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裤背后的文化意义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牛仔裤背后的文化意义(精选5篇)

牛仔裤背后的文化意义 篇1

【摘要】本文从“中国红”色彩的发端起源,以及中国古代传统对红色崇拜的由来,简要探究红色背后文化意义的探究,使我们更理性的发掘红色,以及中国红色为主导的色彩文化的内涵,更透彻的了解颜色本质而得以在设计中传承与创新。【关键词】中国红;文化意义;物质基础;自然崇拜

红色由于其自身的颜色特性,以及所具有的心理影响,在众多古代文明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国,红色具有超过其它色彩的更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国色”。这与中国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传统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今提到红色,首先想到的意义是热情,吉祥,喜庆,兴旺,百事顺利……“中国红”是中国色彩文化的精髓,探究其的历史渊源才能更透彻的了解其本质和文化内涵从而得以传承甚至创新。本文将从对于红色的崇拜的地理及物质基础,社会文化基础等方面进行简析。

地理环境促成的农业文明发展

我国位于地球上最辽阔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侧。而东南濒临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北部、西北部则深居欧亚大陆的中心,可谓陆海兼备。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属于大陆─海岸型民族。同时中华民族生活的东亚大陆,远离世界其他文明中心,周边多有地理屏障:东濒茫茫无际的太平洋,北临漫漫戈壁和浩瀚的原始针叶林,西南阻隔着世界上最庞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这种一面朝着古人难以超越的太平洋,其他三面为陆上障壁所阻,而内部又相当开阔的环境,造成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同时,黄河流域充沛的水源与平坦广阔的地势,形成了中华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这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久远而深刻的。

农业生产是中国(中原)人最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农业文明所衍生的文化特征如下: 古代农业生产与自然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我国古代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播种,耕种,灌溉等技术,“靠天吃饭“仍一点不为过,对先民而言,万物生长的根本要素是太阳,人类自身离不开太阳,而关乎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太阳,这就成为了太阳崇拜的极为重要的根源之一。

另外,农业文明的高度发达,与农耕技术的发展,农时的计算和掌握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这些技术与经验,为祖先历经数百上千年流传下来,古人对于祖先的崇拜,便同这种经验传承密切相关。尙血观念虽在各民族原始文化中均有体现,但中国祭礼中的用血制度,更同祖先崇拜紧密联系,《说文·血部》,“血“字之源即在“祭所荐之牲血也“。甲骨文中”血“字的写法正是血滴入器皿之状……种种史料表明,因此,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同中国的血崇拜有着更加深刻的联系。

太阳崇拜和血崇拜在世界各个古老文明中均有体现,但所查资料未有论及其与中国原始文化更密切的关系,以上基于自己的理解,简述了中国古代文明基础——农业文明与二者的关系。

”中国红“的物质基础

朱红色是被人类所使用的古老颜色之一,证据出现在中国史前史中。朱红是一种不透明的朱砂而制成的颜色,从上古已使用。而最纯正的朱砂出自中国,因此又名“中国红“。

朱砂是汞与硫的天然化合物,是红色的固态矿物,化学成份为硫化汞(HgS)。优质的朱砂呈晶体状,晶形属三方晶系,常呈菱面体或板状。另有呈块状、粒状、粉末状等形态,质量等级有所不同。具体色彩有鲜红、暗红及黑色。制备的时候,一般用胶将其收成膏状,这样可以直接蘸水取用。

朱砂在我国,很早就由于其红色的色相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并被应用到生活与艺术创作中去。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朱漆文物—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三层文化的木胎漆碗,出土时红光闪闪,光谱分析其成分与长沙马王堆漆器相同。也就是说,我国至少在约6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朱砂来进行装饰。

朱砂红的重要地位取决于朱砂的物质特性,一是它的红色色彩与血液色彩相联系,而与相关祭祀,墓葬,医药等结合;二是它的色相与太阳,火焰的颜色相联系,进而被引入阴阳五行理论中,影响服饰,礼器用色等;三是朱砂本身的防腐作用,在墓葬艺术中广泛应用,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有密切联系;另外,保存较好的出土的漆器等使用朱砂颜料的文物,其颜色仍鲜艳逼真,朱砂本身的可通过化学方法炼制出水银,与炼丹术相结合,均体现了永恒与生命的意义。

太阳崇拜

光明和温暖对于人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几乎各地,各民族都有对于太阳神的崇拜,原始人类对于光明和温暖的本能渴求激发了对于太阳的崇拜,并认为自己的生命源于太阳的恩赐,便把太阳视作孕育万物的生命之神,而红色象征了太阳的色彩,因此对于太阳的崇拜衍生成对红色的崇拜。

但这些只解释了原始民族对于太阳的崇拜和对红色的崇拜,为何红色对于中华民族有更独特更深刻的影响,并没有说明。上面也已经说到,农业文明的高度发达,与中华民族对于太阳的崇拜有着深刻影响。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发现了火,并学会了保持和使用火。火可以驱走寒冷和黑暗,它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德国学者利普斯在其《事物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淮南子·天文》又言“:积阳热气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从太阳崇拜中延伸出了火崇拜,而对红色的崇拜也被顺承了下来。火是人类改善生活状态的重要工具和现象,因其从天而降,能驱邪逐魔、消灾去污,进而亦被视为神物。鲜明的红色作为火的标志也被世人所崇拜。在中国,传说中的神农氏教给人们如何种植谷物,使人们不受饥饿的困扰,后世尊称他为“炎帝”,有史料称:“炎帝,火德,其色赤。”而农业文明的发展确立了神农氏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炎帝,赤色,也成为重要的崇拜对象。

