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精选8篇)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篇1

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摘要:当前的现状是:学生能够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口头表达方面显得比较笨拙,显得有点“有口难言”,不知说什么、从何说起。会话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优化英语会话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小学英语;会话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普利斯里(Pressly,Hogan,Wharton-McDonald,Mistretta,Ettenberger,1996)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展成为今天的“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显然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 1

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第一水平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帮助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已有的知识水平;第二水平就是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他人的合理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二水平以外区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也不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这里的合理的帮助就是指教学中在最邻近发展区所做的工作——搭建恰当的支架。

二、支架式学习设计五环节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搭建学习支架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反馈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

2、设置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创设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即问题情境必须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相联系,并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开始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就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

倡导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还可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以利于各种观念的梳理和重组,获取对新事物更全面的理解和建构能力的提高,同时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锻炼了学习者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习,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发出反馈信息对学生加以引导。

5、效果评价

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

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支架式教学设计案例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Part B Let’s talk为案例,说明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

Teaching aims:

1、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let’s talk;

2、能使用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I like„best./ My favourite season is„.Why do you like„? Because„? 来询问和回答喜欢的季节及原因。

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let’s talk;

2、能够使用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I like„best./ My favourite season is „.Why do you like„? Because„..来询问和回答喜欢的季节及原因。

3、能向别人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及原因。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爱家乡、爱我们生活的环境。

(一)设置情景

师生围绕季节进行日常交谈,然后跟随着视屏,进行Chant:Spring

is green with flowers and songs.Summer is hot and the days are long.Fall is golden and farmers are busy.Winter is white and the year is gone.分析:围绕“季节”进行日常对话交流,复习已学知识,然后全班一起唱四季歌谣,歌谣不仅提示和帮助学生回忆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活跃气氛。

(二)独立探索

老师抛出问题:What’s zhang peng and sarah’s favourite season? And why? Listen and tick.Talk about sarah’s favourite season and learn let’s talk:What’s Zhang Peng’s favourite season? Can you gue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form.分析:谈论自己和学生最喜欢的季节,然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完成听力练习。谈论答案的同时,引出let’s talk的内容,在呈现Let’s talk的内容前,有一个让学生预测的活动,让学生活跃起来,大胆猜说,然后带着问题独立完成听力表格,一层一层,从易到难。好的引导与预测能够提供说的氛围,让学生活跃起来,大胆地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三)协作学习

1.Act as sarah and zhang peng to talk their favourite seasons.2.And then make a new dialogue.3.Make a survey:利用重点句型进行采访“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y do you like„”把采访到的信息用表格形式进行

记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角色转换,同桌两人轮流用第一人称来复述课文内容,从这一活动上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编新对话,把新旧知识进行重构。最后,采用任务型活动,学生先看老师做示范,接着让学生用采访的方式操练本课重点句型。采访后,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用口头的形式把采访的内容进行报道,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搭建学习支架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cluding the scenery, the weather, the colour, the activities, the clothes„.老师引导学生小结四季的情况,包括景色、气候、颜色、活动和穿着

2、老师谈论自己的家乡的四季,然后呈现文章,学生朗读

3、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的四季

分析:前面的第一和第二步骤都是为了第三个步骤作铺垫。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了四季总的概况,帮助学生整理了有关四季方面的知识,老师还给出了范例,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情境支架和词语支架,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进行滚动。这样,学生知道了如何说、从何说、该说什么,所以学生能谈的东西就会越来越丰富,而不会仅仅局限于本课的主要内容。

(五)效果评价

在课堂过程中,老师不断地用口头语言鼓励和表扬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采用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小组整体或者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比较出色,每次得1分;小组纪律好的、能够团结合作的,老师也随时为小组加分。本节课小组所得分数将纳入一周的小组得分里面。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而且便于老师管理课堂。

总之,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利用得当的话,中等生和优生能更出色,后进生能向前迈一大步,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笃勤.教学设计中如何搭建支架[J].英语教师,2009(2)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支架式教学,自主探究问题,协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日渐走向深入, 教育在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也在经历着急剧嬗变。在此背景下, 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 亮点频频。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现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曾就支架式教学进行过不懈地探索。在此, 谈几点看法, 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课堂中运用支架式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方法

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支架式教学应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组成。在此, 笔者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为例来谈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

第一步:为学生搭建“支架”。首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最近发展区”。其次, 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例如重点、难点是什么;学习本节课后能力方面会有怎样的提高等。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 而后开始搭建“支架”。

