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选8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篇1

——开题报告会发言稿

哈拉海镇第一初级中学

刘百玲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十三五规划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会现在开始!本次开题报告会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是我?

今天,开题报告会的组织者为什么会是我呢?(1)上指下派:

上个月,孙校长找我,说十三五规划课题下发,我校打算申报,而且想把这项工作做真做实,想要让我负责这项工作——科研课题?它是距我十万八千里的,云里雾里我根本找不到出口。我在当天日记里写道:学校领导居然让我负责科研课题,真是看走了眼,但我不能不做,因为孙校以前就多次试图提拎我,结果都蚂蚁提豆腐,现在孙校是我的主管领导,我只有硬着头皮上了。(2)受挫后反弹

我用了两个晚上把申报表用钢笔密密麻麻的写满,而第二天打印成铅字以后,感觉内容并不多,着急上交,匆匆略作修改和补充以后,拿着就交了。

而上周我和孙校去进修参加科研课题会,教科所领导找到我们孙校说,你们学校谁负责这项工作,你们那申报表少啊,这次

给你们通过了,以后好好做呀!听了这话,我的心情极度失落,简直沉入谷底,因为我个人能力不足,导致崔校、孙校乃至哈拉海一中人前丢面,我非常难过,我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及早退位让贤呢?我纠结了一个下午,放学后,我没吃晚饭,一头倒在床上,不一会儿,阿Q就附体了——我用阿Q精神自我解嘲:听那会议口风,我好像不是最差的,另外,我们的起点虽然低,如果能让终点辉煌,是不也算将功补过?我是不是不该辜负领导的信任,是不是该真正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为才是?想到这里,我跳下床,打开电脑,开始筹备今天的开题报告会——所以,今天的开题会的组织者会是我。

二:为什么是你?

我校前勤工作人员近60人,组成我校课题组的共16人,那为什么会是你呢?我们这些人中,都是县级骨干或校级骨干,都是我们精心选拔,都是在一起能共谋大事的人。如果我们2年到三年内大事谋成的话,会给我们这个团队每个人下发县级科研课题结题证,省级科研课题结题证,县里领导开会时也多次强调,这个结题证对我们每个个人以后评职晋级肯定是非常有用的。这是一项对学校,对个人双赢的活动。虽说选拔,但也不勉强,如果谁有为难情绪的话,课后找我,重新选人。这项工作我们要做真做实的,如果抱着滥竽充数、应付了事的态度趁早不做。因为你是学校的希望,因为你是学校的脊梁,所以才会是你!

三:为什么是他?

本次开题报告会,除了我们16个科研成员以外,参会的还有大主任于主任大校长崔校长,为什么要请他们来参会呢?对于科研课题我们大多数成员和我一样,如同黑夜前行的孩子。我们摸索着前行,此时我们需要校领导的精神支持,你们精神的鼓舞,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否则我们很难坚持到终点,很有可能在黎明到来之前中途退却了。除了精神支持以外,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购买资料啦,外地参观学习啦,可能还要涉及到物力支持和财力支持。崔校长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作重之重,而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而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课堂高效了,教学质量自然提高了。我们这16个人边提高边带动,全校整体水平自然提升了。所以,我们这项工作是符合校长的治校方略的,是值得校领导鼎立关注的,是应该得到校领导大力支持的。所以,开题会的现场一定要出现他们二位,掌声欢迎!!

四:我们干什么?怎么干?

我们这16人组成了科研团队,那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呢?这是我们开题报告会的主要议题,也是后续工作的核心问题。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我发现科研也不是遥不可及,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记得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校有6名班主任,参加了县级班主任培训,这个班级宫50个学员,一共也没集中培训多少天,每次培训大多是老师讲座,会后,我们交

篇心得,后期,几名学员制作几个班级文化ppt,几名学员录制几节主题班会课。而我们在培训的最后一天,武胜男老师把我们这段期间,培训成果展示出来——进修四楼会议室从东摆到西,一摞培训心得,一摞讲座老师的发言稿,一摞班主任经验交流发言稿,一摞主题班会光盘,一摞培训相册……看了这些成果集,我们学员都有些激动,原来我们开展了这么多活动,学到了这么多东西,取得了这么好的效果!据说,我们这个成果集已经大力推广,远近很多个进修学校教科所前来参观学习了,班主任培训工作完美结题了。而对于我们每个学员来说,要完成的任务并不多,我只是交了几篇心得,作了两次发言,录了一节《保护眼睛,珍爱光明》的主题班会,这些也都收录在成果集里了。