日神崇拜还有一个分支,即凤鸟崇拜。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鸟中之王,它与太阳,火,红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凤凰生在南山,居在丹穴,在方位上对应南方,五行上对应火,所以太阳崇拜,火崇拜和凤鸟崇拜是一脉相承的。正统的八卦图中,青红二色对应农时节气,对应方位,对应时间,南方正红充盈,对应凤鸟,为夏至之时。此图与农业生产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也是红色与中国的发达的农业文明关系的一个重要印证。《鹃冠子·度万》说:“凤凰者,鹑火之禽,阳之精也。”据文献资料记载,原始时代的南方稻作名族以“鸟”为图腾。这种鸟古称“丹雀”,又称“阳鸟”、“鸾鸟”,就是凤凰神鸟的原型。周人和楚人崇拜凤鸟,亦崇拜红色。周代的文化奠定了后世儒家文明的格局,楚国的文化由汉代文化所继承,故周人和楚人的尚红文化流传至今,为我国色彩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血液崇拜

红色崇拜的另一源头是血崇拜。红色是血的颜色,对血液的崇拜催生了对红色的崇拜。生物体伴随着母亲的血出生,血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生命的源泉。“据了解,一些近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认为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 所参考资料提及关于红色的血液崇拜来源,均只关注原始人类将红色与血液颜色相联系,认为血液具有通天达地之巫术能力,这点确实不容忽视,但几乎所有原始民族都对于血液具有不同程度的崇拜,未发现论及对于中华民族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人来说,农业文明高度发达,衍生的文化意义是对于经验传承,对于祖先的高度重视,儒家推崇孝治天下,儒家礼典上则将上古的血崇拜与血巫术加以仪式化和制度化。儒家经典(“三礼”及其它经书)又将其文本化。血液崇拜对于中国人而言,更重要的部分是对于祖先的崇拜。

自先秦甚至更早以来,祭祀礼仪用血制度便已形成,《礼记》《礼器》《周礼》《国语》等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此处不多赘述,种种史料表明祭祖之礼中都存在献血程序。

结语

牛仔裤背后的文化意义 篇2

得克萨斯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平坦, 温带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决条件。内战之后, 前士兵、前奴隶等人员大量地涌入得州, 使得州拥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由于得州的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和北方对牛肉需求量的大量增加, 牛仔这一行业开始新兴起来了。牛仔文化成于社会自然环境, 也败于社会自然环境, 由于铁路的普遍建立, 过度的扩大养殖规模, 以及难以度过的冬天等等, 牛仔行业在大约三十年后走向了没落。

1.1 得克萨斯州的自然环境

得克萨斯州, 简称得州, 被称为牛仔的故乡。得州是美国土地面积第二大州。得州地形地貌不算是特别复杂, 北部地形比较平坦, 东部也比较平坦, 树林成片, 得州东南多森林和沼泽, 得州西北则稍有一些峡谷或者台地等地形地貌。人们一般倾向于从地理上把得州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即西湾沿岸平原区、北部中央平原区、大平原区以及佩科斯区, 从这些名称上来判断也可以看出得州平原甚多, 给人以地势很平坦的感觉。也许正是由于得州的地势平坦, 西进运动中的人们才易于到达此地。得克萨斯州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 南部有少量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得州降雨量各地有所不同, 近海地区降雨较多, 而内陆区域比较干燥。总的来看, 得州的自然条件对植被生长较为有利。

由于得州平原面积广大, 再加上降雨还算丰沛, 历史上的得克萨斯州曾拥有广袤的草原, 植被非常丰富。这里曾经是野生动物们的天堂, 各种牲畜非常富足, 这也为其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成为所谓的“牧牛王国”提供了必备的先决条件。“从地域来看, 得克萨斯可以说是牧场最早兴起的地方”。[1]

1.2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社会环境

得州的文化是开放性的和多元性的。历史上, 得克萨斯曾属法国、西班牙和墨西哥管辖。由于美国西进运动的开展, 大量的移民涌入得克萨斯地区, 数年之后, 得克萨斯总人数已经增加了很多, 而此时墨西哥政府未能满足其某些在他们看来非常合理的要求, 因此, 德克萨斯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谋求独立。德克萨斯的独立使得美墨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 终于在美墨之间爆发了战争。战争的结局是包括得克萨斯地区在内的墨西哥的大约二分之一的土地并入了美国。

得克萨斯于1845年正式加入联邦。得州是蓄奴州, 允许蓄奴。在北方胜利之后, 大量的内战前士兵涌入得克萨斯州, 由于废除了奴隶制, 大量的前奴隶也涌入到得克萨斯州, 这都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力资源得以快速增长, 这些人力资源的增长为牛仔行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人力基础。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北方胜利者在前蓄奴州进行的重建遭到一些白人前奴隶主的反对, 一些骚乱也时有发生。当时社会不稳, 人民生活也有些充满混乱和危险。虽然如此, 由于利益所在, 养牛产业在得州还是得以迅猛发展, 牛仔这一行业在得州兴盛起来了。