如讲《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 分析学生情况之后, 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历史转折, 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支架。

在教授新课之前展示《领航中国》一段“历史转折”视频:伴随着恢弘的画面, 解说员以浑厚的声音解说着:历史长河中, 有这样一些转折。或许瞬间发生, 但却决定了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走向, 几十年, 甚至更长。

看了这段视频之后, “转折”这个词汇便在学生脑海里萦绕。抓住这个时机, 老师便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转折, 再延展到所要学的新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二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运用多种手段, 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学习的接收支架初步建立以后, 就需要对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于是, 便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播放视频《“文革”终结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这是刊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光明日报》和修改过的清样。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多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在涉及指导思想方面的根本问题时, 几乎都与“两个凡是”发生尖锐冲突。当时认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定, 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于是, 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问题1:结合视频资料分析说明, 伟大历史转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答案略)

问题2: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你赞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结合会议内容指出。

(答案略)

两个问题链涉及了“伟大历史转折”中的背景、概况、意义等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此, 本课接收支架便建立起来。

第三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和协作学习, 以实施素质教育。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

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于是, 便提出如下探究问题:

探究1: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从而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经过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 便得出类似结论:中共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共传统的思想路线。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提出下一个问题。

探究2: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 但实践效果迥然不同, 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历史启迪?

组织学生讨论, 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获得正确认识。得出历史启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遵循客观规律。

之后还可以提出研究性课题, 研究新时期家乡的巨变,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

第四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比如, 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评价:其一, 让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后, 及时用计算机打出所学的知识脉络。其二, 检测学生对本课全面掌握情况。利用计算机声响效果及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 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完成对支架式教学法所产生教学效果的检测。

二、支架式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 构建支架应当遵循适度性原则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目标只有恰好落在被教育者最近发展区的公共值内, 才能调动积极性, 教育才有决定意义。”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一定要要把握好支架的度。依据内容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相匹配的支架, 逐步提升学习要求和认识水平。比如, 在《伟大历史转折》这一课中, 问题情境和问题探究的设置, 就是根据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设计了适度台阶 (见上述)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就有可能达到学习目标。

(二) 构建支架应当遵循适时性原则

所谓适时性原则, 其要义在于教学要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认知水平相适应, 要与时代脉搏想贴近。

高中阶段是学生确立自我, 追求个性显现最突出的时期。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课教学在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要按照适时性原则进行。比如说, 在学习历史课程时, 什么时候提供支架, 什么时候可以拆除支架, 都应当依据于其年龄阶段特征。

另外,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还应当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贴近我们实际生活, 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比如说, 笔者在讲述《伟大历史转折》时, 提出一个研究性问题, 让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的变化, 这一设计的初衷就是想让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生活。

(三) 构建支架应当遵循有意义原则

“学习不是被动、客观地接受外部知识的过程, 而是主动地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构建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建构过程中, 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当学生的独立学习以及同伴的合作都无法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时, 教师就应当提供支架, 而且构建的支架应当遵循“有意义”的原则。

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支架?能够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嵌入旧的认知结构, 弥补旧认知结构中存在的缺口或不足, 使旧认知结构完善并发展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支架, 就是有意义的支架。

换句话说, 在构建支架时, 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实现认知结构更替是否有用。

支架式教学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 所要遵循的原则自然不一而足, 仍需要做进一步思索。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攀爬“支架”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主建构。这不仅体现课改的诉求, 也体现素质教育趋势。

虽然支架式教学存在已有时日, 但在当今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苏) 维果茨基著,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01。

【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1996年3月30日在全国督导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节录。

【3】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01。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篇3

1 预热

这是各学科都有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使用一定的教学工具,如幻灯片,影片,事件等,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在教授阅读课文时,有的放矢地利用与阅读有关的图片,教学光盘,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逐步引入课文话题,让学生产生通过阅读以了解更多信息的愿望,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通过情景的导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创造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知兴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生动地展现或导入背景知识提供了便利。

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五单元,Warming-up中的8幅图画给了8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这时需要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例如:“After listening to the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can you guess which music matches which picture?”“Do you know any musical instruments?”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心情,既复习了有关音乐和乐器,同时又自然引出了新的单词。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就如同建筑上所用的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以及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现象,同时也自然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2 探索

