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以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探索法律素质教育的途径,为全面,有效地开展法律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操作经验.
作 者:秦志凯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8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G71 关键词:法律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改革 构建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底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 它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创业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课程载体才能落实, 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 探索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创业教育课程的概念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界定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匹配, 是通识教育的发展和延伸, 因此也提倡知识的整合与专业的拓展, 属于通识类课程的演变课程。创业教育课程是指围绕创业教育目标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体系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和方式的总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是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和桥梁。合理、优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创业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指向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综合性、专业性、差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原则[1]。
二、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1. 创业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创业课程知识结构单一, 内容陈旧。大多是以专业为中心, 知识更新速度慢, 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个性鲜明、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大部分学校, 不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不能符合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创业课程内容构成上也不符合要求, 很少把经济建设急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办法及时融入创业课程内容之中, 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创业教育课程理论多于实践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创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亲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增加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但实际上的创业教育仍缺乏最重要的实践环节, 这种缺失造成学生创业实践体验的空白, 导致学生缺乏创业信心, 更难以满足其实践中的创业能力要求。
3. 创业教育课程考核方法单调
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单一的分数评价方法来评价接受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 忽视了实践课程考核结果的评价, 从而造成创业者实际能力和考核结果极不相符, 不利于调动学生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难以考核学生的创业素质。
4.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据资料显示,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由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所组成, 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 而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兼职教师更是不足总数的10%。可见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中真正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还是凤毛麟角[2]。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 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高职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其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创业核心知识教育、关键技能训练, 使学生具有创业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运用创业课程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通过开展创业教育, 使广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典型案例、创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理解有关知识的名称术语、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了解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法律法规, 人际交往、公关技巧等知识内容。情感目标需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 使学生具有创业者所具备的人格特征, 如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灵活应变、敢于面对挫折等特征。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抉择、富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技能目标应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技能, 能够运用核心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使其具有评估市场机会、制订创业计划书、获取资源、创新组织管理等能力, 培养学生创业企业家的素质和建立创业文化的能力。
2. 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当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来设定。根据创业课程目标, 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以下内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等方面。其中创业意识是学生创业的强大内驱力, 是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灵魂和支柱, 主要包括创业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 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自我意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社会意识。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 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 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创业精神具体包括自信心、进取心和责任心等方面。创业知识为创业者开办企业提供了理论准备, 创业知识具体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 要求教师在传授职业知识的同时, 重点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开阔知识视野。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综合能力, 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创业感悟和创业实践两方面来提高;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应具备的心理条件, 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适应性、合作性、外向型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 创业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体系。在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中, 课程结构体系是核心。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学科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选修课和微型课程。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 培养创业意识, 传授创业知识, 提升创业技能。课程结构体系的建立从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 转变到重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毕业后的劳动需要为主, 使毕业生获取较高的自我创业能力。实践课程可以分为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社会实践两类。校内实践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群体方式进行的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校外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或企业, 以个体为单位组织的有明确主体的创业实践活动。隐性课程是指在没有被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总称。加强隐形创业教育课程开发, 创设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 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