我们这个科研团队也一样,我们每个人发一点光和热,我们也有可能聚成一团火把,我们认真的组织每项活动,像今天这样,由高级摄影师和录像师为我们留下影音和文字材料,汇编成成果集,结题时,我们再挑两个高手代表我们上两节能体现高效课堂的课,基本就成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会后,刘美红负责建立一个QQ群,以后通知、公告集体学习更加方便。

我们这次申报的课题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怎么样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怎么构建高效课堂,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上网一查,网上全是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洋思中学“先学后教”,东庐中学“教学

合一讲学稿”,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先自学这三个学校的先进经验,其中张友娟老师负责主备第一个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上网查阅,山东杜郎口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制成课件,两周以后,由张有娟给我们上课,介绍“三三六”。第二个王艳主备,第三个孙英菊主备,三节课都结束以后,我们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在集中交流,交流关于这三种课改的切实感受,会后把发言稿上交,整理成册。

暑假里,每个人根据我们的所学和自己的实践确立一个子课题,我们的课题是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你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比如通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案导学构建高效课堂,再比如辛世荣老师以前研究的巧妙设问,构建高效课堂-----都可以。人人发现问题,人人带着课题。等下学期开学,我们先确立每个人的子课题,和教导处讲三课合。以后我们这些人每个人讲公开课,我们其他15人都参加听课,然后结合他个人的子课题进行评价,哪些地方做得好,那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把个人讲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我们这些人的讲课的相关材料汇编成册。本周一开例会的时候,校长说可能有请各科教研员对我们各科进行指导。当时我都有些激动,校长真是急我们所急,想我们所想,如果下学期,我们这15个人讲公开课的时候,能得到县里教研员或其他专业人士的指点,那真是天降甘霖,再好不过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在逐步细化和完善,我们的研究方案、研究流程收集那些教后随笔教后叙案例及反思。我们该看哪些书,我们该查阅哪些资料、我们该到哪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后续工作我也没想那么远。学校领导给与我们这些大力支持、他们会指引我们前行的。我们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做就不能半途而废;这次,我们齐心协力,争取坚持到终点那时,我摆庆功宴,请大家喝酒、好四个问题回答完毕,请科研指挥长孙校长作进一步指示。

掌声欢迎

好,感谢校长,校长的话我们字字句句刻在心间了,下面有请全校总舵手崔校长为我们本次开题会结题

崔校长发言的热情真切,感人心肺,让我们倍感振奋,崔校长的一席话,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我代表我们团体表态:我们一定会努力的!同志们,开展课题研究既是当前教育政革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希望大家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把握难得的课题研究机会,认真学习,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力争课题研究造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哈中教育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篇2

一、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实现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发挥好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作用。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每一个学生在各科知识的学习、多种主题活动和特色课程教学文化建设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提高质量的深化发展阶段, 能否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求真理、生成智慧、发展能力的过程, 成为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 是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总目标的关键环节。

(三)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

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随着 “能上学”的问题逐步解决, “上好学”问题突出, 人民群众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期盼更为强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

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形势和任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 各地在教学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性教学改革, 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江苏省洋思中学;“两案 (教案与学案) 合一”的江苏省东庐中学;“开放课堂中的预习—展示—反馈”三板块一体和“10+35”模式的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等。这些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事例, 正表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形态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总体上讲, 课改以来的教学改革呈现出关注学生的自主生命活动、探究对话、动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 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从知识点向问题域的转变, 从传递接受式教学向以引导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多样化教学转变。

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提出改革的设想或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挖掘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的内涵和精神,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2.对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建构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策略方法和程序系统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研究。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努力和尝试。4.对现代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及其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值得指出的是, 这个时期对教学模式建构的探讨, 大都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如以教学单元为整体的目标教学模式之探索、尝试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情—知—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这个时期的研究突出地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的时代特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中小学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正在发生积极转变, 但深度、高度不够且存在形式化倾向;教学改革在逐步推进, 但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在改革过程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模式, 但系统总结、提升和推广的任务依然繁重。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探析 篇3