1.3 牛仔的历史

尽管牛仔在得州或者美国西南部仅仅兴盛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 但是牛仔们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牛仔文化, 成为美国的历史上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牛仔 (cowboy) 美国人又称为牧童。”[2]传统上, 牛仔是一种牲畜牧人, 在北美洲的牧场照料牲畜。他们往往骑于马背之上, 从事与牧场相关的广泛的工作。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西进运动在美国重要地区趋于结束, 但是一种新形式的西进运动开始了, 在这个时期, 有三个重要产业在西部兴起, “牧牛王国”就是其中之一。大量的牧主和牛仔来到此地, 使这个未曾拓殖的草原逐渐为人所知, 也使边疆的概念慢慢消失了。来自于墨西哥的西班牙后裔人和一些来到此地的美国定居者在得州引进了一种广泛的牧场经济, 这种经济在整个得州不断迅速向北蔓延。内战后, 美国劳动力丰富, 大量的退伍士兵和以前的黑奴迅速投入到了牛仔这一行业。在此之后, 德克萨斯见证了几近三十年的牛仔的繁荣。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北方对牲畜需求量的减少、铁路运输的便捷和暴风雪对开放性牧场的影响以及其他原因, 牛仔衰弱了下去。分析得州牛仔行业兴盛衰亡的原因, 可以说不但牛仔行业的发展兴盛受到了得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且牛仔行业的衰亡也是因为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2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牛仔文化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牛仔文化的影响有很多方面, 其中对牛仔服饰、牛仔工作性质和牛仔性格养成三方面的影响最为典型。

2.1 对牛仔服饰的影响

谈到牛仔文化, 最典型的就是牛仔服饰这种显性的文化。今天上至王族或者政府高官, 再到百万富翁或者企业高管, 下至蓝领工人, 也不论男女老少, 几乎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牛仔服装。牛仔服饰甚受世人欢迎, 牛仔服饰的风格也为当今世界的时装贡献颇多, 使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觉, 牛仔服饰的起源是来自于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们的闭门造车的结果, 但是, 事实却远非如此。

大部分牛仔服饰都源自于实用的需求或者是为了适应牛仔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其中大部分的服饰是对墨西哥牧者服饰的改造, 部分是对土著美洲人和山地居民服饰再创造。这种改造既是为了适应德克萨斯等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 也是为了适应他们的工作需要。牛仔们的服饰必须便捷, 耐磨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身体。

几乎从上到下, 牛仔的所有的服饰都是为了应对得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牛仔帽高顶、宽边, 顶部和两侧略有凹陷。牛仔帽有多种风格, 它最初深受斯戴森设计的“草原霸王”的影响, 而“草原霸王”主要是为了西部的气候条件而设计的, 牛仔帽的作用在于防晒、防风或者保暖等实际用途。印花大方巾它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大的围巾, 既可以用于擦汗, 亦可用于面部的遮挡尘暴。手套主要是用鹿皮或者其他皮革制成, 它柔软、灵活, 非常适用于诸如抓住锋利的线体, 各式各样的工具以及清理杂草和植被, 同时亦具防护之用。牛仔裤用帆布或者斜纹粗棉布制成, 用来保护双腿, 防止裤腿被丛林或者其他危险品戳坏。讲究的牛仔裤还有一条柔软的内裤缝线, 用来保护人在马背上时的大腿和膝盖。皮套裤是用来在马背上时护腿的, 尤其是穿过浓密的丛林时或者是从事与牲畜相关的粗重的活计的时候。牛仔靴是一种可以保护小腿的高筒靴, 鞋尖尖利, 易于使脚进入马镫, 高跟可防止人在马鞍上时脚滑出马镫。

这些典型的牛仔服饰都可以证实它们是用来适应工作性质或者适应得克萨斯或者美国西部的自然环境的。这种设计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牛仔的身体和适应他们的工作需要所设计出来的。

2.2 对牛仔工作性质的影响

“牛仔是西部开发的主力军, 是富有天才奇想的西部小说家们笔下的神话人物。”[3]我们熟悉牛仔是因为文学作品或者美国电影。在我们的心目中, 他们是浪漫的、自由的、是英雄式的人物。他们天马行空, 随心所欲, 自由自在。事实上, 他们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他们是美国历史上一群特殊的劳动群体。牛仔的工作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赶拢, 一种是长途贩运。这两种工作哪一种都不轻松, 他们必须用他们的汗水、勇气、智慧、甚至是血泪和生命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

得州的环境非常不同于欧洲那种农作和定居的生活, 也不同于美国的其他地方。比如, 草原上树木的缺乏意味着这里的人们不能获得用于建造房舍和仓房、扎篱笆和用作木柴的传统材料。某些地方水源的缺乏和有点半干旱的气候使灌溉非常困难。由于得州的种种特殊之处, 人们在此处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这是一种籍由来自于墨西哥的西班牙裔人和美国南方的定居者们引入的、范围极广的得州牧场经济, 而牛仔就是这种经济模式选择的自然结果。内战时期, 林肯总统在1863年颁布了《解放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人们可以用微不足道的钱获得一片土地, 黑奴也成了自由人。战争结束后, 许多士兵从战场返回家园。一些白人, 受天定论的影响, 也来到了这里。因此, 得克萨斯获得了丰富的劳动力。这一切都为牛仔在内战之后迅速繁荣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但是, 此时联邦政府开启的重建计划受到了白人的强烈抵制, 一些骚乱也不时会出现, 因此, 在当时人们并不具有一个平和的环境。

