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法体系(推荐8篇)
在中国以及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经济法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经济法。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经济法的概念?
1.立法部门视野中的经济法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国法律体系划分为七大部门,这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七大部门中包含“经济法”。2008年2月,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法治建设》白皮书也确认了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科设置中各大学学科设置中的经济法2007年3月11日,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815会议室举行了全体委员会议。会上充分研究、讨论和通过了调整法学学科核心课程的决定和马克思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法学)的建议名单。会上通过的法学学科核心课程共16门,其中包括原来的14门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又新增了两门(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3.国家司法考试中的经济法
4.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经济法法院视野中的经济法 既然经济法的存在毫无疑问,那么经济法包括哪些内容?这个从经济法产生以来就争论不休,因此学习经济法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有经济法专业的同学更是需要了解这个问题。
一、比较法视野中的经济法体系
世界各国均有经济法立法和实践,但并非由经济法概念和学问。英美法系有宪法和行政法,没有经济法这个概念和学科、学问。1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有经济法概念和学问。2
日本金泽良雄认为,经济法由经济组织法(包括企业法、反垄断法、产业结构法)和经济活动法(包括金融、物资、物价、资源规制;对外经济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3日本丹宗昭信、伊从宽认为,一般经济法包括反垄断法、公平交易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结构经济法(银行法、财政法、信息公开法)、特别经济法,包括公益事业关系法、电信事业关系法、运输事业法、金融事业关系法、中小型企业关系法、农林渔业关系法、对外经济法;国际经济法。4
韩国权五乘认为,经济法包括垄断规制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5
德国沃尔夫冈﹒费肯杰认为,经济法包括世界经济法、欧洲经济法和德国经济法,每个部分又包括经济宪法、一般经济法(经济人法、竞争法和财产保护法)以及特殊经济法(包括物与货币的总体调控。具体领域包括营业经济、手工业、农业、采矿业、能源、贸易、货物和旅客运输、保险、货币银行证券交易所以及统计、检测天气和报告制度。6
德国乌茨施利斯基认为,经济公法经济公法、经济 私法和经济刑法构成。经济公法由经济宪法、经济行政法、竞争公法和特别经济行政法构成。7
看来,经济法体系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取决于不同学者对经济法概念的界定。12 【德】沃尔夫冈﹒费肯杰:《经济法》(第一卷),张世明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魏琼:《西方经济法发达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3 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4 丹宗昭信、伊从宽:《经济法总论》,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434页。5 权五乘:《韩国经济法》,崔吉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
【德】沃尔夫冈﹒费肯杰:《经济法》(第一卷),张世明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7 【德】乌茨施利斯基:《经济公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二、历史视野中的经济法体系
学者对中国经济法的体系的看法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8
三、目前学界的经济法体系
构成分歧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取舍上。可分为四部门派如杨紫烜和李昌麒,两部门派如张守文、王保树、吕忠梅、邱本等等。9
李昌麒等人认为,经济法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法律制度。10
杨紫烜等人认为,经济法包括企业组织管理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11张守文认为,经济法体系大体为“财金计划调控法,两反一保规制法”的二元结构。12 漆多俊等人认为,经济法由市场障碍排除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构成。13王保树等人认为,经济法由市场管理法、宏观经济管理法和对外经济法构成。14
潘静成、刘文华等人认为,经济法由经济组织法、经济活动法(市场规制法)和经济管理法(宏观调控法)组成。15史际春、邓峰等人认为,经济法大致包括经济组织法、经济管理法和经济活动法;或者称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公共经济管理法律制度和经济活动法。16
吕忠梅等人认为,学者对我国经济法体系有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和多分说的主张,但两分说是共识,应该坚持在两分说的基础上求同存异。17
一、城市二元经济体系的涵义
当前中国的市场大约存在着1 000多万家企业,它们形成了中国的城市经济体。但这1 000多万家企业并不是由平等竞争组成的单一结构,而是“二重结构”或二元体系。就是说,在中国存在着两个体系,国有经济体系和私人经济体系。国有经济体系是由1 00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组成的,这些企业集团规模非常庞大,占据中国企业总数不到1%,企业产权属于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控股。私人经济体系是由1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组成,这些企业的规模不等,但相对于国有企业都非常小,它们占据了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企业产权属于私人所有或私人控股。这两个体系各自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3和1/3,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分别为50%和40%,就业贡献率分别为10%和80%。此外,中国65%的发明专利权、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私人经济体系完成的。
市场中,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地位并不平等。国有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更兼具有行政扶持与自然垄断优势,它们主导着市场的发展。中小私人企业没有任何依靠,完全受市场力量的支配,它们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小企业完全靠高出生率、高破产率来维持庞大的市场数量规模,据统计,中国每年宣布破产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30%,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至五年。资本大鱼吃小鱼的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非常明显的。这两类经济体由于在社会中的不对等地位,形成了中国城市经济独特的二元体系。
二、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体系所拥有的特殊权力
国有经济体系不仅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左右市场走向,这与国有经济体系具有特殊权力和影响力是分不开的。
1. 国有经济体系具有控制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的能力。