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的学校,若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必须具有完善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但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献成果虽然丰富,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的研究却不断,本研究尝试对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予以探索性研究。

一、教学改革信念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根本动力

教学改革信念,指的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改革所持有的确信的观点和看法。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思想。教学改革是对我国传统教学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完全的抛弃,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与实现培养目标不相符的部分,以使教学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教学中固有的传统和教学习惯往往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虽然在日常教学中可见其不足和危害,但是要割除和改变很不容易,教师只有持有坚定的教学改革信念,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教学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其次,表现为对有关教学的新观点的信念。这些新观念包括对教学过程的看法、课程内容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观点、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对教学价值的把握等等。例如,对教学的认知,不再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凭借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结不单单是学生记住了多少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了多少,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在心理、个性、情感等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有新的看法,从认知主义角度来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这些关于教学和学习的观点成为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促使教师改变以往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观点,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信念的指导下,从事教学改革的行为才不会终止,因为新的教学信念给予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以不懈的动力。

二、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是展开教学的依据,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不是教师强压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和学生以知识为凭借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掌握和习得的。因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表现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往是教学改革深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以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为中心,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师以权威的身份对学生发号施令,迫使学生接受知识。因为,只有在平等关系下,学生才能明白教学不单单是教师的事,更主要的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起到的是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积极性。这种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关系换转才真正体现了教学改革的实现,也才能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关键。

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创设是教学改革深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因为,它关系到教师以何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环境条件的改良包括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改良。良好的环境包括良好制度环境的保障、积极心理环境的营造、和适宜物理环境的改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教师课堂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和依据,使得教师的改革没有后顾之忧;积极心理环境的营造,可以使教师自觉主动的原意进行教学改革的实施,毕竟积极的心理环境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锦上添花,使教师能够更好的获取进行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教学条件往往指的是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场地、教学工具等,其实教学条件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的教学设施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方法的选取和采用,毕竟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以一定的教学设施为基础的,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往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就会变得具有局限性。但是,教学的创新往往基于方法的更新,方法的更新能促进教学的变革,教学方法的革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当然,在环境条件中,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物质环境,因为他们为教师从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安全条件,物理条件虽然能够影响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己动手进行教学工具的制造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深化课堂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 篇4

作者姓名:刘淑怡作者单位: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通讯地址: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71500

2013.04.0

5深化课堂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

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刘淑怡

【摘要】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这就是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改革 高效课堂 关键作用

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所以,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高效课堂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四、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高效

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关注教学细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走进学校和校长和老师们聊课改,听到的新思想、新理念都是一套一套的。走进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突出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开始有了变化。教学活动也都是热热闹闹的。这是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细节,教学不到位,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课改表面化,也是课堂教学的通病。我们知道,理念指导行为,理念必须落实到行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具体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转化为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课程改革中的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将不可避免。因此,在深刻理解有关理论的前提下,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密切关注教学细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教学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为课程改革的成功打好基础。

细节,就是细微而具体的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的细节就是教是那些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中关注了这些细节,教学双方的行为就能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就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那么,我们应关注哪些细节呢?站在课程实施者的角度,有三个方面的细节必须关注: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三是教学评价。

一、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计划和安排,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设计领域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原则,但是总的原则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学习内部条件并安排好相应的学习外部条件。根据这个解释,教学设计应关注的细节或我们教师应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按照加涅的观点,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学生应能够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一句话,就是通过学习,学生有什么变化,没有变化,学习就没有发生。

这样的目标设计,我们应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哪些领域、哪个层次(或水平)?掌握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知识、技能和情感。我国课程改革纲要把教育目标也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述虽然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学习层次,比如在知识领域,最低水平的学习是“识记”,接下来依次为“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共6个层次。高一级层次的学习必须以低一级层次的学习为基础。进行目标的细节设计,不仅要统筹设计目标领域,还要具体思考目标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 常常见到这样的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以下词汇和短语”等。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理由是,1。目标大而笼统——描述的是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诚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以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指导。然而,仅仅了解总目标、总任务是不够的。目标设计还必须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把学期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阅读,是通过阅读学习词汇、语法,还是通过阅读获取相关信息?阅读后理解大意,细节还是推断作者的意图、文中人物的意图?理解多少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2。行为主体错位——“培养”、“教”都是教师的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这些都是细节问题,但是,无视这些细节,教学目标就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学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学的行为而不是教师教的行为,是学生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 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这些目标是否可操作、可实现(doable)?在这个细节上,主要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学生学,那么,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起点。本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支撑理论是建构主义,其重要概念是图式,即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要让目标可操作、可实现,就必须从细节上考虑,创造“同化”、“顺应”、“平衡”的条件。