因为养牛的利益所在, 又由于环境的不太稳定, 牧主们雇用了很多牛仔。牛仔们日常工作非常繁重。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赶拢, 以确定不同牲畜的归属。同时, 北方对肉牛的需求大大增加, 有时每头牛在北方市场能卖到高达四十美元的高价, 这使长距离成群驱赶牛群到市场贩卖成为潜在的获利颇丰的事, 对于得克萨斯尤其如此。这也就形成了牛仔的第二项重要工作, 也就是长途贩运。牧主对于牛仔的需求以及牛仔行业发展都与得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牛仔在此时期成了一种特殊的劳动力。由于草原非常广大, 牧主常常在其牲畜上烙上记号的方式进行开放性的放养。由于各个牧主的牛群往往使混在一起的, 所以在某些时候需要进行区分, 以便在某些时期进行统计或者交易, 这被称作是赶拢。“首先, 赶拢是牛仔们在牧场上从事的最艰苦的一项工作。”[4]在赶拢的过程中, 虽然是在一些原则和组织下进行, 但是由于德克萨斯长角牛本身的不驯服性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这项工作既是艰苦的, 又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

随着长途贩运可以带来暴利, 很多牛仔开始为牧主们从事长途贩运的工作, 因此, 牛仔们往往要在马背上行走数月, 他们的工作很脏很累, 会呼吸很多尘土到肺里, 对健康造成了极大地伤害。他们也会遇到诸如印第安人突袭或者犯罪分子抢劫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牛仔们的忠诚、智慧和勇气了。有时, 牛仔们会为了保护牧主的牛群付出生命的代价。牛仔的工作是充满未知、挑战和危险的。

当然, 牛仔们的工作很多很多, 他们的工作甚至还包括一些琐碎的工作, 比如割牛角, 阉割小公牛等。这些工作看似琐碎, 但是有时候也是危险的, 因为德克萨斯长角牛难以对付是出了名的。

在牛仔们艰苦和危险的工作中, 一个算是比较有趣的情况就是赶拢时初生小牛的确认, 因为初生小牛一般都是跟着母牛的, 这样牧主们的财富就增加了, 但是牛仔们在此时却必须给小牛们烙上印记, 他们的活计也相应地增多了。虽然如此, 确认初生小牛也算是他们这种艰苦生活中的一丝慰藉吧。

“现实中的牛仔与影屏中神采飞扬的牛仔形象迥然不同。”[5]电影中出现的浪漫的牛仔形象在现实中实际上是很难出现的。

2.3 对牛仔性格养成的影响

“美国西部故事是美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产物。”[6]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牛仔们形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美国精神的性格。他们的精神被称之为牛仔精神。由于他们必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不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 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有时需要从事危险繁重的赶拢工作, 有时需要骑在马背上数月地驱赶牛群, 有时他们需要会面对未知的危险, 有时却需要智慧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 牛仔们是开拓美国边疆的先行者。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的价值观和精神对塑造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2.3.1 个体主义和自立

个体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 它既可以指一种独立和自立的一种习惯或者原则, 也可以指一种倾向于把个人行动的自由看得胜过集体或国家控制的社会理论。自立自强是个体主义的应有之意。自立自强意味着独自做事和独自做出决定并独自承担后果和责任的能力。牛仔们是西进运动主要代表, 是边疆的开拓者。“西进运动加强了美国人喜欢独立, 不依赖别人, 甚至不依赖父母的个性。”[7]因此, 由于他们工作性质的需要, 牛仔们既孤独又勇敢。他们的生活远离工业化的北方地区, 他们与艰苦的自然条件做斗争, 他们努力地去适应艰苦的生活方式。牛仔们相信他们自己处事公正, 并能独自做出决定, 并承担他们所做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他们按照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的方式生活。因此, 他们形成了个体主义和自立自强的特征。

2.3.2 自由

美国人有着长期以来追求自由的传统。独立战争前, 为了避免本国的宗教和政治的迫害, 大批的殖民者来到这片新的土地寻求宗教和政治的自由。美国的独立战争的爆发,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英国的管制严重干扰了其美洲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的自由。美国建立后, 国会也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以最大的限度来保护人们的自由。自由一词在美国是家喻户晓和常被提及的词汇。自由对美国人民意味着一种向往, 意味着一种随心所欲地生活的状态。自由意味着他们可以不受政府、统治贵族、教会或者其他有组织的当权者的打扰, 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不受控制的自由是这个新生国家的基本的价值观, 并且也因此而不断吸引着新移民来到这个国家。自由是美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也是追求美国梦的一种具体体现。许多前奴隶和前士兵, 甚至是一些相信天定论的白人都来到得克萨斯寻求自由。他们认为, 以此方式, 他们可以做自己所想做。他们自得其乐, 他们喜欢驱赶牛群的感觉。对他们来说, 也许马背上的驰骋也就意味着无拘无束的自由。

2.3.3 努力工作和乐观主义

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作为上帝的选民, 他们必须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他们的价值。同时, 早期由于战胜和改造自然的需要, 美国人必须努力工作来生存。因此, 自从来到这片土地以来, 美国人非常重视努力工作。在他们看来, 准时完成工作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他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牛仔的工作性质的需要, 他们的工作有时非常危险, 有时又必须冒险, 所以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以便生存下来。