当前,国有经济体系的资产主要分布在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在整个国家产业体系中处于“两头”地位,即产业链的最上游和最下游位置,市场化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属于基础性产业,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原材料的行业;通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属于产业链龙头,是向其他产业部门购进原材料的部门。控制这些产业部门就意味着整个市场经济主体都受其制约,这些部门就可以凭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据统计:在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等十大行业中,数量上占62.7%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拥有94.1%的资产总量。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几乎全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所占据;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运输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或领域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所占比重也在90%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在这十大行业的平均资产规模达到239.7亿元,比全国企业集团平均资产规模多了100多亿元。
2. 国有经济体系具有控制市场需求的能力。
对于国有经济体系而言,如果控制了产品的价格而没有消费者来购买,那么国有经济体系就不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此国有经济体系会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促使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由于国有经济体系处于产业链位置的“两头”,即最上游的基础性产业和最下游的“终极消费末端”产业,因此国有经济体系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引导。处于最上游的产业如煤炭行业由于是基础性产业,因此其消费需求往往存在刚性,消费者消费需求基本上没有弹性,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量会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国有经济体系是稳获利润的。而对处于末端产业链而言,由于国有经济体系具有资本雄厚、营销渠道广、知名程度高等特点,借助于媒体广告等手段“劝说”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如在电视媒体上做广告,每分钟收费达几十万元,这是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的。国有经济体系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来对消费者消费习惯加以引导,看似市场上的消费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实际上是国有企业在市场中主导,不知不觉消费者成为了国有经济体系源源不断的利润源泉。
3. 国有经济体系具有巨大的融资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占领市场,或者遇到周转困难时,往往要负债经营,这就需要非常好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当前中国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一是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无论那种融资渠道,国有经济体系都占据主要地位,根据资料显示:0.5%的国有企业贷款总额占银行贷款余额的50%以上。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更是优先考虑,证券市场几乎成为国有经济体系的筹资金库。同强大的国有经济体系融资能力相比,私人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航空业出现整体亏损,国有航空集团却获得了几十亿元资金贷款渡过了财务危机,而同为航空业的私人企业却连几十万元都难以贷到,只能任其在危机中破产。
4. 国有经济体系具有影响政府政策出台、执行的能力。
国有企业同政府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政府不仅不干涉国有经济体系的行为,而且在多方面为国有经济体系开通绿色通道。政府为国有经济体系培养技术上的合格人才,推行有利于国有经济体系的产业政策,有的经济政策甚至是为国有经济体系量身定做。政府还常常与国有经济体系签订大宗物品采购合同,却很少向中小企业伸出橄榄枝。国有经济体系还经常承担国家研发项目,一旦研发获得成功,国有经济体系会获取巨额利润;而一旦研发失败国有经济体系很少承担研制损失,却由政府财政买单,政府是它的“防摔安全网”。此外,国有经济体系同政府机构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人事联系,国有经济体系的负责人往往同政府机构官员相互转换。如许多央企负责人不久之后就成为国家省部级领导干部;反过来,国家省部级官员又可以成为央企负责人。总之,政府与国有经济体系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三、二元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
在市场二元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体系为了维持其市场垄断地位,势必利用自己特殊权力和影响力打压私人经济体系,从而为经济发展造成以下严重的后果。
1. 二元经济体系的存在,造成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国有经济体系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和基础产业,其在这些行业的过度发展,是造成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根源。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交通道路、桥梁、高铁设备、城市轨道等方面投资,这些行业得到持续不断发展,但这些行业对于吸纳劳动力却在持续下降。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分析,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第一产业领域的劳动力人数占就业人口的38%,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工业产值近十年增长了30多倍,而同期进入的劳动力却减少了50%以上。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至少落后了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私人经济体系主要集中于低端生活服务业和外贸加工服务业,如餐饮、服装、玩具等。其竞争已经出现白热化程度,但大量的私人资本和劳动力却没有办法进入国有经济体系垄断行业。这使得中国城市既有代表高精尖现代化城市形象的飞机、高铁、城市轨道、高档奢侈品产业,也大量存在低端餐饮、低附加值服装、玩具产业,高端与低端产业之间断裂层如此泾渭分明。
2. 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造成了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衡,经济隐患丛生。
国有经济体系与私人经济体系存在着不同的经营目标,国有经济体系不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主要考虑巩固其市场垄断地位,因而其主要策略是不断进行投资,占据市场绝对统治地位。由于国有经济体系的投资冲动,使得中国积累和消费结构严重失衡。根据支出法测算的GDP数据显示,1999—2009年间,投资在GDP的比重由36.2%增加到47.7%,而同期消费在GDP的比重由61.7%下降低到48%。国有经济体系投资冲动的结果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高居不下,并一度造成煤电油运紧张局面。此外,国有经济体系过度投资还造成消费超前,如当前中国高速公路长度堪比美国,可是在高速路上行驶的车流量却严重不足,车流量不足又引起收费不足,高速路没有现金流收入就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从而引起整个经济链条的断裂,经济隐患令人堪忧。据报道,云南公路投资开放公司向国开行、建行、工行等十几家银行累计贷款余额近千亿元,2011年4月份正式向这些银行发函通知,即日起支付利息暂停还本等事宜,引起了众多关注。此外,国有经济体系的投资冲动还造成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3. 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造成了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社会分化严重。
基尼系数是衡量国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基尼系数在0.2左右,居民收入均等化现象明显,这与一元的计划体制平均分配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4,有的统计机构甚至认为达到近0.5,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居民收入会持续扩大,这与城市二元经济体系有关。国有经济体系处于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在交换过程中往往通过价格差的形式剥夺私人经济体系创造的财富。如中国的高速路收费、燃油价、通讯资费、银行利差等同比都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而这些行业很明显被国有经济体系垄断。全社会行业所创造的财富急剧的聚拢在少数国有经济体系手中,而在这些国有经济体系中,大量财富又被分配给少数企业高管、技术阶层等。这样很明显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大量财富被少数阶层所占有,大量人口只占有少数财富,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四、如何改变二元经济体制