4. 创业教育课程的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运作, 需要企业、学校、政府等方面的大力合作, 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效。高职院校在推动创业教育发展, 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上起着主力军的作用。首先, 加强学校自身建设。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逐步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其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为课程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加强创业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提供专业化的创业服务;四是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将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列入评价体系之中, 考核评价注重以能力为导向, 鼓励创新、创业等, 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五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专业设置相关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经常开展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如组织学生与成功创业者座谈、讨论、辩论和进行模拟创业等活动, 使学生充分了解创办和运营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感受创业者精神和企业家素质在企业当中的作用, 感悟知识在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核心价值, 评估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等, 增加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机会, 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更加真实的锻炼舞台。政府的政策机制保障。政府应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担当倡导者、组织者和扶植者等多重重要角色。政府应加大创业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不断推出和完善创业优惠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制定和完善关于创业教育实施内容、师资、投入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以使创业教育的发展得到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1]马云.浅析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置[J].考试周刊, 2010, (1) :23-25.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倾注了巨大热情,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还不够清晰,热衷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个别优秀团队的培养,对制度创新研究还不够,对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不多,导师队伍建设力量不强,因而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环境尚未形成。因此,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行深入思考。
一、明确目标定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召开的东京会议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后,二者分别发展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基本确立。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普通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通识眼光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立组织架构
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畅运行的坚强保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总体设计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内外联络沟通、统筹教学、就业、学工、系部等部门相关工作。成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企业兼职教师等社会师资的日常管理。在院(系)层面,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综合科室主导,协调教学、学工开展课程制定、平台建设、讲座组织、竞赛协调、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在学生层面,可由团组织牵头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协会,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浓郁“双创”氛围。
三、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通识性需要,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还要考虑特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一)开设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全员性、基础性的教育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大一学生开设通识性必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入校就获取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创业的意识及热情,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专业发展匹配课程
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广度,增强創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可强化创新创意教育,着眼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管理专业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思维新方法设计创业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增加国际贸易知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领域,等等。
(三)开设服务创新创业群体课程
对已经开始创新创业的学生群体,应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公司法、市场营销、财务税务、人力资源、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集中辅导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开展模拟创业问题培训,把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班级的模式,以专业化的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挥集聚效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的,不断促成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落地生效。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系统化、强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创建训练类实践基地
以院(系)为主体,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创建实训室、实验室等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良好创新实践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战”环境训练、开放实训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二)创建竞赛类实践基地
由学校主导,为大学生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实践训练环境和必要条件。鼓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各类工作室、竞赛团队,建立指导老师跟团制度,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资助必要的项目启动资金,助力竞赛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
(三)创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基地
主要形式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等,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能感知社会、了解市场,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四)创建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
学校可与校外机构共建的创新创业园区,应当逐步建立起“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税务、融资、财务等方面的支持,达到既在市场风雨中长见识、增本领,又在平台扶持下长知识、增经验的目的。
五、完善机制保障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必须完善机制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一)建立激励机制
应在学分转换、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学干遴选、就业推荐等事项上,对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政策倾斜,既要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又要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潮。
(二)建立考核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对学生全面考核指标当中,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融入到考核方式内容中,建立互动式、沟通式的考核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刚性作用,倒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三)建立服务机制
通过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创意分享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形成创业团队互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服务支持,促进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孵化,立足市场,产生效益,反哺其他创新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校创新创业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
[3]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8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目标,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应用,以完善和更新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落地的保障措施。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社会希望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及能力,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及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大学生们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及就业机会,来缓解我国当下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社会价值,而且还大大促进我国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3).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使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毕业后了解社会劳动力市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业心理准备及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潜质,充分的就业,进而能够创业,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认识和观念的落后。国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上世纪90年代,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个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形式、办学理念和创业教育培养上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统一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规划。很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面上,无法 1