要创造这样的条件,必须了解学生,比如学生的兴趣、需要、现有水平。仅就现有水平而论,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independent performance level),把握好学生通过学习后的潜在的发展水平(potential performance level),才能有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可能有效地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变化。

3.怎样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确定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具体领域和层次之后,就要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方法、活动、手段。总的原则是不仅要方便教师的教,更要方便学生的学。具体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目标应用哪些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例如英语学科教学要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师要了解英语教学领域有哪些语言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它们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和局限性。考虑这些细节,才能扬长避短。

比如,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关注细节。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我们有许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讲义、作业纸等)。但是,在实际使用上,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作为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者,我们对它们的功能、作用、长短优劣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目标领域、不同的目标层次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手段。不加选择,一味使用某一种媒体,就会出现本末倒置倒置现象(不是帮助学生的“学”,而是表现教师的“教”,淡化了课堂的主题,淹没了中心,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现代化媒体成了教师展示自己利用现代化媒体的高超技巧的“辅助”手段)以及顾此失彼现象(“信源”滔滔不绝,“信宿”手忙脚乱。随着鼠标轻松点击,教学内容在屏幕上快速出没,容量和速度大大超过学生认知加工的水平)等。把细节做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保证“信源”(教师的陈述和媒体内容的呈现速度)和“信宿”(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同频共振”;教师要熟悉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便选择适当的媒体辅助手段。

无论是策略、方法、手段的选择还是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些因素在教学系统中虽然是细枝末节,但是,对教学的有效性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保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二、关注教学过程的细节

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或迁移的能力。”关于教学过程,众说纷纭。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4阶段说(后来被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5阶段说);凯洛夫提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新课目的要求、讲授新课、检查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6阶段说,加涅提出“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9阶段说。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取长补短,不必亦步亦趋地追随某一学说。但是,顺序或“阶段”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问题还是要关注细节,关注每一个“阶段”的行为细节,才能把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1.组织行为

在组织教学行为中,“热身活动”(warming-up)可以说是很常见的教学组织行为。组织“热身”活动,第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已经上课了”;第二来可以激发兴趣,振作精神;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为即将发生的学习做铺垫,为学生进行新的建构创造条件„„。落实了这些细节,“热身”的功能就充分发挥出来了,活动的效果就会很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细节考虑不周全,有的教师为了“热身”而“热身”,把热身的功能狭窄化也是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如:热身活动没有与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没有能够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等等。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费时低效。

一堂课的学习氛围主要靠我们教师去营造,营造的结果如何,主要地要看我们教师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2.呈现行为

呈现行为可分为讲授呈现、板书呈现、多媒体(声像)呈现、实物呈现、动作呈现等等。比如,讲授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都表明,教师讲授的时间一般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因此,讲授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它适用于知识层面的教学,效率高。讲授如果很有意义,能启发思维,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那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即使是知识层面的教学,如果教师讲解太急,只注意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除了讲授速度这个细节外,教师的语言是否标准(如普通话还是方言)、讲授用语的层次(日常用语还是学术用语)、讲授时的语流(流畅连贯还是断断续续)等,都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加工的水平和质量。再如板书,它的功能是配合讲述,提供讲述内容的要点和结构,为记忆、保持和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等。内容与讲述内容相同,但是既不能因此而不板书(学生因此会不得要领),也不能过多板书(教师因此中断讲述)。只有精当的、设计合理的板书,才能帮助学生学习。

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内容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情境的创设。没有了情境,脱离了适当的情境,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教学对话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互动,即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关注互动行为的细节,既要关注外显行为,也要关注内隐行为。

这些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问答行为;二是小组讨论行为。

问答对话是学生参与水平最高的活动。其作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指引学生注意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听说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迁移,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等。因此,关注这些细节,问题的设计就非常重要。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发挥上述功能,就是无效的问题。