造成中国市场二元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经济体系与私人经济体系的权力不均衡,因此塑造平等的市场经济权力是打破市场二元经济体制的关键。为了建立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使得经济发展均衡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1. 改善私人经济体系经营环境,提高市场体系中私人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加强私人经济体系的权力。
私人经济体系与国有经济体系相比较处于不利竞争地位,受到国有经济体系的排挤,要改变此现状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善私人经济体系的经营环境。具体从三个方面着力解决,首先是私人经济体系面临的自然环境(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而引起的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由于私人经济体系力量薄弱,遇到自然风险基本无力承担财产损失,因此,建设社会财务风险分散管理机制是政府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着力解决私人经济体系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政策风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不仅仅要对国有经济体系和私人经济体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更重要的是保持政策环境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贯性。对于政府的财政、货币、税收、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其长效机制,使私人经济体系有确定的政策预期,从而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最后,着力解决私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市场风险),私人经济体系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管理能力不强,因此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提高私人经济体系经济规模、管理水平是解决其应对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提高私人经济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私人经济体系的竞争能力。私人经济体系企业数量虽然庞大,但还是难与国有经济体系竞争,重要原因是私人经济体系中单个企业资本规模太小、数量又太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提高私人经济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私人经济体系的企业横向或纵向等方式联合起来,形成类似于托拉斯形式的产业组织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加强同国有经济体系议价的能力。
2. 调整国有经济体系的资本布局,管制国有经济体系的价格,限制国有经济体系的权力。
国有经济体系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集中的领域。调整国有经济体系的资本布局就是要把国有经济体系从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中解脱出来,使之真正服务于公益事业领域。以国有经济体系为主体的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体制,使得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难以真正的形成,一旦出现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总会有政府出面进行协调,这种没有市场退出机制的竞争对于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极其不利。因此,国有经济体系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为私人经济体系腾出发展空间,把国有经济体系的资本向关系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上来,提高国民的教育事业、医疗保健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领域,对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是有益的。此外,管制国有经济体系的价格,降低国有经济体系的垄断利润。由于自来水、电力、煤气、燃气等管网的不可能重复修建,因此天然的会形成一定的垄断,对于这些行业的价格制定,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使之得到合理的社会平均利润。
3. 政府从国有经济体系的影响下解脱出来,要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政策出发点。
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改革的有力推动者,为了能够胜任改革的任务,自身必须不受任何力量的影响,尤其是要从国有经济体系的干扰下解脱出来,不能把国有经济体系的目标作为政策取向,而是把全社会公共目标作为政策取向。因此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一直以来,政府对于国有经济体系和私人经济体系采取不同的态度,认为国有经济体系是代表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主体,而私人经济体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范畴是次要部分。这种理解非常片面,同时也造成了政府政策有失公允。同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待遇。因此,政府应该重新树立客观公正的观念,为私人经济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毕竟,私人经济体系吸纳了中国80%左右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财富,为国家财政贡献了巨额税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次是回归本位,履行政府应有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和责任政府,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保障体制。政府回归本位就是要政府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由“划桨”向“掌舵”转变,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角色转变,建立起公共型政府。最后,政府主要以法律手段为主、适度运用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一直以来,政府对于社会经济事物管理都是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动辄就是行政处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社会管理,政府也应该守法。努力形成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三者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有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以物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和以物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经济体。二者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构成了中国市场经济的二元体系。正是由于二元经济体系的存在,才造成中国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积累消费比例失衡、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一系列矛盾,因此,改革市场经济二元体系是实现中国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国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二元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应奎.政府改革亟需解决的四个深层次难题[J].学习月刊,2004,(9).