正确深刻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底、素质差,能找个基本工作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自主创业,更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因此,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摈弃和纠正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思想,为实施创业教育提供理想环境条件。
2、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教育,是一种观念和能力并重的教育。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职业观念。但是,大多数教师专业面狭窄、知识陈旧、信息闭塞,完全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甚至许多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教育研究没有兴趣,使得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和空洞的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不明显。
3、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程式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形式趋于形式化或程式化。一般高职院校的做法就是开设一门课程,诸如《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或《创业指导概论》等,教授课本上空洞的理论和不切合实际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创业的冲动。另一面,许多高职院校重视对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条件和场地的限制,没有适合学生创业训练的实践基地,忽视创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创业教育大打折扣。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创业教育基地,使得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缺乏生动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让学生觉得创业脱离现实生活,有了一定的想法也不敢付诸行动。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创业教
育的成功,才能激发出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才能培养创业的意志、品质和能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搞好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精髓,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结合的“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三创教育”理念,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打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把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形成正确的创业教育的氛围和共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成为学生创业教育的领路人。
2、改革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新模式。首先,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设置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特色和本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来完善课程设置。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由“被动”转化为“主
动”,由“想学”转化为“会学”。同时,还应形成一套与之相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些以创业知识为主的选修课,要把一些有关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创业教育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的原则。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MBA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亦可采用典型的、有特色的创业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中去,学习创业的经验和方法。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实际,让学生当一回“小老板”,让每个学生做创业方案设计,指导学生从选择何种企业、企业的选址、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形象设计、企业的融资和理财、员工的聘任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如何运作自己的企业。教学中可通过讨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独立能力和社会能力。
3、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业激情。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功能。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要大力宣传和提倡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对创业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克服学生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无所作为的消极观念。高职院校要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橱窗、广播等阵地营造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价值观念;结合学风、校风、教风建设进行创业教
育,通过师生人际互动,拓展和优化创业教育的心理环境;通过积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业教育主题开展活动,如市场营销活动、科技作品竞赛、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创业设计大赛等,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创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实践能力。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既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能力。
4、探索实践模式,实现机制创新。实践教育是指通过真实和模拟公司的创办与营运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搭建创业的舞台,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创业实践方式,例如举办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艺术节、商业文化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营销模拟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论坛、开放式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把创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护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江泽民同志曾在1999年8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成为创业教育的摇篮,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枫.《试论高职院校“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02下
[2]金昌,童卫军.《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
关键词:艺术设计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很多的因素和条件,如启动资金、场地、设备、人脉等外部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系统的创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如果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具备,还需要等待机会,即商机。从艺术设计的行业特点来看,一些专业的创业资金门槛相对较低、设备简单,启动时资金投入较少,场地要求也不太高,经营风险不太大,所以容易起步。一些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创业所需的资金容易筹集。从艺术类各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自主创业者人数较多,艺术类大学生比较适合自主创业。
一、当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存在一些弊端。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最早提出了“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①目前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②通过教育,大学生具备一种创造性意识和精神,以及积极创造和把握机会的能力。③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基本上落实在学生管理部门,一般由学工部牵头,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从当前开展的情况看存在着一些弊端。
1、导师队伍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
当前在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导师”,其中一些是行政工作人员,偶尔请几位从事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学等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来做讲座,较少有实际创业背景的资深教师,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中也没有足够的体现创业教育的内容,故而一些导师对学生科学地选择并确定创业意向难以提供帮助,学生就缺少必要的创业风险教育。虽然组织创业专项讲座,邀请一些校外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这仅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启迪,但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创业的帮助作用不大。在艺术设计专业内应开设创业教育课,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内那些兼职创办有设计工作室或公司的专业教师资源,他们一般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应请他们共同来担任创业教育课的导师。