宁夏是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区,我们采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新教材里多彩的图画、各种情景下的模拟对话、听力,以及课文中涉及天文、地理、科学等许多领域的阅读题材,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来创设认知的情境,从而构建教学的环境,使教师和学生们眼前一亮。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就想到怎样让学生知道的更多,要知道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有多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解课文中的疑难点,对于比较长的句子就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教师就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类型的细节性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语段进行认真阅读、观察并提取相关的事实与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二英语Healthy eating(健康饮食)这一课中,教师介绍自己每天的饮食之后,向全班学生提问:“Do you think that I have a good diet? How about you?”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熟悉每天吃的食物,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热情高涨,个个都争相发言自己对健康饮食的态度,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是健康的,也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饮食,这样可以顺利的进入下一环节。

3 独立探索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独自探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进入相关网站进行查找、筛选信息,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就要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个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再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引导,利用教师提供的支架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争先发言。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生兴趣,尤其对打破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基础不一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之,支架式教学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成分逐渐减少,教师仅仅是辅助性的,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完成了支架式教学理论中教师为学生设置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理论体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这一支架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用课本里新的单词、句子作为支架,用学生所熟悉的句子作为载体或铺垫,帮助学生猜测其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知不覺地得到提高,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在支架情境中自然地运用英语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篇4

小学英语教学小论文 运用故事教学生动会话课堂

作者/ 袁雯

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枯燥单调的,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听,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有完整意义的事物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比对枯燥乏味的事物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要高得多。因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故事,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一、在情境中运用故事教学,感知其意义,提高语言的有效性

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故事发展的特定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学习,在轻松的气氛中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一个设计者,可以把整节课编成一个故事,带领大家融入故事,享受知识。比如学生在学习3A unit 1 《Hello!》这一课的复习课时,我把本册书的两个小主角“Bobby”和“Sam”联系这课的主要内容创编成了一个故事:One day,Bobby meets Sam,he’s very happy,he says:…请你和Bobby交流,为自己赢得一张进入欢乐谷的门票。(这里的情境创设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参与,同时也复习了打招呼的用语) Now he invited Sam to “欢乐谷”with him.(PPT出示欢乐谷的场景)look,this is “欢乐谷”,here are “Big balloon”“Letters island ”“Cartoon stage”“Music boat”and“Movie Castle”。(每个地方都是一个活动,邀请学生与Bobby、Sam一起畅游欢乐谷,一起闯关,最终比一比成绩)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非常高,感觉身临其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真正体现了故事教学的教学目的。

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所熟悉的故事更感兴趣,所以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童话故事或寓言等来呈现知识,操练内容。(范文网 )如在学习5A Unit 6 《Doing house work》这一课中,为了巩固现在进行时的语法教学,我用了一个学生所熟知的小故事《龟兔赛跑》。语法的学习本是很无趣、枯燥的,但是故事图片一出示,学生的眼前一亮,都不由得读起小鸟和乌龟的对话来……

以这样的形式来巩固知识点,为学生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孩子半听半猜,更被它牢牢地吸引住了。对于处在“语言敏感时期”的儿童来说,故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在口语训练中运用故事教学,培养学生组织和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口语表达是一个输出环节,应该视为“终极产品”之一,也是极力开展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传统的口语教学法有:问答、游戏、对话、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复述,口头作文与报告等。而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刚接触到英语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故事教学方法,如模拟与角色扮演、看图配音等。与此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其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故事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或表演故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用大脑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要运用故事教学法把英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故事的情境当中去,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很愉悦地表达内容,并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学会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创新。

三、在阅读训练中运用故事教学,使学生获得使用语言实践的体验

当学生的词汇、语法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过渡到一个学习语言的特别时期――“阅读饥渴期”。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学习,这个时期都非常重要。把握好学生“使用语言实践的成功体验”这一点进行正确引导,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1. 通过读故事,学习新单词

教师通过选择或自编一些趣味性强且简单易学的故事来呈现新单词,可以让小学生在语境中去体会新的单词,同时故事都具有趣味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如: I got a new bike.It is fast.I like it.

Ho!Ho!I got a new car.It is faster than your bike.Your bike is too slow.

Ha!Ha!I got a new motorcycle.It is faster than your car.Your car is too slow.