[2]何伟.国有企业改革遇到新难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0,(3).
[3]钱凯.关于“国进民退”问题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10).
[4]张原.行政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中华网,www.news.xinhuanet.com,2010-05-14.
[6]王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
[7]李文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与作用[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
[8]何志成.中小企业最容易成为宏观调控的牺牲品[EB/OL].http://hezhicheng.chinavalue.net.
今年10月,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正式生效。这意味着,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五种货币。人民币以10.9%的份额权重加入,这是中国加强人民币在国际机构中的作用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美元在新的五种货币篮子中的占有率,将由41.9%调整至41.7%;欧元则由先前的37.4%下降至30.9%;英镑也由先前的11.3%下跌至8.1%。尽管在SDR的份额,并不能真正反映各货币在全球货币储备的份额,或在国际债券市场上货币支配的份额,但其可以作为一个对金融市场发出的信号,即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将增加。
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金融与经济状态持有信心。中国有希望使以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份额不断上升,人民币也将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正式开业,人们有一切理由相信,人民币的作用在将来会比现在更大,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鼓励与精心挑选项目的能力。
中国有望在2020年前大幅开放国际资本的流动,这对私人公司和银行在国际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随之,中国的经济体系会更多地转向现代市场经济。并且,一旦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国际间的政策合作则会更容易实现。
如果中国要保持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就必须保持长期的低通货膨胀率和银行系统的成熟与稳定。但如果美国、欧元区、中国、英国以及日本,同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非常低的通货膨胀率(接近2%),那么,至少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降时期,全球可能面临通缩的危机。换句话说,世界经济强国之间急需更加紧密的金融政策合作。
在国际储备市场上,中国应该加强在国际清算银行中的作用,并广泛加强银行系统的审慎监管规则,以避免在未来面临巨大的银行业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国际化与贸易资本越来越自由化,会给国内资本带来更大的冲击,给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带来更大的风险。
随着人民币进入SDR,中国应加大在国际组织中机构资金的力度,以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我预计,中国经济体制将由此走向一个新的体系,其中民营企业和市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也无法忽视另一个事实,即美国将允许人民币成为在纽约和美国其他金融中心的贸易货币,这势必会加强人民币在国际主要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地位,比如新加坡可能成为上海、香港以外最大的人民币交易城市。(支点杂志2016年3月刊)
(本文由于楠翻译整理)
经济法与经济法部门一样,是一个学理概念而非形式作用上的法律,它是学者们为了理论研究的目的而对经济法律规范的归纳、分析和综合。
因此,无论是研究经济法体系的内部结构还是研究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都应该研究与经济法相关的法律规范,这在现代立法中十分常见。
从来没有学者认为民法就是由一个民法的法律文件所表达,否则,在中国颁布《民法通则》以前,就没有民法部门的存在,经济法也莫不如此。
所以经济法体系的概念只能是学理概念而非形式作用上的法律,与立法体系有联系但又不同于立法体系。
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规范的特殊性决定的,而经济法规范的特殊性又是山其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所决定的。
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从开始产生就既不同于民商法、又不同于行政法,它以弥补传统民商法、行政法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不足为己任,以规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行为为目标,以保证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为宗旨;它一方面限制巾场主体的意思自治,强调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扩大政府的经济职权,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这类规范所体现的效益性、规制性特征,是其他任何法律规范所不具备的。
我们对经济法体系的研究也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展开。
二、经济法体系的范围
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法律调整保证和推动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主体由于其利益驱动机制,往往会与整个社会经济利益发生冲突,为有效地解决这些冲突,正确调整经济个体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就必须对经济个体完全的意思自治进行限制,制定市场规制法,以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垄断与竞争、公平与效率、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和防止市场机制失灵。
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完备的宏观调控法,以规范和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否则,国家计划失控、政府调控职能弱化或经济管理部门滥用权力,都将导致经济失调,也将使市场规制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同时并存,同等地发挥调整功能,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优势,并将两者充分协调起来。