2、创业教育内容较空洞,流于形式。
现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实行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上海、杭州等地方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设立了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一些高校也成立了学生创业中心,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然而,这些教育训练内容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心理技巧和国家优惠政策分析等。大学生创业仅仅靠政府支持、政策鼓励是不够的,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创业初期难以给予承认和支持。结合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技能才是他们创业的基本功,离开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在社会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结合专业知识的创业技能培养才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或将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设想仍然十分遥远。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技能训练是必要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集中式的创业教育又不适合每一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更何况高校终究是学府,没有创业的氛围,一些教授、专家编写出来的创业课程教材更有待实践的检验。
3、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
一些艺术类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大多有艺术创作的热情,也有创业意识,缺少的是创业素质,如组织能力、团队合作和身心素质等,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习诸如顾客心理学、礼仪课、人际关系学、营销学、管理学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一些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应加强对艺术类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使他们从中获益。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艺术类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毕业生从事创业工作的比例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较高的。从比较成功的创业者调查中发现,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在学校举办的几次讲座中也能够得到增强。但创业素质的培养相对较难,需要长期的积累。而创业技能和系统的创业知识则可以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高校所能做到的实际上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开展创业教育不是以大学生毕业以后就马上创业为目标,这也是为了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如果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融入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创业教育的成效就会显现。
1、课堂教学引入创业意识。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纯理论的课程数量不多。在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应将创业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全校的公选课来看,如果在一些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创业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比专门开设几门创业课的效果要好,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传统的就业意识根深蒂固,过分强调毕业以后自主创业有点强人所难,何况在高校内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本来就比较少。
2、实验教学培养创业技能。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技能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非常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创业来教学,把每次所做的实验内容结合到创业的某一具体的工艺程序,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验目的,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领先的行业技术、工艺和资讯,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创业视野,逐渐熟悉并掌握创业技能。
3、艺术采风丰富创业素材。
采风是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体验生活和学习社会的重要环节,既是实践又是教学,它通过短期而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体察自然与社会风貌,并运用课堂所学方法与技巧进行独立的写生实践。通过采风环节,培养大学生发现蕴涵在自然物象中的美的能力。④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采风地点一般选择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的地方,或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名山大川、湖泊海洋、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古民居建筑村落、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等地方。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相同的景观,体验自然造物的和谐美,容易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有创业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时,不是局限于客观地再现、绘画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主观想象把自然景观升华到形式美的境界中,并将自然景观有意识地强化到主观的创意中,甚至可以转变原有的自然形象,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效果。所以,艺术采风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创业素材。笔者所在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通过观察大海的潮水设计出“潮之涌”系列泳装作品,其灵感就是源于潮水涌动流转的意境,选用不同的蓝色表现潮水的层次,用白色加强层次与空间感,选用线条的流动表现潮水的动态之美。
4、社会实践学习创业经验。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应珍惜每一次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安排大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工作室去,了解各单位运行的各个环节。大学生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主动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系,承担具体项目的部分工作,从中积累创业经验。
社会实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一个教学环节⑤,可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社会实践较多流于表面化,整个学校组织几支小分队,分赴各地名则调研,实则旅游,与专业学习无关,与创业教育更不关联。一些指导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没有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5、学科竞赛检验创业水平。
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查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⑥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还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学科竞赛的结果就是检验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学科竞赛所涉及的解题方案的拟定,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拟定方案以后可行性的调研,直面困难和遭遇挫折的勇气,探索问题的毅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的考验等,所有这些正是一个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所应有的素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就是直接接受专家和社会的检验,所以要多动员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
6、建立基地开展创业尝试。
在高校建立创业实验园是目前最典型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形式,它以各种方式指导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⑦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室重复建设,能进入创业实验园的学生极少,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另外,让在校生创办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出成效,大学生毕业前的创业效果难以鉴定。
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就可以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创业尝试,如笔者所在院校的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学生创新基地,有专业教师指导,能够承接社会业务,让学生动手创作,其作品直接接受社会单位的检验。另外,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展厅也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基地,同时仍然是创新成果的展示场所,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直接转化。如果展厅的位置理想,参观的对象适合,一些艺术作品就可以直接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这也能够检验大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成果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7、毕业设计总结创业成果。