乐观主义是一种把情况或者事件解读为最好的心理态度或者对世界的认知态度, 这一观念也往往延伸至包括希望未来的情况将以最优的方式展开。美国人民坚信其未来将会逐渐越来越好, 这也是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如我们所知, 牛仔的工作是枯燥、繁重和危险的, 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无法胜任此一工作的。为了生存下来, 他们必须深富乐观主义精神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困难。

3 结论

综上所述, 牛仔以及牛仔文化的兴衰深受得克萨斯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首先, 得克萨斯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为牛仔及牧主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其次,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得克萨斯卷入了内战并为北方人所击败, 使得很多退伍的士兵以及获得了自由的奴隶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做牛仔这个行业, 为牛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员条件。再次,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牛仔迎来了他们的没落, 这也是由于众多的自然和社会原因造成的。“在西部牧区, 牧场主放牧的牛群数量大大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8]过度的放牧、盲目的竞争与扩规、畅通的国家经济物流、时运不济的灾难性的冬天以及大批农民的涌入到大草原等等种种自然和历史条件共同结束了美国历史上这段不同寻常的时期。

不但是牛仔的兴起、发展和衰亡深受得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短短三十年之间他们所形成的独特的牛仔文化也是深受得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这些影响既包括对显性的牛仔服饰文化的影响, 也包括对其工作性质以及相对隐性的牛仔性格养成的影响。牛仔的服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种衣服的设计既需要符合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需要, 也需要符合牛仔那充满未知挑战和危险的工作性质的需要。牛仔们的工作性质需要求他们必须勇于面对困难, 战胜挑战, 所以他们逐渐形成了代表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个人主义、自立、自由、努力工作和乐观向上等性格, 这些都是牛仔文化的隐性特点。

尽管得克萨斯州的牛仔文化看似已经淹没于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 但是得克萨斯牛仔们所发展出的独特的牛仔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 甚至还对很多政治家也影响至深, 比如被称为牛仔总统的小布什总统, 所以牛仔文化其实在美国并没有真正消亡。牛仔文化不但是美国的, 也是世界的, 这一现象值得文化学者们更多和更深的关注。

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牛仔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等地迅速兴起。受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影响, 人们往往认为牛仔是一群充满正义感, 工作轻松, 生活浪漫潇洒的人。事实上, 他们在美国历史上属于一群特殊的劳动群体, 工作艰辛, 生活贫苦, 鲜有时间和金钱进行享受和浪漫。牛仔生活的各个方面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颇深, 尤其以对他们的服饰、工作性质以及性格养成三个方面的影响为著。得克萨斯州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塑造独特的牛仔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国,得克萨斯州,环境,牛仔,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越卓.美国拓荒时期西部牛仔生活状况及其影响1866-1885[D].辽宁大学, 2011.

[2]钱锡银.美国西部的牛仔[J].大众科技, 2009 (2) :206-208.

[3]杨永.牛仔西部小说的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6) :36-38.

[4]李军.美国西部牛仔和牛仔文化[J].社会科学论坛, 2003 (6) :45-50.

[5]林素容.美国西部牛仔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影响[J].陇东学院学报, 2010 (3) :83-86.

[6]杜可富.牛仔神话-美国文化的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74-76.

[7]庄启明.析美国西进运动中的牛仔精神[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102-103.

“申遗热”背后的文化忧患 篇3

[摘 要]兴教寺事件一度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折射出我国“申遗热”背后对文化利用的急功近利。功利性申遗是对文化的不尊重,会对文化造成很大的伤害,并且严重背离我国最初申遗的文化理想,值得深思。学会理性地看待世界遗产,同时培养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并辅以良好的制度保障,是使申遗回归本初理想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申遗热;文化伤害;兴教寺;世界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11 ― 04

上世纪60年代,阿斯旺大坝修建在即,尼罗河谷里的珍贵遗迹有可能因此而被毁灭。为了帮助埃及抢救这些古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很多国家对抢救行动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最终成功地把阿布辛贝神殿等遗迹在高地按原样重新组装了起来。这次保护行动给后来的一些遗迹抢救行动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的努力下,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遗产保护,并最终于1972年催生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缔约国内的遗产资源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申报、考察、评估、审议等程序,并通过世界遗产大会的投票表决,才能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员。

一、我国申遗的缘起和初衷

(一)缘起

我国最初决定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由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推动的,侯先生因此被称为“中国申遗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工作与考察的侯仁之从外国同行处了解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当时,许多外国学者都认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应该加入这个公约,让世人通过国内珍贵的文化遗址和风景名胜更好地了解中国。侯仁之对中国加入公约的事非常看重,回国后就立即联手一些学者为此起草提案、奔走努力。1985年,提案送交全国人大并引起高度重视,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我国加入公约,我国从此开始了申遗之路。

(二)初衷

从我国申遗的缘起来看,我国申遗本初的文化理想首先是为了弘扬中国悠久的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其次,加入公约,就意味着愿意遵守公约中的各项规定与公约蕴含的精神内涵。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宗旨在于考虑到全世界的遗产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破坏的威胁越来越大,而任何遗产的毁坏或消失都会造成全世界遗产的枯竭;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等原因,国家一级保护遗产的工作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整个国际社会有必要采用公约的形式来对遗产的保护提供帮助。〔1〕〔2〕由此可知,我国申遗的文化理想还应该包括公约的精神,即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国的遗产,确保遗产的价值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得以保持或增强。此外,申遗意味着对本国遗产的珍视,意味着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觉。综上所述,我国申遗初始应该有三大文化理想:一是把中国灿烂悠久、独具魅力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二是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祖宗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三是唤起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二、“申遗热”兴起的原因