通过市场规制法纯洁市场环境,为建立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机制创造条件,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同时通过宏观调控法改善和制约政府的经济行为,使政府能真正做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从而保证社会经济高效益、健康地发展,这两个子系统各有其特定功能的作用,构成经济法的内部结构;同时又有着共同的特性,紧密交织在一起,与构成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相区别。
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经济法体系概括为:经济法包括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个子部门。
在巾场规制法中,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宏观调控法中,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节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和对外贸易管理法。
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它们还有各自的层次结构或称自己的亚部门,正是这些子部门和亚部门法构成了多层次的规范群,共同组成经济法体系整体。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国家适用公权对私法领域进行调整的法律,其所规范的对象包括政府和市场主体两大类。
它一方面赋予政府权力,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另一方面这种干预又必须以保证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为前提,以间接调控和监督检查为主要手段,也就是况必须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
因此,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法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推动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协调发展,所以它与社会法也有着一定的共性。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人们在研究经济法时将这些有关部门都纳入经济法体系,形成了庞大的经济法部门法内容。
笔者认为:一个法律部门能不能或是否纳入经济法体系,要以该部门是否具有经济法规范的性质而决定。
讨论经济法体系以及经济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必须始终贯彻统一的划分标 准,以保证经济法体系的独立性。
据此,一些与经济法有密切联系但又不具备经济法律规范属性的法律部门不应纳入经济法体系,而现行的一些经济法部门也有重新界定的必要。
企业法作为规定企业的法律地位和企业行为规则的法律,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即规定企业法律地位的法律(如公司法、合伙法等)和规定企业行为规则,尤其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对各种企业从经济上加以规制的法律(如中小企业推动法、企业科技进步法等)。
前者作为市场主体的组织法,主要是规定市场主体取得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条件,赋予符合条件的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应该是民商法的内容。
后者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各种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规制,应该是经济法的内容。
四、经济法的人性标准或对人的基本要求明显地高于民法
经济法要求个人不仅做到“利己利人”,而且还要“损己利人”:而民法只要求个人做到不“损人利己”就行了,行为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诚实信用也仅是要求其行为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还谈不上牺牲自身利益满足他人利益的理由,即使如此,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很少有具体的法律条款对其加以具体化或保证其实施,然而,在经济法中,道德化的法律条款却比比皆是,它具体而明确地要求其主体牺牲个人利益以谋求社会的整体公平。
因而,诚实信用与公序良俗在经济法中真正得到了体现。
五、结论
综上,由于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既存在立法宗旨、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别,又有着某些主体行为规则上的共性,因而产生了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行为规制方面的互补性,它们分别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基础和理由,有自己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因而三个法律部门既不能混同也是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
[2]王继军,张均.论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J].山西大学学报,,3
新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循环经济的思考
摘要:现在社会线性型经济体系造成了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来解决发展和环境的.矛盾,本文浅析了线性经济体系的缺陷、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实现载体以及中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作 者:王东东 Wang Dongdong 作者单位:徐州市放射性与危险废物管理处,江苏,徐州,221006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5(5)分类号:X22关键词:线形经济 循环经济 载体
摘要: 合同法在整个(近代)私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以经济法的视角来反观合同法之理念、体系与规则,不仅传统的权利话语之局限性得以显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意义上的私法-社会化的确当性与必然性。
关键字: 私权逻辑 权利话语 法律补给 实质正义
引言
合同法(The Law Of Contract)是最具代表性的私法制度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之契约规则的主体部分,它在社会经济尤其商事交易中发挥着重要而基础的作用。然而,权利话语的过分膨胀,私权逻辑的内在圈囿,加之近代以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公共场域”不断强化的客观情势,已经使得建构在传统权利本位观之上的包括合同法i在内的诸多私法规则面临着日益力不从心的窘境。