问答互动中要考虑的细节是,提问对象、提问次数、问题的清晰度、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候答时间等。例如,给成绩好的学生YES-NO QUESTIONS,他可能会沾沾自喜,也可能感到索然无味,反之,给成绩差的学生提一些难度大的、不是力所能及的WH-QUESTIONS,他很难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产生挫折感,无能感,甚至觉得你是变相体罚。

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批评性思维,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等。要有效发挥讨论的功能,避免形式主义,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密切关注以下细节。

一是小组的规模,一般以4---6人小组为宜;

二是小组成员的构成,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视实际情况而定; 三是小组成员的座位,以围坐成一圈为佳;

四是小组讨论氛围,应培育支持性气氛,应热情友好,相互帮助,缓解冲突和紧张心理。

五是小组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应力求做到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六是要明确小组讨论所需要的时间、讨论结果的处理形式等。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4.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行为包括独立学习指导行为、同伴或小组学习指导行为。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具体分为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指导、技能(听、说、读、写)的学习指导、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的学习指导等。落实到具体细节,那就是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兴趣)、不同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同学习环境的具体的学习策略的指导。随着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如果说母语习得可以不需要多少语言知识的话(如:一个文盲照样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语言进行交流),那么,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对语言知识的依赖程度就非常大,因为外语学习缺少习得的环境,主要靠课堂学习或自学。

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如词汇学习,他包括词汇的认知策略和词汇的使用策略。在词汇认知策略中,有联想记忆策略、分类记忆策略、对比记忆策略、查词典记忆策略、利用语境策略等等。在词汇学习原则之下,如何结合学生学习发生的个别化、个性化特点,具体给予指导,就是我们应予以注意的细节了。

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都有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有预测策略、猜词策略、扫读策略、略读策略等等。这些都要在平时阅读训练中加以指导。

这些策略有的是学生已经掌握并使用的策略,有的是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策略;有的是部分学生喜欢而其他学生不太喜欢运用的策略。因此,在学习策略的指导中,既要给予一般性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词汇学习有那些有效的策略,又要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让不同的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适合他学习风格的独特的学习策略。

三、关注教学评价的细节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发展。就学生评价而言,我们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根据教学活动的进程与要求以及评价目的,适当采用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方法,都需要使用一定的评价工具,即要有一定的评价技术。常用的评价工具有:(1)教师自制的各科测验;(2)各类标准测验;(3)行为观察记录;(4)问卷法;(5)交谈法;(6)创作,作品分析;(7)技能实演;(8)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9)个案分析;(10)各类奖惩等。这些评价工具包括了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中,过分测试性的评价而忽视了非测试性的评价;在测试性的评价中,过分关注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教学之初的定位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在测试性评价技术上,无论是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诊断性评价,甚至是日常教学中作为学生练习用的非正式的评价,也是“高考、中考考什么(内容),日常教学就练习什么(内容),高考、中考怎么考(用什么题型),日常练习就用什么题型练”。这样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殊不知,升学考试无论披上什么样美丽的外衣,终究遮不住要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以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的嘴脸。因此,升学考试的目的主要就是选拔,为了实现选拔的目的,发挥选拔的功能,试卷的题型当然就必须为选拔服务。目的决定任务,任务决定方法,无可厚非。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升学考试的目的完全不同。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手段也直接影响功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评价中,什么样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技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和技术。一味使用高考、中考题形,只能挫伤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能否落实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评价实践中,仅仅指导一些理论、原则是不够的。在运用这些理论和原则时,要具体思考评价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才能实现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是激励还是挫伤,怎样评价才能真正地激励学生学习等等,并椐此选择教学评价的策略、技巧、方法、手段,而不应过多地使用与升学考试相同的题型。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改革关乎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前途和学生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再大不过的事情。然而,要把大事做好,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细微小事做好。教学细节都做得完美之日,就是成就课程改革大业之时。

深化课堂改革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以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为载体,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为依托,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学生为目标,深入进行教师全员性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活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我区基础教育改革。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1、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化理论水平,以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

2、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性转变。

3、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从人的终身学习、学生的一生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培养一批强而有力的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年骨干教师。

三、课堂教学改革内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

(1)课堂教学创新;

(2)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4)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2、具体形式:

(1)理论培训;

(2)开展教学实践研讨活动;

(3开设课堂教学专业知识讲座;

(4)加深、拓宽教师综合文化知识等实践活动。

四、理论培训具体内容:

1、以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参与式”培训为主,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讲座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四结合”的培训方式,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理解—边改革—再学习的培训模式,通过讲座、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教学观摩等系列参与式培训来达到教师互动、互通、共同提高的目的。

2、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内容:

(1)常规课堂教学开放,以学年为单位,每学年

每学科每周进行一次,全校参与。

(2)校级课堂教学开放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主题鲜明,模式定位准确,注重学以至用的实际效果。

(3)学科实验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每学科课题

进行一次校级研讨实践活动。

(4)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展示课。

(5)新教师走进新课程评优课。

五、课堂教学改革步骤:

(一)第一阶段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到位。

(1)由一把手校长亲任组长,成立新一轮课堂教

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课改”动员大会,使教师明确此次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了解其意义,为实施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制定确实可行的方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现有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制定科学的正确的适合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日程安排。

(3)理论学习材料的选择: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导,学校尽最大的可能投入资金,购买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丛书,鼓励教师购买课改部门编写的教材书籍,从网络、书籍、讲座以及音像等多种途径涉猎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2、学校统一严格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实践活

动。

让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做法进行探究,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1)每周二、周三学年集中进行课堂教学听、评

课活动。

(2)课堂教学开放活动,面广、要求高、效果突

出、跟踪检查。

(3)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存

档,推广典型做法。

3、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考核

与新一轮课改相一致,学校对教师进行理论测试,屏弃死记硬背、机械照抄,学校对教师进行命题考试考核,与实践相联系,谈感想,促进教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经验的能力。

(二)第二阶段(2002年9月始)

1、学科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学习及岗位落实。

(1)先在新课程起始年级教师中分期分批进行培

训,逐步推至全体教师进行深化新理念,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

训,及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借助带、盘、网络等媒体、手段进行学习辅导。

2、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在教师学习理念、观念转变的同时,坚决杜绝“二层皮”现象,开展研讨活动,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评价教师,指导教师。(研讨内容见方案四.2)

3、继续教育深入学习课改理论

(三)第三阶段(2002年9月—2004年7月)补充总结阶段。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培训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开设、补充提高课程,对开展的课堂教学作查缺补漏,大胆进行实践操作,对成果进行总结和完善,在校内积极推广。

深化课堂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成长 篇7

一、榜样引领, 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当今的学生多数娇生惯养, 任性固执, 唯我独尊, 以自己为中心, 是非分辨凭自己的感觉, 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缺乏与别人交流沟通, 缺乏责任感, 这样的状态很难适应当前课改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坚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我采用了榜样引领的方法, 效果不错。

二、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品质, 提高公平竞争意识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环境, 提供必要的机会。

针对此, 我将原来的值日小组调整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的划分也有了变化, 原来只考虑如何便于值日, 重在考虑个头高矮。现在从学习成绩、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住址等方面统筹考虑, 尽量使各小组成员实力相当, 以便于组内互帮互补, 组间公平竞争。每个小组一般由6 人组成, 小组长这个角色很关键, 要在组内有威信, 有领导才能。其他成员也各有分工。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直接影响到小组成绩。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的是小组捆绑式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有效地注入了竞争机制。组内成员的得分都记在小组身上, 学号越大 (阶段成绩越差) 得分越多, 因此, 各小组都希望学号大的同学发言, 这样, 各组也就加大了对这些同学的帮扶力度, 这些同学会在不断进步, 逐渐成长起来。为鼓励进步学生, 学号会定期调整, 促进了组内成员的竞争风气形成。各小组得分每周汇总一次, 评出冠军组, 下周从零开始, 各小组都有机会得冠军, 这样组间竞争风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风气带来的是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 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目的, 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的高效也就成了现实。

三、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7 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因此,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各个环节。

预习展示环节, 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课前自行预习, 开始只局限于完成导学案内容, 随着预习习惯的养成和老师的指导, 学生预习有了自己的思想, 不再受导学案的束缚, 涉及的内容更丰富, 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了。

朗读环节, 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评价、挑战的习惯。倾听是交流评价的前提, 评价是进步的认识基础, 挑战朗读是展示个性化的行为。此环节要充分调动眼、心、口等器官, 读出感情, 读出个性, 多角度理解文本, 提高朗读技巧。