毕业设计作为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了解本行业特点和运作方法,拓宽行业知识,为创业之路储备个人素质涵养的最好机会。⑧经过创业尝试的艺术类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作全面而细致的总结,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关创业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收集资料、市场调研、现场考察到后期的绘制草图、方案整理、设计制作等方面,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为撰写论文理清思路、提供依据。同时联系实际,对在创业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论文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为毕业后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借鉴。
总之,创业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师资。若导师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和校园文化等方面,自然会体现出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氛围。在校内外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生成。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综合教育,提高其综合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而体现教育质量的创业技能的培养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
(注:本文基金项目为浙江林学院教改重点项目,课题号:ZD0715)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②徐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③徐婵。试论在设计艺术院校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构想[J]。台州学院学报,2009(2):75—77。
④张军。从写生到设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采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45。
⑤刘会军。大学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9—70。
⑥周治瑜等。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现代农业科学,2008(5):100—101。
⑦蒋海勇。高校如何办好创业教育[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增刊):42。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岗位”需求调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1],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本文为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为培养具有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把握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适合于暖通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岗位”需求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也为实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建立面向创业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实现融合,提高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及获得的技能关联度,进行专业性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1. 调整学科体系课程,模块化创业性专业课程
虽然按照原有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对相关知识都有所教授,但并没有按照具体项目和创业的要求来组织,从而学生不容易将有关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因此,需要打破原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将与典型创业岗位紧密相联的课程分解并进行模块化。例如:将原来的《供热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了四个模块:室内散热器采暖、室内地热采暖、室外热网工程、换热站与锅炉房。
按照创业岗位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需要探索不同课程教师按照课程模块进行交叉任课的模式,并探讨相应的配套课程管理制度。这样,即保证了不超出学时数,又能强化所选模块的学习效果。
2. 调整与分配典型创业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学校应设置与典型创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并设定相应创业学时和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关创业岗位课程学习,并参加与之相关的科研、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或实践经历,经学校认定后确认的学分。笔者所在学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及以上方能毕业。我院积极开展一些小型专业竞赛,如:空调设备组装比赛、地热加热管的盘管连接比赛、CAD绘图比赛等等。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国家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院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这些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通过这类的实践技能大赛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的更广阔的舞台,为将来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3. 围绕创业岗位,开展参与式教学
在学校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顶岗实习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创业岗位,调整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主要环节,使之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保证教学内容紧扣创业岗位,形成较为完整知识体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我院各专业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来学习课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让学生得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真实的工作,更能体会专业知识的价值更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兴趣爱好,不仅促进了对企业职场环境的熟悉,也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4. 模拟创业活动是创业教学的延伸
通过小企业申请计划书,创业方案竞赛,参与小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创业课程进行模拟演练。我院校内实训场可提供设备、材料供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用,如管道加工机具、风管加工设备、热熔机具等,实训中心二层的建筑设备生产与工程技术服务实训场,基本可以实现“工地建在学校,工程师走上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前一年里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融入企业真实的市场竞争,经历失败、成功的实践尝试,培养学生敢于创业的勇气和胆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5〕36号).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国各层次、各阶段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偏弱,在高职院校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如何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本文试图以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人文素质教育及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具体指的是人文层面的发展水平或具有的品质,这种品质涉及知识、思想、情感、意志以及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在内的概念,一般通过个人的气质、修养以及人格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的内容体现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方法等四点,四者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缺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丰富人文知识、强化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情感、意志以及理性等方面的关系,而借助知识讲解、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促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向教育对象的人格、修养以及气质转化,并最终将其内化为稳定的品质。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自身教育,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类社会文化智慧予以了解和继承,并在后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弘扬,在自己主观思想及外在形象上予以展示。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
课程体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什么?二是为达到课程体系目标应该选择一些什么课程内容?三是如何使这些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组合?这三个方面也就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
二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薄弱,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体育类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体校升格而成。在举国体制下,这一类学校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为了切实解决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的学历和就业问题,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阶段,这类学校陆陆续续从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开始创办全日制的大专层次高校,担负着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体育人才的重任。这类学校其前身的教育重点是竞技体育,而不是文化教育。升格大专之后,虽然提出竞技体育与文化教育并重,但近几年投入和建设的重点是办学思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在高职教育管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等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和完善,还没来得及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建设,使其系统化、常规化。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其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就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因人设课,轻重不一,稳定性不足。这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选修课中很突出。学院往往人文类课程师资非常有限,所以有的学科可以开出几门课程,有的学科又存在空白;或者有的老师如果课时充足就不开选修课,课时不充足就开选修课,没有稳定性。