尽管20世纪以来受到社会法尤其经济法之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合同法也经由对私权主体之社会义务的一般强调及对契约自由原则的适当规制而完成了由传统合同法向现代合同法的嬗变ii,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即便受到规制,“权利-规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私法调节机制的某些固有惰性,权利主体也仍然因为对利益的天然的不可遏止的追求而经常性地进行“效益违约”。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经济法视角对合同法之理念、体系与规则进行粗略的全景式的解读与评判,并就经济法诸理念之于合同法域的一般性积极意义予以探讨。
一.神圣的与误读的:合同法理念
理念之谓者,原为理想和信念,但此处的“合同法理念”所意图表达的毋宁是合同法所固有的.法律精神与规则诉求(将其外在地表述为“原则”可能更为确当)。合同法作为私法,除了具有一般私法的普遍性的理念(诸如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等)以外,亦有其特殊的“规则诉求与法律精神”,主要是契约自由及由之而引发出的契约神圣与契约相对性等理念。下面笔者将主要围绕契约自由理念在近代和现代的私法中的不同遭际来对合同法理念进行经济法学意义上的评析。
思想层面的契约自由早在罗马法时期就已萌芽,但将其作为契约iii规则的一种原则性理念则是近代私法所确立的,而且也只有在近代私法中,契约自由才第一次具有了如此完备的逻辑体系和规则设计,受到私权主体隆重而特别的强调并发挥出巨大的促进商事交易的积极作用iv。作为近代合同法的基础性的理念(尽管不是全部),契约自由的确切涵义是:契约关系之当事人依法有权自主决定契约之缔结、相对人之选择、契约内容与形式之选择及契约变更或解除之选择等,其衍生出的附属理念包括契约神圣与契约相对性等v。
在近代合同法中,尽管对契约自由理念的表述中有“依法”的字样――表明相关的法律仍然是当事人自由地为契约行为的前置性条件――但是回归到历史中,在近代合同法大行其道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契约自由几近“被视为神明”,从法律规制到学理研究再到私法实践,都在相当程度上对这一理念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误读”:无论是立法者、法学家还是普通的私权主体,人们似乎更注重于对绝对自由契约行为的推崇,而较少地考虑甚至忽视了对私权契约行为基于商业伦理和公共利益考虑的合理限制。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本位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立法(尤其经济立法)的发展,因应社会“公共场域”不断扩大的客观情势,各国普遍通过立法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传统私法规则给予了适当的调整,合同法亦由“传统”而过渡到了“现代”。作为原则性理念的契约自由尽管仍然存在,但其内容已经因为凯恩斯主义所主
一、中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 必要性分析
首先, 创新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是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不是某种关乎社会或政治的制度, 而是一种经济体制。以丰富的商品流通活动来推动国内市场及国外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活动, 在充满协作和竞争的商品交换活动中获取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从而促进我国以致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便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目前, 我国的商品经济正向成熟化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 为了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指导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商品流通实践活动, 创新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 创新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需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的生产、流通及消费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 商品流通很大程度上推动引导着商品的生产及消费活动, 因此,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否可以有序的进行商品流通活动直接影响到商品的生产及消费。因此,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指导商品流通活动的发展, 创新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2. 重要性分析
近些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商品流通逐渐被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商品流通的功能作用也在不断地扩展, 适当的商品流通能够促进市场的供求平衡, 引导保证商品的生产及消费, 从而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及价值得以很好地实现, 继而实现社会经济及资本的良性循环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 科学合理的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不仅能够有效的指导生产及消费活动的发展, 而且还能够指导商品流通活动, 使其功能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商品流通经济理论领域相关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
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中多层次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是该体系创新发展的基础, 构成商品流通活动的要素有很多, 而且它们所处的层次领域不同, 运行过程也不同, 它们的动态发展使人们对商品流通活动中的多层次概念不断的进行着创新, 继而推动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因此, 对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领域内相关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有助于对整个体系创新发展的分析理解。
1. 商品
商品跟产品不同, 产品是包含劳动的生产物品, 它的形态有两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交换有贸易及商品交换这两种形式, 目前有4种类型层次来界定商品交换中商品的含义, 分别是交换动机论、交换活动论、交换实现论以及消费实现论。交换动机论认为商品就是那些出于出卖的动机而生产的物质形态的产品;交换活动论认为进入交换活动领域内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产品就是商品;交换实现论认为商品是通过交换实现所有权转移及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消费实现论则认为商品是通过交换实现价值并通过消费实现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产品。由此可见, 商品的定义随着人们深入的认识而处于不断地创新发展中。
2. 流通