我国于1985年成为公约缔约国;1986年,经过精心准备,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长城、故宫等第一批申遗项目,并于1987年12月在印度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年会上顺利获得通过。此后,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情便一直高涨,很多地方不惜耗费巨大的物力和财力去争取世界遗产的头衔。截至2014年6月25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居全球第二。有文物保护的官员说,我国申遗的队伍已经排到下个世纪。国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申遗,除了申遗成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外,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一)申遗成功带来的遗产地知名度的提升

世界遗产的头衔可以极大地提升一个遗产地的知名度,这是申遗热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申遗成功后,次年游客量就增加了百分之十。〔3〕西递、宏村等先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成为世界遗产后,很快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根据媒体报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游客增加明显。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相关负责人认为,梯田申遗成功对游客数量的增加有很大影响。申遗成功使得哈尼梯田从一个风景壮美秀丽之地成为唯一一个以族别命名的代表农耕文明的遗产地。事实证明,世界遗产“金字招牌”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可以给一个景点带来耀眼的光环。

(二)知名度提升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一个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知名度会大大提升,能够为该地带来丰富的客源,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收益,这是申遗热久不退却的根本原因。山西平遥古城申遗之前的门票收入只有十几万元,1997年申遗成功后,门票收入跃至数百万元,而当地的旅游综合收入则达数千万元。〔3〕2000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将国内的众多世界遗产作为重点产品推向国际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获益极大。丹霞地貌、哈尼梯田等地区成为世界遗产后,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旅游收入也有很大增长。可以说,申遗热背后是巨大的功利性。

三、“申遗热”背后的文化伤害――由兴教寺事件引起的思考

正如前文所述,申遗热背后是追逐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力。当我国世界遗产的数量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对“申遗”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时,我们却在逐渐背离申遗的初衷:申遗的根本目的不再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保护珍贵的遗产、唤起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而是为了借助“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获取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把世界遗产当成 “摇钱树”。事实上,对世界遗产过于功利的利用,已背离了我们最初的申遗理想,也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精髓。2013年兴教寺事件的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功利性申遗的思考。

(一)兴教寺事件始末

2013年4月,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一度面临大规模拆迁。根据当地政府部门的说法,拆迁源于丝绸之路申遗之需。为捍卫兴教寺的利益,兴教寺住持宽池法师曾提出兴教寺退出申遗,但此建议并没有被有关官员接受。兴教寺事件在社会上和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中国佛教协会等组织以及一些高僧都对此事件表达了严重关切,希望能有个和平的解决方法,无数网友更是一边倒地支持保卫寺庙。2013年7月,西安市政府颁布了《兴教寺塔保护管理办法》,依照该办法的规定,由当地区政府负责兴教寺的保护与管理;2013年9月,一直明确反对兴教寺商业化的宽航法师等被寺院迁单;2013年10月,在当地媒体的默然无声中,兴教寺悄然通过了世界遗产专家的考察;2014年6月,包括“兴教寺塔”在内的丝绸之路项目在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表决,申遗成功。

兴教寺被迁单的宽航法师始终明确反对“变卖”兴教寺,认为兴教寺拆也好,建也罢,申遗与否,都不是有关部门操作的核心,真正目的在于借申遗的便车,把寺庙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从僧人手中夺取过来,完成寺院的商业化使用。

兴教寺事件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正是大家多多少少都看到了兴教寺拆迁和申遗背后是挟佛敛财的巨大利益集团和利益链条,都不愿看到古朴的寺庙未来会充斥着浮躁的商业气息。正如宽航法师所言,申遗只是一辆“便车”,目的在于借申遗之名,转移僧人对寺庙的管理权,以便将来行旅游开发之实,获取经济利益。兴教寺事件反映出我们对待自己文化的态度不是珍视和尊重,而是无视和无知,正如凤凰网“保护兴教寺”论坛网页上所写的“为申遗而毁遗,为旅游而灭祖,这不是犯错,而是犯罪!”在文化商业化和粗鄙化的今天,面对如此功利性的申遗,我们不能不深深地焦虑和反思。

(二)“申遗热”背后的文化伤害

正如兴教寺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申遗热”背后是我们对自己文化利用的急功近利,这种功利性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

首先,功利性申遗造成遗产地商业化严重,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和推广极其关键。我国众多世界遗产地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窗口,但前提是这些遗产地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变质。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功利性申遗看重的是遗产地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于是,申遗成功之日便是旅游开发之时,世界遗产地往往变成“摇钱树”,充斥着浓重而浮躁的商业气息,有多少遗产地已经因此而变味。

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1997年申遗成功后,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城市类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然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丽江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原住民大量外迁,古朴的文化氛围日渐消逝,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丽江再也不是能够安放灵魂的地方,而只是与真实纳西人无关的旅游商品交易之地。事实上,功利性申遗造成我国很多世界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严重,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因此而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我们借着申遗给宝贵的遗产罩上“世界级”的光环,再借此光环谋取利益和好处,把自己的文化开发得面目全非,如此申遗,很难想象,一个又一个的世界遗产地将给世界展现怎样的中国。

兴教寺是玄奘大师埋忠骨之地,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应是件幸事,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佛教精神和文化。但在中国功利性申遗的背景下,成为世界遗产地对寺庙来说可能是种灾难。

