学的现状,还需要重温一下叶老的话——“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一旦进入教材就成为一个“例子”,一个供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教学是借助这个“例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教学为了什么?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线性提高的,而是借助一篇又一篇“例子”反复练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所以说,要改变现状,更需要合理使用文本,打破课时界限,整体策划,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笔者教学《虎门销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时,一开始让学生用“惊”组词:惊讶、惊喜、吃惊、惊恐、惊慌、震惊、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惊天动地……接着,出示“震惊中外”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出课文,围绕“什么事震惊中外?中国哪些人会震惊,他们的震惊中包含着‘惊的哪一层意思?外国哪些人会震惊,他们的震惊中又包含着‘惊的哪一层意思?”展开探究式的阅读。学生在研读主题引导下品味语言,多层对话,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再比如《将相和》(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述的是流传千百年的人物传记故事,廉颇、蔺相如性格鲜明,他们的身上折射着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勇敢无畏、深明大义、知错必改等传统美德。笔者设计了“编对联评人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细读课文,根据故事,编撰三幅对联:评价蔺相如、评价廉颇、评价两人关系。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用对联来评价历史人物相得益彰。这个研读主题营造了恰当的情境,构筑了探究的平台,成就了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不再分初读、再读、细读,每一位同学选择的读法不一样,有人可能先通读再细读,有人可能直接进入细节的揣摩中。总之,教学不是为了读懂故事,核心目标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的许多实践研究表明课时是完全可以打破的。比如海量阅读实验,每篇课文教学基本是一课时完成,必然要求简化环节。再比如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改实验,像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的成功模式,这些似乎也说明,学生学习语文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从初读到精读,从理解到运用。所以,传统的第一课时做法或许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学生有没有兴趣学,有没有投入更大的热情学,是不是主动学才才是更重要的。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改变势在必行,这种改革不能随意,需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他们的“学”而“教”。不管怎么改,教学一定要跟学生贴近些,再贴近些!只有当学习是学生最需要时,或者是点燃了他们的需要时,学习才会生动、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1]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http://blog.mdsyxx.com/u/89/archives/2011/1260.html.

[2] 支玉恒.第一场雪: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xiaoxueyuwenketangshilu/08122707024446 23155.ht.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2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课文是一首儿童诗, 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 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 抓住人物的特征, 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 分别用了四个“婆婆”和“您”, 洋溢着童心和意趣, 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 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 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 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解读关键词

1. 有这样一位婆婆, 她眼睛看不见了, 板书:“盲婆婆”, 多可怜哪!读词语“盲婆婆”。 (提醒第二个“婆”读轻声。)

2. 蝈是什么偏旁? (虫字旁。) 那说明蝈蝈与什么有关系? (昆虫。) 板书:“蝈蝈”。 (出示蝈蝈图, 并播放鸣叫声。) 你知道蝈蝈是一种怎样的昆虫吗? (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 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3. 板书并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4. 小朋友们读得真棒, 老师要讲一段故事来奖励你们:

有一个小男孩, 他的邻居是个盲婆婆, 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媚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这个小男孩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 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可小男孩发现, 当自己去上学时, 老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这可怎么办呢?他想啊想, 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于是就……想知道答案吗?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教学课文前, 用可以为下文抛砖引玉的故事来奖励学生, 既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故事里盲婆婆的形象也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 为下面感悟文本、情感共鸣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生字——扫清拦路虎

1. 要想学好课文, 先得过了生字这一关。出示生字:您邻领难绿唱野

(1) 你觉得哪几个字读音很相似? (您邻领) 怎样区别呢?

(1) 出示《您、邻、领小儿歌》:

您是鼻音, 用“心”说“你”就是“您”;

邻是边音, “令”加“耳朵”表示“邻”;

领是后鼻音, 一“令”一“页”成了“领”。

指名读, 学生齐读。

(2) 出示选字填空:邻领

我家有一个 () 居, 每天上班都扎着 () 带。

(2) 进行“小小字谜谁来猜”环节:

(1) 出示谜面:把你放在心上。学生猜。 (谜底:您。) (2) 出示谜面:两个太阳一张嘴。学生猜。 (谜底:唱。) (3) 你还能用类似的方法给本课其他生字编一个字谜吗? (给野、难、绿等字编字谜。)

(3) 学习词语:

绿色唱歌蝈蝈

喜滋滋邻居盲婆婆

流淌清波田野

(1) 指名读词语, 再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词语。

(2) 用每一行的三个词语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儿童识字的方法, 力求使用结合, 注重了识字方法的渗透, 反馈评价,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识字的妙处, 乐于识字。

三、引导质疑——了解文本意

1. 过渡:扫清了“拦路虎”, 我们再读这首小诗就容易了,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指名读、范读、齐读。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 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由读。

2. 这是一首儿童诗, 每小节会空一行, 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3.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 生质疑后, 总结问题:送什么?谁送的蝈蝈呢?为什么送盲婆婆蝈蝈呢?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先根据课文完成表格板书, 省略号处让学生想象完成。)

5. 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 (“我”送蝈蝈的用意) 。围绕“给盲婆婆带来快乐”, 各组采取不同的方式汇报理解, 如朗读、表演、复述等。