文本分析环节, 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习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 没有独思就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合作交流是用集体智慧探究知识的形式, 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共同分享探究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

拓展环节, 重在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整理思维的习惯。学生根据所学, 结合实际, 进行思考, 将收获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提高写作水平。

巩固环节, 重在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习惯。整理知识技能, 检测学习效果。学生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 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四、增加阅读量, 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扩大阅读面,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此, 我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交流课,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学生的各种阅读途径资源,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阅读,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增加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开阔学生眼界。

阅读交流课的上法:1.课前学生根据阅读主题选择阅读资料并完成阅读, 写出资料主要内容和感受。2.交流阅读收获。课上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再选出优秀者班上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资料出处, 以供有兴趣阅读的学生借阅。3.学生当堂整理交流收获。这样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信息。4.教师布置下次阅读主题, 推荐书目。

阅读交流课拓展了学生阅读面, 也促使图书在学生之间流通。

五、教研活动日———教师交流的平台, 课改的保障

为检验课改成果, 促使教师相互交流提高, 学校将每个周四定为教研活动日, 以听课、议课、专题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 教研组成员积极参加活动, 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有效促进了课改的不断深入。

课改, 任重而道远, 作为小语人, 我会坚持走下去, 乐此不疲。

摘要: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中要做到五点:榜样引领, 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品质, 提高公平竞争意识;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阅读量, 拓展学生视野;教研活动日——教师交流的平台, 课改的保障。

语文教学改革深化之路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 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 专业成长

自2001年我国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过程中。在不断尝新和经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阵痛过程中,语文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语文课堂的生态发生了较大的改观,生生之间有了合作,师生之间有了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这些语文教学改革的成绩都让人振奋。然而,在取得改革成效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如语文课堂热闹的背后学生是否真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课文解读的浅显化,出现“泛语文”现象;过多时间用于学生交流,语文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过多注重学生体验,学生却“悟”不出来;过分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的程式化的弊端等等。这些问题的暴露都使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产生怀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热议。如何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冲破语文改革以来的瓶颈,真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成为语文老师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通过前后多次观摩不同的语文公开课,笔者发现即使在同一教学模式下,不同的教师上语文课所达成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那么针对如何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恰当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教学目的: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首先,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语文教学目的。受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语文教师常常摒弃知识教学,极力追求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这种二元对立观,常常会造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混乱,造成“泛语文”现象。其实,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两者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什么是“知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其一,需要指出的是知识是人“能动”的反映,只有经过人的心智“内化”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并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被动的、简单的、直接的反映。那么由此推出,语文课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一定是经过语文老师自己内化和真正理解的知识,而不是从教学参考资料照搬过来的,或者多份教学设计整合出来的知识。语文课堂预设太多,灵活性、生成性不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千篇一律,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问题。

在语文课上,不乏各种“专家说”“曾有学者评论”等等的介绍,却不见教师的“我认为”。专家的评论确实高一般评论一筹。然而如果语文教师不亲自阅读经典,不熟读精思,不切己体察,是不可能与专家产生共鸣的,自然也体会不到文章的精髓,同样其课文的讲解也会流于刻板化、形式化、雷同化。那么试问在这些雷同化的课文解读的影响下,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又怎么能够得到提高呢?

其二,需要明确的是“知识”不等同于“知识点”。

钟启泉教授曾指出“学科教学总体目标”分为四个层次,最重要的是兴趣、动机、态度;其次,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再次,各种技能;最后才是知识点。在这里钟教授所反对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反对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却并没有排斥“知识”的传授。

“知识传授”不等同于“知识点的传授”。由上文我们可以得知“知识”是经过人内化的知识,“知识传授”也是一个由教师内化知识再到外化教授的过程。然而,“知识点”可以是语文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学习内容。“知识点的传授”是教师不经过个人内化直接将书本知识照搬的教学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诟病的“知识中心”的传统教学。这是一种蛮不讲理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学生“记住”“背牢”,而在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却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例如成语解释的死记硬背是“知识点的传授”,而有关成语所包含语言现象和典故的分析,则是“知识的传授”。因为分析成语的语言现象和典故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更好地将“固”的解释迁移到文言文的学习中,通过举一反三,学习积累,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知识传授”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不矛盾,反而还能促进这些目标的达成。