人们对流通的认识大体上分为流通环节论、流通要素论及流通主体类型论这三种。生产、流通、消费形成了整个的社会生产过程, 其中流通是整个过程的中间环节, 包括分配和交换。因此, 流通环节论即认为流通是使产品从生产出来到被消费这个过程的桥梁, 具备促进保证生产及消费的功能;流通要素论是指产品和有关产品的各要素的总体流通;而流通主体类型论是指产品及商品流通的集合。
3. 产品流通
产品流通是指产品所有权转移这个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流通主要表现为对产品进行计划分配而发生的“物流活动”;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特定情况下这种“物流活动”仍然存在, 比如救援物质、军品物质及战略储备物质等。
4. 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不同于产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4种理论:商品交换活动总体论、商品转移过程论、商品交换活动与过程结合论及商品交换活动“产业论”。商品交换活动总体论认为商品流通是独立于商品生产, 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且以货币当作媒介而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商品转移过程论认为商品流通是利用一定的流通形式、流通渠道及流通环节把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的整个过程;商品交换活动与过程结合论认为商品流通包含三部分, 一是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不同功能作用的所有要素都已商品化, 比如商品实体、劳动力、资金、科技等要素, 二是不同形式及品类、多个环节及范围的商品交换活动, 三是商品实体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这个过程中所发生活动的总体。商品交换活动“产业论”认为商品流通是一种独立的产业形态, 通常被称为“流通产业”。
5. 商品流通的载体
众所周知, 商品流通的载体是市场, 但随着市场活动及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 市场的含义也演化的愈加丰富, 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具体来讲, 人们对市场的定义主要发展为4种理论:商品交换场所论、商品交换关系论、商品消费需求论及商品交换活动总体论。最早出现的商品交换场所论简单的认为市场只是具有交换主体、客体场地及设施的这样的一个用于交换商品的场所;而商品交换关系论则对市场有了进一步的阐释, 着重强调了由商品交换活动产生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消费需求论认为市场是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以及虽暂且尚无购买能力但却客观存在的需求, 而这种认识的前提是需具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商品交换活动总体论认为市场不仅包括物质及非物质形态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 还包括使商品交换活动总体正常运行的总过程, 比如需求调研、市场定位、产品设计、资源购置、产品的生产及加工、商品的存储、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等。
三、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重点研究对象
一般来讲, 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即商品流通活动运行的总过程及其规律, 而商品流通的运行规律因其客观性则应作为重点来研究。
1. 商品的市场供应必须适应商品市场的需求规律
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 产品供求关系自然统一, 但随着产品流通活动的产生, 逐渐出现了产品产品供求的矛盾, 这种情况下, 产品供求规律开始出现并逐渐发挥作用。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产品逐渐转换成为商品, 通过市场这个载体, 商品的市场供应和需求便产生了而且商品的市场供应必须适应商品的市场需求, 基于这种客观必然性, 商品市场供应必须适应商品市场需求的规律便形成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商品流通的要素、规模及过程也处于不断地增加、增长及延伸状态中, 这样一来, 就更加明显的突出了商品市场供应必须同商品市场需求相适应这个规律的要求及其产生的作用。
2. 商品价值实现规律
实现商品价值是存在于商品流通活动中的客观规律。商品价值实现规律要求要对商品流通的各环节及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组合, 通过一定的形式以最少的费用把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供给消费者, 实现商品的价值。此外, 该规律还能引导商品随着市场需求结构及规模的变化而在生产结构、规模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节省了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 为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开辟了道路。
3. 市场商品竞争规律
商品能够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实现价值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活动中, 商品竞争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状态, 因此, 市场商品竞争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商品竞争规律体现为在不同的流通要素及环节中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这也是该规律的特殊性所在。
四、总结
总之, 创新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 充分理解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中相关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创新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分析存在于商品流通领域内的主要经济规律, 则能够重点突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 有助于整体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的商品流通运行不规范、区域发展不平衡, 因此, 将商品流通的发展模式规范化, 将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科学化势在必行。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中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其次对商品流通经济理论领域内的相关基本概念的创新发展进行了详细探讨, 最后对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枫.论中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J].商业时代, 2014, (03) :127-128.
[2]刘敏.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 2011, (35) :15-16.