Hee!Hee!Hee!I got a new airplane.It is faster than your motorcycle. Your motorcycle is too slow.My airplane is the fastest.在这个小故事中,教师用学生认识的4种交通工具及它们的行驶速度来认识单词fast, fast的比较级faster和最高级fastest及fast的反义词slow。学生不用教师的解释,自己在阅读中就能领会到其意,这样的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更加印象深刻,并且也掌握了比较级、最高级这一难点。

2. 通过读故事,丰富生活阅历

学生阅读故事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世界,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丰富生活阅历,理解一些简单的道理。比如通过阅读Ma Liang学会了助人为乐;通过阅读The Country Mouse and the City Mouse了解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由于这些多方面的、精彩而有趣的故事,使得学生会更加热爱阅读。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能为学生的童年平添丰富的精神享受,是幸福童年的一个永远抹不掉的音符。既然孩子们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那我们何不借故事的力量,让学生步入英语的世界,使英语学习更轻松、更有效!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篇5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社会学科,它与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体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遵循人本主义的观点,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097-02

学生品质的塑造,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而且,只有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好地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要具有创造性,不能照本宣科,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再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学生与生活离得更近,亲身体验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实现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这句话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学生的生活体验对他们自身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会局限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与真实、鲜活的生活相脱离,使得品德与社会课堂缺乏灵动性,显得苍白无力。为了印证课本知识的正确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开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反映家乡面貌的照片,并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记下来,以导游的身份做进一步的了解与介绍。当然,这些都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等学生准备好了,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尝试做“导游”。

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空间、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与交流,他们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更强了,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有了生活情境做学习的背景,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这是最宝贵的教学成果。

可见,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在情境中焕发活力,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进社会生活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的品德与性格跟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是分不开的,他们在生活中的情感越细腻、体会越充分,心中的感悟就会越深刻。

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社会生活为教学背景,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基础,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融合在一起,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内涵。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融入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的时候,在学完以后,教师就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做个有心人,回家观察爸爸妈妈在家中的劳动情况,并且记录下来,从而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几天以后,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了,很多人的记录都是“每天,妈妈要为我做早饭”“爸爸每天都要来学校接我,然后回家做晚饭”等等。以前,学生从未留意过这些,通过这个小活动,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都跟自己的父母说出了心里话,抢着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即使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请,但是也体现出了学生对爸爸妈妈的孝敬,使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可见,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从教室引向了社会生活中,让理论知识上升到实际行动的层次,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味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

三、关注学生已有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维还不成熟,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只不过这一切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心去体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始,在学习中要运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耐心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之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灼灼生辉。

例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教师就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成功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法律似乎非常遥远,所以学生对法律的概念比较陌生,更不会在生活中去运用它。因此,教师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所学内容生活化,拉近法律与生活的距离,让知识变得更加容易。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为学生展示了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寻亲节目,一个可怜的小女孩,没有人要她了,也没有人爱她了,我们看看是谁帮她找回了曾经的爱?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她最后会怎么样?面对这个被丢弃的小女孩,学生非常同情。面对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很快明白了法律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课堂教学就顺利多了。

可见,教师将所教知识内化,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沟通的桥梁,学生会很快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体察学生的生活感受,并且为课堂教学所用,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生活教学素材,提升认知能力

生活是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大课堂,它包含的教学素材既丰富又精彩,如果将它运用于品德与社会课堂之上,不仅可以成为沟通生活?c课堂的桥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刻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更加贴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学生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真实,学习才会更加有意义。

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会感到很陌生,甚至会怀疑:这是我的家乡吗?我怎么不知道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家乡一日游,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去观察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美景。

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观察得也很仔细,哪怕是一块小小的站牌,学生也发现了与以前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加浓厚,学生边走边看,边看边讨论,用自己的眼睛、心灵,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开展有趣的生活活动,在课下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五、结束语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解放学生天性、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如果将它运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散发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篇6

竞赛式教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类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根本之处在于其生源的特殊性,体育类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录取生、专业运动队退役运动员以及部分体育特长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点就是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英语基础比较差,多数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有抵触情绪.而现代外语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结合各校实际进行相应的英语教学改革.

作 者:邓燕林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篇7

一、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践性为特点的高等教育模式。社会对层次高、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非常大。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者,正在探索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规律和英语教学方法。促进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比较吃力

有的学生虽然比较喜欢学习英语,但又缺乏实践活动,因此即便是掌握了基础知识,英语也不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2. 教师目的不明确

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堂上依照课本讲课,要求学生背诵或者记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难以得到发挥,学生的要求也不被重视。这种模式造成了教师的热情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不强。

3. 课堂没有情境浸入的氛围

在课堂上,除了课本课件以及一些幻灯片之类的内容外,没有日常生活场景的设置,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氛围中除了学习课本仅有的知识外,感受不到英语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价值。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差距大,学生失去了英语在实际中能够运用的信心,感受不到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只把学习当成任务而不是自己应该具有的能力来进行学习。