6. 引导学生质疑:盲婆婆看不见东西, 课文为什么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盲婆婆年纪那么大了, 歌声又怎么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7. 教师引导帮助理解。

(1) 出示课文插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交流感受。 (学生讲述。)

(2) 小朋友们, 你们现在的幸福时光就正属于金色的童年, 平时玩什么觉得最有趣、最令人难忘呢? (做游戏、捉迷藏、画彩虹……)

(3) 你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盲婆婆小时候也应该是这样啊。可她双目失明了, 无法看到这美好的大千世界, 但是听了蝈蝈美妙动听的歌声, 她感受到了这美好的一切, 所以她非常快乐。

8.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体现出来吗? (让学生配乐朗读。)

9. 蝈蝈的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哪里呢?仿用“歌声会……歌声会……”的句式创作诗歌。 (自由组合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多种形式的汇报, 平添了教学的情趣, 活化了课本,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生命活力,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表达、交际、表演等各种能力的锻炼。以图画、音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地联想感悟, 接着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互动课堂, 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朗读, 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中, 在读中意会、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四、学写生字——抓好基本功

1. 认读:邻领。

2. 你怎么区别这两个字?自己学学笔顺表, 边看边用手指写写。

3. 根据多媒体写笔顺。

4. 你想教大家学写其余哪个生字? (生上黑板领写生字。)

5. 指导田字格中练写。看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 比比谁的小眼睛最尖。你觉得书写时要提醒小朋友什么?

6. 多媒体播放轻音乐。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生字。

7. 互相评议, 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对“邻、领”两个形近字的指导以及让学生做“小老师”来指导其他学生写字,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五、小结拓展——埋下铺路石

学了课文, 请你们说说少先队员为什么把蝈蝈送给盲婆婆?多好的一位少先队员啊, 此时他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在微风中起伏, 好像在说话呢, 你想想红领巾会对少先队员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

1.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 表演。 (自背自演, 上台表演。)

3. 假如在我们身边有一位行动不便、身患残疾的老人, 你准备怎么做?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3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四季》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自读生字和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独立识字,自主识字;能独立识记11个生字中的5~6个。

3、初步感受四季的特点和美,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阅读和创作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认清部分生字字形,初步体验阅读与创作的乐趣。

【教学媒体】

生字词卡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

1、课件展示四季美景图画,看了图,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预设

⑴──真美啊!(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

⑵──这是一年四季!(说说什么叫四季?四季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⑶──其他。(相机指导)

2、过渡这么美的图画,要是配上一首儿童诗,小朋友们看着图再把它朗诵出来,那感觉一定很棒!你想试一试吗?

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

1、课件展示四季图及配乐儿童诗朗诵。

2、过渡这首儿童诗就在我们的课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们一样朗诵出来?

三、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准字形)

1、谈话你们能告诉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了解识字方法)

2、自由读(读的过程中尝试用了解到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争取主动识字)

3、比赛读:

⑴交代比赛规则你最喜欢读哪一小节,最有把握读好它,就选哪一小节参加比赛。为了使每一位参赛选手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比赛前大家可以准备准备,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

⑵赛前准备。

⑶指名选手上台参赛。(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⑷评委点评你认为哪位选手读得最棒,能说出他好在哪儿吗?

⑸老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说、雪、是、鞠着躬说、大肚子一挺”

4、各种形式读选择相同内容的小伙伴齐读、领读、轮流读等。

5、小结过渡小朋友通过互帮互助,终于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真了不起!咱们认识一个字,不仅要会读,认准它的字形也非常重要。

6、识字:

⑴课件演示(出示文中的11个生字)

⑵开火车认读。

⑶组织四人小组讨论想想用哪些好方法把这些字记住。

⑷四人小组识字,师巡视指导。

⑸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⑹小结小朋友的识字方法可真多,相信今后大家还会有更多的识字方法来记住更多的字。

四、课中操

1、谈话老师将课文编成了一首十分好听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比比、唱唱、跳跳吧!

2、学生边比边唱,再次感受四季的特点和美。

3、过渡四季多美呀!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特点,每个季节都是那么不一样!你还想去瞧一瞧吗?

五、尝试创作

1、课件演示,让学生再次欣赏四季的不同特点及独特之美。(要求边看边想,你喜欢哪个季节?从哪儿你能看出它很美?你能说说它的美吗?)

2、过渡课文用四个小节,短短的几行就把四季的景色描绘得那么生动。小朋友也很了不起的,让我们也来学学课文的样子,来描绘一下这些美丽的.图画,好吗?

3、四人小组尝试创作,进一步感受四季之美(以鼓励为主,教师既要相信学生潜能,又应给以适当指导。)

4、新作交流,如:

补充式──草牙尖尖,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小鸟说“春天真美!”

自创式──春雨绵绵,她对大地说“我是春天。”花儿红红,她对小朋友说“我是春天”。等等。

六、师生互动

1、播放课文歌曲,老师和学生一起唱唱跳跳。

2、配乐儿童诗朗诵。(以上都可以用上自己新创作的)

七、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七”、“儿”,认读。师范写,提示笔顺。

2、学生试写,师生共评。

【设计理念】

上一篇:幼儿园活动观摩记录下一篇:rti级基础理论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