2016年去产能、去杠杆压力仍大
已公布的201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总体平稳基调下继续呈现弱势,无论是企业盈利状况,还是投资状况等,都加大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即使有较为平稳增长的消费、一线城市房地产的回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等积极信息,但这些正面信息依然没有对冲经济回落的趋势。
如果结合2015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力度在加大的托底政策,包括10月24日的降准和降息等,我们对短期中国经济增长倒并不悲观。随着这些短期托底政策力度的如期加大,2015年四季度乃至2016年初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呈现短期回升态势,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托底政策效果在短期显现之后,中国经济如何处置依然存在的过剩产能,以及还处于积累中的债务杠杆,进而提高经济效率。
2016年中国经济会面临更为沉重的去产能、去杠杆、提高经济效率的中期挑战。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进展差异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不同行业的差异和分化上。具体来说,服务业和消费行业的表现一直良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活动开始活跃,但是房地产投资回升较弱,一些创新型行业表现也比较出色。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第二产业的增长非常疲弱,PPI已连续四年下降,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库存依然居高不下,一些产能依然过剩的上游行业、高杠杆行业在2016年必然面临破产重组、清理过剩产能的艰难任务;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也不能主要依靠部分高杠杆行业的债务持续上升和积累,而是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去杠杆的过程。但这又是中国经济重新走入上升周期、推动经济转型进展所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风险将主要表现为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
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可能会导致银行业不良资产一定幅度的上升。目前在香港市场上市的银行股的估值,从历史水平看确实处于相对低的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投资者预期,随着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逐步推进,这些潜在的经济风险会暴露为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从目前的银行估值水平来看,市场预期未来银行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比率在10%左右,这一预期水平远远高于银行现在的实际利率水平,这也显示出市场现在比较悲观地预期未来银行业将经历一个资产质量恶化的时期。
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在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可能会加速恶化的预期,实际上是基于中国现在的金融结构特征,以及此前经济波动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在从对资源粗放投入的传统制造产业高度依赖,转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均衡的集约式发展,普遍特征是从重资产转向轻重资产并存,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和有形资产并存。经济领域的这些动向产生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而银行融资体系的特征是习惯性地服务于资本密集、重资产的工业企业。
类似的产融不协调不仅延缓了中国产业转型的步伐,也使得个别重资产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银行的大量信贷基于抵押担保业务特征等,主要投向的是重资产行业,过剩产能的出清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资产质量的恶化。从银行业公布的数据看,自2013年一季度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上升,截至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1.39%(2013年一季度为0.96%)。而且从不良率上升的势头上看,制造业是显著快于第三产业的。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4年采矿业和制造业的不良率均上升了0.8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第三产业的不良率上升趋势则缓慢得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不良率上升了0.56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和金融业的不良率分别上升了0.13个和0个百分点。
过剩产能的缓慢出清,以及去杠杆的迟迟难以推进,可能会进一步放大金融资源的错配,延缓经济转型的进程。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恶化会损害银行的信贷投放意愿,进而对高度依赖银行融资的经济运行产生向下的负反馈,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首当其冲成为信贷收紧的牺牲品。过剩产能的“僵而不死”,仍在消耗信贷资源,对新兴产业产生了信贷挤出。尽管表面上降低了局部风险爆发的可能,但却是以延缓产业升级的进程为代价的。
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路径有待疏通
中国的融资体系仍以银行等间接体系为主,在银行体系不良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加之其对经济前景不明朗的看法,银行主体的惜贷情绪可能加剧,从而导致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受阻。当然,不可否认,宽货币带来的利率下行减缓了债务率攀升的冲击。2015年以来,央行进行了多次降准(包括定向降准)、降息,但是整个社会信用扩张并不显著。
首先表现在整个社融和信贷数据上,信贷资源仍在向政府信用倾斜。截至2015年9月,新增社会融资11.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0.9万亿元;三季度的新增人民币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虽然表面上看,社融和新增信贷量在三季度均有不错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信用有所恢复,其中有一些干扰因素。三季度有专项金融债撬动的配套信贷投放影响,6000亿元的专项金融债在9月之前已经全部投放,4倍至5倍的杠杆自然会带动较大的信贷投放量,这在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上反映得尤为显著。因此,银行对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的热情较高,从侧面也反映了其对其他行业放贷的谨慎。如果将稳增长带动的这部分信用剔除,整个社会的信用扩展则并不通畅。类似的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也曾出现过。如果仅仅看M2,日本货币供应得以维持在2%~4%的水平,但实际上主要是由于政府逆周期的财政扩张、信用创造,来自私人部门的借贷则是负增长。
其次,债券市场融资利率的下行对新兴产业惠及有限。虽然2015年债券的供给量较大,但在较为宽松的流动性下,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收益率和在一级市场上的发行利率均出现了下行,但从实际产业影响看,新兴产业目前并未从中受益良多。第一,目前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债门槛仍较高,很多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难以达到这个门槛;第二,从债券的收益率上看,大幅下行的券种几乎均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的收益率并未出现明显下行,在流动性充裕之下,企业债和国债的收益率差并未显著收窄,表明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依然较低。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主动推进去产能和去杠杆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要想促使宽货币更好地向宽信用传导,金融体系不仅要承担过剩产能消化的压力,更要承启新兴产业向上的融资需求;同时,高杠杆行业的去杠杆也是难以回避的任务,经济增长不可能依靠债务的持续增长。
由于当前这一轮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中上游行业、重资本行业,而这些行业又大都与国有企业有紧密联系,因此需要当前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做更有力度的配合。比如,在国有企业改革的举措中考虑出台专门推进去产能、去杠杆的配套政策,制定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成本分担机制,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等。
【中国经济法体系】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09-25
中国经济发展07-22
中国经济信息社06-06
中国经济专题三10-15
中国经济学年会10-18
中国特色经济建设11-06
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06-12
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06-14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06-28
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