4. 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学生之间的交流少

当学生们面对学习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知道对这些信息如何进行处理,也不知道如何主动去采集外部信息,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被忽略了,学生们停留在自己完成作业就结束了的阶段。却不能对新信息进行消化与处理,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共同分享和交流切磋,学生们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5. 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较差,没有对自我给予正确的评价,缺乏自信,对自己学习能力和对其他人的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架构,,在学习中消极、被动、懒散。

二、支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1. 支架式教学是新模式的教学理念,心理学家早就针对这一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给予了肯定,明确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得到均衡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可以通过支架式教学得到提高。

2. 通过实践,支架式教学改变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让学生们进入社会和实践中去学习英语,有效的改变现有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问题,教师们对此也有深刻的感受。学生们获得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将知识不断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加以延伸。例如某高职高专对某专业的两个班级进行传统与支架式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之后发现,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在一个学期之后,学生们的主动学习英语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并且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对英语知识要点的掌握也日渐牢固。

3. 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老师也不是主动介入,大家通过讨论、提问题、课堂布置选题、课后积极探索的形式,教师参与学生课堂互动,学生在课下积极沟通交流,英语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就可以把英语拿出来进行使用,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也有了提高,希望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4. 情境英语教学让课堂氛围更加生动

生活生产场景进入到课本和课堂之中,课堂不再是白纸黑字或者看视频那么简单,而是在真实的场景之下,学生们成为场景中的主角,通过扮演角色来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英语在课堂上成为了真正的工具被得到正确的使用。

三、结语

通过支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走出了一个崭新的道路,那就是强调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变主动为参与,变教导为指导,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角,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将学习融入到思考,将友谊融入到交流,将老师变成学习伙伴。传统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短板被得到了极大补充。学生们也树立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了英语学习中的焦虑和紧张。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拥有了探索与协作精神,充满了巨大的潜力。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能力也有了长足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琦.高职英语创新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1):106-106.

[2]王睿颖.高职英语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5,(9):112-11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篇8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职英语教学;运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效率较低且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使得其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面临着为社会培养综合性实践人才的重任,其教学应主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何实施完整的支架式教学是文章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效率较低,这与其教学模式单一具有一定关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大下降。另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较差。实际上,英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高职英语培养学生的方向则应主要注重于实践。学生在英语实践中的参与将决定高职英语的教学效率。在这一点上,高职英语应进行必要的改革。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相关教育人员开始提出任务型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和支架教学模式等。文章主要讨论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提高其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国际之间交流的增加,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已成为评价其英语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下文将对支架式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二、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分析

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为构建主义理论,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中心。教师应着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也就是通过搭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索的空间,对已知的问题提出质疑,而对未知的问题进行探索。构建主义原理对支架式教学的实现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我们研究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发展空间,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文章所研究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对学生潜力的开发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潜在能力的提高。支架式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发展空间之间搭建一个支架,从而促进其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英语中对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一)概念框架搭建

高职英语的概念框架搭建是对知识的整体梳理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教学流程,对其起到引导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框架,形成明确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自然的引入教学内容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概念框架的搭建是支架式教学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主要方法。在概念构建搭建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现状而创设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创设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提高。甚至导致一些学生放弃了英语学习,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学习氛围必须改进。教师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适合学生回答的英语问题,激发其语言思维。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达,英语教学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结合英语教材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如在讲述旅游相关课程时,可按照学生的需求和认知范围不同进行针对讲解。如在讲解法国旅游时,可为学生总结法国交通和风景的特点,将其联系在一起并提出相关问题,营造积极才学习气氛。在比如,在讲述Animals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的方式让学生对单词的印象更加深刻,此时如果教师根据单词提出相关问题则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使得情景创设具有意义。

(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作为教学任务。思维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才能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不但让学生了解高职英语学习框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素材,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独立能力是英语学习的基本需求,也是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实施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独立思考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模式

团队协作在英语学习中十分重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支架式教学也应形成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模式,致力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补提高其对教学的理解,同时团队协作也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目前,这种学習模式主要分为线下和线上学习两种。之前,教学主要以线下为主,但随着多媒体网络的发达,线上教学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学主导。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感受英语实践的重要性,减少其在英语学习中的漏洞。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中,线下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合作中特长的发挥,激发其英语学习人情。

四、总结

总之,支架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文章重点分析了英语教学中支架的搭建,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率,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施海涛.“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3(10).

[2]邵燕妮.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上一篇:快乐读书知识竞赛题下一篇:描写风景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