第二,从授课效果来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学分要求,但是必修课有章可循,而选修课往往无章可循,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和评估随意性很大。由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要选满多少学分才能毕业,于是学生抱着凑学分的心态选择那些容易过关的课程,而不是为了真正满足自己对人文知识、精神的欲望。
第三,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受到很大的限制。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除了国家规定的一些公共必修课之外,各专业都试图压缩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甚至提出有的公共课程没必要开设,对学生无益。例如,“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类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但有的学校并不开设或者只开设一门而已。其实体育高职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基本常识的了解少得可怜,其写作水平、表达能力情况堪忧,给人的感觉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2构建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可以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结合体育高职的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我们不妨从“三个二”入手构建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即“建立两个分支,突出两个特点,落实两个工作”。
(1)建立两个分支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是一种非专业学习,这些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弥补或者减少学生因为专业学习而可能带来的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上的局限。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体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分支:技能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
这里的技能型课程不是指专业技能,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说、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育高职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体育行业的工作不同于一些工科类的专业学生,他们直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因此加强这方面能力素质的训练非常有必要,而这方面的水平又恰恰是他们的短板。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技能型课程还是比较多,主要有外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等等,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
知识型课程主要是指构成人文知识体系的一些基本学科的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我们虽然不能以应用于本科、研究生的学科来开展教学,但是实际上也不能脱离其学科的本质、内容、特点,只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切合高职的特点和要求。知识型课程应该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谈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机制等方面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学习和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包括文、史、哲类的课程、心理学、教育学、“两课”等,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观察、认识和解释。以上两者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囊括了“人”以外和“人”以内的知识,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在体育高职,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仅有心理学、“两课”,而自然科学的课程更少。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体育高职开设这些知识型的课程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首先是师资有限,体育高职的规模不大,相应的教师量少,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更少。其次这些知识型的课程需要“静”的学习,而我们的学生来自“动”的体育,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学习起来力不从心,没有效果。另外,这些课程产生的效应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当前我国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导致这些课程成了阳春白雪,有的课程本科院校可以成为香饽饽,而在体育高职往往遭遇滑铁卢,例如数学课、文学欣赏课。endprint
这两个分支的课程可以是必修课和选修课。我们还可以在这两个分支之下建立一些课程模块。例如,思德模块课程、语言模块课程、欣赏模块课程、职业素养模块课程、科学工具模块课程、身心健康模块课程、管理模块课程、文史哲模块课程。这些模块中,有的课程明显的偏重于技能型,有的明显偏重于知识型,有的可以设置成选修课,有的可以设置成必修课。我们可以固定模块、半固定具体课程(除必修课),应该注意各模块的课程数量均衡。
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突出两个特点
在体育高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例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等等;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例如体验法、思辨法;理解人文思想,了解我们民族的、地方的、甚至是世界的文化成果的精髓、文化物产的意义等等;遵循人文精神,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自身与外界人的各种关系。要让学生在以上四个方面都有所学、有所成,我们单纯有了这课程体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和体育高职的特点来具体实施。因此我们在教育实施过程要做到“突出两个特点”,即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彰显体育本色。
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就是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的教育应该要围绕“高”和“职”两个字展开,“高”应该是学生的知识、技术含金量高;“职”就是要面向职业所需,为职业所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同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这一教育理念和目标。这是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上要贴近职业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实用、够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多设置职业的情景、氛围或任务等等。目前,我们高职大力提倡和实践的行动导向法就是一种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实践这种方法。
彰显体育本色。充分宣扬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可以说是这类院校有别于其他类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是体育高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勇敢、坚强、智慧、不言败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它鼓励人们勇敢向前,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是体育运动在精神层面的最高产物。能够展示出人类的高贵品质,同时又符合社会大众主流观念的积极意识,都属于体育精神范畴。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开展社会活动及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活方式、身体活动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物质及精神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教育智慧及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那么,体育高职的这种特点如何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呢?
一方面,用“体育事迹”鼓舞学生。在体育界,有很多名人,他们的辉煌成绩是用汗水、泪水铸就而成。这种名人效应,符合年轻学子的心理需求,而这些名人事迹的传播就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递。一方面,用“体育知识”武装学生。这里的“体育知识”主要指那些文化类的课程,例如体育的历史、各种体育赛事、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等的知识。另外,用“体育技能”锻炼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勇于参加到实践中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追求体育技能的精益求精;参与体育赛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体育对生活的影响,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这些都是体育精神的强化和体育人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以上三个方面有的可以用课程的形式划入必修或者选修,有的可以用讲座的形式来开展,有的可以用活动、竞赛、实践等的形式来开展。以讲座、活动、竞赛、实践等形式来开展的,必须有学分奖励、学分认定或学分互换的制度来保障,才能够说是真正纳入到了课程体系中。
(3)落实两个工作