其次,功利性申遗对遗产疏于保护,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遗产地与一般的旅游资源不同,因其不可再生性和不可修复性,一旦被破坏,将无法重现。功利性申遗的目标在于经济利益,而不是更大的守护责任和付出,所以往往会因为对遗产疏于保护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2003年,武当山有数百年历史的遇真宫大殿三间房屋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毁于一旦。而失火绝非偶然,是文物部门违反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擅自做主,招商引资,把遇真宫使用权对外转让,由此种下祸患,招来火灾。正是对待遗产功利性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得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宫庙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失去的不仅是物质性的建筑,更是建筑本身承载的所有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功利性的申遗由于对遗产重开发而轻保护,由此带来的遗产地的商业化也会使一方传统文化慢慢消逝和瓦解,文化的传承将中断。正如来自泸沽湖畔的摩梭姑娘杨二车娜姆在她的著作《走回女儿国》中所写的那样,在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商业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如何才能少走弯路是值得考虑的。对于外来的文化,如果不辨妍媸地一概吸收,将会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使传统文化完全沦为旅游开发的工具,那时我们将只能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外来服务人员。〔4〕

兴教寺事件中,人们一边倒地支持保卫寺庙,也正是怕这座玄奘大师埋忠骨的佛门清静之地在申遗成功后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中沦为庸俗的商业之地,这样不但无法把佛教精神和文化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反而会使文化在唯利是图的旅游开发中变味。

再次,功利性申遗忽视对全国民众的遗产教育,不利于培养国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功利性申遗重在对遗产的开发利用。当申遗成功之后,大肆旅游开发之时,我们究竟能够真正投入多少资金、精力和责任去守护遗产,让遗产地充分发挥本应有的教育功能,给全国民众树立一个正确的遗产观,从而提升人们的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呢?当一切向钱看的时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没有很好的遗产保护教育,整个社会还缺乏正确的遗产观,所以各种破坏遗产的行为也就层出不穷。

长城作为我国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敬仰。但有关保护组织对八达岭长城进行考察时发现,城砖上遍布游客笔迹,已经难以找到空白处再落笔,非常刺眼。遗产地各种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层出不穷,常见报端,这固然有游客自身素质的原因,但是与我们过于功利性的旅游开发,而忽视遗产保护教育也是不无关系的,功利性的申遗不重视遗产保护教育,无法唤起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如此之申遗,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兴教寺未来会有怎样的前途和命运,令人担忧。

四、对“申遗热”的“冷建议”

我国“申遗热”背后隐藏的是唯利是图的根本目的,因而世界遗产的称号是一种荣誉,却也更是一种隐忧。面对“申遗热”,我们必须坚守申遗本初的文化理想。有学者曾说,一个一切都向钱看的民族是少有希望的。过于功利化的申遗,投入巨大,且对文化、对遗产损害无穷,我们须有一些冷思考。

(一)要有对世界遗产的理性认知

面对“申遗热”,首先我们要对世界遗产有一个理性的认知。西方国家近年来对申遗渐趋淡然,因为一处世界遗产从复杂的申报到精心的维护都需要遗产所在国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非常高,而过度商业化开发又很可能被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黄牌警告,甚至除名;但如果严格保护、拒绝开发,那么就要加大财政补贴或者提高门票价格,这却又容易违背国家法律制度,结果就是每年维护世界遗产地的成本要远大于收入;况且,申遗并不是保护遗产的唯一手段,所以一些国家对待申遗的态度开始变得理性。的确,世界遗产的招牌固然可以体现出一个遗产地的非凡价值,但却并不是评判一个遗产地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个国家的遗产不是只有得到世界的承认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里面有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很多非世界遗产的一般性项目,对拥有它们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同样值得守护。所以,我们要用理性的心态来看待世界遗产,不必要为了证明自己遗产的价值而必须申遗。要知,申不申遗,申遗成不成功,遗产的价值和意义都一样存在,都一样值得我们精心呵护。真正对祖宗留下的遗产负责任的态度是:任何时候,都对遗产心怀敬畏,以守护负责的态度让祖宗留下的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子孙后代。也只有以更好地守护遗产的心态来对待申遗,世界遗产这个招牌才真正具有意义。

(二)要培养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充分认可和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一个民族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由衷地热爱和守护自己的文化。

十年文革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不仅有形的文物遭到大规模毁灭,更是在国人心里注入了对传统文化的蔑视。文革后,国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已是空架子;紧随其后的改革开放把西方快餐式的商业流行文化瞬间塞满人们空荡荡的精神空间;而高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把大量的历史记忆永远地抹去,传统文化就这样在国人的心目中退却、忘记,变成落后和过时的代名词。〔5〕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人迷恋着西方的“主流文化”,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失根”的危险,更谈不上高度的文化自信。相反,很多地方表现出来的是盲目而浮躁的急功近利,只知道用文化来吸引旅游业的发展、来包装政绩,做粗俗浅薄的表面文章,“申遗热”背后即是如此。

好在政府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十八大以后,中央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一些国内及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显示出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同时这种文化自信也正逐步通过教育被树立。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越来越广泛地认可,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各种国学教育机构,兴起了“国学热”。2015年,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已成功研发,并将很快面世,这表明传统文化的回归大势已至。当然,断层的文化要被重新接起绝非易事,散失太久的文化自信要被重新找回,需要每一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国人重新认可和肯定时,对文化的保护也将会形成自觉,申遗的功利性也就会大大减少。