二、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机智

其次,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模式与教学机智之间的关系。“课堂是生成的”,“教学需要构筑‘学生与自我‘生生间‘师生间的三重对话”,“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团体意识、探究意识的形成”等这些都是教师们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也是教育专家经常提及的话题,但是往往这些观点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都是隔靴搔痒,他们也认同这些理念,但关键是如何达成这些理念?目前的教学模式都凝结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改革初期,这些教学模式的使用确实有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教学模式只是倒逼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依靠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堂教活了。“活”就是指课堂教学机智。形成课堂教学机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故乡》一文时,在课堂上,有学生就提出“跳鱼为什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偏离了教学内容,换做没有经验的老师通常会不予理睬或让学生课后自己查资料,而钱先生却与学生主动展开对话,围绕“鱼脚”问题展开,“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再通过“可是闰土就是知道,这说明了什么?”一问,引发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思考。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纷纷得出“闰土见多识广”的结论,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人物形象。

其实这就是真正的对话教学。有些看似师生间的交流,但并不是对话,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这些探究问题都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而教师与学生讨论,也只是把预设的答案通过问答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对话。真正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倾听学生,能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展开与学生的对话。形成语文教学机智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阅读,内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理念,生成实践智慧。

三、专业成长: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教学理念的深化

以上两对关系的正确处理都同时指向语文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通常承担着班主任的职责,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如果又要兼顾语文专业和教育教学两方面素养的提高,恐怕力不能及。与一些语文老师的交谈中发现,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是“看什么书最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最能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那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处理好语文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我们所熟识的“启发式教学”“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都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和帮助。

例如,某位语文老师在讲解《登高》,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进行提问时,

生:树叶都飘落下来,表现了秋天的凄凉。

师:能不能找准一些词语表现秋天的特点?

生:萧萧

师:“萧萧”这个词,什么特点呢?萧萧,萧萧下。(提示)

生:……

师:这个词是一个叠词,它在描写树叶下落的状态,那么用了“萧萧”两个叠词,他写出落叶什么特点?(提示)

生:……

生:……(还是答不出)

师:(按耐不住,一口气说出)它指的是树叶落下的速度很快。很多的,很快的。“落木”前面的“无边”,指落叶的这种阵势浩大。放大落叶的一种阵势。那么“萧萧下”又加快了落叶的一种速度,让你想到秋天的无情,好像所有的事物在这样一个季节都要.凋零,都要飘落了。

从上面的课堂实录的片段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学问题。经过教师的提点,为什么这位学生启而不发呢?

首先,这位教师“萧萧”一词的解释有误,可见其对语言文字理解不深入。该教师将“萧萧”二字解释成“树叶落下的速度很快”,然而“萧萧”实为象声词。在这首诗中,“萧萧”指“风吹落叶的声音”,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并不是视觉上看到的“树叶落下的速度很快”。若“萧萧”指向视觉感观,那么这句诗的美感可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这位教师虽也在不断给学生提示,看似师生之间的对话,实质却是这位教师试图通过这种交谈来向学生灌输自己预设的答案,是一种“伪对话”。其实,学生的多次沉默也是一种语言,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意识得到。学生的沉默可能表明她没理解教师的提问,也可能表明她对教师的提示感到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自我进行对话,即时调整策略。“萧萧”如果学生不懂,可以引入“萧萧班马鸣”“风萧萧兮易水寒”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夯实语文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从语文学科课程性质而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好地把握语言文字,需要多看经典著作,尤其是古代文学典籍。经历时代演变,汉字字义也更为丰富。字词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引起了读者的情感体验。因此,文章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主要内容、文体知识等大轮廓上,还需要咬文嚼字。文字背后不仅有意义,还沉淀着历史文化内涵。多读古代经典,能帮助教师丰富字词量,了解汉字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管窥汉字发展的全貌,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才能真正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更好解读文学作品。此外,若空闲时间有限,把握教学模式背后固有规律,更新教师观念,同样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光陆.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5-69.

[2]胡军.知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67.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1.

[4]刘徽.教学机智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

[5]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19-321.

[6]王力.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04-105,313.

[7]《成语大字典》编委会.成语大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447.

[8]钟启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7-11.

[9]屠锦红.我国十年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51-54.

[10]吴忠豪.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径再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3:29—32.

上一篇: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章制度下一篇:新年祝福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