前面谈过,构建课程体系要有效组合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还必须落实两个工作,才能构建好体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项工作是人文素质教育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高职教育的学制是3~5年,实际上,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往往只有2年,时间很短,要开设的课程很多,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扩大的空间很小,不妨采取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方法。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上不一定要单独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板块,具体课程可以安排在公共基础课中和专业课程中,可以在必修课中出现,也可以在选修课中出现。我们可以优化已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一是建立学分上的灵活机制,即可以实施上面所提及的学分奖励、学分认定等制度,让学生合理合法的取得非课堂形式的学分,而这一部分学分往往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多学习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和知识,可以说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二项工作就是规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管理。目前,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课和公选课中,这也带来了管理上的便利,但是这种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尤其是公选课的管理。体育高职一般招生规模不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不充足,带来了公选课选课制度、选课数量等方面的局限和管理上的随意性。我们这些课程的管理具体应该包括增强课程的稳定性,制定课程标准,加强课堂管理,关注教学效果等等事项。
第三,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这一方面的管理有不便之处,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我们要争取学院层面进一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能够提出要求,促成各方面达成共识。我们更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开展课程的讨论,让专业教师认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3]潘桂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实践[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1).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是系统的,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体系完善、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教学质量质量体系,并争取将质量机制建设融入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始末,才能够准确的运行管理教学,确保管理的高效率。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要素,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教学管理规范以及实训工作条例等都包含进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一套实用的质量管理办法。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高职院校还需组建由教师、专家、学校高层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督组,负责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常态化、规范化。
3.2建立规范的教学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滞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评估工作不到位有关。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具有一定的多变形、复杂性,评估小组的组成、评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变的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教学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想要确保教学评估的科学性,那么就应该确立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来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其根据学校课程建构选择评估项目,构建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中,有关人员要注意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学态度、设计、方法、内容与效果都囊括进去,以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教学评估过程中,领导组和督导专家还应尽量扩大评估内容的信息来源,为避免单一层次、主观评估可能造成的偏差应采用自动化评估手段去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此外,为了充分发挥评估的作用,应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做好评估结果的公示与奖惩,以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
3.3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能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有着本质差别。鉴于此,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还是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上,都要充分体现高职特色,以确保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能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高职院校在教学质管理体系建设中,要紧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将整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结合起来,联系学校实际,突出实践教学、技能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切实反映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Z],2015
[2]赵雪梅,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构建[J].菏泽学院学报,,
[3]牛军,王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文化体系、实践体系等面临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作为示范院校,必须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推进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创造积极的条件.
作 者:金建孟 JIN Jianmeng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9(1)分类号:G421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平台
摘要:《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实践中去。面对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如何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迫切需要从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完善教育体系,针对创业教育问题来分析和改进教学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创新”、“创业”,要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促进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互联网+所带来的创业就业挑战,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就业机会。如在淘宝网上注册的个人创业者中,大学生创业者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且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十分活跃,经过自学和培训就能够掌握必要的网商业务能力,从而可以快速实现低门槛、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梦想。因此,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创业可能性性,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众多丰富、精典的创业案例中来启发和激励大学生创业激情。
一、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
(一)创业教育与高校教育改革融入度不够
创业教育作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从当前知识结构体系中进行全面渗透,由于传统学科划分、专业体系较为固定,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无法从教学方式、教育实践中进行渗透,学校往往针对创业技巧和知识进行讲授,忽视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启发,特别是将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上,显得过于孤立。创业教育不仅要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还要成为学科教育的基本载体。如利用创业教育,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等学科建立统一,从相互联系中来探索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和路径,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二)创业教育推广力度不够
职业院校在推进创业教育实践中,不仅要从创业大赛、创业报告、创业实践指导中来学习,还要引导学生从创业活动中,特别是通过构建创业园、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了解并参与到具体的创业活动中。在创业中学习,在创业中锻炼,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大创业教育的推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很多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并关注学生创业意识启发,从创业实践中来最大化的激发创业热情。
(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足
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就业指导中心、团委教师及辅导员,以及校外企业家、成功人士等,对于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相对落后,也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创业师资。尽管在与企业家、创业人士的交流中能够获得创业经验,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零散的经验分享,简单的创业点评,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相反,如果一味地套用某些创业经验,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思考,还容易带来创业失败,阻碍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二、构建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注重创业意识的启发
创业意识的形成贵在兴趣的激发,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创业意识启蒙的关键。在大一年级,要着重加大对创业自主意识的引导,特别是学生刚入校门,对创业还不了解,从中学忙碌中解放出来,对创业充满好奇,然而各方面因素还较为欠缺,对社会、对创业、对风险、对管理等还缺乏认知。因此,抓住这个关键期,从创业意识导向上,从思想上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案例对照中,明确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二)注重创业发展期的引导