(三)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申遗成功后对遗产的功利性开发利用,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完善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遗产管理涉及的组织状况非常复杂,由多个部门分割管理。〔6〕这给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多困扰和难题,有利益则争相追逐,遇事则互踢皮球,所以对于遗产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呼声一直很高。学术界对于该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地方管理”和“国家统筹”。二者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各有利弊。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改革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地方管理也有其优势,如果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未必就会破坏资源,毁坏遗产。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的世界遗产的管理体制还是会以地方管理为主,但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国家遗产管理机构,加强国家的统筹管理,协调好各方利益。

其次,要确立遗产管理机构专一的资源处置权,其他部门则只能行使监督的权利,这样可以保证遗产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便于对世界遗产的管理。〔7〕

再次,要逐渐完善制度性监督机制。一是要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遗产管理相关机构的行为。二是要建立专业的技术监督机构,加强科学技术监督能力。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相当复杂,涉及不同类型的学科,因此对遗产的利用必须要有科学依据。〔7〕三是要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加强舆论监督。世界遗产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公众有权参与遗产部门的重大举措。遗产管理部门的重大举措应该征询公众意见,以便使其决策更加客观、公正,从而减少对遗产不正当的旅游开发。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遗产保护之所以做得比较好,原因之一即在于国家有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

〔参 考 文 献〕

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篇4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ommemorates the death of Qu Yuan, a poet who liv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rom 475 to 221 BC.

He committed suicide by flinging himself into the Miluo River in Hunan Province after his home-kingdom fell into enemy hands.

The legend holds that people in boats raced to the site where he drowned and threw in Zongzi or wrapped rice dumplings, so fish wouldnt feed on Qus body.

Since then,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n the lunar calendar, China celebrate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People hold boat races and prepare Zongzi in memory of Qus righteousness and his beautiful poem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enormous landscape of China, there is a lot of diversity when it comes to Zongzi.

Ma Jianying i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Catering Culture at Yangzhou University.

“The fillings people put in Zongzi in southern China are more diversified than the Zongzi in the north. For instance, ham, salted meat and salted duck egg yolk. The stronger flavor of Zongzi in southern China has a lot to do with the local dinning culture. The Jiaxing Zongzi, as an example, is famous for producing ham.”

And Feng Jianhua, a cultural expert in Beijing, echoes Zongzi in the north also has its own geographical culture.

“The Zongzi in the north is different. There is no meat in our Zongzi. Aside from bean and Chinese dates, it can also be made with yellow rice and bean sauce. The flavor is basically sweet and light. But in the south, Zongzi is usually made with stronger flavors.”

Ma Jianying also cautions that while Zongzi is part of a fun, holiday celebration, it should also be eaten in moderation.

“Glutinous rice takes a long time to digest. Zongzi in the south is mixed up with food that have high calories. So its not recommended you eat a lot of Zongzi, though it IS delicious. Its better if you cut it into small pieces and slow down when eating. Dont eat more than you need.”

The fifth lunar month is also considered a “poisonous” month in the Chinese farmers almanac.

This is because insects and pests are active during this time of year.

Its also a high season for people to catch infectious diseases.

As such, in addition to Zongzi, to commemorat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hildren normally wear scented sachets, which is meant to ward off evil. A scented sachet is an ornament worn on the front of the dress containing various aromatic herbs.

Tradition also has it that you should put mugwort leaves and calamus on the doors or windows to repel insects, flies, fleas and moths from your house to stave-off epidemics.

For CRI, Im Li Dong.

牛仔裤背后的文化意义 篇5

自古至今,国人的日常社会交往中,离不开吃饭和饮酒,对国人来说,一直有“无酒不成席”的饮酒文化。而在此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客人由于某些情况不能饮酒,而又需要敬酒或主人提出敬酒、要求自己喝的时候,往往举起茶杯说:“以茶代酒”。但你知道“以茶代酒”背后的故事吗?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近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大选美女扩建皇宫

孙皓继位之初是释放宫女,很快走向反面,开始大肆选美。孙皓规定:东吴凡是2000石(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以上的官员,家中有女儿要上报。女孩到了15岁,必须让孙皓先挑选一遍,看不 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宫有数千人,但他还是嫌少,又派亲信到各地选美。

偶尔碰到个美女会当个宝。真正满眼绝色,也就不值钱了。后宫之中,遍是佳丽,孙皓怎么可能珍惜她们呢.弃之如草芥。他在宫中引入水流,环绕殿堂,每天在后宫晃悠,看到哪个美女不顺眼,马上杀掉,扔到水中。美女们吓得魂飞魄散,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女人多了,总要安排个宫室。孙权建的太初宫就显得太小气了,孙皓在太初宫东边新建了一座昭明宫,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成贤街及偏东一带。

官职在2000石以下的,都要参与这个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当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监工。太初宫周长约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宫约1200多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各种首饰,孙皓让美人们戴上首饰,看她们追逐打闹。经常早上戴下午就坏,工匠们也趁机偷盗,国库挥霍一空。

滥杀大臣令人发指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式很多,剥人脸皮,挖人眼睛,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理政务)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也没有办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 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以茶代酒”故事与他有关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 一笑而过。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但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瞠目结舌。

【牛仔裤背后的文化意义】推荐阅读:

上一篇:申纪兰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我爱我校初一说明文5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