创业教育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大二年级是开展创业支撑、引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关键期。这一个阶段,学生们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相关知识的了解中,形成了初步的创业意识。因此,本阶段要从引导中,帮助学生从感兴趣的事物中来优化创业方向,从自我价值观、创业课程选修中增强风险意识,特别是对于与社会、与企业相关的实践知识,要鼓励学生从参与中来获得。创业发展阶段,在课程设置上要配合学生相关专业需求,能够从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实践性创业课程教学中,利用模拟创业环境,让学生从启动资金、创业项目选择、创业项目分析、经营、管理等训练中,感受创业过程,并从自我认识和不足中进行专门性改进。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适当加大对学生专业指导,特别是聘请相关行业资深专家、企业成功人士,从创业报告及研讨会中来辅导学生,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注重创业完善期知识体系的构建
对于创业完善期,主要是大学三年级,着重结合大学生创业素质实际,从各类创业思想、创业知识、创业风险、创业能力等活动中来系统化的培养。如开展头脑风暴训练、开展小组讨论、展开经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从前两个阶段学习和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归纳,特别是对二阶段中创业实习中的问题,如何从创业过程中来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估自我,增强自我识别能力,纠正不正确的创业观。在完善期,要对大学生创业知识进行系统化教学,要构建全面的、完善的进阶课程,结合创业课程来全面讲解和分析创业案例,从案例中来认识创业教育的重点,特别是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可以通过一对一谈话来针对学生的创业认知进行专门辅导。
三、结语
职业院校在面对“互联网+”创业教育新形势时,要从大学生入校开始,从启发、引导、完善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上,根据不同阶段来进行教学,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全面认知,并通过系统化知识学习和相关案例的分析,提升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增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参考文献】
[1]戴雯雯,张洪峰.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竞争力分析——以常州地区高校为例[J].经贸实践,2015(09)
课程体系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创业课程体系的评价目的是通过监控创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 从而达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通过创业课程的开展, 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高职学生, 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型个性特征, 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培养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通过创业知识传授、创业实践活动锻炼以及创业品质的个性化培育, 使大学生能自谋职业, 并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 成为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针对有强烈创业动机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育优秀的创业品质, 使其最终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二、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现存问题
一是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缺失。目前, 我国创业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体系相比, 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创业课程体系, 只采取公共选修的形式, 选用一种或几种教材, 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的目的, 而不是系统地培养创业人才。在这种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创业课程评价体系自然缺失。
二是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现有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大多是有几种简单的评价方法构成。有的院校单纯以创业成功率来评价创业课程体系的成功与否, 有的院校以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标准。具体采用的方法包括如下几种: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等。
三、国外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其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为了更好地评估大学的创业教育项目, 威斯帕提出了进行评价的七个因素: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毕业校友创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
通过分析国外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文献发现, 创业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指标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种: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离散指标和系统化指标。短期指标主要衡量实施创业教育后, 短期所呈现的效果。包括: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但是, 创业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是全部在短期内表现出来, 因此, 引发了人们对于长期指标的思考。包括: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创业绩效、进入高层管理的人数等等, 这些指标的测量都必须长期跟踪。主观指标一般用来测量被调查者的创业兴趣、创业意向、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客观指标往往测量创业课程体系对于受教育者的长期影响, 创业企业的财务业绩、创业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等等。但是这些指标单独的测试往往是离散的, 系统的指标和离散的指标结合起来, 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结合起来, 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结合起来, 评价结果才更有借鉴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机制的运作, 增强了高校间的竞争意识, 也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服务于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经过调查, 我们发现“三阶段”创业教育模式和“三阶段”能力递进的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按照创业教育培养范围不同和个体差异, 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三阶段创业教育模式:第一阶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一般教育;第二阶段, 面向部分学生提高自我开创事业能力的专门教育;第三阶段, 面向少数学生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的特定教育。由此对应的“三阶段”能力递进的创业课程体系就应该是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创业实训课程体系、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二)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
一是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绝对不是一个维度的考核, 而是多角度的一个测量。既要测量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 又要测量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创业绩效、进入高层管理的人数等。既要测量创业业绩, 也要测量创业过程。
二是系统化。评价指标尽管呈现多元化态势, 但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测量各个指标所用的权重也应该是不同的。
2、构建模块。
创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不应该是一个标准, 针对不同的模块应采用不同的测量标准。因此, 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模块:一是创业理论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二是创业实训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三是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模块。在创业理论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 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知识是主要的测量指标。在创业实训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 创业技能是主要测量指标。在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 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创业绩效、进入高层管理的人数是主要测量指标。
五、结论
目前, 虽然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是为时尚早。但是,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随着国家对创业教育的加倍关注, 培养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创业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就会成为高职院校增加自身竞争力的重大砝码。
参考文献
[1]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4)
【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研究论文11-23
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06-14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07-07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论文09-08
以人为本,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论文12-12
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11-0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08
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12-25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文07-20
高职高专院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12-22